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之异同课题名称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之异同

合集下载

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的庆祝方式

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的庆祝方式

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的庆祝方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热闹喜庆的时刻。

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其中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是两个在广东省常见的地方特色文化。

本文将介绍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在庆祝春节时的独特方式。

一、潮汕文化的庆祝方式潮汕地区是广东省东部的一个地方,拥有独特的潮汕文化。

在春节期间,潮汕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特色的庆祝活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潮汕庆祝方式:1.婚嫁习俗:潮汕人崇尚家族意识,春节是一个重要的婚嫁季节。

在这个时候,许多青年男女会选择在春节期间举办婚礼,以示对传统婚姻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

2.年夜饭:潮汕人非常讲究年夜饭的菜肴,追求鲜美和独特的味道。

比如,他们会准备潮汕风味的黄皮鸭、卤猪脚等传统菜肴,使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晚餐。

3.龙舟比赛:船龙是潮汕地区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也是一项古老而盛行的民间运动。

在春节期间,潮汕人会举办龙舟比赛来庆祝节日,同时也能锻炼身体、增进友谊。

4.庙会民俗:潮汕地区的寺庙里经常会有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歌舞表演等。

人们会前往寺庙祈福,燃放鞭炮,感谢神佛的保佑和祈求新年好运。

二、客家文化的庆祝方式客家地区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地方,客家人民有着独特丰富的传统文化。

春节对于客家人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客家庆祝方式:1.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客家人会进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

他们会烧香、献花,向祖先祈求来年平安、健康和丰收。

2.团年饭:客家人非常重视团聚,春节时会全家人团坐在一起,共享美食。

客家人的年夜饭通常以客家菜为主,如卤肉饭、油鸡等,色香味俱佳。

3.客家二人台:二人台是客家人最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是一种结合了歌唱、舞蹈和相声的艺术形式。

在春节期间,客家人会组织二人台演出,欣赏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

4.客家花灯:在客家地区,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来庆祝春节。

这些花灯造型独特,多以花鸟鱼虫为主题,通过彩灯的点亮,为节日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潮汕籍与客家籍大学生金钱观念的比较研究

潮汕籍与客家籍大学生金钱观念的比较研究

1.前言1.1 提出问题金钱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离开了金钱是无法正常生活的。

金钱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对金钱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学科都从本学科的角度对金钱进行了研究。

一旦人和金钱发生了关系,金钱就具有了极大的魔力,成了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金钱本身是静态不动的。

但是,不管在哪里,它都获得特定的含义,被赋予特定的能力。

[1]”人在和金钱发生关系的活动中,形成了对金钱方方面面的认识和看法,并内化为对金钱的观念,这就是金钱观。

金钱观是个体对金钱的认识而形成的观念系统。

金钱观分为金钱价值观及金钱行为观,金钱价值观是对金钱“是什么”的认识,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尺度所形成的对金钱重要性的认识和看法;金钱行为观是对金钱“怎么样”的认识,是指个体对与金钱相关的行为及行为倾向的认识和看法。

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一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有学者研究两种文化,目前在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对各自族群的心理影响方面,特别是在对金钱观和商业意识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尚未有实证研究的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性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测两地文化对人们金钱观的影响。

这对于两地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风向标”,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变化、文化的交融与冲突首先会深刻的表现在他们身上。

因此对潮汕和客家两地大学生的金钱观念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1.2 背景说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维度和理论架构研究并测量了金钱态度及其行为。

金钱态度是指个人对金钱及相关事物所持有的一种持久且一致的行为倾向,包括对金钱的认知、感觉和反应。

金钱态度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随着与他人、事、物的互动交往中学习而形成的,并对消费理念、行为产生影响。

如金钱态度量表(money attitude scale,MAS):Yamauchi 和Templer(1982)以美国人为样本,编制出金钱态度量表。

广东三大民系的差异

广东三大民系的差异

广东三大民系的差异一千多年以来,中原人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徙到广东的不同地区,与当地土著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不同文化习俗、不同性格本性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

一、三大民系分布的地区1、广府民系大多分布于珠三角和粤西南地区。

2、客家民系大多分布于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惠州市、深圳市东面等地区。

3、潮汕民系主要在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等地区。

二、三大民系的差异1、语言不同。

广府人讲粤语(又称后话、广东话、广州话);客家人讲客家话(又称崖话、新民话);潮汕人讲潮州话。

2、入粤时间不同。

广府人最早,潮汕人次之,客家人最后。

3、与土著融合程度不同。

广府人最高,客家人次之,潮汕人最低。

4、人口数量不同。

广府人最多,约几千万;客家人次之,约2500万;潮汕人约1500多万。

5、擅长不同。

这里有一个传说,当年中原人南迁的时候,广府人的祖先带了筷子,所以到了广东后就擅长吃喝;而客家人的祖先带了书本,到了广东后就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而潮汕人的袓先则带茶具,每天在一起喝茶,谈生意。

这个传说不必当真,但现实中有这些现象:广府人会花钱会吃,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客家人从政令,勤俭不乱花钱;潮汕人善经商,最会赚钱。

6、口味不同。

广府人、潮汕人偏清淡;客家人口味偏浓厚。

7、普通话水平不同。

客家人最好;潮汕人次之;广府最差。

8、喜欢的戏剧不同。

广府人看粤剧;客家人看广东汉剧;潮汕人看潮剧。

9、重学程度不同。

客家人最重视;潮汕人次之;广府人最低。

10、重商程度不同。

潮汕人最高;广府人次之;客家人11、团结程度不同。

潮汕人最团结,客家次之,广府人最低(因为广府人强势)。

12、男子身高差异大。

潮汕男子最高;客家男子次之;广府男子最矮。

13、女子相貌差异大。

潮汕女人皮肤白,美女多;客家女人次之;广府女人多数皮肤偏黑。

14、超生现象不同。

潮汕地区最严重;客家地区次之;广府地区最少。

15、海外分布情况。

广府人多分布在欧美地区;湖汕人、客家人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客家人、广府人和潮汕人的区别是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客家人、广府人和潮汕人的区别是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客家人、广府人和潮汕人的区别是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的?本人是广东客家人。

所以从客家人的角度出发来说说这个问答。

当然只是一家之言。

大家都知道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在广东地区比较出名,比如梅州客家人非常多,广东分布着大量客家人,在城市里,农村里,出门在外说粤语,普通话,遇到自家老乡便说起家乡话。

广府人,也就是广州本地人。

而潮汕地区,潮州人。

说起来,更像是说粤菜。

广府菜,客家菜,潮州菜。

哈哈,当然,粤菜还不止这些,各地都有不同的贡献。

扯远了。

普遍认为,客家人好客热情,认识不认识,来家做客,就要拿出家里收藏的腊肉,米酒伺候。

而且客家人习俗非常多,很古朴,比如各种民间节日,都会有相应的活动,特别是祭祀,顾家敬老,会做各种糍粑来过节,喜欢热闹,群居。

图片来自百度。

特别重视亲戚朋友的往来,往往比较大方。

说到性格特征,从吃上就能看出一二,粤菜里,广府菜,精致,做法复杂,清淡,注重鲜。

早茶,注重仪式感,更重要的是对亲情的重视,一家人吃个早茶,聊聊天,吹吹牛,不亦乐乎。

给人感觉就是精致优雅,内敛,细腻。

乐观,包容。

广州成为全国数一数二大都市,广州人,乃至广东人的包容性格特征息息相关,外来人在广州并不会受到多少歧视,这也是广州容纳大量外地人的原因之一吧。

开创精神,和小家大家的责任感,北伐的起点就是广州。

客家人客家菜,而客家菜又是截然不同,偏咸,肥,熟,梅菜扣肉,酿豆腐,白切鸡,对食材要求高,注重原生态,自家菜永远是客家人的心中的挚爱。

但做法比较既粗狂又细腻,不拘小节,给人踏实的感觉,实实在在。

去客家人家中做客,千万不要拒收客家人送的礼,那是很不礼貌的,多多少少得拿点礼多人不怪嘛。

热情,生活感,以及生存适应能力。

客家人坚韧不拔,顽强,即便再艰难的生活也能活得很有滋味,乐观。

潮汕地区,擅长经商,开拓精神,靠海吃海,比较务实,精细,而又有无穷斗志,不局限自己,但是相对排外,迷信。

吃方面,海鲜多,调味多,沙茶酱久负盛名。

总结来说,整体性格特征都是在融合的,不存在绝对的,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发展,人也会随着改变,昨天是那样,今天是这样,明天呢?谁知道呢。

比较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的异同

比较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的异同

比较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的异同作者:王玥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纵观古筝界,茫茫九大流派,都有比较鲜明的音乐风格特点,分别矗立于我国的不同省份地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一种流派一般流行于一个地区。

唯独广东省,容纳了两大流派—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

这两派同处一地,却各具风格,自成一派,所以要准确的弹奏出两个流派筝曲的风格韵味,分清两流派之间的异同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并存与广东省的这两派在形成历史、演奏形式、调式特点、记谱法、演奏风格技法方面尝试着作一些比较。

潮州筝与客家筝,从地域来讲,虽然同处于广东省,但是潮州筝,主要流行于广东潮州语系地区,以潮州为中心,在汕头等地以及闽南各县和南洋群岛都很普及。

而客家筝,主要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

从历史渊源来讲,这两派虽然都是从北方迁徙而来,并且都经历了与当地音乐文化的交融,但是交融渗透的程度及种类又有所区别。

潮州筝,在当地被称为“秦筝”或“情筝”,显然与他悠久的历史和善于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密切关系。

相传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用武力收服百粤时,筝随秦人南下传到潮州的。

因其悠久的传承历史,自成体系的演奏手法,具有鲜明的南方音乐的性格特性,风格优雅清丽,旋律优美流畅,形势古雅工整,擅长含蓄内在的艺术表现。

潮州音乐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中原古乐。

客家筝:客家是西晋(公元265—316年)以来,中原地区多次大批移民为避元兵的掳掠向南迁徙到粤之东、赣之南、闽之西的广大地区,逐渐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成新的汉族民系,按照“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习俗,后世将由中原移民而来的人众称之为“客家”。

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同时把中原汉族音乐的种子撒播到客地,逐渐在新的音乐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客家筝乐是由外来筝乐与当地的土著音乐交融而成的,极富中原古乐的音韵遗风和浓郁的南国情调。

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外江戏”、“儒家乐”,后来“外江戏”改为“汉剧”,于是“外江戏”、“儒家乐”也相应变成“汉乐”、“汉调”了。

潮汕文化的历史与潮客关系

潮汕文化的历史与潮客关系

潮汕文化的历史与潮客关系[内容提要]潮汕人是汉民族一个支系。

潮汕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分支。

本文简单介绍了潮汕文化在广东省东部自然环境制约下逐渐形成,并向海外传播、不断发展的历史。

同时对潮汕人与客家人、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潮汕人潮汕文化形成发展潮客关系一、潮汕文化的界定在港澳和海外华人社会,潮州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潮汕百科全书》说,海外的潮州人有1000万人,差不多占了海外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

潮州人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意识,共同使用着一种汉语方言——潮汕话,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看潮州戏,演奏潮州音乐,喝工夫茶,喜欢吃很稠的白粥,而潮州菜现在已经成了风靡海内外的菜系。

这些独特的文化特征,使得他们有别于其他华人群体——广府人、客家人、福建人等等。

他们自称、别人也称他们为“潮州人”。

海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

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州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

我们把潮州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并给它以如下界定:1.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

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

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

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3.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广东潮汕及客家风土聚落的同构性研究

广东潮汕及客家风土聚落的同构性研究

今虽分为二州 , 向实合为一府。程乡、镇平、 然。生活在两地的居民常常同时掌握潮客
平远 , 本为潮州之隶属 ; 兴宁、长乐 , 虽割 两种方言。潮客两地整体的地理气候特征
自惠州 , 然以地势论之 , 固与潮州属同一流 相似,同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 域。”[2] 两者的表述都认为,整个韩江流域 冬季温和干燥;居民来源相似,都属于古
Isomorphism of Chaoshan and Hakka Vernacular Settlem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徐 粤 Xu Yue
摘要:广东省内的潮汕和客家风土聚落,不仅与
相邻的广府风土聚落有着明显不同,也与闽赣两
省的福佬系和客家系聚落有着鲜明的差异。作为
中图分类号:K926.5;K928.7165;TU-092.965 文献标志码:A 文 章 编 号:2095-7289(2019)01-0043-07 DOI:10.19673/ki.ha.2019.01.005
广东省内的潮汕和客家地区不仅在地 广府民系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粤西区
理上与福建区域相邻,在文化源流上也有 域,操粤语(白话)。潮汕和客家占据粤东,
古代中原的移民,潮汕和客家在建筑层面保持了
较多的古制并表现出较强的同构性。从宗族结构
的角度可以看出,两者的聚落或由以“房支”为
单位的大型民居组成,或体现为以“家庭”单位
的小型民居的集合;而在大型民居中,二者皆以
“堂横式”为中心,并扩展出两种不同的聚落演
变方式。
关键词:潮汕;客家;宗族结构;堂横式;同构性;
同属一个区域,潮汕和客家从历史源流上 代中原汉人南迁至此,与百越族融合演变
有着很大的关联,并非完全区隔的方言群 而来;语言相似,潮客两种方言语法上都

潮汕地区之潮汕人与客家人

潮汕地区之潮汕人与客家人
南 潮仅 大广 三 汕指 埔义 县 三潮 大的 、 市州 潮潮 梅 、 汕汕 州 ,汕 地 。 泛头 ,区 潮、 狭包 汕揭 义括 概阳 的汕 念三 潮尾 包地 汕、 括辖 地丰 闽区 区顺 、
( )
( )
潮汕方言
一般指 的支系。广义上潮汕 话有包括汕尾海陆丰话,狭义上是指潮揭汕 三市的潮州话。海陆丰俗称当地口音的潮汕 方言为 ,或写作 。潮揭汕 三市则有把潮汕方言称为 的说法。现 四市的潮汕方言主要分成三个小片,即潮州 小片、潮普小片,闽系小片,只有正称潮汕 话、潮语、潮州话的。此外, 饶平、 等地的 ,一般认为具 有潮汕特色,被概称为
客家围屋
客家山歌
•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它继承了 《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风格,受到唐 诗律绝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 民歌的优秀成分。 • 客家山歌直接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 中,无论是生活劳动、风光景物、传统风俗 等等,都可以成为山歌的题材,其中反映客 家男女的真挚爱情的情歌在客家山歌中占的 篇幅最多。
在地球上,北 回归线通过的陆 地多是沙漠,而 潮汕却同华南的 其他地区一样, 地理条件得天独 厚,由于南海这 个无比巨大的天 然“空调器”的作用,全区方圆18346公 里,到处是良田沃野,四季如春。
趣谈
古代只有帝王之家才能用黄色瓦片,但 这里由于山高皇帝远,民众起厝却毫无 顾忌的采用黄色瓦片,这就是潮州俗语 “潮州厝,皇宫起”、“京都帝王府, 潮州百姓家”的来由之一。如果通过 Google Earth软件,你可以在潮阳区、 潮南区等地农村看见一大片黄色顶的民 居。
客家饮食
• 一为客家菜肴,二为客家小吃。 菜肴在榜上有名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 酿豆腐和红炆肉。与潮菜、粤菜比较,客家 菜偏重“肥、咸、熟”。客家菜中不少有滋 阴降火、清肝明目、养颜益气等功效。

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各民系性格特点

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各民系性格特点

广府人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南海人)说:广州人太现实,什么都讲‘着数',只有有‘着数’的事广府人才会去做。

广州人对空头理论不感兴趣,也没有工夫空谈哲理、人生,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世界发展.只顾及自己所属的小圈子,只关心自己的房价和股票。

人人都为了钱忙忙碌碌,整日东奔西跑。

看重的是效益和价值,不注重形式和外表。

表现出更多的功利主义(或工具化)倾向。

“叹"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有感叹、叹息之意。

而在广州,叹茶,叹花,叹粥,叹色,叹补,叹歌,叹生猛,叹温泉,叹风水,叹世界.这里的“叹”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而“叹世界”可以说是广州人心态的一个最好的表现,反映出广州人享受生活、积极向上、务实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广州某一酒楼有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尽甘甜,拿壶酒来.有外省人说,广州人从早到晚都在喝茶。

早上有早茶,中午有中午茶,下午有下午茶,晚上有晚茶。

确实,广州的茶楼永远都是那样一种熙熙攘攘、人声喧嚣的景象。

“广州人吃在嘴里,上海人穿在身上"不仅仅只是会吃,讲究吃,更主要的是敢吃,无论是海滩上的沙虫、水田中的禾虫、龙虱、还是缫丝后的蚕蛹、扑灯自投罗网的桂花蝉,或是害虫地老虎和竹虫,以及蛰人野蜂的幼虫等,均是广州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林语堂先生认为不仅广州人的饮食嗜好,而且其“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图进取的性格都源出“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广州人反映在饮食上是崇尚清淡,原汁原味;在衣着、卧室器物上则素朴从简,广州人衣着随意,自由,个性化强,重在舒适,年轻人求新奇但并不求华饰.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木棉树高大挺拔,质朴、苍劲的枝杆上火红的大花争相怒放,花谢过后才是绿叶的勃勃新发,实用主义显露无疑。

从建筑上看,代表广府文化风格的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广州陈家祠等建筑,汇集了石雕、砖雕、木雕、门画等大量的装饰艺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种精细、浓艳、密实的特点反映了广府人精明、会享受的个性。

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之比较阐释

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之比较阐释

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之比较阐释
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都是中国南方地区比较著名的筝派系。

两者的音乐风格、演奏形式以及传统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

潮州筝派起源自广东潮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潮州筝派的音乐旋律优美清亮,常常以细腻的琴音来表现心情和情感,并且常常与潮州戏曲相结合。

潮州筝派的演奏形式以独奏为主,演奏技法精湛,常常以流畅婉转的指法表现出独特的美感。

客家筝派则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客家地区,其音乐风格清新自然,表现出淳朴的山乡味道。

客家筝派的演奏形式以伴奏为主,经常与其他乐器合奏,例如二胡、笛子等。

客家筝派的演奏风格较为活泼欢快,给人以愉悦轻松的感觉,常常被用于庆祝喜庆的场合。

总的来说,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都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筝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两者都承载着其所在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是中国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题目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题目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题目标题:客家文化调研报告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客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提供有力的建议。

一、客家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1 客家人的定义和历史渊源客家人是指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一支汉族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俗。

客家人源自中国古代的中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他们迁徙到南方地区,并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族群。

1.2 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强调家族观念、尊老爱幼、勇于创业、重视教育等。

同时,客家人保留了古老的节日、音乐、舞蹈和建筑,形成了多元化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二、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2.1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客家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2.2 对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客家文化作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客家文化的特色建筑、美食和传统工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3.1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在教育中引入客家文化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建立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和保护基地成立专门的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和保护基地,开展系统性和深入的客家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献,为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3.3 培养传承人才和建设文化传承平台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和传统技艺的人才,将客家文化的传统技艺和知识传授给后代。

同时,建设文化传承平台,为传承人才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结论:客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建立研究机构和保护基地,培养传承人才和建设传承平台。

潮汕人还是客家人厉害

潮汕人还是客家人厉害

潮汕人还是客家人厉害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两个重要民系。

他们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那么,谁更厉害,潮汕人还是客家人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两者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潮汕人的优势。

潮汕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和揭阳等市。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潮汕人因此有着丰富的海商文化和经济实力。

潮汕人善商,勤劳勇敢,他们对海洋有着深厚的了解和独特的技能。

他们在经济方面的成功主要来自他们的商业头脑和海外贸易。

世界各地的华人商会中,潮汕人的比例很高,这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国际商业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潮汕人对美食的追求也是有名的,潮汕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技艺而闻名于世。

然而,客家人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福建、广东和江西等省份。

客家人是一个勤劳、谦虚和敬业的民系,他们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奋斗精神而闻名。

客家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在经济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客家人注重教育,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很多客家人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储备。

客家人也非常注重家族和社区的联系,他们保持着紧密的群体和族群意识。

在文化方面,客家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客家歌谣、客家戏剧和客家建筑等,这些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上来看,潮汕人与客家人都有令人钦佩的成就。

潮汕人以其商业智慧和海外贸易的能力在国际商业领域中名声显赫,而客家人则融入了社会各个层面,通过劳动和教育取得了成功。

他们各自都在不同的领域有着重要贡献,无法简单地拿出来比较谁更厉害。

总之,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两个重要民系,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无论是商业智慧还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潮汕人和客家人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因此,在潮汕人还是客家人更厉害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客家人与潮汕人的特性对比

客家人与潮汕人的特性对比

客家人与潮汕人的特性对比在广东,按照方言的差异,可以将广东本地人群分为说白话(粤语)的广府人、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和说潮汕话的潮汕人。

在深圳,你进菜市场买菜,那卖菜的十有七、八是潮汕人;而你进政府办事,办公室里那些带“长”字的官员则十有七、八是客家人。

从历史上来看,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经是外来的“北佬”。

有研究表明: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来。

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

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这五十万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岭南客家人了。

秦后还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因避乱而南迁;第二次是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而南逃;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因元兵进逼中原而避难。

潮汕人祖先也是秦始皇时候中原汉族迁来的,不过他们先是迁到了福建,后来就有一些迁到了潮汕。

因此潮汕人跟闽南人是有着血缘关系的。

现在早已在广东“占地为王”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喜欢用“北佬”来戏称外省人,这颇有点“数典忘宗”的味道了,其实潮汕人和客家人也在背后互称对方为“客家佬”与“潮州佬”的。

真是:本是同根生,呼“佬”何太急!呵呵。

虽然同是来源于中原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俗。

潮汕人来源于闽南那些已学会以捕渔为生的中原人后裔。

来到广东后,他们继续以打鱼为业。

在茫茫的大海上,渔民必须以生命为代价与大自然的惊涛骇浪抗争才能有所收获,这也锻造出潮汕人敢闯敢于斗狠的性格;而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到广东后,仍以农耕为生,当时较平坦地带的土地早就被当地族人开垦,为了生存只能蜗居较为偏远的山林。

作为“少数民族”的客家人,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发生冲突,他们不得不选择忍让和顺从,从而形成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不与人争强的族群性格。

对于潮汕人来说,出海捕鱼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出于对大海的敬畏,同时也是为了更多的收获和平安而归,他们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并形成了很多的禁忌——这种敬畏天地的习俗仍被现在很多潮汕人保留着,让外人觉得他们非常迷信;而客家人在山岭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心情郁闷和开朗时都可以在深山里吼几嗓子练练山歌(现在研究客家文化的是不能不去听听客家山歌的),自然就“开明”了许多。

潮汕、广府、客家三大民系发展历程之间的渊源

潮汕、广府、客家三大民系发展历程之间的渊源

潮汕、广府、客家三大民系发展历程之间的渊源由于历史的不同发展历程造就了潮汕人抱团经商,不问政事;广府人注重生活品质,与世无争;客家人读书从军从政。

今天就来说说潮汕、广府、客家三大民系发展历程。

潮汕民系,即潮汕人,即传统上的潮州人,隋宋两次南迁最终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

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

当代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

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潮汕人所在的潮汕地区在古时称为潮州府,如今潮汕地区则主要指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原潮州府丰顺县。

广义上加上了汕尾和海陆丰地区,但是和粤东三市人合不来。

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划向珠三角。

广府民系(广义的广府民系又称为粤海民系,为广东本地三大民系之一;狭义的广府民系则来自广州府的历代地名,即广州一带的人群,古称番禺旧裔),即为广府人,是以南越族原住民为主体,经过汉文化两千多年不断同化而成的一个民系。

狭义的广府民系只包括以广州文化为核心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人,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广州、佛山一带;广义的广府人则包括九大分支,包括大量语言、风俗相距较远,不少甚至很难沟通的人群,这些民系包括粤海民系、莞宝民系、罗广民系、四邑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

在明朝海禁后,大量进入珠三角的人群以及后来的香港人都被粤语同化。

根据谱牒记载,现在分布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多数广府人都是原珠玑巷居民的后裔。

因此,珠玑巷成为了广府民系的民系认同物。

客家民系,即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现在在广东主要分布于梅州和惠州一带,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中原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一江潮客情》探源粤东潮汕和客家文化青山同云雨潮客“一江亲”

《一江潮客情》探源粤东潮汕和客家文化青山同云雨潮客“一江亲”

《一江潮客情》探源粤东潮汕和客家文化青山同云雨潮客“一江亲”为什么说澄海县和饶平黄冈镇以南地区现在很难找到清康熙之前的建筑?为什么客家人南迁到潮州沿海地区的时候,并没有跟讲潮州话的潮汕人发生太大的矛盾?合围建筑里成长的小孩可能会有什么性格和处事方式?这些问题是不是很有趣?打开今年3月份上架,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潮汕人余源鹏所著的《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答案都在里面。

近日,记者采访了作者余源鹏,请他分享创作该书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本观点新颖的“潮客简史”书的封面是三幅展现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手绘图,画面上有我们潮汕人熟悉的老屋、榕树、耕牛和莲塘,笔触质朴。

打开封面,扉页上只有一首小诗:“潮汕五江客家源,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往来共生千百年,共饮一江水……”短短五句,却饱含深情,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全书分为“潮汕与客家历史访思录”、“潮汕文化访思录”和“客家文化访思录”等三章内容,作者余源鹏以历史与现状、时与空纵横结合的叙事方式,从近1600年的粤东历史纵向发展入手,将潮汕与客家的历史结合起来,突破了现有潮客行政地域局限,还原了潮汕与土著和客家人通过江河来往的千年交融共生过程,用数据和事件分析了粤东潮客人口的来源和变化,展示众多潮客名人风采及其事迹。

同时,在横向对比潮客各地的民居建筑、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亲身探访的见闻和思考,进行了分析、判断、总结,不仅解密了潮汕人重商基因、宗亲观念和匠心精神的成因,还探讨了客家建筑与迁徙路线的内在关联,分析客家建筑对人的影响,以及总结了知名爱国客家将领的共同点。

作者逻辑清晰,描写细腻,知识丰富,把潮汕与客家的历史、地理、建筑、人文、民俗常识等娓娓道来,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大量原创观点。

书中还附送《潮客地区江河示意概图》和《粤东潮客历史演变地图》地图彩页(作者自己印的,该句删除)。

该书被推介为观点新颖、老少皆宜、可读性强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普及通俗读本”,可谓实至名归。

【word】潮客关系简论——以潮汕地区为例

【word】潮客关系简论——以潮汕地区为例

潮客关系简论——以潮汕地区为例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韩山师范学院JournalofHanshanTeachersCollegeVd.26No.1Feh2005潮客关系简论以潮汕地区为例黄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广东潮州521041)摘要:该文讨论了客家学和潮州学,客家族群和潮州族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重点以潮汕地区的例子,从民间信仰,饮食习俗,建筑文化等方面,探讨两个族群文化混融的现象.指出,作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特质,在族群分立的边缘区域,并非清晰易辨,反而是混融不清的.关键词:客家;潮州;族群;边缘区域;文化混融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05)01—0001—07我在《潮汕文化索源》一文中说过:”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族群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1](…经过近些年的实地研究,心里又有了一些疑惑.我常常反躬自问:我们真能够完全区别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文化特质的不同吗?特别是在粤东这特定的区域里面.这篇小文章,是我对这个疑问的一些思考.讲出来,向大家请教.在半个世纪之前,饶宗颐教授就指出:客家,福老同为中原遗族,因迁入路线不同,故成为二系.然客语,福老语中其属于通语者,则雷同极伙,虽因同来自中州,且经赣,闽多所接触故也.福老,客家以语言,礼俗为区别.其原操福老语者,移入客区则为客家;反之,客家入居福老语地区,其受同化亦然.百侯萧氏与潮阳同祖萧洵,今则纯为客家矣.松口饶氏,大埔杨氏迁往海阳不五,六代,而子孙不复操客语,亦为福老人矣.大埔氏族中,其原为福老迁入者亦不少,如大麻何氏,古源郭氏自潮安来,三河蒲氏自潮安塘湖来,高陂谢氏自潮安隆都来,三河戴氏自归湖来(其详见《大埔志》氏族).至若洪秀全祖先本出丰顺,继北徙梅县(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洪仁矸口述:洪念九郎公居湖州府,为族人压迫乃迁居于嘉应州),亦一着例也.Lzj饶公的意思是,客家人和潮汕(福老)人族源相同,只是迁入路线有异,客家人走陆路,经江西进入潮州,潮汕(福老)人到福建后,从水路浮海进入潮州.这两个族群的语言和民俗文化虽然有区别,但是在互相交往之中,非常容易转化.文化转换的最重要原因,是居住地域的改变.这段话,对我们的思路很有启发.在潮汕地区,清代有句民谚:”澄海无客,大埔无潮.”意思是说,除了澄海县没有客家人收稿日期:2OO4一O6—3O作者简介:黄挺(1947一),男,广东揭阳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聚居,大埔是纯客家县,其余海阳,饶平,揭阳,丰顺,潮阳,普宁,惠来七个县,都是潮客两个族群杂处.北面靠着山,与梅州接壤一带,居住着客家人;南面平原和沿海一带,居住着潮汕人.今天情况依然如此.那么,在山海之间,杂处在一起的潮汕和客家两个族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在这里,所谓”潮客关系”,我所思考的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是潮州学与客家学,一个是潮汕人与客家人,另一个是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 先讲潮州学和客家学.从做研究的角度去看,潮州学和客家学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有各自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客家学的传统久远,一个多世纪前,客家研究已经发轫,上世纪3O年代,罗香林教授撰写了《客家学导论》等着作,奠定了客家学的基础.当今,客家学已经是一门具有国际影响的学问.在全世界,每年都有客家学研讨会召开.国内,很多大学和科研部门,都成立了客家学研究所,有客家学学位点.潮州学起步晚,上世纪9O年代初,才由饶宗颐教授倡导并撑起旗帜.此后,潮州学也有了自己的研究团体,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十余年来,居然硕果累累.这样看来,潮州学和客家学似乎有各自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俨然两个学科.但其实也还有不尽然处.饶教授在第一届国际潮州学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演讲中,谈到潮州学成立的理由,有一段推论,他说:更有一个充足理由,客家学以梅州地区为核心,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嘉应直隶州未设立以前,整个梅州原是潮州所属的程乡(后来分出镇平,平远),长期受潮州统辖.大埔,丰顺二县,亦属潮州所管.北京的潮州八邑会馆,只有说客家语的大埔没有加入,但大埔仍是潮属的一邑,至近时方才割出独立.所以研究雍正以前的潮州历史,梅州,大埔都应该包括在内.这说明客家学根本就是潮州学内涵的一部分,不容加以分割的.(P钉饶公的意思很明确,我们不能够把潮州学和客家学视为并立的两个学科.推论的基础是潮州古代的行政区划.饶公这样对潮州学的内涵加以界定,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地域的历史记忆勾引起来的文化圈的构想.更直接地讲,饶公所构想的潮州学,是一种偏重于地域的研究.但这样讲又有不尽然处.影响饶公这一学术构思的,除了地域的历史记忆之外,并不能排除族群方面的历史记忆.这是引起我思考兴趣的第二种关系:潮汕人与客家人.显然,在”潮汕人”的这个群体中,原来有一部分人的族群身份却是”客家人”.2002年7月,我们去粤东韩江流域作过一次田野考察,希望了解这一地域的移民运动和族群文化①.在丰顺县留隍镇访问过程,当我们问及族群认同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留隍人都对我们说自己是”潮州人客家祖”.说自己是潮州人, 是因为他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是潮州话;客家祖则是说他们的祖上是客家人.这种有着”客家祖”的”潮州人”,在潮州市区和汕头市区也并不少见.饶宗颐教授的祖上,就是移居潮州府城的大埔县客家人.但是,现在谁不承认,饶公是潮汕人中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最显赫的佼佼者呢? 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清代前期移居台湾的潮州人,多聚居在今天的高雄一带,其中不乏原籍海阳,潮阳,揭阳者.高雄的地名,也因此“多存潮惠名号”,例如:潮州厝,潮州寮,潮州庄,揭阳庄,揭阳溪,寓潮埔等等[4](眈‟.但是,5O多年前,当饶宗颐教授亲莅台湾考察时,发现”高雄潮州(镇)一带居民,几纯操客语,而操‟汕头‟语者极少”.原来移民到这里的讲潮州话(汕头话)的族群,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大约多数已经融入”客家人”群体中①这次以”塑造故乡:中国移民与乡土社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和田野考察,由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田野考察时问是:2001年7月19~25日.访问丰顺县留隍镇在7月23日.了L5J(P297--300)0o还有一个跟留隍人相似的个案.丰顺县汤南镇罗氏家族,根据他们自己的族谱记载,罗氏的祖先是从福建莆田移居潮州,再辗转迁移最后定居汤南的.这种关于祖先迁移路线的历史记忆,本身就具有”潮州人”的族群特色,而且,汤南人直到现在依然使用潮州话,也有”我是潮州人”的自我认同[6](..”.但是,在一般人甚至在学界中间,大概因为居住地域的缘故,很多人将汤南人的族群身份锁定为”客家人”①.四表现在文化特质方面,又有我们以为已经区别清楚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混融.这一部分与题目最为相关,多谈一些.在潮客分立的边缘区域,有我们通常称之为“半山客”的居民,他们往往使用双语,既讲潮州话又讲客家话,也就是说,语言这一最具区别功能的文化特质,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混融状态. 这一点语言学家们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和着述, 我不敢在这里多嘴.在这些边缘区域,潮客文化的其他文化特质同样有混融的表现.我们可以举几个方面的例子.先讲民间信仰的例子.普宁县云落镇,有座颇有名的地方神庙.庙宇在上世纪8O年代重修过,1996年我去考察, 门匾上赫然三个大字:”寒妈庙”.门两边有对联,是用”寒妈”二字冠首,文日:寒骨益民万古妈心芳名千里庙的匾额是旧的,有”咸丰丁巳葭月吉立”的小字纪年和”赵厝寮李万锺喜敬”落款.对联没有款识,不知道是否旧物.在庙前的牌坊两根石柱上,也刻着对联,却用”寒婆”二字冠首,文日:寒骨长留千秋不泯奇迹在婆心永昭万祀传咏栽黎元有落款”黄廷中题”.黄廷中是普宁人,道光十五年贡生[7](.选举‟五贡.关于这座庙,.已经记载:寒婆径在望天石山下.相传昔有孝妇(双行小字夹注:失姓名),天大雨雪,恐姑寒,送衣越此冻死,径因得名.后人立庙祀之.石上镌”冻妪寒婆”四大字.[83(1-古避地名叫”寒婆径”,庙却没有明确讲出是叫“寒婆庙”,还是叫”寒妈庙”.不过,光绪《普宁县志稿》又有一条记载:寒婆庙,在县治北门内.咸丰甲寅土匪攻城,辄示灵应,邑人呈请建庙祀之.在寒婆径者,古庙也.[]‟.建‟辋看来,这庙原来是叫”寒婆庙”.黄廷中冠首联可做佐证.不过,《县志稿》是一个抄本, 在”婆”字旁边注了一个”妈”字.按我在云落考察时见到的庙匾,早在咸丰年问,寒婆径的古庙已经改称”寒妈庙”了.我想,云落居民是客家人,”寒婆崇拜”这种民间信仰,原来应该流行于客家.后来由于驿路开通,与平原地区的交流频繁起来,乾隆《普宁县志》就说:寒婆径,离县五十里,省会通衢,原名云落径.[.]‟‟.喜阻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与潮州人(福老)逐渐混融.这种源于客家的民间崇拜依然在当地居民中间流行,但是,这里居民的语言受讲潮州话影响,按照潮州人的语言习惯,把”寒婆”改称为“寒妈”②.至于普宁县城(今普宁市洪阳镇)原本就是潮语区,在特定的情景下,为”寒婆”立了庙,把庙称为”寒妈庙”就更理所当然了.再举一个例子.在蕉龄县新铺镇福岭石鼓潭的江堤上,有座天后宫.与乡村社会常见的庙宇一样,天后官正厅供奉着众多神明:天后,观音,地藏王,判①罗英猛的文章被收入房学嘉主编的书里.作为劳格文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的一种出版,就是很好的例子.②《(乾隆)普宁县志》卷八”方言”条说:”普于潮郡诸邑.大约与三阳澄海同;与惠来,饶平大同而小异;至大埔,丰顺.则悬远不相通矣.”似指普宁方言是潮语而与客家话有较大区别.但是.到今天,普宁有南阳,梅林,高埔,大坪,船埠,云落6个镇.居民仍然讲客家话.不过,这6个镇的居民都称奶奶为”阿妈”,而不叫”阿婆”.3‟官,女娲,神农,吕祖,关帝,财神,九母子……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号的.这众多神明尽可以满足乡村信众不同的心理和精神需求.20O1年7月19日,在这里考察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庙门背后左侧,靠墙安放着一张供桌,与正厅上面神明济济不同,这里只供奉一尊偶像,身着袍甲,右手扶一短兵器,似锏似鞭.这形象很像佛寺里护法的韦驮,但韦驮像为什么被安置在这地方?问过管庙的老人,老人说:”这是运粮菩萨.”并告诉我们:”听老人讲,天后宫和这运粮菩萨都是来往石窟河上的潮州船工留下来的.天后宫前原来是道叉河,石窟河发大水,大河上往来的船只就停靠到叉河口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建了这座小庙,拜天后,拜运粮菩萨,祈求在河上行船,往来平安.后来,菩萨有灵验,附近四乡六里居民也就都来求拜.”或者,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想象这位非常独特的运粮菩萨的由来:石窟河在明代中期已经是潮,汀,赣三地之间的重要运输通道.明代嘉靖年问,潮盐北运,石窟河自新浦至蕉阳一段积石中阻,水道不通, 潮州知府郭子章支持平远县令兴工开凿,使成通衢.潮州名贤林大春为此事写了《凿石通河碑记》[9].此后,潮州人多地少,粮食紧缺,需从江西运粮接济.从潮州运盐北上的船只很多,从福建武平回程,装载的大多是江西稻米.稻米沉重,河道水急滩险,船只容易出事.于是这石窟河中游的河叉口,就出现了这样一位保佑船工们安全的运粮菩萨.其实船工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观念形态而已.”运粮菩萨”就是这个观念形态的名号.至于它的形象,像武将?像韦驮?都无关紧要.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大开,潮州的粮食,可以从东南亚得到供应.石窟河上的运粮船,渐渐少了,潮州船工们或者已经忘却新铺圩对面河叉口有个小小的天后宫,更忘却天后宫里还有个小小的运粮菩萨——尽管它曾经是粮船的保护神.而小庙附近四乡六里的农民们,因为菩萨灵验,也就崇拜起来,甚至不去追问它的来历.这样,新铺又有了一个自己乡土的神明.饮食习俗方面,也可以找到例证.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 序》对潮州工夫茶有一段很深情的描写:解放以来,京省人士,莅潮考察者,车无停轨.他们见到郡郊新出土之宋瓷以及唐宋之残碑遗碣,明代之建筑雕刻,民间之泥塑挑绣,称为美丽的潮州其最叹服者,即为工夫茶之表现.他们说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起,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寂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惜此泥炉沙铫,举杯提壶,长饮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他们说,往昔曾过全国产茶之区,如龙井,武夷,祁门,六安,视其风俗,远不及潮人风雅,屡有可爱的潮州之叹.[](n与潮汕人嗜好工夫茶相似,潮汕的客家人多喜欢喝擂茶.除了平时在家里做”饭茶”吃,节日里也用来待客;姑娘出嫁或初回娘家,邻居们要轮流请她喝擂茶;甚至家里有人外出归家或疾病痊愈也做擂茶送邻居喝.擂茶成为潮汕客家人的一种交际手段.[11]‟?[1.]‟附卜‟.地处浅山区的惠来县葵潭镇现在是潮语区,同样风行喝工夫茶.特别之处在于,工夫茶的交际功能,只使用于男人之间;妇女们平时聚会,喜欢做”女人茶”喝.”女人茶”其实就是擂茶,只是葵潭的男人绝对不喝擂茶,只有女人们喝, 也就有了这样一个别致的名称.根据葵潭镇比邻的普宁县云落,高埔,船埠,梅林几个区镇都是客家人聚居区的情况,可以把”女人茶”推想为当地社会习俗的一种”底层”沉积,也就是说,葵潭的居民原本也是客家,后来”潮汕化”了①,但有一些文化特质,还在妇女这个社会底层群体中保留下来.最后,我们举建筑的例子.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表达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可能成为一种有区别意义的文化特质.①葵潭是潮州赴省会通衢上比云落更重要的一个驿站,与潮州府县的联系也会比云落更频繁.大概因此而.潮州化”得比云落更加彻底.4‟按照我的阅读和实地考察的经验,在客家人最集中居住的闽,粤,赣地区,各有其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赣南是围屋,在闽西北是土楼,在粤东则是围龙屋.围屋是赣南客家典型的民居形式.关于围屋建筑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现存的,都是晚明清初以后才建起来的.围屋一般都建成方形.外围是楼,高墙内层是夯土,外层用砖石包住,近屋顶处有小小的窗户,可通风,可向外嘹望,也可以做枪眼.四个角落上有向外凸出的碉堡.围屋的外部形象,高大而冷峻.其建筑材料,大多是砖石.[.]‟至于土楼,研究的人很多,已经发表的成果联篇累牍.在潮汕地区的饶平,潮安,澄海等县,现在还保留着数百座土楼,尽有实物可资考察.土楼的风神气质与赣南围屋十分相似,只是外形大多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建筑材料则以夯土为主而非砖石.韩江中上游东侧丘陵和山区的客家和一些福老人聚落,这种土楼比比可见①.曾昭璇教授把围龙屋当作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在1947年就发表了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1.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很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我们在2001年7月18日考察了这座建筑.建筑的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风水塘,正中是一座三进祠堂,两旁各有四行排屋.这一部分,与潮汕民居的典型建筑形式类似.后边部分就很不相同了:正堂后边,地势渐高,成一斜坡,在左右两边最靠里面的排屋末端,有一列弧形房子,拱卫着正堂.这排围龙屋后面,本来还有几排”围龙”,只是已经残破不堪了.赣南,闽西北和粤东三地客家民居形态的差异,同这三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很有关系.我们把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区分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层.从自然生态看,这三个区域的地形地貌,大体相同.但在地质上依然有一定的差别.赣南山高箐深,其地多石.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是最合理的举措.闽西基本上是红壤丘陵带,就地取材,用红土做主要建筑材料,也是最经济的手段.至于梅江流域的客家人的居屋为什么变成围龙屋的形式,好像就必须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解释了.在许多研究客家人的着作里,围楼的居住形式,都同它的主人南迁的历史牵扯在一起.按罗香林教授的研究,客家人的南迁,开始于两晋六朝时期.于是,这一时期北方士族的聚族而居和修筑坞堡的传统,就成为客家围楼理所当然的源头.但是,如果有意识去考察这三省边界的客家围楼,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大多兴建于明清以后.历史显然被引向更遥远的岁月.如果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三省边界围楼的兴建,我们只能把历史还给明清甚至更后的时代.赣南围屋和闽西土楼的防卫功能,从外观也是明显可见的,尽管有的研究者极力否定这一点[1引.问题在于:为什么赣南,闽西的客家居民,在这些年代,会如此不计工本来筑建这样一些超大型民居?这应该是可以被理解的:晚唐开始,特别是宋代,由于中国的经济中心向东南移动,政治控制也相对宽松,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有相当长足的发展.元明以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在近两三百年宽松环境里生活惯了的本地土着,对这种控制显然觉得不舒服.另一方面,改朝换代的地方性动荡,海盗山寇的流劫骚扰,也让他们觉得不舒服.面对官府和强盗的双重逼迫,他们必须先保护自己,于是乎,聚族联宗,尽量动员可能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筑起这种体貌庞然的超大型居所.在围楼里,他们获得了安全感.随着时间的流移,认知和感受竞积淀为他们自己的文化:他们为自己的土围子自豪,对企图进入围子的外人以至外来文化,尽量给予抵御.这是韩江流域东侧客家聚居区的基本情况.在赣南,明代中期后从韩江流域倒流回去的客家人,把这种文化观念和建筑形式也带了回去,于是出现了石头砌墙的围屋.①土楼原来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客家的典型民居形式,但是.在粤东.福老人建造的土楼很多.我在《潮汕文化源流》”潮汕民居”一节已经指出这一点.近两年.谢重光的《闽西客家》,黄汉民的《福建土楼》也指出土楼并非客家族群所特有的民居形式.黄汉民是土楼研究的专家,他主张将土楼称作福建土楼.并做了论证.他的意见很值得重视.5这风骨嶙峥的围楼,毕竟也挡不住上层文化传统的自外渗入.古老的碑记,牌匾,楹联,时代印记十分鲜明的标语,语录,都证明了这一点.[3]?,?.?[](33—236)梅江流域的客家人的居屋演变成围龙屋的形式,也是上层文化渗入地方传统的结果.建筑材料对于围龙屋的形式似乎没有大的影响,自然生态的作用在这里简直微乎其微.文化观念作为一种动力,对围龙屋形式的塑造,却举足轻重.围龙屋前面的水塘,外围的排屋和后面的“围龙”,依然能够通过建筑结构体现出防御功能.如果说,”防御”是居住在围龙屋里的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生发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对抗着”外来”;那么,这种观念就好像暴露在强光下面的彩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退色.在仁厚温公祠考察的过程,我与现在还居住在围龙屋里的几位老人交谈,已经没有人再提到过”外来者”的入侵和围龙屋的”防御”功能.不断被老人们挂在嘴边的,是围龙屋”靠山面塘”的好“风水”.风水观念的起源应该很遥远,它同正统文化里头的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闽粤赣复杂的地形地貌,为风水学说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风水观念在韩江流域民间扎根,大概是在元明之际,因而刘伯温,何野云成了老百姓经常提起的最高明的风水先生.这时候开始,风水成为百姓起居日用不可须臾离之的重要观念,融化在下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难怪今天居住在围龙屋里的老人们,对风水依然那样津津乐道.在建筑结构上以祭祀祖先的厅堂为中心,更能够体现正统文化观念对围龙屋主人思想意识的影响.尊祖而敬宗,敬宗而睦族,于是围龙屋的居民成了一家人,上下尊卑,忠敬慈孝的理念也就在日常生活的种种操练中自然而然地确立起来.不管是风水的观念还是宗族的观念,都明确地表示,半封闭的围龙屋比封闭式的围楼更加挡不住外来文化的侵入.甚或,半封闭的围龙屋本身就是这种文化侵入的结果.这只能从社会文化生态的角度来解释了.围龙屋分布最密集的韩江流域西侧梅州地区,在帝国版图上一直保持着与潮州的最密切关系.宋代开始,帝国加强了对潮州的控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学不但有力地改造了潮州社会上层,在社会下层也不免产生了影响.处在同一社会环境的梅州,从理念到物质文化,都呈现了外来者侵入的印痕.围龙屋建筑结构中三堂加若干横的部分,与潮州地区某种类型的民居聚落形式其实十分类似.这样的建筑形式,正是理学家在民间建构宗族组织的理想的物化.至于围龙屋前面的水塘和后面的”围龙”,不妨视为客家固有文化的保留.通过粤东的乡土建筑,我们也可以看到潮客文化浑融的情况.土楼一般被目为闽西客家民居的典型形式.但是,在与闽西南接壤的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也有许多建筑形式独特的环形土楼.光是饶。

潮州筝与客家筝的比较研究

潮州筝与客家筝的比较研究

潮州筝与客家筝的比较研究雷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潮州筝派、客家筝派同处在我国东南部的粤东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及历史成因上的特殊关系,它们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筝乐风格和演奏特色。

文章以二者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求更好地继承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让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走向全世界。

[关键词]潮州筝;客家筝;古筝流派;比较研究一、记谱方式之比较潮州筝最早是用/二四谱0作为原始谱的,/二四谱0是我国古老的弦索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古筝0这门乐器的专用谱。

唐代以后,二四谱在潮州一带广泛流传,成为潮州音乐和潮州戏曲的通用谱。

二四谱早先是用/中原正音0来呼唱,但宋代以后,在中原被七声音阶的/工尺谱0所取代,逐步在中原消声灭迹。

就在这个时期,潮州乐人把二四谱改用潮州方音来呼唱,使它增添了一层浓厚的地方色彩。

客家筝最早是用/工尺谱0来记谱的。

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在民间的歌曲、戏曲、器乐等中应用非常广泛。

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以燕乐半字谱记写的/唐人大曲谱0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虽然记谱的方式不一样,但两种记谱的最大特征都是只记音乐旋律的骨干音和框架,对于那些细微的变化和润饰忽略不记,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提供给演奏者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两个筝派的传承方式都是/口传心授0/心领神会0。

到了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潮州筝的二四谱和客家筝的工尺谱都逐渐被简谱、五线谱所取代,但它们的余韵仍保留至今。

二、板数与板式之比较板数也就是指乐曲包括的小节数或重拍数。

潮州筝曲沿袭了潮州音乐的特点,其中著名的潮筝十大套曲都有严格的板数)))六十八板,也就是六十八小节。

尽管演奏者可以即兴变奏,但板数始终不变。

客家筝曲中属于大调类的乐曲结构也很严谨,板数也是规范的六十八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之异同课题名称: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之异同课题组成员:姚雪琪、肖晓琳、李晓娜、陈群郑艳霞、叶鸿亮、郑泽龙、郑紫华组长:姚雪琪一、主要领域:潮阳区相关领域:梅州二、背景分析: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两者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异同之处。

两者与广府文化共同托举了广东文化的大鼎。

两者有着相同的命运。

在晋朝战乱时期两者就开始形成,而后分化,形成两大文系。

客、闽二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艰难前进,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们作为潮汕人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同时我们有责任继承潮汕文化并将其放扬光大,但作为潮汕人的我们对此两者了解又有多少呢?这使我们作出一个决定:研究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之异同,在比较中更好地了解潮汕文化。

三、研究内容:1、地理位置2、形成3、方言4、建筑艺术5、风俗习惯6、人物7、经济发展状况四、目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解答对客家文化及潮汕文化的深刻内涵的多种疑问,使我们更好得珍惜弘扬两种文化,为促进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以及经济政治的交流尽绵薄之力,同时我们也渴望借此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习怎样克服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师生互动,加深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五、方法:调查法、咨询法六、所需资源:电脑、书籍七、人员分工:查询资料——叶鸿亮、郑泽龙采访工作——姚雪琪、郑紫华实地考察——肖晓琳、陈群收集资料——郑艳霞问卷调查——郑艳霞、李晓娜分析结果——全体成员八、进度安排:阶段——第2-7周由小组成员投票选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范围,方案以及人员分工。

阶段二—第8-14周开始研究活动1、查询资料,了解潮汕文化的概况2、实地考察,采访有关部门,深入了解潮汕文化以及现状。

3、小组讨论并补充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阶段三—第15周至第16周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写论文。

成果应用设想: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使客家人潮汕人彼此相互了解,和谐公处,促进其交流。

使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融会贯通,通过了解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特点,从而寻找潮汕发展的出路,促进经济发展。

九、成果表达方式:写调查报告1、背景客家、广府、潮汕文化共同托举了广东文化的大鼎。

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有很多异同之处。

研究两种文化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扬潮汕文化。

作为潮汕人对于潮汕文化的探讨自然是比较容易,对于客家文化就得借助书籍和网络。

世界客都---梅州自然就成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2、地理位置关系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区域向南发展,到达与莲花山系平行的“饶丰锋线”之际便呈胶结状。

同样潮汕福佬文化区域也到达此线,基本停止了北进。

这一界限大致呈北东---南西的走向,也就是饶平—潮州—揭阳—陆丰---海丰一线。

“凤凰山脉”(与莲花山系内原族居住地)成了客家人与潮汕人居住的一个风水岭。

3、形成客家:根据记载由于中原战局军乱,晋朝廷腐朽无能,棉队北方蛮族入侵毫无招架之力,洛阳沦陷,中原氏族只好纷纷相率南奔,流亡江东的士族大都来自黄河以南地区—后来,这被视为客家的发祥地。

此后由于战乱,大量流民南迁,其中有从河南、河北以及南河沿岸地区南下的“司豫流人”,其抵达的地狱,最逼近后来客家人形成的“大本营”----即闽奥三省交界处,与后来的南迁者融合,形成这么一个身居南方却心系北方的大民系。

潮汕:根据考古资料推断,8000多年前汕头地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南越地区。

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正式设县。

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闽越人,后来,从山东、江苏北部以及河北、安徽北部南下的“青徐流人”,还有从河南、河北以及黄河沿岸地区南下的“司豫流人”组成“八姓”入闽,与越族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客家分布區域(摘自客家土樓與客家文化一書)联系:客闽二系,本就是一对亲兄弟,有着共同的经历与命运,只是在各自成年前分手,到了不同的地方去谋生,“兄弟分家”。

于是就有了两支不同的民系。

4、民俗风情(1)、方言客家:在广东,民间将客家方言叫做山语,“山语”是说明客家人迁入广东,是沿着山区的路线走的,所以形成的方言则以“山”冠之。

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是在魏晋时代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颠陂,最后在唐定形,所以客家话也被成为“唐音”,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动部和北部地区,广东全县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

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

潮汕:潮汕方言起源与古老的闽越土语。

秦汉时中原地区人民大量南迁入朝,似的中原方言与古闽越土语逐渐融合,经长期演变,潮汕方言基本成型。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潮汕方言在整个潮汕地区逐渐流行开来。

到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的次方言。

对潮汕人来说潮汕方言是潮汕族群的纽带,有巨大的凝聚力,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

良种方言各有特别点,又有共同之处客家:目汁(眼泪)目珠(眼睛)禾(稻子)潮汕:升公(撒娇)目仁(眼睛)相同:食(吃)面(脸)结论:由上诉材料可知,客家、潮汕方言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中原地区流传开的,具有共同的开端,后又与其周边其他民族相融洽,形成大同小异的方言。

(2)、传统节日两个地区的节日真是五花八门,这里就详细说一下春节的情况。

正月初一到初四都是两者最讲究传统礼仪的节目。

为了丰富生活,庆祝丰年,祈求迹象,除邪迎福,自娱自乐,两个地区的人们创造和发展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客家:1、唱戏文”有采茶剧、剧、京剧等,多以采茶剧为主,俗称“唱子”。

2、打龙灯“龙灯各具其形,色彩众多,有5人舞龙表演,以象征”龙来走瑞“之意,表达人们追求太平幸福、合家欢乐的期望。

3、舞狮、马灯等。

潮汕:正月初一,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放鞭炮。

这一天潮汕人最注重祭拜祖先,互相拜年,说迹象话,舞瑞狮。

家家户户在厅堂泉几上摆上一盘青枝绿叶和柑和橄榄迎客,节日里人们雅称柑为“大橘“,寄意“新年大吉”,橄榄是槟榔,寓意“宾临大吉”。

联系:两个地区的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总喜欢讲究热闹,用各种吉祥物代表各种含义,开展多种活动增强节日气氛互赠礼物,都表现了其优良传统和古朴的民情。

(3)、民居建筑客家:别具特色的客家建筑主要有围物、瓦屋和土楼几种。

永定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客家居民建筑,是世界建筑的一支奇葩,以它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特别的建筑艺术为世界所惊叹。

土楼分圆楼和方楼两种。

圆楼像地下冒出的“蘑菇”,又如“飞碟”,冷战时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数的核反应堆。

土楼有多种功效:防震防火,通风采风良好,冬暖夏凉。

潮汕:居民建筑形式有四进“驷马拖车”式,“四点金”式,“下山虎”式,“百凤朝阳”式和“竹竿”。

在农村,人们喜欢聚族而居。

村寨的公厅、祠堂是联系族人,祭拜祖先的场所,村前剧多多种榕、竹。

汕头老市区小公元一带还保留着不少近代居民和商铺合一的骑楼。

联系:两个地区民居各具其形,但都具有古朴简单,符合大家庭居住,冬暖夏凉的特点,体现了人们世代相传,团结友爱的传统。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多数住进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楼房,并且都注意室内装修。

5、人杰地灵客家1、孙中山1860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客籍农民家庭,谍谱所载,其先人正是来自客家大本营。

他于1884年创立“兴中会”,第二年即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十起十落最终赢得1911年的胜利,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2、太平天国革命(1)、这次革命的主体尤其是它的领导人几乎全部是客家人。

(2)、它所爆发的区域无论是酝酿之处还是揭竿之地,均为客属地。

潮汕1、李嘉诚李嘉诚,1928年出生,潮州人。

是第一个入主英资商行的华人,于1986年起列为香港首富。

李嘉诚爱国爱乡,从1978年起就在家乡潮汕地区兴办各类公益事业,如建设医院、桥梁、体育馆、安居工程等。

1980年捐巨资创建汕头大学,十多年来已经累计损资近30亿港元:先后捐巨款给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广东省图书馆、体育等各种事业:多次损资赈济国内灾区。

2、林百欣林百欣,潮阳人,香港著名实业家,亚洲电视永远名誉主席。

林百欣先生情系桑梓,关心家乡的发展事业,先后在家乡捐资6亿元,创办了汕头林百欣中学、潮阳林百欣中学、汕头林百欣科技中专、林余宝珠小学等四所学校,还捐款了林百欣会展中心、汕头图书馆等,是家乡人们心目中的大慈善家,是爱国爱乡的楷模。

6、经济潮汕人继承当地土著种植水稻的传统,精耕细作,努力提升单产。

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但随着人口增长潮汕平原在宋代起就已经人满为患。

于是,出土、经商、过番等也就成了潮汕人更大的谋生之路。

他们不再仅仅向平原索取,而更努力地走向大海索取,从而由耕田走向了耕海。

而客家人在山区、丘陵与盆地耕作,占有河流的上游,以农耕为主,这一来便形成了两大民系在生态上呈示很大的落差:客家“耕山”,福佬“耕海”。

联系:然而,历史的脚步在前进,两大接壤的民系都呈动态,在不断地相互影响并且由此发生演变。

客家文化决不仅属于农耕文化,它可以说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它同样也具有相应的海洋文化色彩。

20世纪初,涌现出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拓殖海外,同样具有冒险犯难的海洋文化精神。

应该说,他们一般承传有唐宋的海洋大国气概,一旦来到东南沿海也一样受到飘荡海风的激励从而勇敢地扬帆起航参与到海的搏击之中,以至“凡有太阳照耀的地方便有客家人”与“奥人社会上的太阳永远不落”及“反有潮水到达之处必有潮人”等海外明艳并驾齐驱。

可见,两大民系相互影响、渗透,其共性,不仅是中原之根,更在于海洋之风。

7、结论:通过对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异同点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客家人与潮汕人他们在历史上曾同在一个州郡,在行政制度上可算作同乡,而在地理环境上他们更是同饮一江水,无论是韩江、榕江、练江、黄冈河等,都是“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彼此难分难解,经济上你来我往。

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了解到潮汕文化呈现飞速发展的现状,由于地理环境,使其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应大力加以利用,促使经济发展。

同时潮汕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美丽和建筑艺术特色,可利用此优势吸收外来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

同时,潮汕地区有许多仁人志士,为家乡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作为潮汕人,应该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为家乡的现在化建设做贡献。

十、参考资料:《客家新探》、《客家传统社会》、《汕头的变迁》等十一、教师评价:作为本课题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在课题的设计和实施中,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而且通过互连网,书店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详细的论述了关于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异同点,通过对地理环境,民族传统节日美丽、建筑艺术特色和潮汕地区有的仁人志士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发展潮汕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