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写作中的常见错误
对联中的常见错误例析
对联中的常见错误例析2021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联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要在运用中去理解、借鉴和掌握其特点和内涵。
本文拟以一道对联题为例,简要分析对对联中常出现的错误。
一、常见错误例析下面是根据一位名人的事迹拟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依照上联的格式,从鲁迅、戴望舒、徐志摩和毛泽东中任选一位,根据其事迹拟写下联。
上联:一路坎坷,杜子美感时伤怀铸诗史下联:常见错误1:上下联文字重复有些同学是这样对的:“一生起浮,毛润之忧国爱民建中华;一生多情,徐志摩成稿慢溯放歌声;一代枭雄,毛润之为转乾坤定中国。
”根据对对联的要求,上下联文字不能重复,以上下联重复了上联的“一”字。
常见错误2:词性不相对对对联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以此类推”。
有的同学是这样对的:“一代枭雄,毛润之为转乾坤定中国。
”此联中,“坎坷”是形容词,不能与作为名词的“枭雄”相对。
有的学生对的是“四方未平,周豫才忧国忧民著文章”。
“未平”是一个偏正式的动词,“坎坷”是并列式的形容词,所以不能对上。
常见错误3:结构不对称对联中常见的词语结构主要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上联中的“感时伤怀”属于并列式的动宾短語结构。
这个考点比较隐形,很多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点,对的是:“八方磨难,周树人义愤填膺唤庸人;万般思绪,周树人俯首为牛荐轩辕;三年长征,毛泽东历尽艰辛造辉煌。
”“义愤填膺”是主谓结构的并列式短语;“俯首为牛”虽然是动宾关系,但是并不是并列关系,是顺承关系;“历经艰辛”是动宾短语,但不是并列式。
常见错误4:平仄不相对对对联要求上联末字仄,下联末字平,俗称“仄起平收”。
但有的同学忽略了这一点,如“数番波折,周树人弃医从文揭黑暗;万里艰苦,周树人弃医从文作佳作”等。
“暗”和“作”都是仄声,违反了仄起平收的要求。
常见错误5:意境不相合对联除了在形式上有要求以外,在内容上也有要求,即“意境要相合”。
对联的禁忌
对联的禁忌写作对联除了遵循六大要素外,大致还要注意一些个禁忌。
1、忌上重下轻对联是具有对称性的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
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就像基础不坚实的楼房就不会稳固。
如:【例一】气凌衡岳三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感觉弱了些。
2、忌乱脚对联上联必须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必须平声收尾。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是为对联大忌。
例:【例二】党恩比海深;人心向阳红。
此联由于句脚都为平,上下联即为乱脚。
3、忌三仄尾或三平尾指的是上联尾三字不可以都是仄声。
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
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三】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
下句现在是三平尾。
三仄尾,三平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属于硬伤。
尽管律诗中没有三仄尾的禁忌,所以联律也要求尽量避免上联末三仄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创作对联时,也要尽量避免。
如:“依法修行可入道”就是三仄尾,若将“可”改为“能”这样就避免了三仄尾,治疗了上联的硬伤。
下联容易出现三平尾,是必须要避免的。
4、忌孤平和孤仄以前讲过这个问题,这里再强调一下。
一般来讲,在六言、七言的句子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去写联,往往容易犯“孤平或孤仄”。
孤平和孤仄的权威解释:下联当中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句。
若上联中除句脚外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
孤平和孤仄虽然《联律通则》中没有禁忌,但在实践中都应该避免。
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在五言以下的句中,不应该有孤平孤仄的禁忌。
因为五言正格中有一句为:平平平仄仄。
此句不以孤平孤仄论。
但六言和七言句就一定要论孤平孤仄了。
5、忌四连平和四连仄按“马蹄韵”对联是“两平两仄”交替的规则,四言以上句,不论在哪个位置都不允许出现四字以上连续的平声字或四字以上连续的仄声字。
楹联创作中常见毛病
楹联创作中常见毛病毛病是相对正确而言,是和标准、准则相比较。
《联律通则》(修订稿),就是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关于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标准,是各级楹联学会会员和广大楹联爱好者必须遵循的楹联法规。
就楹联创作来说,我们应该以《联律通则》为根本依据,凡违反的就是毛病。
现根据《联律通则》(修订稿),结合平时楹联创作的实际,特别是联系近几年修改、编辑《临清楹联》发现的问题,谈谈常见的一些毛病,供喜欢楹联创作的同志和广大联友们参考。
《联律通则》(修订稿)明确指出:“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基本规则有六条,或称“六要素”: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初写楹联的同志常犯的毛病,大都和“六要素”有关,在这里也归纳为六点:一是对仗不工。
楹联也叫对联,对联首先是“对”,要对仗,这是楹联首要的特征。
对仗的关键是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而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对仗不工整、甚至不对仗,主要表现在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词性不一致、结构不对应。
例如:汶川震灾神州惊,救援凝聚华夏情。
上、下联前四个字,显然不对仗。
“汶川”、“震灾”是名词,“救援”、“凝聚”是动词;汶川震灾是偏正结构,救援凝聚是主谓结构。
又如:新春除夕夜,阖家庆团圆。
上、下联尾三字,很明显不对仗。
“除夕”是名词,而“庆”是动词;“除夕夜”是偏正结构,“庆团圆”是动宾结构;二者节奏也不一致。
二是平仄不对。
楹联的另一大特征是声律协调,实现“协调”最关键的是平仄相谐、平仄对立,这方面最常见的毛病是平仄不对,违反平仄的规律。
平仄的规定很多,也相当复杂,对初学楹联的同志来说,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规定。
楹联的平仄规律主要有五点:同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反,联尾仄起平收,忌三仄尾三平尾,多句联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
不符合平仄基本规律的,即为毛病。
例如:神州欢歌赞奥运,高空飞舞摇神七。
此联正是“三仄尾、三平尾”,“赞奥运”三字都是仄声,“摇神七”三字都是平声,是撰联大忌;并且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有些平仄不相反,“神州欢”、“高空飞”都是平声。
对联句中常见的十种弊端(病)
联句中常见的十种弊端(病)说一下联句常见问题,对联看似简单,但要写好却是不易,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存在各种问题,这里简单归拢一下。
1,立意不清2,冷暖穿插3,句意断层4,堆砌词藻5,缺少留白6,逻辑错误。
7,单字突出。
8,隔情断意。
9,上曲下直10,语境不谐一:立意不清句子成联以后,整幅对联所表达的情、景、人、物是需要有清晰的主题的,如果上联是模糊的基调,那么下联就该点出具体的主题立意。
如果出现整幅对联的主题是模糊的,那就会让观者有种雾里看花的迷茫。
例如:挑尽/灯花/人不寐【柒米】挑尽/灯花/人不寐【柒米】,这个句子写的是长久思于灯下,而不愿睡去,表达了孤寂、多愁的情绪,却没有点明为何而孤单难眠。
是因为思念?乡愁?还是身世的凄凉?所以在应对句子的时候,就需要完成点明主题的作用。
挑尽/灯花/人不寐【柒米】==吟空/别绪/句难成挑尽/灯花/人不寐【柒米】==斟空/浊酒/夜将阑根据上面两副对联,可以做一下对比,是否存在主题的模糊与清晰的差异。
出句模糊的主题,在两个对句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二、冷暖穿插冷暖穿插指的是联句在色调方面出现的差异化的描述,这个问题会出现在单句中,也会出现在对联的上下句。
所以在选择物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甄别物象的冷暖内涵,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请看下面的例句:时闻笛曲吹春老==每看银钩钓水闲这个上联表达的是一抹春愁挥不去的情感,而下联是悠闲自在的描述,这样就造成了上下联之间的冷暖穿插。
三、语境不谐语境主要包括:句意流畅性、画面感、语感。
1、句意流畅性指的是在表达句意的时候,是否流畅。
如果不够流畅就会出现前面讲的断层,或者句意生涩、卡壳的感觉,也就是通常说的:这句子理解起来很拗。
2、画面感大多数的时候,在看到一个出句或整幅对联的时候,都会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
如果你写的是“小桥流水人家”意境的句子,把一弯残月带入画面,就属于画面不协调的问题,而你的句子肯定是出现问题了。
3、语感语感指的是在句子完成后,读起来的是否具有韵律美。
对联大忌的内容
对联大忌的内容对联大忌的内容一、什么叫合掌?合掌是对联中的忌讳,也是常见的毛病。
创作对联应该避免种毛病。
什么是合掌呢?顾名揣意就是手掌相合。
对联是由左右两支句子组成的,或者说是由上下两句词语构成的。
对联是两句词性相同,语法结构相似,平仄声调相反的词语。
我们可以把一副对联比做人的.左右手掌,既统一又对立。
而“合掌”就是指一副对联的上下两句的某个词或整个的词义完全相同或相似,内容重复,犹如一个人把两只手合拢,形影相叠,反看正看浑如一手;这种情况叫合掌。
合掌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局部性和整体性。
局部合掌是个别词义相同,整体合掌是指整句联义相似。
无论是局部或整体合掌,都会影响对联的质量,应尽量避免。
二、合掌的类型(一)局部合掌:即个别词义相似。
例一:“赤县神州催骏马;中华大地展新姿。
”赤县~神州~中华,是一个名词的多种称谓,犹如一个人有几个名字一样,用自己的大名对自己的号名或别名,意思相同,就犯了合掌。
例二:“万民争致富;百姓乐安康。
”万民~百姓都是广大民众的概称,两词相对犯了合掌。
(二)整体合掌:即语义合掌。
例一:“鸟语春光好;莺歌柳色新。
”这副对联上下两句只说了一个意思,不能成为一联。
因为“鸟”是总概念,“莺”是属概念;而且“春光”已暗含了“柳色”,从意义上说犯了性合掌。
例二:“英雄驱虎豹;豪杰斩熊罴。
”英雄与豪杰,虎豹与熊罴,原属并列词组,将其分割开来对仗,意思重复。
若用英雄豪杰对虎豹熊罴,则可免其弊。
例三:“翰墨惊风雨;文章泣鬼神。
”翰墨对文章,也是分割后的对仗。
而“惊风雨”,“泣鬼神”表现的只是同一种气氛,实则有合掌之嫌。
语意性合掌出现在律诗里较多,一般不求全责备。
像“惊风雨”,“泣鬼神”这类词语对仗确实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从“启承转合”的艺术角度来讲,放到律诗里并无不妥,但作为对联则未必恰当,毕竟犯有合掌。
三、对联为什么要避免合掌呢?因为对联不同于诗,诗可以无限量地增加行句,而对联只能以两行对立的句子出现。
对联格律理论中的误区
对联格律理论中的误区〔湖南益阳市〕孙则鸣概论一、对联理论中的误区通过前段时间的讨论,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我国的对联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宽阔。
现在大家已经倾向于从是否遵循格律的角度,把对联分为“律体联”和“非律体联”两大分野。
当前我们研究的就是“律体联”〔含近体诗里的对仗句〕的形式规则。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手段的文艺形式。
当今联律界对于对仗形式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大都是沿袭王力教授的“语法分析法”。
王力教授的主要观点表述为:“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三册〕“如果进一步分析,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三册〕“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王力《诗词格律》〕“现在先来一个很粗的说法。
只须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就行了。
”〔王力《汉语诗律学》〕“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
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
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
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
”〔力《?》〕王力的“语法分析法”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首肯,只是所制定的具体的法度有所差异而已。
主要观点有如下几家:1、陈树德认为:古人做对子,主要在字面上下功夫,做到“词性一致”即可。
只是古人不叫“词性”叫“字类”,在对联中还使用专门术语叫“对类”。
《联律通则(试行)》沿袭了王力的“语法分析法”,和陈树德的“词性一致”论,更明确地归纳为两条:“句子结构的一致”和“词性的一致”,外加一些例举式的附则。
避免楹联创作中的常见硬伤
避免楹联创作中的常见硬伤避免楹联创作中的常见硬伤孙福奎根据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规定,我觉得以下几点是楹联创作中最常见的毛病。
其一旦出现,使一副本来不错的联黯淡无光,失去楹联的特色和美感,所以必须避免这些“硬伤”。
合掌指上下联所表达句意相同,或上下联词语、词组意思相似,出现重复现象。
如: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广宇”即长空,“翔云”即展翅。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一样。
再如:蟾影迷人画;月光夺目诗。
“月光”和“蟾影”是一个意思。
这样,上下两联其实只表达了一联的意思,既浪费,也不符合楹联规律。
不规则重字指在上下联中同一个字没有规则地用了两遍及以上。
如:一行雁影空中过;几曲雁歌窗外来。
“雁”字在上下联的同位置出现,称为同位重字。
即……雁…………雁……再如:鸿雁飞千里;雁书传万家。
即……雁……雁…………“雁”字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出现,称为异位重字。
因为是无规则的重字,不符联律,常被大家称为“虫子”,就像花朵中爬上一只刺眼的虫一样。
三平、三仄尾与四连平、四连仄三平尾是平收句未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为楹联大忌。
三仄尾是仄收句未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仄声字,应尽量避免。
四连平、四连仄是一句中接连用四个平声字或仄声字,破坏了联句的抑扬顿挫变化,也应力避。
上下联句式结构不一致如:柳枝劲舞长绦摆;花喜鹊歌绿韵传。
上联是二二二一句式,下联是三一二一句式,破坏了句式结构的一致性。
综上述,楹联创作必须严格遵循《联律通则》,做到严肃认真,避免一些本不该出现的毛病。
有人认为,楹联要以联意为主,一副联意很好的联,不能因词害意,即使偶尔出现一处像不规则重字也应宽容。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内容与形式是一整体,哪方面有毛病,都不会呈现一副高质量作品,何况符联律是写联的底线。
所以,要警示自己,力求做到完美无憾。
楹联之家联斋。
对联应试误区例析
对联应试误区例析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素为大众喜闻乐见。
无论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还是聚会庆典、行业开张,无不使用对联,且常用常新,历久不衰。
对联,作为一门文学艺术,其文辞之隽永精妙、意趣之深远阔大、风格之多姿多彩,无不给人以艺术享受。
正因如此,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15套中就有7套考了对对联,且均以“出上联,对下联”作为新的仿写题型,分值一般为4分,有的甚至高达6分。
但据阅卷情况看,普遍失分现象严重,答题出现明显失误,2007年高考仍会出现该类题目,现列举主要误区,望以之为鉴:一、常识缺乏难成对请看全国卷Ⅱ第24题的部分答案:第一题:春晖盈大地,大地盈春晖、秋实压枝低、落日映山红科学能致富,跟党奔小康、技术显身手、携手奔强国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人安居民乐业人民安康无疑,上述错误都是相当缺乏对联常识的典型表现,为什么?所谓对联,也叫“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
即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其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
具体说,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内容大致相关或相反。
就中学语文以仿写题型出现的对对联,只要求宽对,平仄不作限定。
训蒙课本《千家诗》所附的《笠翁对韵》(东韵之一)写道:“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何谓对仗?这就是经典阐释:词性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结构上,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内容上,或者正对,即两个并列的事物相对,如“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者反对,即上下内容相反相衬,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由此可知,“压枝低”、“映山红”无法对上“盈大地”;“携手”是动宾,无法对“科学”;“强国”是偏正,无法对“致富”这一动宾词组;而“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就属理想的正对。
写对联不要陷入“语法误区”
写对联不要陷入“语法误区”写对联要不要懂点现代汉语语法?当然要懂。
但是,把语法尤其是句法提高到不恰当的程度,什么句子都要分析一下主谓宾和定状补,分析一下语法意义上是词还是词组,那肯定是画蛇添足,并不可取。
古人写诗写联,对仗只用字对,压根就没有现代语法的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所谓“主谓宾、定状补”了。
明代无名氏在《对类》中说:“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
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
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
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
虚字对虚,实对实,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理论固然如此,但实际上古人在字对中,不仅有词性转换后的“实虚”之对、“死活”之对,还有半实字与半虚字之对,虚字与助字之对等等,至于现代语法的句子成分、结构,哪个是词,哪个是词组,古人并无此概念,统统是作为字与字的对仗来看待。
我们写对联提倡学点现代语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字对”和现代“词对”的异同,从中找到融洽接轨点和不同点,以便更好领会对联传统对法之奥秘,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对联优秀传统文化。
刘太品先生在《对联理论与创作中的若干“误区”》一文中曾说:“事实上古人上千年的对偶实践,根本就与语法概念没有一丝的联系,相信经过观念上的正本清源,像'语法学的词性’'语法功能一致’'句子成份相对’等概念和说法,会从对联理论和创作中不断淡化直至消失。
我们今后再说'词类’或是'词性’时,就是单纯指字词意义上的分类,不是语法学的概念,而是语义学的概念。
”刘太品先生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但真正要做到这点,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原因在于,因为所处时代不同,当代写诗写联者对传统的“字对”一时难以理解,而对现代语法的“词类”“词性”“词对”的概念则较容易接受和认同,尤其是中青年作者更是如此。
【对联知识】联作中常见的四弊
【关键字】对联知识联作中常见的四弊弊之一:隔<br>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如婚联:“克勤克俭偕白头;晚婚晚育惜青春。
”“克勤克俭”与“偕白头”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克勤克俭”与“晚婚晚育”相对,也无浑然一体的结合。
再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平仄、对仗尚可,但上下联孤立存在,难以表述完整主题,实难称之为联。
曾记数年前一次征联,有联上联乃“亚运会……”;下联为“共青团……”(具体记不清了),内容相隔千里,却登榜首之位,当时曾戏称之为“政治对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
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
上下联应双矢一的,殊途同归。
只顾形式之对,不管内容之联,难称曰对联,更非佳联。
上下联之间、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之整体。
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如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维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陆游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均属佳制。
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
欲制佳联先除隔,不隔方可出佳联。
<br>弊之二:重<br>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旧称“合掌”。
此类联例举不胜举。
如“神州大地美如画;祖国河山灿若霞”,“争做长征突击手;勇当四化带头人”,“凭汗水兴财家家富;靠劳动致富户户欢”,“双性有缘方结好;双方如意始联姻”等等,均属重复之列。
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联而不对也。
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
从信息论观点看,上下联所提供之信息只有一个,即1+1=1;从系统论观点看,全联乃内容单薄之单因此而已;从哲学观点看,违反对立统一之规律;从艺术角度看,内容贫乏、单调、枯燥、呆板。
【诗联学堂】诗词、对联写作十忌
【诗联学堂】诗词、对联写作十忌很多初学诗词和楹联的爱好者在创作的时候,写出来的句子总是不经意间把自己的功底不足暴露无余,或者是语言组织不妥而影响意境。
其实,在写作的时候只要注意不要犯忌,有些句子虽平实,但表现出来的意境也是非常好的。
笔者针对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整理出诗词对联写作十忌,与大家共勉。
1、忌自造字(词)作者或为了平仄的需要或语句的优美自造除了他自己谁都不懂的字(词)。
中国的文字、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可胡乱拼造。
2、忌生僻字:过于生僻的字应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整首作品的颂读、欣赏效果。
3、忌时间错乱尤其在山水田园作品中,分明写夏天,却出现冬天的景物。
或时在春天而作品的题目是《秋雨》,这会给读者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有些作品譬如离国庆节还有十天半月就写得某一庆祝场面活灵活现,读者只有一个字的评价:假。
4、忌次序颠倒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把桃花与菊花弄到一起开,或先赏梅后看菊,用现代科学也许能做到,但毕竟不是自然规律。
5、忌拆换成语多数是为了平仄问题,作者将成语调整,如老当益壮改益当老壮,缘木求鱼改求鱼缘木等等。
6、忌冷僻典故为追求高雅深奥,使用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懂的典故,让人望典兴叹,就算再好的作品也使读者兴味索然了。
用典重在化典,要化无痕,化自然。
7、忌闭门造车一首好的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山水田园作品,必须身临其境,勤观察、细琢磨、多推敲。
即景作品可以先记下来,再修整,诗不厌改。
8、忌为写而写一个优秀的作者是应该具有责任心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朋友、对家人,从爱心和责任心出发,无论是褒奖、颂扬、批评、评论都应如此。
否则,为写而写,不会产生好作品的。
有些作者,天天有作品,甚至一天多首,多而欠精,本来一首题材、构思都很好的作品,因为未加推敲、斟酌就匆匆发表了,必显毛糙。
那些流传千古的先贤作品是因为精而好,绝非多。
9、忌自以为是一个好的诗人首先应虚心,听得进方方面面的批评与建议,而不是固步自封,老虎屁摸不得。
对联创作与批评若干误区漫谈
格局 、 风骨, 自 然 也 的诗人们更受欢迎。比如, 我们推崇李杜 , 包 含 了作 品中 的气 质 、
关于一 真
误区 三
说不管是浪漫 、 奇崛、 豪 迈、 冲淡 、 高古 、 瘦 众视野中的文学美感 ,恐怕就落了下乘 。 通 的 。
如果理解得没错, 风格无高下, 大致是 言状的估屈聱牙 , 甚至恶心人 , 失去了大 对于对 点, 存有 一 些疑问 。 即便将这些风格发扬到极致 , 不过是难以 力的深浅 , 决
样, 如果承认它的文学性 , 我们 们的想象更 格的形成和作者有意识 一 或在潜意识里一 地 与诗 歌 一 一 是写对联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风 是一 读者喜好 四个字可以概括得全。对联 浪漫的格局 在这场讨论中 ,有几点几乎是共识:
点。
何 以我们更推崇前者 ?恐怕 不仅仅 漫 , 他人的浪 怪、 李贺 的奇峭 , 差不多 也触 到了 天花板 。 一 浪 漫 ~的 成
令人涕下~ 、 动人心弦 甚至 一 字字是 上还是现实中, 类似的命题作文都很多 。 写 需要,则不
剖 析作 者 写作 时 的 心态 ,而 后得 出 类 似 迁移到正在写作的题目中来 。但不论在网 读者的需要
^ 即把自己有限的人生阅历中情感 样 一 到太多的对联评论惯用的手法, 就是层层 感迁移』 个状态
对联创 的声音, 于作 接受的角度而言, 似乎走 一 正常风格一 路线 体成就偏低的评价 。在我看来 , 既然风格 但在文学历史上, 以诗歌为例, 从读者 结构文法等更胜 一 筹, 但也难以挽回其整 艺术的形式 轩轾的。 重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 , 宋诗的 者将其奉为 风格上苦心经营到极致 ,彼此之间是不分 大气 , 美在 其中 , 宋诗枯 燥寡 味 , 说 理太 硬; 创作 一 副联,如果都能在其中某 一 我们喜欢唐诗胜于宋诗 , 缘何 、 . 唐诗豪迈
联句问题top10
联句常见问题top10文/子墨对联看似简单,但要写好却是不易,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会发现存在各种问题,在这里简单归拢一下。
对于《对联六要素》、《联律通则》,以及别院听琴老师讲过的《对联禁忌》,相信大家已经不再陌生,违反这些而出现的问题,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一:立意不清句子成联以后,整幅对联所表达的情、景、人、物是需要有清晰的主题的,如果上联是模糊的基调,那么下联就该点出具体的主题立意。
如果出现整幅对联的主题是模糊的,那就会让观者有种雾里看花的迷茫。
例句:挑尽灯花人不寐【柒米】这个句子写的是长久思于灯下,而不愿睡去,表达了孤寂、多愁的情绪,却没有点明为何而孤单难眠。
是因为思念?是乡愁?还是身世的凄凉?所以在应对此类句子的时候,就需要完成点明主题的作用。
挑尽灯花人不寐【柒米】吟空别绪句难成挑尽灯花人不寐【柒米】斟空浊酒夜将阑根据上面两副对联,大家可以做一下对比,是否存在主题的模糊与清晰的差异。
二、冷暖穿插冷暖穿插指的是联句色调的出现差异化的描述,这个问题会出现在单句中,也会出现在对联的上下句。
所以在选择物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甄别物象的冷暖内涵,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请看下面的例句:日暖长亭春欲竞==这个上联的长亭是表达离别的物象,用在此句就造成了冷暖穿插的问题;时闻笛曲吹春老==每看银钩钓水闲这个上联表达的是一抹春愁挥不去的情感,而下联是悠闲自在的描述,这样就造成了上下联之间的冷暖穿插。
三、句内断层在书写联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句内衔接问题,避免出现断层。
衔接不紧密的句子,会给人以突兀、断意的感觉,这是一大忌讳。
句内断层经常会出现在前四后三之间,或分句之间。
例如:小棹摇春天欲晚==这样的句内断层,就是通常说的前四后三不搭;青山不老,一袭春光匀入墨==这是前后分句之间的断层。
四、堆砌浪费联句是特别精炼的文字体裁,要求以短小的篇幅来表情达意,所以凝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如果在成句的时候文字堆砌,不但是一种浪费,也会让句意的表达太满、太重。
对联理论与创作中的若干“误区”
对联理论与创作中的若干“误区”刘太品:很荣幸应邀来到古都南京,参加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的此次盛会,在此首先祝愿江苏省的楹联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再攀高峰,也祝江苏的新老联友,艺业精进,身体健康,永葆青春。
根据周会长的要求,今天在这里谈一下在对联理论和创作中的一些“误区”,关于这些问题,我从前有过零零碎碎的感性认识,但没系统去探究过,借此机会也正好去深入思考了一下,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这个话题比较大,在对联理论和创作的各个维度上,只要存在“正区”,肯定也会存在“误区”,若是笼统地说,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让人不得要领;若只揪住一根眉毛,则又显得太具体、太局部,支撑不起这么大的话题。
其次,什么是“正区”?什么是“误区”?这个判定里面,存在着太多的主观因素,很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即便是其中客观性较强的话题,比如说“对联的诞生”,也会因为基本概念界定的偏差,而出现相差甚远的结论。
再其次,“正区”之外肯定便是“误区”,但他们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如同我们常说的“真理跨过一步便是谬误”。
或是只是一条模糊的边界,用这个有一定宽度的地带,作为一个过渡地段和缓冲带?如果不能划出一条清晰的或是模糊的分界线,那么我们谈论“正区”和“误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整个对联文化如同一棵千年的古树,根系、树干、分枝以及花叶果实很纷繁,想在这个立体空间里,描绘出所谓正区和误区,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都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我想了个简化的办法,就是把大树一样三维的空间,压缩成二维空间,也就是一个平面。
其实这还不够简化,我再把这个二维空间,继续压缩成一维空间,成为一条线,就如同这把尺子,上面还有1到10的刻度。
下面,我就用这把尺子来直观地描述我所认为的正区和误区。
我所说的也不一定全是对的,只是以这种方式来启发大家的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
有了这把尺子,我们就可以很形象地区分“正区”和“误区”,比如我们把4到6之间当成“正区”时,那么1-4和6-10这两个区间自然都是“误区”。
对联的八大禁忌
对联的八大禁忌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1、忌上重下轻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
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2、忌乱脚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
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
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
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
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
(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限制。
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
春联中最常见的30个错别字,你肯定见过!
第一部分春联出现频度:★★★★★【1】家,对应两个繁体字:(傢)具,(傢)什,(家)庭,(家)乡,科学(家); 【2】丰,对应两个繁体字:(豐)富,(丰)采;【3】广,对应两个繁体字:(广)用于人名,(廣)阔、(廣)東;【4】发,对应两个繁体字:(發)達,頭(髮);【5】面,对应两个繁体字:(麵)粉(麵)條,當(面)表(面);第二部分春联出现频度:★★★★☆【7】云,对应两个繁体字:(雲)彩,(雲)南省,子曰诗云;【8】愿,对应两个繁体字:(願)望,(願)意,許(願);【9】胜,对应两个繁体字: (勝)利,名(勝),(胜)任;【10】秋,对应两个繁体字:(鞦)韆,(秋)季;【11】团,对应两个繁体字:(團)结,(團)體,師(團),(團)員, 湯(糰),飯(糰)。
第三部分春联出现频度:★★★☆☆【13】回,对应两个繁体字:(迴)旋,(回)頭,(回)報,(回)族; 【14】里,对应两个:表(裏)不一,這(裏),(里)程,鄰(里); 【15】汇,对应两个繁体字:(匯)合,(匯)款,(彙)聚,詞(彙); 【16】获,对应两个繁体字:捕(獲),(獲)得,收(穫);【17】谷,对应两个繁体字:五 (穀)雜糧,稻(穀),山(谷);第四部分春联出现频度:★★★☆☆【19】松,对应两个繁体字:(鬆)散,(松)樹;【20】后,对应两个繁体字:(後)面,皇(后);【21】向,对应两个繁体字:(嚮)前走,方(向);【22】朱,对应两个繁体字:(硃)[注:名詞:朱砂],(朱)紅色; 【23】征,对应两个繁体字:遠(征), (徵)召,象(徵);第五部分春联出现频度:★★★☆☆【25】党,对应两个繁体字:(党)項[注:姓氏],(黨)員;【26】体,对应两个繁体字: 身(體),(体)夫[注:抬靈柩嘅人); 【27】帘,对应两个繁体字:窗(簾),垂(簾)聽政,酒(帘);【28】御,对应两个繁体字:抵(禦),(御)驾親征;【29】种,对应两个繁体字:(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30】曲,对应两个繁体字:彎(曲),戲(曲),(麯)酒。
干货:对联创作九忌
干货:对联创作九忌对联创作九忌(口诀)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
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
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
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
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
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
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
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十二讲对仗常犯的错误“合掌”
第十二讲对仗常犯的错误“合掌”对仗应注意的问题——合掌八句的律诗要求要有两联对仗,除去为了体现整齐美、对称美之外,也是为了避免八句雷同。
但是搞不好又会形成呆板。
律诗之难,也难在对仗上。
钱明锵在《走出对仗误区,创作律诗精品》一文中指出:当前律诗中精品很少,问题出在对仗上。
当前律诗对仗的主要弊病是: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过于求正、求工,七拼八凑,晦涩拗口;四言一法,句式雷同,单调平板;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上下句和两联之间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
何永沂在《涌血成诗喷土墙——熊鉴诗试评(代序)》中也说:“七律之难在于中间两副对仗,搞不好便会走进似工整实呆板的死胡同”或“陷入“合掌”的误区”。
有不少人对什么是合掌还是存在迷茫,今天对于合掌的问题在前几次讲解的基础上再谈几点看法。
合掌的害处就是诗篇显得呆板,为了避免或减少呆板,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不要处处求工。
严格的工对很难,也没有必要。
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求工,是必要的。
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结构呆板。
可以适当使用宽对、反对、流水对,灵活采用不同语法结构的对仗句式。
不要为了对仗而削足伤情损意。
要尽量求得自然不露斧凿之痕。
实在对不好时,宁可不对仗,不要死对仗。
第二,避免合掌合掌是对仗之大忌。
什么是合掌?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叫“合掌”。
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
另一种观点是,合掌除对句与出句意义雷同叫合掌外,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雷同也叫合掌。
如“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王佐邦《诗词津梁》例)。
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写作中的常见错误
一、对而不联
上下联或上下联各自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
二、合掌
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出句和对句仅是文学形式上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类同。
三、玩技巧
不重内容,一味在创作手法上玩弄技巧,联语毫无实质性的内涵,意境苍白,追赶时髦。
四、落入俗套
内容上毫无新生意,把古人或前人用滥了的句意又从故纸堆中捡回来,老调重谈。
五、粗制滥造
匆匆作对,求快不求精,求量不求质,联语粗糙,不堪推敲。
六、古今音混用
在同一联中混用古今音。
七、生造硬拼
在用字遣词上生拼硬凑,甚至自己造字、造词,以至言语生硬,令人费解。
甚至词不达意。
八、文白兼半
前半句是古语,后半句却用白话,甚至是当今时髦通俗语言,至使联句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
九、浮华
以浮华词语入联,看似华丽,实则华而不实,内容空洞虚浮。
十、冷僻
以冷僻字入联,除了自己明白,谁也不知所云。
十一、俗气
联语庸俗低极、不堪入目。
十二、刻意雕琢
联语欠自然,通篇斧凿之痕,读来拗口费解。
十三、为对而对
无意境,对句被出句字词牵着鼻子走,见到“天”就在“地字”上折腾,见了“云”就在“雨”字上转圈,也不管是否需要,思维放不开。
十四、刻意造雷
为了设置机关,而不顾内容,也不管是否自然合适,硬生生地绑上一个地雷,且不说其他,光要明白此雷就要让大脑死活靠上去,何其痛苦!
十五、无律
完全不讲联律,只求字数、词性、句意相对,连句脚平仄都不要。
十六、欠工整
一副对联,基本上能做到字数相等,句式相仿,但在平仄上常有不谐,词性上尤其是虚词的使用上常有不相同的现象。
十七、头重脚轻
在句式的选择上头重脚轻,长句在前,短句在后,使整个联句形式上失衡。
十八、画蛇添足
句意本已表达完整,却又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十九、强弱失当
上下联在内容如言事范围、思想深浅、抽象具象、感情浓淡上强弱大小相对失当。
二十、夸大其词
作品与所题对象名实不附,夸大其词,无限吹捧,芝麻说成西瓜。
二十一、用词不当
由于用词不妥当或不贴切,造成如谓语不能修饰主语,或这个主语不能用这个词作谓语等现象。
二十二、立意不统一
上下联立意不统一,主题贴得不紧,出现交叉
二十三、切扣不紧
原本是说某某人或某某事的,结果写出的对联放在任何人或其他事上都可以,跑了题走了样,失了个性。
二十四、淡而无奇
构思、立意、用词平淡无奇、过目而忘。
二十五、类同古语
在句法结构、立意、主题与他人作品类同,唯换些字词,毫无新意。
二十六、嫖窃他人
用他人成语,改动一二字,便成了自己的作品。
二十七、不能翻新
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在一些主题的表述上步前人后尘,不能推陈出新,一味模仿套用。
二十八、、标新立异
超越常规,过份追求新奇,达到另类的程度
二十九、主题不明
一副对联写下来,让人不明所以,写花的象是写草,写月亮的象是写太阳,写春联的象是写婚联。
三十、领字、虚词滥用
不该用领字、虚词的地方而用了,该用的地方却不用,或者动辄就用,完全不顾是否该用。
三十一、孤平
联句中除句脚字外,只有一字为平声,余皆为仄声。
三十二、孤仄
联句中只有一字为仄声,余皆为平声。
三十三、拗
引入律诗格律的概念,如在五言中第三字、第四字该平的用了仄、该仄的用了平,分大小拗。
三十四、词性转换
例如本来按句意该是形容词的,却用一个名字去对,刻意地将这个名词的词性牵强地转化为形容词,有时甚至是自造的。
三十五、词组结构混乱
如出句中是主谓结构的,对句中却用动宾结构应对,出句中是联合(并列)结构的,对句中却用偏正结构作对等。
三十六、词性不对
如出句是名词的,对句却用形容词相对,出句是动词的,对句却用付词相对。
一句话,对句的词性与出句相应位置上的词性不符,这个问题常见于虚词的应对上。
三十七、滥用句式
为了合律,或为了求新奇,人为地调整句子成份,以至成为病句。
三十八、乱用符号
不管合不合适、该不该用,直接用各种符号入联,如标点符号、字母、数字以及其他专业特殊符号。
三十九、语言混乱
几种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混在一起使用,以求新异。
四十、上下联不合
不管出句是上联还是下联,统统作为上联去应对
四十一、堆彻词藻
容易出现在长联中,无端辅排,大幅度堆彻词藻,至使联意庸肿累赘。
四十二、刻意求长
话早已讲完了,意思也表达清楚了,本来用时80个字可以完成的,却偏要写够100个字,否则不足以尽兴,于是滥用领字、胡乱辅排、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四十三、胡乱模仿
如果是学习练笔尚可原谅,可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如一作长联就把昆明大观楼的原作作为模式硬生生往里套,写风景的也套、抒情怀古的也套、讽喻的也套、甚至写学校、写单位、写厨房、写厕所的也套。
或者模仿古人佳句绝对,没来由地造出一大堆来。
四十四、重字
联句中出现相同的字词(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