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图1 患者,男性,35 岁。脾大,增 强后脾实质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强 化灶。
图2 患者,男性,35 岁。脾内多 发类圆形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后 轻度强化,伴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图3 患者,男性,65 岁。结内边 缘区B 细胞淋巴瘤病例,脾增大,见 斑片状低密度区,伴腹膜后淋巴结 肿大。 图4 患者,女性,74 岁。弥漫性 大B 细胞性淋巴瘤病例,脾内巨大 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正常脾 组织仅少量残留。 图5 患者,女性,32 岁。脾内巨 大不均匀强化肿块,与胃后壁分 界不清。 图6 患者,男性,70 岁。脾内巨 大肿块,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 动脉受侵
病理表现
脾脏增大,脾内病灶大小不等,内有实质和 囊性混合成分,无包膜,内皮细膜不典型增 生,胞核异常,细胞排列紊乱。
【CT表现】 1.脾脏明显肿大,密度不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可有钙化。 2.增强扫描脾脏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可有 囊变坏死,也可有自病灶边缘向中心扩展式强化。 3.肝、肺、骨、脑等转移的相关CT表现。 【本例特点】 ①中老年女性有慢性消耗性病史半年; ②脾脏明显不规则增大,平扫脾内密度不均,可 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灶,境界不清,病灶内可 见散在钙化;增强明显不规则强化。 ③肝脏内可见多发散在类圆形低密度灶; ④脾病灶明显重于肝脏。
2011-9-22学习病例
临床资料
1、女性,69岁,因进行性消瘦半年伴发烧、 乏力八天入院。 2、血常规:WBC;19x109/L,N:91.5% 肝功:ALP:232U/L 腹部B超:肝脾多发实性占位。 3、既往有DM-2 十七年病史。
手术病理: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较少见,主要为血管内皮 瘤,属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 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14~0.25/100万,在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发病年龄在 19~86岁,平均年龄52岁,以老年人居多。 临床表现为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 肝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 的病人发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 裂。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 其半年生存率仅为20%。 有作者认为其发生可能与钍的过度照射和乙酰 氯的作用有关。
鉴别诊断
1、原发脾脏淋巴瘤伴肝脏浸润:一般没有钙化;也不会造 成脾脏如此变形。 2、白血病肝脾浸润:肝脾同为外周血播散而来,CT表现差 异不应该如此之大;一般也不会有钙化。 3、脾结核:临床上常有低热、盗汗等症状,肺结核病史, 脾脏轻到中度增大,常累及腹腔其它脏器,也不会造成脾 脏如此变形,表现上与淋巴瘤相像。 4、脾转移瘤:多见于晚期肿瘤患者,有明确的肿瘤病史, 增强扫描可见典型的“牛眼”征或“靶心”征。 5、脾血管瘤: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或环形强 化,随时间推移逐渐向病灶内部充填,延迟期病灶与脾实 质密度相等。 6、脾淋巴管瘤:属真性囊肿,平扫肿瘤表现为边缘清晰的 低密度病变,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强化。 7、脾错构瘤:如果有脂肪成分(一票否决)。
图1 患者,男性,35 岁。脾大,增 强后脾实质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强 化灶。
图2 患者,男性,35 岁。脾内多 发类圆形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后 轻度强化,伴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图3 患者,男性,65 岁。结内边 缘区B 细胞淋巴瘤病例,脾增大,见 斑片状低密度区,伴腹膜后淋巴结 肿大。 图4 患者,女性,74 岁。弥漫性 大B 细胞性淋巴瘤病例,脾内巨大 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正常脾 组织仅少量残留。 图5 患者,女性,32 岁。脾内巨 大不均匀强化肿块,与胃后壁分 界不清。 图6 患者,男性,70 岁。脾内巨 大肿块,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 动脉受侵
病理表现
脾脏增大,脾内病灶大小不等,内有实质和 囊性混合成分,无包膜,内皮细膜不典型增 生,胞核异常,细胞排列紊乱。
【CT表现】 1.脾脏明显肿大,密度不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可有钙化。 2.增强扫描脾脏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可有 囊变坏死,也可有自病灶边缘向中心扩展式强化。 3.肝、肺、骨、脑等转移的相关CT表现。 【本例特点】 ①中老年女性有慢性消耗性病史半年; ②脾脏明显不规则增大,平扫脾内密度不均,可 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灶,境界不清,病灶内可 见散在钙化;增强明显不规则强化。 ③肝脏内可见多发散在类圆形低密度灶; ④脾病灶明显重于肝脏。
2011-9-22学习病例
临床资料
1、女性,69岁,因进行性消瘦半年伴发烧、 乏力八天入院。 2、血常规:WBC;19x109/L,N:91.5% 肝功:ALP:232U/L 腹部B超:肝脾多发实性占位。 3、既往有DM-2 十七年病史。
手术病理: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较少见,主要为血管内皮 瘤,属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 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14~0.25/100万,在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发病年龄在 19~86岁,平均年龄52岁,以老年人居多。 临床表现为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 肝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 的病人发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 裂。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 其半年生存率仅为20%。 有作者认为其发生可能与钍的过度照射和乙酰 氯的作用有关。
鉴别诊断
1、原发脾脏淋巴瘤伴肝脏浸润:一般没有钙化;也不会造 成脾脏如此变形。 2、白血病肝脾浸润:肝脾同为外周血播散而来,CT表现差 异不应该如此之大;一般也不会有钙化。 3、脾结核:临床上常有低热、盗汗等症状,肺结核病史, 脾脏轻到中度增大,常累及腹腔其它脏器,也不会造成脾 脏如此变形,表现上与淋巴瘤相像。 4、脾转移瘤:多见于晚期肿瘤患者,有明确的肿瘤病史, 增强扫描可见典型的“牛眼”征或“靶心”征。 5、脾血管瘤: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样或环形强 化,随时间推移逐渐向病灶内部充填,延迟期病灶与脾实 质密度相等。 6、脾淋巴管瘤:属真性囊肿,平扫肿瘤表现为边缘清晰的 低密度病变,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强化。 7、脾错构瘤:如果有脂肪成分(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