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 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 一是“悲观”人生。 二是“悲剧”人生。 三是“自新”人生。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民族性。 二是批判性。 三是革命性。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主要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家的理性气质。 第二,心理分析家的冷清态度。 第三,艺术雕刻家的细腻笔法。 茅盾小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具有超越“文学史”和“社会史”的价值。 二是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剖析社会人生。
春蚕
茅盾
茅盾
(1896—1981) 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 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1.茅盾(1896-1981)早年生平 出生地:江南水乡乌镇。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
科。三年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窘困,进入当时的新式 文化出版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0年参加《小说月报》的改革 2.上个世纪20年代,茅盾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 大革命以后,更像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兼业余文学家。 1922年后,茅盾和文学研究会的同仁运用唯物主义的 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 方面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1928年7月,在日本写的《从牯岭 到东京》;1930年出版《蚀》。
3.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 论家。
三十年代创作:《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1939年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 四十年代创作《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4.茅盾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农村三部曲》
茅盾自1928年写《创造》到1948年发表《春蚕》 共创作了50余篇短篇小说,大部分收入短篇小说集 《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 《烟云集》、《委屈》和《耶稣之死》等集中,其 中《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是茅盾三十年代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茅盾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一部分,是社会分析小说的优秀之作。
《春蚕》、《秋收》、《残冬》共同组成了《农 村三部曲》。三部作品最有特色的是《春蚕》。
复述情节:
通过老通宝率领一家人在蚕事季节里,借债押地买桑 叶,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饲养春蚕,获得大丰收之后, 因茧价大跌,反遭破产的悲惨故事。
分析环境:
wk.baidu.com生活环境: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江南水乡农村
社会环境:战争使社会经济凋敝,帝国主义经济入侵,民族产业破产
而阿多所走的才是中国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状态、求得翻 身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作品还通过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来 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个性更突出。如老通宝说:“那母狗 是白虎星,惹上了她,就得败家。”这就把老通宝的迷信思 想、对荷花的仇视情绪以及对发家致富的渴望心理揭示无余。 又如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说:“不要来问我,阿爹做主 呢!……老糊涂的听得一个洋字就好象见了七世冤家。洋钱, 也是洋,他倒又要了”这种语言既表明她与老通宝有思想距 离,也表现了她老成、讲求实际的个性特征,很切合家庭主 妇的身份。
艺术特色:
生活气息的亲切性
文化意识的丰厚性
阶级意识的隐蔽性

作品以典型的的细节,细致的心理描写,成功的绝
望的塑造了老通宝形象。

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叙说农村蚕事活动的种种习惯,
生动的描绘,具有鲜明乡土特色。
分析人物形象:
老通宝:善良勤劳、质朴坚 韧、忠厚倔强、安分守己、 迷信保守,是一个养蚕能手, 也是农事、木工活儿的老把 式。希望通过养蚕摆脱困境, 让一家人的生活走上正轨。
但思想保守、眛于时势,有 很重的传统观念,怀念过去 劳动发家的好日子。一切按 老规矩办事,拒绝接受新事 物,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三)逼真的风俗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使《春蚕》独具特 色。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生机盎然的桑林的描写为刻画老 通宝的性格和命运做了铺垫,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人物的思 想感情,情景交融,不仅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 透露出江南农村的乡土气息。对于蚕事(养蚕)进行的全过 程,作者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加以表现。从窝种、收蚕、头 眠、二眠、大眠到上山都作了交待。其中细写了收蚕这个隆 重的仪式,生动地再现了人们对养蚕的态度,乡土气息很浓。
分析其悲剧原因:
老通宝悲剧的双重性:封闭自守、盲目排外等陈旧的小农 思想行为方式无法在近代社会变迁中作出合理的反应,而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又是以日益加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畸形形态
给这种小农以致命的磨难。
多多头
在破败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多多头,是一个与老通宝 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宝那 样存在着“发家”的梦想,而且还越来越多地滋生着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认为“单靠勤俭的工作,即使 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他与老通宝之间 的父子矛盾,代表着农民内部新的变化趋势。
与父辈的对比:
阿多:是开始觉醒但尚未找到出路的新一代农民。 特点:年轻活泼、壮健有力、乐观爽朗、乐于助人、 逐步觉醒有了新思想。 父辈特点:朴实能干、善良忠厚;思想保守、迷信 守旧
主题:
小说通过一个典型的江南农家——老通宝及其儿 孙们,因春蚕丰收而负债破产的悲剧故事,不仅真 实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和 蚕农们的悲剧命运,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春蚕愈 熟,蚕农愈困顿(丰收成灾)”现象的社会原因, 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与腐败。
(二)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 过人物自身的肖像、言行、心理的细腻描写及对比手法、个性 化语言运用等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老通宝为夺得春 蚕丰收,内心处在“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惧”的矛盾之中,作者 抓住这种精神状态细腻地刻画了老通宝希望、紧张、焦虑不安, 且喜且忧的心理变化,使老通宝的形象真实可信;作者还运用 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对新老农民形象阿多与老 通宝形象的塑造时,作者就处处对比,以显示二者性格的不同, 表明作者的鲜明立场:老通宝所走的是一条绝路。

作品中充满泥土气息的蚕农生活,蚕农们 风趣盎然的劳动情致,以及秀丽恬静的水 乡风光等,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使 这篇作品在茅盾小说中独具一格。
《春蚕》的艺术特色
(一)《春蚕》的艺术构思非常精巧。作品以蚕事的自然顺序 (洗蚕具→窝种→收蚕→头眠→二眠→大眠→上山→浪山头), 贯穿了希望——希望与恐怖交织——失望的具体内容,从而巧 妙地把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很好地糅合在一起。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具体活动及其内心世 界,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出作品的时代特色。全文 首尾照应,相辅相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