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小学美术课堂分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综合·探索”四大块。

由于美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造型·表现”在美术课堂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在“造型·表现”领域中有这样的说明:“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根据其标准,怎样更好地实施教学,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成为广大教师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问题。

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是儿童的天性。

在教学中,由游戏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绘画造型手段,去表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是唤起他们心中所喜爱的、渴望拥有的、印象深刻的事物的情感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外化,也是是一种愉悦的作画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把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去,从教学过程中看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1. 游戏内容贴近生活与教学。

以游戏为载体,以初步形象为基础,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教师可尽可能多地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如引用他们常看的动画片里面一些题料,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

通过游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大胆地自我表现和创造,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美术作品的美感才是游戏结合教学的目的。

2.准备丰富有趣的工具材料,让美术活动游戏化。

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学生既能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要求低年级学生准备纸团让学生压印,准备弹子让学生滚画、准备毛线让学生进行线拖画等。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思考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思考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讨论200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

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这是美术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在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延续。

但在十多年实施过程中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从而导致种种误解:不理解设置四个学习领域背后的课程理念;不理解“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却视之为四种学科知识体系;在教材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割裂为四块;在美术教学时,用“学习领域”替代“课业类型”,抹杀了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等等。

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

一、设置四个学习领域体现什么美术教学理念?课改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92年)提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也相似,都是以“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本,强调向学生的“输出”和“传授”,教学内容仅“绘画、工艺和欣赏”三部分,特别强调写实性绘画技能。

相应的美术教材也以学习各种美术技能为目的。

说明当时人们对美术学科性质理解的狭隘。

而新课程则重新借鉴了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获得”和“经验”,充分体现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体现于《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中,从而“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希望学生通过各种美术活动,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小学美术中“造型·表现”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中“造型·表现”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美术中“造型·表现”教学策略研究作者:韩娜蝶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0期摘要:“造型·表现”是美术课程中重要的领域,其不仅覆盖内容广泛,同时也是学生开展主题性艺术创作的根本。

那么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一、巧设情景,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美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这样才能够对美术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走进大自然》的美术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能够调配出许多种颜色,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可以用水粉颜料作调色游戏,用油画棒、彩色铅笔将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来,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大自然颜色表现出来。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七彩花园”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花卉。

教师可以将不同色彩及形状花的图片展示出来,如百合花、梅花、向日葵、太阳花、荷花等,借助于不同花的颜色,表现大自然色彩的丰富多彩性。

在“七彩花园”中逐渐添加蘑菇、小昆虫、小草、太阳、蓝天、白云、蝴蝶、蜻蜓等事物,以多样性的事物来丰富“七彩花园”,继而实现花园颜色的绚烂多姿,并指导学生认识不同事物的色彩,这样不仅获得更多的关于色彩的认识,也增强了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造型·表现”的一大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的美术作品制作与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趣味性。

因而,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例如,在《中国民间玩具》一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知识,培养起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恰当地展开讲授。

小学美术课『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教学方法的探究

小学美术课『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要:随着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美术是视觉艺 术,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艺术审美和德育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该文论述新课标背景下,小 学美术教育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学习领域的特点以及由此展开的课程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应用教学方法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 小学生的美术素养,推动美育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应改变 固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 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学习 领域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内化认识和情感,强化学生对美术语言的学习 和运用,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造型表现水平。

-、小学美术课“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类 学习领域存在的问题传统小学美术教育注重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 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小学美术 教育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 探索”四大领域,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程结构。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美术在“造型•表现”“设计•应 用”领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积极通过多种途径 解决,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调查和分析,笔 者认为小学美术课“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教学存在 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学生积极性比较低,主要体现为学生课前学具 和应用材料准备不足,在课堂上没有可用材料,在动手环 节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够,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自主完成 的手工作品比较少。

其二,学生动手能力不足,想象力不 够丰富,主要体现为学生的手工作品存在同质化现象,在 色彩、造型和设计思路上缺乏创新,一些作品单纯模仿和 复制,缺乏吸引力。

其三,学生成就感不强,部分低年级 小学生由于美术造型和动手能力基础较差,在学习中遇 到困难很容易丧失信心,无法体会到学习的魅力,在课堂 上的学习成就感和满足感较低。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课程简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内容简介】针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管理、课程内容说明、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做出阐释和分析。

本专题分四个主要部分,拟帮助学员理解和解决如下基本问题:“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该学习领域与学校美术教育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讨论教学中“造型”与“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理顺“造型”概念与“表现”的方法和途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学习目标的知识点指向与学生“表达”。

最理想的“造型•表现”学习效果是什么,组织学生参与课程的策略研讨;分析该领域学习中“造型”与“表现”对应的“基本美术素养”课程特征及相互关系;掌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运用基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对等的媒材选择课程内容;学习“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策略与方法;把握针对“观察”“再现”“表现”的教学侧重点。

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举一反三,理解如何凸显“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特质?如何组织学生参与的“过程与方法”?研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运用以实现有效教学等。

【学习要求】1.理解“造型·表现”学习目标指向,理顺该学习领域与学校美术教育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讨论教学中“造型”“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尝试课程教学方法;思考该学习领域与学校美术教育尤其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和研发途径;把握“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教学目标管理管理指向;分析学段学习目标的划分依据和特点同时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

2.理解“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造型”的含义及媒材选择和使用的范围;了解造型的手段以及方法的运用,分析该领域学习中“造型表现”与“情感表达”的课程特征及相互关系;掌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把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递进关系中的主线。

3.理解“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策略和行动方法;讨论教学中《标准》通过一系列动作传递教学操作方式和理念,“运用”、“表达”、“体验”、“形成”,的意义,明确一系列实际教学手段和方法“描绘、雕塑、拓印、拼贴”,运用“多种媒介”传达观念和情感的教学内涵;把握针对“造型”“表现”的教学侧重及要点;把握针对“媒材”使用的教学侧重及要点。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思考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思考

关于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讨论200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

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这是美术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在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延续。

但在十多年实施过程中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从而导致种种误解:不理解设置四个学习领域背后的课程理念;不理解“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却视之为四种学科知识体系;在教材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割裂为四块;在美术教学时,用“学习领域”替代“课业类型”,抹杀了不同内容的教学特点等等。

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

一、设置四个学习领域体现什么美术教学理念?课改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92年)提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也相似,都是以“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本,强调向学生的“输出”和“传授”,教学内容仅“绘画、工艺和欣赏”三部分,特别强调写实性绘画技能。

相应的美术教材也以学习各种美术技能为目的。

说明当时人们对美术学科性质理解的狭隘。

而新课程则重新借鉴了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观,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获得”和“经验”,充分体现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体现于《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中,从而“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希望学生通过各种美术活动,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课堂作业评价细目及实践研究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课堂作业评价细目及实践研究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课堂作业评价细目及实践研究摘要遵循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造型·表现领域有不同培养要求和侧重,设计与之对应的作业评价细目表,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美术学习档案袋记录学习、评价过程。

通过作业评价细目表和美术学习档案袋来呈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成果,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美术造型评价细目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备受关注,并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欣赏· 评述]、[综合·探索],搭建了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的课程平台。

在这四个领域中[造型·表现]这个学习领域是学习美术的基础,学习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要构建更全面的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改善、促进功能,针对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作业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更加全面的评价方法。

二、研究的意义(一)基于美术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美术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通过对作业积极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我们探索设计更新颖更有时代感的作业评价方法,旨在让学生爱学好学。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任务目标要求《美术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美术新课程标准划分出了四个研究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真正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旨在通过教育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新型人才,美术教育应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研究领域。

通过此领域研究,学生应认识与理解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研究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设计要求和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求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以上两个研究领域强调了学生的自由表现和创新精神,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评价和表达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和文化素质。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意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研究活动,探索和研究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促进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浅谈美术教学“综合探索”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美术教学“综合探索”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美术教学“综合·探索”的目的和意义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美术课程的四种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其中“综合·探索”是课改应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引导学习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中设置“综合·探索”领域,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更有效地运用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家知道,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观念已十分陈旧,已不适应当今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过去传统的美术教学是注重技巧的训练,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老师在给学生上绘画课,都画苹果。

中国的老师是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苹果,然后让学生们照着画,或者是让学生照着书本的范画去画。

日本的老师拿出真苹果,要求学生们对着实物写生。

美国的老师则没有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去画。

结果是,中国的学生都把苹果大致不差地画出来,画得很好;日本的学生由于是写生比临摹难些,画得总体上没有中国学生画得好;而美国的学生则呈现出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结果,有的学生画出写实的,有的画出变形的,有的则画出卡通漫画造型。

同样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则产生不同的结果。

又如在色彩教学上,美国教师会对学生说:红色+黄色=什么颜色?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找出答案。

中国教师则明确告诉学生:红色+黄色=橙色!而不是学生通过实践试验得出的结论往往很快就忘记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明确提出:教,关键在于“授人以渔”。

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捉鱼的方法。

为什么历届诺贝尔奖没有中国人呢?是不是中国人笨呢?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诺贝尔奖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这就很值得我们反思了。

美术课堂模式结构

美术课堂模式结构

美术课堂模式结构美术课堂模式结构可以简单归纳为:一看二试三讲四练五评。

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己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

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

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

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

我们就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

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

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

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美术课堂模式结构

美术课堂模式结构

美术课堂模式结构美术课堂模式结构可以简单归纳为:一看二试三讲四练五评。

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评讲小结拓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己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

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

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

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

我们就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

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

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

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小学美术四大领域的模板教案

小学美术四大领域的模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四大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造型·表现: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设计·应用: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将设计应用于日常生活。

3. 欣赏·评述: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 综合·探索:引导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知识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四大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术教材、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美术四大领域的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美术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造型·表现(1)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 设计·应用(1)教师讲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如色彩搭配、形状组合等。

(2)学生分组进行设计活动,如设计服装、家居等。

4. 欣赏·评述(1)教师展示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进行作品评述,分享自己的看法。

5. 综合·探索(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美术可以与其他学科结合吗?(2)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探索活动,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语文等。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术四大领域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能力。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旗卧罗河中心校邹艳玲【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它强调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过程中的乐趣,其教学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多样性意识以及自由表达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文章从阐述“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入手,对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学;“造型·表现”;课程目标;学习领域一、“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新课标指出,小学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同时,新课标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创作与欣赏两大类别,“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属于创造创作类。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最为基础的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强调小学生通过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能够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观察与运用。

小学生在观察、认识、理解多种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原理开展造型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二是实践与提高。

小学生通过发掘、探索、实践各类美术媒材、造型技巧以及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三是体验与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造型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表现,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

“造型·表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美术课程及作品的体验与感受,要求教师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对表象素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语言、表现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作,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

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敢于尝试使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创作工具,如胶棒、剪刀、彩纸、画笔等工具,通过看、画、做等途径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充分体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乐趣。

美术课在学习领域中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

美术课在学习领域中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

美术课在学习领域中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要打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的界限,整合学生的知识”。

“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美术融合语文教学就是完美的双剑合璧。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美术课怎样在学习领域自然无痕地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美术有“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这四个领域分别找准切入点以融合语文学科教学。

一、“赏”“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在“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中,教师要融合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读图、评述中自然而然领略语文学科中语言表达美,既增强了美术课中动态的“趣味性”,又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各年级的美术教材里有一定比例的欣赏课。

在欣赏课中肯定少不了大量的欣赏性读图。

教师在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分析,读出各类优秀美术作品中的美术信息和人文性内涵,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语文课中学习到的优美的词语、语调,来描述和欣赏作品。

语言的准确、优美和生动表达,不仅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还能让美术课堂增添文学美的味道,学生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习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当然,低、中、高年级美术教学要求、方法会有所不同。

低年级美术课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表述画面内容及自己所绘画要表达的意思。

美术与语文融合的课很多,教师稍加留心一下,即俯首拾来,如低年级的《想想、说说、写写、画画》《秋天来啦》等。

课中可以采用多种读图、交流方式,如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等。

课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师要通过各种评述形式,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本位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模式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本位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模式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本位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模式为例关键词:初中美术“造型·表现” 设研践评基础教育改革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迈进。

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

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不利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对此,在实施美术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着力探究新的教学模式。

“设→研→践→评”四步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核心素养时期总结出的新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以初中美术课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具体对“设→研→践→评”四步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1.“设→研→践→评”四步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析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四步”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设→研→践→评。

(一)设:创设情境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多样的手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顺其自然地引出新知内容,同时,使学生产生课堂学习兴趣,乐于探究新知内容。

以“梅竹言志”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竹林听雨》,使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进入到具体的场景中,与竹子进行互动。

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感受到竹子的形态,对竹子建构初步认知。

为了使学生们加深认知,教师展现王维的《竹里馆》,引导学生品读。

通过体验情境,学生不仅对竹子建构了认知,还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感受到了美,有利于发展审美能力。

此时,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并展现竹子图画,引导学生对图画中的竹子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发现其特点,由此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研:多元研究研,是“设→研→践→评”四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元互动的活动,包括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合作讨论研究—教师示范研究。

通过多元互动研究,学生们可以由浅入深地认知所学,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锻炼学习能力。

以“画家乡的风景”为例,“风景画的透视现象及规律”是学生们需要“研”的主要内容。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材造型·表现领域分析与特点总结——以人美版、湘美版为例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材造型·表现领域分析与特点总结——以人美版、湘美版为例

Famousteacherguidance 名师指导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31小学高年级美术教材造型·表现领域分析与特点总结——以人美版、湘美版为例文/张舒涵摘要:美术教材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示范性读本,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美术学习活动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作为占比最大的造型·表现领域,值得去分析总结。

本文选择了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湖南美术出版社两个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选取其高年级学段中造型·表现领域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其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版本特色等进行比较,归纳出两者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教师使用教材和日后两个版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美术教材;造型·表现;课程设置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小学美术教材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向导,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一座桥梁。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本文选择的教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下简称“人美版”)和湖南美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湘美版”)五、六年级的教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段,五、六年级在小学处于高年级,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第三学段。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分别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

将两个版本五、六年级的课程统计,其中在人美版五年级教材中共设置44节课程,其中造型·表现领域共占17节,占比约为39%;六年级教材中共设置42节课程,其中造型·表现领域共占19节,占比约为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
式探究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旗卧罗河中心校邹艳玲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它强调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过程中的乐趣,其教学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多样性意识以及自由表达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文章从阐述“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入手,对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学;“造型·表现”;课程目标;学习领域
一、“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
新课标指出,小学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同时,新课标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创作与欣赏两大类别,“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属于创造创作类。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最为基础的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强调小学生通过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能够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观察与运用。

小学生在观察、认识、理解多种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原理开展造型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二是实践与提高。

小学生通过发掘、探索、实践各类美术媒材、造型技巧以及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三是体验与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造型的乐趣,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表现,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

“造型·表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美术课程及作品的体验与感受,要求教师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对表象素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语言、表现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作,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

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敢于尝试使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创作工具,如胶棒、剪刀、彩纸、画笔等工具,通过看、画、做等途径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充分体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乐趣。

教师要在“造型·表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作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二、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
1.运用启发教学法。

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如果教师讲解演示不得法,只是教授学生画法或展示几张范画给学生
看,就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作业因模仿而千篇一律。

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当运用启发教学法,使讲解、演示、启发、引领同步进行,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造型手法,激发学生自由表现的欲望。

如在教学《找妈妈》一课时,学生要学会母鸡与小鸡不同动态的表现和画面组成,并学会如何表现小鸡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

教师可先画出一只小鸡的动态,再启发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小鸡的动态,而后教师对部分画面组成进行演示,再启发、引导学生对另一部分的画面组成进行添加。

最后,教师演示出一幅完整的情景画面,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出与这幅画面不同的情景,通过运用启发教学法,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体会到美术创造的乐趣。

2.创设教学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
自己研究、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根据“造型·表现”课程中的主题布置教室环境,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将所看、所想、所感表现出来。

例如,在《滚动乐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吹泡泡;用彩泥制作成圆形物体;选用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让学生做运动,等等。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从而体验圆形物品在生活中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而后,教师要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找出圆形物品大小、运动方式等因素与滚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画出具有滚动感觉的画面,并让学生运用线来表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滚动现象。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造型·表现”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实
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例如,在《中国民间玩具》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从剪纸游戏入手,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从演示剪纸过程入手,边演示边介绍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

随后,教师还要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中国其他传统民间玩具,如陕西的黏土彩色鸡、山东的泥老虎、广东的纸龙船、浙江的泥猴,等等。

由此,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激发起学生探究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

为了增强学生对民间玩具的感性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彩纸、胶水、剪刀、彩笔等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有的学生按照剪纸流程剪出了自己喜爱的小猫、小狗、小兔子等动物;有的学生用橡皮泥塑造出了小房子、文具袋、花草树木等事物;甚至还有些学生捏出了动画人物、怪兽、外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东西。

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师要
积极开展类似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毫无束缚地创作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

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应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各种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的介绍下更为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从而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够渗透更多的思想和内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自然现象》的教学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理解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现象的表现手法,为掌握风景构图与绘画方法奠定基础。

所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网上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将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充分认知千变万化
的自然现象。

而后,教师再在屏幕上用静态图的变化展示“下雨了”的动态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总之,“造型·表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美术创作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形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王文寰。

美术学科造型表现领域课堂教学浅析[J].教育革新,2012,(2)。

[2]贾丽。

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与评述对于造型表现的影响[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9)。

[3]朱小林。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
刊),2009,(7)。

[4]李灵袁。

看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11)。

[5]叶莹。

直观性教学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运用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