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优质教学设计

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课题:12家乡的喜与忧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四年级教材分析:第 12课《家乡的喜与忧》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的社区生活”中的第 2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编写的。

这一课的核心主题是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与本单元的其他两课,都是针对提升学生对社区和家乡生活领域的社会性学习而设计。

本课的编写主要立足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既能感受到家乡发展带来的巨变,又能认识到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建议。

课程标准分析《家乡的喜与忧》展示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发展变化;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立足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既能感受到家乡发展带来的巨变,又能认识到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很大的难度,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前指导学生分小队,进行一个调查方案的制定。

好在,我们班级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经常以假日小队的方式进行过一些课外实践调查活动,如“骄阳下的坚守”“带上国旗走遍中国"等探究活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组织和活动能力。

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也很重要,需要指导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并且在小组合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学习目标1、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2、学习调查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

3、学生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自愿参与家乡建设的能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问、听、看、走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巨变。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发生的变化,感受家乡生态环境日益好转、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变化和喜悦。

2.理解灾难带来的伤害、惋惜,学习同情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担当。

3.能正确评价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和地方风俗,提高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喜与忧。

2.教学难点:发展同情心和个人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上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保护眼睛》。

同学们,你们都好好保护了自己的眼睛,小伙伴们是否注意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家乡的喜与忧》,是对家乡环境的改变的沉思和思考。

2. 归纳总结大家都生活在不同的家乡,家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3. 课文学习请大家打开书本,悠然阅读。

当我们读到第二段话时,有没有同学发现什么问题呢?请来一位同学读出这一段话,让我们一起听听。

4. 分组讨论同学们,现在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请你们认真思考:如果你们的家乡发生了水灾,你们会怎么做?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呢?请注意,在危难中,每个人都可以有拯救他人的能力。

5. 情景表演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我们来模拟一下水灾的情景。

由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

表演结束后,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6. 文化传承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传承地方文化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接着,我们来拿出一些家乡的特色文物、风俗,让同学们观看和讲解,感受自己家乡的文化魅力。

四、课后作业1.画一幅你的家乡的图画,可以在图画中标注家乡的重要建筑或地标性景点,也可以画出自己家庭周围的生态环境。

2.与家里人一起聊聊你们家乡的变化,了解一下不同时期的生活差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关心、关注自己的家乡,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对家乡发展也有责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节日习俗传统的渊源和意义。

2.学习学习农民工的生活,理解他们的辛酸和付出。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引导他们珍惜现有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1.分析节日习俗及其意义,学生能够区分正反意义。

2.了解农民工的辛酸和付出,明白现有生活的珍贵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了解他人的境况。

2.学生能够思考、总结和表达自己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询问是否知道春节这一节日与新年计划有何关联,引出问题。

2.讲解(20分钟)1.步骤1:介绍春节的起源–了解春节取代年节的历史背景。

–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及其含义。

2.步骤2:讲述农民工的辛酸–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向学生介绍农民工的生活。

–跟学生测评生活与农民工生活的差异,让他们分析其中的原因。

3.步骤3:引导学生思考对农民工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工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农民工的感激和关注。

3.实践(10分钟)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如何当好一个公民,关注并改善农民工的生活。

每组挑选一名同学做笔记汇报,其他组员互相补充。

4.总结(5分钟)老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感触?珍惜当下生活,感恩别人的付出。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P36和P37的部分练习。

六、评价方法1.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表现。

2.练习册的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意义,了解农民工的辛酸和付出。

在讨论中激发他们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帮助,加深了他们的感恩之心,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 家乡的喜与忧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 家乡的喜与忧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 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12家乡的喜与忧》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乡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喜讯也有忧虑,需要我们共同去面对和解决。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学会关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家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他们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但还缺乏对家乡发展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变化,提高关爱家乡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认识到家乡既有喜讯也有忧虑。

2.培养学生关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喜与忧。

2.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变化。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乡的喜与忧。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家乡的美景和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家乡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家乡的喜与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

–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巩固(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和巩固。

–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计划,提高关爱家乡的意识。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对于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但对于家乡的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法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家乡的喜与忧,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家乡的喜与忧。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家乡的喜与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发展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喜与忧。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家乡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发展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喜与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家乡的发展案例和相关信息。

2.学生准备搜集家乡的相关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喜与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家乡的发展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案例中的喜与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发展的未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期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优质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优质教学设计

《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从关心家乡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了解自己的家乡——哈尔滨,在认知和情感上实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逐步升华,着力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学情分析1.通过低中年段教材中家乡话题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物产、自然风光、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情感认同。

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较为深入的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丰富和深化对家乡的认识,全面地了解家乡,从而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2.学生对家乡有初步的了解,比如交通、饮食、旅游、教育等,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调查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调查,学生既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又能发现和关注家乡发展中的问题。

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汇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关心家乡的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家乡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培养主动关心家乡发展的忧患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

2.通过调查等活动,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3.关注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重点调查了解家乡哈尔滨的发展建设,感受其发展变化。

关注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建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主动关心家乡发展的忧患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哈尔滨的宣传视频。

2.调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

教学流程教学引入观察照片,对比话发展1.出示老照片猜猜看:和兴路、防洪纪念塔、太阳岛公园。

2.出示以前和现在的三组对比照片,说一说这些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3.揭示课题:家乡的喜与忧我们观察到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建筑也越来越现代化,这节课我们一起聊聊家乡的发展变化吧。

活动一汇报调查主题,了解家乡发展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调查方法,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组成小组,开展调查。

相信你们已经发现了家乡的很多变化,来分享你们的调查结果吧。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的喜与忧》是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

本课主要围绕家乡的环境问题展开,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环境的变化,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爱护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喜与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对家乡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如何爱护家乡、保护环境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但对于复杂的环境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家乡的环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呈现家乡的喜与忧,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的环境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展示家乡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乡的环境现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喜与忧。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家乡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共同完善解决方案。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环境问题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培养他们的执行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2《家乡的喜与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的喜与忧》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发现家乡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家乡的发展有一定的感知,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家乡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解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发现家乡的优点和不足。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家乡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解决办法。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发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案例。

3.纸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绘画。

4.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景色、人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家乡发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家乡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解决办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组织学生讨论。
3.小结板书:
交通
医疗
住房
就业
……
学生简单梳理自己发现的问题
交流讨论
学生自己去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对知识技能进行构建,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实践与体验
活动二:实践与体验(15分钟)
赵小原同学在参与“家乡发展建设”调查活动时,发现了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细读活动园,看看他发现了哪些问题
2.你是否也有相同的体会
3.你的家乡中发展中是否也遇到了问题?你发先了哪些问题。
4.小组交流,形成“我发现的问题”活动单
1.自读教材
2.指名交流
3.小组活动
指名交流
本环节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节我为家乡建设出力的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三:
家乡建设靠大家
让我们一起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总结延伸
1.通过这些调查活动,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此,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家乡的发展呢?人们是怎样看待家乡的发展的呢?
2.但是,家乡在发展建设过程,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刚才的汇报中有些同学已经关注到了这些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学生交流
一方面,学生油然而生的热爱家乡之情,另一方面,正视问题的存在,理性的思考也是需要的。
2020年春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12.家乡的喜与忧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家乡的喜与忧——家乡的发展
课时
2
日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材料、采访家人、实地参观等调查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体会我们的家乡的发展带给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
2.感受家乡前进的步伐,产生自豪、热爱之情。
3.学会利用多种形式调查讨论。
3.学会利用多种形式调查讨论。
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家乡的发展建设,让学生明白,爱家、爱校、爱社区也是爱家乡的具体表现,积极面对发现的问题,策划交流家乡发展建议书。
难点:积极面对发现的问题,策划交流家乡发展建议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引入
1.同学们,作为家乡的小主人,我们不仅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悠久历史而自豪,也为家乡建设的巨大成就而骄傲。(课件滚动出示家乡的各种图片)
学生展望预期要达到的目的,自评。
学生交流
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老师、同学。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既包括作品本身,也可以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板书设计
我为家乡发展出力
我发现的问题:
交通:
医疗:
住房:
就业:
……
家乡发展建议书
2.为了家乡更美丽富饶,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板书课题:我为家乡发展出力
观看视频,师生互动交流
齐读课题
本环节以谈话的方式引入,启发孩子关注自己和家乡发展的关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一:学习与探究
学习与探究(10分钟)
1.家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家乡发展出力呢?
总结延伸
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了我们的好建议,我们的家乡会发生哪些变化,交流一下,并作适当评价。
2.为家乡做贡献,我们还有哪些方法?
3.学生进行拓展研究。如可以上网搜一搜,了解别人家乡的特色,并与自己的家乡进行比较。想一想我们的家乡还有哪些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给市长写一封建议书,为家乡献计献策等。
2.组织学生讨论。
3.小结: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为市民增添了新的出行方式和出行体验。
轨道交通
从无到有
新出行、新体验
……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比较,谈感受。
交流讨论
通过一组直观的数据资料等,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家乡轨道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善,为接下来的分组交流做示范和铺垫。
调查汇报
指导学生按照课前分好的小队进行调查活动的汇报,主题为:家乡发展建设
2.和奶奶一起看老照片,赵东阳发现家乡的变化真大。让我们一起积极参与了解家乡的活动,感受和认识家乡吧!
3.板书课题:家乡的发展
观看多媒体,师生互动交流。
齐读课题
以一组学生日常很少见到的老照片引入,对比今日的家乡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与探究
1.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公共交通不断发展,服务设施、服务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班有个小小调查员,他曾对家乡的轨道交通进行了一番调查。(媒体出示公共交通工具40年前和现在的区别的调查图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收集材料、采访家人、实地参观等调查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体会我们的家乡的发展带给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产生自豪、热爱之情。
难点:前期调查活动方案的制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引入
1.出示一组老照片:周末,赵东阳看见奶奶拿出家里的老照片在翻看。他很好奇,凑过去跟奶奶一起看。(课件滚动出示老屋等的一些老照片)
板书设计
家乡的发展
轨道交通从无到有新出行新体验
生活服务设施……
教育医疗……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家乡的喜与忧——我为家乡发展出力
教时
2
日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家乡的发展建设,让学生明白,爱家、爱校、爱社区也是爱家乡的具体表现,积极面对发现的问题,策划交流家乡发展建议书。
2.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第一组: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变化的:公园、图书馆、体育馆、农贸市场、大型超市
第二组:了解家乡教育方面的变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上学时的学校和教室,以及学校里的设施等。
第三组:了解医疗事业的发展变化的:看病的变化
小队成员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讨论交流。
学生以收集材料、观察、采访家人、实地参观、采访等方式,对家乡的发展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1.学生讨论改变家乡的具体做法,献计献策。如:爱护社区环境、保护一草一木、经常打扫卫生等。
2.小组交流,形成建议书。
3.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活动,强调活动注意事项。
4.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师生交流点评。
5.小结:为家乡做贡献,要从小做起。
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生动手制作
学生交流
本环节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启发思考,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通过交流碰撞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家乡发展出力,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