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3
(十六)肠痈
(十六)肠痈(十六)肠痈例一陆左。
初诊: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盲肠炎也;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
生军15克芒硝9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皮30克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
赤白芍各15克生甘草9克炙没药各9克。
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
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之。
生川军30克芒硝21克(冲)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丹皮30克(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例二李××,女,65岁。
住院号:39087。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9日。
家属代诉:恶心、呕吐,发烧伴右下腹痛两周。
患者两周前开始脐周围肿痛。
并有恶心、不思饮食,纳后即吐,认为患胃痛而未予治疗。
痛渐转移到右下腹部,隐隐作痛,右腿不能伸直起坐,屈身而卧。
伴有发烧,朝轻暮重,连日不退,大使多日未解。
曾诊为阑尾炎,经肌注青霉素3天,未见好转。
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顿,痛舍面容,表情淡漠。
右下腹可摸到一个9x7厘米大小之包块,腹壁紧张、压痛,有反跳痛,肌肤甲错,右下肢拳曲而卧,脉象沉细,舌尖光、苔根薄黄腻。
体温38℃,白细胞总数18,600/立方毫米,中性81%,、血压3159/80毫米汞柱。
辨证:湿热夹瘀、阻滞肠腑,营卫不和,热胜肉腐,证属肠痈(西医诊断:阑尾周围脓肿)。
治法:和营化瘀,排毒消肿。
方药:炒桃仁9克栝萎仁9克冬瓜子仁9克丹皮6克归、尾9克赤芍6克银花9克连翘9克炙甲片6克皂角刺9克伸筋草9克水煎服,外敷金黄膏。
12月21日(二诊):两剂药后,大便得解,右小腹痛势见轻,腹壁紧张得缓,压痛减轻,热势已挫,略思纳食,舌苔根薄腻渐化,脉象弦滑。
宗前方加败酱草9克苡仁12克3剂。
12月24日(三诊):药后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疼痛不甚,右足已能伸直,体温37.4℃,胃纳转馨,舌苔薄布,脉细滑。
治宗前方加减。
生苡仁12克冬瓜子仁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栝萎仁9克丹皮9至败酱草9克陈皮6克银花9克水煎服。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3
肠痈诊疗方案徐闻县中医院肠痈,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
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肠痈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肠痈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肠痈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规定了肠痈的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
本指南适合中医外科、内科、妇科、儿科、全科医学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肠痈intestinal abscess肠痈是指痈疽之发于肠部者,以右下腹疼痛拘急、发热或右下腹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
3 临床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1,2,3]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
约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一般伴有发热(体温38℃左右),恶心纳差,舌淡,苔白腻或淡黄,脉弦滑或弦紧等。
3.2 辅助检查[1,2,3]3.2.1 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白细胞计数可升高到(10-20)×109/L,可发生核左移。
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老年患者的白细胞无明显升高。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或白细胞。
3.2.2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右下腹超声检查有时可见阑尾肿大,或其周围渗出,或包裹性液性暗区形成,或发现回盲部肿瘤。
X线检查:腹部平片通常无特殊发现,慢性阑尾炎钡剂灌肠可见阑尾细长扭曲、腔内狭窄,偶然可见钙化的粪石和异形物影。
CT检查:下腹部CT检查可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及回盲部肿瘤的判断。
3.2.3 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排除结肠肿瘤。
3.3 鉴别诊断[1,2,3]3.3.1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
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肠痈中医诊疗方案简介肠痈又称肠脓肿,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腔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发热、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肠痈多由湿热内蕴、脾虚湿停等病机引起,因此,在中医的治疗中,通常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法。
本文将介绍肠痈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方剂推荐1. **通腑软坚汤**组成:大黄、芒硝、芒硝、黄连、半夏、枳实、甘草作用:清热泻火,利湿通便,消炎解毒。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 **槟榔大黄汤**组成:大黄、槟榔、厚朴作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服用。
> 注意:以上方剂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药物用法一般情况下,以丸剂或者水煎剂的形式服用中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医生会调整用药的配方和剂量。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肠痈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效果。
穴位推荐1.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
2. **足三里穴**:位于腿部,当膝盖外侧髌骨下方的凹陷处。
3. **巨阙穴**:位于足部,足内踝后方凹陷处。
> 注意:针灸疗法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饮食治疗在饮食方面,中医认为肠痈多由湿热内蕴引起,因此需要忌口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可以适量多饮温开水,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
忌食食物-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 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等。
- 生冷食物,如生冷水果、冷饮等。
宜食食物- 温补食物,如莲子、山药、生姜等。
- 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 煮熟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注意事项1. 在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 服药期间,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时间,避免过量或漏服。
3. 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进食不适合的食物。
4. 在针灸治疗中,应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确保安全。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简介肠痈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认为肠痈多由湿热蕴结、痰火壅盛所引起,治疗肠痈需要通过清热、利湿、解毒的方法来改善病情。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疗肠痈的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肠痈主要依靠病史询问、望诊、切诊、脉诊等方法。
常见的肠痈的症状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
望诊时可能出现腹胀脘硬,脉诊时可能出现脉滑数等。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肠痈主要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同时结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休息。
中药方剂方剂一:苦参败毒散【组成】苦参、黄连、黄柏、连翘、黄芩。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便。
【用法用量】每次研末3克,每日2次,水煎服。
方剂二:芩连汤【组成】黄芩、黄连、连翘、地骨皮。
【功效】清热解毒,止泻。
【用法用量】每次研末6克,每日3次,水煎服。
方剂三:薏苡陈皮汤【组成】薏苡仁、陈皮、炒白术。
【功效】健脾化湿。
【用法用量】每次研末10克,每日2次,水煎服。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腥膻、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有助于清热利湿;•饮食要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休息调理适当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持肠道通畅。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治疗肠痈时,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并及时告知医生。
同时,个体差异较大,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避免寒冷刺激,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结论肠痈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中医通过清热、利湿、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介绍了中医诊疗肠痈的方案,包括中药方剂的使用、饮食调理和休息调理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最终,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医诊疗肠痈的经验总结》 2. 《中医内科学》。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内治①瘀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精神萎顿,肢冷自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肠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肠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肠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肠痈是因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成脓。
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说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病因病机】素禀阑尾管道狭窄,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酿生湿热,复因粪石、慢性肠道病变、虫积、腹内肿块等因素,致使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易于感受邪毒,湿热与邪毒相合,淤结肠中,气滞血瘀,血败肉腐,生痈化脓而成。
本病以热毒、瘀滞、脓毒蕴肠为主,故病性多属实证、热证。
本病若能早期发现,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若误诊失治,则病性加剧,可并发诸多急危重症。
【诊断要点】1.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以10 一40 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较急。
2.均有腹痛,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变化较多,开始可位于上腹,或脐周围,或全腹部,1-12 (一般4 一6 )小时后移至右少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伸直或牵拉右腿则痛增,病人行走时常将身体前弯,卧床时喜右髋轻屈位以减轻腹痛。
伴食欲不振,恶心或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 ℃。
3 .腹部检查:右少腹麦氏点或其附近可有固定压痛点及反跳痛;压迫左少腹亦可引起右少腹疼痛;或令病人左侧卧位,右下肢伸直过度后伸,可引起右少腹疼痛;或嘱病人仰卧,髋、膝关节屈曲900,将股骨内旋,亦可引起右少腹疼痛。
右少腹或可触及包块。
4 .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均增高,分类多示核左移。
尿常规及胸、腹X 线透视一般正常。
B 型超声波检查有一定参考意义。
【类病鉴别】1 .肺热病:腹痛多不明显,尚有咳嗽、吐粘痰、胸痛,胸部体检及胸部X 线检查可资鉴别。
2 .暴泻:于腹痛前常先有恶心呕吐、腹泻,与肠痈先有腹痛不同,或水泻前常有腹部绞痛,压痛部位不固定,肠鸣音亢进等。
3 .肾瘅:先寒战高热,疼痛初起于右肾区,腹痛常伴有腰痛,脊肋骨有压痛,尿中有脓细胞或培养阳性等有助于诊断。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及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三)手术治疗
• 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均应早期行手术治疗,适应症: (1)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 性阑尾炎;(2)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及休克; (3)婴幼儿急性阑尾炎;(4)妊娠合并较重的阑尾 炎;(5)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6)阑尾蛔虫症。
• 酿脓期:腹痛,腹肌挛急加重,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或右下腹有 痞块,伴壮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 弦数或滑数。
• 溃脓期:腹痛弥漫至全腹,全腹肌挛急,压痛、反跳痛。高热不退,自 汗口渴,恶心、呕吐、便秘或似痢不爽。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舌质红或 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裂3、卵巢囊肿扭转4、急性输卵管炎 此外,有时还需要与急性胃肠炎、右侧肺炎和胸 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 进行鉴别。
七、中医症候诊断及辩证治疗
(一) 内治
• (1)瘀滞证 主证: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
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 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
肠痈(急性阑尾炎) 诊疗方案及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
• 中医定义:肠痈是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 畴。
• 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 隆氏病等均属肠痈范畴。
• 特点:腹痛起于胃脘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到右 下腹,伴发热、呕吐、恶心,右下腹持续性疼痛 并拒按。
•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 于女性。
大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1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学,1994 )。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卫生部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 2011 年 7 月 1 日)。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或伴反跳痛肌紧、炎性反应表现(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等 )是诊断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主要依据。
(1)症状①腹痛: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始发于上腹 ,后转移至右下腹),也可直接表现为右下腹痛。
②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③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心率增快等。
(2)体征①右下腹压痛 :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 ,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 ,可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改变。
发病早期 ,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 ,右下腹便可出现压痛。
如感染扩散 ,则压痛围可扩大至全腹 ,但仍以右下腹压痛最明显。
②腹膜刺激征象:反跳痛,肌紧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③右下腹包块:如右下腹扪及压痛性包块 ,边界不清,固定,应考虑阑尾周围脓肿。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
(4)影像学检查① B 超: B 超有时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此外,B 超对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尤其是女性患者。
②腹部 X 片:可见盲肠扩和液气平面,偶尔可见钙化的粪石或异物影 ,可帮助诊断。
③计算机断层扫描 (CT)和磁共振 (MRI) 检查:MRI 、CT 可获得与B 超相似的效果 ,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肠痈特效验方
肠痈特效验方中医治肠痈之方,首推《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皮汤,谓之经方。
此方用药简练而配伍精当,然病势重至有穿孔危险者,则大黄重用恐挺而走险,故恒常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方以治之。
诚言:药不在多,有效则灵;方不在峻,愈病则名也。
急性阑尾炎鲜白花蛇舌草30~120克(干品减半)水煎服,每剂仅煎一次,服药3~4天症状可消失。
首次剂量要大(病情较轻者,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则首次剂量60~90克;病情较重者,如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则首剂为120克),以后按首次剂量的一半给药,并且第一天要服四剂,才能较快控制症状。
第二天起每天2~3剂。
本方疗效确切,尤其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以及症状轻、局限较好的阑尾脓肿,单用即可治愈,实为中医临床的急证高效药物。
对孕妇、年老体弱和有心、肺及肾慢性病的患者,无明显副作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症。
服药后体温最先恢复正常,以后为血象,而触痛往往最后消失。
慢性阑尾炎简便方忍冬藤12克,生甘草5克,开水冲泡,代茶常饮,疗效甚好,一般服15~20日即可治愈。
急、慢性阑尾炎1、用红藤30克,酒、水各半煎服。
以此方治肠痈无论或急或缓者,均能药到病除,应手取效,为临床堪经重复之有效良方。
或问:为何此方红藤用量不多,而疗效极高?其关键在于酒煎,酒能行药势,透经络,行瘀滞,去脓肿。
在此方中,恰与红藤相须为用,相得益彰,以建大功。
若遇滴酒不饮之人,纯以水煎红藤服则多无效果,此等患者宜改用别法治之,以免贻误病机而致偾事。
是故不善饮酒者,如酒水各半犹嫌酒多,可少加黄酒一、二匙,多服几剂,亦能有效。
2、生苡仁30克,地榆、当归、黄芩、玄参、金银花各20克,麦冬12克,水煎服。
急性患者一剂见效,慢性患者大多服四至十剂痊愈。
腹痛较甚,可配合针灸足三里及阑尾穴,留针时间长且经常加强捻转,则效果比较好。
经手治疗近廿例,均愈,特效。
肠痈诊疗方案范文
肠痈诊疗方案范文
一、肠痈病因
肠痈是一种常见病,多由慢性肠炎引起,也可能由胆石症引起。
其他原因还包括:胃肠道疾病、甲状腺紊乱、免疫紊乱性疾病以及寄生虫感染等。
二、肠痈症状
1、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2、腹部肿块:患者可能会在腹部感觉到肿块,并伴有压迫感;
3、厌食症:患者会出现厌食症,平时不愿进食,导致体重减轻;
4、腹泻:患者可能出现黄色、绿色或血性腹泻,同时还会伴有低热等症状。
三、肠痈诊断
1、临床表现:通过检查患者的发病病史、症状、体征等,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肠痈;
2、影像学诊断: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进行CT或超声检查,查看肠痈情况;
3、内镜检查:可以通过内镜检查查看患者肠痈肿瘤的病理检查,更准确判断肠痈的病理类型;
4、血清学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查肿瘤标志物,确定肠痈的诊断。
四、肠痈治疗方案
1、精准用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抗炎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2、营养支持:对于患。
2013年外一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柘城县中医院外一科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3)柘城县中医院外一科肠痈(阑尾炎)诊疗方案 (2)一、诊断 (2)二、中医治疗 (3)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5)四、疗效评估: (5)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6)一、诊断 (6)二、治疗方案 (7)三、护理常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疗效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诊疗方案 (9)一、诊断 (9)二、治疗方案 (10)三、疗效评估 (11)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 (14)一、诊断 (14)二、中医治疗 (15)三、难点分析 (16)四、疗效评估 (16)肠痈(阑尾炎)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
西医诊断:阑尾炎。
二、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症候分型:1、瘀滞内结型(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酿脓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免费下载】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 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 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 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 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பைடு நூலகம்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 尾区 (麦氏点 )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 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 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病名 西医:急性阑尾炎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外科 学》(第七版) 中医:肠痈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 (2002 版,主编 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1)转移性右下腹痛, 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 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诊断依据:
峨眉山市中医医院外科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 年) 上年度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 总结:一年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利用我们的特色疗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中 医临床效果,尤其是采用辨证施治配合西医疗法等治疗方法对 69 例 肠痈进行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分析:中医认为肠痈是由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所伤,以致 损伤胃肠,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 热胜肉腐而成痈肿。所以治疗应该是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 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初 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 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反复 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我们采用这些方法对肠 痈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评估:采用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 69 例进行观察,总有效率 90.1%,其 中治愈 62 例,占 89.8%,好转 7 例,占 10.2%。结果可以看出,中 医康复疗效明显,临床效果客观,体现了特色优势。为了进一步提 高中医治疗肠痈的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 2013 年的肠痈的中医诊疗方案。如下: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第1篇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前言肠痈作为中医外科常见疾病,具有病势急、变化多、并发症多等特点。
本方案旨在规范中医诊疗流程,提高临床疗效,确保医疗安全,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标准。
二、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象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肠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2. 西医诊断: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辨证论治①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
② 湿热瘀滞证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红藤煎剂加减。
③ 阳虚寒凝证治法: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2)中成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成药,如:肠痈宁、肠痈消炎片等。
2. 外治法(1)中药外敷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芒硝、丹参等,研磨成粉末,用醋或白酒调匀,外敷于患处。
(2)针灸治疗选用足三里、阑尾、天枢等穴位,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四、治疗周期及评估1. 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内治法一般治疗1-2周,外治法可适当延长。
2. 疗效评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肠痈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五、并发症处理1. 肠痈并发穿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中医治疗。
2. 肠痈并发脓肿: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3. 肠痈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积极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六、预防与调护1. 预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肠道通畅,避免暴饮暴食。
2. 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七、结语本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确保诊疗效果。
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而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转化失司,气机痞塞,淤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宗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脱之危候。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
(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
(3)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10余小时或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入院后多急诊手术,术前麻醉准备需要禁食水,故一般不与中药口服。
中医药治疗主要在术后进行。
中医学认为,腹部术后症状为“胀、闷、痛、闭”,乃脾胃枢纽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所致。
由于术后病人有正气虚、手术所致瘀血特点,结合扶正或祛瘀或扶正祛瘀治疗。
对于术后留有胃管的病人,术后由胃管注入中药可代替口服给药。
一、诊断标准。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2.体格检查: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可有腰大肌试验阳性、或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血淀粉酶等检查;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诊断以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为主。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隐痛,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据按;一般伴有低热、恶心、纳差、舌淡红、脉弦或弦滑。
2.湿热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或或扩至全腹、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腹胀或便秘、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厚干燥、脉洪数或细数。
阑尾炎诊断入院后,需急诊手术,因术前要禁食禁水,故一般术前不内服中药。
治疗以外治为主:针刺止痛:足三里、三阴交等;静滴双黄连粉针,或炎虎宁针每日一次。
清热解毒。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术后第0—3天,治则:行气通府,清热利湿。
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方药:紫花地丁 15g 连翘 15g 牡丹皮 10g炒枳壳 15g 乳香 5g没药 5g 木香 10g 延胡索 10g 甘草 10g 大血藤 15g 金银花 9g白术 15g 白茯苓 15g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大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1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卫生部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2011年7月1日)。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或伴反跳痛肌紧张、炎性反应表现(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等)是诊断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主要依据。
(1)症状①腹痛: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始发于上腹,后转移至右下腹),也可直接表现为右下腹痛。
②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③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心率增快等。
(2)体征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
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可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改变。
发病早期,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右下腹便可出现压痛。
如感染扩散,则压痛范围可扩大至全腹,但仍以右下腹压痛最明显。
②腹膜刺激征象: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③右下腹包块:如右下腹扪及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应考虑阑尾周围脓肿。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
(4)影像学检查①B超:B超有时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此外,B超对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尤其是女性患者。
②腹部X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液气平面,偶尔可见钙化的粪石或异物影,可帮助诊断。
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检查:MRI、CT可获得与B超相似的效果,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但一般不做常规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痈诊疗方案
徐闻县中医院
肠痈,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
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
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 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
①气血淤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
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右下腹,无扩散趋势。
若湿重于热则微热,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若热重于湿则发热明显,腹部剧痛,拒按明显,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③热毒壅盛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治疗:
1. 气血瘀滞证
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15g 桃仁15g 芒硝10 g冬瓜仁15 g红藤30g 丹参20g陈皮15g 枳实15g 丹皮15 g甘草5g 。
2. 湿热蕴结证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25g,白芍25g,黄芩15g,枳壳15g,木香25g,元胡15g,大黄40g,金钱草50g。
3.热毒壅盛证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阑尾清解汤。
大黄5g,芒硝 10g,丹皮15g,桃仁20,冬瓜子15g,川芎5 g,当归10g,皂角刺10g,,生黄芪20,,穿山甲5g。
(二)特色中药外敷治疗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肠痈外敷散,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肠痈外敷散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
用法:日一次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
(三)特色中医针灸治疗
肠痈患者多见腹胀,腑气不通,大便难解,可选用针灸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针法取足三里、合谷、阑尾穴、内关等,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电针可提高疗效。
灸法取足三里、气海、关元等,每次20-30分钟。
三中医治疗效果评估
(一)评价标准
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
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
(二)评价方法
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
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作为参考。
四中医治疗难点
(一)中医治疗难点:
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
(二)应对措施:
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
术中预防应用防粘连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