古典诗歌鉴赏的入门之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的入门之径

古典诗歌鉴赏固然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古典诗词知识的积累,但是如果比较注重赏析的切入点,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首先要找到赏析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入门之径。只有读懂了意象的含义、意境的氛围,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或抒发的情感。而古典诗歌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意象和意境,只有打开意象和意境的大门,才能披文入情,开始鉴赏。所以笔者认为初步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理解意象和意境。

一、明确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一首诗歌含义都是借助一个个不同意象来表达的。也只有驾驭了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评价诗歌的形象、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所以鉴赏诗歌首先要明辨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简单地说,就是情中景、情中物、情中人。客观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再也不只是一个个物象,而是一个个意象,因为它们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基础,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如我们平时见到的“明月”、“松林”、‘清泉”“石头”等都是物象,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松林”、“清泉”“石头”不再是一个个物象,四种景物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的山间夜景图,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所以这四种景物都已融入了诗人王维的主观情意,也就成了四个意象。

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意象先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最终用词语将其固定下来(即意象要通过词或词组体现)。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语还原为一个个生活场面或情景。这个生活场面或情景,就是诗歌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体现出来的清幽明净的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如借用李商隐《锦瑟》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来形容:如果意象是日,意境就是日出之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融融暖意;如果意象是玉,意境就是蓝田那个地方由于出产美玉,其上空依稀涌动的祥瑞之烟。再举几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意象是闪亮的星星,意境就是茫茫夜空;如果意象是那条天河,意境就是荡漾着天河波光和水声的无限苍穹。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总之,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某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仍以王维《山居秋暝》的两句诗为例,诗句中的“明月”“松树”“清泉”“石头”是构成这两句诗的意境的四个具体单位,但这两句诗的意境就不单是这四个词语所含的意义了。

二、把握常见意象的特征——稳定性与多义性

一个意象的形成并被人们认可或选用,其原始涵义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一个意象的涵义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示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地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后来,“流水”在诗歌中就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初步欣赏诗歌,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意象的原始涵义,有了这个积淀,才能使欣赏者游刃有余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例如:“杜鹃”的意象表示着悲思凄苦的情怀,“鸿雁”的意象表示着思念故乡、盼望亲人,“大鹏”的意象表示着豪情壮志。“明月”的意象表示着思乡怀远,“浮云”的意象表示着漂泊无依或代表着奸佞势力,“落日”的意象表示着悲壮伤感;“杨柳”的意象表示着离别的悲苦、惜别怀远,“芳草”的意象表示着思念、惜别伤离,“飞蓬”的意象表示着漂泊不定、辗转流离;“春”的意象象征着温暖、生命、兴盛,也象征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秋”的意象象征着肃杀、悲愁、衰败,也象征万物凋零、年华流逝、失意人生等。

上面所提及的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他们负载着共同习知的涵义,在进入诗歌意象系统后,读者只要感知到意象本身,就能对诗人寄寓其中的丰富的感情心领神会。但有一些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现代生活中很少见,读者往往不甚了解,对这些特殊的意象读者更应通过积累而了解其含义。例如:“登临(包括登山、登台、登楼)”的意象表示着叹老、思乡、怀人,“黍离”的意象表示着故国衰亡,“梦蝶”的意象抒发着对人生与世事的空幻之感,“砧杵”的意象表示思归与怀人,“南浦”的意象是送别之地的代名词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诗人的情感体验的不同,一个意象的涵义并不是都固定不变,有些意象就有多义性,即不只是一种涵义。它的内涵并不稳定,会随着诗人的创造性的构思,产生新的涵义。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春风”与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涵义不同,王安石的“春风”仅指自然的春风,王之涣的“春风”不只是指自然的春风意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象征意象,暗喻君王的恩泽或指亲人的音讯。再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宵。”这首诗中“秋”的意象,依据其所在的语境来看,分明与悲秋原型的意趣不同,它一反过去悲秋的传统,唱出昂扬的励志之歌,它是作者个体的独特体验与创造。

一个意象的涵义,决不意味着可以离开作品的具体题材、语境来理解它的意义,为了准确地理解一个意象的涵义,必须同它所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意象整体系列联系起来观照,绝不可孤立地望文测义。但是总的说来,一个意象的涵义的稳定性,在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象的特定涵义总是在相应的题材、语境中才会存在,反用原型意象,只是诗人偶尔使用。

三、架通意象与意境的桥梁——联想与想像

鉴赏古诗,必须凭借意象(诗中具体的词语)还原出作者当时所处的生活情景(意境)。

一首古诗,意象与意象的组合已省略了很多连接的词语,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跳跃性,在行文时还会留下许多空白,这种跳跃和空白构成了诗歌特有的韵味和情调。欣赏过程中就必须补充、还原,补充、还原的最重要手段借助联想和想像。没有联想和想像力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联想和想像。

第一,捕捉画面,体味意境

古典诗歌多数都有景物描写。鉴赏时首先要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画面;然后设身处地的去想像、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最后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意象与意境有机融合的杰作。这首曲前两句叠用九个名词意象,等于描绘了九种景物,这九种景物巧妙地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画面,这些景物相互映衬,共同显现出荒寒、衰飒、冷寂的氛围,再加上踯躅旅途的“断肠人”,就营造了一个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看似简单的九个意象组合,却形成一个绝妙的凄清悲凉的意境,从而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意象的颜色本来就非常鲜丽,因为各各对照,更显得光彩耀目,形成一幅色彩绚烂的图景。由这四种意象组成的画面,联想到人的心情,自然是无比欢快的喜悦。

第二,由物及人,迁移形象

鉴赏古诗,还要设想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心情状况、写诗意图等等,这个设想也是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联想和想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如:《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然而不止于此,因为“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一种再造想像。如此品味着这句诗,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生活欢乐的绮丽画片。

古典诗词也有一部分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鉴赏时应将诗中所描述的“物”的情景或特征,推及到“人”的情景或性格。由物及人,往往通过象征手法(相似联想)这一桥梁,充分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就更能把握住“人”的形象,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