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橘颂1鄂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橘颂1

八年级语文橘颂1
执守在有风有月的秋夜里,书写着熟稔冷却在心的诗赋,攀着斑斑的文字,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外面有薄云笼罩,月牙不时被云彩遮蔽,让我忽视了她的存在却还在忽视中寻觅着她的踪影。她 的影子还是不断挣脱云彩的缠缠绵绵,将中秋的信息向我传递。于秋的信息的传递中,我读着谢逸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拉上了我房间里淡紫色的窗帘。示踪线 / 如钩的月也许不够圆满,然世事圆满者又有几?一处缘尽,一处缘起,聚散无休。人散后,月淡如水,心静如水。仿佛于伸手间便触及了那份恬淡,看似轻浅随意,其实是一种难以超越的境界。仿若经 历万壑后,菩提树下拈花一笑的淡然。拉开淡紫色的窗帘,再抬头,八月的一弯新月,天淡如水。
已经立秋了,可秋天远还没有来,天地间依然非常湿热,站在窗前,望见一盘月穿过隐隐约约的云层,想着整个夏天忙碌不定,心绪起伏,似乎还未曾有这样望月的心情。此刻我与月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仿佛揽手可得,月不紧不慢地穿行,无视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与其说今夜的月色非常悠然,还不如说今夜的心情异常的平静。 想起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其实别说三十年,就是回看三年前的人的一生。不经意的时候要走过 多少路程,直到有一天再也走不动,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会发现光晕里装着的是自己曾经的幻想和现实中无限的沧桑,还有遗落在理想王国的一段美丽忧伤,那不免带上的一点凄凉是心灵里深深的折 痕。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案之一:《橘颂》导入与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橘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鄂教语文《橘颂》的大意和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对文学作品《橘颂》进行分析和解读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教学准备:1.PPT课件2.课堂发言奖励小红花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橘子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吃过橘子,询问学生对橘子的印象和感受Step 2 导读(10分钟)1.教师出示《橘颂》的书籍封面和作者照片,并介绍鄂教语文《橘颂》的背景2.教师简要介绍作家方杰的经历和作品特点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橘颂》的开头部分,并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Step 3 分析探讨(20分钟)1.教师分段展示《橘颂》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教师提问:a.橘子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b.文中的橘子形象有哪些特点?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Step 4 情感鉴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橘子经历,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故事2.教师以《橘颂》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橘子的情感与感受Step 5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要点2.教师发放小红花,奖励课堂积极参与和发表优秀观点的学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橘子的话题,唤起学生对橘子的回忆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打开了阅读《橘颂》的心扉。

通过导读、分析探讨和情感鉴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同时,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但是,整节课的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时间。

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尝试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橘树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1.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2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橘树,引导学生关注橘树的特点。

1.2邀请学生分享对橘树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橘颂》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寓意。

3.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对橘树的热爱。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2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诗歌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

5.2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橘树为题材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将诗歌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橘树的图片。

2.资料库:关于《橘颂》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等资料。

3.诗歌鉴赏工具:用于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工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八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

初二语文《少年中国说》《橘颂》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橘颂》《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排比句和比喻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学法指导:1. 本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应以此为训练蓝本,加强朗读训练,学有余力时,可以背诵个别段落。

2. 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以便自己理解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3. 划分课文层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从而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4. 深入探究作者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予以正确的评价。

应充分肯定作者的爱国热忱,肯定本文的思想教育价值,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预习导引:1.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先后提出“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即甲午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流产,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课件 鄂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课件 鄂教

7、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⑵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9、概括上面这一段的段意。
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 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 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 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 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 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 祖”。
home
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 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 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 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 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home
1.后皇:皇天后土。
BACK
嘉:美,或释为生育。 2.徕:同“来”。服: 服习南国水土。
BACK
曾(céng):通“层”。 曾枝,层层枝叶。 3.剡(yǎn)棘:尖刺。 橘枝有刺。
BACK
4.圆果:指橘子。抟 (tuán):通“团”,指 橘子长得圆美。
BACK
5.青黄杂糅:橘子皮色 有青有黄,相互错杂。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பைடு நூலகம்home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 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 “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 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 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 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 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 境遇。
home
后皇嘉树1, 橘徕服兮2。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8橘颂》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8橘颂》word教案 (5).doc

橘颂【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八年级语文橘颂1

八年级语文橘颂1
其实,平淡与热烈、简练与丰富、富足于清贫,只是人生旅途上不同的生存形态,犹如一枚硬币之两面,究竟孰重孰轻、孰优孰劣、孰正孰邪本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标准答案。适合,才是最重要也是 最好的,或许,这也算作是唯一的答案。
人心思上,追求于卓越,功成名就,固然精神可嘉,勇气可赞;但崇尚平淡,立志于无愧,知足常乐,又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境界!
与其为了一个听起来悦耳、看起来华丽,却高不可及的虚妄目标去劳神费力,结果只能是空乏其身,竹篮打水,换来的也往往是几多痛苦,几多遗憾。倒不如调整思路,丢掉幻想,,脚踏实地,朝 着自己的现实目标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即使不达欲望和幸福的顶峰,至少能把失望、痛苦和遗憾降到最低。
……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高山与峡谷、丘陵与平原、海洋与陆地、蓝天与白云之分。大自然五彩缤纷,奇幻莫测。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玩球网 www.sjgraphi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om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张面孔,万种性格,虽人各有志,却也人各有位。虽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世间也却无“满营皆帅而无士兵”的军营。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 到寿终正寝、盖棺定论,最终能处之何位,有何作为,既有自身主观努力之因,更有客观条件制约之素。往往究竟何时何事能取得先机占得上风,并不能完全如人所料遂人所愿。于是,便有了天时、地 利、人和之说,更有了适逢其时与生不逢时之别。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8橘颂》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八上《28橘颂》word教案 (5).doc

橘颂【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八年级语文橘颂1

八年级语文橘颂1
只要是有水的地方,便有鱼。翡翠湖的水域面积,说有上千亩。这么大的地方,自然是水静鱼肥了。色色视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湖的人家吃什么?一定是吃鱼了。 不知为什么,翡翠湖能够成为“渔民”的人家,只有四户。既是殊荣,也是利益获得的标志。 秋冬季时,四户人家是合伙起鱼、卖鱼的。虽然,天寒地冻。大清早的,一条船,至多两条船,一并下到水里,有人划船,有人擂鼓,有人收网。一两个小时后,满舱的收获,通过集市的来来去去, 便成为他们四户人家口袋里红灿灿的快乐了。 春夏时节,打鱼、卖鱼又分散开来,各做各的。湖的四周,各自拉开一定的距离,选择一个点,便是卖鱼的摊头。放船下水的是男人,守摊头的是女人。 每天早晨,男人们从水里捞上来多少新鲜,女人们就在摊头上换回来多少喜悦。 翡翠湖,生长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因为,城市建设的日臻无污染的、纯净的。 当然,对于鱼的生长环境来说,可能缺少了一些必需的营养。鱼能长多大、多肥,也就不好说了。但是,这样的环境,生长出来的鱼,却具有了纯天然的特质,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珍品佳肴。

语文:6.28《橘颂》课件(1)(鄂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6.28《橘颂》课件(1)(鄂教版八年级上册)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 重啊。 )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 无所私求啊。)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 渡而不随波逐流啊。)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
不犯过失啊。)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 地相比啊。)
四、朗诵欣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一 作“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六、艺术特色
•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 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 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 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 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 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 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 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 2.独特的语言风格 《橘颂》一篇,虽以兮字为 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 体制,一反楚歌体制,一 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 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 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 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 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 与《诗经.周南》、《诗经. 召南》中的一些诗作相似, “显然是受《诗经》艺术 手法的影响。”(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翻译:
橘 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 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橘颂PPT 鄂教版 (共11张PPT)

橘颂PPT 鄂教版 (共11张PPT)

5、文章只是在颂橘吗?若不是,又是为写什么呢?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橘树的崇高精神全都流转、汇 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也 和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作者叠印在一起。
作者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 不渝的爱国情感和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 立的人生理想。
拓展训练:
1、古今中外还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特 性?
“独立不迁” “廓其无 求” “苏世独 立” “横而不 流” “闭心自 省” “秉德无 私”
志向坚定 淡泊宁静 疏远浊世 超然自立 豁达正直
4、作者对这种内外兼美的“嘉橘” ,抒发的 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高声朗读体会作者压抑不住字来总颂橘?下文作者 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讨论) 开篇作者用“嘉”字总领。下文具体从橘 树俊逸动人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两方面来讴 歌。 2、从哪些方面写橘的外形美?找出句子再提 炼关键字。 叶——绿 花——素 枝——曾 棘——剡 果——型抟、色精、内白
3、 橘具有哪些美好的精神气质? 从文中找出原句并用自己的话来总 结。
屈原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 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 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 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 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 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 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 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 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 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 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 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 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 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 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八年级语文橘颂1

八年级语文橘颂1
无奈肚子咕咕作响,我恋恋不舍地加入了烧烤的行列。一边吃着让人流口水的烤肉、一边看着不远处让人流鼻血的佳人、还一边欣赏着舞蹈,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丰乐棋牌游戏 清新爽口的五花肉越吃越好吃,却越吃越饿。不管吃多少,总感觉肚子是空的,这烤肉的味道很熟悉,我一定在哪里吃过。 “疫情期间,请同学们戴好口罩,间隔一米,不要并排行走,排队入校。”我们小区旁娄底五中的大喇叭、每天早上与中午在学生入校前都会按时响起来,学生们都会自觉地排队入校。 原来,我只是做了一个梦,一个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的梦。 娄底五中开学都好些天了,而我,也该去长沙看女儿了。 我把年前在药店买的一次性口罩拿出来,想戴上口罩出门去感受一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打开口罩一看,我傻眼了。口罩上面有小黑点,最外面的那层超级薄。我戴上口罩对着打火机轻轻一吹,火苗立马熄了。取下口罩用它来接水,底部很快有湿润的感觉。用剪刀把它剪开一看,除了 外面的这层超级薄外,里面两层用的都是同一种材料。 一系列的流程做完,我意识到自己买了六十个假口罩。 没了真口罩,我如何出门?又如何外出去看女儿? 我开始怀念起我年前买的那二十个过了期的口罩,后悔不该把它们奢侈地用完了。口罩虽然过了期,但它们是真口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橘颂》同步练习鄂教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橘颂》同步练习鄂教版(无答案)

《橘颂》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徙()转()糅()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圆果抟兮(抟:)⑵姱而不丑兮(姱:)⑶廓其无求兮(郭:)⑷梗其有理兮(梗:)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风格。

4.翻译下列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第二部分:竹郑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②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注释:①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②倏:迅速、极快。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②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它是。

9.画家的画意是由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定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八年级语文橘颂1

八年级语文橘颂1
众所周知,线上的B2B业务,基本上是基于内容营销为主,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编辑人员入职这类公司,甚至有一段时期,各大B2B平台盲目的拼站点收录内容,每天产出大量的
原创低质量内容,虽然排名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转化率并不是十分理想。 外链代发平台/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2、以客户建立沟通为基准 每个人考用户行为,深度理解页面内容,它会根据你的内容与搜索意图是否可以完全匹配,重新调整页面排名。
②用户体验差:满足用户需求的本质,是快速的协助其解决问题,如果你长篇大论,却无实际操作的意义,那么毫无意义。
为此,B2B内容营销,你该关注哪几个方面呢? 1、深刻理解自己的立场 很多B2B营销人员,在制定内容营销策略的时候,经常以完成KPI指标为基准,提高转化率,提升销售额,这看起来并没有错,但大家往往忽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你的内容最 核心的目的,是帮助访客很好的了解产品与服务,并且提高精准的解决方案给对方。

语文:第28课《橘颂》同步练习1(鄂教版八上)

语文:第28课《橘颂》同步练习1(鄂教版八上)

第28课?橘颂?同步练习1第一局部: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徙〔〕转〔〕糅〔〕2.解释以下句子中的词语。

⑴圆果抟兮〔抟:〕⑵姱而不丑兮〔姱:〕⑶廓其无求兮〔郭:〕⑷梗其有理兮〔梗:〕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风格。

4.翻译以下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第二局部:竹郑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②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那么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注释:①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②倏:迅速、极快。

7.理解以下语句的含义。

①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②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笔先者,定那么也。

8.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它是。

9.画家的画意是由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1、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说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慨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认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⑴说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橘颂》课件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橘颂》课件

写作方法
据有关资料显示,《橘颂》是中国诗歌史 上第一首咏物诗。在《九章》中,《橘 颂》的内容与风格都比较特殊,毫无失 意的悲愤情绪,情调十分开朗乐观。作 者托物言志,奇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 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 品行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橘的崇高精神全部 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 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也和遭馋被废、 不改操守的作者叠印在一起。这样既沟 通了物我,又融会古今,由此营造出了 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 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 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 月之妙”的奇特境域。这种借咏物来寄 志的写法,首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 给后代以积极影响。
题解: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 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 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 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 “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 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等句流露羁縻的诗人境遇。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 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 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 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 “橘”淡泊XXX、疏远浊世、超然自立、 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
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
树的外美描画,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

《橘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⑸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⑺苏世,横而不流兮(苏世:)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皮色鲜明内瓤纯洁,犹如君子担当道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橘颂1鄂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橘颂1鄂教版 教案

橘颂【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橘颂》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橘子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2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橘颂》的知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橘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5.课堂练习5.1学生完成关于《橘颂》的练习题。

6.课堂小结6.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背诵《橘颂》。

7.2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橘颂》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橘颂》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屈原,他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1.2介绍《橘颂》的背景,这是一首赞美橘子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橘子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颂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
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2.介绍屈原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通过教师的导入和介绍,可以渲染气氛、加强体验、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

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

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

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

(将课后练习作为作业让学生思考,是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
第二课时
一、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解答
1.重点字词。

徕服壹志曾枝剡棘抟文章类
姱廓淑离师长置
2.重点句子翻译。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3.检查背诵。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字、词、句,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
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

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

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盼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
三、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

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学习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
【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
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

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l。

“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

读法有多种,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

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

教师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使学生有兴趣和信心去学习。

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我在教学时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让全班同学把各自不懂的字、词、句指出来,分组讨论,教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允许有遗留问题,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就课文内容,旬、段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动机,精美语言,独特风格,人物形象等展开辩论。

这一环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实词教学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教师还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