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生活中的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当过裁判没有?生:当过。

师:谁来说一说当裁判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生1 :记清比分。

生2 :注意看参赛的选手犯规没。

师:记清比分,注意看参赛的选手犯规没,是为了什么?生:公正。

师:公平公正。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丽城小学当一当小裁判。

丽城小学五年级选出4 名同学参加羽毛球赛。

各赛8 场,每人获胜的场数如下表。

出示: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题?(生读)师:谁来根据这些信息,排出他们比赛的名次。

生:第一名是小强,第二名是小军,第三名是小兵,第四名是小林。

师:同学们当裁判很合格,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这么快排出他们的名次的?生:比获胜的场数。

师:为什么我们能够直接比较获胜的场数?生:因为他们比赛的总场数相同。

师:当比赛总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只比较获胜的场数就能够了。

师:要想取得好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示:小林和小强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练习打羽毛球,下面是他们最近四次练习的结果。

师:同学们能够想一想,也能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动手算,教师巡视。

)师:想好以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结果和判断方法。

(学生讨论。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判断结果?生:小强第一次成绩最好,第四次成绩最差;小林第四次成绩最好,第一次成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们组的判断方法?生:小强第一次获胜的场数占比赛场数的60%。

师:60%怎么来的?生:3-5=60%第二次获胜的场数是比赛场数的57.1%, 4-7〜57.1%;第三次获胜的场数是比赛场数的50% 4+ 8=50%第四次获胜的场数是比赛场数的40% 2-5=40%师:他们的方法是看获胜的场数是比赛场数的百分之几,来比较这些百分数的大小,得出了结果。

师:你们和他的方法一样吗?生:他们比了四次,有两次小强赢了。

最好的话从赢的两次选就能够了。

第一次是3-5=3/5,第二次是4+ 7=4/7,再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他先用排除法,然后求出来第一次和第二次获胜的场数是比赛场数的几分之几,判断出了结果。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2.帮助学生梳理比例知识体系,明确比例的定义、性质、应用等。
3.强调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互评,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敏感度。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掌握比例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华侨城小学 王旭东《生活中的比》 教学案例

华侨城小学 王旭东《生活中的比》 教学案例

图片“像不像”的奥秘思考问题:1.如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2.怎样让学生理解比的数学意义,读写方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3.如何让学生理解比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背景介绍:《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重要思想。

本节课结合“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从几何的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打好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师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有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描述:[片断一]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想不想看一看?(生:想)瞧,是谁?(课件出示照片)生:淘气。

师:老师用电脑对这张图片作了一些变化和技术处理(课件出示另外四张图片)。

观察上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哪几张与图A不像?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图C和图E与图A不像。

师:就是说图C和图E中的淘气变形了,图C中的淘气变得怎样了?(生:矮胖)图D中的淘气变得怎样了?(生:细长)师:图片像与不像的奥秘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大家看,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像与不像可能与长方形图片的什么有关呢?谁来大胆猜测一下?生:可能与图片的长和宽有关。

师:同意吗?(同意)教学反思:通过创设“观察图片”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8)-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8)-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8)-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地阅读比的大小和比的大小的比较,能够分辨比的大小的关系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进行日常物品的比较和计算3.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准确使用比例教学重点1.比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比的大小和比的大小的比较2.实际生活中的比的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日常物品的比较和计算3.比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准确使用比例教学内容1.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2.学习生活中的比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1.总结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比的基本概念、比的大小比较、比的表达方法等2.通过举例,巩固同学们对比概念的理解学习生活中的比1.导入:教师可以向同学们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比的存在(可以是家里的用电量、食品购物等)2.根据生活中不同的比较对象,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小明家用电量比小红家多/少;这个苹果比那个大/小;这瓶水比那瓶便宜/贵等。

3.针对以上例子,让同学们自己分析比的大小,比的大小比较,比的表达方法等教学方法1.导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发问等方式,让同学们对生活中比的存在有所感受,同时也可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2.在举例子时,教师要注意举例的对象要和学生的身边生活密切相关,方便同学们理解3.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一些实际的例子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比和比例,我们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比和比例的存在,同时也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到比和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生活中的比有些困惑,这就需要我们对下一节的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在理解上作更细致和明确的解释,使同学们对比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态度。

-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会求比值。

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饮料瓶、纸张等),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大小不一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张照片的比例合适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比例”这个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 新知探究1.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饮料瓶,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容量,引出“比”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比的构成要素,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求比值的方法。

4. 教师演示如何用比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时间分配、速度等。

(三) 实践应用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寻找生活中的比,并进行分享。

(四)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找一些关于比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生活中的比》教学实录与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实录与反思

联系生活实际突显本质属性——《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促思,引入“比”(一)感知同类量的比1、话题一:为什么有的照片更像?(1)提出问题。

师:最近,江门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每一位江门人,大家都“给力创文”。

我的儿子丁东也被蓬江幼儿园评为“文明之星”,需要上交照片,请看(课件先出示照片A),幼儿园根据需要将丁东的照片进行了放大或者缩小(再出示照片B、C、D、E)。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哪几张和图片A 比较像?生:图片B 、图片D 和图片A 比较像。

师:为什么图片B 、D 和图片A 比较像,而图片C 、E 和图片A 不像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奥妙?谁来说一说。

生1:图片B 是把图片A 缩小了,而图片D 是把图片A 放大了。

生2:这些图片都是长方形,长和宽可能同时按照一定的倍数关系扩大或缩小了。

(2)小组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进行研究。

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寻找规律。

(3)汇报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A 、B 、D 三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32,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小结:原来图形要按一定的倍数进行放大或缩小,这样才不会变形。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2.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书写比的形式。

二、教学重点:1. 比的含义的理解。

2. 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比的概念,区分比与除法的关系。

2. 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例图片。

3. 练习题。

一、第一章:比的概念1. 通过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2. 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比的形式。

二、第二章:比的性质1. 讲解比的性质,让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第三章:比的计算1. 讲解比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比的值。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第四章:生活中的比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比,如长度、重量、时间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第五章:比的拓展1. 讲解比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通过实例,让学生巩固比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第六章:比的比较1. 讲解如何比较两个比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第七章:比的应用举例1.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2. 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类似问题,巩固比的知识。

八、第八章:比的练习与巩固1. 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分析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九、第九章:比的综合训练1. 提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策略——《生活中的比》案例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策略——《生活中的比》案例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策略——《生活中的比》案例一、案例研究背景概念是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以及语言的严密性等特点。

作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是枯燥、乏味的,掌握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不够完整。

然而,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认真抓好概念教学。

如何上好概念课是我们数学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课例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试图通过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比的概念”。

二、教学实践的展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比的意义”这节课是教育部审定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

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量相比所表示的意义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沟通比和除法的关系设计理念:1、关注内容呈现上的生活化;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3、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课例《生活中的比》__高家新

课例《生活中的比》__高家新

附件荷塘镇2010年参评教学案例(论文)年级:六年级学科:数学学校:荷塘镇联育小学作者:高家新案例(论文)题目:生活中的比联系电话: 0750-3704419《生活中的比》教学课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本课的教学设计“图形放大缩小”是同类量的比较,“速度与水果价格”是不同类量的比较,这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是学习比的一些基础,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3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为主题,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文化传统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比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提高学生的比思维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和教学策略,分析了比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引言比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比教学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比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生活中的比教学实践1. 日常生活(1)家庭生活中的比教学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比教学。

例如,在购买水果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比较不同水果的大小、颜色、口感等,让孩子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和思考。

(2)学校生活中的比教学学校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教学。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数字的大小、运算结果的差异等;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等。

2. 自然现象(1)季节变化中的比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比较不同季节的气温、植物生长情况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规律,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2)天气变化中的比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比较不同天气的气温、湿度、风力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学会关注天气变化,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文化传统(1)节日庆典中的比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等。

例如,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各地风俗、民间故事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历史人物比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历史人物的性格、事迹、贡献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爱国情怀。

三、比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课例分析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课例分析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课例分析一、背景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二、案例叙述片段一:一、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1、比较与观察(多媒体课件出示图1)说明这些照片都是长方形(1)观察、交流这些图片中那几张比较像学生交流汇报(2)为什么比较像学生交流(引出A是B的放大版或A是D的缩小版等)。

(3)引导分组讨论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

(4)学生交流汇报,根据汇报写出相关除法式子。

教师下结论。

2、出示第49页赛跑图。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同桌说说怎么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

(2)根据汇报写出除法式子.3、活动三:出示课件图2(1)、师:①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比较(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说说求单价的方法(单价=总价/数量)(3)、根据汇报板书除法式子。

【评析】出示课件,根据需要照片有大有小,课堂PPT展示照片的上(下)、左(右)、对角拉动时照片的变化效果让学生亲历目睹照片变形或很像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猜测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与长、宽的变化规律有直接的关系。

生活中的比优秀案例

生活中的比优秀案例
照片b和d比较像,照片c和e变形了
生1: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大,有的小。
生2:我发现这些图片有些很长,有些很短。
生3: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比较像,有的比较不像。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汇报老师板书
长宽倍数
A:6÷4 = 1.5
B:3÷2 = 1.5
C:12÷8 = 1.5
D:3÷8 = 3/8
E:8÷2 = 4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和分析比较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准备:每人一张记录纸
教师准备: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指出:在写比的时候要弄清楚顺序,看看是谁比谁。
影子的问题认真观察,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同学们学的非常好,不但能从题目中找到比,还能从图画中找到比。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出示幻灯片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找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不但如此,就连我们的人体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呢。(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怎样的收
因为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而C、E不是
学生回答:除法。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学生齐读一次
学生继续汇报,比的写法、读法、比号、前项、后项、比值。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汇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2019年32期┆147教学随笔《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张惠娇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确保学生能够读懂教材,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比”,并能够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生活中的“比”相关的实际案例,认识到生活中的“比”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鼓励学生联系“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生活中的比”进行再度探究,体会“比”的具体含义以及能够在特性情境下加以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为今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生活中的比”此部分知识讲授能够进一步考验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运用能力,通过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分析以及学生目前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估,此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一)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同时能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使学生具备将生活中的比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思维,并针对性提升学生对“比”的掌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比的知识来解释简单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课本教材图片(图A )与类似图片多张,并向学生询问:“哪一幅照片与图A 是相像的?”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有的图像与图A 像而有的不像呢?这里有什么秘密呢?”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生活中的比”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研讨互动解决问题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应当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这节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可设计如下探索活动:活动一:四人为一组,让学生自主概括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思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数的大小关系。

3.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1.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向学生出示一组图片,例如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形式来表示这两个橘子的大小关系可能更加准确。

在学生的帮助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定义比:比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比所得的商数,用冒号“:”表示。

例如,两只狗的体重比为5:3,表示第一只狗重5千克,第二只狗重3千克。

2.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比,例如某天气温为15℃,而昨天气温为10℃,那么今天气温比昨天高多少?可以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

3.给学生发一些水果,让学生分组比较各组内水果的重量比,然后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3. 学生练习1.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不要求完成全部,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抽查。

2.在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

4. 教学总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出比的概念,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练习。

学生参与积极,能够基本理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但在具体问题上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下一步需要加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训练,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比的应用教学案例引言“比”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它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应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对“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水果比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水果,如苹果、橙子、梨子和香蕉,并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人。

例如,假设有4个人,比例要求是1:2:3:4。

学生需要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出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水果,然后进行分配。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理解“比”的概念和用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分配和计算能力。

案例二:食谱比较在烹饪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不同的食谱,并要求他们对比每种食谱所用材料的比例。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每种食谱中材料的比例,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通过此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食谱所使用的材料比例不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计算和比较能力。

案例三:绘制比例图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图片,要求他们根据图片中的物体比例进行绘制。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大象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中大象与其他物体的比例,在纸上绘制出一张符合比例的大象图片。

通过此案例,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比例的理解。

案例四:购物比价在经济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商品的价格表,并要求他们根据价格比较来选择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

例如,学生在购买水果时,要通过比较不同商店的价格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水果。

通过此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通过比较价格来做出最佳选择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计算能力。

案例五:比例的扩大和缩小在几何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图形,并要求他们根据比例关系来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

例如,给学生一个正方形,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计算出扩大或缩小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1)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比及比的概念。

2.理解比的大小关系,能根据要求比较大小,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

3.能够在真实或物化问题中灵活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知道什么叫比及比的概念。

2.能够根据要求比较大小,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

三、教学内容1.绪论本节课将学习“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入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大小关系的问题,例如:哪个更大、哪个更小、哪个重一些等。

请宝贝们举例子说明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比较大小,如何比较。

3.概念讲解比:是同一类物品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的记法(1)用冒号表示“:”;比的左右两项分别叫作比的“前项”和“后项”。

(2)用分数表示比,前面的分子表示第一个数,后面的分母表示第二个数,即前项∶后项=分子∶分母。

4.讲解范例请指名同学用黑板上的画图解下面的比:五年级有A、B、C三个班,A班学生有50人,B班学生有60人,C班学生有70人,比一下B班和C班的学生人数多少。

解题思路:本题要比较的是B班和C班的学生人数,而A班的学生数量是多少并不重要,所以需要将B班和C班的学生人数相除,得到B班和C班学生数的比值。

解法:B班与C班学生数的比值=60÷70=6÷7,用分数可以简化为6∶7。

5.练习与训练(1)小组竞赛:计算题,在黑板上出5道比的计算题,分别由5个小组作答,第一组答对将得分1分,错的将被扣半分。

出题的方式:•B班与C班学生数的比值=?•甲班与乙班学生数的比值是3∶4,乙班有32个学生,那么甲班有几个学生?•若一趟旅行12天,上午花掉6天,那么上午时间和下午时间的比是多少?•如果一张图片左边的边长是12cm,右边的是18cm,求这种矩形的长宽比。

•体重60.5kg的小A和55kg的小B的体重比是多少?(2)完成作业:完成生活中的比 worksheet。

四、教学方法1.讲解2.练习和训练五、教学用具1.教科书2.计算器3.黑板画笔4.板书笔六、教学评估本课时主要测试学生对比的概念认识以及比的大小关系,计算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生活中的比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比案例分析

生活中的比山西孝义市府东街小学冯鑫鑫【案例背景】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数学的核心思想。

教材在只有主题情境的情况下引入“比的概念”,而且去掉了格子图,这样处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创新意识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案例片段】师:(出示不同的淘气的照片)看到这些照片有什么感觉?生1:B、D与图A像。

C、E与图A不像。

生2:C变扁了,E变的太长了,不像淘气了。

师:像不像与图形的什么有关系?生:可能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师:通过观察,我们找到了像的,也找到了不像的,现在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像”与“不像”的原因。

借助手中的学具,记录下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用数据说明“像”的原因。

组内探究并全班交流解释组1:我们组将这些图形的长宽列成表格(在电子白板上操作)。

发现像的图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3/2倍。

也就是长除以宽商都是1.5。

师: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列出算式:A:6÷4=1.5B: 3÷2=1.5D:12÷8=1.5而不像的图形C的长是宽的8/3倍。

算式:8÷3=8/3E的长是宽的6倍。

算式:12÷2=6表格:师:那么A、B、D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生:宽是长的2/3。

组2:我们组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A长6,宽4;图B长3宽2;图D长12,宽8。

图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图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

师:可以列个算式吗?生:6÷3=2 4÷2=2 12÷6=2 8÷4=2师:图C和E呢?也有这样的关系吗?生:C和E没有这样的倍数关系.师:发现它们“像”的原因是什么?生:图形的长和宽同时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时,它们就像。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生补充交流。

师:这两个像的原因之间有没有联系?生:图形的长和宽同时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时,长除以宽的商就不变。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23页的《生活中的比》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教学重难点: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初步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以二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

(用算式表示即可)要求:先自主完成,再在二人小组内交流。

1、某班统计会骑车的人数,男生有18人,女生有12人。

(1)会骑车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2)会骑车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想一想,填一填。

(1)一辆汽车3小时行240千米,那么,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千米。

(2)超市里,5千克黄瓜售价17.5元,那么,每千克黄瓜的价格是()元。

二、设问导读聚焦目标一:阅读课本48、49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要求: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解决。

1、观察48页中B、C、D、E4张图片,并与图片A进行比较,你觉得哪几张图片与A比较像?2、把以上5张图片放在方格纸上,我们来探究一下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发现,长方形A、B、D的长都是宽的()倍,宽都是长的(),所以它们比较像。

,3、马拉松选手跑 40千米,大约需要2时。

用算式表示选手的速度()小明骑车3时可行45千米。

用算式表示小明的速度()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比一比,()的速度快。

速度=()÷()4、阅读课本49页,完成下表。

比一比,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单价=( ) ÷( )5、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

师点明:像上面那样计算长与宽的关系、路程÷时间、总价÷数量等这样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例如:6÷4写作:6∶4,读作:6比4聚焦目标二:(本部分学生自学完成,老师视情况做适当的点拔。

)1、写出图形D的比,求出它的比值;并具体说说这个比各部分的名称。

2、写出咱们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并求出比值。

三、巩固练习1、课本“说一说”1、2小题。

生活中的比上课教案

生活中的比上课教案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比的应用问题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到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介绍2. 比的计算方法3. 生活中的比的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比的计算方法,生活中的比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比的计算方法,生活中的比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比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案例。

3. 准备计算工具,如计算器。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比较的情况?比如比较两个苹果的大小,比较两个人的身高等等。

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进行比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叫做“比”的概念。

【新课导入】1. 教师介绍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通常用“∶”或“/”表示。

2. 教师讲解比的计算方法:将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就是比值。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比的计算过程。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比的应用案例,如比较两件衣服的价格、比较两种水果的重量等。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比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如何利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生活中的比的应用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比较两种食品的营养成分、比较两种交通工具的速度等。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比的应用问题。

六、教学拓展【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的大小比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比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商品的价格、质量等因素,讨论如何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

【知识拓展】1. 教师介绍比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比例、比例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a÷b =a/b= a:b ( b ≠ 0)
师接着问:比值可以使那些数?(小数 分数 整数)
6、探讨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 0?
4
师 : 比中的后项能不能为 0?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出示足球比赛中的比分 2:0,教师问:这里的 2 表示什么? 0 表示什么?
2
2、求速度。 师: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很多,同学们请看大 屏幕(课件) 师:要比较谁快必须求什么?(速度)怎样求?(速度 =路程÷时 间)那你能分别口算出马拉松选手和骑车人的速度吗?(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师:通过计算我们比较出谁的速度快了吗? ( 生汇报 ) 强调:路程÷时间 =速度 3、求单价 师:我们购物时要货比三家,谁家便宜去谁家,我们看 A、B、C 三个摊位上 的苹果,要比较谁家便宜只比给我们的总价行吗?比什么? (单价)怎么求?(总 价÷数量 =单价)你能分别口算 A、B、C 三个摊位上苹果单价吗?(根据汇报出 示课件) 师:通过刚才我们计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和单价的认识吗? ( 生汇报 ) 我们比较出了马拉松选手的速度与骑车人的速度谁快谁慢以及苹果的单价 是都是用除法解决的。 师过渡:我们生活中表示两个数的相除还有一种新的表示形式,那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活中的比。板书课题。 师 : 生活中的比中的重点词语是“比” ,学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什么是比?比的知识都有哪些呢? (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讨论, 分小组计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再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情境, 目的让在此基础上感受到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 比产生的重要基础,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 ) 4、自学课本第 50 页的比知识并检测。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用笔把重点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检测自学效果 : ⑴.什么叫做比 ?指名说,教师板书。 ⑵.举例说明什么是比。指名完成。读作什么?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熟悉的好朋友 , 大家看看是谁呀 ?( 出示淘
气的照片 ) 师: 最近他让他的好朋友笑笑帮他制作了四张照片 , 可是淘气看了后却说有
两张照片和他不像。 到底是什么样的照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 教师出示四张照 片)
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 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观察后说。 师:大家和他的意见一样吗 ?这仅仅是我们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候并不
这个比的后项为什么是 0?这里的比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什么不同? (向学生
是小织展示比赛中计分的小知识: 这里的比是一种计分形式, 使计较大小的, 表
示的是两个数的差,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让学
生知道比赛中的比分与今天学习的比是不同的,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
⑷.什么是比的前项,什么是比的后项?
6:4=6÷ 4=1.5
⑸.怎样求比值 ?
指名学生说 . 前项除以后项
即时练习 : 说出下面算式的前项和后项 , 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
12÷4= 0.8 ÷ 0.2=
3÷ 们已经知道了比与除法之间有一种亲缘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教材第 48----50 页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初步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问题,感 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重点难点: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4、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指名说: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比号相
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师 : 其实比还有一种表示形式: 6:4 还可以写作 6 ,但是仍读作 6 比 4。(课 4
件展示)
师:那么比和分数有没有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指名再说。
1
能说明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数学知识解决这种像与不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 研究。(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先出示图片,再让学生观察着 几张照片像不像, 通过讨论, 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首先观察几张照片都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几张照片放到方格之中研究。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格子的长度看作 1 厘米的话,那么长方形 A 的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 教师板书。 师: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把其他的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表示出来。 接下来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呢?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制作了一张表格。 学生观察这张表格表格中都有哪些须要解决的问题呢?以图 A 为例。 师:A 的长是宽的几倍 ?方法是长除以宽,那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方法是宽 除以长。 分组完成其他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汇报。 师:那么,你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 生:长是宽的 1.5 倍。 生: 宽是长的 2 分之 3。 师:这些算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生:都是除法算式 师: 都是除法算式。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用出发来解决的,请看下 面:(教师展示课本中第 49 页的图片)
3
师 : 黑板上还有那些算式也可以写作比的形式?
生活中还有哪些比?教师举例 , 学生说比。(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说生活
中的比,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体会切实的体会比产生的背景,
理解比的意义。)
⑶. 6 比 4 可以写作 6:4。中间的两个点叫什么?(比号)
师:关于比号还有一个小故事。介绍比号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