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一
(一)
皮亚杰(瑞士1896——1980)是20世纪杰出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通过认知结构、图式、同化、顺应等概念,解释了个体发展中经由自身需要与环境特征的交互作用历程逐渐得到的知识发展,并提出了随年龄增长在认知结构发展上的四个质变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当个体面临环境中的新刺激,总是先试图去同化,如同化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的图式甚至重建新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个体图式沿着平衡——不平衡——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一直向前发展,这也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实质所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活动法:皮亚杰认为思维发端于动作,而主体的活动就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也是智慧的根本来源。自我发现法:根据皮亚杰理论,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进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认知冲突法(认知失衡法):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水平的认知结构,儿童运用这些结构去同化输入的信息,有些能同化,有些则不能。于是在能够同化和企图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就有了矛盾,导致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同伴影响法: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似乎比成人更能够促进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
(二)
维果斯基(苏联1896——1934)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享誉世界的大学者,被公认为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的先驱。他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强调了教育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最近发展区”等认知发展的观点,阐述了教育先于个体认知发
展的教育思想。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两种工具”说,即“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精神生产工具也即心理工具,是指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它能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质的变化,使人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上升到高级阶段,从而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认为语言是发展的媒介与思维的工具、是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是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同样的自言自语,皮亚杰认为是自我中心式言语,是儿童在社会性和认知上不成熟的表现;而维果斯基则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式”的外在语言是个人语言内化的先兆。个人语言是引导个体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是复杂认知技能的基础。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可以采取教学支架。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周其耀200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