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春蚕》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吴荪甫
《子夜》:“社会剖析小说”的杰出代表
• 3.《子夜》在题材上,显示出“史诗性”特色:“大规模 地描写中国社会”。 • 4.《子夜》在塑造人物上的特色: • 把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来塑造。重点抓住 吴的“两面性”--冷静果断,刚毅坚韧,但又色厉内荏。 • 在塑造人物上,作者还在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性格wenku.baidu.com样性的 描写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 5.《子夜》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对1930年关于中国社会 的性质的论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当时的中国社会依然是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
“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 时期:
• 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 作最后之追求。” •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 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 烈斗争时期的现实。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 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 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以章秋柳为代表。
主要文学成绩
• 1、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 作笔名。 •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 《虹》(1929)短 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 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 3、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 《虹》、《子夜》、 “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白 杨礼赞》 • 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 6、建国后担任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 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三 年一届:现实主义、长篇(13万字)
《子夜》
• “《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快天亮了。” • ——茅盾
•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 义长篇小说。 • “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 1.《子夜》的文学史评价 • 《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社 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学史上 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经济形态 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规模描写的 作品。 • 2.《子夜》的五条线索 • 吴荪甫和赵伯韬在公债市场的斗法;吴荪 甫与裕华丝厂和双桥镇农民的斗争是两条 副线,军阀混战和红军发展是两条潜在线 索。
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子夜》初版封面
• • • • • •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 茅盾小说创作反映人生可分为三种: 一是“悲观”人生。 二是“悲剧”人生。 三是“自新”人生。 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 三个基本特征: • 一是民族性。 • 二是批判性。 • 三是革命性。
• • • • • •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主要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家的理性气质。 第二,心理分析家的冷清态度。 第三,艺术雕刻家的细腻笔法。 茅盾小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具有超越“文学史”和“社会史”的 价值。 • 二是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剖析社会人生。
• 3.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 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 三十年代创作:《子夜》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 1939年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 • 四十年代创作《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 花》 • 4.茅盾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 论家和领导人。 • 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文学活动
• 1920年,接编并改革《小说月报》,使其成为发表新文学 创作的重要阵地。 • 1921年,发起并成立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 会。 • 理论建设: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强调“真实”。 • 文学批评:《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 翻译: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被损害民族的文学 号”“俄国文学研究专号 • 《我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前写下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前半 生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政治、社会、文化史留下了珍贵 的史料。
• 6.《子夜》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杰出 代表,突出地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 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 是某一阶级的典型代表;二是有广阔的社 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社会有 着紧密的联系;三是清楚地表现出作者对 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 回答,其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 理论意义。
春蚕
茅盾
茅盾
• 1896—1981) • 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 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 1.茅盾(1896-1981)早年生平 • 出生地:江南水乡乌镇。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三年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窘困,进入当时的新式文化出版 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20年参加《小说月报》的改革 • 2.上个世纪20年代,茅盾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大 革命以后,更像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兼业余文学家。 • 1922年后,茅盾和文学研究会的同仁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 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方面问题。 • 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1928年7月,在日本写的《从牯岭到 东京》;1930年出版《蚀》。
《蚀》三部曲
• 《幻灭》:革命前夕的高昂兴奋和革命既 到面前时的幻灭 。( 静女士、慧女士) • 《动摇》: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 方 罗兰、孙舞阳、胡国光) • 《追求》: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 追求。( 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
《蚀》的扉页上茅盾写下了这样 的题词:
•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 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我脑尚 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 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 机会。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 此自勉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