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合集下载

影响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答:1、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

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结构和营销基础设施。

2、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

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地理环境。

3生产因素,是指企业组织生产所必需的各项要素如原材料、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的可获得性和价格。

4国内因素。

包括:一国市场竞争结构、生产要素和环境因素等。

5、企业产品因素。

产品因素对进入方式的影响主要有:产品要素密集度、产品的价值高低与技术含量,产品的服务性、产品的适应性。

6、企业资源与投入因素。

企业在管理、资本、工艺和营销方面的资源越充裕,其在进入方式上的选择余地就越大。

五力模型在书本哪一页吗?P254 下面那个图基于波特模型的高职院校竞争态势分析与研究作者:向成干王艳宜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压力,阐述了运用迈克尔·波特模型分析高职教育竞争的可行性,建立了相应模型,并从现有竞争、潜在竞争、替代竞争、生源、就业需求等五方面剖析了高职教育面临的竞争态势,进而提出了面对竞争可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波特模型;高职教育;竞争;对策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竞争态势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教育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数量上,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在规模上,所有高职院校都基本完成了扩容。

然而与此同时,普通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民办高校、中职教育及各类培训等教育机构这几年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可以看出,在高中和职中毕业生生源数量一定,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作为以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高职院校,当前和今后在招生、就业、教学等方面不仅面临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培训机构、民办高校、中职、普通高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争压力。

机会与威胁同在,优势与劣势并存,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分析高职教育竞争态势、找到适宜的应对竞争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练习题(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练习题(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根据古德莱德课程实施层次,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是()。

A.理想的课程 B. 正式的课程 C. 理解的课程 D. 运作的课程2.“四书”作为我国元、明、清三代的考试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春秋》3.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为过‘完满生活’做好准备”,为人类种种生活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家是()。

A.施瓦布 B. 斯宾塞 C. 博比特 D. 查特斯4.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 《师说》5.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是()的出版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斯宾塞的《教育论》6.通常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A.研究学生 B. 设计作业 C. 设计评价 D. 指导学法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组织得好⑤学生掌握所有教学内容⑥教学效果好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⑥C. ①②③④⑥D. ①③④⑤⑥8.“跳一跳,摘桃子”是因为学生存在()。

A.关键期 B. 高峰期 C.平衡期 D.最近发展区9.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家是()。

A. 洛克B. 赫尔巴特C. 夸美纽斯D. 卢梭10.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A.教师中心 B. 书本中心 C. 课堂中心 D. 活动中心11. 古德莱德认为,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是()。

A.正式的课程B.理解的课程C.运作的课程D.经验的课程12.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为完整的教科书,主要包括:《诗》、《书》、《礼》、《易》、《乐》()。

A.《大学》 B. 《中庸》 C.《孟子》 D. 《春秋》13.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课程(学科)教学论是什么

课程(学科)教学论是什么

课程(学科)教学论是什么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25、特普朗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26、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7、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一些原则1、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2、小学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3、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4、泰勒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5、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6、简述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被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7、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8、泰勒提出的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又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5 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9、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10、教学手段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的原则特征特点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有哪些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是教育心理学运动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4、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思想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6、出现了一大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今日了现代课程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在内容进程的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许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着特征4、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的活动,教科书的标准编写越来越科学合理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3、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教学目标的特征1、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3、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主张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2、教学程序上,感知、记忆、理解、判断3、教学策略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杜威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有道德的人2、教学程序上,教学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智慧即是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2、教学程序上,设置疑难情境,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3、教学策略上;提倡从做中学,注重儿童的兴趣,采用发现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的统一4、分科教学复式教学的特征三多两少:三多包括:在统一课堂内年纪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两少: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原因或因素分析1、现代课程在17-18C形成的原因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工业革命促进课程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挑战;2时代状况,科学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3现代学制的建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为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2)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3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儿童观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程组织的逻辑知识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对课程的影响救援、直接而深刻;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重要的推动力(3)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4)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4、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5、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客观因素:社会的变迁、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视野6、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择好研究课题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的指导;意义和影响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意义:(1)发展了学校能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是广大中小学成为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实验田”现实意义(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开发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是的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系统化的内在机制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力量的来源基本环节或可能遇到的问题1、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2、如何确定基本目标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基本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了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价值观的基本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个环节需要在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做出选择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其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确定个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3、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3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4、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有3部分组相互对质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时期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如何认识“教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说”教学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学习现成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学生认识形式丰富,具有综合性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教学认识有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系统性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索有间接性;教师传授也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个体发展的突出功能;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1)不需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2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3对学生的要求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分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完善和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学校、开放教学、组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协同教学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采用大班、小班、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适量;、强调合作,但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复式教学的优点便于儿童就进入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复式教学适用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概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3.理论名称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新近流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4.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泰勒模式=目标模式=经典模式)5.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6.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3.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理论。

5.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实践形式”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

6.当代课程形态:48-51(辨识题)(1)基于课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3)两个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显性课程(5)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必修课、选修课补充: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43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第一层次: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解释:课程: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校本开发:指在国家的课程计划中预留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那部分课程,他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比例。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围。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教学组织: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他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第一章课程与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首次描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形态。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011—2017年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1—2017年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1—2017年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学科课程标准38(2016)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2、活动课程49(2016)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隐性课程51(2011)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4、显性课程51(2012)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5、分别简述你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理解51(2015)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相伴相随的关系。

也就是说,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

隐性课程虽然与显性课程相伴而生,但它对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力却不一定是积极的。

有时,它反而会将显性课程的教育效力抵消,使得有计划安排的正式课程无法如愿达成目的。

因此,如何有意义的规划隐性课程,使之成为促进显性课程正常发挥教育影响的一股力量,这是课程开发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6、依据哪些因素来确定课程52(2015)试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52(2017)(1)外部因素社会、儿童和知识是影响课程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

②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 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  教学模式
22
第三节 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23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试探 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 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有四个基本要义: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2、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 3、强调学生自主建构;4、强调教学的开放 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3
(2)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认为教学模式 是特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特定的任务和 情景;也有的认为是多种方法的综合。 (3)教学模式是教学程序和方法的混合体 (4)教学模式是教学的“结构——功能” 这一范畴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4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
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 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 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 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 构。
5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1教学模式的结构 包括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2)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3)教 学程序。(4)运用策略(包括方法)。(5) 评价体系。 2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整体性。(2) 中介性。(3)相对性。(4)可操作性。 (5))效益性。 6
1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2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
教学模式是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
的一个术语,以1972乔伊斯和韦尔出版 《教学模式》为标志。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如下几种: (1)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指具有独特 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 阶段和程序。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

(识记)) 一、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包括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问题(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了解)(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1、中国(1)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对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

(2)汉武尊儒之后——我国汉代至清末二千余年间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呈现了儒家一枝独秀的局面。

2、西方(1)古希腊教育——雅典文雅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2)古罗马时期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较全面地总结了演说家培养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3)公元4-14世纪,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4)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9世纪之间)1、形成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成熟标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60)一书,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3、学科形成阶段,教学论研究的基本特征(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20世纪以来,教学论的发展进入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1.各种教学流派的兴起和竞争2、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课程是作为教学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来研究的。

20世纪初,课程演变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1)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1934—1942年,“八年研究”推动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4.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近几十年间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手段(2)教学手段现代化(3)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简答题
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功能?
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二、简答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3.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答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三种表达方式。
三、论述题
1.简述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2.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2)产婆术(3)做中学(4)范例教学
一、名词解释
(1)课堂教学管理(2)课堂规则(3)课堂时间管理(4)课堂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和要求有哪些?
3.常用的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简述常见的几种课堂管理模式。
2.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3.校本课程开发有何特征?
4.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有哪些?
6.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7.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泰勒原理
2.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2)教学的基本要素(3)新教育运动(4)教学本质(5)优化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 制约因素

教学组织形式 制约因素

社会的变迁
• 现代社会➜班级授课制
社会的变 迁
学校的教 学设施
客观 因素
师生特点
教学内容 和课程性

学校的教学设施指的是学校拥有 的,包括:
教学场所、 仪器设备、 教学用具、 图书资料等
学校的教学设施
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
认知发 展
技能操 练
教学组织
形式不 一样
价值理 念
偏重认知发展
偏重技能操练
偏重价值
• 一是师生数量
• 即老师和学生人数多 少的问题。
• 二是学生差异。
群体差异小
群体教学
群体差异大
个别教学
对学校教育 教育者的已
观 因
的理论认识
的价值取向 有经验和教 育视野

人们对教 学过程的 理论认识
赫尔巴特➜ 强化课堂教学 ➜班级授课制 杜威 ➜ 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法
课 程 与教学论
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





杜 威

赫尔巴特
班级授课制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授课形式,但 同样也有很多的其他教学组织形式,那么,制约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呢? 今 天就让我们来具体地学习一下吧。


01 主观因素
02 客观因素
第一部分
客观因素
• 古代社会➜个别教学
平等
精英
外部分组
× 同质分组
× 能力分组
价值取向
√ 存在分工
需要分工 √ 分化培养 √
互动式教 学法
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 法
教育者已有
经验
视野开阔
视野狭隘
教育视野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归纳

课程与教学概论名词解释1 .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还包括通过反馈进行改进,进而再编订·实验·检验。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教学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4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或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5.教学目标的一般理解: 1)定义: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的方向与性质是一致的,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6..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一定教学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7..研究性教学模式:定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 师范必学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     师范必学

课程余教学论一)名词概念解释❖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为“分科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程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课程实施:是课程编制的必要环节,是验证和发展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

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五种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标准。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

课程目标的形势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一)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二)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三)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四)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课程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第八章 教学模式

第八章 教学模式

三、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 的现状

2.目标类教学模式 我国当前目标类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教学程序: A.单元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 单元诊断、单元定标、单元新授、单元检 测、单元矫正。 B.课时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 定标、施标、查标、补标。
三、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二、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三)杜威的教学模式
3. 教学策略上 (1)做中学。 (2)注重儿童兴趣。 (3)采用发现式教学。
三、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的现状

(一)国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简介 1.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中,总结 了四类23种教学模式。 (1)第一类:信息处理模式。 (2)第二类:人格发展模式。 (3)第三类:社会交往模式。 (4)第三类:行为强化模式。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 和运用

(二)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 —— 阶段一: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



—— 阶段二:对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 阶段三: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
第二节 教学模式的历、现状和 趋势

一、古代社会关于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二、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二)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
这一特点主要是就教学模式形成的途经而言的。 古代和近代社会,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经 验的基础上构建的(属归纳式的教学模式)。 近现代社会,主要以教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教学模式 (属演绎式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 A. 教师要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并在一定教学理论的 指导下来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 B. 教师要注意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并在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来构建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总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总论

第一章:序言1.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3。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二章: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就,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客观计划,他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

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8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9。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价值3确定课程的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4。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

第三讲 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

第三讲  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
模拟训练模式是建立在控制论原则和模 拟机的研究基础上的。通过在人与机器之间 进行类比,学习者被概念化成一个自我调节 的反馈系统。学习就是个人通过反馈对行为 的环境后果的感觉体验和进行自我修正的行 为,控制论原理的教学是为学习者创造一种 能产生这种全部反馈的环境。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一)影响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1.教学目标和任务。
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
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
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如下几种:
1.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2.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3.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4.教学模式是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混合体。
5.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学的结构—功能,是教学
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形式。
3.法理学探究模式 法理学模式是以社会公共问题的产生、 决策或公共政策决策、执行等作为教学活 动的素材,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与激烈的 辩论为手段,引导学生去追求高度的学识 和探讨人类普遍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奥 利弗( Donald Oliver)与其同事共同创 立,目的是帮助学生研究公共争端及认识 社会价值。
复式教学的特点是:学科头绪多;讲课时 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 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 更多的要求。
2.复式教学具体形式 (1)同室双级异科式; (2)同室双级同科式; (3)分室双级异科式; (4)同室一级同科式。
3.组织复式教学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1)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 (2)处理好“多”和“少”的关系; (3)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4)处理好教师和助手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获得模式 概念获得模式同时也是建立在布鲁纳的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旨在教给 学生概念,又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概念, 并为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从一系列题目中展 现组织信息的有效方法。 3.先行组织者模式 由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 尔提出的一种适合认知领域目标,促进课堂 言语讲授和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编号:414021250 适用专业:师范教育专业(本科)学时数: 32 学分数:2 执笔者:王润平一、考试总体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言一、识记1.课程与教学论二、理解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三、应用1.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识记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二、理解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三、应用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识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三种取向、二、理解1.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2.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3.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三、应用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一、识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评价的类型、课程评价的功能二、理解1.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2.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应用1.试评析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特征二、理解1.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三、应用1.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一、识记:教学、教学的本质二、理解1.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简要回答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

3.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

三、应用1.简述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一、识记:教学目标二、理解1. 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2.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3.简要回答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021/3/27
CHENLI
2
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每种教学模式 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都是为完成
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选择和 运用教学模式,首先应该考虑具体的教 学模式和任务。
2021/3/27
CHENLI
3
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科性质不同, 在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应有 所差异。
2021/3/27
CHENLI
8
第七,教学时间。有的教学模式虽然 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却需要较多 的教学时间。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往往 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当受到教学时 间的限制时,教师就不得不放弃这种 教学模式。
2021/3/27
CHENLI
9
第八,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一定的教学 目的、教学任务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某 种学习过程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根 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考虑将让学生 进行何种学习活动,其过程是怎样的。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 杂性是不同的。
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 素
2021/3/27
CHENLI
1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目标、功能、适 用的条件和范围。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最优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总是 要依据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 们所要探讨的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模式最佳, 而是要理解某种教学某些侧面针对某一目的 可以取得哪些效果。因此,了解制约教学模
2021/3/27
CHENLI
4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年龄 阶段的学,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同 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学生身 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2021/3/27
CHENL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每种教学模式 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都是为完成 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选择和 运用教学模式,首先应该考虑具体的教 学模式和任务。
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科性质不同, 在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应有 所差异。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年龄 阶段的学,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同 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学生身 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 素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目标、功能、适 用的条件和范围。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最优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总是 要依据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 们所要探讨的不是去评定哪一种模式最佳, 而是要理解某种教学某些侧面针对某一目的 可以取得哪些效果。因此,了解制约教学模 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第八,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一定的教学 目的、教学任务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某 种学习过程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根 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考虑将让学生 进行何种学习活动,其过程是怎样的。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 杂性是不同的。
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综 合考虑以上因素,权衡利弊, “择其善者而用之”。
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学生的 学习有其共性的一面,在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一般的认识和心理规律。但另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个体 化的活动,每位学生的学习都有其独特 的风格,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模式就应 与此相适应。
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教师是选择和 运用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在其中发挥 着主导作用。因此,选择教学模式就应 考虑自身的条件,尤其是要符合自身的 优势能力。
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有些教学 模式要求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作为物质 支撑。如果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条件, 有些教学模式的运用就会受到相当大的限 制,甚至不可能使用。
第七,教学时间。有的教学模式虽然 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却需要较多 的教学时间。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往往 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当受到教学时 间的限制时,教师就不得不放弃这种 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