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9

合集下载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针灸特色诊疗中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的眩晕诊断标准(ZYYXH/T18 2008),TCD编码:BNG070。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786-787页“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1]。

本诊疗方案的西医病名诊断对应于“后循环缺血”,ICD10编码是G45.003。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辨眩晕以虚实立论,虚证多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实证多由肝阳上亢、痰浊内蕴、瘀血阻络。

具体如下:1.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痰浊内蕴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胸闷少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4.瘀血阻络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5.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行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晄白或黧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症状
二、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
三、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建议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有昏迷、呼吸心跳骤停。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称为“脑络痹”,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时,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为主要目标。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消除病因,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在中医中被称为“脑络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精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精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症状,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等有助诊断。

有条件做头部CT、MRI、颈动脉彩超等项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要别人帮助。

轻度:0级、Ⅰ级;中度:Ⅱ级、Ⅲ级;重度:Ⅳ级、Ⅴ级。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或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现代医学的后循环缺血、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等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可参照本病治疗一、诊断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

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钩藤后下30g、石决明先煎30g、山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5g、杜仲15g、益母草30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茯神15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9克以降逆止呕。

中成药:①全天麻胶囊每次3粒,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或天麻素注射液4ml加入%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眩晕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调理气机。

方药:加味清肺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加减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清热利湿,平肝降火,调理气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逍遥散加减等。

3.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四君子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4.痰瘀阻窍证治法:化痰祛瘀,通窍止痛,调和气血。

方药:消痰止咳汤、活血化瘀汤、通窍活络汤加减等。

5.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降火,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方药:二至丸、龟龄集、清热解毒汤加减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益精,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骨脂汤加减等。

二)辅助治疗1.针灸疗法选取风池、太阳、足三里、百会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调和气血,舒缓神经。

2.中药外治采用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药材,制成药膏或药水,涂抹或泡浴,调理气血,消除症状。

3.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神经,缓解症状。

三、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饮水。

3.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高头位,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4.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5.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滥用镇静剂、抗组胺药等药物。

6.定期进行中医保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1.头痛证治法:疏风清热,祛痰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包括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和大枣等。

也可以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灸治疗:选取风池、足三里、中脘和丰隆等穴位,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

宜选择清热化痰醒脑的食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和决明子等。

可以选择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和茯神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得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概念眩晕就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就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可见于西医得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眩晕进行辨证论治。

二、眩晕得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得《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

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部或(与)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她脑干等一过性缺血得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与(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与(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得眼震以及阳性得病理发射等.(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5)本诊疗规范适用于后循环缺血、脑供血不足、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等西医临床常见疾病,须除外梅尼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得眩晕。

3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最新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以眩晕为主, 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 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

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20ml 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 每日1 次。

针灸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行间、太冲、太溪;只针不灸,用泻法;2. 痰浊上蒙型:头晕目眩, 或头重如裹, 甚则神志迷蒙, 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 或突然昏仆, 少时而醒, 平素嗜酒食甘, 体肥, 少气懒言, 嗜卧欲寐, 口中黏腻不爽, 胸膈满闷, 恶心, 舌苔厚腻, 脉弦滑。

治疗: 祛风豁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头昏、乏力、眼花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个中医针对眩晕病的诊疗方案。

1.诊断:首先,中医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和类型。

常见的眩晕类型包括头晕、眼花、耳鸣、乏力等。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诊断可以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等。

2.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益气补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甘草等益气补血药物;陈皮、白术、半夏、茯苓等祛痰化湿药物;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中医还可以使用一些针灸、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

3.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也可以对眩晕病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猪肝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4.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眩晕病时也会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患者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放松的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5.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眩晕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力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病。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等。

7.拔罐疗法:拔罐是中医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病的方法。

通过用火或机械力将罐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从而改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病。

常用的拔罐穴位有风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等。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发布于 2022-02-17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近年来,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的加深,祖国医学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PCI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栓塞为离经血,即血瘀;粥样硬化常表现为痰湿。

临床观察发现,痰瘀互联是中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证治疗中最常见的证据。

化痰活血汤(姜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5g、天麻10g、泽泻15g、川芎10g、生山楂15g、葛根30g、当归15g)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总效率达到93.33%;。

因此,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伍化痰药和化瘀药,以增加疗效。

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许多中药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已成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药物。

葛根,属于阳明,太阳经络,有升阳的作用,可以在头上引药。

药理学实验将麻醉狗直接用电磁流量计测量脑动脉血流量,通过颈动脉注射葛根总黄酮0.1-0.5mg/kg,脑血流量增加87.7%-134%.股静脉注射总黄酮10-30mg/kg,脑血流量增加约200%;高血压患者肌内注射总黄酮2000mg,约53%;患者脑血流量有所改善,血管阻力和流入时间有所减少。

通过改善脑缺血状态,证明葛根对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偏瘫、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

天麻,《本草纲目》“是肝经气分之药。

《素问》云,所有的风都是眩晕的,都属于木头。

因此,天麻进入厥阴之经,治愈所有疾病。

罗天一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无法治愈。

天麻是治风的神药。

”,现代药理学证明,天麻能增加脑血流量,有效治疗各种眩晕综合征。

除上述两种常用药外,何首乌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中药。

《本草求真》云“何首乌,所有的书都说滋补水肾,黑发轻身,备受赞赏,与地黄相似。

独冯兆张辩论清楚,首乌苦微温,阴不滞,阳不燥,得天地中和。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 [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
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
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6)排除疾病: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风痰上扰证:眩晕或头晕,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

(2)肝火上炎证:眩晕或头晕且痛,其势较剧,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车;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入睡困难,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易醒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瘀阻窍证:眩晕或头晕而头重昏蒙,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眠差,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细或涩。

(4)阴虚阳亢证: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弱。

(5)气血亏虚证: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或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减。

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白茯苓,桂枝,泽泻,炒黄柏,苍术,黄芪,人参,炒曲,大麦芽,橘仁、生姜,大枣组成。

该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眩之功,令痰浊减则眩晕轻;天麻平肝熄风,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太冲、中脘、丰隆、阴陵泉等穴 穴位单双侧?
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之品。

如泥鳅、鳝鱼、萝卜、雪梨等。

食疗方:芹菜苦菜汤(芹菜100g、苦菜100g煮熟适当调味即可) (2)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肝泻火。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由天麻,钩藤,煅石决明,炒山栀子,炒黄芩,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茯神,桑寄生,炙夜交藤,大黄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太冲、肝俞、行间、太溪等穴 单双侧?
采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之品。

如芹菜、紫菜、雪梨、豆制品等。

食疗方:菊花粳米粥(菊花10~15g、粳米60g,冰糖适量) (3)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通络,化痰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本方由姜制南星,麝香,半夏,麸炒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桃仁,竹茹,甘草,苏木,赤芍,川芎,红花,老葱,鲜姜,大枣,黄酒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内庭 、曲池、膻中、血海等穴 单双侧?。

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活血通络、化痰开窍之品。

如西瓜、冬瓜、金橘、橙子、红豆等。

食疗方:车前子粳米粥(取车前子加水500ml,煎剩300ml,去渣,加粳米100g煮成稀粥。


(4)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本方由川牛膝,煅赭石,生白芍,天冬,煅龙骨,煅牡蛎,龟板,麦芽,刺蒺藜,玄参、炒川楝子,茵陈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志室、悬钟、三阴交等穴单双侧?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品。

如甲鱼、枸杞、银耳等。

食疗方:甲鱼汤(甲鱼500g、火腿100g、香菇20、姜葱蒜适量,煮熟加黄酒、盐、味精适量)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朱茯神,炙远志,龙眼肉,炒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膻中、血海、气海、足三里等穴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补益气血,健运脾胃之品。

如红枣、山药、莲子、薏米、党参等。

食疗方: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250g洗净切块,当归5g、炙黄芪30g 洗净,一起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即可食用)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①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本方由紫河车粉,龟板,炒黄柏,炒杜仲,怀牛膝,天冬,熟地黄,麦冬,淫羊藿,巴戟天,党参,茯苓组成。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太溪、肝俞、肾俞、足三里、志室、悬钟、三阴交等穴 单双侧?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太溪、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之补肾填精,充养脑髓品。

如鸽子肉、蛇肉、韭菜、枸杞等。

食疗方:枸杞乌鸡汤(乌鸡500g、淮山药40g、枸杞20g,生姜10g、黄酒50g、食盐5g)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专方专用
补阳还五汤:清代名医王清任补气活血之代表方,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6~12:1),健脾助运,以活血通络之桃红四物去滋腻不行之熟地,易以咸寒入络之地龙增强其通络熄风之功。

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奇效,常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