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史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
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我国书法的发展顺序历经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从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草以及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对我国书法发展的概述。
1.秦篆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文字。
秦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结构匀称,字形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秦篆也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汉字由复杂的象形走向简化的符号。
2.汉隶汉隶是汉代主要书体之一,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汉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隶的特点是扁方,左右分展,横平竖直,笔画清晰,结构严谨,章法巧妙。
汉隶的代表作品有《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
3.魏碑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刻石文字,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前期,但真正意义上的魏碑是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后逐渐形成的。
魏碑的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饱满,结构紧凑,体势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魏碑的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等。
4.唐楷唐楷是指唐代时期的正楷书体,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唐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但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楷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用笔灵活,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唐风”。
唐楷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颜勤礼碑》等。
5.宋行、草宋行和草是指宋代行书和草书的合称,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发展。
宋行、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宋行、草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表现,注重情感表达,笔画多变,形态各异,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宋调”。
宋行、草的代表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6.元、明、清元、明、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最具时代特色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形成了多个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书法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阐述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演变历程。
一、六朝隶书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最早的书法形式是甲骨文、金文、篆文和隶书。
而六朝隶书,则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六朝隶书是指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形成的一种书法形式。
它采用细长的笔锋、瘦劲的笔画、结构紧凑、构思精细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被誉为“书中之圣”。
二、唐楷书唐朝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唐代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唐代,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楷书,唐楷书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唐楷书与六朝隶书相比,其风格更加圆润大气,注重笔墨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三、宋欧体书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具有文采华丽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宋欧体书就是在此时期中形成的一种书法风格,它的代表人物是苏轼。
宋欧体书的特点是笔法凝练、线条流畅、构图和谐,重视意境的表现和艺术效果的营造。
四、元、明、清的发展元代的书法特点是气韵凌厉、雄浑大气,代表人物有赵孟頫、李邦华等人;明代的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训练和技术的创新,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征明等人;清代的书法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正、行、草、隶四种书体并行不悖的书法风格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王铎、尚稷等人。
五、当代书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变。
当代书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更加开放、多元化和个性化。
一些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草书等,展现出了中国书法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
中国书法史脉络
1.脉络(1)汉末已基本结束,魏晋尚余尾声(2)先秦至两汉是书体演变的轨迹和内在规律,汉末以后是一文人书法流派的发生流变和发展。
2.先秦书法(1)虽然书法的自觉化至东汉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盟生同时产生。
(2)我们知道结绳记事,汉字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3.距今3000---4000年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而有相当成熟的文字(1)目前学术及公认的是甲骨文和金文(2)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而有相当成熟的文字4.甲骨文发现(1)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2)北京国子监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当时被当地的农民作为“龙鼓”卖给了中药铺,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震惊(3)产生: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甲骨文也是一样,在文化科技上不发达的殷商时期,占卜是决定重大事件的必要手段,比如。
5.甲骨文已具备“六书”(1)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2)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占重要的位置,甲骨文之前文字的发展肯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来文字慢慢成熟会意、指事、假借等造字方式相继诞生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方便(3)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文字只是掌握在上层社会和巫史手中,甲骨文纪录的文字虽然及占卜为主,但在近年出土的文字中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记载(4)经过不断的发掘,墨前甲骨文累计已有15万片,其上的单字约有5000个,成为我们研究上周历史和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6.用笔,结字,章法。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7.金文简介(1)金文也称“青铜器铭文”、“钟鼎文”。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
中国书法发展史介绍中国书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字。
在甲骨文时代,人们使用骨头和龟甲进行文字记录,书写方式主要为刻划。
同时,也出现了铜器文字,这些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汉字的出现为中国书法奠定了基础。
汉字经历了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主要书写体系,以规范、工整为特点。
楷书是汉朝初年隶书的演变,它更加规范、流畅,成为后来书法的基础。
行书是隶书和楷书的中间形式,行草则是楷书的草书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个人特色和自由舒展的笔势展示了书法的艺术美。
东晋时期的王献之则以其飘逸洒脱的行书风格闻名。
唐朝时期,颜真卿的真草行书博采众长,形成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颜体”。
宋朝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不同的书写风格。
苏轼以其奔放洒脱的行草书法而闻名,黄庭坚则以临摹古人文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赵孟礼、米芾、文徵明等书法家也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的书法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工整规范的明代楷书和独特飘逸的清代行书风格。
现代的中国书法在传承和创新中继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书法家尝试将传统的书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书法创作风格。
这些包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写意”书法、1960年代的“行间字”书法以及其他一系列个性化的书法风格。
总之,中国书法发展历经漫长岁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门艺术,被广泛地发扬和传承。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1 )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2 )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书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中国青
铜器时代,已经有了一些与书法相似的符号,随着商代的发展,甲骨文逐渐形成,文字也开始出现。
2. 简牍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3世纪):字体开始发展为
隶书,以及楷书、草书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北魏书法家
王羲之创建了“六朝八体”之一的行书风格,南朝书法家王献之创造了“兰亭序”楷书。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20世纪初):唐代褚遂良、怀素、颜真卿等书法家开创了一代宗师,唐代晚期还出现了草书大家张旭;宋代的颜真卿、董其昌等书法家影响深远,元代有赵孟坚、赵之谦等大师;明代王铎、唐寅等书法家保留了前人的技法,同时又融入了当时的文化,清代的文徵明、董其昌和米芾等大书法家,再次将书法推向高峰。
5. 现代时期(20世纪初至今):现代书法始于20世纪初的
“五四”运动期间,刘海粟、齐白石等艺术家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创新,开创了现代书法艺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等数字技术的出现,也为书法艺术带来了新的领域。
中国书法史发展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中国书法发展史
吴昌硕 丙子(1876年)作 节临《石鼓文》 横幅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 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 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 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 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 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 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 弯笔多,团块多。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 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 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 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 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
•
•
蔡邕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 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 “蔡中郎”。
第三章:汉朝的隶书
•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张芝的草书 “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 而成为“草书之首”。 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 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 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 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 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 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 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 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 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 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 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 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 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 传。
中国书法发展史
鲜于枢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其书风 豪放洒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 特色。
明清流派纷呈及代表人物
董其昌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追求笔墨 的韵味和意境的表达。
王铎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草书见长,气势 磅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傅山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医学家,他的书法真、草、 隶、篆诸体皆精,尤其是他的草书气势磅礴,纵横开阖,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简牍帛书及刻石文字
简牍帛书
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或 片;“牍”是方形或长条形的板片,由竹或木制成。竹制的称“竹简”、“竹牍”; 木制的称“木简”、“木牍”,合称“简牍”。
刻石文字
先秦时期刻于石壁、摩崖、碑石上的文字。如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等,其书体风格各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艺术遗产。
03
秦汉时期书法
隶Hale Waihona Puke 崛起与成熟隶书的起源隶书的代表作品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 是为了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 字体。
汉代的《曹全碑》、《张迁碑》等是 隶书的代表作品,展现了隶书的艺术 风格和书写技巧。
隶书的成熟
在汉朝,隶书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官 方文书的主要字体。其字形扁平、工 整、精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草书形成与发展
01
草书的起源
草书起源于汉代,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草率书写而形成的一种字体。
02 03
草书的发展
草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不同风格。其中, 章草字形扁平,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今草字形连绵,笔势流畅;狂草则 更加放纵,笔势奔腾。
书法介绍
结构的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美
书法中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 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巧生,错 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同时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 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 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 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通过单字成行、集行成 章,完成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构成了书法作品的 整体布局,不仅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起 伏跌宕,参差错落,变化多端。此外,整行的行气还 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使得行气自然 连贯,血脉畅通。
文房四宝,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 ,即笔、墨、纸、砚。历史上,“文房四宝” 所指之物屡有变化。自宋朝以来则特指湖笔 (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 )、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 ,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洮砚(现甘肃卓 尼县)、端砚(现广东肇庆)、歙砚(现安 徽歙县)、澄泥砚(现山西绎县一带)。
点画的线条美
现实生活中的线条给人的某种享受:水 平线使人感到平静和广阔;垂直线使人感 到上腾、挺拔;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 斜线使人感到危急和空间变化。“精美出 于挥毫”。点画的线条美又是通过笔墨来 表现的。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粗细、 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 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 力感和情感美。
谢 谢 欣 赏
章法的布局美
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相当于文章的结构。一幅 书法作品无论长短大小,都应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既要考虑字与字、行与行以及通篇的相互关系,又 要考虑到幅式、题款、用印等的相互配合。集点画 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要做 到均衡、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 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次烁明灭的星辰; 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一幅 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 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 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 达到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 果。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意义。
它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经历了众多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下面是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阶段:1.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5世纪)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商代晚期。
当时人们用龟甲和兽骨写字,形成了特有的文字风格。
甲骨文书写简洁、富有生动性,成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兰亭集会、后至篆刻、爰微堂帖、古今图书等多件书法名作问世。
兰亭集会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发达,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名流纷至沓来。
他们的书法作品以行草、楷书、隶书为主,形成了后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主流风格。
4.唐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书法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的名作。
骆宾王楷书、怀素草书、张旭、李阳冰行书等,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5.宋代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时期,米芾的书法影响力非常大,被誉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此外,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亦备受推崇。
6.元代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时期,书法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草书风格,称为“怪异体”,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出现的一些著名书法家如赵孟阳、黄公望等,也都在怪异体书法上具有重要的贡献。
7.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文徵明、唐寅、钟繇等书法家的作品留下了许多著名之作。
清代时,倪瓒、张照等书法家的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唐代、宋代、金元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书法及其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书法及其演变过程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之一。
从古至今,中国书法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书法及其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距今3600年前至商周时期末期,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成的文字。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字材料。
甲骨文的符号形态简单,笔画粗大,布局松散,字形有变形,但已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字特征。
甲骨文的破坏不可能通过纠缮、拼插来恢复完整。
二、金文金文,是从商周时期末期到战国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文字主要出现在青铜鼎、饕餮、盘等器物上,是古代祭祀活动的常用器物。
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正式文字,它的命名来源于言文并用。
金文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表现形式从鼓励、规范到缩略,不仅是记载文字,更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三、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商周时期末期。
篆书是一种大篆体扩展的字体,书写风格表现了古代骨刻字的雕琢感和几何感。
篆书适于刻印,规格固定,完全利用了篆刻的特点,使得文字和刻刀技艺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篆书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性极高。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
隶书起源于汉代,最初用于官方文件和秘籍的写作。
隶书以勾画笔和钢笔为主要工具,笔形上巧妙地通过变化线条的粗细,来体现形式结构和韵律感。
隶书的书写风格沉着严谨,规范度高,既注重笔画的精细,同时也注重笔画间的空灵和余韵。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由隶书演变而成。
楷书是一种规范的书写字体,有着密而有序的结构和清晰的笔画。
楷书的笔画宽厚、朴实,每一笔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楷书不仅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而且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体。
六、草书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个性特点的一种。
它的形态流畅,笔画宽厚多变,构造繁杂,展现出了草木蔓延的意境。
中国书法发展史
南北朝碑刻的多样性
总结词
南北朝时期,碑刻书法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各种风格并存,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 资源。
详细描述
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如《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风格各异,既有雄浑豪 放,又有婉约秀丽。这些碑刻不仅展示了当时书法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的书法创作提
供了丰富的借鉴。
佛教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推崇科学与民主
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和民主,这影响了人们对书 法的审美观念,促使书法家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 创新。
推动书法艺术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促使一些 书法家开始探索书法的现代化之路,尝试将传统 与现代相结合。
当代书法的多元发展
01
多种风格并存
当代书法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既有传统的楷书、行书、草书等,
行草书的代表人物
宋代书法家如米芾、黄庭坚等,他们 的行草作品独具特色,对后世行草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 们的作品也展现了行草书的艺术魅力 和审美价值。
05
元明清:书法的个性化与 流派的形成
元代书法的发展特点
继承与创新
元代书法在继承宋、唐书法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有古意, 又有创新。
石。
碑刻艺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还推动了书法 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自觉
王羲之与行书
总结词
王羲之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行书作品被誉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如《兰亭序》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将行书推向了全 新的高度。他的书法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标志着书法从实用向艺术 的转变。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先秦书法:指秦代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的书法。
但由于文字的演变以及书法的发展,这个时期也可以包括秦代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笔画规整、比划简单的小篆,并将其作为官方字体。
隶书则在民间盛行。
在篆书和隶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碑刻,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
汉代书法:西汉末年,书法家张芝将篆书、草书结合,创造了草书的一种,后人称为“章草”。
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篆书、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发展。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初步繁荣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东晋书法:书法家王羲之将楷书规范化,使其成为日后楷书的标准,称为“今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等著名的书法家。
隋唐五代书法: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提倡书法,其书法师承王羲之,尤其是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书法:宋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苏东坡、黄庭坚等。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元代书法:元代的书法以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赵孟颊、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其中赵孟颊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
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赵孟頫等。
同时,元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明代书法:明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王铎等。
中国书法发展史ppt课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书法艺术品的需求 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提升了书 法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和价值。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中国书法发展史ppt 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CONTENTS
• 中国书法简介 • 书法的发展历程 • 书法名家与作品 • 书法在现代的发展与影响
01
中国书法简介
书法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独特艺术形式
详细描述
中国书法是以毛笔蘸墨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字、笔法、墨色和章 法等多个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代表特点
字形整齐划一,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章法严整 ,风格雄浑壮丽
汉代书法名家与作品
汉代书法名家
张芝、蔡邕、钟繇、张旭、王羲之等
汉代书法作品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石门颂》 等
代表特点
字形端正,结构严谨,线条粗犷有力,章法疏朗有致,风格高古朴 拙
唐代书法名家与作品
唐代书法名家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详细描述
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 成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基本书体,以及各种流派和风格。
书法的种类与流派
总结词
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详细描述
中国书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书体可以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按照 流派可以分为帖学和碑学两大流派,以及各种地方书派和民间书法等。
02
书法的发展历程
篆书的发展
起源与形成
演变与影响
篆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逐渐形 成统一的文字体系。
中国书法发展史
书法一、商周到战国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产生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且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到的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之人。
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了神话色彩。
现在关于文字起源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符号陶文。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查,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也就是说,在书法上已经具有了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锋利的东西镌刻的,这是向神灵祖先叩问吉凶,解疑释惑所记载下的文字。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大约在同一时期。
但后者都已经消亡,只有甲骨文与现代的汉字一脉相承流传了下来。
在现今发现的十万多块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单字总数约4700个,已经解读出来的单字约1800个,为中国断代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甲骨文和在它之后出现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占一个方形空间。
甲骨文的笔画和字的排列,也有上下、左右、分合、交叉、穿插、重叠、堆积、包裹等等方式。
每片甲骨文上字的排列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如果是多行的,行的排列则是自右而左,这与其后3000多年中汉字的排列样式是一致的。
商代甲骨文书体,因经锲刻。
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的影响,且可大致分为五期。
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100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1)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2)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3)西周毛公鼎铭文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8 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4)西周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5)东周石鼓文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
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
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主要作品:1)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
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2)云梦睡虎秦简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1)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3)埔阁颂汉代隶书摩崖。
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
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
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4)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东汉碑刻。
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 立,在今山东东平县。
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
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5)鲜于璜碑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 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
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6)礼器碑汉代隶书。
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
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
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7)曹全碑汉代隶书。
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
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8)华山碑汉代隶书。
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
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金石文字跋尾》)。
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
”(《艺概》)9)史晨碑东汉隶书。
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
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
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
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
其品格在卒吏 (乙瑛碑) 、韩敕 (礼器碑)之右。
”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10)乙瑛碑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
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
”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11)石门颂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