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是怎么炼成的(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消化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消化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食物消化: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脂肪是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之一。
它为我们提供能量,并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的维持。
但是,在我们享用美食的同时,你是否曾想过,脂肪是如何在我们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呢?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食物消化过程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一、脂肪的组成在谈论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脂肪的组成。
脂肪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甘油是一种三羟基醇,脂肪酸则是长链碳氢化合物,通常由12到26个碳原子组成。
脂肪酸又可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不同类型。
二、脂肪的消化过程1. 口腔阶段脂肪的消化在口腔中并不开始,因为口腔中没有酶可以针对脂肪进行分解。
但是,舌头上的味蕾可以检测到食物中的脂肪,从而引起对食欲的刺激。
2. 胃阶段当含有脂肪的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部后,胃将其暂时存储,并释放胃酸和消化酶胃脂酶。
胃脂酶是一种特殊的消化酶,它可以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使其与胆囊中的胆盐结合形成胆盐酯。
3. 胆汁的作用胆汁是由肝脏产生并储存在胆囊中的一种黄绿色液体。
它主要由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和磷脂等组成。
当我们食用含有脂肪的食物时,胆囊会收缩,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到小肠中。
胆汁中的胆盐能够与脂肪分子结合,形成胆盐脂肪酸盐。
这使得脂肪分子更易于水溶性,并促进其在消化道中的吸收。
4. 胰脂酶的分泌当胆盐脂肪酸盐进入小肠时,它们遇到由胰脏分泌的胰脂酶。
胰脂酶是一种强效的消化酶,它能够迅速将胆盐脂肪酸盐分解为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
这些产物可以继续被其他酶分解,最终形成吸收所需的小的脂肪分子。
三、脂肪的吸收过程在小肠中,脂肪的消化产物与胆盐结合形成微胶束,这种微胶束可以通过肠黏膜上的微绒毛层逐渐进入肠细胞。
在肠细胞内,消化产物再次被重新组装成三酰甘油,并与其他成分一起形成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的混合物,称为乳糜。
乳糜进入肠细胞后,通过淋巴系统进一步被运输到血液中。
脂肪合成原理

脂肪合成原理脂肪是人体中最主要的能量储备物质之一,也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脂肪合成是指人体内部合成脂肪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酶的参与。
本文将介绍脂肪合成的原理、调节机制和生理意义。
1. 脂肪合成的原理脂肪合成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它由多个酶催化,需要能量输入和多种底物参与。
脂肪合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乙酰辅酶A的生成乙酰辅酶A(Acetyl-CoA)是脂肪合成的前体物质,它由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产生。
糖类代谢生成的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于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脂肪代谢生成的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于脂肪酸的β-氧化,蛋白质代谢生成的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于脂肪酸的脱羧反应。
(2)乙酰辅酶A的羧化乙酰辅酶A在脂肪合成中首先被羧化为丙酮酸。
这个过程由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催化,需要ATP参与。
羧化后的丙酮酸可以通过转运蛋白进入细胞质。
(3)丙酮酸的转化在细胞质中,丙酮酸首先被羟乙基丙酮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催化成为羟乙基丙酮酸。
羟乙基丙酮酸可以通过转运蛋白进入线粒体内,再通过丙酮酸转移酶(Acyltransferase)将乙酰辅酶A和羟乙基丙酮酸结合成为乙酰辅酶A羟基丙酮酸。
(4)脂肪酸的合成乙酰辅酶A羟基丙酮酸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合成脂肪酸。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酶的催化,需要NADPH和ATP参与。
脂肪酸的合成是一个逆向的β-氧化反应,它以十六碳酸为起始物质,逐步扩大碳链长度,最终合成长链脂肪酸。
(5)脂肪酸的结合合成的脂肪酸需要与甘油结合形成三酰甘油。
这个过程由甘油三酰脂合成酶(Triglyceride synthase)催化,需要ATP参与。
三酰甘油可以被储存在脂肪细胞中,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其他细胞供能。
2. 脂肪合成的调节机制脂肪合成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以下是脂肪合成的调节机制:(1)饮食饮食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影响脂肪合成的速率。
人体脂肪合成的条件

人体脂肪合成的条件
人体脂肪合成是指通过食物摄入、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过程,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的过程。
脂肪合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摄入过剩:人体在能量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就会导致能量过剩,此时会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
2. 营养物质充足:脂肪合成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的参与,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只有这些营养物质充足,才能支持脂肪合成的进行。
3.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能够促进葡萄糖的进入细胞,并促进葡萄糖的转化为脂肪,从而促进脂肪合成的进行。
4. 糖原储量充足:糖原是一种能量储备物质,当能量消耗量增加时,糖原会被分解为葡萄糖供能。
如果糖原储量不足,就会限制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能力,从而影响脂肪合成的进行。
5. 适当的体力活动:适当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量,从而减少能量过剩的情况,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体重和脂肪合成的平衡。
综上所述,人体脂肪合成的条件包括能量摄入过剩、营养物质充足、胰岛素的作用、糖原储量充足和适当的体力活动。
对于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脂肪合成的平衡,需要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
摄入能量和高脂肪食物。
脂肪生成原理

脂肪生成原理
脂肪是人体储存能量的一种形式,其生成过程与饮食及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有关。
当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能量会被转化为脂肪并储存在脂肪细胞中。
原理上,人体脂肪的生成主要是通过三酰甘油合成途径完成的。
这个途径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酸合成和甘油3-磷酸酯合成。
首先,当人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超过身体实际需求时,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会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被转化为葡萄糖。
葡萄糖在体内可以提供能量,但当能量已经满足需求时,多余的葡萄糖被转化为脂肪酸。
其次,脂肪酸合成是脂肪生成的关键步骤。
在细胞质中,多余的葡萄糖会被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转化为乙酰辅酶A(Acetyl-CoA),这是脂肪酸合成的起始物质。
乙酰辅酶A进一步参
与合成一个称为“酰载体”的分子,然后与其他脂肪酸的碳链相互连接生成长链脂肪酸。
最后,长链脂肪酸会与甘油分子结合,形成三酰甘油(triglyceride),这是脂肪细胞内主要储存的形式。
在此过程中,三酰甘油合成酶催化了三酰甘油分子的合成。
需要注意的是,脂肪生成的能力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并且更容易积累脂肪。
而另一些人可能具有更高的代谢率,更容易将多余能量消耗掉,减
少脂肪的积累。
此外,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也是影响脂肪生成的重要因素。
总体而言,脂肪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酶催化反应。
它受到个体代谢能力、饮食摄入、能量消耗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脂肪生成的原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体内能量平衡,从而采取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措施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生物体内合成和分解脂肪的过程教案

生物体内合成和分解脂肪的过程教案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和供给形式之一。
生物体内合成和分解脂肪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酶的参与。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生物体内合成和分解脂肪的过程以及相关的机制和调节。
一、脂肪的合成过程生物体内脂肪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
脂肪的合成过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首先,食物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
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在线粒体内进行糖酵解产生乙酰辅酶A(Acetyl-CoA)。
乙酰辅酶A进一步氧化产生丙酮酸。
2. 丙酮酸转化为脂肪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酰基辅酶A。
酰基辅酶A在胞浆内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脂肪酸。
3. 脂肪酸合成:脂肪酸进入内质网,在内质网上的脂肪酸合成酶参与下,一氧化碳、乙醛和乙酰辅酶A逐渐结合形成长链脂肪酸。
4. 三酰甘油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长链脂肪酸与甘油结合,形成三酰甘油。
这个过程称为脂肪酸酯化反应。
合成的三酰甘油储存在脂肪细胞内,作为能量储存形式。
生物体内脂肪的合成过程是一个能量消耗相对较高的过程,需要大量的ATP参与。
合成脂肪的关键酶包括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和甘油磷酸酯酶等。
二、脂肪的分解过程脂肪的分解主要发生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
脂肪的分解过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三酰甘油的分解: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通过一系列的酶的作用,被分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
这个过程被称为脂肪酶水解。
2. 游离脂肪酸的转运:游离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需要能量的组织,如肌肉组织。
游离脂肪酸进入肌肉细胞后,在线粒体内氧化产生能量。
3. 甘油的代谢:甘油进入肝脏,在线粒体内进行磷酸化反应生成甘油三磷酸。
甘油三磷酸进一步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产生能量。
脂肪的分解过程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能够为生物体提供大量的ATP。
分解脂肪的关键酶包括脂肪酶和脂肪酸氧化酶等。
简述各类营养素的吸收过程

简述各类营养素的吸收过程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过程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当食物进入小肠后,胰岛素的分泌会促进葡萄糖的吸收。
葡萄糖通过肠壁上的特殊葡萄糖转运蛋白进入肠细胞,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进行利用。
二、脂肪的吸收过程脂肪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脂肪在胆盐的作用下被乳化为微小的脂肪滴,然后由胰脂肪酶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和甘油结合成脂肪酸酯,与胆酸形成胆盐酯,通过肠壁上的小囊泡吸收。
脂肪酸和甘油再在肠细胞内重新组合为脂肪滴,包裹在蛋白质中形成胆囊脂肪酸酯。
胆囊脂肪酸酯经过胆汁的分泌进入十二指肠,再次被胆盐乳化,然后由胰脂肪酶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最后,脂肪酸和甘油通过肠壁进入肠细胞,再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被全身各组织细胞吸收利用。
三、蛋白质的吸收过程蛋白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蛋白质在胃中被胃酸和胃蛋白酶分解为多肽,然后进入小肠。
在小肠内,胰蛋白酶和肠蛋白酶进一步将多肽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小肽和氨基酸通过肠壁上的氨基酸转运蛋白进入肠细胞,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和修复。
四、维生素的吸收过程维生素的吸收方式因维生素的种类而异。
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B群)主要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吸收,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则需要与脂肪一起被乳化并通过胆盐的作用才能被吸收。
五、矿物质的吸收过程矿物质的吸收方式因矿物质的种类而异。
一些矿物质(如铁、钙和锌)主要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吸收,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其他矿物质(如钠、钾和镁)则通过离子交换方式吸收。
六、水的吸收过程水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水可以通过细胞间隙通过弥散方式进入肠细胞,然后通过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进入血液循环。
总结起来,各类营养素的吸收过程都发生在小肠。
不同的营养素有不同的吸收方式,包括主动转运、离子交换和弥散等。
通过这些吸收过程,营养素能够进入肠细胞,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进行利用。
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的机理

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的机理
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生理反应。
以下是关于这一机理的详细解释:
首先,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经过消化系统的分解,转化为葡萄糖。
这些葡萄糖随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上升。
接下来,葡萄糖在肝脏中经历一系列变化。
一部分葡萄糖被肝脏细胞直接利用以提供能量。
另一部分葡萄糖则在肝脏细胞液中合成糖原,作为能量储备,特别是在空腹时,这些糖原可以被调动出来以调节血糖水平。
然而,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过多,超过身体即时需求时,剩余的葡萄糖会转化为脂肪。
这一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过多的葡萄糖会合成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这些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输出到血液中,并被运送到脂肪组织进行储存。
这个过程中,胰岛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血糖浓度迅速上升时,胰脏细胞会分泌大量胰岛素,加快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过程,同时降低血糖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碳水化合物可以转化为脂肪,但这一过程并不是绝对的。
身体对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存在差异,脂肪的合成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且身体对脂肪的储存也有一定的限度。
此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人体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适量摄入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的机理涉及葡萄糖的生成、
肝脏中的代谢以及胰岛素的调节等多个环节。
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饮食和保持健康体重。
脂肪的构成原理及消耗原理

脂肪的构成原理及消耗原理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形式,通常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中。
它们由甘油和三个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可以有不同的饱和度、链长和分支结构。
脂肪的构成原理主要涉及脂肪合成和分解。
脂肪合成是绝大多数动物细胞中的基本代谢过程之一,它支持生物体内部对脂肪的合成。
在脂肪合成过程中,碳源通常来自碳水化合物,通过多个酶的催化作用,脂肪酸和甘油逐渐合成三酸甘油脂。
脂肪酸由乙酰辅酶A提供,并在线粒体中通过β氧化反应逐步延长,形成较长的链状脂肪酸。
脂肪酸和甘油再通过甘油三酯合成酶催化作用,形成三酸甘油脂。
这个过程常见于脂肪细胞中,借此细胞能够储存大量能量并形成脂肪组织。
脂肪的消耗原理主要涉及脂肪分解和氧化。
脂肪分解是指脂肪酸从三酸甘油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是维持能量平衡的重要环节。
脂肪分解主要通过激素和神经调节来实现。
当机体需求能量增加时,交感神经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通过细胞膜受体将信息传递给脂解酶激活因子。
这个因子进入脂肪细胞内部后,与脂解酶活化因子结合,使其被磷酸化并激活。
激活的脂解酶能够将三酸甘油脂降解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进一步通过转运蛋白运送到肌肉和其他组织进行燃烧。
脂肪氧化是脂肪分解后进一步的过程,也是能量产生的关键环节。
在细胞内负责脂肪氧化的是线粒体。
游离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后,通过β氧化反应逐步被分解为乙酰辅酶A,并进一步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
这个过程最终会释放出大量的三磷酸腺苷(ATP),提供给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此外,脂肪还能够通过乳酸或丙酮酸进入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循环,供能给非脂肪组织。
总结起来,脂肪的构成原理是通过脂肪合成反应生成,而脂肪的消耗原理则是通过脂肪分解和氧化反应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并在维持能量平衡和细胞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是构成食物三大营养素之一。
它们在人体内被分解成单糖,被肠壁吸收后,被转化成能量供给身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代谢过程。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利用是机体所必需进行的关键过程,本文将从口腔开始,全方位地介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1. 口腔消化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内已经开始消化。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唾液腺会将唾液释放到口中,而唾液当中就含有能够降低食物酸度、断裂淀粉质的酶叫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作用于碳水化合物,把淀粉质断裂成链状分子。
这是碳水化合物消化的第一步。
2. 小肠消化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能够在口腔内将淀粉质分解成较短的糖链,但是它对于大的淀粉质分子并不太适合。
当食物通到胃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因为胃酸以及胃液酶类的影响而被抑制;同时胃酸与胃液的刺激还导致胃肠系统释放出胰液。
胰液中含有淀粉酶等酶类,能够对碳水化合物的不同分子间的化学键进行分解,进而将分子分解成有机酸和较短的葡萄糖链。
最后,小肠中将各种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及麦芽糖等单糖;同时,一些淀粉类的链状化合物,由于自身在人体的体温下难以降解,它们通常会分泌出去。
3. 吸收吸收是碳水化合物消化过程的最后一步。
当单糖在小肠腔内被释放出来时,再经过小肠上皮层转运通道,被运送到小肠的上皮细胞内。
这些单糖经过过半数的肠道上皮细胞上才将它们向下传递,为的是让肠道系统中的代谢产物循序渐进地向下排泄,让身体能够更好地吸收它们。
当单糖从小肠的上皮细胞运动到血液循环系统当中,它们就成为了血糖,维持人体健康的能量来源之一。
此时,胰岛素作用于血液中的血糖,帮助身体吸收血糖,促进肌肉、肝脏等组织细胞消耗血糖,以维持身体各种代谢过程的需要。
4. 减缓糖的吸收吃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如果不合适地控制饮食习惯,容易导致糖的快速吸收。
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地摄入高糖食品会导致血糖飙升和胰岛素释放量急增。
过高的血糖和胰岛素可能引发高血糖症、肥胖、2型糖尿病等性质疾病。
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的生物途径

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的生物途径
碳水化合物是生命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它们提供了我
们活动所需的能量,也是人体生长和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
为了
探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途径,我们需要分步骤认识它的生物途径。
第一步,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碳水化合物进入口腔后,经过
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的咀嚼消化,然后到达胃部。
胃酸会将其分解为
简单的糖类,如葡萄糖,蔗糖和果糖。
这些简单的糖类会被吸收进入
小肠中,进一步被转化为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然后经由肠道绒
毛进入到血液中。
第二步,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葡萄糖是我们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通过血液输送到肝脏和肌肉中。
当血糖水平低时,肝细胞会分
解内部的糖原库,将其转化为葡萄糖,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如果
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多,肝细胞会把多余的糖转化为葡萄糖苷,存储在
肝脏和肌肉中供以后使用。
第三步,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当我们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时,肌肉
中的糖原将转化为葡萄糖,然后进一步分解为丙酮酸和乳酸等物质,
产生了能量。
相反,当我们的身体处于休息或低强度状态时,脂肪储
备将与葡萄糖一起被转化为三酰甘油,在线粒体中被进一步氧化来产
生更多的能量。
综上所述,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生物途径包括消化吸收、运输和代
谢三个部分。
它是身体获得能量的重要路径之一,而且它与其他能量
代谢路径密切相关,如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
了解它会使我们更
好地了解身体的功能,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控制我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对我们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础知识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

基础知识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是指人体内对碳水化合物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合理膳食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食物中,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蔗糖和果糖等形式存在。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口腔和小肠中。
在口腔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以淀粉为主。
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分解为较短的多糖链,然后进入胃部。
在胃部,淀粉的消化暂时停止,直到进入小肠。
进入小肠后,胰腺分泌的胰腺淀粉酶进一步分解多糖链为葡萄糖分子。
同时,肠壁表面的酶也能将葡萄糖分子分解为单糖。
最终,在小肠内,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被消化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单糖。
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上皮细胞。
单糖通过小肠上皮细胞上的载体蛋白质进入细胞,并通过细胞质内的其他蛋白质通道跨越到细胞膜对面的间质液中。
从小肠进入间质液的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在间质液中,葡萄糖和果糖被转运至肝脏。
肝脏能够将果糖转化为葡萄糖,然后将葡萄糖储存为糖原或释放入血液中供全身细胞使用。
同时,一部分葡萄糖也经过肝脏转化为脂肪酸储存起来。
蔗糖的消化和吸收稍有不同。
在小肠细胞内,蔗糖会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然后被转运至肝脏。
三、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葡萄糖是人体代谢碳水化合物的重要物质,它能够通过氧化解酵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内的线粒体中,被称为糖酵解。
糖酵解产生的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细胞分裂和运动等。
当能量供应充足时,多余的葡萄糖会被肝脏和肌肉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
糖原能够在需要能量时迅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出来。
除了提供能量外,碳水化合物还可以转化为脂肪酸。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时,肝脏会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储存起来。
这部分脂肪酸会储存在脂肪细胞中,从而形成脂肪。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环节,下面是该过程的基本步骤:
1. 消化:
- 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淀粉、糖类等。
它们首先通过口腔内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初步分解。
- 然后,食物进入胃和小肠,胰腺分泌胰液含有胰淀粉酶等酶,进一步将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的双糖(如蔗糖、乳糖)和多糖(如麦芽糊精)。
2. 吸收:
- 在小肠中,双糖和麦芽糊精经过刷状缘酶(如蔗糖酶、乳糖酶和麦芽糖酶)的作用被最终分解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
- 这些单糖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如SGLT1,GLUT等)被小肠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3. 代谢:
- 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胰岛素的调控下,可被身体各部位的细胞摄取,用于能量产生或储存。
- 在细胞内,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丙酮酸,随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反应,最终生成大量ATP作为能量供应。
- 部分葡萄糖可以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体内需要能量时,糖原会再次分解为葡萄糖供能。
- 除了葡萄糖,其他单糖如果糖则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转化为葡萄糖或脂肪。
在整个过程中,未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纤维素等不易消化的多糖)到达大肠,在那里被肠道菌群发酵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可被大肠细胞吸收并利用。
总之,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它提供了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
最新整理养猪饲养管理-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docx

最新整理养猪饲养管理-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整理一、消化吸收(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口腔到回肠末端)消化吸收,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段(回肠末端以后)消化吸收。
总的来看,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VFA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
所以,在猪、禽的饲养实践中,其饲粮粗纤维水平不宜过高,对生长育肥猪应控制在8%以下,对母猪可在10-12%。
马、兔对粗纤维则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它们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是以粗纤维形成VFA为主,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辅。
1. 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吸收唾液与饲料在口腔中的接触是碳水化合物进入消化道进行化学消化的开始,但不是所有动物的唾液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都有化学消化作用。
猪、兔、灵长目和人等哺乳动物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在微碱性条件下能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
因时间较短,消化很不彻底。
禽类唾液分泌量少,α-淀粉酶的作用甚微。
产蛋鸡嗉囊中存在有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但因饲料粒度限制,消化不具明显营养意义。
饲料未与胃液混合之前,唾液含有淀粉酶的动物可继续消化淀粉,唾液不含淀粉酶的动物,胃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甚微。
胃内无淀粉酶,在胃内酸性条件下仅有部分淀粉和部分半纤维素酸解。
非反刍草食动物,如马,由于饲料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饲料本身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酶或细菌产生的酶对淀粉有一定程度的消化。
十二指肠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饲料在十二指肠与胰液、肠液、胆汁混合。
α-淀粉酶继续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和糊精。
低聚α-1,6-糖苷酶分解淀粉和糊精中α-1,6-糖苷键。
这样,饲料中营养性多糖基本上都分解成了二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的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彻底分解成单糖被吸收。
小肠吸收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和少量的果糖和半乳糖。
果糖在肠粘膜细胞内可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吸收入血后,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
大肥肉的消化与吸收

大肥肉的消化与吸收【良心剧透】•大肥肉的消化从送进嘴里的时候就开始了•大部分的大肥肉是在小肠里被消化的•胆汁大大提高了小肠消化和吸收大肥肉的能力•切掉胆囊并不会帮助你减肥和碳水化合物一样,饭菜里的大肥肉也需要先被消化成身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然后才能进入咱们的身体。
还记得脂肪长什么样子吗?一个甘油“脑袋”,拖着三条长短不一的脂肪酸“尾巴” 【注1】。
简单说,消化大肥肉,就是把它的脂肪酸尾巴一个一个地切下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从肥肉被送进嘴里就开始了。
对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在嘴里消化脂肪主要只是让你能感受到那股油腻腻的香滑口感和油脂特有的风味。
这个阶段并不会从大肥肉里分解出那么多能让我们长胖的脂肪酸来。
但是对小婴儿可就不一样了。
乳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脂肪都是被嘴里的消化工人消化掉的【注2】。
胃里也有专门负责消化脂肪的工人。
然而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这个阶段的消化工作还是不那么重要。
日常膳食中只有大约10-30%的脂肪是被嘴里和胃里的消化工人消化掉的【注3】。
剩余的大部分脂肪会堆积在胃里,降低胃的排空速度。
所以油乎乎的饭菜很“顶饱”。
饭菜中大部分的脂肪最终都是在小肠里完成消化过程的。
小肠里负责脂肪消化工作的工人与嘴里和胃里的工人相比可就更厉害了,它们不但可以切掉脂肪所有的尾巴,而且还有更加专业的搭档协助提高工作效率【注4】。
比起工人自己,这些搭档的名气可就大多了。
它们就是胆汁。
胆汁是怎么协助提高脂肪的消化效率的呢?这个过程的原理其实跟肥皂能洗掉衣服上的油污是一样的。
油不溶于水,饭菜里大块大块的脂肪“浮”在小肠溶液的表面,让消化工人无从下手。
胆汁像肥皂一样,把不溶于水的脂肪拆成一个一个能溶于水的小颗粒,然后“拖”进小肠溶液里,交给消化工人处理【注5】。
胆汁中的胆盐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图片来源:)微胶粒的模型。
黄色的是裹在外层的胆盐,蓝色的是各种脂类的消化产物。
(图片来源:)脂肪并不会像碳水化合物那样被“完全消化”。
简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简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消化吸收过程是指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单糖,并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本文将从食物摄入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到代谢利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食物摄入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人们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
进入口腔后,碳水化合物首先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作用,将淀粉分解为较短的多糖。
然后,食物通过咀嚼和润湿,形成食团,进入食管。
在食管中,碳水化合物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消化作用。
食物通过食管到达胃,在胃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是由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胃酸发挥作用。
胃蛋白酶对碳水化合物的作用较弱,而胃酸则能够杀灭大部分细菌,为后续消化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当食物从胃进入小肠时,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含有丰富的淀粉酶、葡萄糖酶等酶类。
这些酶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
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能够通过小肠壁的细胞摄取进入血液循环。
小肠壁上有许多细胞毛细血管,这些血管能够吸收葡萄糖和其他单糖,将其运输至全身各个细胞。
三、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利用葡萄糖进入血液后,一部分直接被各个组织细胞摄取利用,供给能量需求。
另一部分则被肝脏摄取。
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和释放起到平衡作用,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稳定浓度。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肝脏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低时,肝脏则将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总结起来,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可以概括为食物摄入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利用三个步骤。
这一过程是复杂而精细的,需要多种酶和机制的协同作用。
通过这一过程,人体能够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最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全文

最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全文)㈠消化消化的目的是将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为一种形式,使它们可以通过肠壁转移到血液中,并在血液中分布到细胞中。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发生在口腔和小肠中,包括将更复杂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原)转化为较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双糖),然后转化为待吸收的单分子糖(单糖)。
少量碳水化合物在口腔中通过唾液淀粉酶(唾液中的一种消化酶)进行消化。
为了体验这种消化,可以将少量富含淀粉的碳水化合物(面包、麦片等)放入口中,不要吞咽。
过一会儿,你就会感觉到食物变得更甜了,因为更为复杂的淀粉被消化成了糖。
胰腺会产生一种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消化酶,胰淀粉酶,这种酶通过胰腺和胆囊共享的管道进入小肠前段。
胰腺淀粉酶将剩余的多糖转化为双糖,然后由特异性双糖酶进一步消化。
单糖随后被吸收。
(二)吸收单糖被运送到肠壁,然后进入血液循环。
葡萄糖和半乳糖通过一种特定的转运体(SG1T1)被吸收,而果糖则通过另一种转运体(G1UT5)进行转运。
由于可利用的G1UT5有限,饮食中摄入过多的果糖可能会使转运体不堪重负,将很大一部分果糖留在肠道中而非被吸收。
这些果糖分子产生高水平的渗透压,导致液体进入肠道,从而可能引起腹胀和腹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与含有天然果糖的食物相比,含有添加的游离果糖的食物,如高果糖玉米糖浆,可能不但没有被很好地吸收.还引起更多胃肠不适。
1 .同渗容摩和同渗重摩同渗容摩指溶液浓度,表示每升溶液的溶质粒子总数。
同渗重摩指每单位溶剂(即每千克溶剂或每千克溶液)的渗透浓度。
其实际应用如下:1OOCa1的蔗糖(一种双糖)的分子数量是100Ca1葡萄糖的一半,因此产生的渗透压也是其一半。
流体向最高渗透压的方向移动,所以在相同的热量负荷下游离葡萄糖更有可能将水〃拉〃向它。
运动能量棒旨在提供高热量低渗透压的产品。
他们通过多糖能量棒输送碳水化合物来实现这一目标多糖能量棒中有许多单糖分子聚合在个多糖分子中。
只有单位体积的颗粒数才影响渗透压,因此单个大多糖分子所传递的渗透压远远低于其组分碳水化合物的单个分子。
你知道人体的脂肪是怎么来的吗?

你知道人体的脂肪是怎么来的吗?9月,各学校陆续开学。
俗话说“每逢假期胖三斤”,你身上的肉是不是又变多了?你知道这些脂肪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减下去的吗?什么是脂肪?人体内的脂肪可分为几类。
皮下脂肪往往出现在真皮层以下,筋膜层以上。
与贮存于腹腔的内脏脂肪组织和存在于骨髓的黄色脂肪组织对应,共同组成人体的脂肪组织。
脂肪VS淀粉,哪个更让人发胖?不少人会通过不吃或少吃主食来达到减肥的目的,那么脂肪和作为主食代表的淀粉,究竟哪个更易让人长肉呢?专家介绍,与淀粉相比,食物中的脂肪更容易进入人体内的肥肉组织。
淀粉被消化吸收后变成血糖,身体会倾向于先把它们变成热量消耗掉。
而吃的脂肪,就可以省下来,存到脂肪细胞里。
身体不会先把食物中的脂肪分解掉,然后再用血糖来合成脂肪存起来。
这是因为,相比于脂肪,碳水化合物转变成能量的速度更快,它们好比是便于使用的“现金”,而脂肪则是储备状态的“存款”。
因为脂肪的热量值较高,饱腹感却比较低,多吃脂肪来增加300千卡热量(相当于33g烹调油)很容易,而相比之下,多吃淀粉来增加同样热量(约300g熟米饭)的难度就比较大。
脂肪“燃烧”的过程积累过量的脂肪对身体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需要通过运动消耗掉,就是俗称的“燃烧”脂肪。
其实“燃烧”只是一个比喻,由于多年来科学界也没有确切地搞清楚,减肥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让“燃烧”这一模糊概念一直流传着。
人体需要有一定量的葡萄糖,即使不从饮食中吸取,也可以通过糖质新生作用制造人体所需的最低量葡萄糖,而糖质新生作用的过程会消耗能量,也就是消耗身体的脂肪。
减肥时的大部分脂肪(80%以上)跑到空气中去了,因为脂肪是由碳、氢、氧组合成的,减肥时组合成的二氧化碳随血液被送至肺部而后作为呼吸空气离开人体;剩下的体内脂肪以液体形式(汗、尿、泪水等)排出。
人体离不开脂肪脂肪在人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脂肪并非总是不好,有时候也会帮助提高免疫力。
当然,它也分好坏。
脂肪在人体内是如何形成的

脂肪在人体内是如何形成的在人体内,脂肪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和机体调节。
脂肪的形成与食物摄入、能量代谢、激素调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脂肪在人体内的形成过程。
脂肪的形成主要源自食物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当食物进入胃和小肠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消化成小分子,如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
其中,脂肪酸是脂肪形成的主要组分,它们可以通过肠黏膜细胞进入血液。
其次,合成的脂肪酸与甘油结合形成三酰甘油。
三酰甘油是脂肪组织存储脂肪的主要形式。
它们在脂肪组织细胞内聚集成为脂肪滴,使脂肪组织细胞增大并形成脂肪组织。
脂肪的形成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其中胰岛素是最主要的调节因子之一、胰岛素有助于促进脂肪形成的各个环节,包括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刺激葡萄糖和脂肪酸合成的酶的活性等。
而胰岛素的分泌受到血糖水平的调节,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脂肪的形成。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对脂肪形成起到调节作用。
甲状腺激素能够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率,促使脂肪分解,从而减少脂肪的形成。
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有促进脂肪分解和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除了激素的影响,能量平衡也是脂肪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
当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时,剩余的能量通过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相反,当能量摄入不足时,通过脂肪的分解来提供能量。
这种自身调节的机制帮助维持人体的能量平衡,保证机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遗传和环境因素也对脂肪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遗传因素可以影响脂肪酸合成和分解的速率,从而影响脂肪形成。
而环境因素,如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进而影响脂肪的形成。
总结起来,脂肪在人体内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食物消化、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形成、激素调节等多个环节。
脂肪的形成受到胰岛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的调控,同时也受到能量平衡、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脂肪形成的过程对于理解人体能量代谢和肥胖症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心剧透】·我们的身体基本上只能吸收单糖·消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拆卸成一个一个的单糖·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从口腔就开始了·大部分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内完成的,效率非常高·乳糖不耐就是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出了些小问题饭菜中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想要变成肥肉贴在小肚腩上,它首先得想办法穿过胃肠道的肠道壁,进入咱们的身体。
这个穿过肠道壁进入身体的过程就是咱们平时经常说的吸收。
当然,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能直接被身体吸收的。
还记得“糖”家的三兄弟吗?基本上,只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这些单糖才能最终进入身体。
所以呢,在饭菜通过消化道的过程当中,把各种各样的碳水化合物变成单糖的过程,就叫做消化。
简单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就是让饭菜里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身体的过程。
游荡在肠道里的碳水化合物个头儿太大,没法被吸收进入身体各种消化酶需要先把大个头儿的碳水化合物切开来,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单糖。
这个过程就叫做消化切割好的单糖就可以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血液系统流进身体了。
这个过程就是吸收(图片来源:)淀粉是日常饮食中常见的最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了,咱们就跟着它,看看碳水化合物是怎么从吃进嘴里开始被一步一步消化、吸收进入身体的。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就开始了。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里手拉着手成群结伙的葡萄糖们分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小组合:如果是直链淀粉就切割成短小一些的葡萄糖链;如果是支链淀粉就拆开来,变成简单一点的葡萄糖小枝杈,或是从某个枝杈上切下一条短小的葡萄糖链来。
淀粉酶的工作没有什么特别严格的操作规范,基本上是一拥而上、打哪儿指哪儿的奔放作风,所以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有少量的麦芽糖或者葡萄糖从淀粉枝杈的末端被切割下来游荡在口腔里面。
咱们吃馒头米饭时尝出的甜味,就是这些麦芽糖和葡萄糖在口腔里游荡的时候遇见了味蕾。
所以,细嚼慢咽会让馒头米饭吃起来更甜一些。
唾液淀粉酶随着食物一路向下,持续辛苦地工作着,直到胃酸破坏了它喜欢的工作环境。
胃酸实在太酸了。
食物中的淀粉到这里就结束了第一个阶段的消化,有的变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有的变成了短小精悍一些的葡萄糖小组合,也有的可能还没来及跟唾液充分混合就被吞进胃里了。
消化到一半的这些短小细腻的葡萄糖小组合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糊精。
有时候你能在食品标签里找到它的名字,因为它是食品工业中非常理想的基础原料之一。
所以下次再见到的话你就知道了,这不是什么剧毒的食品添加剂,也不是妖怪,只不过是消化到一半的淀粉而已。
接下来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里完成的。
接替唾液淀粉酶工作的,是胰腺派来的胰淀粉酶。
一拥而上的胰淀粉酶在一番辛苦工作之后,终于会把所有的淀粉都切割成葡萄糖,或者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麦芽糖。
大体上,这就是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里被消化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结束之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基本上就全部都变成可以直接被吸收的单糖,或者稍微复杂一点的二糖了。
接下来,就该小肠出马了。
还记得小肠黏膜的样子吗?海葵一样的小肠绒毛挥舞着微绒毛“触手”捕捉游荡在小肠溶液里的糖。
不管抓住哪种二糖,微绒毛上都有专门的酶把它拆成两个单糖:麦芽糖酶可以把麦芽糖拆成两个葡萄糖;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拆成一个果糖和一个葡萄糖;乳糖酶可以把乳糖拆成一个半乳糖和一个葡萄糖。
总之所有的二糖都会被小肠绒毛抓住然后拆开变成两个单糖。
这些在微绒毛上被拆开的单糖和直接抓回来的单糖就可以穿过小肠上皮细胞,最终被身体吸收了。
专门消化蔗糖的蔗糖酶把一个蔗糖拆成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的过程(图片来源:)那么这些糖又是怎么穿过肠壁进入身体的呢?吸收其实是一个蛮复杂的过程。
除了一小部分葡萄糖在口腔里就能被吸收之外,绝大部分的糖都是在小肠里被吸收进入身体的。
小肠绒毛表面包裹着毛细血管的小肠上皮细胞就像是厚厚的两道城墙,保护着血液循环系统不会受到饭菜里有害物质的入侵。
但是这样也就阻碍了养分进入身体。
所以呢,被微绒毛抓住的单糖们就需要先想办法穿过第一层城墙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然后再想办法穿过第二道城墙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才能作为养分被身体利用。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的糖也有各自不同的穿墙法门。
比如就有专车负责把微绒毛抓住的葡萄糖和半乳糖运进第一道城墙,然后换乘另外一班专车穿过第二道城墙进入身体,小肠还会给这些专车提供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供给。
这个过程叫做主动转运。
果糖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果糖虽然也有专车,但是这些专车没有专门的能量供给,只能依靠墙里墙外的果糖浓度差异来运输。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只有墙的一边挤满了果糖,另一边稀稀拉拉的时候,“糖满为患”的这边才会有果糖能够坐着专车漂到另一边去。
这个过程叫做促进扩散。
不管是哪种方式,咱们的身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效率都是非常高的。
据说人类的小肠有能力每天吸收5400克的葡萄糖[1],大约相当于20公斤白米饭[2]。
所以,除非真的是身体出现了问题,比如那些专业运输队发生了变异,或者某种消化酶发生了变异,否则,长不胖基本上就只是吃得不够多而已。
吸收葡萄糖的主动转运过程成功穿越的糖们在进入身体之后并不会随着血液循环系统马不停蹄地飞奔去变成肥肉,而是统统先被送进肝脏,等待进一步的安排。
过了肝脏这关,一部分葡萄糖才会随着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身体各个部分被做成肥肉储存起来。
这里面的故事,咱们下次再接着聊。
多说一句,前面说的碳水化合物只是“会让你长肉”的那部分碳水化合物。
像膳食纤维这些不能被消化酶拆开的碳水化合物呢,也一样能变成肥肉,只不过它们在咱们身体里有着完全不一样旅程。
这是后话,不要急。
结束之前,联系一下咱们的实际生活。
猜猜看,为什么有的人喝牛奶会拉肚子?问题就出在乳糖酶的身上。
喝了牛奶会拉肚子是因为牛奶中的乳糖没有被消化掉。
这些乳糖在小肠里四处游荡,本来就会让人不舒服,进入大肠之后更会成为肠道菌的美餐。
肠道菌饱餐之后产生的废物和废气会加剧肠胃不舒服的症状,让人感觉肚子胀什么的,再严重就会拉肚子了。
消化乳糖的工作是乳糖酶负责的。
在咱们人类的小肠里,乳糖酶的工作能力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最强。
因为乳糖是宝宝们唯一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断奶之后,大部分人的乳糖酶就开始“消极怠工”了。
只有大约30%的成年人能像婴儿一样有效的消化吸收乳糖。
剩下的大部分人成年之后对乳糖的消化能力大约只有刚出生时的5%-10%了[3]。
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乳糖不耐。
当然,也不用因为喝了牛奶会拉肚子就完全不吃乳制品。
乳制品作为蛋白质、钙、维生素D,还有维生素B2的营养来源真真是极好的。
因噎废食,没有必要,也得不偿失。
其实大多数乳糖不耐的人多少都能吃一点点乳糖的。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10年的一项调查,大多数乳糖不耐的人每餐也能摄入大约12克乳糖[4]。
差不多就相当于喝一小袋百利包包装的纯牛奶,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另外,酸奶和硬质奶酪之类的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鲜奶里的乳糖在这些产品在加工的过程当中已经被细菌吃掉,或是随着副产品被剔除掉了。
【良心提示】∙吃进肚子的碳水化合物是会变成肥肉的∙吃碳水化合物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变成肥肉,而是给细胞提供能量∙葡萄糖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给细胞提供能量,取决于氧气的供给∙我们的身体里也有淀粉一样储存葡萄糖的仓库,叫做糖原∙肝糖原里的葡萄糖可以调节血糖水平,肌糖原里的葡萄糖只能给肌肉提供能量∙吃进肚子里的碳水化合物最终是用来提供能量,还是储存在糖原里,还是变成肥肉,取决于身体对能量的需求∙所以,简单说,吃进肚子的碳水化合物变成了肥肉的原因就是——吃多了网上说,“八戒走了十万八千里照样是个胖子,他还是吃素的”。
吃素也长肉,这肥肉是哪来的?那些个成功穿越小肠肠壁进入我们身体的葡萄糖和它的兄弟们怎么就变成肥肉了呢?这还得从我们为什么要吃那些能让人长胖的碳水化合物说起。
基本上,我们吃掉碳水化合物就是为了获取能量。
小到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地球,想要维持日常生活和工作都需要消耗能量,都需要有稳定的途径来获取这些能量。
植物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收割太阳能,然后把这些能量“封装”在葡萄糖里,就像一个一个的“能量块”码放在淀粉仓库里应付日常生活,养儿育女,备战备荒。
人类呢,咱们没法直接利用太阳能,所以,为了生存,只好吃掉植物,直接拿走它们储存在葡萄糖里的能量【注1】。
葡萄糖天生就是咱们能够获取的最重要的“燃料”,没有之一。
你看,食物当中最重要的三种二糖里全部都有葡萄糖,植物的淀粉能源库里储存的干脆就全都是葡萄糖。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咱们的身体在进化的过程中就只保留了从葡萄糖里提取能量这一条工艺流水线。
遇到果糖和半乳糖的时候呢,就先预处理一下,把它们加工成类似于葡萄糖的半成品,再通过同一条流水线送进线粒体去提取能量。
所以,成功穿越小肠肠壁进入身体的葡萄糖和它的兄弟们并不会迫不及待的就奔向肥肉化身小肚腩努力把咱们变成个胖子,而是统统进入肝脏,经过预处理,把不是葡萄糖的单糖变成类似于葡萄糖的半成品,再交给血液循环系统。
进入血液的葡萄糖还有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血糖。
全身上下所有的细胞差不多都需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来提供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能量。
咱们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更是几乎只能依靠葡萄糖来维持正常的运转。
那细胞是怎么拿走葡萄糖里的能量的呢?这个过程有点像灶台烧柴,或者炉子烧煤。
“烧”掉它!连燃料都一样,碳。
灶台烧的是木柴里的碳,炉子烧的是煤里的碳,咱们的细胞呢,烧的是碳水化合物里的碳【注2】。
通常情况下,细胞在拿到葡萄糖之后,会得把这些原料加工成适合燃烧的精细燃料【注3】,然后和血液中的氧气一起送进一个专门的炉子里充分燃烧,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把燃烧当中产生的“热量”打包收好,供给细胞使用【注4】。
还有一些时候,细胞拿到了葡萄糖,却拿不到足够的氧气。
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守着粮食把自己饿死。
氧气供给不足的时候,细胞里有另外一套设备来发酵处理好的葡萄糖燃料。
发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点点“热量”可以打包收集起来,供给细胞使用【注5】。
什么时候会出现氧气不足的情况呢?可以是我们真的待在一个氧气不足的环境里,比如憋着气待在水里。
也可以是剧烈运动的时候【注6】。
肌肉细胞只能通过发酵葡萄糖获得能量来完成的运动,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无氧运动。
那么联系一下实际生活,想想看,怎么就知道咱们是在做有氧运动还是在做无氧运动呢?(小提示:氧气是通过呼吸从肺里融入血液的。
心脏就像是一个水泵,通过强而有力的收缩,源源不断的把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个角落。
)简而言之,咱们吃掉碳水化合物是为了给细胞提供能量的,不是为了长胖。
那怎么就变成肥肉了呢?呵呵,植物都有自己的能量储备系统,咱们当然也有。
不仅有,而且更高级!还记不记得咱们身体里也有“淀粉”?咱们的“淀粉”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