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平均分(1)(教案)

合集下载

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 平均分(1)

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   平均分(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7页参观科技馆食物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食物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小朋友分配食物。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物“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食物,从中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物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四、课堂小结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并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的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平均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学会平均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板书设计】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一)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康保县中心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案新人教版

康保县中心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案新人教版

2 表内除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理解“平均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合理组织学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应当合理组织练习。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

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知识结构】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本教材第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1课时 平均分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1课时 平均分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简单计算平均数。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可通过讲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示例:若三个
人的年龄分别为8岁、9岁和10岁,则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9+10)÷3=9岁。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让学生针对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计算平均数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
算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发
现问题的解决思路。

4. 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 练习与反馈(10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数展开,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希望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完整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平均数(一)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平均数(一)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平均数(一) 西师大版教材版本: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如计算器、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特点?2. 学生回答:这些数据都是表示平均水平的。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平均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教师出示教材第1课时平均数(一)的例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1课时平均数(一)的例2,引导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汇报,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平均水平。

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教材第1课时平均数(一)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均分》(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均分》(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均分》(一)|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第1节《平均分》(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除法运算来平均分物品。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2. 学习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会把物品平均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物品。

学具:练习本、笔、实物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物品(如苹果、糖果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把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2. 讲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讲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3. 学习除法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即把物品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4. 小组合作实践: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学生一些实物物品,让学生尝试把物品平均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分: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除法:把物品平均分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几个?答案:4个。

(2)把18个糖果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分几个?答案:3个。

妈妈买了24个橘子,你和小伙伴一共3个人,如何平均分这些橘子?答案:把24个橘子分成3份,每份8个。

二年级数学教案 平均分(全国一等奖) (1)

二年级数学教案 平均分(全国一等奖) (1)

《平均分》(1)教学设计北流市大坡外镇分水小学:甘丰华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第7丶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

2.通过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联系的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微课视频情境导入小朋友们,我们班来了几个客人(请学生模拟客人),我们有一些礼物,要分给客人,你能不能帮老师分一下怎样分才好呢引导学生说出答案。

(板书课题:平均分(1))探究新知1.教学例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的客人有三位,只有6颗糖果,你打算怎样分给他们呢出示课件:6颗糖果,3个小朋友师:这6颗糖果怎样分给3个小朋友同桌讨论,用小圆片代替糖果分分看。

例如:(1)分成三份。

1颗,1颗,4颗(2)分成三份。

1颗,2颗,3颗(3)分成三份。

2颗,2颗,2颗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请多名学生复述。

2.教学例2师: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的道理,我们就尝试来平均分这18个水果吧。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按教材的分法做一下,用小圆片代替水果。

生1:1个1个地把18个水果分到6个盘子里。

生2:先在每个盘子里放2个水果,再在每个盘子里放1个水果。

生3:每个盘子放3个水果。

师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方法是多样的。

巩固应用完成第8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引导学生观察4幅图,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再判断哪些是平均分。

是平均分的,要说明每一份同样多,不是平均分的,要说明至少有一份与其他几份不同。

第2题:要求学生数出每一份有几片树叶,强调每一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均分,能够简单地计算平均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是对总数进行均等分配。

2.培养学生的计算平均值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有关平均分的图片和案例。

2.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和铅笔。

3.教室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班上同学的成绩单,让学生寻找成绩单中的规律。

2.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平均分的意义。

第二步:讲解
1.通过实例介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讲解如何将总数均等分配给每个人。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分问题。

2.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策略。

第四步: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平均分知识点。

2.强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关于平均分的练习题。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描述该例子中如何计算平均分。

七、扩展阅读
阅读有关平均分的故事或实际案例,拓展对平均分的应用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掌握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1平均分-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1平均分-人教版

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一)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平均分(一)。

(教材第7~9页例1、例2)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活动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小圆片。

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了,看看他们在忙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同学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他们准备了糖果、橙子、果冻等好吃的。

……师:他们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合理的发言应给予鼓励)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8页例1——认识“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师:这6块糖果,如果要分成3份,该怎样分呢?拿出你的小圆片代替糖果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汇报1:第一份是1块糖果,第二份也是1块糖果,第三份是4块糖果。

汇报2:第一份是1块糖果,第二份是2块糖果,第三份是3块糖果。

汇报3:分了三份,每份都是2块糖果。

师:请大家说一说,听了前面同学不同分法的结果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师生共同讨论公平的分配方案,得出“平均分”的含义)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利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①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集体订正)引导学生明确:第一幅图中的每份都是3块,同样多,所以第一幅图的分法是平均分。

②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为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一)》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一)》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一)》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体会除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含义和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平均分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理解除法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平均分。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除法算式卡片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小物件,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分场景,如分水果、分食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纠正操作错误。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平均分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案:《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具体是第116页至117页的“认识平均分”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正确地求平均分。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讲述一个分蛋糕的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面临如何公平地分蛋糕的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具体的例题,如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平均分。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如把12个橙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橙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方法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把15个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糖果?并让学生分享讨论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分:总数÷ 人数 = 每人分到的数量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把20个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饼干?2. 把18个水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水果?答案:1. 每个小朋友能分到5个饼干。

2. 每个小朋友能分到3个水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了求平均分的方法。

第4单元第1课时 平均分1【说课稿】-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第1课时 平均分1【说课稿】-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第1课时平均分(1)(说课稿)1. 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平均分的学习。

学习过程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进行小组合作,锻炼表达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于分享、互相帮助的合作精神,感受分享和合作的快乐。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1.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2.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2 难点1.小组合作中如何表达和思考。

2.应用平均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4. 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现在有5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如下表所示。

语文数学英语A809085B758892C1009896D859288E829590请问这5位同学三门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呢?4.2 讲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例子中的数据,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多个数的平均数,例如:平均数=总分÷人数语文总分=80+75+100+85+82=422语文平均分=422÷5=84.4同样地,我们可以求出数学和英语的平均分,最终得出三科平均分的结果。

4.3 练习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分组思考以下问题。

假设你们家有一块花坛,里面种了4棵花,它们的高度分别是12cm、14cm、10cm、15cm。

请在小组中讨论,这4棵花的平均高度是多少?4.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方面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容易忽略数值大小与位置的关系,导致求平均数时出现偏差。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强调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四表内除法一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四表内除法一教案苏教版
学生着手分一分,再填一填。(交流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4、解决第2、3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反馈。
5、讲述:在我们帮助狗妈妈分骨头的过程中,和前面帮助猴兄弟分桃一样,都是按指定的份数分,不管中间分的过程怎样,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同样多,因此也都是平均分。这种按指定的份数分得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又一种分法。
4、教学第31页“试一试”。
教师口述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口答分成的份数,全班共同订正。
谈话:刚才同学们分小棒,就是按照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的,这与刚才大家帮助小猴每2个一份分桃一样,都是平均分的同一种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问题?(板书:可以分给只小猴)
谈话: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我们按要求把2个桃作为一份分给1只小猴,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只小猴。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探究,初步体会除法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场景图)
讲述:星期天,小明他们的假日小队外出爬山,考虑到安全问题和时间问题,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相机板书: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要坐( )辆。)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本课程是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第一课,介绍了平均分以及它的应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

因此,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学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态度;2.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平均数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2.通过实例解决平均数问题。

4. 教学内容及步骤4.1 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4.2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求平均数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猜测平均数的含义。

步骤2:教授新知识•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平均数的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步骤和技巧。

步骤3:巩固•分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基本的平均数计算题;•提供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借助平均数解决问题;•提醒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巧。

步骤4:结束本节课•通过复习、总结、拓展等方式,在结课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并记录下所学内容。

5. 教学评价5.1 教学方法•使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融入课程内容;•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内容。

5.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应能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通过实例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 (1) (第1课时)课程背景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第一课,主要涉及到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在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加减乘除、计算长度、面积和周长等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平均数是什么;2.知道如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平均数计算;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时,需要重点强调平均数是对一组数的描述,它代表了这组数的一种特征;在讲解计算方法时,需要重点强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步骤。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解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让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确定思路、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通过提问、讲故事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导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概念和方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或演示等方式,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带着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例题和练习。

3. 实际运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性强的问题,并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班级中同学每人拿了多少分,全班平均分是多少?家里有三个人,每人的身高分别是1.6米、1.7米和1.8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等等。

4. 总结归纳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同时指出学生易错的地方,让学生下次课程能够有所改善。

教学反思本课中,需要注意课程的引入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以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实际运用环节中,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适度,让学生有所挑战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困难。

平均分教案(一)

平均分教案(一)

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感受“平均分”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3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教学例题1(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三、堂上训练,理解平均分1、完成书本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第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书本练习二第2题。

四、学生谈收获。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五、全节课总结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平均分的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024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课时平均分核心素养教案

2024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课时平均分核心素养教案
观察桌面上的东西,它们摆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呢?
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1.观察后汇报:糖果和果
冻每堆摆放的数量都是一样
的。
2.思考后交流汇报:他们
应该是想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大
家,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才
好。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活动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仔
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物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物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
的。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
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环节二:1.自主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师:下面,我们先来分糖果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8例1。
教师活动:
1、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颗糖
过程。
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
选择什么方法?
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
份或者每4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
连不适合。
学生也会提出更加便捷的方法,就
是直接想乘法口诀。因为6个4就是
24,所以24根香蕉,每4根一份,
正好可以分成6份。表扬这样掌握了乘
法的意义,会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
的联系,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生。
这样的分法可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
活动意图:
适当的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理解问题的本质,此题是把总数拿来
分,知道每份数量,所以每份放的数量要是一样的,最后数出份数即为我们要的结
果。不管是哪种思维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同时对图形表征处理问题形成
直观的对比,两种分物方法所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加深理解两种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第1课时 平均分(1)【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第1课时 平均分(1)【教案】

2表内除法(一)本单元教科书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科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含义,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理解除法的意义。

同时在具体情境中让平均分的结果从实物操作到图形表征,从而建立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

最后通过对除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

单元主题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让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平均分》教案(教案)

《平均分》教案(教案)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此外,教学过程中我对难点的解析还不够到位,有些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针对难点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和举例。
4.例题讲解: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苹果?
5.练习题:完成课本第41页第1、2题,巩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平均分》教案(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具体的物品分配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将其抽象为数学运算。
2.发展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平均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推理和表达。
难点突破举例:
-使用实物操作,如苹果、积木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平均分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设计阶梯式的练习题,从简单的除法运算开始,逐步增加难度,直至解决复杂的平均分问题。
-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如购物分摊费用、旅游分配房间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分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流程
《平均分》教案(教案):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供全班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表内除法(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理解“平均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合理组织学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
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应当合理组织练习。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

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知识结构】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本教材第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第7页准备参观科技园食品的情景图。

2.谈话。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准备去科技园春游,高兴吗?
二(1)班的同学也高兴,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昨天,他们去超市准备了春游的食品。

我们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食品。

3.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教材第8页例1,引出“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6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每份应该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教师给出食品总数:24颗糖果,12个果冻,18个橘子。

学生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教师巡视。

(3)演示汇报,学生分组汇报分的结果。

生1:把24颗糖果分成6份,每组得到4颗。

生2:把12个果冻分成6份,每组得到2个。

生3:把18个橘子分成6份,每组得到3个。

(4)提问:看看你们组分得的每份有什么特点?(同样多)
(5)讲解: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6)让学生把自己组平均分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

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3个……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让学生用16张卡片代替枫叶,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得的结果填空。

3.教学教材第9页例2,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请同学们按照例2的要求分组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学生分组活动:用实物图片或小圆片分一分。

(3)交流汇报。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出示教材第9页中做一做。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同桌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3)把10盒换成12盒、18盒酸奶实物图,仿上例进行活动。

让学生在多次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平均分的方法。

5.巩固应用——迎新年列队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一个最佳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教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5)小结列队方法。

方法1:2 2 2 2 2 2 2 2 2
方法2:3 3 3 3 3 3
方法3:6 6 6
方法4:9 9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中第1题。

(1)学生自己读题,弄清题意。

(2)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交流。

答案:()(√)()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的数学名词。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希望大家下去多多练习、体会。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1课时平均分(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时由情境入手,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等,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感知,形成一定的表象,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