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吴氏祠堂序
重修吴氏祠堂序
重修吴氏祠堂序吾族自陡山迁居吴锦堂湾,已历数百年矣。
先祖之琏公,本西山先生之苗裔,其性行之高洁,为时人所敬仰。
至十七世祖礼魁公,筚路蓝缕,刻苦经营,终成本邑商界之翘楚。
魁又于本湾修葺祠宇,以报祖德。
然时过境迁,昔日先辈所遗广厦敞庐多有损毁,尤以祠堂为甚。
族人每念及此,无不叹惋矣。
夫天地之间,上有苍天生成之德,是以万物欣然而四时分;次有祖宗庇荫之恩,是以人丁兴旺而才俊出;况江河尚有源流,树茂缘自根基,是以君子当时刻勤勉,不致亏负也。
今逢清明盛世,商贾发达,社会进步。
然先祖之祀不可荒废,族谱之续不可断截,祖辈之名不可遗忘。
若泯此三者,则尊卑异位而纲常废,长次颠倒而礼节失,吾辈亦留柄与他族,岂有颜面见列祖列宗。
有鉴于此,第世孙于西历贰仟零一十五年,岁次乙未月首倡义举,重修本族祠堂。
斯议一出,各房各户,随即踊跃捐款,醵金万以为修建之资。
更有,,,,,不惧事务之繁缛劳苦,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时月余,于老祠旧制复立将圮之墙门,改三进为二,使昔日之祠光大矣。
乙未年腊月十九吉日,行竣工礼。
又迎奉历代先祖神位于祠中,使先祖在天之灵有所依附也。
如斯伟业,皆诸公勠力同心之功矣。
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亦当勉其诚心,褒其精神,欣慰若此。
后世子孙,亦当鼓舞振奋,勤勉努力,以为师之矣。
如此,则重整家风,光耀门楣,皆在指日也。
今祠宇焕然,诸宗贤不以某才薄德浅,嘱予作文列叙其事,予自揣于宗族无尺寸之功,实乃有感于诸公修葺宗族旧祠之赤诚,忝自受命,录此盛世之壮举。
若使百代子孙知前人不易,则幸不辱命矣。
是为序。
译文:我们这一族从陡山迁居到现在的吴锦堂湾,已经经历几百年了。
先祖之琏公,他是西山先生(应澍公)的后代,他性行高洁,在当时就被人们所敬仰。
到了十七世先祖礼魁公(吴锦堂)时,他艰苦创业,刻苦经营(产业),最后成为本县商界最杰出的人才。
礼魁公又在本湾修建了祠堂,来回报历代先祖的荫蔽之德。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历代先辈们留下的华美的房屋和开阔的庭院有很多都损毁了,尤其以祠堂的破坏程度最高。
重修宗祠经典对联
重修宗祠经典对联以下是十条重修宗祠经典对联及例子:1. “宗祠重光映祖德,家族兴旺耀宗功。
”例子:你看那宗祠再次焕发光彩,不正像我们家族的荣耀在闪耀吗?这是多么让人自豪的事情呀!就好比一棵大树,根扎得越深,枝叶就越繁茂。
2. “重修宗祠传孝道,再振家声颂族魂。
”例子:哎呀,重修宗祠不就是在传承那深深的孝道嘛!这就如同给家族灵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的家声再次响亮起来,能不让人兴奋吗?3. “祖祠焕彩昭先德,宗脉流芳励后昆。
”例子:哇塞,祖祠变得这么光彩照人,这显然是在昭示着先人的德行呀!这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后辈们前行的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嘛!4. “宗祠修复承古韵,家族团结谱新章。
”例子:你想想看,宗祠修复好了,不就承接了那古老的韵味嘛!这就像我们家族团结起来,共同谱写新的辉煌篇章一样,多棒呀!5. “重光祖庙扬族范,凝聚亲情溢宗情。
”例子:嘿,重光祖庙可不就是在弘扬我们家族的风范嘛!这和亲情凝聚在一起,那宗情简直都要溢出来啦,这感觉多温暖呀!6. “祖祠新貌迎祥瑞,宗裔同心创辉煌。
”例子:看看那祖祠的新面貌,不就像是在迎接祥瑞嘛!这不就跟我们宗裔同心协力去创造辉煌一样,多有气势呀!7. “重修祖庙凝心力,再展宏图振族威。
”例子:哇哦,重修祖庙把大家的心都凝聚起来了呀!这就如同要再次展开宏图,重振我们家族的威风,多让人期待呀!8. “宗祠再立根基稳,家族恒兴福泽长。
”例子:嘿呀,宗祠再次立起来,那根基多稳呀!这意味着我们家族会一直兴旺下去,福泽也会长久呀,这多好呀!9. “祖庙重辉添秀色,宗风永继颂华年。
”例子:哎呀呀,祖庙重新辉煌起来,增添了多少秀色呀!这不就是宗风永远延续,颂赞着这美好的年华嘛,真让人开心!10. “重筑宗祠延世泽,弘扬祖德耀家声。
”例子:你说重筑宗祠不就是在延续那世世代代的恩泽嘛!这就像把祖德弘扬开来,让我们家的名声更加耀眼,能不激动吗?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对联都充分体现了重修宗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表达了对家族传承和兴旺的美好期盼。
下德明吴氏宗祠
下德明吴氏宗祠第一篇:下德明吴氏宗祠下德明吴氏宗祠章秀元邛水河源从枫木溪出发,浅唱低吟,一路款款而来,带着塘冲水车的古韵,到了下德明,即缠绵回环,浇灌着下德明两岸淳朴的民俗风情,地以物名,吴氏宗祠就坐落在下德明大寨的路口里。
吴氏宗祠应该是三穗县宗祠文化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宗祠四面围墙,祠身全部漆成朱红,从面朝马路的小门进去,宗祠中堂大门上方,“延陵堂”三字赫然入目,散发肃穆静谧的氛围。
小门顶为翘檐,上饰红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更显得宗祠的古朴悠远。
宗祠正房前修一五尺见方圆形花台,一遒劲盆景长于其中,似乎在诉说宗祠的变迁。
靠近花台的中堂前,竖立一四尺高石碑,记录宗祠集资修建内容。
宗祠系全木结构,均为上等杉木,柱子直径约一尺左右,枋子后约三寸。
全祠呈“品”字型结构,进深四五丈,中堂高约两丈,通面宽约六丈有余,整个建筑体现传统出正房与厢房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
在中堂前仰望,可清晰看见让人想到历史与沧桑的文字。
正梁左边,书写的是“宗支百世奕祀荣昌”,中间为黑白太极图,右边书写的是“根培枝茂源远流长”。
落款为“前清云南补用知府署大定府知府光绪丁酉科拔贡周开中题”。
从这些文字可知,吴氏建宗祠的美好愿望和宗族期待,在题写落款的内容里,还可以感受到德明村厚重的文化渊源。
进入吴氏宗祠中堂里面,地上杂然相陈一大堆年代久远的砖头,每一块砖头都镌印“吴氏宗祠”四字,这些砖头有的完整或有的不完整,但这四个字却十分清晰,字体潇洒俊美。
根据宗祠的功能,中堂即为担当祭祀祖先或训诫警示的功能,民以食为天,宗族传千年,而厢房即是担当仪式或活动之后歇息的功能了。
在上古时代,一般人是不能立宗庙的,宗庙为天子所有。
“君子将营宫室,以宗庙为先,居室为后。
”也就是说,在古代只有诸侯、公卿、贵族才能立宗庙,平民百姓是不能立宗庙的。
而民间营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宋代朱熹曾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但不曾普及,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夏言奏准平民百姓兴建家庙或祠堂,始有以宗庙为祭祀祖先的记载。
吴氏宗祠左台吴氏大宗祠祠规
吴氏宗祠左台吴氏大宗祠祠规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左台吴氏大宗祠祠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左台吴氏大宗祠祠规建祠庙祀祖祢虽非古制而妥侑先灵序次昭穆春秋祭享荐举蒸尝宗子孙报本追远之用心且仲尼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又曰祭如在是亦承先启后之所攸赖不得谓非礼也有清乾隆十七年壬申既建左台公墓祠继纂宗谱而宗词规制末遑议订于节文少阙越民国五年重修祠宇始有条议固始有条议因犹简漏要足遵循兹就议定诸端诠列如左附之谱后用期共守并备他时议订祠规之参考焉衡川支裔洁华谨识: 一各支始祖神位咸得配享中座其余祖先各依崇德报功分祀傍龛悉应按照派系世次昭穆为位毋得有紊一各支晋主附祀每一栗主应捐国币三百元杂费十二元八留以供祭享蒸尝之需一每年标祀日期定为夏历清明节后之第十日风雨无改轮值司年支丁应先期莅祠概不通启一每年标祀兴祭支丁应先由吴山寺义方公叶夫人墓起循风山莲塘祖墓依次祭扫一宗祠礼器册籍文据锁钥于每年标祀之日由上首司年点交下首司年接管凡轮值司年各支应先莅祠莶名报到一宗祠事务之兴革进止预算咸取决于各支会议定每年标祀前一日午后二时为会期由各支莅祠支丁推举本支代表一人集议举行上首司年应将经理祠务向会报告俾众周知如有商榷末决事项得延会至祭墓后赓续集议决定之不仅祠务所击亦所以通感情联族谊也一轮年承司祀典各支编配如左依支祖世次为序子年临溪高桥高堘衡川方塘东里丑年澄塘鑑潭石桥莘墟唐模吴家林望圩金山寅年敉宁忠孝城南梅结忠孝北岸庠里附、吴里附化生前山卯年沈村玉堂长丰附、环田附茆田南圩石壁辰年泽富大斐眉山璜源石岭宁清附巳年羽中山渚口柏墩镇北清流附、上充附午年双溪冬青吴屯后屯留浯长龄附药溪潘屯公川未年篁南长林石人前申年丰溪太湖附朗源岭后汉洞酉年石番溪商山霞溪附向杲士曷田莘田浦璜附华屯附戍年石潭信山瑞芝龙池墩上梅庄亥年横冈泰溪梢云云集瑯川11凡例*吾族之盛著于新安自唐迄今历千五百有余年矣流衍殷繁甲于一郡萃居散处亦复靡常迁徒既多离合不一有比僯接武形虽亲而疏者有异乡隔县迹似远而属近者苟亲者疏之近者远之是乘于道也斯谱之作所以明亲疏辨支派凡敦一本者可恍然如亲爱之道焉*谱系之立先以明所自也我新安吴氏出于唐左台而左台以前溯自得姓始祖己衍六十世矣缘左台之谱既立于前而源源本本历代可考流传于兹支各有谱谱具有源故今载自六十一世前此弗备非忘本也特以续唐谱之末云*凡修谱者概至现生支丁网有不录以见繁衍之盛惧后世之鲜据也斯谱特以明吾族派分之源流宗支之远近为各派之总汇宗支谱可稽会族浩繁不能悉载间有族大门多为之分别载明者亦祗及分门之祖而止不尽录焉*吾族支派繁多谱内寻源竟委颇属不易兹以世系为经以谱为纬由分源而则宗与同宗而合谱统以世系则疏者皆宗联以宗谱则亲者益固有水源木本之思者各按宗派展卷了然*新安吴氏现奉左台祀事七十有余支总之为五大派内唯丰溪一派旧有宗谱斯谱实创而非因故丰溪派光公之下弗赘*进公宗金陵派王弼公柏墩支钦仪公二公殚尽辛勤会族编谱实有大功于宗族迄今赖之故二公之渊源一脉以及子孙悉照二公之谱详尽刊载以彰厥功*一大宗祠向有支主者如莲塘派翊公支下裕公宗双溪支又翊公支下石壁支金竺派依迁公宗吴村支以上八支世系屡诸不开无凭刊载*莲塘源邑公宗之镇东支乃钱塘支之祖支也(本支谱末为巖镇支但巖镇属统名伊祖居在镇东是以则为镇东支)因人丁式微不振建祠之日未立支主仅附钱塘支奉祀然世系支派不容混淆今为标出不敢以式微而略之也*向奉祀事之连塘派福公宗渴田支虽建大宗祠之日末请于众恭进支主而祖宗一脉末可斩绝今故刊载以明一本之义*莲塘派靖公支下和公宗之尖山支实与龙池茆田二支共祖又翊公支下祐公宗之长丰平湖二支实与沈村玉堂等支共祖虽附亲支末立支主而世系即明当附载*收族即所以敬宗左台苗裔播迁于各州郡者固多即在新安而散失者比比顾世远年湮耳目见闻末经确榷据画一者既不敢冒味以后又不敢因循斯举始置编外以俟考核焉(以上资料根据洁华编民国版左台吴氏大宗谱编印)12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吴氏宗祠
整个祠堂靠右边的都是母狮, 左边都是雄狮
9/15/2011
雕刻工艺上 看,都堪称徽州石雕的一绝。徽州石雕始于汉代, 鼎盛于明清,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不及木雕 与砖雕那样复杂。主要是以动植物形象、博古纹 样、书法等为雕刻的题材,而以人物故事和山水 为雕刻题材的很少见。吴氏宗祠的这组石雕,就 是以杭州的山水“西湖十景”为题材雕刻的。制 作者采用平面雕、浮雕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朴 大方 。是吴氏巨商吴应晟为了让走不出大山的人 们认识世界,特别花重金,聘请黟县石匠余尚相, 北岸吴氏宗祠石雕“西湖十景
9/15/2011
。
。
北岸吴氏宗祠
9/15/2011
1吴氏宗祠的由来 2功能 3外观、空间格局( 外观、空间格局(
门厅、享堂、寝殿) 门厅、享堂、寝殿)
及细部的装饰
9/15/2011
吴氏宗祠
古徽州有一句话“社则有屋,宗则有祠”。 北
岸吴氏宗祠坐落于徽州歙县北岸村,始建于明早期。吴士度 是乾隆年间,北岸吴氏家族的茶叶巨商,他经营的“景隆” 号茶庄,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分号,民间说,吴氏风度走边全 国无须盘缠,可见分号的广布。特别是在东北三省、京、津 两地的茶叶市场上很有名气,号称“北方第一茶叶大王”。 吴氏度客居京城,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请有名的画家,将祖 先“唐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画成像做纪念。后人将画像收 藏在祠内,过年过节时挂在厅壁上供人祀拜后进是楼房. 清道 光六年的时候,由吴氏族人吴应晟出资二十 北岸吴氏宗 祠二万两,集资两万两,共记二十四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时 占地约十亩,是目前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 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15/2011
功能
除了每年冬至祭祀外,在古时候兼具教育文化
吴氏续修族谱序
吴氏续修族谱序吴氏续修族谱序盛世修谱,清平撰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吴氏家族,更是把修谱视为不朽伟业。
早在东汉时期,先祖吴如胜,始创吴氏族谱,呈汉桓帝御览后,拍案叫绝。
于是立吴如胜子孙为吴氏正宗,世代主持苏州吴泰伯庙祀。
近代吴佩孚将军,曾以数千银洋聘岳阳同族吴獬撰修全国吴氏总谱。
当今全国吴氏宗亲和海外吴氏宗亲在江苏无锡编写《中国吴氏大统宗谱》,他将惠及子孙,功垂后世。
修谱是祖宗的遗训,族人的嘱托,也是我们多年的夙愿。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岁月砥砺,人们的记忆早已淡漠如烟。
要把千百年散落族间的族谱资料整理,编集,其间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数年来,我曾三次下大竹县查阅族谱。
考查了相临的县、区、乡走遍了本乡的每一个角落,爬山涉水,挨门询问,逐户访查,广征博采。
查阅那些残缺朽裂的族谱家书,考证那些依稀难辨的碑碣铭文,取得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为了全面系统地考证、收集资料。
今年八月,我冒着酷暑,踏上了三百年前祖宗入川的路线去寻根,溯源。
行程数千公里,到了祖藉江西省的赣州市信丰县,福建省的长汀县、上杭县、连城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族人的帮助下,到了祖居地,目睹了我们历代的族谱,拜揭了保存下来的先祖坟墓,特别是游览了位于连城县宣河乡培田的吴氏古庄园。
瞻仰了数十座吴氏宗祠。
它以“中华瑰宝,民间故宫”的美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设计精巧,式样独特,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令世人惊叹。
它既是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是我吴氏先祖匠心的发扬。
从它珍藏众多的诗词、书画、散文、楹联、扁额更能体现我吴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吴氏大家族的动人风彩。
增添了对祖宗的崇敬和自豪感,对这次修谱增加了动力,添了光彩。
这次修谱跨越时代长,涉面广,我们为了达到能联系得上的本族宗亲尽量联系,因为在入川时,我们的祖先是前后分批来的,支分复杂,房派众多。
落点分散,资料残缺,跟我们在收集中造成诸多难题,总算得益于族人的勇跃参与,通力协助。
吴氏宗祠落成庆典致辞
吴氏宗祠落成庆典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见证吴氏宗祠的落成庆典。
吴氏宗祠是我们吴氏家族的象征,也是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见证。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吴氏族人,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吴氏宗祠的落成,是我们吴氏家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在这里,我们可以缅怀先祖的功德,可以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可以凝聚族人的力量,共同为实现家族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各位来宾,吴氏宗祠的落成是我们共同的喜事,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家族内部的团结与协作,共同谋划家族未来的发展。
我们要秉承先祖的遗志,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家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家族以外的人们,发扬“和为贵”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和支持。
祝愿吴氏宗祠落成庆典圆满成功!祝愿吴氏家族繁荣昌盛、世代相传!
谢谢大家!。
祖屋重修记范文
吴氏自泰伯、仲雍以德闻名于天下,至季札公受侯封达,芮公威震三湘,实可谓达士显爵、蕃盛四海。
吾支为延陵正宗,先祖支国,字爱溪,明朝天启二年自九都源迁居乌岗山,披荆斩棘,载劬载劳,创业开基,繁衍生息。
自先祖开基以来近四百年,裔孙繁衍,远者迁徙铁尺湾、小山童。
历来吾族人丁兴旺,文武者不乏其人。
武学秀才贤魁,刀法精湛,济人之难,精神宝贵;咸丰举人良池,擅长诗文,正直谦让,永迪后人;革命志士吴震,救民于水火,舍生取义,史载其功。
如此德才兼备者,皆吾族之菁华,以及其他列祖列宗,其灵咸托于祖堂神龛,四时伏腊,福佑后人。
祖堂自创造以来,吾族赖乎先人之福庇而瓜瓞绵延、叶茂枝繁。
奈何星霜递易,寒暑往来,年久失修,堂存实朽,风雨未免飘摇,阳光难寻气宇,莫不目睹而伤心也。
是以有识之士,集合叔伯昆季,谋划原址重修。
千秋善举,一致赞同。
筹资八十余万,士农工商,群策群力,历时一载,大厦落成。
新修祖堂为仿古建筑,五百余平方米,四水归堂,一进三重,前重为戏台楼,中重为德星堂,后重为神龛址。
仰堂貌之巍峨,神光焕彩;观墙壁之轩昂,栋宇生辉。
崇墉复焕而内顾无虞,杰阁重新而外观有耀。
后之来者,必兴敬祖尊亲之念,定起崇德报国之怀。
时二零零玖年捌月捌日,后学吴学富拜撰。
近两年来老家九江各地热衷组织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我村庄女儿们回娘家活动在正月初六隆重举行,承蒙组委会信任安排我主持文艺演出且代表娘家人讲话。
讲话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各位来宾、亲爱的吴家女儿们:大家新年好!今天是公元2019年正月初六,春满神州千般秀,国运昌盛万象新,在这大地回春的吉祥时刻,迎来了我们吴家女儿集体回娘家的好日子,今年的春节显得更加喜气,更加的欢庆,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吴家人对回娘家的女儿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一起陪伴的女婿们,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亲爱的吴家女儿们,乌山吴家是我们永远的家乡,我们在这个地方出生,成长,上学,劳动,生活,这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呼吸着我们的气息,这里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
福建尤溪吴氏序
福建尤溪吴氏序
"泉西尤溪苍霞珵,吴族文井赤湾头"。
敬祖奉宗,乃吾华夏民族千百年所传承。
缅吾先祖,秉徳仰徽,躬勤育贤,耕读为本,奕世传薪。
奈尘烟沧桑,故而肇基祖以上本里无以稽考,兹仅据进玉公为史肇可溯之始。
我吴氏自始祖进玉公于南宋壬辰年(1232年)从尤溪十九都苍霞埕迁徙至尤溪廿一都文井赤塆头以来,历经七百八十九年,传三十五代,繁衍人口一万三千多人,其子孙分布于尤溪、永泰、仙游、闽清、南平、沙县、福安等七县市,为推动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进玉公后裔分布于各地居住,各支都建有家祠以敬祖祭宗。
各地共建有三十三个分祠,保存完好。
宗祠是族亲精神灵魂的家园,是根亲信仰的寄托,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是凝聚爱家、爱村、爱国的教育基地。
恭维吾祖,功德无量。
始祖遗范,自当远扬。
书香振起,文运开泰。
科甲鼎盛,门第衍派。
兹值盛世,联我众亲。
缅怀祖德,报本报功。
佑吾儿孙,丁财繁昌。
庇荫后裔,福寿无疆。
枝繁叶茂,奕世圭璋。
事业发达,财运亨通。
代代富贵,房房荣昌。
子孝孙贤,共谱新章。
进玉子裔,其德无涯,美善筑就,百载锦成。
展我族风,扬我族威,弘扬家风,福佑后代。
力彰功德,启迪后昆,千秋昌盛,万代兴旺。
重修祠堂对联大全
重修祠堂对联大全重修祠堂对联如下:1.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2.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3.百代孝慈山仰泰,以燕以翼宏堂构。
4.先代贻谋由德泽,孝友传家绳祖武。
5.万年支派水流东。
6.孔惠孔时洁蒸尝。
7.后人继世翼孙谋。
8.诗书礼乐尽修齐。
9.孝孙弟恭皆学问。
10.金鼎焚香香结彩。
11.春露秋霜崇祀典。
12.秋霜春露怀先泽。
13.先祖是皇礼莫愆。
14.银台秉烛烛生花。
15.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16.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17.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18.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19.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20.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21.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22.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23.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24.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25.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26.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27.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28.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29.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30.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31.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32.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33.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34.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35.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36.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37.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38.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39.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40.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41.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42.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43.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44.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45.绳其祖武,佑启后人。
吴氏新建祠堂对联大全
吴氏新建祠堂对联大全
四言通用联
世家第一;至德让三。
——全联典自春秋吴泰伯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文王)。
孔子称其有“至德”,《史记》列为世家第一。
延陵世泽;梅里家声。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武进)称“延陵季子”。
泰伯让位而避于吴,住今江苏省无锡梅里。
延陵望族;廷尉名官。
——上联典出春秋时期的吴季札。
下联典出西汉时期的吴公,文帝时为河南太守,征为廷尉。
尝荐贾谊于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
治平称最;明体达用。
——上联典自西汉时期的吴公,公正廉明,治平为天下第一。
下联典自清朝
年间的吴廷栋治学以明体达用为主。
治平称最;让德留芳。
——上联典指西汉吴公。
下联典指吴氏的来历。
宫女列阵;箫鸾成仙。
——上联典出春秋时期的孙武以《兵法》教吴王宫女列战阵以显治军之能。
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文箫与仙女吴彩鸾结为夫妇,双双成仙而去。
清操绝俗;画圣留名。
——上联典出西晋时期的吴隐之任职各地,均著清操。
下联典出唐朝时期的吴道子为著名画家,世人誉为“画圣”。
鹰扬虎视;剑气玉光。
——上联典自三国时期的吴质,曹操赞其“鹰扬其体,虎视凤观”。
下联典自明朝年间的吴伯宗,人称“玉光剑气,殆不可掩”。
重修吴氏祠堂序
重修吴氏祠堂序谱牒之重,由来已久。
我朝发祥长白,肇始朱果,三百年来,麟振振,螽诜诜。
天潢之繁衍,着令每十年一修玉牒,所以联合宗姓,敦尚亲谊。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理同,其情一也。
虽然,珩自少壮游武林,每叹浙以西多不讲宗谱。
见夫世家大姓,不数传已即陵替,子孙散处。
问其世系,茫乎不知。
不幸抱伯道之戚,或以甥,或以妻侄,皆得承为人后。
其下者,更不问谁氏子,安然引作嗣续。
宗姓之乱,莫此为甚,安问亲谊若吾浙东则不然,一姓一族,莫不安宗祖有祠,联子孙有谱,支派歧出,昭穆秩如。
而于继后之一事,尤不容以丝毫紊。
此谱牒所由特重欤!我吴氏原肇姬周,封于吴,以国为姓。
迭传至有唐文简公,由山阴迁暨阳。
有宋鹿山公,以访新安朱子来东邑,遂占籍为垕吴氏之始祖。
有元一代,仅不绝如线。
洎有明以迄今之圣清,其间生齿之繁,簪缨之盛,与夫学士文人之继起,富家大室之崛兴,商贾农工,各职所业,夹溪而处,长亘几二十里,是为吾东一巨族。
每当春秋佳节修祀事,父老率子弟咸集于祖庙,衣冠肃穆,有秩有序,雍雍乎以情谊相浃洽。
若此者,恃有谱牒联属之、维持之也。
族例,宗谱阅三十年一修,前次之修谱在同治辛未岁,逾载壬申而告成。
其时珩年十七,方倖列博士弟子员,已附诸父老衣冠后。
迨光绪丙戌获通籍,厕身朝右,与族中父老隔,殆十余稔。
岁辛丑,珩适奉讳居里闬,父老以届三十年期,集议重修宗谱,命珩拟章程,诸伯叔昆季,相与分任职事。
荏苒三载,未获成帙,而珩亦返京供职。
比甲辰乙巳,父老重议修纂,赖伯叔昆季力,悉心编次,至今冬乃告蒇事。
邮函递京师,命珩为序言以弁首。
窃维人心之萃涣,最关国势之强弱。
我国今日之势何势也于是言自强者莫不重团体,务合群,方曰:“四万万人,吾同胞也。
”夫眉山苏氏不云乎,今之所谓途人者,其初皆一人之身。
诚味斯言,虽在异姓异族,其相亲相近而不相隔阂,关系之密而且切为何如而况吾以一姓一族,诸伯叔昆季之居同里,耕同井,晨夕聚晤,非途人之比耶方今朝廷锐意图强,采列邦政治,诏告天下,咸与维新。
吴氏宗祠对联集锦
吴氏宗祠对联集锦
梅里千古盛延陵万年兴梅里松柏茂延陵桂兰香青山扬硕德碧水溯高风世家有首记至德无双称观乐知时政闻诗论国风挂剑心存义延陵裔继贤梅里传三让延陵继千秋世家记第一至德名无双祖德传千古延陵盛万年延陵世第渤海家声世家记首吴文化至德名邦孔圣书同心让国奔梅里继祖遗风避延陵观乐论政传佳话挂剑酬心树义名饮水思源扬祖德知恩报本浴后昆敬祖千秋承祖德尊宗万古继宗风延陵衍派家声远至德宗传世泽长孔圣题碑宗族誉延陵敬祖子孙荣望岀延陵家声远源连梅里世泽长季子门第德仁齐备延陵世家忠孝惟馨让德高风雅观周乐挂剑知交名垂青史祟贤逊国圣贤赞至德敬祖尊宗祖先佑儿孙道统文章传三让德诗书礼乐继千秋簪缨使鲁观乐闻声知变故挂剑酬心尚义不欺心敬祖奉先中华传统美德礼让开拓吴氏永久家风继往开来振兴中华民族承先啓名繁荣吴氏家业对联相批记首世家至德传芳让德传芳三让传芳梅生传芳挂剑酬心寻根溯源祖德宗功裕后光前延陵衍派敬祖奉先三让承徽远拓进取观乐论政。
吴氏三修谱序言
吴氏三修谱序言夫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
贵於繁衍,人类发展尤为至重,为国家基石。
论中华民族,已达十五亿人口,而吴姓占中华民族的十五分之一,百家姓中为十大姓氏。
吴姓源远流长,支繁叶茂,分布较广,国内国际遍布整过世界。
水有源,树有根,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家谱是记载一个同宗共祖的家族血缘世系,迁徙繁衍生活环境的重要文献资料,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关系到每个家族的历史渊源,家族文化同时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一个传家宝,家谱的修成来之不易,有多少吴族能人志士时间、经济奉献,为吴氏修谱做出了成绩。
一九九0年由满邑的吴本耀,大董的吴金才,芒棒的吴兴春等族人联合发出吴氏修谱倡议书后,各地族贤热心人响应,到各县有吴姓的村寨宣传联族,并在满邑召开家族大会,选举产生族委、编委及各地负责人,由吴本耀为主编撰写了“渤海家声”族谱,由于初次联族,还有半数族人未联上,各地吴族成员要求二次修谱,于一九九四年又在满邑召开联族大会,确定二修谱,选举产生大族服务组领导成员和主编、副主编负责人,由芒市州党校县处级退休干部吴加福和一修主编负责人吴本耀等族人组成主编、副主编领导班子,并选举产生各县各大支系负责人,经过四年半时间,乘车、步行、串户、登门拜访、查资料、看碑文、写信到老家江苏、江西查阅史料,不辞辛苦,夜以继日,不记报酬、时间,经济无私奉献,付出了努力,族人的大力支持,“渤海家声”二修订黑白精装成功了,希望族人好好学家谱,珍惜保存好家谱,永远相传下去。
由于吴姓历史悠久,来籍之多,层次复杂,编委人员虽尽心尽责的办事,仍然还有错漏,加之人口增添,寄希望后裔子孙,爱我吴氏,兴我吴氏,吴姓的能人志士,每隔伍拾年更新一次族谱,本着顾大局,识大体,有利于团结族众,有利于家族发展,兴旺的宗旨,使本族后裔有史可溯,有典可查,弘扬先祖之德才,激励后人奋斗,自此之后我族更加团结一心,世代繁衍生息,万古长青。
当今太平盛世,国强民富,为完善二修谱中的错漏和新入谱的族人,2018年第四届吴族大会后,实行三修谱。
祠堂修缮序言
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
何氏家族自古以来,政坛达官叠晋,文人灿若繁星,英雄数不胜数,可谓名门煊赫,群星璀灿。
吾祖十世祖,由化州迁居至此,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奋发图强,白手起家,创下伟业。
天官赐福,喜降三子,后裔顺天意择吉时创建宗祠,取名“三凤堂”。
百余年来,人丁兴旺,能人辈出,大学生层出不穷。
香火绵延子孙乐,椽腐柱朽祖心寒,不修不缮难免倾塌之险。
遂倡议后裔,修葺宗祠,缅怀先祖。
捐资献策,踊跃争先,敬孝先祖善扬天下。
不以多少论功德,虔诚分文皆慷慨,聚沙成塔,众志弥坚。
梁坚柱固神心悦,凌空三尺镇高堂;荣华富贵子孙旺,脚踏万里永安康。
慷慨壮举,芳名永志,蹈德咏仁,流芳百世。
李思站祖堂重建碑记明明我祖汉史流芳、思站李氏本固源清、倚白浪山抱南坦湖、钟灵毓秀鸾翔凤集、追本溯源郡望陇西、宗开大唐贞观盛世、源自恪公太宗三子、派衍磨刀始祖衟公、汴公开基朝阳河畔、结庐肇始荜路蓝缕、秉忱故祖初迁太塘、转吴锦寒公妣发祥、落业始祖公讳思赞、复迁茶铺卜吉定居、世系相承血脉相连、繁衍至今二十余代、追思往昔十八门庭、造福乡梓始建祖堂、历经沧桑久沐风雨、迄至今日四百余载、 墙残壁破瓦漏地泞、濒临倒塌难以继用、 有识之士情系故里、倡议重建以壮观瞻、 筹建伊始一呼百应、十房宗亲欢聚一堂、 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几番聚议原址扩建、 热诚捐款积德善举、献让屋基不计得失、 贤能志士组成筹委、来回奔波甚于已事、 族长房长各尽其职、理事监事忠于职守、 五百裔孙每丁三千、热忱奉献聚腋成裘、 出嫁姑姐慷慨解囊、无私以助众志成城、 时维中华二零一四、岁次甲午吉日良辰、 动工奠基扩基建新、丙申腊月竣工落成、 祖堂投资二百余万、建筑面积千余平米、 弘扬古范创新设计、徽派建筑富丽堂皇、 一进九重间设天井、院落布局错落有致、 远观祖堂种德发祥、紫气东来彩云环生、 皇家门楼雄伟壮观、琉璃飞檐建构轩昂、 近瞻厅堂明亮宽敞、篆刻楹联溢才流光、前幢戏台雕梁画栋、顶绘八卦岁岁平安、 后幢神龛木雕纹饰、风续调元斗拱花木、 恭迎祖宗回归神位、左昭右穆秩然有序、 续谱建祠崇宗敬祖、春祭秋祀井然有规、 祖宗灵佑瓜瓞绵绵、百业俱兴大展宏图、 仙李蟠根英才辈出、道德传家代代盛强、 为彰德功继序不忘、勒石铭记千秋辉煌。
无为县濡须吴氏修谱建祠公告
无为县濡须吴氏修谱建祠公告
吴光义:字行可,晚号觉庵。
幼而气度渊凝,丰采激射,十岁应郡试,太守王公凤一见异之,延入署,从窦淮南先生受业。
万历辛卯魁南闱,辛丑举进士,授仁和县令,有异政,擢工部主事,改补兵部职方司,出管山海关变例,使流人得生还者数万计,寻以参议备兵陕西神木道。
神木在榆林东,称边卫,为边人造命者多端,转四川副使,以平奢贼著功,历升河南巡抚,时回贼初平,积案充栋,开释株连不可胜计。
艰归,值流寇犯境,捐赀募士,倡城守州保无虞,晋兵部右侍郎。
乞休归里,卒年七十有八。
通籍四十余年,累官十有五任,利民济物,多著伟绩,律己严正,人不敢干。
历四朝,清慎如一日,子孙多列缙绅,称望族。
季弟光宇,由廪贡生任工部郎中,转江北屯田道佥事、按察司副使。
后裔吴元庆,参予清嘉庆版《无为州志》编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修吴氏祠堂序
吾族自陡山迁居吴锦堂湾,已历数百年矣。
先祖之琏公,本西山先生之苗裔,其性行之高洁,为时人所敬仰。
至十七世祖礼魁公,筚路蓝缕,刻苦经营,终成本邑商界之翘楚。
魁又于本湾修葺祠宇,以报祖德。
然时过境迁,昔日先辈所遗广厦敞庐多有损毁,尤以祠堂为甚。
族人每念及此,无不叹惋矣。
夫天地之间,上有苍天生成之德,是以万物欣然而四时分;次有祖宗庇荫之恩,是以人丁兴旺而才俊出;况江河尚有源流,树茂缘自根基,是以君子当时刻勤勉,不致亏负也。
今逢清明盛世,商贾发达,社会进步。
然先祖之祀不可荒废,族谱之续不可断截,祖辈之名不可遗忘。
若泯此三者,则尊卑异位而纲常废,长次颠倒而礼节失,吾辈亦留柄与他族,岂有颜面见列祖列宗。
有鉴于此,第?世孙??于西历贰仟零一十五年,岁次乙未?月首倡义举,重修本族祠堂。
斯议一出,各房各户,随即踊跃捐款,醵金?万以为修建之资。
更有??,??,??,??,??,不惧事务之繁缛劳苦,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时?月余,于老祠旧制复立将圮之墙门,改三进为二,使昔日之祠光大矣。
乙未年腊月十九吉日,行竣工礼。
又迎奉历代先祖神位于祠中,使先祖在天之灵有所依附也。
如斯伟业,皆诸公勠力同心之功矣。
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亦当勉其诚心,褒其精神,欣慰若此。
后世子孙,亦当鼓舞振奋,勤勉努力,以为师之矣。
如此,则重整家风,光耀门楣,皆在指日也。
今祠宇焕然,诸宗贤不以某才薄德浅,嘱予作文列叙其事,予自揣于宗族无尺寸之功,实乃有感于诸公修葺宗族旧祠之赤诚,忝自受命,录此盛世之壮举。
若使百代子孙知前人不易,则幸不辱命矣。
是为序。
译文:
我们这一族从陡山迁居到现在的吴锦堂湾,已经经历几百年了。
先祖之琏公,他是西山先生(应澍公)的后代,他性行高洁,在当时就被人们所敬仰。
到了十七世先祖礼魁公(吴锦堂)时,他艰苦创业,刻苦经营(产业),最后成为本县商界最杰出的人才。
礼魁公又在本湾修建了祠堂,来回报历代先祖的荫蔽之德。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历代先辈们留下的华美的房屋和开阔的庭院有很多都损毁了,尤其以祠堂的破坏程度最高。
我们族人每次谈到祠堂的损坏,没有不感叹惋惜的啊!
天地之间,首先(是因为)有苍天孕育万物的功德,所以万物生长并且四季调和分明;其次(是因为)有祖宗保佑族人的恩德,所以本族人丁兴旺并且出现了杰出的人才;何况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的源头,树木茂盛是因为根基稳固,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时时刻刻勉励自己,不至于浪费了这大好的机会呀!
现在我们生活在政府清廉的盛世里,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日益进步。
但是对先祖的祭祀不能荒废,续写族谱不能中断,祖辈的名讳更不能忘记。
如果不能做到这三样,那么(族中地位)的尊卑会变化而导致宗族秩序的荒废,族中长者和幼者的次序会颠倒而导致待人接物礼节的失传,我们这一族的人也会给其他族的人留下笑柄,我们又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列祖列宗呢?
正是考虑到这些原因,第?世孙??在公元2015年?月,首先发出倡议,重新修建我们宗族的祠堂。
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各个房下的人和各家各户的人,都马上积极的捐款,大家凑了?万块钱作为修建祠堂的经费。
尤其是??,??,??,??,??,等人,更是不怕修建祠堂的事物复杂和辛苦,辛勤劳动,奔波劳累,经过?月多的时间,在原先祠堂的基础上,复修即将倒塌的墙面和门窗,把原先三进的院落改为两进,使以往的祠堂更加辉煌。
农历2015年腊月19是吉祥的好日子,在这里举行了竣工典礼。
又迎请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位在祠堂里,终于让历代先祖的在天之灵有了依附的地方。
像这样伟大的事业,完全是所有人齐心协力的功劳啊!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也会肯定他们的诚心实意,表扬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感到很欣慰吧。
(我们宗族)的后代子孙,也会备受鼓舞振奋,更加勤恳努力,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吧。
如果像这样,那么重新振作家族的兴旺,光大吴氏宗族,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
现在祠堂焕然一新,各位贤德的族长不认为我的学识浅薄,德行低微,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些事情,我自认为对宗族没有一点的功劳,又实在是被他们修建祠堂的诚挚之心所感染,所以小心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记录下这件盛世的伟大事业。
如果能让后世的子孙明白前人(修建祠堂)的不易,那么我也就庆幸自己没有辱没这件使命了。
这就是重修吴氏祠堂的序文。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