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2、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季的形成。
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法】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三、精讲点拨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
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3、【承转】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那么,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沿着怎样的轨迹呢?也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并以组为单位展示交流)4、看课本从教材中可看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一年中有没有规律呢?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一年中是有规律的教师边演示三球仪边讲解: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最南的一条纬线—23、5°S,此后开始向北移动,大约过三个月,到第二年春分日(3月21日)到达赤道上,然后再继续向北移动,6月22日夏至日时直射在最北的一条纬线——23、5°N,过了这一天就开始向南返,秋分日(9月23日)回到赤道上,然后继续向南移动,到12月22日冬至日时,又直射到最南的纬线——23、5°S上,过了这一天又开始向北移动。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转变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转变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身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初中地理_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课标内容: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教材与学情分析: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差异,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地理现象,而对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如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内容,一般不作深入分析,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也应设法避免。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的特点;2、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地球公转;3、能用公转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与难点: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前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手电筒,两支粉笔,一个自制太阳圆盘。
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同学们,这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景色,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你知道是谁创造了吗?对!地球公转运动。
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谜底——地球的公转运动新授:一、请大家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动画,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知道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认识直射与斜射的区别,学会判断太阳高度角,利用教具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出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二、地球公转的特征播放:地球公转的小片段。
观看填写下表: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的方向公转一周的时间公转中心教师讲解:地球距离太阳非常的遥远,通常我们把太阳光线当做平行光的方式照到地球上。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地面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同。
我们通过这2 张图片,可以看到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只有一个点是直射的,我们称它为太阳直射点。
—面赤道墙赤道那么直射和斜射光线有什么不同吗?实验探究一:直射与斜射手电筒在相等的距离上照射教室的黑板,观察直射光斑和斜射光斑的区别?(学生演示)挑选做的好的上黑板演示。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教案】地球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迹、周期和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回顾一下地球自转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对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呈现: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形,且周期为一年。
3.讲解: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因,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
4.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一个磁铁和一根绳子,在课堂上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5.拓展:
让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讨论地球公
转对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的影响。
6.巩固:
请学生完成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总结:
总结地球公转的内容,并强调地球公转是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基础。
8.实践:
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延伸:
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变化,进一步探讨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
- 椭圆轨迹
- 周期为一年
- 太阳引力的作用
六、反馈和复习:
在下一堂课开头回顾和检查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利用地球仪和自制教具演示
地球公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讲台前演示地球公转在春分、夏
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有何变化,在公转轨
道平面上摆放二分、二至标志牌
活动二:分组演示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
分组按时间顺序演示并观察:春分—夏至—秋分—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归纳总结: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移动。
活动三: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正午太阳高、昼夜
长短在一年中的体会。
环境三:五带划分
活动:1、学生在地球仪上贴出五带范围,解释原
因。
强调地球五带的划分界限和特点。
环节四:课堂小结
总结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地球的公转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难点,而教材的内容
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能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明确公转
产生的几个特殊节气(二分二至)及每个节气特点。(重 教学目标
点)
3.通过分组演示实验、讨论、归纳,用科学准确
的语言描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如四季的变化和五带
的划分等。(难点)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
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学生学习能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
力分析 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
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
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如模拟
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验,仔细观
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实习生试讲课小结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课标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
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
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 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1.3地球的公转⼀、教学⽬标:(⼀)认知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过程与⽅法初步学会运⽤地球公转轨道演⽰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并通过学习使学⽣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进⾏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教学流程三、教学过程(⼀)复习地球的⾃转并引⼊新课内容:1、地球⾃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辩⽇》引⼊新课(⼆)新课内容: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教师演⽰《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观察地球运动⽅向和状态。
组织学⽣观察分析:(1)、地球公转的⽅向:⾃西向东绕太阳转。
公转⽅向和⾃转⽅向相同。
同样⾃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转——以地轴为中⼼,公转——以太阳为中⼼,⾃转、公转同时进⾏。
(2)、地球公转的周期:⼀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
[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天,就安排⼀个闰年为366天。
闰年的2⽉是29天,平年的2⽉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
[看书P10夹⾓⽰意图,知道⾚道平⾯与公转轨道⾯的夹⾓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总是歪着⾝⼦进⾏公转)活动:学⽣分组演⽰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公转,所以产⽣了⼀系列⾃然现象,⽐如说⼀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成66.5倾斜⾓,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因⽽形成四季。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公转》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 式解决。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 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 射点总是在北纬 23.5 度和南纬 23.5 度之间来回移动, 南北纬 23.5 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 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 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 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 会还要会学。3 月 21 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 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 3、4、5 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 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 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 结合现实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 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 学生的记忆效果。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 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 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 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夏 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 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 出现极夜。南北纬 66.5 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球方面内容,新
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
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
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 教材分析
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
教法学法分析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 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 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 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 教学策略选 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择与设计 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 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 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 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 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 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 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公转的轨迹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对象本方案适用于初中地理学科,适合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方向。
2.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轨迹。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公转动画、图片、视频等。
2. 实验器材:地球仪、指南针、直尺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2. 提问: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哪些运动?(二)讲授新课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性质。
- 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公转的方向。
2.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轨迹-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5天,并解释一年四季的形成原因。
- 展示地球公转的轨迹图,说明地球公转的椭圆形状。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现象。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地球公转?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验探究1. 教师分发地球仪和指南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用指南针确定地球公转的方向。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初中公转教案
初中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知道五带的名称、界线及特点。
2. 方法与过程:- 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能根据生活观察和体验,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移动情况及据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产生四季和五带现象。
教学工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公转。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公转的定义和方向,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轨迹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案例,如我国北方的冬季和南方的夏季,让学生分析这是如何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2.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分享自己所在地区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球公转在其他行星上的表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详细过程,包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的变换等。
2.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具体情况。
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2. 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 提问:地球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2. 讲解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25天,即一年。
三、地球公转的特点(10分钟)1. 讲解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3. 讲解二分二至点的含义:二分二至点是指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位置。
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2. 讲解四季的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3. 讲解时差现象: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时间会有差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出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2.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课标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
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
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示例文章篇一:《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案》嘿,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一起探索一个超级神奇的话题——地球的公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呀?为什么有时候白天长,有时候夜晚长呢?这可都和地球的公转有关呢!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运动员,在太阳这个巨大的“操场”里不停地奔跑。
地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一刻不停地绕着太阳转圈圈,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啦!咱们先来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吧!地球公转的方向就像我们跑步的时候向前跑一样,是自西向东的。
这就好像我们在操场上跑步,总是从一边朝着另一边跑,不是吗?那公转的周期呢?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大约需要365 天,也就是一年啦!一年的时间里,地球带着我们经历了好多好多的变化。
说到这,我忍不住要问啦,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觉得这很神奇吗?地球就这样一直不停地转呀转,给我们带来了四季的更替。
春天的时候,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难道这不像是地球给我们送来的一份温暖的礼物吗?夏天,阳光炽热,我们可以去游泳、吃冰淇淋,这难道不是地球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吗?秋天,果实累累,树叶金黄,就好像地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这难道不是地球给我们创造的独特乐趣吗?再看看地球公转的轨道,它可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椭圆形的哟!这就好比我们跑步的赛道不是直直的,而是有点弯曲的。
在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也不是一直不变的。
老师给你们讲哦,当地球离太阳比较近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比较热,就像夏天;当地球离太阳比较远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比较冷,就像冬天。
同学们,你们说这神奇不神奇呀?那地球公转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呢?首先就是四季的变化啦!当北半球倾向太阳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夏季;而当北半球背离太阳的时候,就是冬季。
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呢!在夏天,白天的时间长,夜晚的时间短;到了冬天,就反过来啦,白天短,夜晚长。
初中地理_《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公转》教学设计【选用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地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课题】《地球的公转》【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15年4月【备课地点】【教学年级】初中七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教具准备】地球运行仪自制课件自制教具卡片【学情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一)内容介绍本节的重点内容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一直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但是,与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又具有很大的弹性。
我们是这样来理解课程标准的。
1、第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1~6年级已经学过了。
第二,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求了解“地理现象”,并且,对于“地理现象”也没有作明确的要求。
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第四,“事实”和“地理现象”可作等同理解,既可以理解为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地球运动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是学生容易通过事实理解的。
而对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如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需要较强空间思维能力的内容,教材没有作深入分析,而且在行文当中也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术语,实在避免不了,就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词汇来代替。
例如,用“正午太阳的高低”代表“太阳高度角”,学生是可以理解的。
以四季的形成为例,地球公转形成四季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是用一幅图来说明的。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现象。
b.了解地球的公转轨道、季节变化和时间变化的原因。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的对地球奇妙运行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b.培养学生的珍惜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现象。
2.地球公转轨道、季节变化和时间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轨道、季节变化和时间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大屏幕显示器、投影仪。
2.地球仪、模拟太阳、指南针。
3.学生手册、复制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以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好奇和疑问。
2.引导式提问:大家知道地球为什么有四季吗?是如何确定一个地区现在的季节的?二、概念解释(10分钟)1.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地球的公转,并展示地球公转的模型以帮助学生理解。
2.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公转的轨道,指出地球公转是椭圆形而非圆形轨道,并解释其原因。
三、季节变化的原因(15分钟)1.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2.学生分组合作,每个小组以一个季节为主题,讨论该季节的特点和原因。
3.各小组向全班呈现并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时间变化的原因(15分钟)1.教师展示日晷等工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变化来判断时间。
2.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位置和阴影变化情况,并总结规律。
3.学生针对太阳移动的规律进行解释,并与同桌分享。
五、案例分析(15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包括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的现象,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释,然后向其他小组分享答案。
3.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练习和总结(10分钟)1.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作业,回答几个与地球公转相关的问题。
2.学生汇报答案并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旋转和公转的关系。
2、了解天文年、回归年和平均太阳日的概念和关系。
3、掌握简单的用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人类生产、生活等相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公转周期为365.24天,通常按照日内平均速度(1日恰好24小时)计算。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也就是扁圆形,两个焦点都在椭圆的中心。
这个运动也被称为地球绕日运动或地球的公转。
2、天文年和平均太阳日公转周期一年,也称为日的长度。
公转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平均公转周期长于一天恰好360度的实际公转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比一年的时间要长一些,这就是天文年。
其中天、月、昼夜、季节的交替变化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是公转运动的必然结果。
平均太阳日的长度为24小时。
它是基于地球绕日运动的平均速度来计算的,计算过程中并不考虑地球的自转。
这样算出来的结果并不完美匹配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太阳看起来是在天空中移动的。
3、自然现象的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解释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
例如,为什么昼夜交替出现?这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为什么山顶上的天空更深蓝色?这是因为在大气中,蓝色光的波长更短,更容易被散射。
夜晚的天空在没有大气的情况下,是黑色的。
4、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例如,现代日历是基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设计的。
人们依靠公转和自转来确定时间和日期。
太阳能是一种无限清洁、环保的能源,太阳辐射,使每个人都能以更加便利的、价格更低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气候、地貌和生物分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
实践部分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和展览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和了解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 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节气太阳直射纬度极昼极夜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地球的公转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盘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 掌握地球的公转周期、轨道形状和公转速度等基本知识。
3. 能够诠释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日食、月蚀等现象。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的现象。
2.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4天,轨道形状靠近椭圆,公转速度为每小时约30公里。
3. 地球的公转引起了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
4. 地球的公转还与日食、月蚀等天文现象有关。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问题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四季变化?为什么白天有阳光,夜晚有月亮星星?2. 你知道地球是如何绕太阳运动的吗?第二步:进修地球的公转运动1. 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的现象。
2. 讲解地球的公转周期、轨道形状和公转速度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观点。
第三步:探究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1. 通过实验或模拟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引起了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季节不同,昼夜交替的时间也不同。
第四步:诠释日食、月蚀等现象1. 讲解地球的公转与日食、月蚀等天文现象的干系,让学生理解其原理。
2. 通过实例或图片,展示日食、月蚀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其科学诠释。
第五步:小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进修的内容,强化地球的公转运动对季节变化、昼夜交替和天文现象的影响。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的影响。
四、导学作业:1. 阅读相关材料,总结地球的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 观察日出日落的时间变化,分析其原因并写出结论。
3.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诠释其对季节变化、昼夜交替和天文现象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 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3. 使学生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2.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媒体: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模型、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提问: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5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这个现象叫做地球的公转。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三、地球公转示意图(10分钟)1. 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讲解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二分二至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二分二至点的含义等问题。
2. 让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二分二至点的含义等知识点。
2. 强调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使学生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二分二至点的含义等知识点,并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现象,并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演示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的自转并引入新课内容: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小儿辩日》引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
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方向和状态。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转。
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一天,就安排一个闰年为366天。
闰年的2月是29天,平年的2月是28天。
]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角。
[看书P10夹角示意图,知道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总是歪着身子进行公转)活动:学生分组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身子公转,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5倾斜角,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而形成四季。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同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
引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
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
3、四季的形成: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两极产生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的状况。
通过提问讨论及练习填表巩固。
问题: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b、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c、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
次的纬线是哪两条?那么直射两次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上述要求,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度之间有规律的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北纬23.5度叫北回归线,南纬23.5度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的界限,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2)、教师讲解的同时,演示“太阳射点的移动”、“太阳的公转”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讨论,并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完成填表。
问题: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的变化状况。
b、春分、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
的地区。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上述要求,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
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
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
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
(3)、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投资样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有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得热量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
这是正是北半球的冬季。
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
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的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4、五带的划分:
教师演示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及组织学生讨论地球上不同纬度所受的太阳光热的不同。
而划分了地球上的五带。
组织学生分析:
(1)、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有什么变化?(2)、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什么?概括一下,我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逐渐增高。
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我们划分寒带的依据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那么我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1)各地获得的热量的多少。
(2)有无阳光直射现象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巩固练习:
(1)、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回归线的位置,看看哪块大陆属于热带的面积最大?(非洲大陆)
(2)、在地球仪上能够找到南北极圈的位置,看看哪块大陆属于寒带的面积最大?(南极大陆)
(3)、请大家看看地球仪(或东西半球图),说出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五带中的哪一带?(北温带)
四、教学说明
地球公转的知识是教学难点,很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因此本节教学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问题和游戏的教学情景,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分组演示地球公转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分组协作能力,也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