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
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的区别
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的区别概要设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构,包括组成模块,模块的层次结构,模块的调用关系,每个模块的功能等等。
同时,还要设计该项目的应用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结构,即应用系统要存储什么数据,这些数据是什么样的结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详细设计阶段就是为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概要设计阶段通常得到软件结构图详细设计阶段常用的描述方式有:流程图、N—S图、PAD图、伪代码等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在软件设计中,大家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概要设计应该怎样一个概要法,详细设计应该怎样一个详细法?这个问题在公司内部经常有人问。
现在陈述一下.我们公司的研发流程是瀑布型的,这个模型中的分析、设计阶段是基于经典的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问题域,将软件逐级细化,分解为不必再分解的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定的功能,为一个或多个父模块服务(即接受调用),也接受一个或多个子模块的服务(即调用子模块)。
模块的概念,和编程语言中的子程序或函数是对应的。
这样一来,设计可以明显地划分成两个阶段:概要(结构)设计阶段:把软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为模块层次,赋予每个模块一定的任务,并确定模块间调用关系和接口。
详细设计阶段:依据概要设计阶段的分解,设计每个模块内的算法、流程等。
概要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设计者会大致考虑并照顾模块的内部实现,但不过多纠缠于此.主要集中于划分模块、分配任务、定义调用关系。
模块间的接口与传参在这个阶段要定得十分细致明确,应编写严谨的数据字典,避免后续设计产生不解或误解。
概要设计一般不是一次就能做到位,而是反复地进行结构调整。
典型的调整是合并功能重复的模块,或者进一步分解出可以复用的模块.在概要设计阶段,应最大限度地提取可以重用的模块,建立合理的结构体系,节省后续环节的工作量.概要设计文档最重要的部分是分层数据流图、结构图、数据字典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等。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计算机系统是由不同层次和功能模块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层次和功能模块相互协作,实现了计算机的各项功能和任务。
本文将详细探讨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各个功能模块。
一、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硬件层次和软件层次两个大的方面。
硬件层次包括物理层、逻辑层和微程序层;软件层次包括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 物理层物理层是计算机系统的最底层,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组成部分。
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进行数据处理。
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输入输出设备则用于与外部环境进行数据交互。
2. 逻辑层逻辑层主要负责解决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的问题,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处理。
逻辑层包括总线、控制器和接口等组成部分。
总线是连接各个硬件设备的通信线路,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
控制器则负责管理和控制各个硬件设备的工作。
接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和计算机系统。
3. 微程序层微程序层是计算机系统的底层软件,主要负责解释和执行计算机指令。
微程序层的设计和实现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灵活性。
4.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各项资源,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操作系统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模块,保证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5. 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是在操作系统之上的软件层次,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和服务。
系统软件包括编译器、调试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6. 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顶层的软件,用于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应用软件包括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娱乐软件等。
二、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模块除了按照层次结构划分,计算机系统还可以按照功能模块进行划分。
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存储模块、运算控制模块、逻辑控制模块和时序控制模块。
1. 输入模块输入模块是用于将外部数据和指令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的模块。
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集成电路(IC)设计是电子工程领域中一项极为关键的技术,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和可靠性集成电路设计主要可以分为电路设计、逻辑综合、电路布局和版图设计等几个阶段本文将重点介绍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1. 电路结构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通常分为几个层次,包括晶体管级别、电路网表级别、模块级别和芯片级别1.1 晶体管级别在晶体管级别,电路结构主要由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组成MOSFET是集成电路中最基本的构建块,包括NMOS和PMOS两种类型,分别用于实现逻辑高和逻辑低晶体管级别的设计涉及到晶体管的尺寸、驱动电流、阈值电压等参数的确定1.2 电路网表级别在电路网表级别,电路结构由逻辑门组成,如与门、或门、非门等逻辑门是实现逻辑函数的基本单元,其输入输出关系由逻辑真值表定义电路网表级别的设计主要包括逻辑函数的定义、逻辑门的选型和组合1.3 模块级别在模块级别,电路结构由完成特定功能的模块组成模块是由若干逻辑门组成的,具有独立的功能和输入输出接口模块级别的设计涉及到模块划分、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模块内部时序和功耗的优化等1.4 芯片级别在芯片级别,电路结构由整个芯片的各个功能模块、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组成芯片级别的设计涉及到各个模块的布局、芯片整体时序和功耗的优化、电源管理等2. 布局技术集成电路的布局技术是指在满足性能、功耗、面积等要求的前提下,将电路中的各个组件合理地放置在芯片上的过程布局技术对于芯片的性能、功耗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布局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布局规划布局规划是根据芯片的功能需求和物理限制,对芯片进行分区,确定各个模块、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位置布局规划的目标是在保证性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芯片面积和功耗2.2 布线技术布线技术是指在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将电路中的各个组件通过导线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布线技术主要包括导线的走向、交叉点处理、层间互联等布线技术的目的是在保证信号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导线的面积和功耗2.3 时序优化时序优化是为了保证芯片内部各个模块的信号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速度和精度时序优化主要包括时序约束的设置、时钟分配、时序路径的优化等时序优化的目标是减小信号的延迟和抖动,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2.4 功耗优化功耗优化是为了减小芯片在运行过程中的功耗,提高芯片的能效比功耗优化主要包括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的减小动态功耗优化主要通过降低信号的摆幅、减小逻辑门的延迟等手段实现;静态功耗优化主要通过减小晶体管的尺寸、优化电源管理等手段实现2.5 热管理热管理是为了保证芯片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防止芯片过热损坏热管理主要包括热源的识别、热传导路径的设计、散热器的选择等热管理的目的是减小芯片的温升、均匀芯片的温度分布,提高芯片的可靠性和寿命3. 总结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是电子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电路结构决定了芯片的功能和性能,而布局技术则影响了芯片的功耗、面积和可靠性在未来的发展中,集成电路设计将朝着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更小的面积和更高的可靠性方向发展,对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成电路(IC)设计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和可靠性集成电路设计主要可以分为电路设计、逻辑综合、电路布局和版图设计等几个阶段本文将重点介绍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1. 电路结构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划分,包括晶体管级别、电路网表级别、模块级别和芯片级别1.1 晶体管级别在晶体管级别,电路结构主要由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组成MOSFET是集成电路中最基本的构建块,包括NMOS和PMOS两种类型,分别用于实现逻辑高和逻辑低晶体管级别的设计涉及到晶体管的尺寸、驱动电流、阈值电压等参数的确定1.2 电路网表级别在电路网表级别,电路结构由逻辑门组成,如与门、或门、非门等逻辑门是实现逻辑函数的基本单元,其输入输出关系由逻辑真值表定义电路网表级别的设计主要包括逻辑函数的定义、逻辑门的选型和组合1.3 模块级别在模块级别,电路结构由完成特定功能的模块组成模块是由若干逻辑门组成的,具有独立的功能和输入输出接口模块级别的设计涉及到模块划分、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模块内部时序和功耗的优化等1.4 芯片级别在芯片级别,电路结构由整个芯片的各个功能模块、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组成芯片级别的设计涉及到各个模块的布局、芯片整体时序和功耗的优化、电源管理等2. 布局技术集成电路的布局技术是指在满足性能、功耗、面积等要求的前提下,将电路中的各个组件合理地放置在芯片上的过程布局技术对于芯片的性能、功耗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布局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布局规划布局规划是根据芯片的功能需求和物理限制,对芯片进行分区,确定各个模块、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位置布局规划的目标是在保证性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芯片面积和功耗2.2 布线技术布线技术是指在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将电路中的各个组件通过导线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布线技术主要包括导线的走向、交叉点处理、层间互联等布线技术的目的是在保证信号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导线的面积和功耗2.3 时序优化时序优化是为了保证芯片内部各个模块的信号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速度和精度时序优化主要包括时序约束的设置、时钟分配、时序路径的优化等时序优化的目标是减小信号的延迟和抖动,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2.4 功耗优化功耗优化是为了减小芯片在运行过程中的功耗,提高芯片的能效比功耗优化主要包括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的减小动态功耗优化主要通过降低信号的摆幅、减小逻辑门的延迟等手段实现;静态功耗优化主要通过减小晶体管的尺寸、优化电源管理等手段实现2.5 热管理热管理是为了保证芯片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防止芯片过热损坏热管理主要包括热源的识别、热传导路径的设计、散热器的选择等热管理的目的是减小芯片的温升、均匀芯片的温度分布,提高芯片的可靠性和寿命3. 先进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先进的设计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3.1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三维集成电路设计是将多个芯片或芯片中的不同层次叠放在一起,形成三维结构三维集成电路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密度,减小芯片的面积和功耗三维集成电路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垂直互联、三维布线和三维封装等3.2 新型存储器技术新型存储器技术是指相对于传统Flash和DRAM等存储器技术,具有更高密度、更低功耗和更快的读写速度的存储器技术新型存储器技术包括NAND Flash、NOR Flash、MRAM、ReRAM等新型存储器技术的发展为集成电路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3.3 新型逻辑门技术应用场合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中,特别是在高性能、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电子设备中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场合:1. 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对性能和功耗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在这些设备中尤为关键通过优化电路结构和布局,可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减小电池的体积,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2. 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数据中心和服务器中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需要高性能和低功耗,以满足大量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需求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处理器的计算速度,减小数据中心的占地面积,降低能源消耗3. 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对实时性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通过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可以提高传感器和控制器的性能,减小系统的体积和功耗,从而实现更高效和安全的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4. 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IoT)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应用对尺寸、功耗和可靠性有特殊的要求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可以帮助减小设备的体积,降低功耗,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使得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应用更加便携和智能注意事项在应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性能与功耗的平衡在设计集成电路时,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权衡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关系对于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可以采用先进的制程技术和高性能的电路结构;而对于功耗要求较低的应用,应采用低功耗的电路结构和布局技术2. 信号完整性在电路布局过程中,需要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衰减,确保信号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速度和精度3. 热管理集成电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通过合理的热管理措施来保证芯片的正常工作避免热源的聚集,设计良好的热传导路径,选择合适的散热器等,以减小芯片的温升和温度分布4. 可靠性与寿命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和寿命是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通过优化电路结构和布局,减小信号的延迟和抖动,降低功耗和温升,可以提高芯片的可靠性和寿命5. 成本控制集成电路设计的成本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满足性能、功耗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电路结构和布局设计,可以降低芯片的制造成本集成电路设计中的电路结构与布局技术在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要求,综合考虑性能、功耗、信号完整性、热管理、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采用合适的设计技术和方法,以实现高性能、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集成电路。
计算机软件的整体架构与模块划分
计算机软件的整体架构与模块划分一、引言计算机软件的整体架构和模块划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方面,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重点介绍计算机软件的整体架构和模块划分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常用的划分方法。
二、整体架构的概念和原则计算机软件的整体架构是指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成方式。
它包括了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数据流动的方式以及功能的分配等内容。
整体架构的设计需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软件系统具有高效、可靠以及可维护的特性。
1. 模块化原则模块化原则是指将软件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部分的功能。
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2. 层次化原则层次化原则是指将软件系统的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一种功能。
例如,将软件系统的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通过层次化的设计,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并且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
3. 松耦合原则松耦合是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的降低。
各个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模块之间的耦合度降低,可以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和复用性。
三、模块划分的常用方法模块划分是指将软件系统按照特定的规则划分为若干相互依赖的模块。
通过模块划分的方式,可以将复杂的软件系统分解为较小的模块,以提高软件的易读性、可测试性以及可维护性。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模块划分方法。
1. 功能模块划分功能模块划分是一种将软件系统按照功能进行划分的方法。
将软件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划分为独立的单元,每个模块负责一个具体的功能。
例如,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划分为用户管理模块、商品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等。
2. 数据模块划分数据模块划分是一种将软件系统按照数据流动的方式进行划分的方法。
根据软件系统中的数据交互关系,将数据相关的模块进行划分。
例如,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学生信息录入模块、学生信息查询模块、学生成绩统计模块等。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过程设计则是把结构成份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性描述。
•界面设计是对系统边界的描述,用户界面是用户和 系统进行交互的工具,人机接口直接影响软件的寿命。
ClientA
ClientB
ClientC
ClientD
第三级
客
户 机
business logic node(商业逻辑结点)
Security
(安全)
Event
(事件)
Search
(搜索)
服
务
器
Database management node
(数据库管理结点)
第二级 第一级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多层结构,以适应不断 变化的用户需求。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四、分布式对象结构(Distributed Objects Architecture)
在C/S模型中,客户和服务器在服务/请求上的差别,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采用分布式对象结构 :
“对象(Object)”——提供服务的系统组件(System Component)。
② 安全性:网络环境面临着各种威胁,如病毒、 木马、非法访问,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③ 可管理性:开放性造成异构性,造成管理困难 ④ 不可预知性:系统响应时间受网络负载等网络
环境的影响。
软件工程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三、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Architectural Model) C/S结构是一种分布式模型,采用发请求、得结
系统架构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系统架构设计应考虑的因素摘要:本⽂从程序的运⾏时结构和源代码的组织结构两个⽅⾯探讨了系统构架设计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列举了系统构架设计⽂档应考虑的⼀些问题。
1.与构架有关的⼏个基本概念1、模块(module):⼀组完成指定功能的语句,包括:输⼊、输出、逻辑处理功能、内部信息、运⾏环境(与功能对应但不是⼀对⼀关系)。
2、组件(component):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乎是独⽴的可替换部分,它在明确定义的构架环境中实现确切的功能。
3、模式(pattern):指经过验证,⾄少适⽤于⼀种实⽤环境(更多时候是好⼏种环境)的解决⽅案模板(⽤于结构和⾏为。
在 UML 中:模式由参数化的协作来表⽰,但 UML 不直接对模式的其他⽅⾯(如使⽤结果列表、使⽤⽰例等,它们可由⽂本来表⽰)进⾏建模。
存在各种范围和抽象程度的模式,例如,构架模式、分析模式、设计模式和代码模式或实施模式。
模式将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重点。
构架也是存在模式的。
⽐如,对于系统结构设计,我们使⽤层模式;对于分布式系统,我们使⽤代理模式(通过使⽤代理来替代实际的对象,使程序能够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对于交互系统,我们使⽤MVC(M模型(对象)/V视图(输出管理)/C控制器(输⼊处理))模式。
模式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因此,我们也可以针对需求的特点采⽤相应的模式来设计构架。
4、构架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表⽰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组织⽅案。
它提供了⼀组预定义的⼦系统、指定它们的职责,并且包括⽤于组织其间关系的规则和指导。
5、层(layer):对模型中同⼀抽象层次上的包进⾏分组的⼀种特定⽅式。
通过分层,从逻辑上将⼦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定的规则。
通过分层,可以限制⼦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式耦合,从⽽更易于维护。
(层是对构架的横向划分,分区是对构架的纵向划分)。
6、系统分层的⼏种常⽤⽅法:1)常⽤三层服务:⽤户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2)多层结构的技术组成模型: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3)⽹络系统常⽤三层结构:核⼼层、汇聚层和接⼊层;4)RUP典型分层⽅法:应⽤层、专业业务层、中间件层、系统软件层;5)基于Java的B/S模式系统结构:浏览器端、服务器端、请求接收层、请求处理层;6)某六层结构:功能层(⽤户界⾯)、模块层、组装层(软件总线)、服务层(数据处理)、数据层、核⼼层;7)构架(Architecture,愿意为建筑学设计和建筑物建造的艺术与科学): 在RUP中的定义:软件系统的构架(在某⼀给定点)是指系统重要构件的组织或结构,这些重要构件通过接⼝与不断减⼩的构件与接⼝所组成的构件进⾏交互;《软件构架实践》中的定义:某个软件或者计算系统的软件构架即组成该系统的⼀个或者多个结构,他们组成软件的各个部分,形成这些组件的外部可见属性及相互间的联系;IEEE 1471-2000中的定义:the fundamental organization of a system emboided in its components,their relationships to each other,and to the enviroment and the principles guiding its design and evolution,构架是系统在其所处环境中的最⾼层次的概念。
业务逻辑架构
业务逻辑架构一、业务逻辑架构概述业务逻辑架构是指将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进行分解和组合,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业务逻辑框架。
它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开发。
二、业务逻辑架构的组成1. 业务流程层业务流程层是指系统中各个业务流程的集合。
在这一层中,需要对每个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其所包含的功能模块以及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2. 功能模块层功能模块层是指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集合。
在这一层中,需要对每个具体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其所包含的数据结构、算法以及与其他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
3. 数据库层数据库层是指系统中所使用到的数据库及其相关操作。
在这一层中,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建立、维护以及优化等工作,并且需要对数据库操作进行封装,提供给其他层使用。
4. 接口层接口层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所使用的接口。
在这一层中,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其所需的接口类型以及接口参数等信息,并且需要对接口进行封装,提供给其他层使用。
三、业务逻辑架构的设计原则1. 模块化原则模块化原则是指将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分解和组合,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业务逻辑框架。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每个功能模块尽可能地独立出来,并且要保证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尽可能地低。
2. 可扩展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是指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变化,并且要使得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抽象和封装,从而使得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
3. 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是指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运行效率,并且要使得系统能够高效地运行。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并且要考虑到数据结构、算法等方面的问题。
4. 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并且要使得系统能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安全性考虑,并且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超级结mos结构
超级结mos结构超级结构(mos)是一种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常用的设计模式。
它是一种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独立且互相协作的模块,以便于开发、维护和扩展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超级结构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优缺点。
一、定义超级结构是一种将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的设计方法。
每个模块独立完成特定的功能,并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与其他模块进行通信和协作。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使得系统更加可靠、易于理解和维护。
二、特点1. 模块化:超级结构将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独立完成特定的功能。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系统更加易于开发、维护和测试。
2. 接口定义:每个模块都有明确定义的接口,用于与其他模块进行通信和协作。
接口定义清晰明确,使得模块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
3. 分层结构:超级结构可以采用分层结构,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职责。
这种分层结构使得系统更加易于理解和维护。
4. 模块复用:超级结构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模块进行复用,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和开发效率。
三、应用超级结构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和系统设计领域。
例如,操作系统可以使用超级结构将核心功能分解为多个模块,如文件管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等。
在大型软件项目中,超级结构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分工合作,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四、优点1. 易于理解和维护:超级结构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模块,使得系统的结构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维护。
2. 可扩展性:由于超级结构的模块化设计,系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扩展和修改,而不会对其他模块产生影响。
3. 代码重用:超级结构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模块进行复用,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和开发效率。
4. 高效协作:超级结构定义了明确的接口,使得模块之间的协作更加高效和灵活。
五、缺点1. 设计复杂度:超级结构需要对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可能增加设计的复杂性和开发成本。
2. 接口设计:超级结构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口的设计,不合理的接口设计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难以维护。
层次模块和ipo图
1→②→③
将图书借阅信息送回上一级。
IPO图编号(及模块号):L.a.2.2.2
HIPO图号:L.a.0.0.0
模块名称:修改图书信息
设计者:李煜
使用单位:图书馆
输Hale Waihona Puke 部分I处理描述P输出部分O
由下级输入图书损毁信息;
由下级输入采购信息。
1 图书损毁后,记录损毁信息;
2采购图书后,记录采购信息;
5读者缴纳罚金
……
处理过程:
1→②→③→④
将罚金管理信息送回上一级。
将罚金管理送还下一级,更新读者借阅信息。
IPO图编号(及模块号):L.a.3.2.2
HIPO图号:L.a.0.0.0
模块名称:读者信息管理
设计者:李煜
2获得借还记录;
3将借还记录录入系统
……
处理过程:①→②→③
将借还记录送回上一级。
IPO图编号(及模块号):L.a.2.3.4
HIPO图号:L.a.0.0.0
模块名称:图书预约与续借
设计者:李煜
使用单位:图书馆
输入部分I
处理描述P
输出部分O
从图书借阅记录模块获得图书信息。
1 读者对所需图书发生预约或者续借行为;
输出部分O
由图书信息库送入图书信息。
1 利用权限打开图书信息库;
2输入所需图书信息进行图书查询
3获得所需图书信息
……
处理过程: 输入信息与信息库信息对应,
查询成功,输出图书信息。
1→②→③
输入信息与信息库信息不对应,输出无此图书。
向图书信息库送出查询命令;
输出与查询信息对应的图书信息。
IPO图编号(及模块号):L.a.1.3.3
结构化开发方法中,模块结构图(功能结构图)的设计,可以先从业
结构化开发方法中,模块结构图(功能结构图)的设计,可以先从业一、系统分析概述系统分析:一种问题求解技术,将系统分解,并研究各部分的工作和交互,从而实现系统目标,系统分析强调业务问题,而非技术或实现,要求用户参与;侧重业务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业务和数据的流程是否通畅合理,数据、业务和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系统开发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信息系统的各种设想和解决方案系统分析的步骤:对当前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数据;建立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新系统应达到的目标;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写系统方案说明书1、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模块独立(耦合、内聚)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的要求和组织的实际情况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大致设计,这是一种宏观、总体上的设计和规划系统结构设计原则:分解-协调原则;自顶向下的原则;信息隐蔽、抽象的原则;一致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模块之间的耦合尽可能小,内聚尽可能高;模块的扇入、扇出系数合理;模块的规模适当子系统划分原则: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依赖性尽量小;子系统划分结果应使数据冗余小;子系统的设置要考虑未来管理发展的需要;子系统的划分应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子系统的划分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子系统的设计:确定划分后的子系统模块机构,需要考虑,每个子系统如何划分成多个模块;如何确定子系统之间、模块之间传送的数据及其调用关系;如何评价并改进模块结构的质量;如何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模块: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依据功能具体化的程度,可以将模块分为逻辑模块和物理模块模块的要素:输入和输出、处理功能、内部数据、程序代码结构设计遵循原则:模块独立性强;模块连接存在上下级之间,不能同级之间;系统呈树状结构,不允许网状和交叉;所有模块都严格分类编码并建立归档文件模块结构图:结构化设计中描述系统结构的图形工具,主要关心模块的外部属性,即上下级模块、同级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和调用关系,不关心内部结构,由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信息和转接符号组成数据存储设计:数据结构组织和数据库或文件设计,就是要根据数据的不同用途、使用要求、统计渠道和安全保密性来决定数据的整体组织形式、表或文件的形式,以及决定数据的结构、类别、载体、组织方式、保密级别等;做好数据资源分布和安全保密性的协调3、系统文档系统文档:是建设过程的痕迹,是系统维护人员的指南,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的工具,是保证系统可维护、可升级的基础;包括开发过程汇总产生的文档,也包括采购网络设计中形成的文档;还包括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来往文件、会议纪要、会计单据等4、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传统软件开发方法,以数据流为中心内构建软件的分析模型和设计模型,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构成完整的结构化方法5、结构化分析方法概述结构化方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逐步奉节成若干个足够简单的、容易解决的小问题,这种自顶向下逐层奉节的思想就是结构化方法的基础6、数据流图数据流图:是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其摆脱系统物理内容,精确的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图形元素: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数据流: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表示数据的流向(一个加工向另一个加工;加工流向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流向加工;从外部实体流向加工;从加工流向外部实体),数据流需要定义名臣,以反映数据流的含义加工:描述输入数据流到输出数据流之间的变换,即处理;具备名字和编号数据存储:用来存储数据;具有名字标识;可以由文件实现也可以用数据库实现,介质可以是磁盘、磁带或其他存储介质外部实体:存在于软件之外的人员或组织,指出数据的源和宿扩充符号:星号(*)表示数据流之间的“与”关系;加号(+)表示“或”;异或表示“互斥”层次结构:顶层图(描述了软件凶弹与外界的数据流)、0层图、中间图(至少有一个加工被分解)、底层图(所有加工不能奉节)、基本加工分层数据流图的步骤: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画系统的内部(确定加工、确定数据流、确定数据存储、确定源和宿);画加工的内部分层数据流图的审查:审查一致性和完整性(一致性,分层结构图中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完整性,分层结构图本身的是否有遗漏的数据流、加工等)构造分层结构图需要注意的问题:适当命名;画数据流而不是控制流;避免一个加工有过多的数据流;分解尽可能均匀;先考虑确定状态,忽略琐碎的细节;随时准备重画分解的程度:1+-2;分解应自然,概念上应合理、清晰;不影响理解性,可以增加子加工,减少层数;上层分解快,下层分解慢;分解要均匀7、数据字典数据字典:为数据流图中的每个数据流、文件、加工以及组成数据流或文件的数据项作出说明数据字典条目:数据流、数据项、数据存储和基本加工数据流条目:给出数据流图中数据流的定义,通常列出该数据流的各组成数据项数据存储条目:是对数据存储的定义数据项条目:是不可在分解的数据单位基本加工条目:说明数据流图中基本加工的处理逻辑词典管理:将词典条目按照某种格式组织后存储在词典中,并提供排序、查找和统计加工说明方法: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8、结构化设计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可以与结构化分析方法衔接,基本思想为将系统设计成由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组成的结构结构图:用来描述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指出软件由那些模块组成,以及模块间的调用关系9、结构化设计的步骤设计步骤:建立初始结构图;改进初始结构图;书写设计文档;设计评审10、数据流图到软件体系结构的映射结构化设计是将结构化分析的结果映射成软件的体系结构,依据信息流的特点可以将数据流图分为变换型数据流图和事务型数据流图,对应的映射分别为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变换流:信息沿输入通路进入系统,将信息的外部形式转换成内部表达,通过变换中心处理,再沿输出通路转换成外部形式离开系统事物流:信息沿输入通路进入事务中心,事务中心依据输入信息的类型在若干动作序列中选择一个来执行,有明显的事务中心变换分析:从变换流型的数据流图中导出程序结构图;确定输入流和输出流,分离出变换中心(物理输入到逻辑输入构成输入流、逻辑输出到物理输出构成输出流,输入流至输出流之间构成变换中心);第一级分解(顶层--第一层);第二级分解(中层、下层)事务分析:从事务型数据流图导出程序结构图;确定事务中心和每条活动六的流特性;将事务流型数据流图映射成高层的程序结构;进一步分解结构化设计的步骤:复查并精化数据流图;确定数据流图的信息流类型;依据流类型分别实施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依据系统设计原则对程序结构图进行优化。
详细设计说明和概要设计说明的区别
详细设计与概要设计的差异1.内容差异详细设计阶段就是为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
概要设计阶段通常得到软件结构图、详细设计阶段常用的描述方式有:流程图、N-S图、PAD图、伪代码等概要设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构,包括组成模块,模块的层次结构,模块的调用关系,每个模块的功能等等。
同时,还要设计该项目的应用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结构,即应用系统要存储什么数据,这些数据是什么样的结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在软件设计中,大家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概要设计应该怎样一个概要法,详细设计应该怎样一个详细法?这个问题在公司内部经常有人问。
现在陈述一下。
我们公司的研发流程是瀑布型的,这个模型中的分析、设计阶段是基于经典的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问题域,将软件逐级细化,分解为不必再分解的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定的功能,为一个或多个父模块服务(即接受调用),也接受一个或多个子模块的服务(即调用子模块)。
模块的概念,和编程语言中的子程序或函数是对应的。
2.1这样一来,设计可以明显地划分成两个阶段:概要(结构)设计阶段:把软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为模块层次,赋予每个模块一定的任务,并确定模块间调用关系和接口。
详细设计阶段:依据概要设计阶段的分解,设计每个模块内的算法、流程等。
2.1.1概要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设计者会大致考虑并照顾模块的内部实现,但不过多纠缠于此。
主要集中于划分模块、分配任务、定义调用关系。
模块间的接口与传参在这个阶段要定得十分细致明确,应编写严谨的数据字典,避免后续设计产生不解或误解。
概要设计一般不是一次就能做到位,而是反复地进行结构调整。
典型的调整是合并功能重复的模块,或者进一步分解出可以复用的模块。
在概要设计阶段,应最大限度地提取可以重用的模块,建立合理的结构体系,节省后续环节的工作量。
概要设计文档最重要的部分是分层数据流图、结构图、数据字典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等。
模块图和结构图
结构化设计方法使用的描述方式是系统结构图,也称结构图或控制结构图。
它表示了一个系统(或功能模块) 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及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流信息的传递关系,它是描述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图表工具。
系统结构图反映的是系统中模块的调用关系和层次关系,谁调用谁,有一个先后次序(时序)关系.所以系统结构图既不同于数据流图,也不同于程序流程图.在系统结构图中的有向线段表示调用时程序的控制从调用模块移到被调用模块,并隐含了当调用结束时控制将交回给调用模块。
如果一个模块有多个下属模块,这些下属模块的左右位置可能与它们的调用次序有关.例如,在用结构化设计方法依据数据流图建立起来的变换型系统结构图中,主模块的所有下属模块按逻辑输入,中心变换,逻辑输出的次序自左向右一字排开,左右位置不是无关紧要的.系统结构图是对软件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的图形显示。
在需求分析阶段,已经从系统开发的角度出发,把系统按功能逐次分割成层次结构,使每一部分完成简单的功能且各个部分之间又保持一定的联系,这就是功能设计.在设计阶段,基于这个功能的层次结构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成为系统.处理方式设计:确定为实现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所必需的算法,评估算法的性能.确定为满足软件系统的性能需求所必需的算法和模块间的控制方式(性能设计).确定外部信号的接收发送形式.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是什么1.功能结构图就是按照功能的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的每一个框都称为一个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的大一点或小一点,分解得最小功能模块可以是一个程序中的每个处理过程,而较大的功能模块则可能是完成某一个任务的一组程序。
2.功能结构图是对硬件、软件、解决方案等进行解剖,详细描述功能列表的结构,构成,剖面的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上到下等而描绘或画出来的结构图。
从概念上讲,上层功能包括(或控制)下层功能,愈上层功能愈笼统,愈下层功能愈具体。
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ddd 三层代码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ddd 三层代码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软件开发领域,三层代码结构是一种常用的架构模式。
它将整个软件系统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表示层是用户与系统之间的接口,负责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它通常包括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开发,可以是一个网页、桌面应用等形式。
表示层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用户的输入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各种业务逻辑和业务规则。
它包含了与业务相关的计算、验证、数据处理等功能。
业务逻辑层不依赖于具体的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
这种分层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存储系统进行交互,包括读取和写入数据等操作。
它可以是关系型数据库、文件系统、缓存等各种形式。
数据访问层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使业务逻辑层可以方便地对数据进行操作。
三层代码结构的优势在于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使得软件系统更易于理解、扩展和维护。
不同的层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使得各个层次之间的耦合度较低。
同时,三层架构还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总之,三层代码结构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软件架构模式,它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三个层次。
这种分层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性能。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三层代码结构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开发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软件项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本文采用了三层代码结构(也可称为三层架构),该架构是一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式,用于将应用程序的功能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层次,从而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框架结构体系范文
框架结构体系范文框架结构体系指的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了简化开发人员的工作,提高开发效率,通常会使用框架作为基础架构来构建应用程序。
框架结构体系是指这个框架的整体架构和组织结构,包括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模块的功能和责任划分等。
应用层是软件开发的最外层,主要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
它包括用户界面和应用逻辑两个部分。
用户界面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信息,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
应用逻辑部分负责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调用业务逻辑层提供的接口,获取处理结果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业务逻辑层是框架结构体系的核心层次,主要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和实现。
它包括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
每个模块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业务逻辑处理、数据访问、事件处理和服务调用。
业务逻辑处理负责具体的业务逻辑实现,包括对用户输入的验证和处理、数据的处理等。
数据访问负责与数据存储层进行交互,包括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事件处理负责处理各种事件,包括用户操作事件、系统事件等。
服务调用负责调用其他模块或外部服务,提供更复杂的功能。
数据存储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它包括数据库、缓存和文件系统等多种数据存储方式。
数据库是最常用的数据存储方式,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
缓存用于存储临时性的数据,提高访问效率。
文件系统用于存储大文件或非结构化数据。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层次外,框架结构体系还包括其他辅助层次,如安全层、日志层和异常处理层等。
安全层主要负责用户认证和权限管理等安全相关的功能。
日志层用于记录应用程序的运行日志,便于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
异常处理层负责捕获并处理应用程序中的异常,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框架结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架构,不同的框架在设计和组织上会有所差异,但都会包括应用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这三个主要层次,并且会根据实际需要添加其他辅助层次。
通过框架结构体系的使用,开发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软件开发,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质量。
六大类系统架构图及其简介
各种系统架构图及其简介1.Spring架构图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
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允许您选择使用哪一个组件,同时为J2EE应用程序开发提供集成的框架。
Spring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J2EE 服务器中,大多数功能也适用于不受管理的环境。
Spring的核心要点是:支持不绑定到特定J2EE服务的可重用业务和数据访问对象。
这样的对象可以在不同J2EE环境(Web或EJB)、独立应用程序、测试环境之间重用。
组成Spring框架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模块联合实现。
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核心容器:核心容器提供Spring框架的基本功能。
核心容器的主要组件是BeanFactory,它是工厂模式的实现。
BeanFactory使用控制反转(IOC)模式将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赖性规范与实际的应用程序代码分开。
Spring上下文:Spring上下文是一个配置文件,向Spring框架提供上下文信息。
Spring上下文包括企业服务,例如JNDI、EJB、电子邮件、国际化、校验和调度功能。
Spring AOP:通过配置管理特性,Spring AOP模块直接将面向方面的编程功能集成到了Spring框架中。
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使Spring框架管理的任何对象支持AOP。
Spring AOP模块为基于Spring的应用程序中的对象提供了事务管理服务。
通过使用Spring AOP,不用依赖EJB组件,就可以将声明性事务管理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Spring DAO:JDBC DAO抽象层提供了有意义的异常层次结构,可用该结构来管理异常处理和不同数据库供应商抛出的错误消息。
异常层次结构简化了错误处理,并且极大地降低了需要编写的异常代码数量(例如打开和关闭连接)。
Spring DAO的面向JDBC的异常遵从通用的DAO异常层次结构。
Spring ORM:Spring框架插入了若干个ORM框架,从而提供了ORM的对象关系工具,其中包括JDO、Hibernate和iBatis SQL Map。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五层体系结构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五层体系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软件架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软件架构定义了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软件系统的组件、模块、接口、数据流等等,是指导软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石。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五层体系结构是一种基于分层思想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软件系统。
该体系结构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处理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各层之间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
下面将详细解释五个层次及其功能。
第一层: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是软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请求,并向用户展示软件系统的输出信息。
用户界面层通常包括下面两个部分:1.1 用户界面管理器用户界面管理器是负责响应用户界面的请求,生成和显示用户界面的用户界面组件,如按钮、文本框等。
用户界面管理器还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数据输入验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2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是用户界面层与下一层——业务逻辑层之间的桥梁,将用户界面的请求传递给业务逻辑层。
API还可以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数据展示给用户界面层。
第二层: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软件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软件系统的业务逻辑,即实现软件系统的功能。
业务逻辑层通常包括下面两个部分:2.1 业务逻辑模型业务逻辑模型是软件系统中实现业务逻辑的代码和算法集合,是业务逻辑层的核心。
业务逻辑模型需要和其他模块进行交互,因此需要和数据库模型进行配合。
2.2 数据访问模型数据访问模型负责与数据库进行通信,将业务逻辑层操作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
数据访问模型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层: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是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模块,其功能是通过数据访问接口向上层提供一定的数据访问功能,同时向下层提供对数据库的操作。
数据访问层通常包括下面两个部分:3.1 数据库访问接口数据库访问接口提供对外的数据访问API,向上层提供数据库的访问功能。
sap 层次结构范围
sap 层次结构范围SAP层次结构范围SAP是全球领先的企业软件公司,提供一系列的企业应用解决方案。
在SAP系统中,层次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模块和功能。
本文将讨论SAP层次结构的范围和应用。
一、组织层次结构在SAP系统中,组织层次结构是最基本的层次结构之一。
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包括公司、部门、工厂、办事处等。
组织层次结构在SAP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权限管理、财务核算、销售分析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层次结构,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业务流程。
二、物料层次结构物料层次结构是指物料之间的层次关系,包括父物料和子物料。
在SAP中,物料层次结构可用于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方面。
通过建立物料层次结构,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物料的采购和生产过程,提高物料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工作中心层次结构工作中心层次结构是指工作中心之间的层次关系,包括上级工作中心和下级工作中心。
在SAP中,工作中心层次结构可用于工艺路线管理、生产计划排程等方面。
通过建立工作中心层次结构,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销售区域层次结构销售区域层次结构是指销售区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包括上级销售区域和下级销售区域。
在SAP中,销售区域层次结构可用于销售组织管理、销售订单处理等方面。
通过建立销售区域层次结构,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销售流程,提高销售业绩和客户满意度。
五、成本中心层次结构成本中心层次结构是指成本中心之间的层次关系,包括上级成本中心和下级成本中心。
在SAP中,成本中心层次结构可用于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等方面。
通过建立成本中心层次结构,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项目层次结构项目层次结构是指项目之间的层次关系,包括上级项目和子项目。
在SAP中,项目层次结构可用于项目管理、进度控制等方面。
通过建立项目层次结构,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项目进展,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成功率。
模块设计报告
模块设计报告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模块化设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一个模块名称模块的设计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模块架构、接口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以及测试计划等方面。
二、需求分析1、功能需求功能 1 描述功能 2 描述……2、性能需求响应时间要求:在具体场景下,模块的响应时间不超过具体时间。
吞吐量要求:在具体场景下,模块能够处理的并发请求数量不低于具体数量。
资源使用要求:模块在运行时,内存占用不超过具体大小,CPU 使用率不超过具体百分比。
3、数据需求输入数据格式:详细描述输入数据的格式和内容输出数据格式:详细描述输出数据的格式和内容数据存储要求:描述数据的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三、模块架构1、总体架构模块的层次结构:将模块划分为多个层次,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等,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模块之间的关系:描述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和通信方式。
2、组件设计组件的划分:根据功能将模块划分为多个组件,每个组件负责实现一个特定的功能。
组件之间的接口:定义组件之间的接口,包括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的类型和格式。
四、接口设计1、外部接口与其他模块的接口:描述与其他模块之间的通信接口,包括接口的名称、参数、返回值和调用方式。
与外部系统的接口:如果模块需要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描述与外部系统的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
2、内部接口组件之间的接口:详细描述组件之间的内部接口,包括接口的名称、参数、返回值和调用方式。
函数之间的接口:对于模块中的函数,描述函数的输入参数、输出参数和返回值的类型和含义。
五、数据结构1、输入数据结构描述输入数据的结构,包括数据类型、字段名称和含义等。
举例说明输入数据的示例。
2、输出数据结构描述输出数据的结构,包括数据类型、字段名称和含义等。
举例说明输出数据的示例。
3、内部数据结构描述模块内部使用的数据结构,如链表、栈、队列、树等。
上层建筑 名词解释
上层建筑名词解释上层建筑是一种可能被应用于各种结构和系统的设计方法。
它的主要目的是组织软件的功能,使其功能更容易理解,更容易维护和扩展,以及更容易测试和调试。
上层建筑可以加强结构的清晰度,降低维护的复杂性,增加代码的可重用性。
上层建筑可以将软件系统分解成一系列模块,每个模块封装特定的功能,从而实现软件功能的抽象。
模块以层次结构组织,每层次将负责处理不同功能的模块与下一层次模块相连接。
每层次模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通过规定模块间的细节,实现功能之间的耦合。
上层建筑的本质就是软件架构,其中最常用的有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架构、代理(Proxy)架构、组件(Component)架构和管道(Pipe)架构。
MVC架构将程序分解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部分,模型负责保存和更新数据,视图负责显示数据,控制器负责将模型和视图连接起来,使得数据可以通过视图呈现给用户。
代理架构通过允许一个代理对象来控制对另一个对象的访问来实现软件功能的抽象。
组件架构将系统分解为可重用的独立的部件,每个部件都可以被其他的系统使用。
管道架构使用管道来实现模块间的通信,以实现对软件功能的抽象。
上层建筑的应用可以减少软件开发周期,保证软件质量,实现软件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它可以帮助开发者组织应用代码,提供更清晰、更简单、更有效的设计模式,便于改进、重构代码,实现高效的软件开发。
因此,上层建筑是软件开发的重要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开发和维护的成本、提升整体质量,改善系统的性能,提升用户体验。
它的应用能够提供很大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架构的设计不够完善、维护成本和错误更新还有可能导致不可控的安全问题等。
因此,在使用上层建筑时,企业需要保持谨慎,以减少风险和最大程度利用上层建筑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软件设计原理 3、信息隐蔽(Information hiding)
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过程或数据)对于 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 模块之间仅仅交换为了完成系统功能所必须的 信息。 对修改、测试、维护带来好处。 4、模块独立性(Module independence) 好设计的关键: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 立的子功能,并且与其它模块间的接口简单。
库存 信息 处理 事务
定货 信息
1.3
定货 采 产生 报表 购 报表 员 定货 信息
2
D 定货信息 2
“处理事务”功能进一步分解后的数据流图
2. 数据字典
与DFD结合,构成系统的规格说明
对DFD中的所有元素定义(主定义
数据流 数据流分量(数据元素) 数据存储 处理
需求规格说明书内容:
⑴ 系统规格说明: 系统概貌 功能要求 性能要求 运行要求 可能增加的要求 DFD ⑵ 数据要求:
DD
⑶ 用户系统描述 初步用户手册:从用户的观点考虑系统 系统功能、性能 使用与步骤 等 ⑷ 修正的开发计划: 成本估计 资源使用计划
进度计划
2、分析与综合,导出软件的逻辑模型
对获取的需求进行一致性分析、检查, 逐步细化软件功能,划分为各个子功能, 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建立新系统的逻 辑模型
3、编写项目规格说明书
需求说明书:将双方的理解与分析结果 用规范的方式描述出来。 用户使用手册:反映软件的功能界面和 使用的具体要求。
确认测试计划:确认和验收依据。 完善项目开发计划:开发成本、进度及 资源要求。
第9章 传统软件开发方法
9.1 可行性研究 一、任务
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是否可解\值得解 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实现吗? 用户组内能行得通吗? 经济效益>开发成本吗?
二、 步 骤
1、复查定义,明确限制的约束。 2、研究老系统 解决老系统问题
老系统 功能 新增 功能
二、 步 骤
3、导出高层逻辑模型(conceptual design)
4、模块独立性
藕合:块间联系,各模块间联系紧密程度的度 量。越紧密,藕合性越强,独立性越差。 分类: • 无直接藕合:没有直接关系。 • 数据藕合:通过参数交换数据信息,是低藕 合。 • 标记藕合:传递的是数据结构的地址; • 控制藕合:传递的是控制信息,如控制变量 (开关、标志),被调用模块根据控制信息 选择执行某一功能。是中等程度的藕合,可 以进行模块分解,用数据藕合来代替。
抽象
……
改进
……
实现
老系统
模型
新模型
新系统
二、 步 骤
4、导出多种解法
技术上不可行 操作 技术上可行 可能 不 用户 操作上可行 不合算 经济上合算 进度表
5、推荐行动方针
二、 步 骤
7、审查、存档 用户和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决定是否继续该 工程及接收推荐的方案。
9.2 需求分析
一、 需求分析的任务
步骤: 分析出四种成分; 分层次画数据流图
仓库 管理员
事务
定货 系统
定货 采购 信息 员
基本系统模型
(突出源点/终点)
D1 库存清单
库存清单 仓库 事务 1 处理 事务 定货 信息 功能级数据流图 2 产生 报表 定货 信息 定货 采购 报表 员
管理员
D2 定货信息
D 库存清单 1 库存清单 1.1 1.2 库 事务 事务 管 接受 更新 员 事务 库存 清单
仍然回答“What”,而不是“How”, 但更细致、精确(合同的拟定)
一、 需求分析的任务
1、确定要求 ⑴ 功能要求:系统必须做什么? ⑵ 性能要求:做得怎样? 例:response time , memory , back-up memory ,
security , ……
⑶ 运行要求:运行环境、软硬件配置等。 ⑷ 未来可能的扩充要求
9.3 总体设计
开始考虑“How”,但仍属高层设计 一、过程 1、确定最佳方案: 从DFD出发进行任务分解,不同的划分 方法即对应不同的方案。 选择最佳方案并制定详细的实现计划
一、 过程
2、结构设计 —— 模块化思想: 将DFD细化,至每个子功能都明白易懂;每 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每层模块合成一个高 一级的功能。
3、数据库设计 4、测试计划
5、文档、审查
二、软件设计原理
1、模块化原理: 经验1:E(P1+P2)>E(P1)+E(P2) 经验2:
软件总成本
最小成本区 接口成本
成 本
成本 / 模块 模块数目
二、软件设计原理 2、抽象(Abstraction): 忽略细节,分层理解问题,自顶向 下层层加细。 在系统定义阶段,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 个元素对待; 在需求分析阶段,用问题环境中的术语 来描述; 在设计阶段,抽象的层次逐步降低,将 面向问题的术语与面向实现的术语结合 起来描述解决问题。
4、模块独立性
• 公共环境藕合:模块通过一个公共环境 如全程变量、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 共覆盖区、存储介质上的文件、物理设 备等相互作用。复杂程度随藕合模块个 数的增加而增加。 • 内容藕合: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的 内部数据或通过非正常入口转入另一模 块内。是最高程度的藕合。
二、需求分析的特点
问题复杂性:需求涉及的因素繁多,如 运行环境、系统功能。 交流障碍:软件用户、问题领域专家、 项目管理员具备不同的背景知识、相互 交流困难。 不完备性和不一致性:用户的陈述往往 不完备,各方面的需求可能存在矛盾。 需求易变:用户的需求变动极为普遍。
三、需求分析的原则
• 表达和理解问题的数据域和功能域:数据 域包括数据流、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功 能域反映这三方面的控制信息。 • 将一个复杂问题按功能进行分解并逐层细 化。 • 建模:模型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 软件系统的信息、功能和行为,也是软件 设计的基础。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
四、需求分析的工具
1. 数据流图 (Data Flow Diagram)
(1)符号: 描绘系统逻辑模型, 信息流动和处理
源点/终点 处理
(程序/人工)
数据存储
(静止数据)
数据流
(运动数据)
(2)例子:
(采购 部:每天需要一张定货报表; 通过仓库中的 CRT终端报告给定货系统; 库存超过临界值,开始定 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