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课 程 设 置 的宗 旨是 , 养 学 生 数 理 化 、 培 自然 科 学 、 语 能 力 外
设的专门机构评价通识教育课程 , 而大 部分美 国大学采 用
的 方 法 为 课 程 嵌 入 式 评 价 法 C A。 这 种 被 首 次 运 用 于 北 E 科 罗 拉 多 州 大 学 ( h n e t o o hm o rd ) 方 T eU i mi f . e C l ao 的 v y N o
课 程 设 置 委员 会 评 审 , 过 初 审委 员 会 的初 步 认 定 后 提 交 经
1 .明确的通 识教 育课 程 目标 。泰勒 ( y r 曾说 过 : Tl ) e “ 我们如果系统地研 究某 一课 程时 , 首先 必须 要确定 课程 要达 到的各种教育 目标 。 _ 美 国大学 通识教 育课 程 的设 ”】
教育 的一套标准 , 五个必 须” 一个有 教养 的人 必须有 即“ : 效地思 考和写作 ; 必须 能批判性地理 解 自然 、 社会 和人文 ;
必 须全 面 地 看 待 任 何 时 代 、 何 地 区 的 文 化 ; 须 能 深 人 任 必
思 考道德伦理 问题 ; 必须在某一领域 内深入研究 到介于 广
细化 并提出改革议程程序后 , 提交 院教 职员代 表大会表 再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并对我们的课程观念做整体性变革,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识教育更能卓有成效的开展。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归纳,并给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通识教育课程也随之不断经历变革。
国外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鲍温(Stephen H.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普通(general)、核心( core)、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1996年美国学者联盟(Natinoal Asos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50所有影响的学院和大学对1914、1939、1964、199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nomyuos)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
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1636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
第二,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斯特斯(Peter Stema)认为在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的开展必须更好地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1 通 识教 育 的理念 核心
通 识教 育 源 于 古 希 腊 的 自 由 教 育 ,又 称 “ 通 才 教
育” 。它是 指非 专业 性 、非 职业 性 的 高等 教 育 ,其 目的在 于培养 学生 的综合 素质 ,使 学生在 道德 、情感 、理 智等 方 面得 到全 面发展 。本质 特征 是广博 的学 科领 域和深 厚 的历 史积 淀 ,更 多关 注 内在 精神 和价值 观 的浸润 和培 育 ,具 有
汇编课 程 手册 、调节课 程 、保存 学历 档案 和汇集 学生 资料 等 四种基本 功能 。 汇编课 程手 册是 在每个 学期 中旬 ,教授 们将 下学 期要 开 的课 程 、学分 和选 课 人 数 ( 最 高 和 最低 人 数 ) 送 交 注 册 办公 室 。注册 办公 室与有 关部 门联 系 ,确 定各 门课 的时
的一个有 机部 分 。 由于 多元文 化研 究 的成果 直接或 间接 地
通识教 育强 调整合 不 同领域 的专业 知识 ;重视 培养 人 的思 维方法 及敏 锐 的洞 察力 ;强调 对不 同文 化 的了解 ;同 时重 视人 的情商 的培养 ,是 以人 为本 的教育 理念 。通识 教 育是 对 自由与人 文传统 的继 承 , 是 造就 具备 远大 眼光 、通 融识 见 、博 雅精 神和优 美情 感 的人 才 的高层 的文 明教育 和 完备 的人性 教育 。通识 教育 是给青 年学 生一 种关 于人类 兴 趣 的所有 学科 的准 确 的 、一 般 性 的知 识 ,是 非 专 业 性 的 、
相对 独立 的教育 价值 。
会科 学 和 自 然 科学 ,为学 生提 供广博 的知识 。每一 领域 包 括若 干单 一 学科 和交叉 学科 。此外 ,有些 学科 横跨 三大 领 域 ,称 为 “ 跨领 域学 科 ” 。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作者:曹丽霞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对其的研究和讨论日趋热烈。
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将其译成通识教育,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与改革,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导向上值得我们比较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CAO Lixia(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Abstract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ince Professor A.S.Parkard from Bowdoin College related genen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In 1980s, Taiwanese scholars transl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ongShiJiaoYu" and then general education comes to be popularized, and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are valuable.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merica and China; comparison1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1.1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自由教 育 、 雅 教 育 . 意 义 可 解 释 为 “ 古今 之 博 其 通
变 , 天人 之 际 ” 它不 在 于 提 供 职 业 和谋 生 方 面 识 。 的训 练 , 在 于通 过 多 方 面 的综 合 教 育 , 养 具 有 而 培
丰富 知识 、 良好 修 养 的人 。我 国学 者李 曼 丽对 通 识
哥 伦 比亚 大 学 是 最 早 实 行 通 识 教 育 的高 校 。
11 9 7年 . 大个 别 教 师尝 试 着开 设 了一 门“ 文经 哥 人
教育 的 内涵 作 出 了 比较 全 面 的诠 释 : 就性 质 而 言 。 通 识 教育 是 高等 教育 的组 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生
的广泛 应用 有力 地 推动 了学 科 的分 化 和社会 的分
入 知识 的细 枝末 节 之前 ,能够 对他 所 置身 的世 界
工 .高 等教 育逐 渐演 变 为培 养社 会 所需 要 的高级 专 业人 才 的一 种专 门教育 ,这种 专 才教 育在 极大
促进 生产 力发 展和 社 会繁 荣 的 同时 ,也造 成学 生 知识 与思想 的割 裂 、 野 日益 狭窄 、 书 日益功 利 视 读
博 知识 、高雅 情 趣 和优 美 情 感 的人 才 的 高层 的文
明教 育 和完备 的人性 教 育 。 通 识 教育 是 美 国 高等 教 育 中最 引 以 为豪 的精
成 , 部 分是 “ 明史 ” 另 一 部 分 是 “ 一 文 , 人文 经 典 ” 。 “ 明史 ” 是讲 授 西 方 从 古 至今 的 历史 , 西 方 文 课 如《
2 0世 纪初 ,美 国大学 将 哲 学家 亚 里 士多 德 和
( 稿 日期 】0 O 0 — 2 收 2l一 1 2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历程研究
一
、
通 识 教 育 内 涵 简 析
据李 曼 丽 和 汪永 铨 不 完 全 统计 , 自通 识 教 育 1 9世 纪初 期 提 出 到 2 0世 纪 末 , 有 一 定 代 表 意 义 的 著 具
作 和 著 名 学者 对 通 识 教 育 内涵 的表 述 , 有 5 就 0种
业 学 习 的准 备 , 学 生 提 供 所 有 知 识 分 支 的 教 学 。 为
的政治 、 济 、 会 的因素 , 经 社 也有 内在 的教 育价值 观 、
教 育思潮 和思 想 学派 的因 素 。这 也是 为什 么给通 识 教 育下一 个人 人 都 能接 受 的定 义 如此 困难 的原 因 。 对通 识 教育认 识 不 清 , 自然 实 践 不力 。我 国大 学 通 识教 育实 践受 美 国大 学影 响最 大 。 因此 , 续 加 强 继 对美 国通 识教 育 的研究 仍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
学 和学 院 开 始 了 自由 开 课 和 选 课 , 对 大 学 统 一 这
的课 程 要 求 形 成 了 挑 战 。在 对 “ 学 生 学 习 的 课 大 程是 否 需 要 一 些 共 同 的 部 分 ( o o lm ns ” cmm n e e t) e 的争 论 中 , 卡 德 教 授 撰 文 写 道 : 我 们 学 院预 计 帕 “ 给青 年学 生 一 种 gn rl d ct n 一 种 古 典 的 、 e ea e u a o , i 文
击, 其课 程 内容 和 实践 方 式 不 断 发 生 变化 。尽 管如 此 , 国大 学通 识 教 育在 维护 本 国文 化 、 进 民族 融 合 的 精 神 上 美 促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美国大学普遍实施通识教育,大学的课程与修业、教学与评估、辅导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以渗透的形式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教育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及个体性功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enlight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o ou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n zhijunthe maxist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the capital nomal universitygraduate student 100048abstrac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al 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oaching and life, etc are reflected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ncept.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infiltration play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ts education idea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re reflec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bjective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fun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re important to enlighten.key words: american, general educx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实践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0 5
作者 简介 :牛 秋实 ( 1 9 6 8) , 男, 河 南_ 盂津 人, 许 昌学 院社科 部副 教授 , 历 史学 博士 , 南 京 大学文 学 院博士 后
习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学 生 缺 乏 问题 和研 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内容 ,确定 国际课
意识和好奇 心,这也是为什么 留学美 国的钱学 森发出 程在 教学中的正式地位 。美 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了世纪之 问:为什 么 中国的大学没有 能培养 出诺贝尔 就主张在大学课程 中开设 国际课程 ,并 于 7 0年代在
美国之所 以能够产生 出世 界最优秀的大学 ,是 因 修养——不论作 为家长、公 民、配偶、旅行者 、艺术 为美 国与包括英 国、德 国、法 国等其他发达 国家在 内 活动参与者 、领 导、志愿 者或是善 良的人—— 他 的一 的大多数 国家不 同,这些 国家本 科课程专业化程度 比 生 的大 部分 时 间 中都 要使 用 的知 识 、技 能 和人 生态 较 高 ,而美 国却是拥有 出色的 “ 通识教育 ”系统 。所 度 。其 次是 华盛 顿大 学 教授霍 伍 德李诺 斯 川德 的定 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
来 ,比如提供 关于贫 困问题 的背景知识 ,或在保健 、安居和福利政 策的课程 中结合社 区服 务的内容 。
关键 词 :美国;通识教育;社区服务;大学;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G 5 3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r i t i c a l 斯・ 怀特海德 ,想 听听他的意见 。怀特海德希望有一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是 C 个更为平衡 的人文 学科教育计划 ,同时包括奖 学金计 T h i n k i n g ,这 是通识教 育的必修 课程 ,接着 学生可 以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识; 同时还引入跨学 科通识 课程 , 帮助他 们选择 合适 的 主修 专业 , 认清职业取 向。总之 , 将通识教育 的学 习技 能 、 识领 知 域及结合学 习者 中心 的现代 技术教 育延 伸 到主修 专业 的学 习中 , 是这几所大学将通识教 育与专业 教育整合的 目标 J 。
以及对不直接对 应于 职业 的一些 实 际能 力的培 养 。美 国早 期 的通 识教 育 主要 是 从 欧洲 移植 而 来 ,8 8年 的《 鲁报 12 耶 告》 T eY l R pr 以 “ ( h ae eo ) 对学 生 的官能进 行 经常 的生 动 的 t
训练 , 以规范和完善学 生的心智 、 发展他们 的潜能 ” 为通识教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5期 总第 19期 6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e o g a gR sac e n H g e d c t n i n j n ee rh s ih r u a o l i o E i
No. 0 5 2 08
一
、
质教育或普通教 育 , 即对全体学生 进行基础性 的语 言 、 化 、 文
历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知识 的传授 、 个性 品质 的训 练 、 民意识 的 陶冶 , 公
通 识教 育与 专 业教育 的整 合 目标 趋 向多元 ,
突 出主体 性
在2 0世纪 8 0年代初 就致力 于通识教 育改 革 的美 国大 学院校协会的引领下 , 国各 大学 的通识教 育委员会非 常重 美 视通 识教育 的不 断改 革和创新 , 特别是在 2 1世纪 , 以不 同的
报告》 G nrl d ctni reS c t) ( eea E u a o A Fe oiy 以培 养“ 人” i n e 全 为
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1n d c t n o ge uai o
通 识 教 育 ( nrleua o ) 称 为 普 通 教 e a G e d ct n 又 i 育 、 才教 育 或 自由教育 , 西方 教育 的一项 重要 通 是
u ie i e n n v r t si U. S.A. a d J p ra s r h a u s f g n r e u ain, e h szn h t b t s i n a a e s e t e v e o e e a d c t n t l l o mp a ii g t a oh
te d r n s.As i i h ih t fhg e d c t n’ a td v lp n n Ch n t st e hg i me o ih re u ai s fs e eo me ti i a.t er fr e p re c f o h eom x e n e o i d v lp d c u t e n g n rle u ain c riu u w l c r i l o t b t o t e c riu u rfr n e eo e o n r si e e a d c t u rc l m il e a ny c n r u e t h u rc l m o i o t i e m i
Th n e p r r n r lEd c to r iu u n a tc fAm e ia e Co t m o a y Ge e a u a in Cu rc l m a d Pr c ie ot s n a a eeUn v r i e i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特色和启示
麓 嬲 一
了佛 大在教育改革 中一个重 要思索课题 。
1 . 理 念创新及试 验 。
根据佛 罗里 达州教 育法规及 佛罗 里达 大学本 身 的教育
规划 , 佛大 成立 了专 门的通识 教育 委员会 . 负责全 校通 识教 育课程 的设计 与监督 。佛 大 的通识 教育始 于 1 9 9 6 年 ,多年 来, 结 合美 国其他 大学通识 教育 的经 验 与教训 , 及 时弥 补通 识 教育 的不足 。走 过一 条从模 块化 设计 到核 心课 程与模 块 化 课程并 行不悖 的道 路 ,特别 是在 具体 执行 时讲 求循 序渐 进 。根据佛 大本科生 教育规划 , 佛大对 学生 的培育在不 同时 段有 不 同的重点 。大一 新生 重在认 知 。 形成 共 同经历 . 大二
必须 修满6 分。而国际化 、 多样化 、 行为科学 等重要知识 可在 不 同课程 中获得 ,则学校 只规 定一个 最低 学分要 求 ,各 学
院、 各学生 可以结合 学校 的要求 . 自行作 出适 当调 整。
三、 佛 大 特 色通 识教 育课 程—— 十 么是好的生活 ( Wh a t ’ s
一 繇 — √
一
、
通 识 教 育 的 内 涵
学生重 在世界 观 的培 养 , 大三学 生重 在倡导 服务 精神 , 大 四
学生 重点在 领导力培 养 。这些 核心 目标 既可 以通过 学校 日 常活动 获得 , 又 可以在通识 教育课程 中逐 步培养 。目前佛大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王玉英
美国大学 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养, 救科学和物质高度发达的文 以补 化中出现的“ 精神贫血” 握六大类的知识与技能: 外国文化、 历史研究、 文学与艺术、
现象。
理性推理、 定量分析、 科学和社会分析。而这六大类内容, 每
一
由上可见, 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层和一般学者, 在注重
[ 关键词] 美国大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教育 ; 念; 理 实践 [ 中图分 类号】 G 4 [ 献标识码 】 A 69 文 [ 文章编号】 17 —2 7 一(00 0 —04 — 3 6 1 2 7 2 1 }1 0 1 0
一
、
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
Bo ) lm所撰写的 走向 o 《 封闭的 美国精神》对于当时的美国教 , 育界产生了巨 大影响。 布鲁姆在这本书里描述和分析了现
第 1 期 2 1 年 2月 00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unlf i j cdm dct nl c ne ora o a i A ae y f uaoa Si c T nn oE i e
No. 1
F b. 0 0 e 2 1
美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与 实 践
出, 要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 就应该重视大学教育,
进行 通识教育。 O 代中 8年 后期, 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和 卡内 美 完善大学生的 天性, 使大学生懂得关于人和人类的 永恒的问 国人 文学科基金会所进行的 一系 列调查, 证实了 高等教育过 题。这就需要在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回到传统、 “ 阅读经 于职业化问题的严重性, 认为“ 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 典”让学生接触名著, , 以净化他们的灵魂, 懂得追求卓越与 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所要求 的技能和知识”因此, 德行的完美。大学应该以理性为基石, , 抗拒来 自社会的压 “ 为未来的最好准备, 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 力, 坚持学术 自由的理念 , 帮助孤立无援的理性, 提升大学生 练, 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 一种教育”只能 , 的精神水平。 是通识教育。( 《 发达国 家教育改革的 动向和趋势》第 1 , 集) 美国著名的 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罗伯持・ 赫钦斯,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 在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 领导推行了影响全美的芝 亲自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方 式 的探 讨 , 黄 明 东 、 惠敏 认 为 通识 教 育 的 实 如 冯 施 , 要 加 强通 识 课 程 师 资 队伍 和 相 关 规章 制 度 的 建设 , 需 除正 式 课程 就 性质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高 等教 育 的 组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 生都 通 是 外, 非正 式 课程 即校 园文 化 建设 也 是 非 常 重要 的一 条途 径 。 陶成 建议 应该 接 受 的 非专 业 性 教 育 : 目 的而 言 , 识 教 育 旨在 培 养 积极 参 与 就 通 大 学 可 以通过 设 立 分 类 必修 、 心 、 典 名 著 等课 程 和 开展 第 二 课 堂 核 经 社 会 生 活 的 、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的人 和 国 家 的 公 民: 有 全 的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刘少雪、 洪作奎指出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 就 内容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专 业 性 的 、 通 非 非功 利 性 的基 本 式 已经成 为 当今 大 学 实 施通 识 教 育 的有 力 途 径 。三 是 对我 国高 校通 知 识 、 能 和 态度 的教 育 。 技 识教育课程 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 并提 出建议。如余凯对北京大学 、 清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已经有 1 O多年 的历 史 了 ,它在 美 国大 学 本 O 华 大学 、 江 大学 、 汉 大 学 , 曼 丽 等 则 对 北 京 大 学 、 华 大 学 、 浙 武 李 清 中 科教 育 改革 中总 是 首 当其 冲 , 识 教育 课程 也 随 之 不 断经 历 变革 。 国 通 国人 民大学进行研究 ,对我 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中 外对 美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研 究较 多 , 的来 看 , 些 研 究 主要 可 分 为 总 这 的问题展开分析, 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三 个 方面 : 一 , 通 识 教 育 历 史 的研 究 , 温 (tp e .o n介 第 对 鲍 Se h n HB we ) 与 对 我 国 通识 教 育 课程 进 行 的研 究相 比 ,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绍 了通识 教 育 的发 展 历 史 , 对 普 通 ( n r1核 心( oe、 学(n— 并 g ea 、 e ) c r)大 u i 课程 进 行 的 研 究 明 显偏 少 。 其 中李 曼 丽 的研 究 影 Ⅱ较 大 ,她 的著 作 向 v ri) 自 由《 ea这 四个概 念 进行 了比较 。1 9 美 国学 者联 盟 es y与 t l r1 i ) b 6年 9 《 通识教育一一种大学教育观》是国内首本研 究通识教育的专著 , 对 (ai a A o c t n o c oas 选 取 了 5 N t o l s s i i fS h lr) n ao O所 有 影 响 的学 院和 大 我 国通 识 教 育 的理 论 和 实 践做 出 了一 定 贡 献。 书 中 , 搜 集 了美 国 在 她 学对 1 1 、9 9 1 6 、9 3年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进 行 了比较 分析 。这 9 4 1 3 、9 4 1 9 数 十所大学 2 O世纪 7 O年代至 9 O年代的本科课程计划和其他 有关 个 报告 影 响较 深 远 , 国高 等 教 育专 家 艾诺 默 斯 ( n my o ) 门对 美 An o u s专 资料 ,据此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实践的现状及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这 个报 告进 行 过简 介 。 艾诺 默 斯还 介 绍 了美 国学 院和 大学协 会 对 美 国 如 通识 教 育 的 内容 、 课程 结 构 、 整 个 教 学计 划 中所 占的 比重 等做 了 在 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 分析。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在他 的专著 《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 夫 (rd r k R d lh对 1 3 Fe ei u oP ) 6年 以 来 的 美 国本 科 课 程 进 行 了研 究 , c 6 践》 则专门有一章“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考察 报告 ”其中详细介绍 了美 , 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第 二, 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 , 斯特斯 国 十所 较 著 名 大 学 的课 程 实 施概 况 , 并提 出 了考察 心得 和 具体 建 议 。 (ee tra认 为 在 大学 里通 识 教 育 仍 旧是 一 个 活 跃 的 主 题 , 有 P trS e ) n 要 其他 研 究还 有 : 少 雪 对 美 国 1 著 名 大 学 通 识 教育 课 程 概 况 进行 刘 0所 效 的 开展 必须 更 好 地设 计 计 划 、 定 范 围和 控 制 规 模 , 选 同时 有学 校 领 介绍。 李曼丽对哈佛核心课程进行 了述评 。 李成 明以哈佛大学 的课程 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斯科特(ee o t提 出随着社会变化 , P trS ct ) 变 化 阐释 了美 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课 程 的历 史 发展 。 金生 比较 了 哈佛 、 易 美 国高 等 教育 进 入 大 众化 阶段 , 等 教 育 的 目的随 着 发 生 变化 , 识 高 通 麻 省 理 工 学院 ( T和 北 大 、 华 通 识 教育 的 课 程 设 置。 振 海 、 Ml) 清 何 杨桂 教 育 的理 念 也要 随 之变 化 。 迈克 多纳 德 (/ rc D n a ) 通 识 v . o k Ma c o l把 \B d 梅 对 麻 省理 工 学 院 本 科 教育 的教 育理 念 、 教育 目标 、 育 方 式和 课 程 教 教 育 应 概 括 为 以下 三 个 问题 : 生 应 该 知 道 什 么 , 生 应 该 掌 握 哪 些 学 学 设 置 等 方面 进 行 了研 究 并提 出 了相应 的启 示 。 刘拓 等 对 中 美几 所 著 技 能 , 应 该 分享 什 么价值 , 在 此基 础 上提 出课 程 的 不 同形 式。 他们 并 也 名 大 学 通识 教 育 实 践 进 行 了 比较 分析 。陈 建平 在 对 芝 加 哥 大学 的访 有 一 些学 者介 绍 了 美国研 究 型 大学 当前 的一 些通 识 教 育 实践 , 杰肯 如 问考 察 后 介绍 了芝 加 哥 大学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 。 ;巧 玲 通 过 在加 州 州 先 斯 ( h e k s通 过 自己 在 马萨 诸 塞 大 学 的 教 学 经 验 认 为 通 识 J nA J n i ) o n 立 大 学 访 问学 习 的亲 身 经历 ,介 绍 了 美 国加 州 州立 大 学 通 识教 育 值 教 育 对研 究 型 大学 的学 生来 说 是 必不 可 少的 。 国华 盛顿 大 学 的本校 美 得 我 们 学 习 的地 方。 航 空学 系最 近 为 非 工 程 学 的 学 生 开 设 了一 门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A 1 1 A 0 总 的来 说 , 国 内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课 程 的研 究 局 限 于某 个 或 ( ra d S a e v he s,学生 很 感 兴趣 。 艾本 哈德 (o t E e— Ai n p c e il ) e S ct b r 某 几 个 研 究 型 大学 , 系统 化和 深入 程 度 需 要进 一 步 提 高 , 对研 究 型 大 h rt 绍 了这 门课 程 的经 验 , ad) 介 并认 为这 是通 识 教育 一 个 很好 的实 践。 学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存 在 问题 和 困难 以及 发 展 趋 势研 究 也 甚 少。 我 第三 , 对通 识 教 育 将 来 的研 究 , 佛 ( r af 他 的 文章 和 著 作 盖 J r GG f在 ey ) 国研 究 型 大 学 在 借 鉴 美 国 研 究 型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经 验 的 基础 上 , 中都 预测 了美 国大 学通 识 教育 课程 的发展 趋 势 。 定 要 注 意 它们 实施 所 存在 的 问题 和 发展 趋 势 ,从 而 寻 找 到适 合 本 改 革 开放 以来 , 识 教 育 在 我 国开 始 受 到 重视 并 不 断 发 展 。 其 通 尤 国和 本 校 的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内容 和 实 施 方式 。 在 19 9 4年 我 国提 出 “ 化 素 质 教 育 ” 一 术语 后 , 国学 者 对 我 国 文 这 我 参考文献 : 通 识教 育 课 程 进行 了较 多研 究 。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可 分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他 n】 惠 敏 中国 现 代 大学 通 识 教 育 [ 武 汉 : 汉 大 学 出版 社 .0 4 冯 M] 武 2 0 是对 我 国 通 识 教育 课 程 实 施 中 的 问题 的 研 究 ,如 蔡 映辉 指 出 了我 [ 少雪. 2 J 美国著 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 J 比较教育研究.0 4() 20 . . 4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通识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以及大学本科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培养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的教育形式。
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美两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学科设置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在学科设置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通识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而在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细致,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分别是人文和艺术、自然科学和数学、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化。
同时,还有许多学校会在通识教育中增加跨文化学习等内容。
这一设置能够更好地贴合大学的教学目标,也具有更好的对接社会需求的特点。
课程内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衡量该教育形式的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非常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例如,在学习历史和文化的课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习知识,更是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等方式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教育体验。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课程更多地是以传递基础知识为主,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教学方法美国通识教育强调实践和参与式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文和艺术的课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读物来学习,还需要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等场所,并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生沟通,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缺少对学生的实践培养,而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
历史发展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也对两国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在美国,通识教育也被称为“文科通识教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学的成立。
在欧洲,大学最初是上层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
到了美国,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学校被视为通过提供自由教育和平等的机会,来让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途径。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
主要是在21世纪才逐渐开始兴起。
总结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存在差异,如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近20年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研究
关键词 : 美 国大学 ; 通识 教育 ; 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献标识码 :1 6 7 4 — 8 5 2 2 ( 2 0 1 3 ) 0 3 — 0 0 8 7 - t i o n ) 是美 国本科教育 的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 目 标 的大规模教育改 9 8 4 ~ 1 9 9 4 年期 间, 高等教育机构 内外开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 革运动。1 展的重要 内容 。2 0 世纪 9 0 年代以来 , 在美国大学 展 了有 关本 科 课程 质 量 的讨 论 ,相 关 研究 组 织 发
第 1 9卷第 3期 2 0 1 3年 6 月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J I ANGS U TE ACHERS UN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
Vo1 . 1 9. No . 3
J u n . , 2 01 3
失 了使 命 感 ,学 科 自身严 重分 化 ,偏重 技 能 训 练 表 的《 国家处 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A 的、 狭 隘 的职 业 主 义 主 导 着 校 园 ; 教 师深 受 晋 职 、
Na t i o n a t Ri s k: T h e I mp e r a t i v e f o r Ed u c a t i o n a l Re -
变革 的背景与动因
2 O世 纪 8 O年 代 到 9 0年 代 是美 国教育 史 上具
《 学院 : 美 国的本科教育经验》 ( C o l l e g e : T h e U n d e r —
g r a d u a t e E x p e i r e n c e i n A me i r c a ) 为例 。作 为 这 一期 间较 有影 响 的研 究 报 告之 一 ,报 告 将造 成 美 国高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必须首先 接受共 同课程的训练 .冀使每一个受过大 学教育的人 .都兼具文化与科学 的知识和思考 与表
达 的能 力 这 门人 人 必 修 的基 本 课 程 .就是 通 识 教
育 他 与同校的 M rm r de 教授合编 《 oie A l t r 西方文 化 巨 著 丛 书 》 f h ra B o so s r C v T eG et o k fWet n i — e i
绍 了它 的 内涵和在 我 国的发 展 历程 ,以及 美 国几所 大 学通识教 育的 实践 经验 ,以期 为我 国高等 学校 的通识 教 育 提 供 一 些启 示和参 考 。 关 键 词 :美国 大学 ;通识教 育 ;实践 经验 ;启 示
此 次 赴 美 国马里 兰大 学 研修 培训 .是 难 得 的一
一
.
就 是 目前 中 国一 些 大 学正 在 积 极 推进 的通 识 教
通 识 教 育 被 纳入 大学 教 育课 程 .始 源 于 上 世 纪 三十年 代 的美 国 。面对 市场 经 济和 技术 竞 争 的需 要 . 近代 大 学 逐渐 出现 了专业 化 教 育 的趋 势 .并 相 应 成
逻辑 、语 法 、修 辞 、数 学 、几 何 、天 文 、音 乐 等 古 典课 程 .构 成 了 自由教 育 的主要 内容 l工业 革命 发 _ _ 生 后 .大学 的专 业 教 育 受 到推 崇 .文 科 教 育相 对 弱 化 。此 时 。有人 提 出无 论 学 工 、学 农 、学 商 或是 学
lai 1 i tn.选 注 自古 希腊 至 近代 西 方 的文 理社 哲 经 典 z o 佳 作 .作 为必 读 的通 识 教材 。其 后 美 国多所 著 名 大 学 都设 计 了类 似 的课 程 .用 以训 练 接 受精 英 教 育 的 大学 生 通识 教 育 不 像 专 业教 育 从 一 开 始 就 限 定 了 学 生 的 自由发 展 .它 使 学 生 有 足够 的 自由接 触 到 专 业领 域 以外 的知识 .而 与 自己 的兴 趣 相 契 合 的 课 程 可能 就 是 学 生将 来 最 有 发 展前 途 的领 域 .学 生 可 以
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
三种通 识教 育课程 设置模 式
通识教育课程 的设置模式是指构成通识教育的
各种 课 程 ( 括 知识 或 能 力要 素 )进 行 搭 配及 组 合 包
自然和数学科学以及社会 科学三大类来设置 .但这 三大 类学 科 的 内容 不 是 随 意组 成课 程 .而是 进 行 了 全面合理的搭配。在每一类 中又分 了若干序列课程 . 这 些 不 同序 列 的课 程再 按 照 一定 的 比例 进 行组 合 .
随意选取 .学校 只规定在各大类所修的课程数或学
分 数 。在 美 国 ,一般 理 工 类 院校 多 采 用 直 接 模 式 , 如麻 省理工 学 院的通识 教育课 程包 括科 学 ( 6门 课) ,实验 ( 1门课 ) ,科 学 与 技术 类 的限 制性 选 修 课 ( 2门课 ) ,人 文 、艺 术 和社 会 科 学 ( 8门课 ,其 中包括 2门写 作课 ) 。第 二类 是组 合模式 .即每 一大
科教育极为重视的研究型大学普遍将通识教育课程 的设 置 作 为本 科教 育 工作 的重 中之 重 美 国 的研究
型大 学 在长 期 的 实践 中形 成 了较 为多 样 化 的通 识 教 育课 程设置 模式
一
类的课程经过搭配组合后再 由学生进行限制性选择 芝 加 哥 大学 是 这一 模 式 的 典型 芝 加 哥 大学 的通识
二 、三种模 式的 特点 美 国研 究 型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三 种 课 程设 置 模 式
程。本科学院要求学生在人文学科 、文明研究 以及 圜 艺术这一大类 中要修 6学期课程 这 6学期课程必 须从 以上 三个选 择 中选 取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2
82.2%
264
3
25.8%
6
68.2%
192
4
21.7%
8
59.0%
128
5
15.5%
9
58.1%
111
6
24.2%
7
60.9%
58
7
29.6%
3
57.6%
54
8
26.3%
5
58.7%
43
9
45.5%
1
—
35
10
29.6%
3
39.4%
第二学年学生 流失率排名 8 1 2 4 7 3 6 5 —b 9
82
36
2020 冬
63
34
64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4.2%)的学生修完“中文 1”课程后放弃后续学习,第二学年继续修课人数 约为第一学年的 39%。据我们调查,仅约六成(60.1%)学生完成第一学年全部三门课程,达到学校规定的 外语课程修课标准。流失率高多与课程难度有直接关系,为保证学生可在不同高校间进行跨校选课及学分转 换,不同高校的中文课程难度基本保持一致,且多向知名高校看齐。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中文课程的教 学进度与难度超出了非汉字圈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放弃后续学习。
后方法理论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开放与融合,倡导“整体语言、意义优先的语言观,回归生活、实践
66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体验的教学观,互动协商、合作探究的学习观,赋权增能、自主决策的教师观(”刘凤娟,2017),其核心思想 为中文通识教育基于社会背景、课程定位、学习者构成等影响因素,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研究(一)
学院一直 以本科教育为主 ,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思维, 其 通识课程很具特色。帕斯卡瑞勒等人的研究指出, 文理学院 在本科教育方面有很多优秀的、 独特的做法 ,因此文理学院 确实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 在经济上已经取得 了令人 瞩 目的成绩 。然而 ,中国却不是—个教育强 国。如何实 现 中 国教 育强 国之梦 ?本 文通过 对美 国文理 学院通识 教育 的
●
美国文理学 院通 识教 育课程模 式研 究 ( 一)
・
女
李 京 肽詈 囊 羹 辜 言 譬 学 院
【 摘 要】 通识教育发展于美国,如今 已发展得非常成熟。特别是 以实施全面的通识教育为理念 的美国文理学院,其通
识课 程 颇具 特色 。美 国文理 学院 主要致 力 于本科 生 的教 育教 学 , 通 识教 育 的成就 比较 突 出。这 使美 国文理 学院与 综合 型大 学 和社区学院的区别显著,一些文理学院一直享有 “ 隐蔽的常春藤”的美誉。 自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中国高校开始逐渐关注 通识教育,许多高校积极探索与尝试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因此,研究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有助于中国高校通识 教育的开展。在继承本国传统优秀教育观念的同时,应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课程模式,以正确的通识教 育观念指导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和 改革。本文从对比分析的角度 出发 , 探讨和分析 了" 3前美国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 - 模式,以期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摘要:美国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发布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引领了当代各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走向。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启示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7-02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370余年的悠久历史,培养了众多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他们大多成为日后社会的领袖、栋梁。
哈佛大学当之无愧成为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的典范和效仿的楷模。
通识教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真谛,也是该校的特色。
纵观哈佛大学的发展史,它对本科课程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步,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经常通过社会调查和预测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中最敏感、最多变的部分。
而每一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都会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的榜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最终版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2007)的发布更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誉为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它为许多国家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一、通识教育概念界定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所有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理科知识,它是开发学生智力,公民责任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
(general education:the part of a lib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ared by all students.it provides broad learning i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disciplines,and form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important intellectual,civic,and practical capacities.[1])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概括: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曼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李曼丽进入90年代以来,加强“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对现行通识教育的实施形式、课程内容、课程分量进行调整,使之更加趋于合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既应关注我国传统的经验和做法,也需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
本文只对后一问题略作考察。
一、通识教育实践的四种类型Levine 等人的研究表明,迄今为止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①,它们是: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
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 )。
“分布必修”,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作出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②。
它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据1976年的一项调查,大约有85%的院校在实施该种教学计划,有46%的教师表示喜爱该计划③。
(1)“分布必修”的指导哲学。
20世纪初,“分布必修”是被作为防止过分专业化的一种“策略”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宽广”,即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常常用来表明这种哲学的语言有:“向学生展示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
所谓“展示”(exposure )④,是为了使学生对专业以外的主要学科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希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见闻广博的基础之上的。
(2)“分布必修”的领域规定。
“分布必修”常常把通识教育的内容限定在几个知识领域内。
例如:南加州大学把通识教育必修划分为自然科学、非西方文化、文学艺术三个大的领域;在杜克、美利坚大学、鲍德学院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内容限定和划分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看来,基本都包括对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知识的学习。
(3)“分布必修”中的教与学。
该计划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任课教师以各系科的专任教师为主;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因主修不同,允许免修或少修某些与主修有关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如在南加州大学,理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免修“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而主修人文学科的学生可以免修“西方文化”课程。
(4)“分布必修”的通识教育比重。
笔者分析四个院校的“分布必修”计划,其通识教育一般约占学期课程总门数或总学分的1 4。
实践表明,任何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各系科现有的力量,分布必修制就可以实行。
它对拓・54・宽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价值,同时被认为是最易于在管理上实施的通识教育实践形式。
近年来,人们对分布必修制的批评逐渐增多。
阿兰・布鲁姆指出,在“分布必修”制中,教师是“专业化了的”,课程是专业性的,其教学效果是否能达到通识教育的最终要求,值得怀疑,因此他批评分布必修不能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通识教育”⑤。
2.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 Curriculum )。
名著课程,也称“巨著课程”,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⑥,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厄斯金(JohnErskine )提出的。
圣约翰学院是目前唯一实行该计划的学校,其1997~1998学年的名著教学计划规定如下:一年级学生以学习古希腊名著为主,包括15位大思想家和一些著名科学家的40多部(篇)传世之作;二年级学生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名著为主,包括33位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作品50多部(篇);三年级学生主要研读16、17世纪30多位思想家的著作40多部(篇);四年级则侧重于从18、19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包括26位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诗文30多种。
(1)“名著课程”的指导哲学。
该计划是在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观的指导下创立的。
自从19世纪末以来,美国学校教育受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导致美国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赫钦斯等人秉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指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特征,提出弘扬人类的理性,主张一种不变的、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教育。
在他们看来,名著是历史上伟大人物对涉及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的讨论,具有永恒的价值,所以名著教学能够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
(2)“名著课程”的领域规定。
“名著课程”对通识教育内容并未作出字面上明确的规定,但从其所选择的“名著”内容看,涉及相当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这充分体现出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渊博学识的基本主张。
(3)“名著课程”的教学组织。
主要以讨论课为主,另外辅之以基本技能辅导课。
它是一种对预先布置的阅读材料的讨论,每个讨论课有17~21名学生参加,由两位教师辅导,每周讨论两次,每次两个小时。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名著的精髓,圣约翰学院开设了语言、数学、实验、音乐(合唱)等基本技能辅导课。
(4)“名著课程”的通识教育学习量。
由于学生没有主修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的比重是100%.“名著课程”计划的特点在于,它突出了名著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名著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名著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发展自身的理智能力;第二,名著具有很高的精神陶冶价值。
名著教育计划从一产生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布鲁贝克曾经批评:名著的选择在“量”(选多少册 篇)和“质”(选学哪些名著)上都很难达到具体的共识,不同的名著教学计划,差异性、主观性可以很大,难于保证达到基本的共同的要求。
阿兰・布鲁姆认为名著学习只能给予学生浮浅的有关名著的知识,促使学习者获得一种没有根据的自满自足。
应该指出,“名著课程”从总体上来讲不可能成为通识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因为它很难在市场经济、迅速变化的社会发展中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但是其重视发挥名著作用的基本精神值・64・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年第1期得在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
3.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 )。
“核心课程”是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一种通识教育实践类型。
关于这种含义上的“核心课程”,《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的解释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
据1976年的调查结果,美国有10%的大学或学院是通过“核心课程”来实施其通识教育的⑦。
哈佛⑧、哥伦比亚、芝加哥等著名研究型大学和一些文理学院都有冠以“核心课程”名称的通识教育计划。
(1)“核心课程”的指导哲学。
哈佛设计其核心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从教育哲学上讲,既有要素主义的成分(因为它主张学生对于几种基本的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又有永恒主义的成分(因为核心课程一再强调它建议的几种能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还体现出某种进步主义的成分(因为它给予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上一定的自由选择权)。
因此,核心课程是几种教育哲学混合影响的产物。
(2)“核心课程”的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与“分布必修”在课程设置上既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把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分成若干个领域,在各个领域下面又有很多课程),又有所区别。
“核心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设课的模式,强调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关方面的能力,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分布必修”中的通识教育课程通常是按学科设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较为系统的入门性知识。
“核心课程”的跨学科性的内容分量较大,重视加强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3)“核心课程”的教与学。
担任“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来自各个不同的系科,但在课程内容、讲授方法的选择等环节上,都严格要求教师贯彻“通识教育的目标和哲学”。
这些教师通常是学术基础深厚、具有通融识见的优秀教师。
课堂讲授与研讨课并重。
每个学生根据其主修的不同,可以在相关领域免修或主修,同时通过在其他领域多修几门课程以补足通识教育的学分要求。
(4)“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学习量。
在哈佛约占1 4,在得克萨斯大学约占1 3。
哈佛“核心课程”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理念上最完满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一种实施方式⑨,深得各国高等教育人士的推崇。
但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开设数量多、质量高的课程,对师资力量、资金要求都比较高,仅此一点就使“核心课程”成为各个通识教育计划中的“贵族”,小型学院或科系单一的学院很难实施。
4.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 )。
自由选修型是指院校本身没有任何特别规定的通识教育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计划。
“自由选修”建立在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之上,认为社会变化无常,宇宙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强调个人的不同生活和经验的需要,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主张自由选修,反对必修。
有人还认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自由人”,由学校对通识教育作出种种规定和限制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不民主、不自由的方式,本身就与此项教育的目的相悖,因此,主张所有的课程都是自由选修的。
按自由选修方式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少,但是其中不乏享有盛誉的世界知名大学,如阿姆赫斯特和布朗大学。
在1975~1976年的卡内基调查中,有6%的学院和大学教员表示愿意采用这种形式实施通识教育,在美国当时有・74・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2%的院校使用这种形式实现其通识教育目标βκ。
自由选修是风险最大的一种形式,它意味着通识教育可以被忽视,对于一个旨在推行通识教育的院校来说,一般不容轻易尝试。
二、有关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的几点讨论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成为有责任感的现代社会中的“人”。
经验表明,通识教育实施较好的院校,其课程设置均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原则:(1)通识教育课程须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
在美国著名院校的通识教育计划中,其通识教育课程基本都涵盖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传统的知识领域。
因为,他们确信:这三类知识是人类知识总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三类知识还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识教育课程只有在涵盖三个知识领域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文明成果时不致遗漏某些重要的部分;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从而积极参与当代社会各种事业,成为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成员。
(2)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进行选择。
由于通识教育必修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各个领域内的所有知识,而是通过该领域内有关知识的学习,给予学生某种相应能力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具有某种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每个必修的领域内,课程内容可以不尽相同,允许学生在某一领域内选学有关的课程,只要能提供各领域相应的主要方法和能力训练即可。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遵循这两个原则,既可以保证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广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课程计划的弹性,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