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症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
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二、BPPV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
以上3类,均可双侧发病。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1)Dix-Hallpike检查:也称为Barany检查或Nylen-Barany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maneuver):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可用VNG观察,根据眼震方向确定侧别与类型;没有VNG也可肉眼观察。
BPPV的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眼震有疲劳性)(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
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一、什么是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是指因心脏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缺氧、坏死的病理状态。
它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
二、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1.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给予氧气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氧气治疗。
同时,还要注意监测氧合情况,避免过度给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3. 控制高血压和心率对于高血压和心率过快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降压和控制心率的措施,以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缺血。
4. 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的风险。
5. 管理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的管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电解质水平等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给予镇痛和安抚治疗对于出现剧烈胸痛或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镇痛和安抚治疗,以缓解不适感,并促进康复。
7. 饮食管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管理。
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原则,保持适当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量。
8. 应用心电监护仪对于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应及时应用心电监护仪,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9. 安排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对于后循环缺血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和休息计划,并监督执行。
10. 加强宣教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工作,让他们了解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管理疾病。
三、总结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于患者来说非常危险。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同时,还要加强宣教工作,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相关知识,促进康复。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如球囊扩张、血管内溶栓等,根据 病情选择使用。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针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功能障碍, 如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进行
康复训练。
生活方式调整
如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后循环
缺血风险。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如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教育,使其 了解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提高康 复效果。
05 后循环血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总结词
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理论依 据。
详细描述
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相关分子机 制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 了可能。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 肢体功能训练,如肌肉力量训练、关 节活动度训练等。
语言和认知训练
对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以促进语言和认 知功能的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 穿衣、进食、洗漱等,以提高生活自 理能力。
康复教育
血管痉挛
某些刺激因素可引起后循 环血管痉挛,导致血流受 阻。
生理机制
血压调节
后循环缺血时,血压调节 机制可能受损,导致血压 异常波动。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后循环缺血有 重要影响,神经递质分泌 异常可能导致血管舒缩功 能失调。
内分泌调节
某些激素和神经递质参与 后循环缺血的生理调节, 影响血液循环。
血流动力学改变
后循环缺血课件
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对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以通过支 架植入恢复血管通畅。
椎动脉支架植入术
对于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支架植入 可以改善脑部供血。
机械取栓
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患者,可以通过机械 取栓迅速恢复脑部供血。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针对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功 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 语不清等,进行康复训练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标准的完善
随着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 深入,诊断标准不断完善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治疗方法的研究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 法不断涌现,包括药物治 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等。
临床疗效评估
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 评估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 学的依据。
研究展望与挑战
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合
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合,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应用。
创新治疗方法的探索
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后循环缺血的科研进展和临床治疗 水平的提高。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夹 层等。
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微栓塞。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眩晕、恶 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 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A等。
认知训练
04 对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
后循环缺血治疗方案
后循环缺血治疗方案简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的病理状态。
它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常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者脑梗死。
针对PCI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运用药物、手术和康复治疗等措施,以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
1. 药物治疗1.1 血小板抗聚集药物血小板抗聚集药物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栓塞形成的风险,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轻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剂量为75-100mg每天。
•二噁英:能够阻断ADP受体,抗聚集作用较强,常用剂量为75-100mg每天。
1.2 血管扩张药物血管扩张药物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常用的药物有:•降压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可降低血压,缓解脑组织缺血症状。
•钙离子拮抗剂:如尼群地平,可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流灌注。
1.3 溶栓药物针对PCI患者的急性期,可以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促进栓子的溶解。
2. 手术治疗2.1 血管重建手术对于PCI患者的狭窄或闭塞血管,可以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血管成形术:通过导丝和扩张球囊,对血管进行扩张,恢复血管的通畅。
•支架植入术:将金属支架植入狭窄的血管内腔,增加腔内血流通畅度。
2.2 血管腔内治疗对于PCI患者的栓子形成或血管狭窄,可以考虑进行腔内治疗,常见的方法有:•血栓抽吸术:通过导管将栓子抽吸出来,恢复血流通畅。
•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先进行血管扩张术,再在扩张的血管上植入支架,维持血管通畅。
3. 康复治疗针对PCI患者的康复治疗,旨在恢复脑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1. 什么是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在收缩时,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2.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后循环缺血与“心气虚”、“瘀阻”等概念有关。
2.1 心气虚中医认为,心脏主管人体的气机运行,包括血液的运行。
当人体心气不足时,就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使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后循环缺血。
2.2 瘀阻中医认为,气机畅通则不生病。
而当人体内部出现“气滞”、“湿阻”、“瘀滞”等情况时,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进而引发后循环缺血。
3.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听诊等。
3.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可能提示心气虚;而面色紫暗、舌质紫暗、舌苔紫暗可能提示瘀阻。
3.2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其病情特点和身体感受,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患者常感胸闷气短、乏力无力可能提示心气虚;而患者常感胸闷疼痛、胸闷不适可能提示瘀阻。
3.3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判断其脉象特点,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脉象弱细、脉搏沉迟可能提示心气虚;而脉象结代、脉搏涩滞可能提示瘀阻。
3.4 听诊通过对患者心音的听诊,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
例如,听到心音减弱或出现杂音可能提示后循环缺血。
4. 中医诊断名称根据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可以将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命名为“心气虚”、“瘀阻”等。
5.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主要以调养心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5.1 调养心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进行适量运动等方式来增强心脏功能和改善心气虚情况。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1. 引言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将介绍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常用名称,并详细解释其含义和临床应用。
2.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2.1 心脏气虚心脏气虚是指心脏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
舌苔白薄,脉象虚弱无力。
2.2 心阳虚心阳虚是指心阳失调,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功能降低,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胸痛、畏寒等。
舌质淡白,苔白薄,脉象沉弱无力。
2.3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指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乏力等。
舌质暗紫,苔黄腻,脉象涩滞。
2.4 痰湿阻络痰湿阻络是指心脏周围组织积聚湿气,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气促、咳嗽等。
舌质胖大而暗红,苔白厚腻,脉象滑数。
2.5 肾虚肾虚是指肾功能失调,导致心肾相交失调,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促、畏寒等。
舌质淡红或暗红,苔白厚或黄厚,脉象沉细无力。
3.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临床应用以上所述的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是根据中医理论对后循环供血不足的病理过程进行分类和命名。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这些诊断名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针对心脏气虚的患者,可采用温阳补气的治疗方法,如服用温阳补气的中药或针灸治疗。
对于心阳虚患者,则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血瘀阻络和痰湿阻络则需要采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肾虚患者可通过益肾壮阳、温肾散寒等方法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和针灸治疗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例如,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姜、蒜、羊肉等。
总之,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眩晕、头晕、视物旋转、共济失调等。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
首先,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症状表现,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其次,临床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进一步确定诊断。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MRI、CT、颅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的病变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
最后,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比如内耳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都可能引起眩晕、头晕等症状,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等手段,以便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是指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可能由以下原因所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重要原因,它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进而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此外,椎动脉起始部也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
栓塞: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由于椎动脉起始部之前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椎动脉血液向锁骨下动脉逆向分流。
颈椎疾病:如颈椎不稳定或颈椎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错位等,压迫、缩小、阻碍椎动脉,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血流不足。
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绞痛等,心脏功能障碍或者循环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流不足。
动脉瘤破裂:颈内动脉壁薄弱,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会涌入脑内,引起外伤后遗症。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可能会导致血液黏稠
度增高,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脑血管病变。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1. 认识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听起来可能像个天书,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大脑后面的血液供应出了点问题。
想象一下,就像一个城市的水管堵了,水流不畅,结果城市的一部分就会干旱。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某些血管出现了堵塞,导致大脑后部的供血不足。
你可能会问,后循环缺血到底有什么症状呢?这可就不简单了,可能会有视力模糊、头晕、甚至记忆力下降,真的是让人心慌慌。
1.1 症状多样化后循环缺血的症状可多了去了。
比如,有的人会觉得自己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平衡感差得很;还有的人可能一抬头,视野里就会出现闪光或者黑点,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偏头痛,简直想让人哭泣。
总之,这些症状可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
1.2 影响因素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后循环缺血呢?首先,动脉硬化可真是个“老大难”,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就像过期牛奶一样,变得不再新鲜,堵塞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另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也是幕后黑手,时不时就来捣乱。
生活习惯方面,抽烟、喝酒、熬夜,更是给血管添乱,简直是“推波助澜”。
2. 护理问题当一个人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护理问题就像山上的雪崩一样扑面而来。
首先是情绪问题,患者可能因为症状感到焦虑、害怕,像猫抓心一样,没个安宁。
护理人员就要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角色,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安慰。
2.1 情绪支持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倾听和交流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你可以说:“嘿,没事儿,咱们一起度过这段时间!”这种简单的鼓励,往往能够让患者感到温暖,就像冬天的一缕阳光,照在心上。
要记得,多陪伴他们,多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忘记一些不快。
2.2 生活护理除了情绪上的支持,生活护理也必不可少。
饮食方面,得多注意了。
要让患者吃得健康,少油少盐,保证营养均衡,真的不能让他们再对垃圾食品心怀不轨。
运动方面,适度的锻炼是必需的,但千万别让他们过于激烈,像个小火车一样狂奔,稳步前进才是王道。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引言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及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该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由于冠脉狭窄、堵塞、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
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供患者最佳的护理。
护理问题后循环缺血患者常常面临以下护理问题:1. 心绞痛心绞痛是后循环缺血最典型的症状之一。
当心脏供血不足时,患者会感到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症状。
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症状。
2. 运动耐量下降由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患者的运动耐量下降。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并对其进行监测,以确保患者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3. 血压不稳定后循环缺血患者常常会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对于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调整体位。
4. 心律失常后循环缺血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室早搏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变化,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对于心律失常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等操作。
护理措施针对上述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给予药物治疗针对心绞痛症状,可以给予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缓解。
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压药物或增压药物。
对于心律失常较严重的患者,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等处理。
2. 监测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进行心电监测,以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变化。
3. 疼痛管理对于出现心绞痛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如给予镇痛药物、提供舒适的环境等。
后循环缺血护理课件
04
后循环缺血的并发症预 防与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定期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定期评 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并发症风
险。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后循环缺血 的并发症预防知识,提高其自
我防护意识。
科学饮食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保证营养 均衡,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等。同时需要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02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评估
患者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以及吸烟、
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症状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眩晕、头痛 、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神经系统检查
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其 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感觉功能等 。
家庭评估
家庭环境
家庭经济状况
了解家庭居住环境,包括室内空气质 量、居住面积、采光等,以评估患者 的生活环境是否有利于康复。
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以便为其制定 合适的护理计划和康复方案。
家庭成员支持
了解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程 度,以及家庭成员的护理能力和意愿 。
后循环缺血护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后循环缺血概述 •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评估 •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措施 • 后循环缺血的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 •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研究进展
01
后循环缺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措施后循环缺血是指在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过程中,冠脉血流被暂时或永久性阻塞,心肌缺氧导致心肌损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由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较高,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介绍10条关于后循环缺血的护理措施,希望能对护理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1. 监测心电图:心电图是监测后循环缺血的主要手段。
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心电图,特别是ST段的变化。
如果发现ST段抬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2. 监测血压:血压的监测是后循环缺血时至关重要的。
由于后循环缺血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并及时对血压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维持病人的循环稳定。
3. 维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后循环缺血的病人至关重要。
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维持呼吸道通畅,特别是对于有气管插管的病人需要注意定时清洁呼吸道。
4. 监测尿量:监测尿量可以反映病人的肾脏功能,也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病人是否存在低血容量或低血压等情况。
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病人的尿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维持温暖和补液: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维持病人的体温稳定,并及时补液,特别是对于存在低血容量或低血压的病人需要重点关注。
6. 给予充足的氧气:给予充足的氧气可以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在手术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病人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特别是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病人需要注意。
7. 给予合适的药物:在后循环缺血时,需要及时采取药物措施,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和缺氧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合适的药物,如镇痛药物、强心剂等。
8. 限制液体摄入:在后循环缺血的早期阶段,需要限制病人的液体摄入,以降低心脏的负担和减轻心肌缺氧。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适当的限制液体摄入计划。
9. 定期观察病情变化: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关注病人的心电图、尿量、血压、心率、体温等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心脏后循环缺血是指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脏后壁的心肌缺血。
这种缺血通常由主要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
症状
后循环缺血在许多情况下没有特定症状。
然而,当有症状时,常见表现包括:•背部疼痛
•肩膀疼痛
•乏力
•呼吸急促
风险因素
有许多因素可能会增加患后循环缺血的风险,包括:
•冠心病家族史
•高血压
•高胆固醇
•糖尿病
•中年或老年
•吸烟
•肥胖
•缺乏体力活动
检查与诊断
一旦怀疑患者患有后循环缺血,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测试来确认诊断:•电心图(ECG)
•心脏超声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
•CT扫描
治疗
治疗后循环缺血通常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选项:
•药物治疗:例如血管扩张剂、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改变生活方式:如改善饮食和运动;
•手术治疗:如心脏支架、球囊扩张术或冠脉搭桥手术。
预防
预防后循环缺血的最佳方法是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少风险。
例如:•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保持健康的体重;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营养;
•多参加体育运动;
•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症状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及早治疗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并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
后循环缺血2指南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和评估 • 治疗和管理 • 预防和康复 • 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01 概述
CHAPTER
定义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由于后循环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导 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认知功能评估
通过认知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04 治疗和管理
CHAPTER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脑血
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降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水 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
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降压药物
针对高血压患者,合理选用降压 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病史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及
家族史和用药情况。
体征
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如 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等。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或CT检查,观 察后循环缺血的病灶位置和大
小。
鉴别诊断
前庭神经炎
与后循环缺血的眩晕症状相似,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且多有 病毒感染史。
脑干梗死
病因和病理生理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动脉炎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 最常见的病因。
当后循环血管狭窄或闭塞时,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后循环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微栓塞形成、血管痉挛等。
02 临床表现
CHAPTER
后循环缺血名词解释
后循环缺血名词解释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后循环缺血”这个事儿。
那啥是后循环缺血呢?简单来说呢,就是咱们身体里有一部分血液流动出了点小问题。
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工厂,血液呢,就像是在这个大工厂里跑来跑去送东西的小货车。
后循环缺血呢,主要是指咱们脑袋后面这一块的血液供应不够了。
咱们的脑袋很重要吧?脑袋里有很多很重要的地方,就像一个大指挥中心,指挥着咱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工作。
脑袋后面这一块呢,也有很多重要的地方需要血液来送营养和氧气。
如果血液送得不够了,就会出问题。
就好像小货车没把东西送到该送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没办法好好工作了。
脑袋后面这一块要是缺血了,咱们可能就会觉得不舒服。
比如说,可能会头晕。
头晕是啥感觉呢?就好像你转了好多圈之后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
有时候可能会站不稳,走路都摇摇晃晃的。
还可能会觉得恶心,就像吃了不好的东西,胃里不舒服,想吐。
那为啥会出现后循环缺血呢?有几个原因。
一个呢,可能是咱们身体里的血管出了问题。
血管就像是小货车走的路,如果路不好走了,小货车就走得慢,或者走不通了。
比如说血管变窄了,血液就流得少了。
或者血管里有东西堵住了,血液也过不去了。
还有呢,可能是血液本身出了问题。
如果血液太稠了,就像很黏的胶水一样,流得也会不顺畅。
这样也会导致脑袋后面这一块缺血。
那要是发现自己有后循环缺血的情况怎么办呢?首先呢,别害怕。
咱们可以去看医生。
医生就像一个大专家,能帮咱们找出问题出在哪儿,然后想办法解决。
医生可能会让咱们做一些检查,看看血管有没有问题,血液有没有问题。
然后根据检查的结果,给咱们一些治疗的办法。
如果是血管窄了,可能会用一些药来让血管变宽一点,让血液能流得顺畅些。
如果是血液太稠了,可能会让咱们多喝水,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让血液不那么稠。
咱们自己呢,也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身体变好。
比如说,要好好吃饭,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那些垃圾食品。
还要多运动,像跑步、跳绳这些运动都很好。
运动可以让咱们的身体更健康,血液也能流得更顺畅。
后循环缺血治疗原则
后循环缺血治疗原则后循环缺血治疗(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reatment)是指针对后循环缺血(指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疾病)所采取的治疗原则。
后循环是指大脑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它提供血液供应给脑干、小脑和部分颅内结构。
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识别和诊断:对于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早期的识别和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以确定缺血的原因和范围。
保持气道通畅和稳定生命体征:对于有气道阻塞或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必要的呼吸支持措施。
同时,监测和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给予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恢复梗塞血管的通畅。
然而,溶栓治疗需要严格的患者选择和临床判断,以平衡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控制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管理对于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复发和进展非常重要。
这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戒烟等。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采取药物治疗、饮食调整、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
康复和预防复发:对于后循环缺血患者,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治疗策略:抗凝治疗:对于某些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如心房颤动等,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复发风险。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外科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外科干预可能是必要的。
例如,当后循环缺血由于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或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流。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因,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以控制这些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MC-PCR 87例基底动脉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BA病变 广泛后循环病变 (n = 39) (n = 36) 年龄(岁) 性别 男性 女性 危险因素 高血压 (66.7) 糖尿病 吸烟 高脂血症 (37.9) 口服避孕药 (7.1) CAD (33.3) PVD
60.4 ± 17.7 66.1 ± 10.4
[5]. 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
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有或无后 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 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 不同。
鉴于MR I弥散加权成像(DW 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
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
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
后循环缺血(
பைடு நூலகம்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是常见的缺血性 脑血管病,约占 缺血性卒中的 20%。
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 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 性疾病。
7 5 6 (54.5) 0 3 (27.3) 2 (18.2) 2 (40.0) 2 (18.2) 1 (9.1)
59 28 58 27 (31.0) 26 (29.9) 33 2 29 16 (18.4)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和诊断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 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 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2.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
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 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ner征等。 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对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 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 、小脑梗死、
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 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 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 拙手综合 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小脑梗死归纳为3种类型:①良性小脑梗死:
通常为PICA或SCA的正中支供应区梗死,该 型在小脑梗死中最为常见,约占整个小脑梗 死1/2以上。②假肿瘤型小脑梗死:该型可由 SCA供应区单独受累引起,更多是有几支小 脑动脉特别包括PICA供应区共同梗死引起。 ③昏迷型小脑梗死:患者通常在发病后短时 间内昏迷,可并发脑干梗死。小脑梗死面积 大,临床症状进行性恶化,常伴发小脑扁桃 体疝,此型一般由多支小脑供应动脉梗死引 起。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但锁
骨下动脉第一段或无名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发生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同样引起后循环缺血症状和 体征,因此,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应归于后循环。
后循环应该由双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椎基底动脉
系统共同组成。无名动脉应作为前后循环的共有部
分。
为了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有人以基底动脉为标
后 循 环 缺血
惠来县慈云中医院 胡水勋
纲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
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五、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和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后循环缺血的防治
八、小
结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
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 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 卒中20%。
后循环由椎动脉
、基底动脉和大 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 小脑、丘脑、枕 叶、部分颞叶及 上段脊髓。
小脑梗死
小脑的血液供应来自椎基底动脉发出的3对动脉:小脑上动
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梗死常因其供血动 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气体或 脂肪栓塞所致。其中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小脑梗死中最多 见。
1.病因:小脑梗死常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导致的动
脉硬化为基础病因,常因其供血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狭窄或闭 塞、心源性栓塞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原因引起。有冠心病或阵 发性房颤史均有可能引起小脑梗死。
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 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 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 (2)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栓 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 ,栓 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 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 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 丘脑。
后循环的解剖
根据路径,后循环由颅外段和颅内段组成。左右椎
动脉颅外段分别起于左右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经过
第6~1颈椎横突孔上行,出第一颈椎横突孔后绕寰枕
关节,穿过内侧硬膜环后续于颅内段,在颅内汇合形
成基底动脉,沿脑干腹侧面中线行走,在中脑腹侧上 缘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供血
BA栓塞 (n = 12)
49.3 ± 27.4
总体 (N = 87)
61.2 ± 17.5
29 10 25 (64.1) 13 (33.3) 16 (41.0) 18 (46.2) 0 10 (25.6) 8 (20.5)
23 13 27 (75.0) 14 (38.9) 7 (19.4) 14 (36.1) 0 17 (47.2) 7 (19.4)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 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 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种以假设 代替证据的模式是导致VBI 诊断混乱的重 要原因。
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
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大都有动脉粥样硬
组A (n = 39)
6 (15.4) 21 (53.8) 3 (7.7) 32 (82.1) 19 (48.7) 19 (48.7) 12 (30.8) 19 (48.7) 2 (5.1) 17 (43.6) 1 (2.6) 16 (41.0)
组B (n = 36)
7 (19.4) 17 (47.2) 0 27 (75.0) 22 (61.1) 25 (69.4) 16 (44.4) 14 (38.9) 5 (13.9) 17 (47.2) 2 (5.6) 16 (44.4)
大脑后动脉借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相连,共
同参与Willis环的构成。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由 近至远端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沿途向双侧平行发出 10余对脑桥动脉及无数小的深穿支。 由此可见,后循环主要为脑干(延髓、脑桥、中 脑) 、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内耳前 庭等提供血液供应。
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
管造影、CT 血管造影、MRI 血管造影 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助于发现和 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
87例基底动脉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意识障碍 偏瘫 四肢瘫痪 球/假性球麻痹 小脑体征 头晕/眩晕 恶心 感觉异常 耳鸣/听力异常 眼动异常 瞳孔异常 头痛
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1、脑桥支:供应脑桥的深穿支; 2、内听动脉:供应耳蜗、半规管、椭圆囊和 球囊; 3、小脑前下动脉:供应延髓上部、脑桥被盖 外侧、小脑半球前部、小脑中、下脚; 4、小脑上动脉:供应中脑被盖外侧、脑桥上 部、小脑上脚、小脑半球上部和深部核团; 5、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颞叶和枕 叶。
椎动脉直径3-5mm,
15%人群一侧直径小
于2mm, 50%左侧为主, 25%右侧为主, 25%双侧 对称。
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供血
椎动脉直径3-
5mm, 15%人群一 侧直径小于2mm, 50%左侧为主, 25%右侧为主, 25% 双侧对称。
椎动脉的主要分支
1、脑膜支:供应后颅窝硬脑膜; 2、脊髓后动脉:供应延髓和颈段脊髓; 3、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全长双侧灰质的 前半部; 4、延髓动脉:供应延髓旁正中组织; 5、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延髓背外侧、小脑 下半部皮质和深部。
化。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 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存在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⑵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
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⑶在203例椎动脉造影中,仅2例有因骨赘引起
的动脉侧方移位。
⑷对1018例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
多普勒超声检查,仅发现5%有颅外段椎动脉 受压。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 代了VB I概念。
准将后循环人为分为三部分,椎动脉入颅到小 脑后下动脉处为近段,小脑后下动脉至小脑上 动脉处为中段,小脑上动脉以远为远段,也即 “基底动脉尖”(如图1所示) 。病变累及远段 预后不良。
图1 后循环解剖模式图,分为近、中、远三段
误区
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被广泛使用,并产生
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 丧失归咎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颈椎骨 质增生当作VB 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 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是粥样硬化的主要部位
基底动脉
颅底 枢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