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系统建模的功能方法
数据仓库维度建模课件-PPT
![数据仓库维度建模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5aad1832a58da0116d17496f.png)
优选数据仓库维度建模
目录
1.基础术语 2.维度建模中的两种模型 3.星形模型设计 4.雪花模型设计 5.星形模型的优势 6.雪花模型的优势与劣势
1、基础术语
事实表(Fact Table)
• 每个数据仓库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事实数据表。事实数据 表可能包含业务销售数据,如现金登记事务所产生的数据, 事实数据表通常包含大量的行
细类别表,详细类别表通过对事实表在有关维上 性。
维度表可以看作是用户来分析数据的窗口,维度表中包含事实数据表中事实记录的特性,有些特性提供描述性信息,有些特性指定如
的详细描述达到了缩小事实表和提高查询效率的 何汇总事实数据表数据,以便为分析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维度表包含帮助汇总数据的特性的层次结构。
主要包含了描述特定商业事件的数据,即某些特定商业事件的度量值。
商品大分类表 大分类编号 大分类名称 大分类备注
5.星形模型的优势
– 用户容易理解 – 优化浏览
• 在数据库模式中,表与表连接的目的在于寻找到需 要的数据
• 如果连接的路径复杂,那么在数据库中浏览数据将 是缓慢而艰难的
• 如果连接路径简单、直接,则浏览数据会更快 • 星型模型的优势之一在于它优化对数据库的浏览
星形模型(Star Schema)
• 事实被维度所包围,且维度没有被新的表连接
雪花模型(Snowflake Schema)
• 事实表被多个维表或一个或多个层次所包围
3.星形模型设计
(1) 正确区分事实、属性和维度。
• 维度模型需要对事实和属性进行区分,业务层的 很多事实都是数值型的,特别是该数值是浮点数 时,他很可能是一个事实,而不是属性。
• 主要包含了描述特定商业事件的数据,即某些特定商业事 件的度量值。
在abaqus中生成voronoi多面体的方法(优选.)
![在abaqus中生成voronoi多面体的方法(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d7c12e6dee06eff9aef80764.png)
4. 对于该多面体中的其他表面,也可以如法炮制,直到生成这个多面体的全部外 表面。然后再使用 creat solid—>from shell 功能(对应的脚本方法为 AddCell s),即可生成该多面体。这就是点—>线—>面—>体生成 voronoi 多面体的过程。
下面我用一个配图例子来说明一下以上过程: 首先,在空间内建立一个面上的顶点—边线关系,为了尽可能简单,我们采用三
a Voronoi region.
对于每一个输入点,给出其对应的 region 序号
ridge_vertices 这个属性的名字有一定误导性,对于 2 维 voronoi 来说,这个属性指的是边上的 来说,这个变量实际上指的是面上的顶点序号,对于 N 维 voronoi 而言,这个变量指的是 N-1
2. 由此就可以生成 voronoi 某个多面体中的一个面的各条边:使用脚本命令 Wir ePolyLine 将该面的各点顺次连接生成一个空间上的多边形线框。
3. 然后使用 geometry edit 的 cover edges 功能将线框围住的区域生成 1 个 sh ell,这个 shell 就是多面体中的一个面了。
图 4 封闭线框为壳体 封闭后的壳体如下图所示,为了表示清楚,这里做了一个剖面:
数学建模常用方法整理
![数学建模常用方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7236ad9e3143323968935b.png)
用图来解决 问题的理论 即为图论
27
图论最基本的概念
图:由点及连接线所构成的图形, 用G=(V,E) 表示。
点(vertex):代表事物。
V (G) {v1, v2 ,, vn}
线(edge):两个事物间具有的关系。
E(G) {e1, e2 ,, en}
ek (vi , v j )
28
3.图论
主
次 明
min f1x
x R'
显 的 问
R f1 fi x fi, i 2,, p, x R
题
fi fi x fi i 2,, p
12
1.最优化理论之多目标规划
2.线性加权法
当 p个目标 f1 x, f 2 x,, f p x 都要
求最小时,可以给每个目标相应的权系数
且i 0
,
18
2.最优化理论之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模型的分类: (时间角度)离散型和连续型;(信息确定与 否)确定型和随机型;(目标函数个数)单目 标型和多目标型。
基本原理:
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
19
2.最优化理论之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可用于最优路径问题、 资源分配问题、生产计划和库存问题、 投资问题、装载问题、排序问题及生 产过程的最优控制等。
24
2.最优化理论之动态规划
于是从A城市到达E城市的阶段数有下 列四种情形:
1.从A城市直达E城市,一个阶段。
2.从A城市通过其他B、C、D三城市之一到 E城市,二个阶段。
3.从A城市通过其他B、C、D三城市之二到 E城市,三个阶段。
4.从A城市通过其他B、C、D三城市各一次 到E城市,四个阶段。
25
2.最优化理论之动态规划
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共49张PPT】
![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f323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8.png)
霍尔管理矩阵可以提醒人们在哪个阶段该做哪一步工作,同时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工作得到合理安排。
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乃至整个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
(优选)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
2.2 还原论与整体论
系统思想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 演化发展的观念。即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 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看问题。
(1)古代的系统思想:“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2)近代的分析方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现代的系统思想:“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2 还原论与整体论
钱学森提出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他
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实质是把专家体系、数据和 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 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体系。运 用这个方法也需要系统分解,在系统分解后研究的 基础上,再综合集成到整体,实现“1+1﹥2”的飞 跃,达到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综合集 成方法既吸收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方法的长处,同 时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 也发展了整体论方法。
和步骤的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管理知识。三维结构由 比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等等,研究微观粒子就可以推知整体的规律。
通常应根据系统方案对于系统目标满足的程度,对每一个被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方案、次优方案、满意方案,分析者应递交多方案给决策者,以 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2d1372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d.png)
确定型库存模型 独立需求库 存控制模型
随机型库存模型
周期性检查模型:
周期性检查模型有6种: 不允许缺货 瞬时到货
延时到货
允许缺货
瞬时到货 延时到货
实行补货
瞬时到货 延时到货
连续性检查模型
连续性库存检查模型分6种: 不允许缺货、瞬时到货型; 不允许缺货、延时到货型; 允许缺货、瞬时到货型; 允许缺货、延时到货型; 补货、瞬时到货型; 补货、延时到货型。
【例4-3】某企业物流部的销售物流系统经常 通过广告宣传本企业产品,收到不错的效果。
当广告费增加的时候,往往销售额成正比例递增,线条①;当某产品广告费 用达到一定额度后,销售额不一定随之增加,而是出现一个平台期,线条②; 每种产品必然有一个最佳广告费用,即最佳广告宣传额度。超出这个额度, 宣传过量,反而会适得其反,使销售额下降,线条③。
二、建立物流系统模型的原则
①准确性,模型必须反映现实系统的本质规律,合乎科学 根据,合乎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
②可靠性,模型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且有一定的精度。 ③简明性,模型的表达式应明确、简单、抓住本质。 ④实用性,使模型标准化、规范化,尽量采用已有模型。 ⑤反馈性,建模时要注意灵敏问题,即留心哪些参数或变
其中C表示总运输费用,求出C的最小值点的坐 标x,y,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二)统计分析法
对系统内结构和特性不很清楚,但已有或 通过实验获得了系统功能的有关数据,可通过 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三)实验分析法
对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很清楚,但可对 系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发现矛盾、分析 矛盾,确定关键变量及参变量,建立一个初步 实验模型,并一步步改进。
基于DoDAF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基于DoDAF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4211f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4e.png)
基于 DoDAF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摘要:体系结构可以合理的描述系统内部各组成单元的复杂关系,成为开发系统顶层设计的重要手段,DoDAF体系结构框架在多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完善,适用范围扩展到各个领域,对于建立复杂的系统体系结构分析和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根据DoDAF2.0体系结构框架的描述,可以通过六个步骤实现体系结构的设计。
其中以数据为中心的方法建模,并根据特定需求对某些模型进行扩充或是增加新模型,为复杂系统体系架构有效稳定应对体系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演化发展等挑战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DoDAF;系统建模;体系结构1引言系统体系结构通常分解为“体系”与“结构”两个部分进行论述。
体系是对系统内复杂事物分结构进行形容和限定,将系统内的有关事物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结构是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体系结构就可以理解为体系内的各组成单元结构及其有序组合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体系结构已经成为一种开发新能力、结构化组织的有效分析工具。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加,端到端的信息能力需求不断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交付的系统规模越来越复杂,而且能够互操作与信息共享[1],这些需求已经成为系统顶层设计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系统顶层设计的本质是系统发展策略的设计,必须落实发展目标,制定实施途径。
体系结构的开发采用规范化的图形、表格和文字,清晰、直观、形象化地描绘了系统使命任务的范围、需求、目标、背景、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过渡策略和所需的标准,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顶层设计方案。
因此,体系结构的开发是系统顶层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体系结构建模方法优选目前国内外对系统体系结构建模方法与框架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军的CISR体系结构框架和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2],以及英军的国防部体系结构4框架MoDAF等。
DoDAF2.02是通过一致的结构化元模型,在体系结构的规划、发展、管理、维护和控制上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
物流系统设计
![物流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c2573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2.png)
调研阶段 设计阶段 实施阶段
物流服务持续改进
调研阶段 设计阶段 实施阶段
物流需求分析层次 物流方案层次
物流需求分析层次 外包动因 外包层面 外包内容
物流方案层次 战略层 战术层 操作层
外包动因——战略层
客户选择3PL时关注的焦点3PL:
关注成本而非客户服务水平; 关注能力而非成本; 关注资金; 复合关注;
1推理分析法 直接分析法 2系统模拟法
3统计分析法 数据分析法 4试验分析法 5主观想象法 6混合法
物流系统建模的方法
1.推理分析法直接分析法
对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已经清楚;系统较简单;应确 立直接推理分析的基本观点;即利用已知的科学定理和 定律;经过分析和推理;得到系统模型;故此法又称为直 接分析法&
2、周边运输公司提供的运输方式自运、外包、 拼装、水运、铁路整车、铁路邮包等
3、运输过程所存在的各类问题投诉、成本变 动、管理等
4、企业的网点分布 5、企业的主要股权结构独资、合资、股份
物流服务类型
4信息系统和订单处理 销售订单和库存交互过程; 订单信息传递方法; 订购规则…
物流服务类型
2、物流中的支持性活动
1仓储
库位确定; 站台布置和设计; 仓库装备; 货物放置…
物流服务类型
2物料搬移及处理
设备选择; 设备更新; 订单拣货; 货物储存和补货…
物流服务类型
3采购
供应商选择; 采购时间选择; 采购量…
16
物流系统结构
物流服务类型
1、物流中的关键活动
1客户服务
确定客户的需求; 确定客户对服务的反应; 设定客户服务水平…
物流服务类型
2运输管理 运输方式和服务的选择; 拼货; 运输路径; 运输车辆调度; 设备选择; 索赔处理; 运费审计…
系统建模 建模的各种方法
![系统建模 建模的各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3ec06425c52cc58bd6be54.png)
1 绪论1.1 系统建模系统建模是指建立系统(被控对象)的动态数学模型,简称建模。
建模的全过程可分为一次建模和二次建模。
一次建模是指由实际物理系统到数学模型,二次建模是指由数学模型到计算机再现,即所谓仿真。
系统建模技术是研究获取系统(被控对象)动态特性的方法和手段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1.2 系统建模的目的(1)控制系统的合理设计及调节器参数的最佳整定。
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节器参数的最佳整定都是以被控对象的特性为依据的。
为了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更需要充分了解对象的动态特性。
因为设计最优控制系统的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和预定的性能指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控制作用,使被控对象的运行情况对预定的性能指标来说是最优的,所以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是实现最优控制的前提。
(2)指导生产设备的设计。
通过对生产设备数学模型的分析和仿真,可以确定个别因素对整个控制对象动态特性的影响(如锅炉受热面的布置、管径大小、介质参数的选择等对整个锅炉出口汽温、汽压等动态特性的影响),从而对生产设备的结构设计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在设计阶段就有意识地考虑和选择有关因素,以求生产设备除了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效率等方面的特性之外,还能使之具有良好的动态控制性能。
(3)培训运行操作人员。
对一些复杂的生产操作过程,如飞行器的驾驶、大型舰艇和潜艇的操作以及大型电站机组的运行,都应该事先对操作人员、驾驶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
已经不需要建造小的物理模型,而是首先建立这些复杂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使之成为活的模型。
在这样的模型上,教练员可以方便、全面、安全地对运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4)检查在真实系统中不能实现的现象。
例如一台单元机组及其控制系统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冲击电负荷,当冲击电负荷过大时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种具有一定破坏性的试验,往往不允许轻易地在实际生产设备上进行,而是首先需要建立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再通过仿真对模型进行试验研究。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整理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c4312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1.png)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整理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载和支持人类活动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准确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需要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和方法。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模型优选方法进行整理。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复杂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变化过程。
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考虑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能够考虑到时间的变化。
通过对生态系统内要素的数量和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用于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的方法。
生态足迹模型可以衡量人类对于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并通过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供给能力进行比较,来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生态足迹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数量化的指标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联系起来,并提供了一种衡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生态效率模型生态效率模型是一种通过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效益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
生态效率模型可以衡量生态系统的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通过比较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来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生态效率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考虑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回复能力,为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四、GIS空间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能够整合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的技术。
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中,可以利用GIS技术来构建空间分析模型,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评估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GIS空间分析模型能够考虑到地理位置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并提供了一种全面、综合的评估方法。
五、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将多个因素综合考虑的评价方法。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优选全文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优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d2b8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e.png)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是物流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建模仿真类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物流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典型物流系统仿真与建模方法,以及物流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的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物流问题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辅助方法解决现实物流系统问题。
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1、通过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方法建立不同物流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模型与仿真的关系,熟悉物流系统预测模型与仿真、物流节点选址模型与仿真、运输配送系统模型与仿真、库存控制模型与仿真、物流系统评价模型与仿真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运作过程控制、物流资源优化调配的实际问题能力。
2、具备较强的学习最新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研究成果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够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
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活动,并形成书面报告;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处理、归纳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注重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着重于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用所学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16学时,设8个实验,如表1所示。
三、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生产物流软件、实证调研等方式,配合E-mail、QQ、微信、钉钉等交流工具共同完成实验授课内容。
实验课程讲授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大数据分析挖掘中具体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应用过程中的阐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系统工程》模拟题及答案
![《系统工程》模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32759be45c3b3566ec8b2a.png)
系统工程模拟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熵函数在(B )分布下取得最大值。
A. 负指数B.等概率C.泊松D.正态2.不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是(C )。
A.开放系统B.动态系统C. 封闭系统D. 静态系统3.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并予以转换,产生另一种形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能力,或者说系统与(B )相互作用的能力。
A.部要素B.外部环境C.研究对象D.目前状态4.一比特信息量就是含有两个独立等概率可能状态的事物所具有的( C )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
A.不可行性B.可行性C.不确定性D.确定性5.通过对系统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分析来研究系统功能的方法,称为(D )分析法。
A.指标B.标准C.目的D.要素功能6.黑箱就是部无法打开并且无法了解,只能根据其( A )进行识别的系统。
A.功能B.输入C.输出D.目标7.系统分析是一种(C )。
A.定性分析方法B.定量分析方法C.辅助决策技术D.系统评价技术8.系统的熵越大,说明系统(B )。
A.越有序B.越无序C.越复杂D.越简单9.决定系统功能的必要条件是(B )。
A.系统要素B.系统结构C.系统环境D.系统规律10.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的核心是(A )。
A.最优化B.系统化C.满意化D.学习和比较11.现代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 C )组成的。
A.物质、精神、信息B.个人、集体、组织C.物质、能量、信息D.系统、信息、结构12.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子系统)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和(C )上的联系方式。
A.物质、信息B.投入、产出C.空间、时间D.费用、效果13.系统失效过程大体分为早期失效期、( B )和耗损失效期三个阶段。
A.使用失效期B.偶然失效期C.报废失效期D.自然失效期14.系统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目标、( A )、模型、费用和效果及评价标准。
A.可行方案B.分析人员C.管理人员D.优化方法15.系统按其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静态系统和(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3 系统辨识过程
基本步骤: (1)根据辨识的目的,即模型的用途与先验 知识进行辨识方案的设计与模型类型的确定。 (2)获取被辨识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根 据输入输出数据估计结构参数与模型参数 (对参数模型而言)。 (3)模型的验证。
3.1.3 系统辨识过程
辨识方案选择
输入与输出 数据的获取
3.1.1 “黑箱”方法概述
黑箱方法一般包括如下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1)相对孤立的原则,确认黑箱,把所要研究 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2)观测和主动试验,考察黑箱。考察黑箱就 是要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 (3)建立模型,阐明黑箱。
3.1.2 系统辨识的定义
系统辨识(system identification)是自动 控制理论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建立数学模 型的一种技术,是系统建模中的试验建模 阶段。系统辨识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 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在一类模型中找 出一个与实际系统逼近的模型,这个模型 能真实表示系统的本质特征,并使某个准 则函数极小(或极大)。”
(优选)系统建模的功能方法
August 15, 2020
PPT 1
章节框架
3.1 系统建模的“黑箱”方法 3.2 计量经济学方法 3.3 排队论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参考答案
3.1 系统建模的“黑箱”方法
3.1.1 “黑箱”方法概述 3.1.2 系统辨识的定义 3.1.3 系统辨识过程 3.1.4 模型的参数估计
3.2.4 计量经济学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是用一个或一组方程表示 的经济变量关系,以及相关的条件和假设, 它描述了经济问题相关方面之间的数量联系 和相互制约关系,是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对 象。建造计量经济学模型首先要找出研究对 象中主要的经济变量,然后按照经济理论, 用方程描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依存关系。 建立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必须有理 论和现实的根据。
3.2.1 计量经济学概述
计量经济学可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这种分 析是基于理论和观测的并行发展,而理论与观测又通过适当 的推断方法而得以联系。例如经济理论假设商品价格与其需 求量之间有或逆向关系,但此理论并没有对这两者的关系提 供任何数值度量。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说出随着商品价格的 某一变化,需求量将会上升或下降多少。计量经济学的工作 就是要提供这一数值估计。换言之,计量经济学对大多数的 经济理论赋予经验内容。计量经济学方法就是运用统计理论 对经济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 是经济理论、统计学、 数学的综合,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学 教学和科研中有重要地位。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2.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3.虚拟变量
3.2.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关于研究应变量(或被解释变量),对一个 或多个自变量(或解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其用意在于 通过后者的已知值或设定值,去估计和预测前者的(总体) 平均值。
在回归分析中,考虑的是一种所谓的统计依赖关系,而 不是确定性依赖关系。在变量的统计关系式中,主要处理的 是随机变量(即有概率分布的变量),而在函数或确定性关 系中,处理的变量不是随机的。回归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变量 对另一个或多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它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回归分析中,假设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是固定的或非 随机的。
3.2.1 计量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
数学
数理经 济学
计量 经济
学
数理 统计
学
经济统计 学
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2.1 计量经济学概述
现代计量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包含单方程回归分 析、联立方程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三大支柱,由 适合不同研究对象得大量计量经济模型和分析方法 组成的庞大体系,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 地位。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经济变 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包括函数形式和其中的参数值, 并利用这种关系分析和解决经济经营问题,它不仅 是应用经济分析的工具,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增 强经济学科学性的重要工具。目前有许多计量分析 软件,如TSP、Eviews、SPSS和SAS等,可以在 计量经济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建模、数据处理、问题 分析和模型修正以及预测应用等阶段提供帮助。
3.2.2 模型中的经济变量
计量经济学方法首先把经济理论所阐述的经济 关系表达为可以计量的数学形式,然后运用统计理 论由实际经济数据求得经济关系的参数的估计值, 最后将含有估计参数值的模型用于经济结构分析, 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在计量经济学中,经济模型 的基础是经济变量,不同的经济变量有专门的名称, 并有相应的特定内涵。
3.2.4 计量经济学模型
建模的三个要素 (1)理论即经济理论,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行 为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2)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方法和计算方法,是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与手段,是计量经济 学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主要特征 。 (3)数据,反映研究对象的活动水平、相互间 联系以及外部环境的数据,或更广义讲是信 息,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原料。
辨识目的 与先验知识
结构与模型 的参数估计
模型验证
最终模型
系统辨识过程示意图
3.1.4 模型的参数估计
模型的参数估计就是在确定了模型的类型与结 构参数之后,根据输入、输出数据,为使某个准则 函数极小(或极大)而采用某种计算方法来估计模 型参数。
一个典型的准则函数是系统与模型输出之间的 误差的平方和,即
3.1.1 “黑箱”方法概述
对于内部结构尚不能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 认识的客体,通常可称为“黑箱”。与之相关的概 念是“白箱”和“灰箱”。“白箱”是指内部结构 状态完全明确可知的系统;“灰箱”是指系统内部 结构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系统,又称部分可观测 的“黑箱”。
“黑箱”一词最早出现于电气工程,指的是在 电器网络指定部位更换失效部件时只要求新部件与 失效部件的输入输出相同或相近,而不必剖析其内 部的结构特性。根据输入输出研究系统内部结构的 方法称为系统建模的功能方法,又可称为“黑箱” 方法。
J (ˆ) 1
L
2 (k )
L k 1
常用的准则函数还有方程误差平方和,似然函
数等。
3.2 计量经济学方法
3.2.1 计量经济学概述 3.2.2 模型中的经济变量 3.2.3 计量经济学模型 3.2.4 参数估计 3.2.5 模型估计 3.2.6 模型检验 3.2.7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