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赏析PPT课件 人教版 (共108张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1人教版课件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在秋天。次句“影”指月影。“入”“流”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明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写了秋夜行船之事。
为什么月只“半轮”? 很逼真的写出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我们读者眼前似有一幅月亮渐升的画图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词语注释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首句写青山吐月 次句写月映清江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专题精品课件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又是怎样表达的呢?(5分)
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 则深刻的哲理(1分)。一二两句,平白如 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 喜欢”。三四两句,集中作答:“进入万 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 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 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2分)!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 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 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 陶醉(2分)
课外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陇 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人。他是我国文学史 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还有“诗 仙”之称,著有《李 太白全集》
题解与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诗文 欣赏
练习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 间?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 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 (长安)。
富安中学刘瑛
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 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 ) 联结起来。
.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 么不同?.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 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 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 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 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 忧愤。
品读明意
品读 明意
诗歌欣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写景——夜景
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时间、地点 “近酒家”引出,诗人 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 限思念。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 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 织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 现,令人回肠荡气。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2.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
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 3.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 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 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 思乡之情。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读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ɡ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ɡ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 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遥__怜___ _故_园__菊__,__应__傍_战__场__开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 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无__人__送__酒__来___。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赏析PPT课件 人教版 (共108张PPT)

演化成语 : 万籁俱寂; 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 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 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俱:都; 全。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 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 幽深僻静的地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
作 者 简 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靠近。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到你家,喝 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 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课堂小结: 这首诗看似平淡,平平地叙 述,省净的语言,但读完之后, 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 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 人回味不已。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二十岁举孝廉,在镇 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 势力,十数年间,先后击败了吕布, 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四年后病死洛 阳,死后尊称魏武帝。其诗今存二十 首,都是乐府歌辞。风格悲凉慷慨, 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四言诗成就尤 其突出,今有《曹操集》问世。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作 者 简 介: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 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 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 居作诗。他的是现存五十多首,多 以山林胜景为题材。这首诗抒发了 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 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ppt优质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 回乐峰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 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 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 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 近。
霜雪
。,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 情。
•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
一 不 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 夜 知 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
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
征 何 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人 处 •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 尽 吹 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 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 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重和急切。
望芦 乡管 。,
赏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 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 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 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诗鉴赏ppt课件

观沧海
•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
如“
〞写的是动景,“
〞
写的是静景。(1分)
(2)后两行诗句中的“假设〞字用得好,请
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的?
• 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 句是写想象的?
• 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 怀?
• ①正 、 悬两字传神地表现出潮平而无浪, 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 入〞字,使 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蕴含哲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干没马蹄〞这两句诗把 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朝气蓬勃,请你从具有表 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
• 1.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并试说出其中寓含的哲理。
• 2.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写景 妙处。
• ①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思念故乡的思想感 情。
•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 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 ①透露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 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透露乐观、积极、 向上的感情。③把“日〞、“春〞作为新 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前加以强 调。④把“生〞、“入〞用拟人手法,更 有情趣。〔不拘于此,任大其中一点,言 之成理即可〕
述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所展现的画面。(2分)
• 6.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2分,每 空0.5分) 7.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 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ppt课件word版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鉴赏ppt课件word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贾生、屈原—怀才不遇之人;(2)陶朱、猗顿—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杨柳、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大鹏—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1 / 19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课件

愁与不得归之苦,与这巴山绵绵密密、淅淅沥沥、 涨满池塘的秋雨交织在一起,更显孤独凄凉。后两 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 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 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状未元成才路 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 过滤了的“昔日”状元成之才路 苦。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 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写 秋诗歌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 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 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重点赏析
本诗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 的看法。诗的开头起笔不凡,独具匠心,诗人本 要赞美秋天,却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 道出了人们在秋天易感悲凉的心绪。然后再直接
状元成才路
拘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河流大野犹嫌状元成才束路 ,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古今对译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西风 吹散了清脆的马啼声。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 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一带壮丽河山的描 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 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考题演练
1.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对潼关的赞颂,表现出诗人对
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荡涤一切、 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怀。
2. 试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处。
以动写静,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拟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 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犹嫌束”赋予山脉以人 的思想“不解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 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 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 籁 此 俱
寂
但 余 钟 磬 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 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 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 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 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 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 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 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 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生哲理的感叹
壮怀激烈的高唱
哲理的思辨
全诗的核心句—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心不已。 表现了老当益壮的雄心,积极 奋发的精神和统一全国的壮志。
写法上:先比喻后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 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概!
神龟、腾蛇 为喻 老骥、暮年 自况 性命在天 否定
寿命有限 继续奋斗 延年益寿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作 者 简 介: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 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 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 居作诗。他的是现存五十多首,多 以山林胜景为题材。这首诗抒发了 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年近 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 官,三年后患病卒。其诗风格诗淡自 然,盛唐著名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 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 集》。
故人具鸡 黍,邀我至田家。
准备 小米
写朋友邀我作客。“具鸡黍”、“至田家”,朴 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感情, 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 释,翻译诗句意思 ■根据诗句的翻译,给诗歌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谈谈对每一层内容的理解。
●灵异的神龟虽然能活几千年,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飞腾的异蛇虽能乘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烬。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蛰伏在马槽下,但他的志向却在千 里之外/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虽到晚年,但他的雄心壮志永远不 会放弃/停止。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是上天的安排/不完全决定 于天。 保养身心健康的益处,就在于能延年益寿。
呼 应
千里之志,建筑在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
《龟虽寿》一诗,表现 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 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精 神和统一全国的壮志。
孟浩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 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 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 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 意境清新隽永。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 门行》的最后一章,写在他平定乌桓 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 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 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 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 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 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 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二十岁举孝廉,在镇 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 势力,十数年间,先后击败了吕布, 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四年后病死洛 阳,死后尊称魏武帝。其诗今存二十 首,都是乐府歌辞。风格悲凉慷慨, 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四言诗成就尤 其突出,今有《曹操集》问世。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环绕 外城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 逶迤,那是远景。由近及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 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 面
场圃,把酒话桑麻。
窗户 农家的小院
写把酒闲话。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 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 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 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味简直令人陶醉!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 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 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 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 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探讨诗歌的写作思路 ●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 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 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 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 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水
清 晨 入
古 寺 初日照高林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靠近。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到你家,喝 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 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课堂小结: 这首诗看似平淡,平平地叙 述,省净的语言,但读完之后, 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 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 人回味不已。
题破山寺后禅院
●真是幸运极了,写下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 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 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 的限制,更何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