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淋巴管瘤

合集下载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状,肝 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体积 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于脾脏下极 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增强 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低密度,肝脾外缘 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 巴结.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灶, 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出血灶周 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 高,>10×109/L,中性>0.7.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 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 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 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 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 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诊 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与脾 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利于鉴 别.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强 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则 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病 史有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3%~14%, 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 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男女发病无明显 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脾良性肿瘤

脾良性肿瘤

【疾病名脾良性肿瘤称】【英文名benign tumor of spleen称】【别良性脾肿瘤名】肝胆外科/脾脏外科疾病/脾囊肿和肿瘤/脾肿瘤【类别】【 ICD 号】D36.7【概述】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错构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

脾良性肿瘤多为单发。

瘤体体积较小时可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偶然在切除脾脏时或在尸检时发现。

【流行病学】脾脏良性肿瘤临床罕见,脾血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较为常见。

自1861年Rok I Tansky首先描述脾脏错构瘤后到1990年,仅有106例,其中到1986年的125年间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有100例左右,国内文献自1944—1990年报道的病例仅有6例,国内最近10年报道的病例明显增多。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20万例切除的脾脏中只有3例为脾脏错构瘤。

【病因】脾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主要分为3大类型。

1.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的病理特征为脾的正常成分的数量比例失衡或结构异常,结缔组织小梁减少或缺如,有时可见淋巴细胞集结,而白髓不常见。

偶见髓外造血灶。

1937年Mordosini曾描述该病病理所见,该瘤结节呈球形,质硬,界限明显,但无包膜。

颜色暗红、粉红或灰白、灰黄色。

多数单发,偶尔多个结节,结节直径O.1~23cm。

显微镜观察可见含一种至数种正常脾脏成分,但组织成分多少及相互关系不一。

脾脏错构瘤根据瘤内所含主要成分的相对多少分为以下4种病理学类型。

①纤维为主型:瘤内成分以纤维为主。

②血管为主型:瘤内血窦丰富,有时血窦扩张,似海绵状血管瘤。

③淋巴组织为主型: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④混合型:以上各种成分混合存在。

大多数脾脏错构瘤属于混合型。

2.脾血管瘤脾血管瘤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也有毛细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的报道。

血管瘤可呈结节型或弥漫性,巨大弥漫性血管瘤可侵及全部脾脏,临床上多为偶然发现,极少引起脾肿大,但可合并发生梗死、感染、钙化等继发性病变,文献中有关于海绵状血管瘤发生恶变的记载,但鲜有血液学异常的改变。

脾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

脾巨大囊性淋巴管瘤1例
生 理发 生变 化 , 胃泌 素 的 缺乏 、 门括 约 肌缺 如 , 幽 使
的 内环境 改 变 , 诊断 有帮 助 , 少漏 误诊率 。对 胃 对 减 术后 5年 以上 的患 者 必 须定 期 作上 述 检 查 , 利 于 有 提 高早期 残 胃癌 的诊 断 , 到早期 治疗 。 得
参考文献 : [ ] 罗建飞 , 1 童仕论 . 8 3 例残 胃癌 的外科治疗 [] 临 床外科 杂志 , J.
呈微小结节或小结节状 , 有原发肿瘤时 , 易于诊 断 , 脾淋 巴管 瘤未见恶变报导 , 由其 引起 的巨脾 可经手术切除治愈。
参考文献 :
[ ] 周康荣 . 1 腹部 t I . rM]上海 : 上海医科大学 出版社 。 9 . — 6 1 39 9 . 9 2 [ ] 李果珍 2 I c’ 临床 l 诊断学 [ ] M 北京 : 中国科学技 术 出版 社 , 9 . 14 9
医学影像学杂志 2 1 00年第 2 0卷第 4期 JMe ” o, N 4 2 1 dJ r & 】 0 0 0


现病 变提供 条 件 。 通过对 残 胃癌 的 x线 诊 断 的 回顾 分 析 , 胃癌 残
的早 期 x线 表现 以混 合 型 为 多见 , 是 与残 胃的形 这
凸不 平 , 于平 片 上 出 现居 于 胃底 或贲 门 区 的软 组 或 织肿 块影 。残 胃腔 内溃 疡 龛 影 , 影 边缘 不 规 则 较 龛
大, 粘膜 破坏 , 溃疡 周 围结节 影 ; 胃充 盈缺 损 , 残 呈局
态学 变化 , 手术 医师 的操 作 方 式 有关 。残 胃粘 膜 胃 小区、 胃小 沟影 消失 , 不规 则 的密度较低 的小点状 钡
[] 李东生, 惠绵 . 胃癌易发因素和特点的研究 [] 中国现代 3 徐 残 J.

脾良性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脾良性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脾良性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错构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

脾良性肿瘤多为单发肿瘤。

肿瘤体积小时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切除脾脏或尸检时偶尔发现。

脾良性肿瘤的病因主要分为三类:1.脾错构瘤非常罕见,脾切除术发病率约为3/20万,国内报道不足10例。

其成分与脾正常成分一致,又称脾副脾、脾结节增殖,也称为脾缺陷瘤,其原因是脾胚因是脾胚基早期发育异常,混乱了脾正常成分的组合比例。

肿瘤主要由脾窦紊乱组成,脾小体很少见到,脾小梁缺失或偶尔见到。

肉眼可见肿瘤切割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无包膜,灰白色和浅红色。

2.脾血管瘤由海绵状扩张性血管组成,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脾海绵状错构瘤、脾末梢血管扩张性血管瘤和脾血管瘤。

其发生基本原因是脾血管组织胎生发育异常。

3.脾淋巴管瘤常见于三种良性肿瘤中,占2/3。

脾淋巴管瘤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组成,又称脾海绵状淋巴管瘤或脾囊性淋巴管瘤。

其发生基础是先天性局部发育异常,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张。

脾良性肿瘤常单发,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由于症状隐藏,临床诊断困难,经常在尸检或剖腹检查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例因脾肿块、疼痛、食后饱胀、气急、心悸等症状,或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和出血倾向,部分病例因肿块囊性变化和钙化。

脾良性肿瘤的检查内容如下:腹部X在线检查中,可以发现脾影增大和局部压迫的迹象,但没有特异性。

钡餐后胃底和大弯曲处有压痕,钡灌肠后横结肠脾曲向右,静脉造影下左肾推向下,B超声检查可作为脾肿瘤的首选选,可以显示脾脏的大小,区分肿瘤的囊实性,了解肿瘤的包膜,对脾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肿瘤内部的血液供应,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CT是目前诊断脾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能更准确地提供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1cm左右小肿瘤;还可以详细了解周围器官是否有其他病变,MRI脾肿瘤的诊断价值及CT类似地,临床应用并不多。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以了解脾脏血管分支的分布,根据肿瘤血管的数量、压迫、中断和新血管来判断其性质,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左图:CT平扫示脾门处类圆形小结节影,边界光滑 右图:增强扫描脾门部小结节影均匀强化,与脾脏强化一致
第三节 多脾综合症
❖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天性脾脏发育异 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侧腹部或右腹部, 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异 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 动脉弓,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脏位置异常 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
❖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 当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 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 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 脾包膜下血肿 左图.CT平扫示脾脏后方包膜下见新月状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脾脏强化明显,低密度区不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 脾破裂 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欠均匀
第五节 脾梗死
❖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 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 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 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 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 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 15cm者肯定增大。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 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脾脏肿瘤诊断与治疗

脾脏肿瘤诊断与治疗

脾脏是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的发生率低。

(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由于发病率极低,常导致临床医师对脾脏肿瘤的认识不足。

(一) 病理类型脾脏肿瘤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将脾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

按组织成分来源不同,原发性脾脏肿瘤又分为四种类型:①类肿瘤病变:其中脾囊肿和错构瘤常见。

脾囊肿又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的囊壁内有上皮或上皮细胞衬里,常为孤立、单房性的囊肿。

假性囊肿由纤维组织构成囊壁,其发生与脾破裂出血、炎症、动脉或淋巴管梗塞后形成的局限性囊腔和液化有关;错构瘤是由于发育异常而使脾脏正常构成成分的组合比例发生了变化。

②血管源性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其中良性居多,有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性血管瘤、衬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血管肉瘤等。

③淋巴肿瘤:由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如淋巴管瘤、淋巴瘤。

④非淋巴肿瘤,如炎性假瘤等。

常见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有:①血管肉瘤:由血管内皮细胞恶性增生所形成的肉瘤。

其临床特点是脾肿大伴肝肿大,部分病例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易发生肝、骨和肺等远处转移。

②原发性淋巴瘤:为最常见的脾脏恶性肿瘤,指原发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

③其他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较为罕见,如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等。

良性肿瘤中则以脾血管瘤多见,系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

以脾实质海绵状血管瘤居多,也可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后者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

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脾脏。

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塞、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

脾脏淋巴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二位。

脾脏淋巴管瘤分3个类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②海绵状淋巴管瘤;③囊状淋巴管瘤。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解剖
v临床与病理
脾囊肿
•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囊肿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感染、栓塞有关
脾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并接近水的密 度。 •增强无强化。 •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内由于出血和机化,囊内可呈混合性密度。 •脾细粒棘球物亦呈囊性,常有囊壁或囊内钙化,以及母囊内 有子囊存在。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囊壁多可见小软组 织结 节,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提示头节的存在。
LOGO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v概述
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 10肋一致
•脾外侧紧贴膈肌,与左侧腹膜 相邻接
•内侧为脏面,前部较大,与胃 底相邻, 后部与左肾上腺、左 肾相邻,下部近结肠、胰尾
脾转移瘤
男 57岁 肺恶性肿瘤化疗后
v临床与病理
脾梗死
•脾梗死是指脾动脉或其分支闭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梗死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慢性白血病致 脾动脉内皮细胞下白细胞浸润,镰状细胞贫血所致的微循环
内凝血和血流停滞,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等。脾功能亢进患 者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用明胶海绵行部分睥动脉栓塞,造 成部分性脾梗死而减轻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由于脾实质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延迟后造影剂逐渐充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即刻均匀持续强化(快进慢出)
脾血管瘤
v诊断与鉴别诊断
•错构瘤:钙化、脂肪,多呈不均匀强。 •淋巴管瘤:常呈囊状表现,并含有较多粗大间隔,可有强化 ,但无血管瘤的周边强化特征。

脾脏淋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

脾脏淋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

s。增 强 使 用 的对 比剂 为 碘 海 醇 , 量 为 15ml 总 . / k 。采用 高压 注射器 注射 ,速率 为 25 ~ 1 ls g 1 35m/ ,
经肘 静 脉注入 对 比剂后 2 3~2 动 脉期 扫 描 ,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S行 5

脏淋 巴管瘤 的报 导罕见 。我们 总结 了本 院手术治 疗 的 6例 脾脏 淋 巴管 瘤 , 讨 其 临床 特 点 , 像 学 表 探 影
28 5
肝胆 外科杂 志 2 1 年 8月第 1 第4期 01 9卷
JunlfHp t iayS re ,o,9 N . ,u .0 1 o ra o eao l r ugr Vl1 , o4 A g 2 1 bi y
脾脏淋 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 ( 6例报告 ) 附
黄 亮, 李 静, 俞 花, 周飞 国 , 晏建 军 , 才峰 , 刘 吴孟 超 , 以群 严
C I I A N Y I P E I Y P NG OMA N 6 C S S ( U NGLa g IJn Y u ,ta. E s r L N C L A AL SSOF S L N C L M HA I I A E H A in ,L i g, U H a e 1 at n e
【 要】 目的 探 讨脾 脏淋巴管瘤的临床 、 摘 影像及病理学 特点。方法 回顾 性分析于 2 0 06年 1月 一 0 9年 1 20 2月在我 院进行手术治疗 的 6例脾脏淋巴管瘤患者 , 包括一般情况 、 临床表现 、 体检资料 、 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 实 并通过电话方式进 行随访 。结果 6例患者 中 , 3例 , 3例 , 男 女 年龄 l 5 , 8~ 7岁 平均 4 . 05岁。3例患者为体检发现 , 3例 有上腹部 隐痛症状 。 另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thespleen,PLS)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

在恶性淋巴瘤中仅占1%[1],但在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仍占首位[2]。

Ahmann[3]等收集脾脏淋巴瘤5100例,原发仅49例。

PLS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

早期无特殊症状,随病程发展可表现为左上腹不适及局部压迫症状,甚至消瘦乏力等,少数因脾破裂就诊,因此早期诊断者不多。

体征可为脾肿大、左上腹隆起、贫血貌、消瘦等。

综合分析Dachman、张汝鹏、邓量等[2,4 ̄9]收集的PLS共计98例,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14~79岁,平均51岁。

其中86%(55/64)有腹块或脾大,76%(66/87)左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占38%(25/66),体重减轻37%(36/98),贫血37%(25/67)。

此结果与各类文献报道相近,至今尚缺乏特异性表现。

1965年Das-Gupta[10]等提出PLS诊断标准:①原发症状为脾肿大、腹部不适及压迫症状;②临床生化、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能排除其他病变;③肝门部、肠系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无受累;④切脾后至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瘤至少间隔6个月。

此标准较严格,要全部符合以上各条较困难,且因就诊时间有早晚,可能导致部分病例漏诊。

Dachman[2]等提出其研究病例的入选标准:①病变局限于脾内或仅伴脾门淋巴结;②脾外浸润只允许直接突破脾包膜;③骨髓象及外周淋巴结均未受累。

此标准相对简易,可操作性强。

PLS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病(HD),临床所见多为NHL,上述98例中仅1例HD,较多者如胡维昱[11]等收集的21例PLS中2例为HD。

PLS组织学上多起源于B淋巴细胞,少数源于T淋巴细胞。

病理学上常分4类:①均匀弥漫型:脾均匀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直径<1mm;②粟粒结节型:病灶呈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m~5mm;③多发肿块型:病灶多发,约1cm~10cm;④巨块型:病灶直径>5cm。

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1例报告 邢健鹦

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1例报告 邢健鹦
X I N GJ i a n y i n g ,C H E NX i a o j i n g ,C H E NJ i a c h e n g ,e t a l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r e h o s p i t a l T r e a t m e n t C e n t e r ,H a i n a n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H a i k o u 5 7 0 3 1 1 ,C h i n a )
邢健鹦, 等.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 1例报告
1 5 6 5
k hO $ \ØÙ\Ú 1¹ `a
a b c b b b 邢健鹦1 ,陈小菁2,陈家诚1 ,李㊀娇1 ,王㊀云1 ,王媛媛1 ,周开伦1
( 1海南省人民医院 a .预约诊疗中心;b .胆胰外科;c .病理科,海口 5 7 0 3 1 1 ; 2海口市妇幼保健医院 新生儿科,海口 5 7 0 2 0 3 )
7 ] ; 当病灶与继发 诊观察。当病灶继续增大时, 有破裂出血可能[
恶性肿瘤难于鉴别时, 以上两种情况均有手术切除的指征。

[ 1 ] ㊀ME N GQ , L I UA M. N a t i o n a l g u i d e da p p l i c a t i o nf o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 M] . B e i j i n g : P e k i n gU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C o d eo f D i s e a s e s n i o n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P r e s s , 2 0 1 6 : 7 8 6 .( i nC h i n e s e ) 孟群,刘爱民.国家疾病分类与代码应用指导手册[ 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 0 1 6 : 7 8 6 . [ 2 ] ㊀Z H A N GD Y ,L UZ ,MAX ,e t a l .Mu l t i p l eh e mo l y mp h a n g i o ma :ac a s er e p o r t a n dr e v i e wo f t h el i t e r a o f t h ev i s c e r a l o r g a n s t u r e [ J ] .Me d i c i n e( B a l t i mo r e ) , 2 0 1 5 , 9 4 ( 2 7 ) :e 1 1 2 6 . [ 3 ] ㊀Z H A N GY , C H E NX M, S U ND L , e t a l . T r e a t me n t o f h e mo l y m p h a n g i o mao f t h es p l e e nb yl a p a r o s c o p i cp a r t i a l s p l e n e c t o my : ac a s er e p o r t [ J ] .Wo r l dJS u r gO n c o l , 2 0 1 4 , 1 2 : 6 0 . [ 4 ] ㊀D I N GG J ,WA N GJ W,X UL M.C Te v a l u a t i o no fh e mo l y m [ J ] .JC l i nR a d i o l , 2 0 1 0 , 2 9 ( 8 ) : 1 0 6 2- p h a n g i o mao f s p l e e n i nC h i n e s e ) 1 0 6 4 .( 丁国军, 王加伟, 徐雷鸣. 脾血管淋巴管瘤的 C T诊断[ J ] . 临床 放射学杂志, 2 0 1 0 , 2 9 ( 8 ) : 1 0 6 2- 1 0 6 4 . [ 5 ] ㊀T O N GC W,L U OX Q ,L A NS .A c a s eo fs p l e n i ch e mo l y m p h a n g i o ma [ J ] .JC l i nR a d i o l ,2 0 1 5 ,3 4 ( 6 ) :1 0 2 0 .( i nC h i ) n e s e 童成文,罗小琴,兰姗.脾脏血管淋巴管瘤一例[ J ] .临床放射 2 0 1 5 , 3 4 ( 6 ) : 1 0 2 0 . 学杂志, [ 6 ] ㊀L UT ,P UH ,Y A N GC ,e t a l .C Ta p p e a r a n c ea n dd i f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o f s p l e n i cv a s c u l a r t u mo r s [ J ] .JC l i nR a d i o l , 2 0 1 5 , 3 4 ( 3 ) : 3 9 7- 4 0 0 .( i nC h i n e s e ) 路涛,蒲红,杨诚,等.脾脉管瘤的 C 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J ] . 临床放射学杂志, 2 0 1 5 , 3 4 ( 3 ) : 3 9 7- 4 0 0 . [ 7 ] ㊀ME I Y ,P E N GC J ,C H E NL ,e t a l .H e mo l y mp h a n g i o mao f t h e s p l e e n :ar e p o r to far a r ec a s e [ J ] .Wo r l d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 2 0 1 5 , 2 1 ( 1 7 ) : 5 4 4 2- 5 4 4 4 . [ 8 ] ㊀L I M,L O N GH ,Y A N G W,e t a l .C Td i a g n o s i so f s p l e n i ch e mo l y mp h a n g i o ma [ J ] .J i a n g x i Me dJ ,2 0 1 4 ,4 9 ( 8 ) :7 6 2- 7 6 4 .( i nC h i n e s e ) 李敏,龙华,杨武,等.脾血管淋巴管瘤的 C T诊断[ J ] .江西医 2 0 1 4 , 4 9 ( 8 ) : 7 6 2- 7 6 4 . 学, [ 9 ] ㊀C A OJ Y ,Z H A N GH ,WA N G WP ,e ta l .C o mp a r i s o no f e n h a n c e me n t f e a t u r e so f s p l e n i cs o l i dt u mo r so n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d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a n dc o n t r a s t - e n h a n c e dC T [ J ] . O n c o r a d i o l o g y , 2 0 1 5 , 2 4 ( 1 ) : 3 0- 3 4 .( i nC h i n e s e ) 曹佳颖,张晖,王文平,等.超声造影和增强 C T诊断脾实质性 肿瘤的比较研究[ J ] .肿瘤影像学, 2 0 1 5 , 2 4 ( 1 ) : 3 0- 3 4 .

脾脏囊肿性病变分析--郝金钢

脾脏囊肿性病变分析--郝金钢

脾脏囊肿性病变4例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郝金钢病例(1)•女性,16岁。

体检B超发现脾脏占位。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比较少见。

•可发生在人体任何包含淋巴管道的部位系统,发生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畸形或者某些原因引起发病部位的淋巴液排出障碍造成淋巴液潴留导致淋巴管扩张、增生而形成的。

•多数文献按照Wegner分类方法分为三类:单纯性淋巴管瘤(毛细血管型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由Fink于1885年首先报道,好发于儿童,成人少见。

一般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不适、胀痛,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体重减轻、高血压、脾功能亢进等。

而更多的患者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

•CT•毛细管型及海绵状淋巴管瘤多为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可伴分叶,病灶边缘及分隔有强化,内容物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囊性淋巴管瘤多表现为脾脏内单个或多个囊性低密度灶,壁薄,边界清楚,其内可有分隔,呈葡萄状、簇状分布,强化后囊内容物无强化,囊壁及囊间隔为轻-中度强化。

•MRI:•毛细管型及海绵状淋巴管瘤T1WI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病灶中央略高于边缘,增强扫描动脉及门静脉期均可见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边缘强化呈等信号,病灶中央不强化。

•囊状淋巴管瘤T1WI结节状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边缘可表现为轻度强化。

病例(2)•男性,12岁。

左上腹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1周,无发热。

病例(3)•男性,38岁。

反复腹痛5月余,伴发热,无恶心、呕吐。

病例(4)•近来随着腹部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普及,脾囊肿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根据Fowler的分类方法将脾囊肿分为寄生虫性脾囊肿和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寄生虫性囊肿以包虫性囊肿多见,常合并其它部位的包虫囊肿,约占全部脾囊肿的0.8-3.7%。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脾脏血管瘤和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脾脏良性肿瘤常常单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因其症状隐匿及病理变化多样,故临床诊断较困难,常常在尸检或剖腹探查时偶然发现。

少数病例因巨脾引起左上腹肿块、疼痛、食后饱胀、气短及心悸等症状,或因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及出血倾向,也有部分病例因肿块囊性变及钙化而被临床检查发现。

脾脏良性肿瘤主要有脾脏血管瘤、脾脏淋巴管瘤、脾脏错构瘤及脾脏平滑肌瘤等。

脾动脉瘤实质上并非肿瘤,但临床上仍主张将其归类于脾脏良性肿瘤。

脾脏囊肿是脾组织的囊性病变,许多学者将其列为囊性脾肿瘤的范畴。

一、脾脏血管瘤(一)病理脾脏血管瘤是脾脏原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

尸检的检出率为0.3%~14%,其中以脾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次尚有毛细血管性血管瘤、结节型血管瘤、弥漫型血管瘤等类型。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

结节型血管瘤可为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呈暗红色,无包膜,位于脾脏被膜下或深部组织内。

脾脏弥漫型血管瘤也称脾血管瘤症,整个脾脏为海绵状,甚至呈囊性外观。

显微结构是由被覆以扁平内皮细胞的扩张血管构成,通常呈无内皮细胞的蕾样增生。

如果蕾样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特别明显,则要警惕其发生恶变。

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累及整个脾脏。

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死、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

如与肝脏血管瘤同时存在,则属于血管瘤病的范畴。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脾脏血管瘤早期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因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而就诊。

追查病因而作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脾脏血管瘤。

瘤体巨大时,压迫周围脏器可出现相应症状。

瘤体中央坏死者则常合并贫血、低热、消瘦、左上腹疼痛。

因脾脏血管瘤破裂可发生自发性破裂或病理性破裂,往往因腹腔内大出血而发生出血性休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脾脏血管瘤有高达25%的患者发生自发性破裂,甚至有的病例以此为首发症状。

脾脏弥漫淋巴管瘤伴囊肿MRI表现1例

脾脏弥漫淋巴管瘤伴囊肿MRI表现1例
( 林 大 学 第 一 医院 放 射 线 科 , 吉 吉林 长 春 10 0 ) 3 00
1 临 床 资 料
见 弥漫 性 结 节 状 异 常 信 号 , 界 不 清 , wI及 边 T1 T1 脂 肪 抑 制 呈 稍 低 及 低 信 号 , 2 I T2 wI Tw 及 wI
患 者 , ,9岁 。因上 腹部 疼 痛 5年 , 重 1个 女 4 加 月 入 院 。入 院体检 : 上腹轻 压痛 , 左 无反 跳痛及 肌 紧 张 , r h 征 阴性 , 肋 下 3c Mu p y 脾 m。实验 室 检 查 : 白
T wI : 脂肪抑种显稍高及高信号。
中国实验诊断学 21 年 4 02
箜 鲞 箜 塑

7 35 一
(y h n im ao i 。淋 巴管瘤病 理 上分 为毛 细 1mp a go tss ) 淋 巴管 型 、 海绵 状及 囊 性 淋 巴管瘤 三 型 , 者 常混 合 三 存 在 , 以后 两者 多见 , 巴管 扩 张 或 极度 扩 张 呈 囊 但 淋
样 。脾 脏淋 巴管瘤 患者 一般无 症状 , 除非 肿块 较大 压
迫邻 近脏 器 。脾脏 淋 巴管瘤病 理虽 是 良性 肿瘤 , 后 预
好, 但仍 可发 生局 部 浸润 , 以手 术 切 除 治疗 仍 是 较 所 为有效 的治疗 方法 。
本 病例 MR 成 像特 点 : wI 稍 低及 低 信号 , I T1 呈
图 4 T2 I 位 扫 描 示 图 5 T W I脂 肪 抑 制 加 增 W 状 l
且 很不 均 匀 , w 呈不 均匀 高信号 , 该 病例 增 强 T2 I 但
扫 描部 分病灶 没有 强化 , 而另外 一 部分病 灶 出现延 迟 强化, 并有囊 壁 的显示 , 结合病 理结 果分 析 , 有强 化 没 的病灶 为囊肿 , 迟强 化 并 有 囊 壁 的为 淋 巴管瘤 , 延 这

颈部、脾脏及全身多发骨血管淋巴管瘤病报道1例

颈部、脾脏及全身多发骨血管淋巴管瘤病报道1例

颈部、脾脏及全身多发骨血管淋巴管瘤病报道1例荆涛;万泰虎;左刚;柳林【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7(021)009【总页数】3页(P1631-1633)【作者】荆涛;万泰虎;左刚;柳林【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介入病房,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介入病房,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介入病房,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介入病房,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患者张某,男,32岁,该患者以“发现左颈部肿物10月余,逐渐增大2个月”为主诉入院, 2013年8月患者发现左侧颈部鹅蛋大小囊性肿物,未在意,2014年4月发现其逐渐增大,2014年6月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经颈部MR平扫(见图1-4)及彩超检查提示:淋巴管瘤,拟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前胸部CT提示:双侧肋骨及椎体多发骨质破坏,考虑淋巴瘤所致;脾脏多发病变。

由于全身骨多发病变,不除外骨恶性肿瘤,于是转入我科行经皮穿刺左侧颈部肿物活检术,术中抽出血性液体,考虑为血管瘤可能,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穿刺左侧颈部血管瘤硬化术,术后1个月复查该血管瘤未见明显缩小,患者完善肝脏MR平扫及胸腰椎MR平扫、骨盆CT平扫(见图5-12)等检查提示全身多发病变,骨骼病变与颈部、脾脏病变信号一致,呈囊性信号,我们根据其影像学特点,考虑颈部、脾脏、颅骨、肋骨、锁骨、胸腰椎、骶骨及髂骨多发病变为同一来源可能,遂患者于我院耳鼻喉科行左侧颈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见图13):(颈部)脉管来源肿瘤(淋巴管瘤或血管瘤)。

同时将病理涂片送检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医院会诊,均考虑血管淋巴管瘤,结合会诊意见,我们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考虑该病为血管淋巴管瘤病。

患者术后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PET-CT复查提示:1、左侧锁骨上符合术后改变;左侧下颈部、左侧锁骨上窝、左侧前上纵膈、左侧胸小肌后方并延伸至左侧腋窝结节及团块影,仅部分呈轻度FDG摄取,考虑良性病变部分残留;脾脏多发低密度灶,代谢不高,考虑血源性病变(脾脏淋巴管瘤或脾脏多发囊肿);全身多发骨质改变,大部分呈代谢缺失,少部分呈轻度FDG摄取,待除外恶性,建议结合病理检查(可于左侧髂骨部分穿刺活检)。

脾脏巨大囊状淋巴管瘤超声所见1例

脾脏巨大囊状淋巴管瘤超声所见1例
中国超声 医 学 杂志 2 0 0 8 年
第 24 卷第 8 期
Y ! ;! C h i n e s e J U l t r a s o u n d M e d
!
堕! !
!!!!
度相关性 , 可 以用心 肌带理 论解释 , 即现代解剖学认
为心 脏是 一 条 由心 肌纤 维经 螺旋缠绕 的带状 结构 , 这
条 心 肌 带 起 自肺 动 脉 , 止 于 主 动 脉 , 并 形 成 2 个 环 , 称
为基底环 和心 尖环 。 心 肌 带 的收缩 , 造成 了心 脏 的旋 转 , 迫 使心 脏 的血 液射 出[7- 8] 。 同时旋转率 的大小 亦 可
部分反 映收缩 和舒 张时心 肌 是 否 存在快速 的旋
683 一
脾脏 巨大 囊状淋 巴 管瘤超 声所 见 1 例
伍 世 花 赵 春梅 张 志娜
患者女 , 2 1 岁 。 主 因发现腹部肿物 4 年余 , 进行 性加重 15 个月入 院。 超声所见 : 脾脏受压上 移 , 脾脏 上 极可 见 正 常组 织 回声 , 于脾脏偏下 可 见一 巨 大囊性 肿 物 回声 , 大小 约 2 0 . 1 c m × 1 8 . 5 c m x l 6 . 9 c m , 边 界 清 晰 , 形 态 规则 , 内透 声差 , 可 见 细 小点状 回声漂 浮 , 后 壁 亦 可 见 堆 积 状 强 回 声 , 范 围 约 8 . 3 c m × 1 . 6 c m 声 , 影 不 明显 , 随体 位 改 变可 见 移动 。 C D F I : 肿物 内未 见 血 流信 号显 示 ( 图 1 ) 。 左 肾大小 正 常 , 实质 回声 均 质 , 集合系统 可 见轻度分离约 1 . 2 c m , 左 侧输 尿管上 段 宽 约 0 . 5 c m , 向下 扫查 显 示 不 清 。 肝 脏 、 胆 囊 、 胰腺 、 右 肾未见 明显 异常。 超声印象 : (1 ) 脾脏囊性 肿物 ; (2 ) 左 侧 输尿 管扩 张伴左 肾盂 轻度 分离 。 手 术所 见 : 脾 脏正 常组 织少许 , 呈囊性 , 表面光滑 , 活动度大 。 病 理 诊 断 : 脾脏符合囊状淋 巴 管瘤 。

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

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al Journal2020,Dec;48(12):1651-1654[收稿日期]2019-08-11[修回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周凯(1994),男,四川井研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mail:1041196731@qq.com [通信作者]张培先E-mail:px29@163.com[引文格式]周凯,张培先.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20,48(12):1651-1654.·综述·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周凯1,2,张培先2,3(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51;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肿瘤科,云南昆明650051;3.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51)[摘要]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可能与其免疫功能和特殊解剖结构有关。

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学者对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脾脏肿瘤的检出率也随之提高。

作者就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技术及病理特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脾脏;肿瘤;病理;综述[中图分类号]R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62(2020)12-1651-04doi:10.3969/j.issn.1671-7562.2020.12.034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不仅具有造血、滤血、毁血等功能,还具有非常强大的免疫功能[1]。

脾脏可分泌多种非特异性抗肿瘤物质促进抗肿瘤免疫,且搏动明显的脾脏动脉导致肿瘤细胞难以停留,故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少见[2]。

Bostick[3]在约8万例手术标本及尸检中仅发现5例脾脏原发性肿瘤。

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孙程明等[2]接诊约19.64万例肿瘤患者,其中有61例诊断为脾脏肿瘤,占总病例的0.31ɢ,与国外研究[4]一致。

尽早明确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实施合适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脾脏肿瘤诊断

脾脏肿瘤诊断
• 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膜。
• 病理上分四种类型: 纤维型;血管型; 淋巴型; 混合型(多见)
脾脏错构瘤CT表现
平扫 1、单发、偶可多发肿块,位于脾内或包膜下。等或稍低密度, 部 分病灶密度混杂。 2、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仅极少数以囊性变为主。 3、脂肪和/或钙化密度是特征性表现。
• 特征性征象延迟期等密度强化。
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脾脏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是由增 生的淋巴管所构成。 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见,发生在腹部 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腹膜、脾、肝、胰等处。 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 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 样密度区;
• 3、部分有斑点或环状钙化;
增强扫描:
• 脾血管瘤的增强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 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 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 也有文献指出脾血管瘤早期不强化, 由于脾实质强化, 边界更加清楚, 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等密度强化。
脾脏良性肿瘤诊断
•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率低。
•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 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 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
病理类型分为4 类
• (1)类肿瘤性病变: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 • (2)脉管源性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 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淡 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

犬脾脏肿瘤的诊治

犬脾脏肿瘤的诊治

畜 牧 兽 医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0期摘要:脾脏肿瘤疾病是由感染(某些病毒、分枝杆菌、疟原虫等)、遗传以及其他脾脏方面慢性病引起。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厌食、消瘦、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

脾脏肿瘤的确诊一般会使用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诊断及病理检查等方法。

治疗首选是手术进行切除,其他也可用药物或者姑息疗法进行保守治疗。

主要从脾脏肿瘤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具体讨论脾脏肿瘤。

关键词:犬;脾脏;肿瘤;诊治0 引言脾脏是犬体内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侧,犬肿瘤类型繁多,发病部位广泛,生物学特性也是多样化,犬脾脏肿瘤是其中比较少见类型,主要有两种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脾脏的良性肿瘤有:脾脏错构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

这类肿瘤由于体积较小,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日常也很难被发现,一般在尸检或脾脏切除手术时被偶然发现。

脾脏恶性肿瘤分为两种: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脾脏转移性恶性肿瘤。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包括肉瘤、淋巴肉瘤、网织红细胞肉瘤、纤维肉瘤、霍奇金病等。

脾脏转移性恶性肿瘤很罕见,病灶多在胰腺、肺、肾脏处。

1 病因1.1 良性肿瘤原因由于起源组织的不同,将脾脏良性肿瘤的病因分为三大类型。

1)首先是非常罕见的脾脏错构瘤,病因是脾脏早期胚胎的发育异常导致脾脏正常成分组成紊乱。

肿瘤内脾小体较为少见,主要是由失调的脾窦构成。

2)脾血管瘤以脾脏血管组织的胎生发育异常为基础所导致,同样罕见,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脾脏海绵状错构瘤、脾脏末端血管扩张性血管瘤和脾血管瘤病,由海绵样扩张血管构成。

3)脾脏淋巴管瘤是以扩张型局部发育不良的先天性淋巴管梗阻为发生基础所导致,在这三种肿瘤中相对来说较为常见,占三分之二。

也称为脾海绵状淋巴管瘤或脾囊性淋巴管瘤,由淋巴管囊性扩张构成。

1.2 恶性肿瘤原因其他脏器病变部位的癌细胞转移到脾脏定居则是造成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因。

2 临床症状因为脾脏的位置较为隐秘,所以肿瘤早期是不易被发现的。

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表现

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表现

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表现任洪伟;朱震宇;刘渊;董景辉;李云芳【摘要】目的:探讨肝、脾血管淋巴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及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的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其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肝、脾多发血管淋巴管瘤的MRI影像表现为肝、脾内见多发类圆形囊状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囊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及囊内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分隔状强化影,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尤为明显.病理学表现为肝内及脾内囊实性肿块,镜下见较多淋巴管、血管,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表现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CD34(+),CD31(+),LCA(+).结论:肝、脾血管淋巴管瘤临床上极其罕见,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MRI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9(016)005【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血管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病理诊断;影像特征【作者】任洪伟;朱震宇;刘渊;董景辉;李云芳【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科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科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科北京 100039;军委后勤保障部原第二门诊部内科北京 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血管淋巴管瘤又称脉管瘤,是一种起源于间胚叶组织的良性肿瘤[1-2]。

血管淋巴管瘤由扩张淋巴管和畸形血管共同构成,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3-5]。

但主要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以头颈、躯干、四肢及腋窝等组织器官间隙多发,呈浸润性生长,亦可发于肝脏、胰腺、脾脏等实质器官内[6-7]。

发生于肝脏及脾脏实质脏器的血管淋巴管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外有关该病的文献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脏淋巴管瘤一般无临床症状,起病隐匿, 部分患者可因病灶压迫邻近结构而出现左 上腹不适、胀痛,可伴发热、恶心、呕吐、 体重减轻、高血压、脾功能亢进等。而更 多的患者由于无明显症状,故在常规体检 中发现此病更为常见。


CT平扫: 毛细血管及海绵状淋巴管瘤多为低密度病灶,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可伴分叶,病灶边缘及分 隔有强化,内容物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囊性淋巴管瘤则表现为脾脏内单个或多个囊性 低密度灶,壁薄规则,边界较清,内可见分隔, 多发病灶似一堆大小不等葡萄聚集呈簇状分布, 一般无包膜及钙化,强化后囊内容物无强化, 囊壁及囊间隔为轻中度强化。


及间隔强化。 脾血管瘤:平扫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常有多发 点状钙化灶,增强为典型表现动脉期边缘结节状 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充填。 淋巴瘤:原发淋巴瘤少见,主要是全身淋巴瘤脾 浸润,后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脾囊性转移瘤:多为多发囊性或囊实性病灶,囊壁
往往不规则增厚,可有壁结节,典型表现为“牛眼 征”,多同时有肝脏或其他脏器转移。

脾淋巴管瘤虽然是良性病灶,但是有继发 外伤性及病理性脾破裂的危险。由于本病 相对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川确诊 有一定困难,CT检查中结合单房或多房、 可有分隔和分叶,囊壁及间隔呈轻中度强 化等特征有利于诊断,但是确诊有赖于病 理。
脾脏淋巴管瘤

脾脏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SLA) 该病是一种淋巴管系的良性病变,并不是 真正的肿瘤,普遍认为它是由于淋巴管先 天性的发育不全、错构或是继发性淋巴管 损伤后淋巴引流障碍而导致的淋巴管异常 扩张甚至瘤样增大,因此有学者将它纳为 错构瘤的范畴。

组织学上分为囊型淋巴管瘤、海绵状型和 毛细管型。根据侵犯范围,SLA还可分为孤 立型和 广泛型。除脾脏受累,还可以累及 颈部、纵膈、腹膜后、腹腔脏器、肺和骨 等,称为淋巴管瘤病,病变呈侵袭性,且 常因病灶广泛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复发 率高。
平扫病灶单发 , 呈低密度 ,边界 欠清; 增强后病灶呈分 叶状 ,边缘轻度 强化
平扫多发多房囊性病 灶 ,部分囊内可见分 隔 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可 见强化
平扫脾脏体积明显增大 , 多发多房病灶呈葡萄状 聚集 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呈轻 度强化

鉴别诊断: 脾囊肿:多为单一囊腔,囊内分隔少见,无囊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