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 诫子书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yínzào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参见:教材P81注释①《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五)熟读课文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2】篇〗一、说教材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诫子书》》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诫子书》》

诫子书学案课题:诫子书设计人:时间:9月2日使用人:使用时间:审核人: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一、反馈展示: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夫.君子之行()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夫君子之行.②非澹泊....无以明志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④淫慢⑤险躁..⑥年与时驰...则不能治性⑦遂.成枯落⑧悲守穷庐..⑨非志.无以成学4.背诵默写夫君子之行,,。

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精读课文,疏通文意5、小组合作学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6、师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句子三、研读赏析课文7.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8.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四、课堂练习,总结提升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10.在《出师表》一文中也有能体现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章武三年春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②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注释】①笃:病重。

②竭:用尽。

③敕:告诫,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增进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彼此了解。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作品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品质,感受语言魅力。

课前准备:1、老师、学生共同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共同商讨设计讨论的话题,老师进行综合。

2、老师设计读书档案,学生在阅读后认真填写。

3、邀请家长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并和孩子交流读后感受。

4、多媒体课件制作。

5、座位安排:团坐一堂。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展示彩色卡纸制作的书签),这是我亲手做的书签,想送给热爱读书的孩子,不过,先得做一个“书名接龙”的游戏。

听清要求:一、说出你最喜爱的一本书的书名,知道作者姓名的可以告诉大家;二、用自己最响亮的声音发言,别人说过的不许重复。

(生积极参与游戏,发放书签)二、走近黄蓓佳1、在刚才的游戏中,我听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

其中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特别乐意为孩子们创作,所以,才有了一本又一本的好书,陪伴我们走过金色的童年,给了我们最温暖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要和其中的一位来一次心灵的亲密接触,猜猜她是谁?(黄蓓佳)2、(板书:黄蓓佳)真聪明!在咱们班的“图书角”,就有她的好几本书,人们常说“文字和心灵是相通的”,通过读黄蓓佳的书,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黄蓓佳是一个很会写文章的人,她的`书很好看。

她是一个有童心的人。

我觉得黄蓓佳特别了解小孩子,她写出了我们的心里话……)3、看来大家都把她当成了大朋友,对吧?想不想见见黄蓓佳?老师带来了一张她的近影(课件出示照片)。

瞧,这就是我们心中阳光一般的大作家,她的笑容和她的文字一样神采飞扬。

咱们接着看看对黄蓓佳的简要介绍(出示简介)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简介)十八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三十三年来,她笔耕不辍,被人们誉为“两栖作家”。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情味。

2、翻译与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意。

3、体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诫子书》是_________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篇告诫教育的家书。

诸葛亮,字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他年轻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助刘备,成为蜀汉的决策者。

其名作《出师表》为世代所诵,有《诸葛亮集》传世。

2、扫除生字障碍;夫.君子之行()淡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遂.()成枯落悲守穷lú()3、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划分朗读停顿。

4.查阅辅导书,补充注释,完成下面问题君子: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 修身:________________淫慢:_________________ 宁静:________________须:_________________ 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成学:_________________广才:__________________遂:__________________ 成:_________________致远::__________________ 枯落:_______________驰::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逐句落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板书<诫子书>)(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A、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前准备1.搜集查阅有关诸葛亮的生平资料。

2.大声朗读课文,最好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一)解题。

1.《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汉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朗读。

1.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2.自由朗读。

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3.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认真听,做出点评。

特别注意屏幕出示的字的读音和一些句子的朗读节奏。

4.齐读全文。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提示: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主要有:“至”“若”“夫”“盖”“然”等,例如:“夫君子之行”中的“夫”。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续。

2.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5诫子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5诫子书

导学案15 诫子书学习目标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无以: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枯落: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精品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是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现远大目标的观点。
03
主题探讨
主题思想
总结词
文章通过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学成才的重要性,表达了 诸葛亮对后代的殷切期望。
详细描述
文章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树立远大志向,并强调了学习与实 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诸葛亮也表达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 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诫子书》,掌握学习的方法和 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02
课文解析
文章大意
总结词
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养性、节俭、谦虚等品德的重 要性。
详细描述
文章开头强调了静心养性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明理。接着,诸葛亮 指出节俭和谦虚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品质,告诫儿子要注重培养这些品质。最后, 诸葛亮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并鼓励儿子要不断追求进步。
[人教部编版]秋七上语文第课 《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
授课教师:
23-12-29

CONTENCT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主题探讨 • 课后练习 • 答案及解析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三国时期背景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为了教育其子,写下了这篇《 诫子书》,强调修身养性和静心学习的重要性。
D. 安静和节俭是修身 养性的重要方法。
填空题
填空题1
《诫子书》中提到“____之行, ____之志”,强调了品德修养的 重要性。
静、俭
答案
问答题
问答题1
请简述《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2
《诫子书》中提到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如何理解?

预习-15《诫子书》导学案

预习-15《诫子书》导学案

第15课《诫子书》预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遂.成枯落( )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诫子书》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诫子书》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15 《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重点);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难点)学法指导: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参考注释口译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

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3.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请你大声朗读《诫子书》,思考如何才能“修身养德”?明确:“静”与“俭”。

静: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节俭、俭朴。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俭以养德”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俭约自守,而且在思想行为上约束自己,不因为过多的欲望而影响自身品德的养成。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明确: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

4.除此之外,作者还谈到了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学,还需要做到什么?明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还应该做到:惜时,不负青春;否则,悔恨莫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RJ)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2.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可适当补充作者生平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帮助理解。
3.诸葛亮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人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教学中可适当介绍,但不必求深,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学习
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惜时:(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2.赏析语言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导学单【学习目标】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精准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流程】一、导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二、学程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

曾革新连弩,能同是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第一学程识字辨音读准节奏主问题:熟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字形,能够准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补充】文言文断句技巧1.找虚词。

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

“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课《诫子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课《诫子书》导学案
1、给加粗字注音,解释下列词语:
诫():夫():
修身: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才:广才:
成:慢:
励()精:险躁治性:
与:驰:
日:去:
遂():枯落:
多不接世:接世:
穷庐:淫():
将复何及:淫慢:
二、合作交流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3.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4.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难点:充分理解课文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学习方法】
独立自学、合作交流、班级展示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写作背景:《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习过程】
一.独立自学
5.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6.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统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统编版)

第15课《诫子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

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重点难点】1.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体会文章主旨,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识作者、知文体1.作者名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诫子书》只有86个字,为什么把它称为“书”呢?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意思是信;又称“尺牍”“信札”,多记事陈情。

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据推测,这封信是诸葛亮写给自己的孩子诸葛瞻的。

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年纪已经很大了,诸葛亮给他的哥哥写信时,曾经这么评价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但心性早熟,恐怕成不了大器。

所以诸葛亮在儿子8岁时写了这封信。

★任务二:初读文、练朗读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朗读指导“诫子书”的“诫”是劝解、告诫的意思,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全文,读出父亲对八岁的孩子劝诫的语气。

(1)发语词读重音:夫/君子之行夫/学须静也(2)表品格的实词读重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才/须学也(3)否定词读重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把握反问句的深情语调: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探究案★任务三:疏通文、知晓意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3、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学习重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2、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品读赏析精彩妙点。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幅对联“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人眼中他更是智慧的化身。

,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写作背景《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短意长,言简意赅。

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补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诫子书》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诫子书》

《诫子书》学案一、预习案1.:诸葛亮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

2.:结合预习,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澹泊淫慢则不能lì精险zào 则不能冶性年与时chí suì成枯落悲守穷lú3:自读,理解下列字词句含义,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4:默写:夫君子之行,,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二:练习案(一):解释下列字词含义:《1》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2》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填上序号1、因为 2,用 3、用来 4。

凭借 5、来楚人以晏子短吾欲辱之,何以也?静以修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非学无以广才《3》一词多义行: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意:意与日去宾客意少舒《4》翻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二):课文内容理解思考;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诉他儿子什么?“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因为“德”是做人之基。

那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因为只有思想清净了,然后才能心情安宁,思考周密,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接着又阐发了和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与“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

“年与时驰……将复何及”在篇末,又叮咛年华易逝,要小结:本文着重从和方面进行了论述。

告诉他的儿子要三、测试案1、解释加横线字词含义:(每空一分,共5分)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君子之行淫慢则不能励精多不接世2、翻译(3分)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2分)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拓展提升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为什么?补充: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

【板书:静】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
15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

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

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相信同学们深有体会,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它的力量所在。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五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孔明;卧龙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增长才干。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轻薄浮躁。

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从学习(治学)与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认为修身的前提是“静”,只有“静”才能明志;而明志之后,实现志要依靠学,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后面又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不静”的害处,实际上再次论证了“静”的价值。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不焦躁,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而一个人的才能,或有先天优势,但是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仍不能成才,故而才须学。

另外,文中用“须”字而不用“需”字,实际上强调了“静”与“学”对于成才乃是必然性元素而仅非重要元素。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劳神费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是一种摈弃私心杂念的状态,在这中状态中才能始终潜心学习、反思,心直至所学目标,而至于“随心所欲”的境界。

当然,“静”还有一个核心要素,即淡泊,只有摈除名利的干扰,不为物所累,才能树立远大的志向,在致远之路上坚定不移,永不动摇。

若心不静,则为物所累,这样的状态,自然是极不利于学的。

2.修身是治学的前提,在古人看来,一个人想要治学,必先学会修身,唯有保持了心灵澄澈,才能致力于学问而不动摇,古人有“涤除玄鉴”、“心斋坐忘”等概念,就是强调这一过程。

同时,学又是反过来促进个人修养的必备条件,学的最终目的是成才,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才与德紧密相联系,一个人才德兼备才能算真正的成才。

故而个人修养与个人学问,实则犹如一纸两面,不可分割。

该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多科目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十分片面的,或失去了必要的德行,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借鉴古人修身治学的思想,对当今的机械浮躁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课堂检测
1.(1)(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2.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
3.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