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管120 张亚琼 国资委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变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健全的财税体制,实现财政职能的科学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财税体制改革较为有限,主要目的是确保国家经济运行的基本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同时也对财税体制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财税体制改革得以深入开展。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加强了财政体制的分级管理。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体系,实现了财力的下放与权责的明确。

为了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实行了税收分配改革,加大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

财税体制改革促进了税收制度的完善与优化。

通过不断完善税制,逐步建立起了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为主体的现代税制体系。

财税体制改革还加强了税收征管,提高了税收征缴效率,减少了企业负担。

财税体制改革推动了财政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通过建立财政预算制度,明确了政府的财政职责与财政支出的原则,提高了政府财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还设立了政府性基金,实现了减免、补助等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实。

财税体制改革还深化了财政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

通过改革财税体制,我国逐步建立了基于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实现了财政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财政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财税体制改革经验表明,财税体制改革应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分级管理、税制完善、预算制度建立、与经济体制相结合等方面的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推动财政职能的更科学、更有效地运行。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讲义和案例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讲义和案例

2019年,国资委确定三项制度改革专项行 动为国企改革重点内容。 《关于开展2019年中央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专项行动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国有企业加 快构建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把 “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混改“改机制”的 核心内容。
2020年1月,国资委在京召 开的中央企业考核分配工作 会议中再度强调了三改在国 企改革中的重要性,并力争 本年度在建立市场化机制上 实现新突破。
16
中远海运集团三项制度改革案例:人员安排
• 员工安排的三种主要形式:内部安排形式、退休以及离职。 • 内部安排主要采用三种形式,分别为内部退养、到所属单位工作以及培训转岗。
➢ 内部退养: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及以下的员工,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后,可办理内部退养, 并签订内退协议。内退生活费月标准=新总部同职级人员年度薪酬标准/12×75%。
18
中远海运集团三项制度改革案例:差异化薪酬考核
• 针对船员建立健全可量化评价的市场化考核机制。中远海运集团依据企业发展 规划、改革发展年度任务等,筛选和确定战略举措项目清单,将目标任务分解 转化为可量化评价的考核指标,对子企业实施考核。对船员管理企业考核指标 包括基本指标、分类指标、约束性指标、特殊奖惩,对于管理层主要采取股票 期权激励的业绩考核。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
讲解员
日期:2022-1-10
三项制度改革的历史
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工作目标,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三改”已 成为新常态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 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作为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 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明确提出“选人用人机制” 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 市场化改革方向。

向“管资本”转变,步伐加快!

向“管资本”转变,步伐加快!

卷首语丨向“箐资木”转史,步代加快!本刊编辑部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 — 2022年)》。

7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半年全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他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可见,深化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并且步入了“狠抓落实”的关键期。

那么,国有钢铁企业应当如何改,才能切实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期推出三家国有钢铁改革试点企业的经验介绍,来一起探究由“管 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过程中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具体做法、创新点及取得的效果。

山钢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持续优化2 016年,山东省国资委关于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改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

山钢集团成为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投资主体,以优质资源和多种平台为依托的融资主体,以钢铁为平台培植非钢主业的产业整合主体,以绿色低碳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的创业投资主体。

首钢投资效益和效率均提升2017年,首钢成为北京市唯----家市属国企改革综合试点单位,2018年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企业”。

首钢集团化管控改革的背景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驱动,利用两年时间逐步构建战略管控型投资管理体系,彻底转变原有的投资管理理念与行为模式,提升投资效益和效率、实现投资价值。

包钢国有资本投资抓落实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了以包钢集团等单位为试点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

在此背景下,包钢狠抓落实,构建出适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加强集团财务管控,推进财务管理创新,加快财务管理变革,助力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2020年第7期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行业全国党代表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座谈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行业全国党代表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座谈会

CICPA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召开行业全国党代表 座谈会2020年3月30日,中国注册会计 师协会利用网络方式召开行业全国党 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

中注协党委书记、秘书长舒惠好主持 会议并讲话,党的十九大代表杨洁,全国人大代表胡少先、余瑞玉、朱建 弟,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全国政协 委员石文先、张国俊、张萍、柴靓、蒋洪峰、蒋颖出席会议,行业党委副 书记梁立群、中注协副秘书长唐建华 以及中注协各部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舒惠好指出,在财政部党组的坚 强领导下,中注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 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行业高质量发 展完成了2019年目标任务。

刚刚结束的中注协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明确了 2020年行业工作总体思路。

按照财政 部党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工作的总体 部署,深刻总结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 重建40年来的发展成就经验,开展会 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提升年”主题 活动,推进审计准则体系和综合监管 机制建设,改进会员发展和服务,积 极探索行业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新作用。

舒惠好专门通 报了 2019年6月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 意见建议的推进落实情况。

11位行业代表委员围绕“疫情防 控和行业发展”作了发言,并就更好 地推进2020年行业工作,特别是改善 法律环境、减少多头监管、提升信息 化建设水平、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等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疫情期间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人士在行动在举国上下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行 业代表人士积极行动,以专业报国的 抱负资政建言,以大爱无疆的情怀守 望相助,与行业、社会、国家风雨同 舟,共克时艰。

专业报国,资政建言。

在中央部 署疫情防控工作以来,行业代表人士 主动作为,枳极发挥专业优势,针对 经济社会发展、审计年报信息披露时 间、疫情防控综合措施、社会民生等 各方面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疫情防 控、社会生产和经济恢复贡献力量。

建国以来会计业的每个第一

建国以来会计业的每个第一
第一位担任全球性专业会计团体会长的中国人:acca会长黄敬安
在2003年5月的特许公认会计师公
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简称acca)理事会年会上,生于香港的华人黄敬安先生当选为acca全球会长。他是自1904年acca成立以来的首位非欧洲籍会长,也是首位担任全球性专业会计团体会长的中国人。他将于今年11月起领导acca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国际性专业会计师组织。
第一位会计学博士后
王光远,1962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现石家庄经济学院),1987年和1993年在中南财经大学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3年8月被录取为我国首批文科博士后研究学者,并成为我国第一位会计学博士后。
第一位会计学博士
林志军,1986年在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获得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专家葛家澍教授。林志军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香港国际会计学会理事会副主席。
第一个会计领域奖学金
2002年2月10日,中国会计领域的第一个奖学金——“杨纪琬奖学金”在北京设立。杨纪琬教授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在会计法制、会计制度建设、会计改革以及中外会计交流和会计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次清产核资登记
1951年6月1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清理财产核定资金的决定》,规定全国国营企业的资产和资金重新清理登记。经两年工作,查清固定资产原值223.6亿元,净值158.9亿元,流动资金15亿元。
第一次实施复式记账法
1964年,我国首创并试点推行增减复式记账法。增减复式记账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一种。会计核算中,用“增”、“减”为记账符号,来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增减变动。

国资委EVA2009年红头文件

国资委EVA2009年红头文件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时间:2010-01-22 文章来源: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2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84次委主任办公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2号(2003年10月2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8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2006年12月3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46次委主任办公会议修订 2009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84次委主任办公会议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核的中央企业负责人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下列人员:(一)国有独资企业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二)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三)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 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

第三条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

第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国资委主任或者其授权代表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

国资委改革的历程资料

国资委改革的历程资料
国资委改革的历程
主讲:张俊培 点评:曾建林
总论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ຫໍສະໝຸດ 总论回顾国有企业改革走过的二十多年历史,我 们可以取得如下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 节就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改革的终 极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政府要从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退出,不再直接经营企业; 而改革的难点是要从国家对社会经济高度垄断 的格局转化为多元分散的市场经济,其间不仅 横着巨大的制度鸿沟,缺乏现成的中间制度可 以过渡,而且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也存 在着严重的障碍,由此造成国有企业改革仍然 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整体改革 的进程。

承包制推行伊始,确实调动起企业和职工 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1987和 1988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4.1%和 20.7%。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1987年比 1986年增长8.0%,1988年比1987 年增长18.2 %,亏损面也逐年下降,经济效益有所提 高。但在推行承包制期间,却出现了企业 增效、经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反而下降 的状况。

与承包制的改革主张不同,国内理论界的 一些学者专家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所有权 层面改革的主张,与这种主张相对应的制 度选择就是股份制。

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在所有权层面改革 的一个重要推进。其根本目的是要改变由 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使国有企业内 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优化国有企业 内部的治理结构,为实施对股东、董事会 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制约。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 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 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 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 月中央工作会议做 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 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 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 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 试点。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介绍 (2)2. 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3)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4)1. 对财务会计理念的影响 (5)2. 对财务会计工作环境的影响 (6)3. 对财务会计职能与要求的影响 (8)三、财务会计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9)1.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11)2.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11)3. 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13)四、财务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14)1. 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16)2. 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16)3. 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 (17)4. 财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18)五、财务会计发展创新策略 (20)1. 数字化财务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21)2. 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 (23)3. 大数据与云计算在财务会计领域的融合创新 (24)4. 财务会计与管理的深度结合 (25)六、案例分析 (27)1. 典型企业财务会计改革案例 (28)2. 改革前后的效果对比与分析 (29)3. 经验和启示 (30)七、结论与展望 (31)1. 财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结 (33)2. 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与建议 (34)一、内容概览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具,其改革与发展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如何适应并引领变革,通过优化核算体系、提升信息质量、强化风险管理及促进国际化等方面,推动财务会计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合规的方向发展。

我们将分析当前财务会计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信息技术进步等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升级等手段,激发财务会计的活力与创造力;展望未来财务会计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助力下的发展趋势。

本文档还将结合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为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1.4 报告结构安排 (6)2.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现状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8)2.2 国有企业当前改革成效分析 (10)2.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1)3.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2)3.1 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内涵 (13)3.2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15)3.3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的紧迫性 (16)4.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6)4.1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 (18)4.1.1 坚持党的领导 (18)4.1.2 坚持市场导向 (19)4.1.3 坚持问题导向 (21)4.1.4 坚持改革创新 (22)4.2 深化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 (23)4.2.1 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4.2.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25)4.2.3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7)4.2.4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 (28)5. 深化提升行动的主要任务 (29)5.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0)5.2 优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布局 (31)5.3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32)5.4 加强国有企业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33)5.5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35)5.6 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6)6. 深化提升行动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37)6.1 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 (39)6.2 试点先行,模式创新 (40)6.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改革实效 (42)7. 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43)7.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44)7.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政策建议 (46)7.3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政策建议 (48)7.4 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49)1. 内容概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是推动新时代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国资委:2019 是国企改革攻坚年

国资委:2019 是国企改革攻坚年

国资委:2019 是国企改革攻坚年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19年第4期改革攻坚划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国资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国企国资改革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安排,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1 + N”系列文件提出的各项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落实。

应该说,通过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一些改革难题。

例如,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83 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15035 户中央企业所属的二、三级单位都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各省国资委也加大了改革力度。

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成效显著。

中央企业压减法人数量12829 户,压减比例达24.6%。

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中央企业运营的主体。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也取得了决定性突破。

肖亚庆指出,今年国企改革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向管资本转变。

要出台2019 年的监管清单,主要是明晰边界,理顺关系,下放权力;二是着力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试点;三是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四是着力推进董事会建设和经理层任期制的契约化;五是着力多措并举,强化正向激励。

最近国资委已经出台了新的考核办法,正在落实之中。

肖亚庆表示,2019 年是国企改革的攻坚年,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总结一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而广之。

中央企业怎么做肖亚庆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就是要巩固和扩大“三去一降一补”的成果,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

同时还要调整优化布局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作用。

国资委改革典型案例

国资委改革典型案例

国资委改革典型案例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监管机构,负责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近年来,国资委通过改革措施,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以下是国资委改革典型案例的介绍。

1. 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资委推动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引入民间资本,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国有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市场化机制和活力,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2. 资产证券化改革国资委推动了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改革,将企业的资产转化为证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

这一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 资本运营改革国资委通过资本运营改革,提高了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收益率。

通过引入专业的资本运营机构,对国有资本进行有效运营和管理,提高了国有资本的增值能力。

4. 市场化债转股改革国资委推动了市场化债转股改革,将企业的债务转化为股权,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提高了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

这一改革措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转型。

5. 混改试点国资委开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引入民间资本,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市场化机制和活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6. 优化组织架构国资委通过优化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

通过精简机构、优化岗位设置,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和运作效率。

7. 人员流动机制改革国资委改革了国有企业的人员流动机制,引入市场化的人才选拔和流动机制。

通过人员流动,优化了企业的人才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8. 激励机制改革国资委改革了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引入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机制的改革,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绩效和效益。

9. 重组整合国资委通过推动国有企业的重组整合,提高了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水平。

河南省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情况专项审计

河南省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情况专项审计

河南省开展国企改革
三年行动实施情况专项审计
V
V孔学姣V崔凯喃
5月22日,记者从河南省审计厅获悉,为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战
略落实,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根据省委、省政
府有关要求,省审计厅于5月上旬起,组织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
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对省政府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省直部门和
43家省管国有企业等进行调查。

此次调查重点围绕省委、省政府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工作部署和
任务要求,重点关注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
营机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范化解企业重大风
险等方面重点任务的推进落实情况。

深入揭示国资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扫描省管国有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着重揭示
重大违规、违纪、违法问题。

同时,研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有针对性
地提出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以推动国资国企
深化改革,防范化解企业重大风险,助力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资委财务管理提升方案

国资委财务管理提升方案

国资委财务管理提升方案
背景和目的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国资委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如账务处理不规范、审批流程繁琐、财务报表不准确等,严重制约了国资委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此,我们制定了本方案,旨在提升国资委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方案概述
一、规范账务处理
为了规范账务处理,我们制定以下措施:
1.对所有涉资流程进行明确化,使得每一笔资金都有明确的流向和用途。

2.强化财务团队内部协作,确保准确无误地进行账务记账、结账等重要
工作。

3.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简化审批流程
针对目前审批流程繁琐、耗时长的问题,我们制定以下措施:
1.制定详尽的审批标准和流程,明确每个审批人的职责和权限。

2.引入电子审批系统,实现审批过程的自动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
批效率。

3.抓好审批信息公开,让企业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国资委审批工作,提高
透明度。

三、提高财务报表准确性
财务报表准确性是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点,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制
定以下措施:
1.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财务报表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2.严格财务报表编制规范,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引入财务审计,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
实可信。

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的规范与实施,相信国资委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国资委财务管理的升级和升华。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吴学渊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1
【总页数】4页(P2-5)
【作者】吴学渊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7
【相关文献】
1.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J], 马海涛;王爱君
2.新中国70年监察体制变革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J], 任晓伟
3.中国扶贫减贫事业70年: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世界意义 [J], 侯波
4.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J], 夏红莉
5.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J], 夏红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之路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之路分析

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忌观望、等待。

二是要加强对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

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资金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创造必要条件,与县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加快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程。

对支农资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研究解决措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要切实担负起整合资金的责任,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使用,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资金整合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县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支农资金整合的协调作用。

作为支农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县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支持和指导,配合有关部门研究确定本县农业农村发展重点。

根据发展重点和本地实际,研究提出支农资金投入的重点区域和项目,积极做好政府的决策参谋。

要主动与涉农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资金的使用管理要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要打破部门利益观念,共同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收稿日期:2014-04-25责任编辑:张翊飞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之路分析○广东省韶关市林业局 邓 华摘要: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经历了数次的改革之后,总结出的有关改革经验为:企业会计改革离不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改革一定要妥善解决好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与我们国家的关系;企业会计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企业会计改革程序与战略必须同真实现象紧密相连。

未来我们国家企业会计改革应该努力完成好以下几点:时刻追踪国际的脚步;时刻注意非上市企业所采取的会计准则;分析和撰写企业成本核算方面的建议;提高与完善企业会计的监督管理;强化改革的力度;明确协调企业会计与其他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企业会计 改革 回顾中图分类号:F233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历程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那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会计的改革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演绎了辉煌壮丽的一幕。

构建国有资本的中坚力量(1)

构建国有资本的中坚力量(1)
21
案例 2-意大利伊里公司(IRI)
角色定位
➢1933年成立,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改造银行信 贷体系
➢后来其角色由理财、重建转变为管理国有工业 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意大利管理国家参与制企 业的一家国家级的跨行业、综合性控股公司
功能定位
➢重组和管理国家参与制企业,缓冲政府对国有 企业的过多政治干预
➢有效地协调国有企业的决策,为国有企业提供 明确的战略指导
❖ 投资控股型国资公司 以投资控股、资产管理、资产处置为目的的综合性国资 公司
5
一些地方国资的改革已经显露雏形
❖ 上海国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分工明确,功能划分清晰,如电气、锦江、百联、 城投、申能、大盛、盛融等
❖ 重庆国资改革经验独特 千亿国资加减法,重新组建水务、城投、地产、电力、 公路、水利等八大投资集团
谢谢大家!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1520.10.1500:17:4600:17:46October 15,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15 日上午1 2时17 分20.10. 1520.1 0.15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15日星期 四上午12时17分46秒00:17:4620.10.15
22
案例 2-意大利伊里公司(IRI)
业务板块
➢早期涉及金融、交通、通讯、冶金、电力、机 械、农业及不动产等诸多领域
➢后来涉足包括国防、航天、电站建设、工业自 动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造船、半导体、 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大部分为意大利的重 要支柱产业
业务运作方式
➢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得、出售资产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作者: 王银梅;张亚琼
作者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出版物刊名: 宏观经济研究
页码: 29-3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财政支出结构;预算权配置;预算管理制度
摘要:近期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我国财政运行形势严峻,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激活财政资金存量的财政改革目标。

激活财政资金存量最重要的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预算作为体现政府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的收支计划,是实现所有财政目标的运行载体。

然而我国现行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极大地影响了预算核心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激活财政资金存量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资委改革历程指导老师:曾建林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

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

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

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

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

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

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

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

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

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

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

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从1987年至1990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47亿股,筹集资金47亿元。

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4.改革的推动力量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

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

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

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

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

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

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

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

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

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

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

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

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山西朔州、广东顺德、河南桐柏、江苏南通、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

特别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