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垂直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 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 替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 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 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死亡谷
•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 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 大系列。
南美
澳大利亚
•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地理)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地理)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植物群落垂直演替规律

植物群落垂直演替规律

植物群落垂直演替规律园林植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如一块绿地、一片草坪、一片森林等。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园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不同的种群类型构成不同的群落类型,群落在形成过程中,其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和改造双重作用,并伴随着群落发育成熟,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不同的群落,其群落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同其他生命系统一样,群落的发展具有发生、发展、成熟(即顶极阶段)和衰亡的动态过程,动态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等。

1 园林植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即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以及与其相关的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问题。

1.1 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在不同高度和水域深度的分布差异,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或称群落的成层现象。

在发育良好的森林中,成层现象非常明显,从上到下有乔木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地面层、地下层。

群落中动物也有成层现象,在不同土层深度生活的土壤动物和不同水域深度生活的水生动物各不相同。

总之,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成层现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水分、土壤养分和空间,动物的成层现象有利于觅食、隐蔽和生存,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自然群落高效率生产的实现。

1.2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内生物种类、数量和个体生长情况的水平分布。

多数群落中的物种常形成斑块状镶嵌,每一个斑块就是一小群落。

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多样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1.2.1 环境异质性由于土壤质地和结构、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不仅使个体生长情况产生差异,而且还导致种群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

如喜光植物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地块上,而耐阴植物则往往分布在光照较弱的区域。

1.2.2 物种的繁殖习性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是导致植物水平分布的直接原因。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图)

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图)

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平分布(图)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平分布(图)⼀、垂直分布这是指在⼭区由于海拔⾼度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植物分布带⽽⾔。

从低海拔处向⾼海拔处上升,每升⾼1OOm,年平均温度约下降0.6℃,⽽相对湿度却有增加。

垂直分布的模式是从热带⾬林过渡到阔叶常绿树带、阔叶落叶树带、针叶树带、灌⽊带、⾼⼭草原带、⾼⼭冻原带直⾄雪线(图3-1)。

⼀般⾔之,除了热带的⾼⼭以外,极难见到全部各带的垂直分布,普通只能见到少数的⼏带,现在以我国西部某地的植被垂直分布状况为例,如图3-2。

⼆、⽔平分布 植物的⽔平分布主要是受纬度、经度的⽓候带的影响,⽽地形及⼟壤因⼦亦起着⼀定的作⽤。

⽓候带的基本状况是⾃⾚道向两极,热量随纬度的提⾼⽽渐减,并依经线的⽅向距离海洋愈远时,则由海洋性⽓候渐变为⼤陆性⽓候,植物就受这种变化的影响⽽形成⾃然的⽔平分布带。

这种分布的状况可⽤模式图表⽰如下(图3-3)。

在热带靠近海洋处的炎热多湿⽓候,特别有利于常绿的中⽣形态结构的树⽊和耐荫性的湿⽣形态树⽊的发展,故形成热带⾬林及阔叶常绿树带。

从海边向⼤陆深处,空⽓湿度渐减,出现了明显的旱季与⾬季的季节性变化,故形成具有中⽣、旱⽣形态结构的硬叶植物和冬绿植物的稀树草原带;再向⼤陆腹部深⼊,则因降⽔量愈益减少,树⽊不能⽣长,只能⽣长草本植物的热带草原地带;继续向⼤陆中⼼深⼊,⽔分极少,由于⽓候⾮常⼲燥,所以只有具旱⽣形态的植物稀疏地⽣长在酷热的沙漠之中,形成有仙⼈掌⾁质植物的分布带;在⼤陆中⼼因极度⼲燥酷热⽽形成热带⼲荒漠了。

在温带的沿海地区,仍有阔叶常绿树带(以樟科植物作典型代表);渐向⼤陆中⼼则有具旱⽣形态的硬叶树⽊及⼲草原以⾄温带的⼲荒漠植物了。

在温带纬度较⾼的地区,在近海处有夏绿树及盐碱⼟植物的分布,向⼤陆中⼼则经森林草原、草原以⾄温带荒漠。

在寒带的近海处,有夏绿树和针叶树的分布,向⼤陆中⼼则渐变为草原及荒漠。

在寒带的⾼纬度地区则仅稀疏地⽣长着苔原⼩灌⽊和苔藓、地⾐等植物,形成冻荒漠带。

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探究

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探究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探究刘丽杰金慧赵莹尹航贾翔陈庆红张德文炳贵平肖影李冰岩(1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安图133613;2长白山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联合重点实验室)摘要: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

长白山脉区域总面积1964km2,核心区758km2,其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

针对其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关键词: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1长白山的环境与植物分布情况1.1长白山的自然环境长白山位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在中国与朝鲜边界处。

长白山海拔高度差异十分明显,山脉从上到下的环境呈阶梯状分布,有许多种自然野生植物分布,由于海拔变化较大,植被分布呈阶梯状。

长白山是一座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爆发,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降落到远至日本海即日本北部。

但火山的爆发并没有影响植物的生长,反而生长着种类十分丰富的野生植被物种[1]。

1.2长白山野生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1)海拔500~800m,气温约为3℃,这一部分的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壤,每年降水量大约为700mm,植物种类为含有少量针叶树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海拔1100~1800m时,气温约为2℃,这一部分的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壤,每年无霜期约为130d,植物种类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3)海拔1800m以上的地区,其地势较为陡峻,坡度较大,地表物质主要为过去火山喷发的喷发物组成。

海拔1800~2000m的地带,坡度渐缓,属于过渡地带,植物种类为寒温带针叶矮曲林带。

(4)海拔2000~2700m时,由于这一段地带常年低温,温度极低,风吹大,树木难以生长,属于无林地带,但也有山地苔和小灌木等植被[2]。

2垂直分布中植物的特点2.1含有针叶林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在长白山海拔500~800m地区,主要分布着含有针叶林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长白山位于中国吉林省东部,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火山群之一。

长白山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植被资源而备受关注。

在长白山地区,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长白山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入手,探讨长白山地区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长白山的植被资源。

一、长白山地区的地理特点长白山地处中国东北,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7°45′-128°16′,北纬41°42′-42°12′。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的最高峰,山势陡峭,地势复杂,地貌景观独特,有“东方雪山”之称。

长白山地区内山峰连绵,河流纵横交错,湖泊众多,植被类型多样,是植物区系的分布格局十分复杂的地区。

二、长白山地区的气候条件长白山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东亚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较大。

由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交相作用,长白山地区呈现出气候多变、降水充沛的特点。

长白山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这些气候条件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长白山地区的植被类型长白山地区由于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

从海拔高度来看,长白山植被可分为森林、草甸和荒漠三大类。

森林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以针叶林为主;草甸则包括高山草甸和沼泽草甸;荒漠主要分布在高山树线以上,植被稀疏,植物矮小,呈现出高寒草甸的特点。

长白山地区森林覆盖率极高,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

四、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长白山地区的植物区系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总体上可分为四个植被带:低山阔叶林带、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旳体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旳大陆性气候旳影响,因为青藏高原旳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旳一系列东西走向旳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旳纬度地带性,所以自北向南旳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
1.植被旳水平分布规律 2.植被旳垂直分布规律 3.中国植被旳地理分布规律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应气候 类型特征旳植被类型。地 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 旳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azonal vegetation)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内陆旳体现
88°E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经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水分梯度变化植被 经向分布 体现:森林草原荒漠(我国温带)
降水量逐渐降低
2、决定水平地带性分布旳原因:热量、水分、水 热配合 3、主要大陆旳植被分布情况及其成因 1)欧亚大陆(要点) 2)北美大陆 3)南美大陆 4)澳大利亚 思索:欧亚大陆旳植被类型旳水平分布具有什么 规律?
热带:1.赤道雨林;2.具有贸易 风、地形雨旳热带雨林,3.热带 落叶林(和湿润稀树草原);4. 热带多刺灌丛(和干旱稀树草 原) ;
南半球超热带:17.海岸荒漠; 18.有雾荒漠;19.有冬雨旳硬叶 疏林;20.半荒漠;21.亚热带草 地;22.暖温带雨林;23.寒温带 森林;24.有垫状植物旳半荒漠 或草原;25.亚南极旳生草丛草 地;26.南极洲旳内陆冰川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长白山是中国东北部的一座著名的山脉,位于吉林省和辽宁省交界处。

长白山地处亚寒带,气候寒冷,山脉高耸陡峭,海拔较高,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长白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而闻名,以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观察。

本文将围绕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展开讨论,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长白山地区的植物资源。

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是指在长白山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中,不同植物种类在垂直分布上的规律性。

由于长白山气候寒冷,海拔高度大,从山脚到山顶,气温和环境条件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长白山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长白山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长白山地区的植物区系主要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三大类。

在长白山的垂直分布上,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脚地带,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500-1900米的山地地带,而草甸草原则分布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

这种分布规律与长白山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长白山地区植物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特点。

在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中,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低海拔地带,针叶林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分布有红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以及一些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这些植物善于适应寒冷气候和贫瘠土壤,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

在中海拔地带,阔叶林逐渐成为主导,主要分布有樟子松、落叶松、白桦等阔叶树种,以及一些耐寒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高海拔地带,草甸草原成为主导,植被稀疏,主要分布有高山草甸植物,如高山针茅、高山罗伞等,以及一些能够耐受严寒环境的地衣和苔藓植物。

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因素。

由于长白山气候寒冷,山脉高耸,从山脚到山顶的气温、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了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生长和分布。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一、山地植被概述山地植被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具有明显垂直分布规律的植物群落。

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现象是山地植被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垂直带谱现象垂直带谱现象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山地植被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布。

一般情况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会经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的连续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垂直分布所导致的。

三、影响因素1.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是影响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降水也逐渐减少。

2.坡向:坡向也会影响山地植被的分布。

一般来说,阳坡接受的阳光较多,温度较高,而阴坡则相反。

3.坡度:坡度也会影响山地植被的分布。

坡度较大的地方水土流失较严重,植被覆盖度较低,而坡度较小的地方则相反。

4.土壤类型:土壤类型也会影响山地植被的分布。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

四、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特征1.低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植物种类丰富,植被茂密。

2.中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类型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硬叶林,植物种类开始减少,但依然比较丰富。

3.高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山草甸和灌丛,植物种类较少,植被覆盖度较低。

4.极高海拔带:这一地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山荒漠和裸岩,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五、全球分布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现象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特别是在赤道到极地的大部分山地地区。

当然,不同地区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分布特征和幅度都有所不同。

六、生态与环境意义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现象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意义。

首先,垂直带谱现象反映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其次,山地植被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对维护山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山地植被还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保护与管理措施为了保护和管理山地植被及其垂直带谱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山地植被及其垂直带谱现象,防止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石门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石门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第 l 3卷 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V0 1 . 1 3 No . 4 Au g . 2 01 5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U r b a n F o r e s t r y
石 门 国 家 级 森 林 公 园 植 被 垂 直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胸径≥1 a m所有立木 的种名 、胸径 、树 高。共 9个
样地 ( 表1 ) 。总 计 调查 面 积 1 2 0 0 0 i n 。 1 . 2立 地 与生 境 因子 的测 定 记 录
分别用 手持 式 G P S 、气 压式 海拔 表 、坡度 计 、 郁 闭度测定仪 等 实 测样 方 的 地理 坐标 、海 拔 、坡
地 区 。终 年气 候 温 和 ,年 平 均 温 度 2 0 ℃ ,7 —8月 平 均 最高气 温 2 6. 5 c C,平均 最低 温度 1 1 ℃。 石 门国家森林 公 园属南 亚热 带 季风 气 。森 林 公 园 内
( S o u t h C h i n a l n s t i t u t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e s o u r c e s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5 1 5 , G u a n g d o n g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v e r t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v e g e t a t i o n i n S h i me n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P a r k 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a t e v — e y r 1 0 0 m a l t i t u d i n a l i n t e r v a l s ,a n d t h e v e t r i c a l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w e r e a l s o s t u d i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p l a n t c o mmu n i t y i n d e x e s g e n e r a l l y f e l l wi t h t h e r i s e o f a l t i t u d e g r a d i e n t i n t h e p a r k .I n t h e f a c t o r s o f s l o p e,a s p e c t ,a n d a l — t i t u d e,a l t i t u d e i s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f a c t o r wi t h h i g h e s t i mp a c t o n p l a n t c o mmu n i t y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 Ke y wo r d s :S h i me n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P a r k,v e g e t a t i o n t y p e ,v e r t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对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的探讨

对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的探讨
布格 局情况 , 建立 良好 的温带性质控制, 认识综合性的热带数据分析成分 , 体现 出植被垂直区域体系的合理分布格局 , 健身综合性的海 拔控制 , 认识长 白 山海 拔关系与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变化 的过程分析, 确保高海 拔地段 与南北极之 间的关系 。 关键词 : 长 白山; 植物 ; 垂直分布
白山海拔高度数据的监控, 当高度增加的时候, 气温 和降水情况发生变化 , 完成植被 的发育带控制 , 保 证合理的数据管理 , 实现综合性 的长 白山植物 树种过程分 析, 确保整体长 白山体系的合理性 分布过程, 对各个 植被的植 物 区海拔梯度的垂直格局进行有效化 的管理, 实现准确性的垂直分布状况 认识 , 实现合理 的周边关联数据控制, 建立 良好 的地 理位置、 气候状况等数 据 的控制 , 实现有效化的长 白山生物多样 性的基础依据分析认识 。 1长 白山地域 的地域 情况分 析 1 . 1长 白山的地域基础情况 长 白山是位于吉林省 的东南部分, 其山体位于吉林省安图 区域往东 的 三 个连续 的朝鲜北 的部分 , 它可 以代表植被垂直分布地带 的综合 名山。从 山体形态分析是一座休眠 的火 山山体 , 常年温 度为 5 ℃至 8 ℃, 冬夏 的温 差 情 况较大 , 降水集中在六月 至八月, 伴随着海 拔的逐渐上升气温 会逐渐 下 降, 降水就会逐步增加 , 温度差异逐步增大, 各种气候因素的差异逐渐显现 出来 , 温差大 、 降水 多、 气候变化快的这些问题真接改变着长 白山地 区的综 合性植被垂 亩分布过程, 造成其分布的差 异性问题。采用合理的多数据 分 析, 认 识到长 白山共有植物 约 1 5 0 0种, 占东北树种 的 7 0 %左 右, 一 一 般对长 白山进行植被划分 , 分为高原地带、 亚高 山岳桦地带、 针叶林带遗迹 阔叶林 带 。北坡 山以高 山冻原带、 亚高山岳林带, 暗针 叶林带 以及阔叶林带 。 1 . 2长 白山的综合性植物 种类分析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安第斯山脉植被垂直分布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 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 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 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 带混为一谈。
• 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 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 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 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 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 的历史有关。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 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 经度地带性。
• 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 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 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死亡谷
南美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第七章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 规律的更替。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 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7.1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水平地带性分布: 1)纬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热量随纬度的规律性差异不同气候带 不同植被带
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区
中国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由于受到海洋 性季风的影响,一般具有中生性质,在带谱中各 类森林植被占有优势,高山植被也以低温-中生的 灌丛和草甸植被为代表。
中国湿润区各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
1.季雨林、雨林; 2.季雨林; 3.肉质多刺灌丛; 4.季风常绿阔叶林; 5.常绿阔 叶林; 6.常绿阔叶苔藓矮林; 7.硬叶常绿阔叶林; 8.温性针叶林; 9.落叶阔叶林; 10.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11.寒温性落叶针叶林; 12.矮曲林; 13.亚高山常绿革叶灌 丛; 14.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 15.常绿针叶灌丛;16.亚高山草甸;17.高山嵩草 草甸;18.高山冻原; 19.亚冰雪稀疏植被; 20.高山冰雪带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
❖ 热带雨林-常绿阔 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场-北极荒漠
❖ 季雨林-常绿硬叶 林-落叶林-草场北极荒漠
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布模 式(引自王伯荪,1987)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北半球的超热带:5.热荒漠;6. 寒冷内陆荒漠;7.落叶林;8.有 冬雨的硬叶疏林;9.有寒冬的草 原;10.暖温带常绿林;11.落叶 林;12.海洋性森林;13.北方针 叶林;14.亚北极桦树林;15.冻 原;16.冻荒漠;

植物垂直分层的原因和意义

植物垂直分层的原因和意义

植物垂直分层的原因:植物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与这种现象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光照(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光线在森林中的分布,在外层光线强,由于植物遮挡越往下光线越少;植物有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因此外层是喜光的高大的乔木,最下面是耐阴的一些草本植物.因此森林中的植物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与这种现象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意义:
分层现象即是一种垂直分化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不同的生物种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上下层次的出现,即成层现象。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就是指成层现象。

以陆生群落为例,成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的层次和地面以下的分层。

第三章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第三章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第三章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主要内容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二、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三、中国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一)全球分布规律1 .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2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3 .北美大陆4 .南美5 .澳大利亚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极地苔原经度地带性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的特点。

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性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的历史有关。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

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

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
直结构模式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十种亚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模式、
太子湾公园:
1、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枫杨、无患子;中层:腊梅,小蜡;下层:常春藤,山麦冬,沿阶草。

2、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松树;中层:鸡爪槭;下层:二月兰、玉簪、地钱、红花酢浆草、矮麦冬。

3、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池杉;中层:紫叶李、桂花、吉祥草;下层:常春藤、沿阶草。

西湖花港观鱼景区:
4、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朴树;中层:油茶、桂花、有刺枸骨、罗汉松;下层:扶芳藤、乌敛梅。

5、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鹅掌楸;中层:含笑、小叶冬青、红花檵木;下层:沿阶草。

杭州植物园南门入口处:
6、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黑松、雪松、鹅掌楸、七叶树;中层:罗汉松、桂花、红枫;下层:沿阶草
7、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雪松、七叶树;中层:杜鹃、南天竺;下层:扶芳藤、球迷草、金边阔叶麦冬。

杭州植物园双子叶园:
8、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香樟、红楠、浙江楠;中层:月桂;下层:沿阶草。

杭州植物园单子叶植物园:
9、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乌桕;中层:粽叶草、美人蕉;下层:红花酢浆草。

杭州植物园山茶园:
10、植物垂直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上层:水杉;中层:山茶、异色猕猴桃、中华猕猴桃;下层:沿阶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是指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这种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光照强度等。

在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足,阳光充足,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低海拔地区的植被十分丰富多样。

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树木高大,叶片茂盛,生长势旺盛。

同时,低海拔地区的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养分,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因此,低海拔地区的植物生长茂盛,竞争激烈。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

在中海拔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量适中,但较低海拔地区要少一些。

这种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中海拔地区的植被相对较少,植物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

同时,中海拔地区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差,缺乏养分,这也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在这样的环境下,植物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种类相对较少。

而在高海拔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气候条件更加恶劣。

这里的植被相对较少,植物的个体更小,生长速度更慢。

这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温度低,光照强度弱,降水少,土壤贫瘠,这些因素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适应这种恶劣条件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这些植物通
常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能够忍受低温、干旱和贫瘠的土壤条件。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不仅与气候条件有关,还与其他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低海拔地区,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旺盛。

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光照强度较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导致植物生长缓慢。

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条件逐渐变得恶劣,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导致植被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在不同海拔地区,植物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群落。

研究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适应机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