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
“不灭的美”——谈川端康成之死

《 氏物语》 源 与川端康成
川 端 康 成 的一 生 执 着 地 追求 日本 传 统 的 美 , 遗 余 不
而 7岁时 疼 爱 他的 祖母 也 弃 他 而 去 , 母 过 世 三 年 后 唯 力地 表 现 日本 传统 的美 。 日本文 化 传统 对 物 哀 、 祖 幽玄 的
一
的 姐姐 芳 子 也患 病 身 亡 。姐 姐死 去 后 , 端 康成 与耳 审美 追 求 深 深 渗透 进 川 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康 成 的 生命 中 。年 轻时 , 端 川 川
人
物
' 。 Ⅱ I卫 y I U IJ j i
日本著 名 作家 川端 康 成 16 9 8年 获诺 贝 尔文 学 奖 , 成 友 人 相 继 死 去 ,而 我 的 生 命 却无 论 如 何 也 不能 消灭 , 这
为继 泰 戈尔 之 后第 二位 获 此殊 荣 的亚 洲 作 家 。而 在 4年 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瞄光利一悼词 一方面 , ) 西方尤 后 , 端康 成却 以 自杀的 方式 告 别 了人 世 。 川
其 是 美 国文 化 大 量 侵 入 战 后 的 日本 , 日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17 9 2年 4月 1 6日下午 , 对 妻 子 说 “ 他 出去 散 步 ” 然 备 受摧 残 , 使 一 向 注 重 日本 传 统 美 学的 川 端 康 成 感 到 , 这
后一 个 人 来到 自己 两 三个 月前 在 海 滨公 寓租 的 工 作 室 。 莫 大 哀 愁 。另 一 方 面 , 好友 的相 继 离 世又 使 川 端 康成 少 到了 晚上 他还 没 有 回家 , 的 助手 岛守 敏惠 在 9 4 他 点 5分 年 时就 形 成 的 孤 儿气 质更 甚 , 以 摆 脱的 孤 单 感 总是 与 难 左 右 来 到公 寓 , 当他 向 川 端 的 房 间 走 去 时 , 到一 股 刺 他 如影 随 形 , 甚至 想到 “ 了 免 遭 死人 的 悲 哀 , 有 自 闻 他 为 只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论文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情结【论文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
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自杀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
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
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
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
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
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
第二,秋虫之死。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
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
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
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
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
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
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
“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
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
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
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
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
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每当川端不想去学校时,便借口有病不去,一听他说哪儿不舒服,祖父母便吓得张惶失措,急忙让他躺下,给他吃药。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从多角度探讨了人类的生死问题,将“死亡”主题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中。
本论文将从多方面分析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死亡”主题,探究其作品中如何揭示人类对生与死的思考和体验。
一、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二、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三、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四、生死与灵魂——《雪国》中的死亡主题五、死亡解放——《巨人与象》中的死亡主题六、死亡与肉体——《山月记》中的生死主题七、死亡与命运——《叶隐桥恋歌》中的死亡主题八、死亡的陪伴——《眠狂四郎半生录》中的生死主题九、传统与现代——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分析十、结论与启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不仅是他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更是他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
通过对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人性,面对生死,从而珍惜生命、感恩付出。
1. 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在研究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之前,有必要对川端康成本人及其文学生涯进行了解。
他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才华。
在其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阐述了丰富的人类思想和情感,其中“死亡”主题贯穿始终。
2.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本节内容主要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进行总体概述。
川端康成作品的“死亡”主题涵盖面广,不只限于生命的终结和肉体的消亡,还包含人类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审视。
通过对其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不同层面的生死探究。
3. 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小说中,主人公寺山修司与一位富有感染力的舞女赤松香乃之间的悲剧爱情,揭示出生命的短暂和人类情感的矛盾。
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吴云铃院系:汉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班级: 091学号: 910105114指导教师:宋向红职称(或学位):副教授2013年5月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生签名:年月日指导声明本人指导的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大小、难度适当,且符合该同学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人在指导过程中,通过网上文献搜索及文献比对等方式,对其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进行了检查,未发现抄袭现象,特此声明。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前言 (2)一、孤儿情结:身世飘零叹孤独,魂无归处为情牵 (2)(一)爱的饥渴和弥补 (2)(二)母爱的缺失与憧憬 (3)二、处女崇拜情结:像雪一样白,像血一样红 (3)(一)童年的不幸 (3)(二)恋情的失意 (4)(三)日本传统女性观的影响 (4)三、故乡情结: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5)(一)温情的伊豆 (5)(二)浓情的京都 (6)四、死亡情结:没有比生更坏的开始,没有比死更好的结束 (6)(一)生长环境 (6)(二)宗教信仰 (7)(三)生活时代 (7)五、结束语 (8)致谢 (8)参考文献 (8)论川端康成心理情结在作品中的投射吴云铃(汉语言文学系指导老师:宋向红)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的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同时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关于川端康成,不论是他的一生的际遇还是他的作品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在童年的不幸和恋情失意的双重打击下,他的性情严重扭曲,变得孤僻、伤感、自卑,再加之生不逢时,经历战乱、经济萧条与复兴等动荡多变的时期使得长期压抑在心头的感情变态成各种情结,例如孤儿情结、处女崇拜情结、故乡情结、死亡情结等等。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汉语0825班吴玉姣 0830304514 川端康成,一名日本的文学巨匠。
他是日本第一位获得弄贝尔文学奖的文豪。
他的一生是光荣且富有成就的。
可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似乎并不如获得重大荣耀般的欢呼雀跃。
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他的笔写下他的思想,写出他的世界。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斥着“死亡主题”“处女情结”“孤儿情结”“虚无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和主题中,死亡主题也许是人们探讨的比较多的。
因为川端康成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自杀。
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作品的主题。
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也是这次我想要探讨的问题。
他的《雪国》《伊豆的舞女》这两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从他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不断地出现大量的死亡的主题,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
许多哲学家认为,死亡是缠绕着人一生的极其深切的人生问题,追求死亡与追求幸福是一致的。
一个人在暮年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他以往对待死亡观念的延伸。
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也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追求。
对于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首先是来源于他的死亡意识。
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因此,对于川端康成形成死亡意识的成因,不难想到,大致可以分为四点:一是童年时期养成的“孤儿的感情”也可称为“孤儿情结”;二是他生活在一个死亡的时代;三是因为受日本文化中“物哀”的影响;四是因为他对美学的追求。
对于这几点成因,我想是不难理解的。
第一、孤儿情结的形成是因为川端康成从两岁到十六岁经历了五位直系血统的亲人的死别,因而过早地就开始了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死亡”。
从山音看川端康成——死亡与梦(gai)

从《山音》看川端康成——死亡与梦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他于1954年八月开始连载《山音》,然后在1968年因为《雪国》《古都》《千只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他又在1972年4月16日,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在《山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
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最后的结局又是自杀,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作品的主题。
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借梦境以写现实,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川端康成也不例外,“梦”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其后期作品中频繁出现。
《山音》是川端康成创作生涯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共有十六个短篇,却出现了十个梦。
梦贯穿了小说的始末,在作品中起到象征、隐喻的作用。
通过作者对主人公梦境的描述,结合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不仅可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追寻川端康成的个人体验。
“梦”贯穿了《山音》这部小说的始末,川端康成通过梦境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展现,用梦境的非现实性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现实性。
通过解读川端笔下非现实的梦境,结合川端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不仅可以看到现实中的川端对死亡的恐惧、对青春的依恋,还可以看到川端作品中永恒的少女情结和战争的阴影。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其自杀的原因并没有相关解释和新闻。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
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人物介绍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派文学先驱,小说家。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度过的,父亲、母亲、祖母和姐姐相继去世,16岁时唯一的亲人祖父也离他而去。
孤儿的生活使川端康成饱尝世态炎凉,也让他过早地在《十六岁的日记》中思索生死的问题。
他26岁那年,相恋4年的未婚妻撕毁婚约,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这些经历对川端康成的创作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他一生都无法摆脱死亡和虚无的纠缠。
1924年,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宣告新感觉派的诞生。
川端康成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进行艺术探索,成为新感觉派的干将。
1935年,《雪国》的发表标志着川端康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1968年,川端康成“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二位获奖的东方作家。
1972年,川端康成饮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摘要】每个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
“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这是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
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和禅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
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禅宗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在这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同死亡相关联的,可见死亡是他作品中屡见不鲜的主题。
我们甚至可以说川端康成小说的灵魂就是“死亡”。
有评论家在谈及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现象时说到:“大多数作家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康成却有把它当作起点来写的的特色。
”⑴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死亡在川端康成小说中占据的核心地位。
川端康成描写了众多死亡现象,使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映射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感悟。
对其作品的大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简单概括为:生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只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生在死的包围下,生是死的前奏,生死相随,生死相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川端康成认为惘味而生不如顿悟而死,人死也可以拥有一种死灭的美。
川端康成甚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川端康成在34岁时,发表了散文名篇《临终的眼》,其中着大量的笔墨放浪恣肆的探究死亡。
他援引日本夕阳画家古贺春江先生生前的口头禅,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
川端小说反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哲学”:生即死、死即生。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亡就在我们脚边”⑵,死与生时刻相伴随着。
他没有把死生对立起来理解,他说:“我觉得人对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
⑶换句话来说,要真正明白生的意义,就要透彻的明白死,死生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
难以摆脱的死寂纠缠——对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因素的解读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世 界 文 艺
难 以摆脱 的死寂 纠缠
对 川端康成作 品中死亡 因素 的解读
邓 星
( 四川音 乐学院绵 阳艺术 学院, 四川 绵 阳 6 2 1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 川端康成 , 这位 身世凄苦 的作 家, 从 小就遭 受亲人 的不断逝世给他 带来的沉重打 击 , 年仅 1 4岁就彻底 沦为 孤 儿。 对死亡的 恐惧和身为孤 儿的凄苦使其作 品 中充满了凄清孤寂的情怀。 本文试 图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与文学
创作相 结合 的角度 , 来探 讨他 的几部 重要作 品中所 涉及到 的死亡 因素。
关键词 : 人 生经历 ; 死亡 因素 ; 凄 清孤寂
中图分类号 : I 1 O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1 - - 0 0 6 3 — 0 1
受和近距离的直观印象 。后者则进一步促成他有关 死亡 和无 常的理性认识 , 是一种保持适度距 离的冷静和客观思索。 ” ⑥
因为这些 经历 , 他 的作 品中笼罩着深沉 的孤 寂感 , 死亡 因素也 成为其中难 以摆脱 的重要成分 。
幼状态 ,可是 因双亲逝世 而孤寂无 比的童年生活却深刻影 响 了川端康成一生 的心理历程和文学创作。
奶, “ 她儿子早先在莲 台寺 的银矿 上干活 , 这次染上 了流感 , 儿
极。 “ 康 成已快到上学 年龄 , 自己也不会使用筷子 , 吃饭时还要 前, 奶 奶怕我感 冒, 把 我的头发 留得 像女孩 子一样 长 , 为此受 到大家的嘲笑 。 ” ①祖父母极度担心川端康成 出门惹祸 , “ 让他 整天 困居 阴湿 的农舍里 ,寸步不许离 开 自己的身边。这个时 期, 这位幼年 的孤儿与外界几 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 。” ②他的 世界极其狭窄 ,空间压抑感 由此而生 , “ 我清楚 地记 得开学典 礼时的恐 惧 , 我和全校 的孩子们一起 被塞进 了讲堂 , 我生来还
浅析川端康成的悲恋情结

浅析川端康成的悲恋情结引言 (2)一、川端康成的悲恋情结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2)(一)人物命运的悲哀美 (3)(二)景物描写的物哀美 (4)(三)纯美爱情的凄美结局 (4)二、川端康成悲美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5)(一)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响 (6)(二)川端康成与佛教 (6)(三)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 (7)三、悲恋情结对文学的影响 (8)(一)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8)(二)悲恋情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9)结语 (10)引言“川端康成极其擅长纤细的美,喜欢用那种笔端常带悲恸,兼具象征性的言语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给川端康成的授奖辞。
川端康成以其卓越的感受性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纤细敏锐。
虽说他借鉴过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但他的思想深层一直与日本传统美学有着深深的情结。
他继承日本美学“物哀美”的同时又融入对东方佛禅文化的领悟,表现出日本文学中独特的虚无、物哀和幽玄之美。
悲美的艺术风格还来源于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他孤独的成长经历。
这些因素形成了他最深层次的心理意识,这种意识与年俱增,最终这种孤寂的情愫慢慢形成了内心的悲恋情结。
这种情结表现在创作上,就是他作品里无处不在的徒劳与悲伤。
想要剖析川端康成真实的内心世界,最终还是要从他的著作进行深层的分析。
《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经典,代表了他青年与中年期间的独创风格。
有人说恰是从《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开始川端康成才逐渐形成了他川端式悲美的艺术特点。
在这两部作品中,川端康成用大量笔墨塑造了薰子、驹子这些纯情却有着悲惨命运的女性形象。
由于自身的“悲恋情结”因为向往却又害怕失去,每每在爱情来临时这种情结又蠢蠢欲动,最后川端康成在爱情的美好与死亡的悲哀的矛盾中抒发了对生命的依恋。
这两部小说的结局,充分诠释了川端康成“孤寂的情愫”“虚无的完美”和“生命的永恒”。
他内心的“悲恋情结”形成了既哀且美的“悲美”艺术特色。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

外国文学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文/李佳蔚摘要:本文旨在对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在当前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都摄入了死亡这一主题,却显少有一位作家能如川端康成一般对生死有着如此别具一格的理解。
对于川端文学而言,其笔下的死亡充斥着无常感、恐惧感和悲美感。
而如此深刻特征正是由于作家自身经历所造成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家幼年失怙兼之忧郁敏感的性格成就了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而从客观方面来说,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禅宗思想和本土物哀美学等诸方面因素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死亡主题;物哀美学;川端康成一、川端小说中“死亡”主题概述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悲哀”和“美”之间具有一定共同点。
而死亡本身则是悲哀的最高形式。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正因为这样观点,终其一生川端康成都沉浸在追求死亡美感之中,倾尽全力来塑造一个充满美和悲哀的世界。
对死亡的感触在他早期作品中就有很多体现。
其作品《拾骨》曾这样描述其祖父的亡故“走向墓地的途中,我想起了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昨晚守灵的时候,我祖父变成一缕蓝焰的鬼火,从神社的屋顶飞起,又从传染病医院的病房飞过,村庄的上空飘荡着一股令人讨厌的臭味。
”。
对于当时川端康成来说,此时他已经丧失了生命中最后一个亲人。
可他的文字依然宛如旁观者般理智,令所有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在笔触中竟有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色彩。
而在作品《千只鹤》中,对于太田夫人亡故,他也没有用直接笔触来描写其自杀时的场面。
相反,他绕过了这些可能不具有美感的场景,侧面来写太田夫人自杀后她女儿对此的反应。
在文中,太田夫人的女儿这样认为她母亲的死亡“过世后,从第二天起我就渐渐觉得她美了。
这不是我的想象,可能是家母自己变得美了吧。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正是死亡才使太田夫人变得更为精致,死亡虽然毁灭了她的肉体,但是她的精神反而与美同化,成为美之化身。
在川端康成文中,其极少直接描写第一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历程和故事场景,而是借助于他人视角,通过侧面烘托来刻画逝者亡故,使其具有旁观者色彩。
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之美”

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之美”对于“死亡”,人们谈及色变,因为“死”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黑暗和恐怖。
然而,曾获得1968年度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尤其是战后,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如《雪国》《千只鹤》《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抒情歌》等)都涉及到了“死亡”这一主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川端康成看待死亡的观点和态度与一般人的认识呈现出了巨大的反差——川端康成认为:“生即死,死即生。
生与死乃一线之隔,或者根本没有界限。
死亡是神秘的、美丽的。
死可以使丑、不伦升华为美,一死可以宽宥一切、净化一切。
”川端康成的这一死亡观和他在73岁时选择自杀,走向所谓的“死亡美”不得不令人深思。
那么,川端康成死亡美的观点是如何形成且怎样表现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中又是如何将恐惧的死亡升华为美的?本篇论文就围绕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川端康成具有代表性的《雪国》、《千只鹤》以及《十六岁的日记》等作品来分别进行论述。
一. 川端康成“死亡之美”探源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曾说过:“谈论川端先生的人一定接触到美的问题。
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探求者,美的猎获者……先生不仅凝视着美,而且还爱美,可以认为,美也是先生的憩息,是喜悦,是恢复,是生命的反映。
”从东山魁夷的这段话,可看出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追求和探寻美,美已成为他展现表达生活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有的方式。
不论悲哀喜乐,不论生死存灭,川端康成都用他美的思想,美的眼光来向人们传达着他对生活现实的观照和解读方式,即摆脱对死亡的苦痛的印象,置身于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的精神境界。
这种独特的视角感受必然注定川端康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艺术家在对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之后对死亡生成了独特的审美意义的接受。
死亡在他看来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和哲学意味。
这种死亡美的观点体现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就是主体的死亡,生命的暂时终止,“生——灭——生”的轮回思想,以及这一思想之中渗透出的幽情的哀伤、优美的怜悯以及纤细的哀愁这样一种审美情趣。
论《在城崎》的生死观

论《在城崎》的生死观论《在城崎》的生死观生死作为人类共同的命题,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而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在城崎》作品中,生死观更是贯穿全篇,深刻描绘了人类的生命存在状态和其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来探讨《在城崎》的生死观:一、人类生命的脆弱性在小说中,川端康成描绘了主人公朝比奈遥等人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也揭示出人类作为一种脆弱存在的现实。
当一个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弱小。
朝比奈遥在湖边遇到高潮时,被湖涌起的水浪卷入水中,差点丧命,从而引发了对自己的思考。
另外,在遥的眼里,他看到了生命中无尽的消逝变化,感慨于生命的短暂,这也是表达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
二、生命与行动小说中的人物们面对生命的脆弱性,不断地探讨着为生命添加意义的方法。
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完成对生命的独立认识和存在状态的确认。
遥和梦华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使命的讨论,以及对行动的探究和肯定。
生命的目的在于行动,只有坚持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
三、对生命失去信仰的危险生命观的多样性,是由其背后的信仰与价值观塑造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人的本质,迷失在功利主义的茫然中。
在小说中,不少人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因为他们已经不信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对生命的热情和追求。
对生命失去信仰的危险与遏制,也成为小说中体现的重要内容。
四、死亡与转化死亡作为生命中必然的一部分,扮演着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小说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也揭示了死亡与生命的关系。
朝比奈遥在青年之间的横断面之上感受到了生命与死亡的真谛,认为人类时时向死亡走去,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人在不断地转化、重生。
在日语中,“死”意味着“归宿”,意味着回归大自然,而这种回归是一种新的开始和新的生命。
小说通过生命与死亡的转化,描绘了生命繁衍和传承的生动场景。
论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及其成因

伊犁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学生姓名:罗静
系专业: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学号:06050101070
指导教师:贺元秀
开题报告时间:2009年12月30日
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和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同意后生效。
2、学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10篇。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可行性分析及预期成果,字数不少于2000字。
此表一式一份,随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起由各系存档。
一、文献阅读
二、开题报告。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孤灯下的童心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
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
“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
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
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
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
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
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美丽与悲哀——论沈从文与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主题

一
死 后 ,遗容 好像更 美丽 了 。而沈从 文作 品中的死亡 却不如川端 康成
句话,“ 没有 比死更 高的艺术 了 来 说明他 认 为 “ 术的 彀致 就 的 人物那么从 容。死亡 也不是 一种 美 ,而是一种 无奈 。伴着淡 淡的 再 艺
是 ,沈 从文 的作 品巾 ,没有刻 意表现 出来人 物为 什么要死 ,是 怎样 文 的4 说 中爱欲 与死亡 的纠缠 有着不 同 的意义指 向 ,沈从文先 生的 、
死的 ,而足 以 意淡然 的表现形式 告 湃我们 死亡 具有很 大妁不 可测 小 说 ,爱 欲与死亡 的纠 缠表达 纳足一 种对生 命意 义的追寻 ,对人生
现 实出发 ,我们不得 不承认 ,人们 对死亡 怀有一 种本 能的恐惧 。可 死 亡 是 一 种 美 的 极 致 ,他 笔 下 的人 物 。 死 亡 似 乎 是 美 好 的 。川 端 康 是 ,在沈从 文和川端康 成的小 说 中 ,我们 看到 的是一 种对待死 亡 的 成 本人 也曾在 《 我在 美丽 的 日本 》的 讲演 中声称 : “ 有思 想的人准 淡然 。川端 康成的童年 。父亲 母 亲 祖 母和蛆 姐相 继离世 ,十六 不 想到 自杀 。 在川端 康成 的 《 画》中 ,死 卿美的意 识表现得潍 雪 岛村 捡起来一 岁 的时候祖父也 离他 面去 。死 亡的 阴影 一 直笼罩 着他 ,在 《 影 自 漓 尽致 如作 品中写深 秋 的蛾 子死 后 .掉 落在地 , “ 独
如 沈从文 的小 说 《 边城 》中天 保突然 溺水 而亡 ,老船 夫生前 的蹑望 井 ,在妻 子 与人私奔后 .曾多次 向女 儿表嗍 。虽 然不阻拦女 儿去看
尚没有实现就 在一个雷 雨交加 之夜默 默地 死去 了。州端 康成 的小说 望 自8 的母 亲 。但 自己绝不 原 谅 妻子 。但 事黼 几年 , 同妻 子相 遇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
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
“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
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
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
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
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
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每当川端不想去学校时,便借口有病不去,一听他说哪儿不舒服,祖父母便吓得张惶失措,急忙让他躺下,给他吃药。
从孤独来看川断康成的自杀

从孤独来看川断康成的自杀作者:周占恭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要】1968年川端康成作为日本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获奖后仅4年的1972年4月16日,他说是出门散步,在工作场所的逗子玛丽娜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川端康突然的自杀给日本文艺界带来很大的冲击,关于他的死,曾经有许多文艺评论家从各种角度分析其自杀的原因,比如,有的说因为和保姆关系不好;有的说因为盲肠手术之后健康不佳;其中多数的评论家认为他的自杀应归结于其虚无的人生观。
川端康成自幼失怙,亲人陆续离世,成年后感情不顺,可谓说川端康成一生极其孤独。
本文试运用安东尼斯托尔、弗洛姆等心理学家的有关孤独的理论来试分析其自杀的成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孤独;创作一、人生经历与性格的关系心理学一般认为儿童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其与人的个性、能力、智力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儿童时代所体验的事情对一个人未来的有可能起决定性影响。
川端康成二岁时,父亲去世;三岁时,母亲死亡;七岁时,祖母离世;十岁时,姐姐因病离世;十六岁时,最后的亲人----相依为命的祖父也辞世,从此沦为孤儿,寄食于亲戚家。
英国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认为孤独若非自愿,而是被强制,则会带来精神上的伤害。
川端康成从小失去父母,亲人又陆续的离世,被迫陷入到了孤独的环境之中,这种被迫进入的孤独的状态对其性格及精神气质的影响显而易见。
小川端康成就忧郁、敏感、不合群,这在其作品《致父母亲的信》中可以得到印证。
“入学的孩子都有父母陪同,我被身边的大人遮挡着,什么也看不见。
实际上,我体验到的是一种令人目眩的,幼儿身体深处的幽暗时的恐惧。
我像恐惧那向我袭来的可怕的幽暗的影子和声音一样害怕这人群,满含着泪水,脸也扭曲了(中略)在五十户人家的村庄中,依偎在老人温暖怀中成长的我,心灵的皮肤比别人弱,心想裸露出来一样”“那时候,村里的学童们每天都到神社前集合,然后到学校去,这是惯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
【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
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自杀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
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关键词】:川端康成; 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
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
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
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
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
第二,秋虫之死。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
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
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
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
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
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
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
”④然而”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⑤叶子在转化为新的生命,在这个肉体生命消失的同时她的新生命也诞生了。
岛村目睹了这一切之后”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
”⑥这仿佛是岛村在悲伤之后,看清了一切,银河是巨大的宇宙生命,叶子的生命融入了宇宙,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死亡,是永恒必然的,它是生命本身的过程。
在川端康成眼里,生命与死亡同样的美丽,既是对生命的礼赞,又是对死亡的歌颂,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美。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除了如《雪国》那样对死亡充满了神圣和静穆的赞美,同样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包含着神秘、余情、哀伤和冷艳。
例如他战后杰出的作品《千只鹤》、《山之音》等等。
川端康成之所以对死亡如此关注,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死亡情结,首先源于童年、少年时期痛苦体验。
诚如弗洛伊德强调的那样,”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⑦”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和现实生活。
其次就源于他在生命旅途中逐渐形成的佛教禅宗思想。
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弥漫的东方宿命色彩与轮回观念。
川端康成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中成长的。
”他在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精神”的同时,也受到了佛教禅宗”生-灭-生”的无常思想的影响。
首先,川端康成崇尚”无”,在穷极的”无”中凝视无常世界的实相。
他所崇尚的”无”,或曰”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而是以”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质,是所有生命的源泉。
所以他感叹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轮回转世的教诲交织出的童话故事般的梦境更丰富多彩。
”其次,他认为生存与虚无都是具有意义的。
”虚无作为精神最高悬浮状态,是主体对一切艺术存在的怀疑和否定,是精神无限可能性对于客观现实性的介入和改造,也是精神对现实的功利和概念顽强拒绝的审美活动。
”这里,川端康成没有把死视作人的终点,而是起点;他试图将一切都归于”虚无”,这种虚无即是”死亡的美”,从这种”物”的死灭中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心”的深邃,即在”无”中充满”心”,在”无”表现中”以心传心”,因此他强调要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以”顿悟成佛”,达到”西方净土的永生。
”从审美角度来说,川端康成夸大了宿命论和神秘力量,遁入了空洞的玄思和情感的迷幻,怀疑否定了世界的现实性及存在的价值,以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创造出了一个”空诸一切”的审美境界。
正是体悟到了这种”生死不灭”,才导致川端康成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小说创作中偏爱描写和表现死亡,最终揭示出死亡的神秘意义和深刻内涵,赋予了它诗意的阐释和丰蕴的美学意义。
在东方”死”的观念中,生和死是在同一个变化的过程,”方生方死”,生命是在不断的转换的。
在这种轮回转生的学说中淡化了生与死的界限。
所以川端康成笔下所描写的死亡只是生命的转化,如蝴蝶破茧时,那么的安详美丽。
在他看来,死亡是具有美学性质和神秘的诗意内涵的。
在川端康成的思维逻辑里,死亡是对精神家园的回溯,是对美的极致的归返,更是对生命状态的复归,这样才促成了他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对死亡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予以诗意的眼光来阐释和对待,凸显出对死亡的迷恋情结。
最后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最终促使他选择自杀来最后完成他在作品中所执着表现的死亡情结。
弗洛伊德分析:”在人的无意识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冲动,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
”⑧川端康成认为,死亡是一种最高的艺术,是美的表现,是代表一种精神的诗意存在方式。
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川端康成便把这种死亡意识转换成审美情感体验可能把握的艺术对象,并按照自己的思维形式和情感逻辑去阐释和抒写着死亡。
在他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
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
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他的人生态度,最终使他选择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①②③④⑤⑥川端康成,著. 雪国, 叶渭渠, 唐月梅,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⑦⑧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杨绍刚, 等译. 九州图书出版社, 2003.
[3] 付红妹, 张虹. 论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学, 2007,04.
[4] 吴舜立. 佛禅的无常观与川端康成的”虚无”及自杀, 宁夏社会科学, 2006,04.
[5] 李琦. “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6] 王艳凤. 川端康成文学主题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