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和操作规范
严格无菌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 穿戴无菌手术衣、戴无菌 手套、使用无菌敷料等。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 ,可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 生素,以降低术后感染的 风险。
术后感染监测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 颅内压、脑脊液等指标, 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
脑出血预防与处理
和生活质量。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神经外科手术的适应症包括各种 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脑 血管疾病、颅脑外伤、癫痫、帕 金森病等。
禁忌症
手术禁忌症主要包括患者身体状 况不能耐受手术、病变部位不适 合手术、存在严重并发症等。
手术风险与并发症
手术风险
神经外科手术风险较高,主要包括麻醉意外、术中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害 等。
部位。
硬脑膜切开
小心切开硬脑膜,避免损伤脑 组织。
病变处理
根据病变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切除肿瘤、清除血肿等。
微创手术技术
显微镜手术
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操作,减少 脑组织损伤。
神经导航技术
利用影像学资料和计算机导航系统 进行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精度。
超声吸引技术
利用超声波破碎和吸引病变组织, 减少手术创伤。
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癫痫发作、深静脉血 栓等。医生会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02
CATALOGUE
神经外科手术常用技术
开颅手术技术
01
02
03
04
手术入路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 的手术入路,如额颞部、顶枕
部等。
骨瓣开颅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神经胶质细胞瘤第二章脑膜瘤第三章脑垂体腺瘤第四章听神经瘤第五章隐性脊柱裂与脊髓栓系综合征第六章脊髓肿瘤第七章颅骨凹陷骨折第八章颅底骨折第九章硬膜外血肿第十章急性硬膜下血肿第十一章高血压脑出血第十二章脑室内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常规第一章腰椎穿刺第二章脑室穿刺第一部分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神经胶质细胞瘤神经胶质细胞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和神经间质细胞核神经实质细胞。
包括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松果体瘤、脉络丛状瘤等。
【诊断】1.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视水肿。
2.癫痫发生发火。
3.脑功能障碍:精神症状、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4.小脑胶质细胞瘤出现共济失调及脑积水表现。
5.脑室系统胶质细胞瘤较早出现脑积水表现。
6.脑干胶质瘤出现颅神经受损、交叉性瘫痪及脑积水表现。
7.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肿瘤部位、大小、性质、血运、瘤卒中、瘤周水肿等情况的判定。
8.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白肿瘤血液供给及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治疗】1.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或并行内外减压术;伴随脑积水者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分流术。
2.放射治疗:立体定位放射治疗或常规放射治疗。
3.化学治疗。
第二章脑膜瘤【诊断】1.慢性颅内压增高。
2.局灶性体征:如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及大脑凸面脑膜瘤,多有癫痫、偏瘫、偏盲、偏身觉得停滞等,鞍区脑膜瘤有进行性目力下降与视野缺损,可有内分泌功能平衡。
3.颅骨X线片检查:慢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大脑凸面脑膜瘤可见脑膜中动脉沟增宽,局部颅骨增生或被侵蚀而缺损。
4.头颅CT、MRI检查:脑膜瘤现象明显。
5.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瘤周呈抱球状供应血管和肿瘤染色。
【治疗】1.手术治疗:力争全切除,对受肿瘤侵犯的脑膜和颅骨亦应切除。
2.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位于脑深部紧张布局难以全切者,残剩的瘤体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神经外科操作技术规程
神经外科操作技术规程
目标
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外科操作技术的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准确
性和安全性。
操作技术规程
1. 准备工作
- 在进行任何神经外科手术之前,确保手术室环境整洁、无菌,并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设备。
-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确保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可
行性。
- 确保患者已经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获得
知情同意。
2. 术前准备
- 检查和确认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并进行必
要的校准和消毒。
- 确保手术区域已经正确标记,并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
准备工作。
-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 操作过程
-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区域的无菌
状态。
- 操作人员应相互配合,确保操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 根据手术方案,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 在进行复杂操作时,可以借助显微镜等辅助设备,提高操作
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4. 术后处理
- 手术结束后,及时清理手术区域,并进行必要的缝合和包扎。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支持。
- 给予患者恰当的镇痛药物,并监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 给予患者和家属必要的术后指导和建议,包括休息、饮食和
药物使用等方面。
结论
神经外科操作技术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遵守规程,我们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实用临床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
实用临床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作者:编委会出版社: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册数规格:全五卷16开精装定价:¥1180元优惠价:¥550元详细目录第一篇临床医院神经科常见症状第一章谵妄和痴呆第二章意识障碍第三章失语和失用第四章失认、失读和失算第五章睡眠障碍第六章头面痛第七章疼痛第八章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第九章步态紊乱第十章无力和疲劳第二篇临床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临床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原则第二章临床医院神经科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三章临床医院神经科脑脊液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四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电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五章临床医院神经科前庭功能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六章临床医院神经科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七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八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生化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九章临床医院神经科病理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三篇临床医院神经科治疗技术操作规范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周围神经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二章脊髓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三章脑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四章颅内感染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五章颅内肿瘤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六章颅脑损伤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七章锥体外系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八章脑部发作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九章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一章肌肉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二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三章颅骨与脊柱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四章神经系统中毒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物理损害性疾病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十六章某些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五篇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致神经系统危重症的常见疾病第二章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概论第六篇临床医院神经科疾病的康复与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二章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七篇临床医院神经科诊疗典型案例分析第八篇神经外科手术基础与手术技术第一章神经外科手术基础第二章一般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第九篇颅脑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第一章颅脑损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二章颅内肿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三章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四章颅脑炎性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五章脑寄生虫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六章颅骨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七章颅神经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八章颅脑先天性畸形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九章癫痫的外科治疗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十篇颈椎、椎管与脊柱脊髓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第一章椎管内肿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二章椎间盘突出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三章颈椎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四章椎管内血旨畸形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五章椎管其他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六章脊髓损伤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七章脊柱脊髓先天性畸形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十一篇神经外科其他手术常规及手术图谱第一章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二章疼痛的外科治疗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三章交感神经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及手术图谱第四章周围神经疾病手术方法步骤、术后处理。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神经外科是一门涉及脑、脊髓及其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专科,对于正确操作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术前准备- 完整收集和审阅患者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 安排合适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室资源;- 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设备和药物,并确保其质量和可用性;- 在手术前与患者及相关医疗人员进行交流和协调。
3. 术中操作3.1 麻醉管理- 由专业麻醉团队负责全身麻醉;-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并确保麻醉深度和稳定性;- 监测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3.2 术前消毒- 按照规范操作要求,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无菌巾覆盖患者,保持手术场地清洁。
3.3 手术器械和设备操作- 根据手术类型和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械和设备,并保证其功能正常;- 进行必要的器械和设备检查,确保无损坏或污染。
3.4 外科操作步骤- 根据手术目的和手术计划,进行精确的手术位置定位;- 根据标准解剖学知识,正确切取组织、缝合或修复损伤,并控制出血及止血;- 尽量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和神经结构,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在手术过程中随时沟通和核实操作步骤和目标。
3.5 术中监测-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监测神经功能,如脑电图、脊柱电生理监测等,以评估手术效果和保护神经结构。
4. 术后护理4.1 术后监护- 通过恰当的临床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包括合理的镇痛和抗生素预防等。
4.2 术后康复-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提供患者术后护理指导,包括饮食、休息、锻炼等。
5. 总结神经外科诊疗涉及复杂的操作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档总结了神经外科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要点,以供参考和指导。
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安全、高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制定和遵守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规范至关重要。
2. 操作前准备
- 确保手术器械的准备和清洁工作已按照规范完成;
- 验证患者的身份,核对相关病历资料;
- 对手术室进行必要的准备,包括手术床、监护设备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的药物等。
3. 术前沟通和标记
- 医生、护士和其他手术团队成员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沟通,明确手术目标和操作方案;
- 在患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标记,以确保手术定位准确。
4. 手术操作流程
- 严格按照手术计划进行手术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细节和顺序;
- 手术器械的使用需谨慎,确保其清洁和灭菌;
- 必要时进行实时显微镜观察,确保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在手术过程中及时记录手术进展和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 术后处理和护理
- 手术结束后,正确处理手术废弃物和器械,严防交叉感染;
- 进行必要的术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药物管理和监护等;
- 定期进行术后复查和随访,监测患者康复情况。
6. 术后并发症处理
- 如在术后发生并发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 对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以便后续手术的改进和风险管理。
7. 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的操作规范对于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医生和手术团队成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心,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神经外科手术服务。
神经外科操作规范
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栓塞术是在影像导向引导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主要作用机制是: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阻塞血管使其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
一、总论【适应症】1.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纠正或恢复,包括全身各处的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及静脉曲张等。
2.止血,包括动脉性出血和静脉性出血,前者如外伤性盆腔和内脏出血、泌尿系统出血、消化道出血、严重鼻衄和颌面部出血、大咯血、手术后出血等;后者主要指保守治疗无效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3.血流重分布。
对栓塞或灌注化疗过程中,难以避开的非靶血管进行保护性栓塞,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4.富血性肿瘤的治疗。
一方面作为术前辅助性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另一方面作为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
5.内科性器官切除,主要目的是消除或抑制器官亢进的功能、减少体积或使之彻底清除。
主要包括脾功能亢进和某些血液病、肾病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异位妊娠等。
【禁忌症】1.血管一般禁忌症。
2.难以恢复的靶器官功能衰竭(除非为灭能目的)和恶液质患者。
3.导管未能深入靶血管,在栓塞过程中随时有可能退出者。
4.导管部前方有重要的非靶血管不能避开,误栓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
【操作方法】1.根据靶血管部位,进行经皮穿刺插管,作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以证实诊断,明确病变部位、性质。
2.根据造影结果,确定要栓塞的靶血管。
3.将导管尖尽可能插入或靠近靶血管。
4.选择适当的栓塞物质,在透视监视下,缓慢释放栓塞物质于靶血管内,防止误栓。
5.栓塞剂导入后,再次造影,观察栓塞效果,达到栓塞目的后,拔除导管,压迫止血,包扎穿刺口。
【注意事项】1.必须明确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及程度,切忌盲目。
如胃肠道出血,必须经内镜和血管造影证实有明确的出血点或出血动脉的准确部位后,才能施放栓塞剂。
神经外科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2章开颅术第一节术前准备为使开颅手术顺利进行,必须在术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病例讨论、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禁食禁水、术前用药等。
1.术前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进行,参加人员不得少于2名,再次复习病史、查体、影像学资料及其他检查结果,制定手术计划,讨论并记录。
2.剃头备皮择期手术剃头最好在手术当天进行,经鼻手术病人须剪除鼻毛。
3.禁食禁水为防止麻醉及手术中病人呕吐、误吸,择期手术前至少禁食禁水6h。
4.术前用药(1)手术前晚适当给予镇静药,以保证病人睡眠充足,可选用地西泮(安定)10mg肌内注射,手术前30min可给苯巴比妥(鲁米那)0.1g肌内注射。
(2)合并脑水肿的病人,术前1~2d可应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水肿较明显者可静脉给药。
(3)垂体、下丘脑功能低下者,术前应根据内分泌化验结果酌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4)有糖尿病的病人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癫痫病人应抗癫痫治疗。
(5)术前应用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使手术容易操作。
第二节麻醉开颅手术多选择全身麻醉,过度换气可降低颅内压,因此常选择气管插管,尽量避免使用能使颅内压增高或诱发癫痫的药物。
为了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和开颅时头皮出血,多在全麻基础上附加局部浸润麻醉,选用0.25%~1%普鲁卡因行皮内及皮下注射。
第三节体位手术区域不同,病人的体位也随之不同。
小脑幕上开颅手术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而小脑幕下手术常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
原则上尽量使病变位于术野中心,使需要牵拉的脑叶能自然下垂以减少脑损伤,便于手术显微镜的照射等。
第四节开颅操作1.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2.麻醉、体位安置妥当,再次核对影像资料无误后,画出矢状线、中央沟投影、枕外隆凸等解剖标志,根据手术入路画出皮肤切口。
幕上开颅要消毒整个头部,幕下开颅消毒范围应包括后颈、顶后、枕、双肩,两侧至耳轮。
成年人采用4%碘酊、儿童采用2%碘酊进行消毒,晾干后均须用70%乙醇溶液脱碘2~3次,以免刺激皮肤。
耳鼻喉头颈外科面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面神经外科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第二节面神经减压术)第三节面神经改道吻合术第四节面神经一舌下神经吻合术第五节面神经移植术第一节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适应证】1经系统内科解痉药物治疗而不能缓解的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影响正常社交、工作与生活,要求外科治疗者。
2.无明确致病诱因,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面神经受器质性病灶损害而有顽固性面肌痉挛者。
【禁忌证】1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或因高龄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3.有血液病、局部感染等外科禁忌证者。
4.有BeI1麻痹,HUnt综合征或外伤史的病例,宜选用其他方法治疗。
5.对“开颅手术”具有严重恐惧心理或不能主动配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
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但以全身麻醉较好。
6.体位。
平卧或健侧卧位,术侧耳后区向上,便于手术操作与观察。
7.切口。
耳后发际内做弧形或“7”形切口,深达乳突及枕骨面,并沿骨面分离,显露出顶切迹与乳突尖连线后的骨面。
8.开骨窗。
在颗线与乙状窦投影线的后下方骨面钻孔达硬脑膜面并依次开类圆形骨窗2.5—3cm。
9.切开硬脑膜。
先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m1,并有尿液80Om1以上时,用脑膜刀按弧形或Y形切开硬脑膜,用脑棉轻压小脑组织,慢慢放出脑脊液,至小脑缩小、移位。
10显露桥脑小脑角。
在显微镜或内镜下将小脑半球轻轻向中线内侧推压,沿乙状窦脑膜内侧进入颍骨岩部后颅窝面,分离软脑膜,再向中线推进,即可在颗骨岩部后面,看到内听道口及由此出颅的VDV1D颅神经和前下小脑动脉,面神经位于位听神经的前内侧,前下小脑动脉常形成血管襟,内听动脉由弯曲部分出,与W、VB1脑神经伴行。
11神经血管解压术。
在显微镜或内镜下,细心检查桥小脑角池内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是否有压迫,是否形成压迹,在什么部位,用钝性神经钩或剥离子小心分离,并放入筋膜片或Tef1on膜将其隔离,免再接触。
12面神经疏理术。
术中未发现血管对神经明显压迫或将责任血管移开之后,用弯针刺入面神经干中,顺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疏理,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层面多次进行,直至确认痉挛消失和出现轻度面瘫。
神经外科规范手术程序
神经外科规范手术程序1. 术前准备1.1 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
- 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病情,明确手术指征和手术目的。
- 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I 等)、心电图等。
1.2 手术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等。
- 确定手术器械和药品准备,确保术中使用。
1.3 患者知情同意-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方案、可能的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2. 麻醉- 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等。
- 麻醉前进行患者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麻醉禁忌症。
- 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麻醉安全。
3. 手术体位- 根据手术类型,安置患者合适的手术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等。
- 确保患者体位舒适、稳定,便于手术操作。
4. 手术操作4.1 开颅术- 按照手术方案,逐层切开皮肤、肌肉、筋膜等,暴露颅骨。
- 使用颅骨钻头或铣刀打开颅骨,形成骨窗。
- 铣除硬脑膜,暴露脑组织。
4.2 颅脑损伤处理- 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清除血肿、修补硬脑膜等。
4.3 颅脑肿瘤切除术- 按照手术方案,确定肿瘤位置,逐层切除肿瘤组织。
- 妥善处理肿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避免损伤。
4.4 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处理- 使用显微镜和专用器械,进行血管夹闭或介入治疗。
5. 术后处理- 缝合硬脑膜、肌肉、皮肤等,确保无出血。
- 放置引流管,引流术区积血和渗液。
- 给予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如抗生素、脱水剂等。
6. 术后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意识状态、血压、心率等。
- 观察术区敷料情况,如有无渗血、渗液等。
- 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7.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术后恢复注意事项,如休息、饮食、药物使用等。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是一门涉及复杂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病理机制的学科,其诊疗操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十分重要。
以下是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基本内容:一、手术前的准备1.病史及体检:对患者的病史及体检要求严谨,应了解病程、病史、症状及体征表现等信息。
2.影像学检查:必须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确诊病情,确定手术部位、范围和方案。
3.药物使用:患者应停用影响凝血机制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4.术前安排:确定手术医师、麻醉师及相关医护人员,安排手术室、仪器设备及手术执行流程。
二、手术中的操作规范1.手术部位和范围:术前应标记手术部位,手术范围应在影像学检查基础上确定。
2.麻醉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颈下丛阻滞麻醉等。
3.手术用具:使用各种手术用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保证手术安全、无感染。
4.手术技术:根据手术部位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技术,如开颅手术、经颅手术等,执行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操作,保证手术安全、无并发症。
5.手术切口:切口应在不侵犯正常组织的基础上进行,术中应注意尽量减小切口,以达到最佳美容效果。
6.止血: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出血量,使用正确的止血方法,如钳夹、缝合等。
7.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前应彻底清洗手术切口,确保无血液积聚、血块等,手术切口需要仔细缝合,流畅、美观。
三、手术后的护理1.术后监测:术后应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术后用药:术后应按照医生指示使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物、止痛药等。
3.休息及饮食:术后需要足够的休息和充足的营养,及时适量地补充水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术后康复训练: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体操、物理治疗等,以恢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
综上,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与执行是保障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神经外科临床技能技术总结操作规范.
精心整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 腰椎穿刺一、 适应症1、2、3、 4、 5、 6、7、 8、 9、 二、 1、 2、 3、 4、 5、 6、 7、 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
三、 术前准备1、 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
2、 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
四、 操作方法及程序1、 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
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
2、选择穿刺点。
两髂脊最高点的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
一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
3、消毒皮肤,铺孔巾。
4、局麻。
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
5、进针。
在选定的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6、7、8、五、1、2、六、1、2、脑疝。
3、低颅压反应。
4、截瘫及大小便障碍。
(二)脑室穿刺一、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1)神经系统X线检查,向脑室内注入对比剂或气体做造影检查。
(2)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3)鉴别脑积水的类型,常须做脑室及腰椎的双重穿刺测试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
做脑室酚红(PSP)或靛胭脂试验等。
2、治疗性穿刺(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高的病人,特别是抢救急性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者,行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是一种急救性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2)脑室内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
(3)(4)(5)二、1、2、3、4、5、三、1、(1)(2)术后的持续性脑脊液引流。
颅骨穿刺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6-7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侧眉弓中点。
15个神经外科常规操作规范
肿瘤科惯例操作规范第一节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适应证】病人浑身状况可耐受手术,且征生病人及家眷赞同的状况下,经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包含:1.垂体微腺瘤。
2.大型垂体腺瘤,但肿瘤主体位于鞍内并向蝶窦内入侵者。
3.大型垂体腺瘤瘤休主要位于鞍内,鞍上扩展部分不呈哑铃形,未向鞍旁扩展,最狭小处 >1cm 。
4.巨大垂体腺瘤须分期手术,可首选经蝶窦人路手术切除部分或大多半肿瘤以减少或缓解视神经压迫,为二期再经蝶或开颅手术创建条件。
【禁忌证】1.浑身状况不可以耐受手术者。
2.彝咽及彝旁窦各样慢性炎症 .3.肿瘤主体位于鞍上且呈哑铃状,最狭小处 <1cm 。
4.蝶窦气化不良,如甲介型蝶窦为相对禁忌证。
5.肿瘤向鞍旁、鞍后或颅前窝扩展为相对禁忌证。
6.病人及家厲拒绝手术者。
【术前准备】1.内分泌检查:包含垂体各样内分泌激索的放射性免疫学测定。
影像学检查:应尽可能进行蝶鞍部薄层CT 及 MRI 扫描。
头颅冠状 CT 扫描有助于显示蝶鞍发育状态、蝶窦鼻中隔地点及鞍底骨质有无损坏。
3.药物准备:术前有垂体功能显然低下者,应于术前 3d 合适增补所需激索。
4.术前 3d 用抗生索溶液滴鼻、漱口,术前1d 剪鼻毛。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与体位全麻下手术。
气管插管固定在吵嘴。
口咽腔内填塞纱布条以防备液体吸入气管。
病人半坐位,头后仰25 °,右旋15°?30°,术中应用 C 形臂 X 线机神经导航定位。
2.剥离鼻中隔黏膜经鼻蝶窦入路(鼻孔较小者可用经唇下入路),惯例消毒铺巾。
在左边鼻前庭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切开,软骨膜下分别左边鼻中隔黏膜至蝶窦前壁 ,离断鼻中隔软骨与骨性部分连结处,沿筛骨垂直板右边连续分别直至蝶窦前壁。
布置手术显微镜,沿筛骨垂直板双侧置入扩充器,牵开双侧黏膜。
咬除筛骨垂直板,显现蝶骨嘴。
3.切除蝶窦前壁切除蝶窦前壁以充分显现鞍底。
蝶窦前壁的前端双侧可见蝶窦张口,是蝶窦前界,勿高出此界,防备进人颅前窝。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是一门涉及复杂、高风险手术操作的领域。
在实践中,医生们必须遵守一系列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安全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下面是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手术前准备1. 检查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2. 实施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术后感染。
3. 使用适当的麻醉技术,并明确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时机。
4. 清洁手术部位,消毒手术器械,准备手术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二、手术麻醉1. 在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下,注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确保手术时患者安全。
2. 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3. 实施液体管理,以保持患者的正常生理状态。
三、手术操作1. 首先,进行患者的头颅固定、去骨和开颅。
2. 根据手术目的,使用合适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3. 术中及时地清除血液和其他液体,保持清洁的手术视野。
4. 在操作过程中,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周边正常组织和器官。
5. 在完成手术操作后,进行手术切口的缝合和固定,并使用敷料。
四、术后护理1. 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进行常规监测,如血压、呼吸、心率等。
2. 在术后尽快移除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气管插管且在安全的情况下将患者宽压缩系数的头领带脱下来。
3. 给患者输液并正确管理减轻术后疼痛、避免出现高热等不适症状。
4. 对于患者的出院管理,包括术后恢复指导、药物管理等。
以上是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遵守这些规范对于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至关重要。
在手术中,神经外科医生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并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 介绍神经外科是一个专门领域,涉及到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诊疗过程的安全和规范性,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的技术操作规范。
2. 术前准备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前,应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手术目的和手术方案,并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3. 手术操作规范3.1 麻醉管理麻醉管理是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并严格按照麻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3.2 感染预防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消毒手术器械、保持手术区域清洁等。
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3 切口选择和处理根据手术目的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并进行正确的切口处理,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3.4 神经定位和保护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保护神经是至关重要的。
应通过神经监测等技术手段,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5 出血控制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出血控制,包括使用止血钳、缝线等工具,以及对手术区域做好血液吸引和排出工作。
3.6 手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处理,包括缝合切口、覆盖敷料等,以促进创面愈合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重要一环。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护理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5. 总结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神经外科手术过程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本指南的要求进行操作,以提高神经外科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为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
【禁忌证】
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
【术前准备】
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脱水降颅压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
4.常规消毒铺巾。
5.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
6.颅骨钻孔一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
7.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切开。
8.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人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
9.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闭外引流装置。
10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
11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12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带切迹上疝。
【手术后并发症】
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
13感染扩散。
14脑脊液漏。
15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16颅内血肿. 17癫痫。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腰椎穿刺一、适应症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de)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de)诊断和鉴别诊断.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de)诊断和鉴别诊断.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9、某些原因不明(de)昏迷、抽搐等疾病(de)鉴别诊断.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提示有显着颅内压增高者.3、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de)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5、穿刺部位(de)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三、术前准备1、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de)目(de)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2、选择穿刺点.两髂脊最高点(de)连线与背部正中线(de)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一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3、消毒皮肤,铺孔巾.4、局麻.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5、进针.在选定(de)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转或略做深浅调节,亦可缓慢将针退出直到有脑脊液顺利滴出.仍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退出皮下,调整方向后,再行刺入.6、测压.见到脑脊液滴出后即接上测压管,瞩病人完全放松,平稳呼吸,将头稍伸直,双下肢改为半屈位,进行测压,先测初压.如压力高时,不可释放脑脊液,将针拔出,仅取压力管中(de)脑脊液做细胞计数和生化测定.如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需要量(de)脑脊液,放液后侧末压.7、将未污染(de)针芯插入,将穿刺针拔出.局部再次消毒,覆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8、穿刺后嘱病人去枕仰卧或俯卧,足部抬高4-6h,以免发生脑脊液经穿刺针孔漏入硬膜外隙引起颅内压降低,导致腰椎穿刺后头痛.若有头痛、恶心,可延长平卧时间,并酌情对症处理.五、注意事项1、测压前,病人头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头颈部及腰部不应过度弯曲,以免压迫颈静脉和腹腔静脉,使压力呈假象增高.2、测压时若脑脊液上升过快,可用手指按住测压管末端,使液柱缓慢上升.如拔出针芯时,见脑脊液喷出,提示压力很高,则不应继续测压,并不应继续测压,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六、手术后并发症1、感染.2、脑疝.3、低颅压反应.4、截瘫及大小便障碍.(二)脑室穿刺一、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1)神经系统X线检查,向脑室内注入对比剂或气体做造影检查.(2)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3)鉴别脑积水(de)类型,常须做脑室及腰椎(de)双重穿刺测试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做脑室酚红(PSP)或靛胭脂试验等.2、治疗性穿刺(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高(de)病人,特别是抢救急性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者,行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是一种急救性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2)脑室内出血(de)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4)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5)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时,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二、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如头皮感染,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de)危险.2、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de)肿瘤位于脑室附近时,做脑室穿刺可引病变出血,必须十分慎重.3、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做脑室穿刺.4、严重颅高压,视力低于者,穿刺须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5、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亦无价值.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选择穿刺部位,并测量进针深度.(1)额角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及抢救性引流,亦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术.颅骨钻孔部位位于发际内或冠状缝前,中线旁开2-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2)枕角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造影、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和颅后窝手术后(de)持续性脑脊液引流.颅骨穿刺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6-7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侧眉弓中点.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3)侧脑室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新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cm处做颅骨钻孔后,用穿刺针垂直刺入.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4)经前囟穿刺:适用于前囟未闭(de)婴幼儿.经前囟测角(de)最外端穿刺,其方向与额入法相同.前囟大者与矢状面平行刺入.前囟小者,针尖稍向外侧.2、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以尖刀在选好(de)穿刺部位刺一小孔.3、以颅锥在穿刺点部位锥透颅骨.以带管芯(de)穿刺点穿过骨孔,刺透硬脑膜,按上述方向逐渐进针,动作平稳而缓慢,注意阻力(de)改变.至有脑脊液流出时,拔出针芯,外接引流管及引流瓶.固定穿刺管.(三)脑室外引流一、适应症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二、禁忌症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三、术前准备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脱水降颅压治疗.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根据须穿刺(de)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2、常规消毒铺巾.3、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4、颅骨钻孔,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5、电灼硬脑膜后“+”字切开.6、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入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7、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封外引流装置.8、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2、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3、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幕切迹上疝.六、手术后并发症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2、感染扩散.3、脑脊液漏.4、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5、颅内血肿.6、癫痫.(四)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结合软通道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适应症1、经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无手术禁忌(de)情况下,应争取在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2、幕上血肿量>20ml,<50ml.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3、年龄不限,年龄大、体弱者,手术耐受能力差者优先考虑.4、血肿位于壳核或经壳核向苍白球及丘脑扩展,特别是丘脑出血病人.5、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CT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应再次手术.二、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显着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2、血压不稳定.3、出血活动期.4、出血量>50ml以上5、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6、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三、术前准备1、安装国产(de)MD-2000立体定向仪,行头颅CT扫描.2、血压严重升高(de)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3、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可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患者安装国产(de)MD-2000 立体定向仪后行头颅CT扫描,运用计算机计划系统计算出血肿中心(穿刺靶点)(de)X、Y、Z坐标值和穿刺角度,对脑深部血肿进行准确(de)定位,将血肿排空针穿刺至靶点处,碎吸清除50~60%(de)血肿;2、按原穿刺针道置入12号(de)软质引流管;3、手术结束后行CT扫描,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和引流管(de)位置;4、手术后第2日经引流管注入血肿溶解液(尿激酶),每日两次,每次2万u,注入后夹闭引流管4~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5、动态复查CT,如血肿清除满意可拔出引流管.五、注意事项1、术前反复核对靶点(de)定侧、定位准确无误.2、术中根据已排血肿量,计算剩余血肿量,适时调整深度.3、术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再出血.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压增高、脑疝.2、切口或颅内感染.3、脑脊液漏.4、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5、MODS.6、压疮.(五)全脑血管造影一、适应症1、颅内血管性病变(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地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瘘血栓形成,烟雾病.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二、禁忌症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3、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症).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症).三、术前准备1、住院建立完整(de)病历档案,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de)神经系统检查.2、术前准备包括备皮,术前谈话,交待危险性与可能发生(de)手术并发症,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检查,肝、肾功能等.3、器材准备(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剂:要求有适时显影、减影、放大、测量与录像功能,最好有三维成像功能.(2)穿刺针.(3)引导导丝.(4)导管鞘.(5)造影导管:多采用不透X线(de)聚乙烯制成,末端为锥形,有端孔,呈直形或“J”形、猎人头形,二通开关.(6)高血注射器及连接管:脑血管造影一般压力为150psi(磅/平方英寸).(7)加压输液袋.(8)造影剂:目前主张用非离子碘溶液,如碘海醇(omnipaque)等.注射剂量:颈总动脉 8ml/s 总量 12ml颈内动脉 6ml/s 总量 9ml颈外动脉 3ml/s 总量 5ml锥动脉 5ml/s 总量 7ml4、术中(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5-10ml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不合作者或危重病人神经安定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是否肝素化应酌情而定,肝素1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3)是否行控制性低血压,酌情而定.(4)加压输液袋连接于导管鞘侧壁(de)三通连接管.(5)监护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直接监测动脉压(桡动脉、足背动脉).5、术后监护室观察(1)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经、瞳孔、神经系统体征.(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脚背、胫后动脉搏动,肢体颜色,有无疼痛.(3)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4)抗脑血管痉挛、溶栓、抗癫痫.(5)酌情行控制性低血压.(6)6h后进食,卧床24h,穿刺侧下肢制动.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在造影床上,固定头部并放置测量标记(直径10mm钢球),固定四肢.2、会阴部消毒.上至肚脐、下至双股中部.3、铺无菌单.4、右(左)股动脉为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5-10ml左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刀片将穿刺点皮肤切开2mm.5、术者左手中、示指摸准股动脉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逆血流方向与皮肤成45o 角,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入导管鞘,从导管鞘侧壁三通开关连接回抽见动脉血,确定无误后,将动脉加压输液管连接在导管鞘侧壁三通连接管,慢慢滴入生理盐水,并用无菌胶布固定导管鞘.6、在电视监视下(或导管内插入导丝),将造影导管送入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采用“定向旋转”手术,分别将导管插入左右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做两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选择性血管造影.7、完成造影后,左手示、中、环三指摸准穿刺点上下,在右手拔出导管鞘(de)同时,左手紧紧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持续15-20min,松开压迫见穿刺点无出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外加沙袋压迫局部.持续6-8h.五、手术后并发症1、穿刺部位.血肿、血管损伤后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AVF).2、导管或导丝.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夹层,甚至导致血管闭塞.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折断,导致打结、折曲.3、颅内并发症.脑血栓,脑血管痉挛,空气栓塞(加压输液进入),颅内出血.4、造影剂过敏.(六)脊髓血管造影术一、适应症1、脊髓血管性病变.2、部分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血管造影阴性者.3、了解脊髓肿瘤与血管(de)关系4、脊髓血管性肿瘤(de)术前栓塞.5、脊髓血管病变(de)复查.二、禁忌症1、对碘过敏者.2、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3、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4、有严重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者.三、术前准备除与脑血管造影相同外,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要求做双侧锥动脉、甲状颈干(颈升动脉)、肋颈干(颈深动脉—最上肋间动脉)、双侧第3-12肋间动脉、双侧第1-4腰动脉、双侧髂总、髂内、髂外动脉及骶中动脉造影.造影剂选非离子造影剂,其用量除锥、髂动脉外,余均为1ml/s,总量为4ml.一般选正位相,有时须加侧位或斜位,除动脉期外有时静脉期须延迟至25s.四、操作方法及程序同“全脑血管造影术”.五、注意事项造影前必须在透视下帖铅号或其他标记物,明确相应椎体(de)位置.六、手术后并发症同“全脑血管造影术”.个别别人可致瘫痪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加重,可能与导管刺激引起动脉痉挛及血管被阻断,加重脊髓缺血所致.造影前应用地塞米松及钙离子拮抗剂.选择导管不能过粗,以4-5F为宜.(七)颅内动脉瘤栓塞一、适应症1、破裂(de)动脉瘤如病人全身情况较好,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de),可以行栓塞治疗.Hunt-Hess分级I-IV级应积极治疗,V级应酌情处理.2、未破裂动脉瘤病人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de),可以行栓塞治疗.二、禁忌症1、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2、目前栓塞技术不能达到治疗目(de).3、病人和(或)家属拒绝栓塞治疗.4、其他不适合进行栓塞治疗(de)情况.三、术前准备1、血、尿常规及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2、CT、MRI或MRA、脑血管造影.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动脉瘤囊内栓塞(1)栓塞材料:5—7F软头导引导管,导丝引导,微导管(10、14、18系列),与微血管配套(de)微导丝(10、14、18系列),可控解脱弹簧圈和解脱系统,液态栓塞材料及其栓塞系统.(2)栓塞要点:尽可能采用全麻,也可局部麻醉、神经安定或辅以静脉麻醉.全身肝素化(蛛网膜下腔出血4h之内除外).①根据造影结果选择1-2个最佳工作角度,使颈和瘤体均显示最清楚;②根据动脉瘤(de)位置及形态进行微导管塑性;③微导管(de)操作要缓慢平滑(de)行进,不能跳跃式前进;④微导管头端不能顶在动脉瘤壁上;⑤弹簧圈(de)选择要根据动脉瘤测量结果,第一个弹簧圈(de)直径等于或稍大于瘤颈;⑥瘤体最小经,尽可能长一些,使其在瘤内紧贴瘤壁盘成篮状;⑦对于新近出血(de)小动脉瘤应该尽可能选择柔软(de)弹簧圈;⑧弹簧圈(de)位置合适后要进行造影证实,确信无正常血管闭塞后再解脱;⑨弹簧圈(de)填塞要尽可能致密.2、球囊再塑性栓塞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须准备相应尺寸(de)保护球囊.(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栓塞时必须使用液态栓塞剂.尽可能缩短球囊闭塞载瘤(de)时间,一般每次不超过5min.弹簧圈栓塞须尽量致密.3、支架辅助栓塞术(1)栓塞材料:除上述材料外,须准备相应尺寸(de)自膨式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必要时使用保护球囊.(2)栓塞要点: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动脉瘤附近载瘤动脉严重狭窄(de)病例.术前、术后应充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de)药物.避免弹簧圈与支架缠绕.应避免支架(de)移位和塌陷.4、载瘤动脉闭塞技术(1)适应症: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梭形、宽颈、巨大动脉瘤,无法或不适合行瘤内栓塞者,假性或夹层动脉瘤,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球囊闭塞试验(BOT)阴性.(2)球囊闭塞试验阴性(de)临床标志:无神经系统障碍.强化试验〔降压—(20-30mmHg),2-30min〕阴性.(3)侧支循环代偿充分(de)临床及影像学标志:①球囊闭塞后,健侧脑动脉造影时,患侧毛细血管充盈良好;②双侧静脉期同时出现,患侧充盈时间与健侧充盈时间相差<;③闭塞载瘤动脉后病人无不良反应.五、注意事项(1)动脉瘤理想(de)栓塞需要达到囊内(de)致密填塞,疏松栓塞不能达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de)效果.(2)动脉瘤颈需要利用各种技术和技巧进行致密填塞,尽量防止动脉瘤(de)再生长.(3)单纯填塞假性动脉瘤和一般动脉瘤(de)假性动脉瘤部分不能起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de)作用.(4)动脉瘤栓塞过程中,要尽量预防血栓形成,一般要求全身抗凝和同轴系统(de)持续滴注.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血管痉挛.(2)血栓形成.(3)动脉瘤破裂.(4)脑缺血.(5)弹簧圈断裂、移位.(6)其他.(七)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一、适应症1、蛛网膜下腔出血(de)病人.2、脑室内出血(de)治疗3、脑脊液漏4、颅内压监护、动态了解颅内压5、颅内感染持续引流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2、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3、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de)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4、穿刺部位(de)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5、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治疗(de)目(de)及重要性,消除恐惧心理,以取得术中(de)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也应说明可能出现(de)并发症,并让家属签字.2、术前用药:术前30min快速滴注20%甘露醇125ml, 以降低颅内压,预防术中脑疝(de)发生.3、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在腰3~4或腰4~5椎体间,用硬脊膜外穿刺针行穿刺术,见脑脊液流出后,将直径1cm硅胶管放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4~6cm,观察管内脑脊液呈流通状态后,将硅胶管予以固定,以防脱出,将该管外接无菌密闭式引流瓶,持续引流即可.四、注意事项1、颅内高压病人,为避免术后形成脑疝,可先用脱水剂减低颅内压后再行穿刺,放脑脊液时应谨慎,缓慢.2、穿刺部位有炎症或褥疮时,不宜穿刺.3、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脉搏,呼吸、面色等,如出现头痛,呕吐等,应监测血压,对症处理,必要时暂停腰椎穿刺.术后应嘱病人去枕平卧4~6h.4、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以免造成颅内血肿,张力性气颅,颅内压过低等.5、如鞘内冲洗或用药,需放出等量脑脊液后缓慢均匀注入,冲洗用温生理盐水,使用(de)药品及浓度应严格按规定执行.6、注意引流是否通畅,不通畅(de)主要原因有导管打折,位置不当,脑脊液中破碎组织造成导管阻塞等.7、尽量缩短引流时间,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五、手术后并发症1、颅内感染:管引流时间过长者;无菌操作不当等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引起(de)脑膜炎;2、气颅:在脑脊液外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时,使颅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梯度,使空气从漏口进入颅内;3、颅内血肿:脑脊液外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导致颅内压降低,出现桥静脉撕裂出;4、引流管堵塞:主要原因为引流管置入位置过深,过浅或引流管扭折,移位,以及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小血块导致引流管堵塞等;5、神经根刺激症状:约30%(de)病人有轻度神经根痛症状,拔管后症状消失;6、穿刺部位脑脊液漏:置管时间过长,形成瘘道.。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中长期发展规划神经外科是一门专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领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病理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神经外科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对于神经外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神经外科可以通过拓展人员队伍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来促进长期发展。
在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数量不足,导致了专业技能的不均衡分布,基层医院和农村地区的神经外科服务水平低下。
因此,应该加大对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其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神经外科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治疗方法来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
例如,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小创伤、更少并发症和更快康复的治疗选择。
此外,神经内导航、脑电图监测和大脑刺激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神经外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另外,神经外科应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神经外科的发展离不开神经科学、重症医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的支持。
通过与这些学科的合作,可以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综合诊断和治疗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此外,神经外科应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在科研方面,神经外科可以加强基础研究,探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同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神经外科还可以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诊疗指南和培训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通过制定和推广诊疗指南,可以规范神经外科的临床行为和治疗流程,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满意度。
同时,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加强对神经外科医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在长期发展规划中应注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多学科合作、科研推进和规范管理。
通过积极应对挑战和机遇,神经外科将为患者提供更先进、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神经外科疼痛外科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疼痛外科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三叉神经痛(一)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三叉神经痛神经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适应证】1.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
2 .药物或经皮穿刺封闭治疗失败者。
3 .不能接受其他方法治疗后出现面部麻木者。
4 .病人一般状况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可耐受手术。
5 .排除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继发三叉神经痛者。
【禁忌证】1.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者应慎重考虑。
6 .多次MVD手术失败者。
【术前准备】1.术前行头颅CT或MR1.扫描,以便显示未能发现的肿瘤、脱髓鞘病变和动静脉畸形。
7 .术前进行3D-T0F-MRA检查了解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8 .同一般颅后窝常规开颅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1 .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向上,头向对侧旋转10°并前屈。
2 .做直径3~4cm骨窗,上缘达横窦,前缘达乙状窦边缘,硬脑膜“十”字剪开,显露桥小脑角池,认清面、听神经,小心保护,不过多解剖。
3 .向内侧分离至三叉神经根近脑桥处,显露三叉神经根。
4 .仔细辨认和确定责任血管,发现动脉襟或异常血管压迫神经根后,用TefIOn棉片或垫片隔离。
5 .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
6 .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注意事项】1 .要充分显露三叉神经根,尤其是神经根进入脑十处。
2 .仔细辨认责任血管,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 .减压材料的放置位置和数量应恰当,不要因材料的置入形成新的压迫。
4 .三叉神经根减压的手术要点是整个脑池段全程减压。
【手术后并发症】1.术后颅内出血、脑水肿,严重时导致死亡。
5 .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基底动脉损伤,导致脑梗死。
6 .后组脑神经损伤会引起声嘶、呛咳和吞咽困难。
7 .硬脑膜和肌肉缝合不严导致脑脊液漏、感染或假性囊肿。
(二)三叉神经痛半月节射频热凝术【适应证】1.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无效,均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一)腰椎穿刺一、适应症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
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
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
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
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
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
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
9、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禁忌症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
禁忌。
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提示有显著颅内压增高者。
3、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
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的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
5、穿刺部位的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
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
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
三、术前准备1、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
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
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
2、选择穿刺点。
两髂脊最高点的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为第4 腰椎棘突。
般选取腰3-4 或4-5 椎间隙进行穿刺。
3、消毒皮肤,铺孔巾。
4、局麻。
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
5、进针。
在选定的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
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
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转或略做深浅调节,亦可缓慢将针退出直到有脑脊液顺利滴出。
仍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退出皮下,调整方向后,再行刺入。
6、测压。
见到脑脊液滴出后即接上测压管,瞩病人完全放松,平稳呼吸,将头稍伸直,双下肢改为半屈位,进行测压,先测初压。
如压力高时,不可释放脑脊液,将针拔出,仅取压力管中的脑脊液做细胞计数和生化测定。
如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需要量的脑脊液,放液后侧末压。
7、将未污染的针芯插入,将穿刺针拔出。
局部再次消毒,覆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8、穿刺后嘱病人去枕仰卧或俯卧,足部抬高4-6h ,以免发生脑脊液经穿刺针孔漏入硬膜外隙引起颅内压降低,导致腰椎穿刺后头痛。
若有头痛、恶心,可延长平卧时间,并酌情对症处理。
五、注意事项1、测压前,病人头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头颈部及腰部不应过度弯曲,以免压迫颈静脉和腹腔静脉,使压力呈假象增高。
2、测压时若脑脊液上升过快,可用手指按住测压管末端,使液柱缓慢上升。
如拔出针芯时,见脑脊液喷出,提示压力很高,则不应继续测压,并不应继续测压,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
六、手术后并发症1、感染。
2、脑疝。
3、低颅压反应。
4、截瘫及大小便障碍。
( 二) 脑室穿刺一、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1 (神经系统X线检查,向脑室内注入对比剂或气体做造影检查。
( 2 ( 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3( 鉴别脑积水的类型,常须做脑室及腰椎的双重穿刺测试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
做脑室酚红(PSP或靛胭脂试验等。
2、治疗性穿刺( 1) 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高的病人,特别是抢救急性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者,行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是一种急救性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2)脑室内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
( 3) 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
4)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5)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时,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
二、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如头皮感染,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
2、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位于脑室附近时,做脑室穿刺可引病变出血,必须十分慎重。
3、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做脑室穿刺。
4、严重颅高压,视力低于0.1 者,穿刺须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
5、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亦无价值。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选择穿刺部位,并测量进针深度。
(1)额角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及抢救性引流,亦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术。
颅骨钻孔部位位于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2.5cm,中线旁开2- 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
(2)枕角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造影、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和颅后窝手术后的持续性脑脊液引流。
颅骨穿刺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6-7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侧眉弓中点。
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
(3)侧脑室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新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
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cm处做颅骨钻孔后,用穿刺针垂直刺入。
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
(4)经前囟穿刺: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
经前囟测角的最外端穿刺,其方向与额入法相同。
前囟大者与矢状面平行刺入。
前囟小者,针尖稍向外侧。
2、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
以尖刀在选好的穿刺部位刺一小孔。
3、以颅锥在穿刺点部位锥透颅骨。
以带管芯的穿刺点穿过骨孔,刺透硬脑膜,按上述方向逐渐进针,动作平稳而缓慢,注意阻力的改变。
至有脑脊液流出时,拔出针芯,外接引流管及引流瓶。
固定穿刺管。
(三)脑室外引流一、适应症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
二、禁忌症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
三、术前准备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脱水降颅压治疗。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
2、常规消毒铺巾。
3、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
4、颅骨钻孔,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
5、电灼硬脑膜后“ +”字切开。
6、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入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
7、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封外引流装置。
8、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
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
2、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3、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幕切迹上疝。
六、手术后并发症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
2、感染扩散。
3、脑脊液漏。
4、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5、颅内血肿。
6、癫痫。
(四)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结合软通道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一、适应症1、经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争取在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
2、幕上血肿量>20ml, <50ml。
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
3、年龄不限,年龄大、体弱者,手术耐受能力差者优先考虑。
4、血肿位于壳核或经壳核向苍白球及丘脑扩展,特别是丘脑出血病人。
5、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CT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应再次手术。
二、禁忌症1 、有严重心脏病或显著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血压不稳定。
3、出血活动期。
4、出血量>50ml 以上5、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
6、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
三、术前准备1、安装国产的MD-2000立体定向仪,行头颅CT扫描。
2、血压严重升高的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
3、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可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1、患者安装国产的MD-2000立体定向仪后行头颅CT扫描,运用计算机计划系统计算出血肿中心(穿刺靶点)的X、Y、Z 坐标值和穿刺角度,对脑深部血肿进行准确的定位,将血肿排空针穿刺至靶点处,碎吸清除50~60%的血肿;2、按原穿刺针道置入12 号的软质引流管;3、手术结束后行CT扫描,了解血肿清除程度和引流管的位置;4、手术后第2 日经引流管注入血肿溶解液(尿激酶),每日两次,每次2 万u,注入后夹闭引流管4〜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5、动态复查CT,如血肿清除满意可拔出引流管。
五、注意事项1、术前反复核对靶点的定侧、定位准确无误。
2、术中根据已排血肿量,计算剩余血肿量,适时调整深度。
3、术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再出血。
六、手术后并发症1、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压增高、脑疝。
2、切口或颅内感染。
3、脑脊液漏。
4、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5、MODS6、压疮。
(五)全脑血管造影一、适应症1、颅内血管性病变(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瘘、Galen 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
(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地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瘘血栓形成,烟雾病。
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
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
二、禁忌症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
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
3、妊娠 3 个月以内(相对禁忌症)。
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症)。
三、术前准备1、住院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
2、术前准备包括备皮,术前谈话,交待危险性与可能发生的手术并发症,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检查,肝、肾功能等。
3、器材准备(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剂:要求有适时显影、减影、放大、测量与录像功能,最好有三维成像功能。
(2)穿刺针。
(3)引导导丝。
(4)导管鞘。
(5)造影导管:多采用不透X线的聚乙烯制成,末端为锥形,有端孔,呈直形或“J”形、猎人头形,二通开关。
(6)高血注射器及连接管:脑血管造影一般压力为150psi (磅/平方英寸)。
(7)加压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