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淋巴管瘤(精选干货)

合集下载

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王瑞; 秦明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17【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脾脏淋巴管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作者】王瑞; 秦明伟【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保健医疗部北京 100730;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淋巴管发育性异常,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少数可伴有脾脏增大,出现左上腹痛和贫血、出血倾向为主的脾亢症状,脾脏及病灶越大,则症状越明显。

按照病变内淋巴管扩张程度,可以分为毛细血管状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及囊性淋巴管瘤。

关于脾脏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的研究大多为个例报道,且主要集中在囊性淋巴管瘤,对于毛细血管状及海绵状淋巴管瘤的论述较少。

本文就脾脏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影像学(常规超声、增强超声、CT 及MRI 成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予以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及影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1 脾脏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淋巴管瘤是一种由扩张的淋巴管构成的良性脉管性肿瘤,好发于颈部、腋下,也可见于纵隔、腹腔和盆腔等[1-2]。

腹腔内的淋巴管瘤只占5%。

该病好发于儿童,而成年患者并不少见。

女性多见。

大多数学者认为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2]:其成因可能是胚胎发育时,部分淋巴管未能与淋巴系统沟通,使包膜下小梁及小动脉周围的淋巴管不断扩张,而形成的囊性改变;也可以是感染、出血或其他获得性因素导致的淋巴液排出障碍,造成淋巴液潴留,导致淋巴管扩张、增生而形成。

前者多见于小儿,后者多见于成人。

脾脏淋巴管瘤的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常在查体时经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少部分患者可伴有脾脏增大,出现左上腹痛和贫血、出血倾向为主的脾亢症状。

极少数情况下,增大的脾脏可占据大部分腹腔[3]。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

••celeste•会员中心•退出•首页•|•帮助•|•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站内搜索•谷歌搜索•百度搜索•资讯•资讯中心•超声杂志•健康教育•专家•专家介绍•专家讲座•教学•PPT教学•视频教学•考试中心•病例•每周一例•医学影像•超声论文•论坛•影像论坛•超声博客•资料•超声图书•医疗设备•资料下载•中华超声网•»•医学影像•»•腹部超声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作者:无来源:无时间:2010-07-11 点击:112【摘要】脾脏淋巴管瘤一例病例解答病例报告病例回顾:患者,女,36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内实性结节而入院。

体格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常规超声检查所见:脾脏内多个高回声区,边界清,规则。

cdfi:内见少许血流信号。

诊断为:脾脏多发实性占位病变,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

入院后行ct检查:脾脏多发实性占位病变,考虑血管瘤与转移癌相鉴别。

入院后给予超声造影检查:病灶主要为周边高增强,病灶中央为低增强。

因诊断不明确行超声引导下活检,结果为:淋巴管瘤。

请分析一下此病例及其鉴别诊断等...图1、2 脾脏内见多个高会声区,边界清,形态规则,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3 造影前锁定脾脏内的一个病灶,二维超声表现图4造影前锁定脾脏内的一个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图5 注入造影剂14s,病灶无明显增强图6 注入造影剂68s,可见病灶周边为高增强,内部为低增强图7 注入造影剂140s,可见周边未见明显高增强的环,病灶内部为低增强。

图8 行超声引导下活检(图中所示虚线为穿刺线)答案病例解答:脾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目前认为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先天发育不全、错构或淋巴管损伤致淋巴回流梗阻、管腔异常扩张甚至呈瘤样增大而形成的一种良性淋巴管畸形,病理上可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

本例为脾海绵型淋巴管瘤,通常位于包膜下,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有时可弥漫累及整个脾脏,多见于儿童[ 1 ]。

如脾内呈多发性瘤结节或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或器官(如肝脏、腋下、纵隔、胃肠等)的淋巴管瘤则称淋巴管瘤病( lymphangiomatosis) 。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脾脏淋巴管瘤是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有关其CT报道[2,3]较为少见,本文收集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的CT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09月~2021年0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管瘤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80岁,平均50.2岁。

3例以腹痛、腹胀就诊,其中1例伴牙龈出血等脾亢症状,其余5例为查体时偶然发现。

1.2方法9例均行CT平扫,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采用GE Light Speed VCT 64 扫描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脾脏下缘。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260mA,层厚0.625 mm,螺距1.25mm。

平扫前常规口服1.5%泛影普安500~800ml充盈胃肠道。

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流率3.0ml/s,分别由开始注药后25~30s、50~70s、160~180s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图像分析由两名诊断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观察图像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量、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等。

2结果9例患者脾脏外形及大小正常2例,外形增大7例,其中5例邻近器官受压移位。

脾内病灶单发3例,多发6例,共计29个病灶;单个病灶最大径136mm×127mm,最小4mm×3mm。

其中3例合并有纵隔、腹膜后、腹腔、肝脏或骨骼等部位单处或多处病变。

CT平扫表现为脾内类圆形病灶23个、分叶状病灶6个;病灶边缘清晰21个,边缘不清8个;CT平扫呈囊性低密度影(图1、2),CT值10~38Hu,平均27Hu;3例为单囊性病变,其余6例内可见粗细不均的间隔(图1、2)。

增强扫描病灶边界更为清楚,4例囊壁轻度强化,1例未见明显囊壁,间隔增强后轻~中度强化5例(图2),无强化1例,囊内成分除间隔外均无强化。

图1 CT平扫示脾内多发囊性低密度灶,病变内可见间隔,肝右叶后下段不规则低密度影,局部突出于肝脏边缘,胰腺稍下方较小低密度灶圖2 增强扫描门脉期示脾内病变间隔中度强化,肝脏病变囊壁轻度强化,胰腺稍下方病灶未见强化3讨论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比较少见。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一)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一)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一)【关键词】脾脏血管瘤脾脏淋巴管瘤临床诊断治疗脾脏良性肿瘤常常单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因其症状隐匿及病理变化多样,故临床诊断较困难,常常在尸检或剖腹探查时偶然发现。

少数病例因巨脾引起左上腹肿块、疼痛、食后饱胀、气短及心悸等症状,或因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及出血倾向,也有部分病例因肿块囊性变及钙化而被临床检查发现。

脾脏良性肿瘤主要有脾脏血管瘤、脾脏淋巴管瘤、脾脏错构瘤及脾脏平滑肌瘤等。

脾动脉瘤实质上并非肿瘤,但临床上仍主张将其归类于脾脏良性肿瘤。

脾脏囊肿是脾组织的囊性病变,许多学者将其列为囊性脾肿瘤的范畴。

一、脾脏血管瘤(一)病理脾脏血管瘤是脾脏原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

尸检的检出率为0.3%~14%,其中以脾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次尚有毛细血管性血管瘤、结节型血管瘤、弥漫型血管瘤等类型。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

结节型血管瘤可为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呈暗红色,无包膜,位于脾脏被膜下或深部组织内。

脾脏弥漫型血管瘤也称脾血管瘤症,整个脾脏为海绵状,甚至呈囊性外观。

显微结构是由被覆以扁平内皮细胞的扩张血管构成,通常呈无内皮细胞的蕾样增生。

如果蕾样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特别明显,则要警惕其发生恶变。

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累及整个脾脏。

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死、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

如与肝脏血管瘤同时存在,则属于血管瘤病的范畴。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脾脏血管瘤早期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因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而就诊。

追查病因而作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脾脏血管瘤。

瘤体巨大时,压迫周围脏器可出现相应症状。

瘤体中央坏死者则常合并贫血、低热、消瘦、左上腹疼痛。

因脾脏血管瘤破裂可发生自发性破裂或病理性破裂,往往因腹腔内大出血而发生出血性休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脾脏血管瘤有高达25%的患者发生自发性破裂,甚至有的病例以此为首发症状。

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界清楚。
[鉴别诊断]

需与脾转移瘤鉴别。
脾淋巴瘤
(Splenic ymphoma)
[病因病理]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 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也 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以前者较为多 见。


在病理学上,淋巴瘤可以为何杰金或非 何杰金淋巴瘤,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 脾脏。 大体从病理学看淋巴瘤在脾脏的病灶, 可以是弥漫的细小结节型,也可以是多 发肿块型,还可以是单发巨大的肿块型。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 有时患者感觉左上腹疼。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若是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 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影像学表现]

1.超声表现: 脾脏增大,脾实质内显示单个或多个 境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回声区,内部可间 杂以较强回声与无回声区。

2.CT表现: –①脾脏增大,脾脏内可见到单发或多 发的低密度灶。 –②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③脾内病灶在增强扫描时显示更清楚。 –④腹膜后淋巴结则强化程度很低。
B 超 示 脾 内 ( SP ) 多发低 回声区 ( TU ) 。
脾 淋 巴 瘤
CT平扫(上图)示 脾内三个低密度灶。
金脾 淋非 巴何 瘤杰

脾脏淋巴管瘤的CT与MRI表现特点

脾脏淋巴管瘤的CT与MRI表现特点

本组中大多数恶性肿块表现为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欠清晰,边缘欠规整,可见毛刺;而良性肿块多表现为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边缘规整,形态规则。

依病灶的形态学鉴别肿块的良恶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敏感性为75.3%、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79.4%。

与文献报道基本符合。

3.3 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研究者[7]通过量化分析乳腺癌增强M R I早期强化程度和对比剂空间分布情况,以推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来反映病灶的生长特征和血液灌注情况。

所以M R I增强检查,尤其注入对比剂的前2m in的 SI的变化情况,通常被认为是鉴别恶性病变的最佳时机[8](图1D)。

目前普遍认为恶性肿瘤多表现为 快进快出 型曲线,即A型曲线;良性肿瘤则多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即C型曲线。

以此标准来鉴别乳腺良恶性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但在良恶性肿瘤间尚有较大部分重叠,表现为快速强化后保持平台,即B型曲线。

有文献报道将A、B型曲线作为评判恶性的标准,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4%[9]。

特异性在不同的报道间差异很大(20.0%~97.4%)。

笔者在本研究中观察到,恶性肿瘤除1例表现为B型曲线外,其余均为A型曲线;良性病变均表现为B型及C型曲线。

笔者以A型曲线作为评价恶性的标准,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7%,特异性指标高于文献报道,考虑是样本量较小的原因。

但笔者认为在MR I检查中特异性指标的提高尤为重要,不应为提高敏感性而忽略特异性,所以在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同时,还应结合形态学分析,在提高特异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敏感性的指标。

本研究统计学分析显示,M R I增强形态学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检出率不等,所以形态学与时间-信号曲线相结合的强化模式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乳腺M R I增强检查除了能显示肿块病变的形态特征之外,还能够反映病灶的血供情况,获得更多的接近于病理学方面的信息,对于鉴别肿块的良恶性,降低手术活检率有很大价值。

《脾脏淋巴管瘤》课件

《脾脏淋巴管瘤》课件

脾脏淋巴管瘤
治疗的效果如何? 治疗脾脏淋巴管瘤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对早期诊断的患者,手术切除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晚期或 复发病例,综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脾脏淋巴管瘤
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脾脏淋巴管瘤的方法,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饮 食和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可能的肿瘤病变。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提高 治愈率和预防疾病的扩散。
《脾脏淋巴管瘤》PPT课 件
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本课件将介绍这种疾病的定义、症状、影 响、治疗和预防方法,展示该疾病的综合知识。
脾脏淋巴管瘤
什么是脾脏淋巴管瘤? 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肿瘤,其由于淋巴管在脾脏内的异常增殖形 成。它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却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

脾脏淋巴管瘤
发生率有多高? 尽管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但在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据统计, 每年约有1.5人中有1人被诊断出患有脾脏淋巴管瘤。
脾脏淋巴管瘤
症状 脾脏淋巴管瘤的症状多样化,包括腹痛、腹胀、乏力、贫血等。诊断方法通 常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和活检等。
脾脏淋巴管瘤
如何诊断脾脏巴管瘤? 诊断脾脏淋巴管瘤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和脾脏 活检。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位置,为治疗提供依据。
脾脏淋巴管瘤
影响 脾脏淋巴管瘤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障碍、贫血和脾梗死等。及早发现和治 疗脾脏淋巴管瘤,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影响。
脾脏淋巴管瘤
治疗 治疗脾脏淋巴管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医 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脾脏疾病]“脾淋巴管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脾脏疾病]“脾淋巴管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脾脏疾病]“脾淋巴管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
(建议收藏)~~~
脾淋巴管瘤
【病史摘要】
男性,38岁。

体检发现脾脏占位。

图1脾淋巴管瘤
【影像所见】
CT平扫可见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尚清,内部似有分隔,局部脾脏轮廓膨隆(图1A);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内部无强化(图1B);门脉期病灶边缘更清晰,内部分隔有强化,囊样区仍无强
化(图1C)。

【分析和诊断】
淋巴管瘤一般无包膜,呈浸润生长,呈多房囊状结构。

本例囊性病灶中可见囊内纤维间隔,增强后囊壁及纤维间隔轻度强化,诊断为淋巴管瘤较囊肿机会大。

【误区防范和鉴别诊断】
主要与脾囊肿鉴别。

典型的淋巴管瘤囊内多有纤维间隔,增强后囊壁及纤维间隔可有轻度强化;而囊肿一般为无分隔无强化的囊性灶。

另外还需与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转移)坏死囊变鉴别。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超声、CT和MRI三者互补,对病灶定性更有帮助。

【临床病理和随访】
手术病理结果为脾淋巴管瘤。

【评述】
淋巴管瘤形成的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积聚形成囊样扩张。

典型表现为囊性病灶中有纤维间隔形成,常以多房性病变存在。

病理上分为毛细淋巴管型、海绵状及囊性淋巴管瘤。

三者常混合存在,淋巴管扩张或极度扩张成囊样。

较大的淋巴管壁可有增厚,并可见少许平滑肌组织,囊内有纤维间隔,厚薄不等。

本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利用动态增强检查技术有助于病变的鉴别,缺乏典型特征的淋巴管瘤定性有时较困难。

《脾脏淋巴管瘤》课件

《脾脏淋巴管瘤》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效果明显 、治愈率高,适用于大多数脾 脏淋巴管瘤患者。
手术治疗的缺点在于创伤大、 恢复期长,且可能产生并发症 和后遗症。
其他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放疗、介入治疗和中医治疗等,主要 用于辅助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适用于较小的淋巴管瘤,通过栓塞或注射硬化 剂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免疫调 节剂和化疗药物等,具体药物选择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
药物治疗的缺点在于效果不持久,容 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脾脏淋巴管瘤的主 要治疗方法,适用于较大的淋
巴管瘤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手术方法包括脾脏部分切除、 全切术和淋巴结清扫等,具体 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
发病机制
病因
脾脏淋巴管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基因突变等因 素有关。
病理生理
脾脏淋巴管瘤的生长和扩散主要依赖 于淋巴管内的流体静压力和淋巴液的 流动。
流行病学
01
02
03
发病率
脾脏淋巴管瘤的发病率较 低,占所有脾脏肿瘤的不 到1%。
地域分布
脾脏淋巴管瘤在全球范围 内均有报道,但发病率在 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脾脏淋巴管瘤》 PPT课件
目 录
• 脾脏淋巴管瘤概述 • 脾脏淋巴管瘤的症状与诊断 • 脾脏淋巴管瘤的治疗 • 脾脏淋巴管瘤的预防与康复 • 脾脏淋巴管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脾脏淋巴管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 肿瘤,由脾脏内淋巴管异常增生 形成。
分类
脾脏淋巴管瘤可分为囊性、海绵 状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其中囊性 最为常见。

脾脏淋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

脾脏淋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

s。增 强 使 用 的对 比剂 为 碘 海 醇 , 量 为 15ml 总 . / k 。采用 高压 注射器 注射 ,速率 为 25 ~ 1 ls g 1 35m/ ,
经肘 静 脉注入 对 比剂后 2 3~2 动 脉期 扫 描 ,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S行 5

脏淋 巴管瘤 的报 导罕见 。我们 总结 了本 院手术治 疗 的 6例 脾脏 淋 巴管 瘤 , 讨 其 临床 特 点 , 像 学 表 探 影
28 5
肝胆 外科杂 志 2 1 年 8月第 1 第4期 01 9卷
JunlfHp t iayS re ,o,9 N . ,u .0 1 o ra o eao l r ugr Vl1 , o4 A g 2 1 bi y
脾脏淋 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 ( 6例报告 ) 附
黄 亮, 李 静, 俞 花, 周飞 国 , 晏建 军 , 才峰 , 刘 吴孟 超 , 以群 严
C I I A N Y I P E I Y P NG OMA N 6 C S S ( U NGLa g IJn Y u ,ta. E s r L N C L A AL SSOF S L N C L M HA I I A E H A in ,L i g, U H a e 1 at n e
【 要】 目的 探 讨脾 脏淋巴管瘤的临床 、 摘 影像及病理学 特点。方法 回顾 性分析于 2 0 06年 1月 一 0 9年 1 20 2月在我 院进行手术治疗 的 6例脾脏淋巴管瘤患者 , 包括一般情况 、 临床表现 、 体检资料 、 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 实 并通过电话方式进 行随访 。结果 6例患者 中 , 3例 , 3例 , 男 女 年龄 l 5 , 8~ 7岁 平均 4 . 05岁。3例患者为体检发现 , 3例 有上腹部 隐痛症状 。 另

原发性脾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原发性脾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原发性脾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表现形式。

病变只涉及脾脏和脾门淋巴结受累的淋巴瘤,无肝脏或其他部位的侵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到1%。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年龄多大于50岁。

PSL的预后与首发部位、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有关。

二病因PSL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与之可能有关的因素主要为感染,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脾边缘区淋巴瘤相关。

其他病毒感染与脾淋巴瘤的关系也有报道。

脾脏在受到感染后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脾脏炎症区域内B或T淋巴细胞的聚集和增生,淋巴细胞或整合人病毒的突变基因或自身基因发生突变而发展为肿瘤。

脾脏的一些慢性疾病与脾脏肿瘤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三临床表现PSL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非特异性,左上腹部疼痛及包块是最常见的症状。

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急腹症等。

体格检查可见脾脏明显增大,而浅表淋巴结多无异常。

肿大的脾脏多失去原来形状,常呈不规则形,边缘钝,脾切迹多摸不清。

有时脾表面可触及硬性结节,有触痛。

此种脾肿大的特点有利于和门脉高压的淤血性脾大相鉴别,也是其与一般脾大性疾病的显著区别。

四检查1.外周血和血液学检查(1)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减少。

(2)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增高。

部分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阳性。

2.骨髓象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其阳性率可达40%。

3.组织活检脾脏手术者可进行组织活检。

肉眼可见病变分为3型:弥漫增大型、粟粒结节型、结节型。

近年来采用B超和CT扫描引导下经皮行脾脏穿刺取活检技术,提高了活检诊断几率。

依靠免疫组化区分为B细胞型或T细胞型淋巴瘤。

通常B细胞型多于T细胞型。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PSL的诊断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1)B超检查呈低或无回声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密度影,但也可表现为脾均质性增大。

脾肿瘤尚可侵及邻近器官,如左肾包膜、胰腺、肝脏、胃大弯及左膈肌等。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1. 引言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肿瘤,它的超声诊断标准对于准确判断该病的性质和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2. 背景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由血管和淋巴管组成的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这种瘤体通常呈现为边缘清晰、质地柔软的结节状或团块状病变。

根据对已知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病例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以下超声诊断标准,以便读者能更准确地识别和诊断这一疾病。

3. 超声诊断标准3.1 结构特征脾脏血管淋巴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变,其边界清晰、质地柔软。

病变多以单发为主,但也有少数病例表现为多发病变。

病变的大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常见的直径范围在1-5厘米之间。

3.2 影像特征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图像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状病变。

在部分病例中,病变内可见不规则的强回声,这可能是由于脾脏淋巴组织或充血的血管导致的。

由于该病常常以单发病变为主,并且边界清晰,因此能够与其他脾脏疾病如囊肿或肿瘤相区别。

3.3 血流影像超声血流显像是评估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病变内部的血流信号极低或完全缺失。

这是因为该病的血管结构较为特殊,常由残留的淋巴管组成,而不包含真正的血管。

在超声血流显像中,可以观察到病变内部没有或仅有微弱的血流信号。

4. 讨论与展望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和临床经验,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结构特征、影像特征和血流影像。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综合评估,可对该病进行准确判断,并指导后续的治疗决策。

5. 结论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超声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

本文对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研究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全面了解这一课题,将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脾脏淋巴管瘤病CT表现

脾脏淋巴管瘤病CT表现

误诊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误诊原因一
对脾脏淋巴管瘤病的认识不足。由于脾脏淋巴管瘤病相对 罕见,部分医生对其影像学表现缺乏了解,导致误诊为其 他脾脏疾病。
误诊原因二
影像学表现不典型。部分脾脏淋巴管瘤病患者CT表现不典 型,如囊性肿物边界不清、内部分隔不均等,易被误诊为 其他脾脏囊性病变。
对策探讨
提高医生对脾脏淋巴管瘤病的认识,加强对该病的影像学 表现及鉴别诊断的学习。对于疑似病例,建议行穿刺活检 或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
发病机制
可能与胚胎期淋巴管发育异常、 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 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脾脏淋巴管瘤病发病率较低,具体发病率因地区、人种等因 素而异。
好发人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较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 显差异。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 者可出现左上腹不适、疼痛等症状,瘤体较大时可触及腹部肿块。
03
脾脏淋巴管瘤病CT表现分析
典型CT征象解读
01
02
03
04
低密度病灶
脾脏内出现单发或多发低密度 病灶,边界清晰,与周围正常
脾组织分界明显。
囊性变
部分病灶内可见囊性变,表现 为水样密度影,增强扫描后无
强化。
钙化
少数病灶内可见点状、斑片状 或环形钙化影。
脾脏增大
部分病例可伴有脾脏增大表现 。
不同类型淋巴管瘤CT特点对比
同时,随着对脾脏淋巴管瘤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 效的药物和手术方法。
THANK YOU
本次研究成果总结
01

脾脏淋巴管瘤

脾脏淋巴管瘤

6例囊性脾脏淋巴管瘤,6 例脾脏淋巴管瘤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3岁。

CT平扫病灶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灶,病灶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周边或分隔强化。

脾脏囊性淋巴管瘤呈周边或分隔强化为其特点,其中央未见强化,呈低密度影,尤其是薄层增强扫描对发现分隔更为重要。

患者脾脏均有不同程度增大。

6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灶,病灶最大者4.0cm,最小者0.6cm。

CT平扫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灶,边界较清楚。

病因及发病机制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少见。

淋巴管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管与淋巴系统隔绝后,原始淋巴管继续增长,且因与淋巴系统隔绝导,致淋巴和内淋巴液聚集, 淋巴管扩张,形成淋巴管瘤。

如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主干不相通,可发生海绵状淋巴管瘤。

如少量的淋巴囊在淋巴系统形成时被分隔,则形成单纯性淋巴瘤,又称毛细淋巴管瘤。

因颈部淋巴囊形成最早,体积最大,所以颈部发生囊状淋巴管瘤最多见。

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错构瘤性质,是肿瘤和畸形之间交界性病变。

有学者从囊状淋巴管瘤可长人原先未累及的部位这一现象,加之有人还观察到肿物边缘有新生组织形成,认为属于真性肿瘤。

但是淋巴管瘤侵入生长只不过是原先已经存在的淋巴管道由于机化或栓塞,导致淋巴液聚集,形成淋巴管囊肿和淋巴管道扩张混杂于受累组织中并非增生性侵入性病变,仅只是淋巴管畸形而已。

由于淋巴管道的输出道不畅阻塞,致使其近侧扩张,以后由于炎症或出血更进一步使阻塞加重虽然淋巴管瘤见于<5岁,但也有相当多在成年后出现,本组6例均为成年人。

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与血管瘤往往很相似,惟其腔隙的内容物是淋巴液而不是血液。

但有许多淋巴管瘤同时含有血管组织,是淋巴管血管混合瘤,称为淋巴血管瘤。

淋巴管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但具有不断生长和浸润周围组织的特征,在童年时期尤为显著。

脾脏边缘区淋巴瘤概述

脾脏边缘区淋巴瘤概述

脾脏边缘区淋巴瘤概述[导读] 作者:宁青青图像来源自作者。

脾脏边缘区淋巴瘤概述一、简介在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的最新更新中,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包括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MZL),也称为MALT 淋巴瘤,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含或不含绒毛淋巴细胞,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含或不含单核细胞样B细胞。

这是三种不同的临床实体,具有特定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的遗传特征、临床行为和治疗意义。

二、定义脾脏边缘区淋巴瘤( SMZL)是一类发病率较低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起源于次级淋巴滤泡的边缘区记忆B淋巴细胞,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年龄多大于50岁,无性别差异。

三、临床表现最显著的特征为脾大,脾门淋巴结常受累,常不累及浅表淋巴结和结外组织,大多数患者存在外周血和骨髓受累。

SMZL患者通常有淋巴细胞增多、贫血、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四、诊断标准2008年MATUTES等提出了SMZL最低诊断标准,符合以下1项即可诊断SMZL:(1)脾脏组织活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免疫表型积分≤2分;(2) 典型细胞形态学表现+CLL免疫表型积分≤2分+CD20阳性细胞窦内浸润(如脾组织无法获得)。

因此,目前临床怀疑为SMZL的患者,在缺乏脾脏病理的情况下,典型血液和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窦内CD20阳性细胞浸润也可以确诊为SMZL。

五、病理改变肉眼表现:脾脏体积均匀增大,重量增加,可达1~3kg,质地较硬;切面无明显包块,但白髓区明显扩大,见均匀分布的粟粒大小的结节,可伴灶性或多灶性坏死。

镜检:正常脾脏,脾脏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

白髓分为B细胞滤泡区、T细胞区、滤泡周围区。

T细胞区位于小动脉周围。

病变脾脏:低倍观,病变主要分布于白髓区,表现为在脾小体的生发中心外有密集的体积小的淋巴细胞分布,而致其脾小体的边缘区变宽,套区结构消失,甚至部分或完全取代生发中心。

病变常同时累及红髓,表现为脾窦内瘤细胞聚集或小淋巴细胞成片分布。

脾淋巴管瘤护理措施

脾淋巴管瘤护理措施

02
复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
定期复查时间:根据医生 建议,一般每3-6个月复 查一次
健康教育
患者教育:向患者 及家属介绍脾淋巴 管瘤的疾病知识、 治疗方法及护理措
施。
饮食指导:指导患 者合理饮食,避免 高脂肪、高热量、 高盐、高糖食物,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和矿物质的食物。
心理支持:关注患 者的心理状况,提 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
的心态。
定期随访:指导患 者定期到医院进行 随访,监测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THANKS
制作人
脾淋巴管瘤的治疗 方法包括手术切除、 药物治疗等,具体 治疗方案需根据患 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制定。
发病原因
环境因素:长期 接触化学物质或
放射性物质
感染因素:病毒、 细菌等感染
遗传因素:家族 遗传病史
免疫因素:自身 免疫系统紊乱
临床表现
1
2
3
4
脾肿大:脾脏肿大 是脾淋巴管瘤的主
要临床表现之一
腹痛:脾淋巴管瘤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
刀客特万
脾淋巴管瘤 护理措施
目录
01 脾淋巴管瘤概述 02 护理措施 03 治疗方法 04 护理注意事项
1
脾淋巴管瘤概 述
脾淋巴管瘤定义
脾淋巴管瘤是一种 良性肿瘤,起源于 脾脏淋巴管系统。
脾淋巴管瘤通常无 症状,但在某些情 况下可能导致脾脏 肿大、腹痛、腹胀 等症状。
脾淋巴管瘤的发病 率较低,但可能与 其他疾病如淋巴管 平滑肌瘤病等有关。
焦虑和恐惧
3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01
手术适应症:脾淋巴管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器官、出现症状等

脾淋巴瘤的治疗及护理

脾淋巴瘤的治疗及护理

3
脾淋巴瘤的预 防
健康生活方式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 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 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
2
保持适当的运动:每天进行 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
3
保持良好的作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 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释
放压力,避免焦虑和抑郁
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于消化和排便
12
34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
✓ 保持水分平衡:适当饮
辣、油腻、高糖等,以
水,避免脱水,有助于
免加重病情
身体恢复
生活护理
1
饮食护理:注意营 养均衡,多吃蔬菜 水果,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
2
心理护理:保持乐 观心态,减轻心理 压力,增强战胜疾
病的信心
3
运动护理:适当进 行有氧运动,如散 步、慢跑等,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力
诊断和治疗
04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如 健康饮食、规律 作息、适当运动 等,提高身体免 疫力,降低患病
风险
谢谢
4
卫生护理:保持个 人卫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等,减
少感染风险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 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供心理支持:倾听患者的心声,给予关心和支 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提供心理辅导: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 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外界干扰,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瘤细胞
手术治疗:切除肿 瘤组织,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

【Z096】脾脏淋巴瘤

【Z096】脾脏淋巴瘤

【Z096】脾脏淋巴瘤
【病因病理】
脾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淋巴瘤约半数可累及脾,但原发于脾的恶性淋巴瘤少见;按细胞类型可分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可产生弥漫性或结节性脾浸润,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脾往往是首先和唯一受累的器官。

大体病理分为:弥漫肿大型、粟粒结节型、巨块型及混合型四型
【临床表现】
左上腹疼痛和脾脏迅速增大为最突出的症状,触诊可呈硬结状,可伴压痛,可伴有体重减轻、贫血、恶病质、发热等全身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脾均匀增大。

平扫可见脾内单发或多发稍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病灶轻度不规则强化,与正常脾实质分界清楚。

小于5mm的病变CT常不能检出,因此部分患者不能表现出脾异常密度改变。

2.MRI表现:MRI显示淋巴瘤的敏感性可达94%,脾淋巴瘤在MRI 上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界不清,在T1WI呈等或等低混杂信号,在T2WI表现为不均匀性混杂稍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

版权声明。

脾脏肿瘤——精选推荐

脾脏肿瘤——精选推荐

脾脏肿瘤脾脏肿瘤:脾脏肿瘤的发⽣率低。

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管内⽪细胞瘤等。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管内⽪细胞⾁瘤、纤维组织⾁瘤、转移瘤等。

———病理改变:1、按照组织成分来源分为以下四种:.⑴、类肿瘤性病变:包括⾮寄⽣⾍性囊肿、错构瘤。

㈠、错构瘤:病理上分为⾎管型、纤维型、淋巴型、混合型(多件),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包膜。

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成,即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的⾎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黄素沉着和钙化。

⑵、⾎管源性肿瘤:分为良、恶性。

良性包括⾎管瘤、淋巴管瘤、⾎管内⽪细胞瘤和⾎管外⽪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瘤和⾎管内⽪⾁瘤。

㈠、⾎管瘤:病理上分为:海绵状⾎管瘤、⽑细⾎管瘤和混合性⾎管瘤。

表现为扩张的⾎管腔隙内充满红细胞,⽑细⾎管瘤由薄壁⼩⾎管腔隙组成。

㈡、淋巴瘤:病理上分为:⒈单纯性淋巴管瘤:由密集细⼩淋巴管构成。

⒉海绵状淋巴管瘤:由扩张呈窦状的较⼤淋巴管构成。

⒊囊状淋巴管瘤:由⼤的淋巴管腔隙构成。

表现为:瘤囊腔的壁衬以⼀层细薄的内⽪细胞,可伴有增⽣的平滑肌。

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

腔内主要是淡黄⾊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性成份,偶有出⾎。

㈢、⾎管内⽪⾁瘤:原发性脾⾎管内⽪⾁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细胞的恶性肿瘤。

⒈⾁眼观: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筋膜等,切⾯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

⒉镜下: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管组成,管腔⼤⼩不⼀,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成⽹的⾎管脉络。

肿瘤细胞衬附于⾎管壁,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⑶、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病、⾮霍奇⾦淋巴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和炎性假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7
5
平扫病灶单发 ,
呈低密度 ,边界
欠清;
增强后病灶呈分
叶状 ,边缘轻度
强化
2020-12-17
6
平扫多发多房囊性病 灶 ,部分囊内可见分 隔
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可 见强化
2020-12-17
7
平扫脾脏体积明显增大 ,
多发多房病灶呈葡萄状 聚集 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呈轻 度强化
2020-12-17
脾脏淋巴管瘤(精选干货)
感谢您的阅览
• 脾脏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SLA)该病是一种淋巴管系 的良性病变,并不是真正的肿瘤,普遍认为它是由于淋巴管先天 性的发育不全、错构或是继发性淋巴管损伤后淋巴引流障碍而导 致的淋巴管异常扩张甚至瘤样增大,因此有学者将它纳为错构瘤 的范畴。
体重减轻、高血压、脾功能亢进等。而更多的患者由于无明显症 状,故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此病更为常见。
2020-12-17
4
• CT平扫:
• 毛细血管及海绵状淋巴管瘤多为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 可伴分叶,病灶边缘及分隔有强化,内容物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 囊性淋巴管瘤则表现为脾脏内单个或多个囊性低密度灶,壁薄规 则,边界较清,内可见分隔,多发病灶似一堆大小不等葡萄聚集 呈簇状分布,一般无包膜及钙化,强化后囊内容物无强化,囊壁 及囊间隔为轻中度强化。
2020-12-17
2
• 组织学上分为囊型淋巴管瘤、海绵状型和毛细管型。根据侵犯范 围,SLA还可分为孤立型和 广泛型。除脾脏受累,还可以累及颈
部、纵膈、腹膜后、腹腔脏器、肺和骨等,称为淋巴管瘤病,病 变呈侵袭性,且常因病灶广泛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高。
2020-12-17
3
• 脾脏淋巴管瘤一般无临床症状,起病隐匿,部分患者可因病灶压 迫邻近结构而出现左上腹不适、胀痛,可伴发热、恶心、呕吐、
• 淋巴瘤:原发淋巴瘤少见,主要是全身淋巴瘤 脾浸润,后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 脾囊性转移瘤:多为多发囊性或囊实性病灶,囊 壁往往不规则增厚,可有壁结节,典型表现为 “牛眼征”,多同时有肝脏或其他脏器转移。
2020-12-17
13
Dr.Feng
2020-12-17
14
8
2020-12-17
9
2020-12-17
10
2020-12-17
11
2020-12-17
12
• 鉴别诊断:
• 脾囊肿:多为单一囊腔,囊内分隔少见,无度区,常有多 发点状钙化灶,增强为典型表现动脉期边缘结 节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充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