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一部分 常用单味中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二》中药功效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二》中药功效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二》中药功效总结《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桂紫姜香荆防,羌白细藁苍辛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XXX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祛风胜湿、止痉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止痒XXX发散风寒、宣通鼻窍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蝉桑菊,蔓升柴葛淡浮木薄荷分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牛蒡子分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散肿蝉蜕分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利咽开音、熄风静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分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静痛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知竹叶芦栀天,淡夏决谷青密蒙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分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青葙子清泄怒气、明目退翳、扩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三黄芩连柏,龙胆苦。

(黄芩上、黄连中、黄柏下、龙胆、苦参)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XXX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连翘银翘穿大板青黛,蒲紫菊重秦黄土,鱼熊血败射马山,垂盆金木白马胆,半边半枝白花卉。

最新2015年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中药学专业知识(二)》.doc

最新2015年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中药学专业知识(二)》.doc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目录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1章解表药/003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003)麻黄(003)桂枝(004)紫苏(004)生姜(005)荆芥(005)防风(005)羌活(005)细辛(006)白芷(006)香薷(006)藁本(007)苍耳子(007)辛夷(007)西河柳(007)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008)薄荷(008)牛蒡子(008)蝉蜕(008)桑叶(009)菊花(009)葛根(009)柴胡(010)升麻(010)蔓荆子(010)淡豆豉(011)浮萍(011)木贼(011)第2章清热药/014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014)石膏(014)知母(015)天花粉(015)栀子(016)夏枯草(016)芦根(016)竹叶(017)淡竹叶(017)决明子(017)密蒙花(017)谷精草(018)青葙子(018)第二节清热燥湿药……………………·o18黄芩(018)黄连(018)黄柏(019)龙胆(019)苦参(020)第三节清热凉血药 (020)生地黄(020)玄参(020)牡丹皮(021)赤芍(021)紫草(021)水牛角(021)第四节清热解毒药 (022)金银花(022)连翘(022)蒲公英(022)大青叶(023)板蓝根(023)牛黄(023)鱼腥草(023)射干(024)白头翁(024)败酱草(024)青黛(024)重楼(025)穿心莲(025)白鲜皮(025)半边莲(025)土茯苓(026)山豆根(026)马齿苋(026)大血藤(026)白花蛇舌草(027)野菊花(027)熊胆(027)紫花地丁(027)金荞麦(028)鸦胆子(028)垂盆草(028)秦皮(028)马勃(029)木蝴蝶(029)半枝莲(029)第五节清虚热药 (029)青蒿(029)地骨皮(030)白薇(030)胡黄连(031)银柴胡(031)第3章泻下药/036第一节攻下药 (036)大黄(036)芒硝(037)芦荟(037)番泻叶(038)第二节润下药 (038)火麻仁(038)郁李仁(038)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038)甘遂(038)巴豆(039)京大戟(039)红大戟(039)牵牛子(040)芫花(040)千金子(040)第4章祛风湿药/042独活(042)威灵仙(042)防己(043)秦艽(043)徐长卿(043)木瓜(044)桑寄生(044)五加皮(044)蕲蛇(045)稀莶草(045)络石藤(045)桑枝(045)海风藤(046)川乌(046)雷公藤(046)香加皮(046)千年健(047)臭梧桐(047)青风藤(047)丝瓜络(047)伸筋草(048)鹿衔草(048)乌梢蛇(048)路路通(048)穿山龙(049)第5章芳香化湿药/051苍术(051)厚朴(051)广藿香(052)砂仁(052)白豆蔻(052)佩兰(053)草豆蔻(053)草果(053)第6章利水渗湿药/055茯苓(055)薏苡仁(055)泽泻(056)车前子(056)滑石(056)木通(057)金钱草(057)茵陈(057)猪苓(057)通草(058)萆薢(058)石韦(058)海金沙(058)瞿麦(059)萹蓄(059)地肤子(059)灯心草(059)冬葵子(059) 广金钱草(060)连钱草(060) 第7章温里药/062附子(062)干姜(063)肉桂(063)吴茱萸(063)花椒(064)丁香(064)小茴香(064)高良姜(065) 荜茇(065)第8章理气药/067陈皮(067)枳实(067)木香(068)香附(068)沉香(069)川楝子(069)薤白(069)化橘红(069)青皮(070)佛手(070)乌药(070)荔枝核(071)甘松(071)橘红(071)枳壳(071)柿蒂(071)青木香(072)香橼(072)玫瑰花(072)梅花(072)第9章消食药/075山楂(075)麦芽(075)莱菔子(076)鸡内金(076) 神曲(076)稻芽(076)第10章驱虫药/078使君子(078)苦楝皮(078) 槟榔(079)贯众(079)雷丸(079)南瓜子(079)鹤草芽(080)榧子(080)第11章止血药/082大蓟(082)小蓟(083)地榆(083)白茅根(083)白及(083)三七(084)茜草(084)蒲黄(084)艾叶(085)槐花(085)侧柏叶(085)苎麻根(086) 仙鹤草(086)炮姜(086)棕榈炭(086)紫珠叶(087)藕节(087)景天三七(087)血余炭(087)鸡冠花(088)第12章活血祛瘀药/090川芎(090)延胡索(091)郁金(091)莪术(091)丹参(092)虎杖(092)益母草(092)桃仁(093)红花(093)牛膝(093)水蛭(094)乳香(094)没药(094)姜黄(095)三棱(095)鸡血藤(095)川牛膝(095)苏木(095)西红花(096)五灵脂(096)土鳖虫(096)血竭(096)刘寄奴(097)北刘寄奴(097)穿山甲(097)王不留行(097)月季花(098)干漆(098)自然铜(098)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01第一节化痰药 (101)半夏(101)天南星(102)芥子(102)桔梗(102)旋覆花(103)瓜蒌(103)川贝母(103)浙贝母(103)竹茹(104)白附子(104)竹沥(104)白前(104)前胡(105)昆布(105)海藻(105)天竺黄(105)黄药子(105)瓦楞子(106)海蛤壳(106)海浮石(106)礞石(106)第二节止咳平喘药 (107)苦杏仁(107)百部(107)紫苏子(107)桑白皮(107)葶苈子(108)紫菀(108)款冬花(108)枇杷叶(108)马兜铃(109)白果(109)胖大海(109)洋金花(109)第14章安神药/112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112)朱砂(112)磁石(112)龙骨(113)琥珀(113)珍珠(113)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114)酸枣仁(114)远志(114)柏子仁(114)夜交藤(114)合欢皮(115)第15章平肝息风药/117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117)石决明(117)牡蛎(117)赭石(118)珍珠母(118)蒺藜(118)罗布麻叶(118)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119)羚羊角(119)钩藤(119)天麻(119)全蝎(120)蜈蚣(120)地龙(120)僵蚕(120)第16章开窍药/123麝香(123)冰片(123)石菖蒲(124)苏合香(124)安息香(124)第17章补虚药/126第一节补气药 (127)人参(127)党参(127)黄芪(127)白术(128)山药(128)甘草(128)西洋参(129)太子参(129)刺五加(129)大枣(130)白扁豆(130)蜂蜜(130)饴糖(130)红景天(131)绞股蓝(131)第二节补阳药 (131)鹿茸(131)肉苁蓉(132)淫羊藿(132)杜仲(132)续断(132)补骨脂(133)益智仁(133)蛤蚧(133)菟丝子(133)巴戟天(134)锁阳(134)骨碎补(134)冬虫夏草(134)核桃仁(134)紫河车(135)沙苑子(135)仙茅(135)狗脊(135)海马(136)第三节补血药 (136)当归(136)熟地黄(136)何首乌(137)白芍(137)阿胶(137)龙眼肉(138)第四节补阴药 (138)南沙参(138)北沙参(138)麦冬(138)石斛(139)黄精(139)枸杞子(139)龟甲(139)鳖甲(140)天冬(140)玉竹(140)百合(140)墨旱莲(141)女贞子(141)桑椹(141)哈蟆油(141)楮实子(142)第18章收涩药/147五味子(147)乌梅(147)椿皮(148)赤石脂(148)莲子肉(148)山茱萸(149)桑螵蛸(149)海螵蛸(149)诃子(149)肉豆蔻(150)芡实(150)覆盆子(150)浮小麦(150)金樱子(150)五倍子(151)麻黄根(151)糯稻根(151)罂粟壳(151)石榴皮(152)第19章涌吐药/154常山(154)瓜蒂(154)藜芦(155)第20章杀虫燥湿止痒药/156雄黄(156)硫黄(156)轻粉(157)白矾(157)蛇床子(157)露蜂房(157)铅丹(158)土荆皮(158)斑蝥(159)蟾酥(159)马钱子(160)升药(160)炉甘石(160)儿茶(160)砒石(161)硼砂(161)大蒜(161)猫爪草(161)毛茛(162)第二部分常用中成药第1章内科常用中成药/165第一节解表剂 (165)一、辛温解表剂 (165)桂枝合剂(165)表实感冒颗粒(166)感冒清热颗粒(口服液)(166)正柴胡饮颗粒(167)二、辛凉解表剂 (167)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胶囊)(167)桑菊感冒片(颗粒、合剂)(168)双黄连口服液(颗粒、片、糖浆、合剂、胶囊)(168)羚羊感冒胶囊(片)(169)连花清瘟胶囊(169)三、解表胜湿剂 (170)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170)荆防颗粒(合剂)(170)午时茶颗粒(171)四、祛暑解表剂 (171)藿香正气水(片、颗粒、滴丸、口服液、软胶囊)(171)保济丸(172)五、扶正解表剂 (172)参苏丸(胶囊)(172)第二节祛暑剂 (174)一、祛暑除湿剂 (174)六一散(174)甘露消毒丸(174)二、祛暑辟秽剂 (175)紫金锭(散)(175)三、祛暑和中剂 (175)六合定中丸(175)十滴水(软胶囊)(176)四、清暑益气剂 (176)清暑益气丸(176)第三节表里双解剂 (177)一、解表清里剂 (178)葛根芩连丸(微丸)(178)双清口服液(t78)二、解表攻里剂 (179)防风通圣丸(179)第四节泻下剂 (179)一、寒下剂 (180)通便宁片(180)当归龙荟丸(180)九制大黄丸(181)二、润下剂 (181)麻仁胶囊(软胶囊、丸)(181)增液口服液(181)通便灵胶囊(182)苁蓉通便口服液(182)三、峻下剂 (182)舟车丸(182)四、通腑降浊剂 (183)尿毒清颗粒(183)第五节清热剂 (184)一、清热泻火解毒剂 (184)龙胆泻肝丸(颗粒、口服液)(184)黄连上清片(丸)(185)一清颗粒(胶囊)(186)黛蛤散(186)牛黄上清胶囊(片、丸)(186)清胃黄连丸(片)(187)牛黄解毒胶囊(片、丸、软胶囊)(187)牛黄至宝丸(188)新雪颗粒(188)芩连片(189)导赤丸(189)板蓝根颗粒(茶、糖浆)(190)清热解毒口服液(190)二、解毒消癞剂 (191)抗癌平丸(191)西黄丸(191)第六节温里剂 (192)一、温中散寒剂 (192)理中丸(党参理中丸)(192)小建中合剂(193)良附丸(193)香砂养胃颗粒(丸)(193)附子理中丸(194)香砂平胃丸(颗粒)(194) 二、回阳救逆剂 (194)四逆汤(194)第七节祛痰剂 (195)一、燥湿化痰剂 (196)二陈丸(196)橘贝半夏颗粒(196)二、清化热痰剂 (196)礞石滚痰丸(196)清气化痰丸(197)复方鲜竹沥液(197)三、化痰息风剂 (198)半夏天麻丸(198)四、化痰散结剂 (198)消瘿丸(198)第八节止咳平喘剂 (199)一、散寒止咳剂 (199)通宣理肺丸(胶囊、口服液、片、颗粒、膏)(199)杏苏止咳颗粒(糖浆、口服液)(200)二、清肺止咳剂 (200)清肺抑火丸(200)蛇胆川贝散(胶囊、软胶囊)(201)橘红丸(片、颗粒、胶囊)(201)急支糖浆(202)强力枇杷露(胶囊)(202)川I贝止咳露(203)三、润肺止咳剂 (203)养阴清肺膏(糖浆、Iz/服液、丸)(203)二母宁嗽丸(204)蜜炼川贝枇杷膏(204)四、发表化饮平喘剂 (205)小青龙胶囊(合剂、颗粒、糖浆)(205)桂龙咳喘宁胶囊(205)五、泄热平喘剂 (206)止嗽定喘口服液(206)六、化痰平喘剂 (206)降气定喘丸(206)蠲哮片(206)七、补肺平喘剂 (207)人参保肺丸(207)八、纳气平喘剂 (207)苏子降气丸(207)七味都气丸(208)固本咳喘片(208)蛤蚧定喘胶囊(丸)(209)第九节开窍剂 (210)一、凉开剂 (211)安官牛黄丸(胶囊、散)(211)紫雪散(211)局方至宝散(丸)(212)万氏牛黄清心丸(212)清开灵口服液(胶囊、软胶囊、颗粒、滴丸、片、泡腾片)(213) 二、温开剂 (214)苏合香丸(214)第十节固涩剂 (215)一、益气固表剂 (215)玉屏风胶囊(颗粒、口服液)(215)二、固脬缩尿剂 (215)缩泉丸(215)三、固精止遗剂 (216)金锁固精丸(216)四、涩肠止泻剂 (216)四神丸(片)(216)固本益肠片(217)第十一节补虚剂 (218)一、补气剂 (218)四君子丸(合剂)(218)补中益气丸(口服液、合剂)(218)参苓白术散(水丸、颗粒)(219)六君子丸(219)香砂六君丸(片)(220)启脾丸(220)薯蓣丸(221)二、助阳剂 (221)桂附地黄丸(胶囊)(221)右归丸(胶囊)(222)五子衍宗丸(片、口服液)(222)济生肾气丸(片)(223)青娥丸(223)三、养血剂 (223)当归补血口服液(丸、胶囊)(223)四物合剂(224)四、滋阴剂 (224)六味地黄丸(胶囊、颗粒、口服液、片、软胶囊)(224)左归丸(225)大补阴丸(225)知柏地黄丸(225)河车大造丸(226)麦味地黄丸(口服液)(226) 玉泉丸(227)杞菊地黄丸(浓缩丸、片、口服液、胶囊)(227)五、补气养血剂 (228)八珍颗粒(丸)(228)人参归脾丸(228)人参养荣丸(229)十全大补丸(口服液)(229)健脾生血颗粒(片)(230)六、补气养阴剂 (230)生脉饮(胶囊)(230)人参固本丸(231)消渴丸(231)参芪降糖胶囊(颗粒、片)(232)养胃舒胶囊(颗粒)(232)七、阴阳双补剂 (233)龟鹿二仙膏(233)八、补精养血剂 (233)七宝美髯丸(颗粒、口服液)(233)第十二节安神剂 (235)一、补虚安神剂 (235)天王补心丸(235)柏子养心丸(片)(236)养血安神丸(片、糖浆)(237)枣仁安神液(颗粒、胶囊)(237)二、解郁安神剂 (237)解郁安神颗粒(237)三、清火安神剂 (238)朱砂安神丸(238)第十三节和解剂 (239)一、和解少阳剂 (239)小柴胡颗粒(片)(239)二、调和肝脾剂 (239)逍遥颗粒(丸)(239)加味逍遥丸(口服液)(240)第十四节理气剂 (241)一、理气疏肝剂 (241)四逆散(241)左金丸(胶囊)(241)柴胡舒肝丸(242)气滞胃痛颗粒(片)(242)胃苏颗粒(243)二、理气和中剂 (243)木香顺气丸(颗粒)(243)越鞠丸(244)第十五节活血剂 (244)一、活血化瘀剂 (245)复方丹参片(245)丹七片(245)血塞通颗粒(246)消栓通络胶囊(246)逐瘀通脉胶囊(246)二、活血行气剂 (247)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247)元胡止痛片(颗粒、胶囊、口服液、滴丸)(247) 速效救心丸(248)冠心苏合滴丸(丸、软胶囊、胶囊)(248)心可舒胶囊(片)(249)九气拈痛丸(249)三、益气活血剂 (249)麝香保心丸(249)消栓胶囊(口服液)(250)通心络胶囊(250)诺迪康胶囊(251)四、益气养阴活血剂 (251)稳心颗粒(251)参松养心胶囊(252)益心舒胶囊(252)五、活血化瘀息风剂 (253)人参再造丸(253)华佗再造丸(253)抗栓再造丸(253)第十六节止血剂 (255)一、凉血止血剂 (255)槐角丸(255)二、化瘀止血剂 (256)三七片(256)止血定痛片(256)第十七节消导剂 (256)一、消积导滞剂 (257)保和丸(257)枳实导滞丸(257)六味安消散(胶囊)(258)二、健脾消食剂 (258)开胃健脾丸(258)第十八节治风剂 (259)一、祛除外风剂 (259)川芎茶调散(丸、颗粒、口服液、袋泡剂)(259) 芎菊上清丸(260)正天丸(胶囊)(260)二、平肝息风剂 (261)天麻钩藤颗粒(261)脑立清丸(胶囊)(261)松龄血脉康胶囊(262)第十九节祛湿剂 (262)一、清利消肿剂 (263)肾炎四味片(263)肾炎康复片(263)二、利尿通淋剂 (264)八正合剂(264)癃闭舒胶囊(264)三金片(颗粒、胶囊)(265)排石颗粒(265)癃清片(胶囊)(266)三、清肝利胆剂 (266)茵栀黄口服液(266)茵陈五苓丸(267)消炎利胆片(胶囊、颗粒)(267)四、清热燥湿止泻剂 (267)香连丸(片)(267)香连化滞丸(268)五、温化水湿剂 (268)五苓散(片)(268)草薢分清丸(269)第二十节蠲痹剂 (270)一、祛寒通痹剂 (271)小活络丸(271)木瓜丸(271)凤湿骨痛丸(胶囊)(271)二、清热通痹剂 (272)四妙丸(272)痛风定胶囊(272)三、活血通痹剂 (273)颈复康颗粒(273)四、补虚通痹剂 (273)独活寄生合剂(273)天麻丸(片)(274)仙灵骨葆胶囊(274)尪痹颗粒(片)(275)壮腰健肾丸(口服液)(276)第2章外科、皮肤科常用中成药/278第一节治疮疡剂 (278)一、解毒消肿剂 (278)连翘败毒丸(278)牛黄醒消丸(279)如意金黄散(279)二、生肌敛疮剂 (280)生肌玉红膏(280)紫草膏(280)拔毒生肌散(281)三、清热消痤剂 (281)当归苦参丸(281)第二节治烧伤剂 (282)清解收敛剂 (282)京万红(282)第三节治瘰核乳癖剂 (283)散结消核剂 (283)内消瘰疬丸(283)小金丸(胶囊)(284)阳和解凝膏(284)乳癖消胶囊(颗粒、片)(285) 第四节治痔肿剂 (286)清肠消痔剂 (286)地榆槐角丸(286)马应龙麝香痔疮膏(287)第五节治疹痒剂 (287)祛风止痒剂 (288)消风止痒颗粒(288)消银颗粒(片)(288)第3章妇科常用中成药/290第一节调经剂 (290)一、活血行气调经剂 (290)大黄廑虫丸(290)益母草颗粒(膏、胶囊、口服液)(291)妇科十味片(291)七制香附丸(292)二、补虚扶正调经剂 (292)安坤颗粒(292)八珍益母丸(胶囊)(293)乌鸡白凤丸(片)(293)女金丸(294)三、温经活血调经剂 (294)少腹逐瘀丸(颗粒)(294)艾附暖宫丸(295)四、固崩止血剂 (295)固经丸(295)宫血宁胶囊(296)五、安坤除烦剂 (296)更年安片(296)坤宝丸(297)第二节止带剂 (299)一、健脾祛湿止带剂 (299)千金止带丸(299)二、清热祛湿止带剂 (300)白带丸(300)妇科千金片(300)妇炎平胶囊(300)花红颗粒(片)(301)消糜栓(301)保妇康栓(泡沫剂)(302)第三节产后康复剂 (303)一、化瘀生新剂 (303)生化丸(303)产复康颗粒(303)二、调理通乳剂 (304)下乳涌泉散(304)通乳颗粒(305)第四节疗杂病剂 (305)活血消癞剂 (306)桂枝茯苓丸(306)第4章儿科常用中成药/307第一节解表剂 (307)一、疏散风热剂 (307)小儿热速清口服液(307)儿感清口服液(308)二、发散风寒剂 (308)解肌宁嗽丸(308)第二节清热剂 (309)清热解毒消肿剂 (309)小儿咽扁颗粒(309)小儿化毒散(胶囊)(310)第三节止泻剂 (310)一、清利止泻剂 (311)小儿泻速停颗粒(311)二、健脾止泻剂 (311)止泻灵颗粒(311)健脾康儿片(312)第四节消导剂 (313)一、消食导滞剂 (313)小儿消食片(313)小儿化食丸(313)一捻金(314)二、健脾消食剂 (314)健脾消食丸(314)肥儿丸(315)第五节止咳喘剂 (315)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316)清宣止咳颗粒(316)鹭鸶咯丸(317)儿童清肺丸(合剂)(317)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318)第六节补虚剂 (319)益气养阴剂 (319)龙牡壮骨颗粒(319)第七节镇惊息风剂 (320)治急惊剂 (320)琥珀抱龙丸(320)牛黄抱龙丸(320)第5章眼科常用中成药/322第一节清热剂 (322)一、清热散风明目剂 (322)明目蒺藜丸(322)明目上清片(323)二、清热泻火明目剂 (324)八宝眼药散(324)黄连羊肝丸(324)第二节扶正剂 (325)一、滋阴养肝明目剂 (325)明目地黄丸(325)石斛夜光颗粒(丸)(326)障眼明片(326)二、益气养阴化瘀明目剂 (327)复方血栓通胶囊(327)第6章耳鼻喉、口腔科常用中成药/329第一节治耳聋耳鸣剂 (329)一、清肝利耳剂 (329)耳聋丸(329)二、益肾聪耳剂 (330)耳聋左慈丸(330)第二节治鼻鼽鼻渊剂 (330)一、清宣通窍剂 (331)鼻炎康片(331)千柏鼻炎片(331)二、清化通窍剂 (332)藿胆丸(332)三、散风通窍剂 (332)鼻渊舒胶囊(口服液)(332)辛芩颗粒(333)第三节治咽肿声哑剂 (334)一、清解利咽剂 (334)冰硼散(334)桂林西瓜霜(胶囊、含片)(335)复方鱼腥草片(335)六神丸(336)二、滋润利咽剂 (336)玄麦甘桔含片(颗粒)(336)清音丸(337)三、化腐利咽剂 (337)锡类散(337)珠黄散(337)黄氏响声丸(338)清咽滴丸(338)第四节治口疮剂 (340)清解消肿剂 (340)栀子金花丸(340)口炎清颗粒(340)接骨疗伤剂 (342)一、接骨续伤剂 (342)接骨七厘片(342)接骨丸(343)二、化瘀消肿剂 (343)七厘散(胶囊)(343)云南白药(胶囊、片)(344)跌打丸(344)舒筋活血片(胶囊)(345)活血止痛散(胶囊、片)(345)常用单味中药药名索引/347常用中成药名称索引/354。

每年考9分!中药二第一个重点章节你该这样记

每年考9分!中药二第一个重点章节你该这样记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每年考9分!中药二第一个重点章节你该这样记
(润德王波波老师整理)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所占分值最高的章节为第二章清热药、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二章清热药每年考查8~10分,其中,第一节清热泻火药考查1~3分,第二节清热燥湿药考查1~2分,第三节清热凉血药考查0~1分,第四节清热解毒药考查2~5分,第五节清虚热药考查0~2分。

清热泻火药与清热燥湿药各自的药物之间或者两个类别的药物之间均存在着一些联系,而这些联系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记住这些药物的重要知识点。

(一)均能清热泻火的药物
区分上述药物发挥清热作用所对应的部位,其中知母善滋润,区别于栀子没有滋润的功效。

而三黄又分别清不同部位之热。

可巧记“芩连柏,上中下”。

(二)均能明目的药物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上述药物,除了所具有的共性功效,各自特有的功效才是考点所在。

例如夏枯草,重点在于散结消肿的功效。

(三)有关清热、生津、除烦
区分竹叶和淡竹叶,可联想巧记——前者无水,需要生津;后者“淡”字有水,不需生津。

(四)三黄苦胆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三黄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故其各自特有的功效,及其对应的主治为重要考点,其中黄连没有其他功效,但又为重点药物,故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便是它的重点功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单味中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单味中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中药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多选题考点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紫苏【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3)气滞胎动证。

4)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功效】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4)(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2)破伤风,小儿惊风。

羌活【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风寒湿痹。

细辛【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1)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

(2)鼻渊头痛。

(3)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4)寒饮咳喘。

白芷【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药学专业知识二第十七章 补虚药

药学专业知识二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1、南沙参、北沙参均有的功效是A:养胃生津,清心除烦B:养阴清肺,益胃生津C:润肺滋阴,补脾益气D:滋补肝肾,明目退翳E:滋肾除热,润肠通便【答案】B2、红景天不具有的功效是A:益气B:平喘C:健骨D:通脉E:活血【答案】C3、能健脾化湿,消暑解毒的药物是A:广藿香B:甘草C:白术D:白扁豆E:蜂蜜【答案】D4、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药物是A:鹿茸B:仙茅C:肉苁蓉D:续断E:淫羊藿【答案】C5、熟地黄与阿胶均有的功效是A:补血调经B:补血滋阴C:补血止血D:补血通便E:补血活血【答案】B6、能乌须发,精血不足,须发早白首选的药物是A:当归B:龙眼肉C:制首乌D:白芍E:阿胶【答案】C7、人参不具有的功效是A:大补元气B:利水消肿C:补脾益肺D:生津止渴E:安神益智【答案】B8、当归不具有的功效是A:补血B:润肠通便C:活血D:敛阴止汗E:调经止痛【答案】D9、能滋补肝肾明目的药物组是A:女贞子、黄精B:枸杞子、女贞子C:枸杞子、龟甲D:鳖甲、石斛E:菟丝子、何首乌【答案】B10、能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的药物是A:绞股蓝B:红景天C:大枣E:白扁豆【答案】A11、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药物是A:黄芪B:西洋参C:大枣D:蜂蜜E:白术【答案】B12、能滋阴益肾,凉血止血的药物是A:墨旱莲B:桑椹C:女贞子D:楮实子E:构杞子【答案】A13、既能补中益气,又能生津养血的药物是A:白术B:西洋参C:山药D:太子参E:党参【答案】E14、饴糖不具有的功效是A:补脾益气B:止咳嗽C:润肺燥D:利水E:缓急止痛【答案】D15、能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的药物是A:肉苁蓉B:续断C:巴戟天E:仙茅【答案】B16、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药物组是A:鹿茸与紫河车B:锁阳与肉苁蓉C:巴戟天与淫羊藿D:补骨脂与益智仁E:杜仲与续断【答案】B17、菟丝子不具有的功效是A:补肾益阴B:明目止泻C:固精缩尿D:生津安胎E:纳气平喘【答案】E18、益智仁不具有的功效是A:暖肾B:固精缩尿C:温脾止泻D:纳气平喘E:摄唾【答案】D19、鹿茸研末冲服的用量是A:1~2gB:2~6gC:0.1~0.2gD:6~12gE:12~30g【答案】A20、既养阴润肺,又生津润肠的药物是A:葛根B:南沙参C:桑椹E:川贝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补虚药桑椹的功效。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中药学21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中药学21

第十七章补虚药概述概念: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药性大都味甘,补气、补阳药性偏温,补阴药性偏寒凉。

补血药药性不一。

作用、分类及适应证补益药大多味甘,故有滋补之功。

虚弱证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因此补益药亦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之别:1.补气药----性味多甘温,但一般温性不强,也有平性者----能补脏腑及一身之气,增强机体活动能力。

因为“肺主气”,“诸气者,皆属于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原”。

故补气药重在补脾、肺之气----用于脾气虚弱证或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及肺气虚弱等证。

2.补血药----性味甘平,或甘温,质多滋腻----补血,大多还兼有养阴作用。

因为“心主血”,“肝藏血”,故补血药重在补心血,补肝血。

----用于心肝血虚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经产诸症。

因大多兼有养阴作用,所以亦常治疗肝肾阴虚证。

3.补阴药----性味多甘寒,少数咸寒----滋养脏腑之阴液,生津润燥,重在补肺胃、肝肾之阴。

----用于肺阴虚证、脾胃阴虚证、肝阴虚证及肾阴虚证等。

4.补阳药----性味多甘温、咸温或辛温,少数苦温----温补人体阳气。

因肾阳为诸阳之本,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虚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补阳药主要是补肾阳的药物。

----用于肾阳虚证,或肾不纳气之咳喘与脾肾阳虚之泄泻等。

配伍:1.气血阴阳是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也是相互关联的,所补益药中某些药物药性粘腻,特别是补血药中的熟地、阿胶等,有碍胃助湿副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其补益之效,而又能减轻其副作用,故常于滋补药中配伍行气健脾和胃之品。

2.血虚证常因肺胃健运失司而引起,盖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脾气虚弱易致血虚,因此补脾气可以改善其消化吸收功能,能化其津微,使血有生源,即所谓补气可以生血。

另血虚病人,又常兼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证,故补血药,常配补气药同用。

执业中药师基础精讲班:专业知识二12-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十七章-补虚药

执业中药师基础精讲班:专业知识二12-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十七章-补虚药

基础精讲班中药专业知识(二)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主讲老师:林老师第十七章补虚药适用范围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而虚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别。

第十七章补虚药分类(1)补气药:补气以增强脏腑机能活动,主治气虚诸证;(2)补阳药:温补人体之阳气,主治阳虚证;(3)补血药:养血,兼能滋阴,主治血虚、阴血亏虚等证;(4)补阴药:滋阴补液,兼能润燥,主治阴液亏虚诸证。

第十七章补虚药使用注意(1)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证者,不宜应用。

(2)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

(3)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

(4)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

(5)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6)使用补虚药,应注意脾胃功能,使补虚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一节补气药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蜂蜜、饴糖白扁豆红景天、刺五加、绞股蓝第一节补气药人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第一节补气药主治:(1)气虚欲脱证(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4)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5)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9克,大补元气可用15-30克,也可研粉吞服,一次1克,一日两次。

第一节补气药党参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1)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2)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第一节补气药西洋参性味归经:苦、微甘,凉;归心、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主治:(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

(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

(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内热消渴。

第一节补气药太子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生津。

主治:(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上篇 常用单味中药第17章 补虚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上篇 常用单味中药第17章 补虚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上篇常用单味中药第17章补虚药分类:医药卫生执业药师主题:2022年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全套4科》考试题库科目: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类型:章节练习一、单选题1、能健脾化湿,消暑解毒的药物是A.广藿香B.甘草C.白术D.白扁豆E.蜂蜜【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跨单元相似功效药的比较。

芳香化湿药广藿香不可健脾,故排除。

余备选药均属于补气药。

其中白扁豆能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2、关于白芍的主治病证,叙述错误的是A.血虛萎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B.阴虚盗汗,表虚自汗C.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急作痛D.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E.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参考答案】:E【试题解析】:3、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药物是A.黄芪B.西洋参C.大枣D.蜂蜜E.白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补气药西洋参的功效。

五个备选药均为补气药。

而西洋参苦凉清泄,微甘能补,入心.肺.肾经,为凉补之品。

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热生津。

4、患者,男,40岁。

平素脾胃虚弱,近1个月加重症见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泄泻,2~3次/日。

证属中气下陷,宜选用的药物配伍是A.人参配附子B.白芍配甘草C.砂仁配木香D.白术配苍术E.黄芪配柴胡、升麻【参考答案】:E【试题解析】:5、既能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的药物是A.熟地黄B.当归C.紫河车D.龙眼肉E.大枣【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补血药熟地黄的功效。

熟地黄质润黏腻,甘补微温,药力颇强,入肝.肾经。

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6、患者,女,45岁。

平素阴虚燥咳,近10日,失眠多梦,精神恍惚,宜选用的药物是A.麦冬B.西洋参C.石斛D.百合E.南沙参【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7、患者,男,40岁。

跌打损伤,腓骨骨折,平素阳痿精少,尿频,宜选用的药物是A.鹿茸B.没药C.海马D.乳香E.血竭【参考答案】:C8、鹿茸研末冲服的用量是A.1~2gB.2~6gC.0.1~0.2gD.6~12gE.12~30g【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补阳药鹿茸的用法用量。

执业药师中药学(二)单味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二)单味药

(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白芷+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细辛+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辛夷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2)发散风寒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蝉蜕+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清热解毒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升麻+透疹,清热解毒葛根+透疹,生津止渴,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知母+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芦根+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 +生津,消痈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决明子 +润畅通便(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中焦)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连翘+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紫花地丁+凉血穿心莲+凉血,燥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板蓝根+利咽青黛+清肝泻火,熄风定惊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山豆根 +消肿马勃+止血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鸦胆子+截疟,腐蚀赘疣白头翁+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4)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玄参+泻火解毒,消痈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清透阴分伏热(治无汗骨蒸要药)赤芍+止痛,清泻肝火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 +定惊(5) 清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退骨蒸,凉血+解暑,截疟白薇+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清虚热,退骨蒸+凉血止血,清肺泻火,生津止渴银柴胡+除疳热胡黄连+除疳热,清湿热地骨皮退蒸,凉血止血+清泻肺热丹皮+清热活血胡黄连清热燥湿(下焦)+退虚热,除疳热黄连(中焦)+清心胃实火,清热解毒(三)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击,外用清热消肿+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 +润燥软坚番泻叶泻下通便+芦荟+清肝,杀虫(2)润下药火麻仁润畅通便+滋养补虚郁李仁 +利水消肿松子仁 +润肺止咳(3)峻下逐水药甘遂泻水逐饮,通利二便+外用消肿散结,逐经髓痰涎京大戟+外用消痈散结,泻脏腑水湿莞花+杀虫疗疮,祛痰止咳牵牛子泻下逐水,通利二便+去积杀虫巴豆+峻下冷积,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药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灵仙+通经络,消骨鲠,行痰水川乌祛风湿,温经散寒止痛(大毒)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有毒木瓜舒经活络,和胃化湿(2)祛风湿热药秦艽祛风湿止痛+通络,退虚热,清虚热防己+利水消肿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清热解毒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雷公藤孕妇忌用,熬1-2小时(3)祛风湿强筋骨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尿桑寄生 +养血安胎狗脊+温补固射,绒毛外用止血(五)化湿药藿香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佩兰+化内湿苍术燥湿运脾+祛风散寒,发汗解表厚朴 +行气消痰,下气除满砂仁化湿行气,温中(中下二焦)+止泻,安胎豆蔻(中上二焦)+止呕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六)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利而兼补,宁心安神薏苡仁 +健脾,利而兼补,除痹,清热排脓猪苓+泽泻+泻热香加皮有毒,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强心利尿利尿通淋药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祛痰滑石+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海金沙+止尿道痛,利水消肿(包煎)通草 +清肺热,通气下乳石韦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逐痹利湿退黄茵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疗疮金钱草+消肿,利尿通淋虎杖+活血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七)温里药附子补火助阳(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肉桂(命火) +温通经脉,引火归原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高良姜+温中止呕,止痛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疏肝下气,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小茴香 +理气和中丁香+温肾助阳,降逆止呕花椒+杀虫止痒(八)理气药陈皮行气(升脾肺之气)消滞+燥湿化痰,健脾青皮(降肝胆之气)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脾胃)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肝胃)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香附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肝)乌药 +温肾散寒(肾)沉香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川楝子行气止痛+清肝火,泻郁热,杀虫,疗癣荔枝核 +驱寒散结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柿蒂降气止呕(九)消食药山楂消食化积(油腻)健胃+行气散瘀神曲(面食) +和胃,解表麦芽(淀粉) +回乳消胀,疏肝解郁稻芽(淀粉) +开胃莱菔子(气滞)+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完谷) +涩精止遗,通淋(十)驱虫药使君子杀虫(蛔虫,蛲虫)+健脾除疳苦楝(蛔虫,钩虫,蛲虫)+疗癣槟榔(绦虫)+行气消积,利水,截疟,缓泻通便雷丸(绦虫)+消积榧子+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十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胆退黄,降血压+作用强小蓟 +利尿地榆凉血止血(下焦)+解毒敛疮槐花(肝)+清肝泻火侧柏叶+收敛止血,化痰止咳,助补肝肾,生发乌发白茅根+清热利尿,清肺胃热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茜草 +凉血止血,活血痛经蒲黄 +利尿通淋,活血祛瘀收敛止血药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止痢截疟,解毒杀虫,补虚强壮棕榈炭+止泻止带血余炭+散瘀止血,利尿温经止血药艾叶温经止血(下焦)+散寒调经,安胎炮姜(中焦)+温中止痛(十二)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止痛+行气,祛风延胡索+行气五灵脂+化瘀止血(包煎),人参畏五灵脂郁金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性寒)+清心凉血,利胆退黄,解郁姜黄(性温)+通经止痛,外散风寒湿邪行肢臂活血除痹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没药+散血化瘀活血调经药丹参活血调经(性寒)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川芎(性温)+行气,血中气药,祛风止痛,上行头目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少用活血,多用破血,长于通利血脉桃仁+润畅通便,消内痈,止咳平喘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牛膝+通经(祛瘀力强),利水通淋,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鸡血藤 +补血,舒经活络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小毒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大毒,0.3~0.6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破血消癥药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水蛭同学通经,逐瘀消癥(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法夏燥湿化痰(脏腑脾胃湿痰),外用消肿止痛+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天南星(经络风痰)+祛风解痉禹白附(祛风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白芥子祛痰(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旋覆花(下气祛痰)+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包煎)白前降气化痰,性微温清化热痰药川贝清化热痰,散结消肿+润肺止咳(微寒)浙贝+(寒)清热瓜蒌清化热痰+润燥化痰,宽胸散结,润畅通便竹茹 +除烦止呕,凉血止血天竺黄+清心定惊前胡祛痰(降气祛痰)+疏散风热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载药上行,宣肺气通二便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海蛤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止咳平喘药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畅通便+宣肺降逆,长于宣肺苏子 +降气化痰,长于降气百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杀虫灭虱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长于止咳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上可清肺热降肺气,中可清胃热降胃气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重在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凉血清肝葶苈子+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兼泻大便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十四)安神药重镇安神朱砂镇惊安神+清心,解毒,忌火煅,毒磁石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无毒龙骨 +平肝潜阳(生用),收涩顾敛(煅用)琥珀 +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忌火煅养心安神酸枣仁安神(养心安神)+敛汗生津,养心阴,益心肝之血柏子仁(养心安神)+润畅通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交通心肾(十五)平肝熄风药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母+安神定惊,外用燥湿收敛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制酸龙骨+收湿敛疮生肌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打碎)刺蒺藜 +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祛风止痒罗布麻 +清热,利尿熄风止痉药羚羊角平肝熄风止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肺止咳(性寒)钩藤+清热,定惊(后下)天麻+祛风通络(性平)牛黄凉肝熄风,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性凉)地龙熄风止痉定惊,无毒力缓+通络,平喘,利尿,清热僵蚕 +祛风止痛止痒,化痰散结全蝎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毒+性平蜈蚣+力猛性燥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十六)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冰片 +清热止痛,性微寒,宜热痹苏合香+温通辟秽,止痛石菖蒲+化湿和胃,宁神益志,豁痰辟秽(十七)补虚药补气药人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大补元气,安神益智党参+补血,补益中气太子参+润肺,性略寒凉(清补之品)西洋参补气生津,养阴,清热(清补之品)黄芪补脾益肺+升阳举陷,益胃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人参 +安神益智,补心,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白术补脾止泻+健脾益气,燥湿利尿,固表止汗,安胎山药 +益气养阴生津,平补肺脾肾,固精止带白扁豆+健脾和中,化湿,消暑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虚证),固表止汗,安胎苍术 +运脾泻有余(实证),祛风发汗,明目甘草补脾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大枣 +养血安神,缓和药性蜂蜜 +缓急止痛,润燥,解毒补阳药巴戟天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益精血淫羊藿+仙茅 +散寒,补火温脾止泻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壮阳,降血压,缩尿续断+行血脉,止血,疗伤续折补骨脂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偏脾)益智仁+温脾开胃摄唾(偏肾)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菟丝子+止泻,安胎蛤蚧补肾阳,补肺肾定喘咳+益精血冬虫夏草+平补阴阳,止血化痰紫河车+益精血,养血补气肉苁蓉温肾阳,益精血,顺畅通便+性平鹿茸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调冲任,托疮毒补血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散寒止痛,润畅通便,白芍 +柔肝缓急止痛,平抑肝阳,敛阴和营止汗赤芍 +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泻肝火熟地黄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滋腻)制首乌 +收敛固肾生首乌 +截疟解毒,润畅通便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滋腻)龙眼肉补益心神,养血安神补阴药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补气,化痰石斛+清热麦冬滋阴清肺,润燥生津,润畅通便+滋胃阴,清心除烦(心肺胃)(滋腻性小)天冬+滋肾阴,清热强(肺肾)(滋腻性大)玉竹养阴润肺止咳+益胃阴,生津(不滋腻恋邪)黄精 +益胃阴,平补肺脾肾,气阴双补百合 +清心安神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旱墨莲 +凉血止血女贞子 +明目,退虚热,乌发龟甲滋阴潜阳熄风,退虚热+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精止血鳖甲+软坚散结(十八)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固表止汗+浮小麦 +益气,除热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涩肠止泻+涩精,敛汗,滋肾阴宁心安神,生津止渴,五倍子+涩精,敛汗,降火,收敛止血,收湿敛疮乌梅 +安蛔止痛,炒炭止血,生津止渴,外用消疮诃子 +下气利咽开音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白豆蔻 +芳香化湿,温胃止呕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敛疮生肌固精缩尿止带药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海螵蛸 +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金樱子 +涩肠止泻莲子益肾固精缩尿,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芡实 +除湿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标本兼顾)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十九)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解毒,杀虫,祛痰截疟,0.05—0.1g,忌火煅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化痰止血止泻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0.015—0.03g(二十)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拔毒去腐,大毒砒石外用蚀疮去腐,内服祛痰平喘,,剧毒,忌火煅,内服0.002—0.004g 炉甘石解毒明目消翳,收湿止痒敛疮,炮制后用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内服1.5—3g。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中药 第17章 补虚药练习题(54页)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中药 第17章 补虚药练习题(54页)

单味中药第17章补虚药一、最佳选择题1、甘草不具有的功效是A、益气补中B、祛痰止咳C、缓急止痛D、润肠通便E、缓和药性2、可用于治疗气虚欲脱证、热病伤津、心神不安等证的药物是A、白术B、山药C、人参D、黄芪E、当归3、具有补中缓急,润燥,解毒功效的是A、白扁豆B、蜂蜜C、太子参D、甘草E、黄芪4、善治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的药物是A、党参B、白术C、山药D、黄芪E、白扁豆5、善补脾肺之气,然补气之力不及人参,常代替人参治疗脾肺气虚轻证的药物是A、党参B、白术C、山药D、黄芪E、甘草6、太子参的功效是A、补气缓急B、补气利水C、大补元气D、补气养血E、补气生津7、治血虚萎黄、妇女脏燥证宜选A、白术B、白扁豆C、大枣D、补骨脂E、太子参8、既能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止汗的药物A、茯苓B、山药C、苍术D、白术E、黄芪9、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功效的药物A、山药B、白术C、人参D、党参E、黄芪10、治疗亡阳气脱证,常与人参配伍使用的药物A、蛤蚧B、黄芪C、麦冬D、五味子E、附子11、善治脾肺气阴两伤的药物是A、山药B、沙参C、黄芪D、白术E、甘草12、既补中益气,又生津养血的药是A、大枣B、当归C、黄芪D、甘草E、党参13、黄芪的功效是A、补脾肺肾,固精止带B、补气养阴,清火生津C、补气升阳,止汗安胎D、补气升阳,利水消肿E、健脾化湿,消暑解毒14、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的药对为A、人参、麦冬B、人参、白术C、人参、蛤蚧D、黄芪、杏仁E、以上均不是15、关于甘草,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易助湿壅气、湿盛中满者不宜用B、大剂量服用可治疗浮肿C、反甘遂、海藻、大戟D、有解毒祛痰之效E、能缓和药性16、治肺肾两虚喘咳、肾虚遗精宜选A、人参B、西洋参C、白术D、山药E、黄芪17、平补气阴、兼收涩之性的药宜选A、山药B、党参C、黄芪D、白术E、人参18、既治脾肺气虚证、又治热病伤津及心神不安,宜选A、白术B、山药C、人参D、黄芪E、以上均是19、关于蜂蜜的使用注意叙述正确的是A、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服B、湿阻中满、湿热内蕴及痰湿甚者忌服C、痰火内盛、血热出血及外感热病者忌服D、阴虚火旺、大便溏薄或实热便秘者忌服E、湿阻中满、血热出血及大便溏薄者忌服20、白扁豆具有的功效是A、健脾化湿,清火生津B、健脾化湿,润肺化痰C、健脾化湿,止血续伤D、健脾化湿,消暑解毒E、健脾化湿,活血散结21、哪项不属于大枣的功效A、安神B、调和营卫C、缓和药性D、补中益气E、养血22、补气健脾宜炒用、燥湿利水宜生用的药是A、党参B、黄芪C、甘草D、白术E、山药23、补气缓急宜炙用,泻火解毒宜生用的药是A、大枣B、黄芪C、甘草D、白扁豆E、太子参24、人参研粉入丸散时,用法用量为A、一次1~3g,一日1次B、一次3g,一日1次C、一次3g,一日2次D、一次1g,一日1次E、一次1g,一日2次25、除下列哪味药外均不能与甘草配伍使用A、海藻B、大枣C、大戟D、芫花E、甘遂26、下列为气血双补之品的药物是A、大枣B、蜂蜜C、甘草D、白术E、山药27、刺五加不具有的功效是A、补气健脾B、活血通络C、益肾强腰D、缓急止痛E、养心安神28、既补肝肾,又行血脉,还续筋骨,为骨伤科常用药的是A、杜仲B、仙茅C、续断D、菟丝子E、巴戟天29、性温,既补肾,又祛风湿的药是A、续断B、狗脊C、骨碎补D、桑寄生E、雷公藤30、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是A、杜仲B、补骨脂C、续断D、淫羊藿E、肉苁蓉31、不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的是A、巴戟天B、核桃仁C、肉苁蓉D、锁阳E、麦冬32、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腰膝痿弱、筋骨无力,首选A、益智仁B、补骨脂C、火麻仁D、肉苁蓉E、麦冬33、海马除补肾助阳外,还能A、清火生津,消肿止痛B、润肺化痰,消肿止痛C、止血续伤,消肿止痛D、消暑解毒,消肿止痛E、活血散结,消肿止痛34、核桃仁的功效是A、补肾,益精,缩尿B、补肾,润肺,明目C、补肾,清火,滋阴D、补肾,活血,续伤E、补肾,温肺,润肠35、沙苑子的功效是A、调经止带B、祛寒除湿C、养肝明目D、补阴益阳E、益气养血36、鹿茸的功效是A、调冲任,托疮毒,祛风湿B、壮肾阳,托疮毒,祛风湿C、壮肾阳,益精血,祛风湿D、壮肾阳,强筋骨,祛风湿E、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37、具有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的药是A、沙苑子B、菟丝子C、砂仁D、益智仁E、肉豆蔻38、既补血活血,又调经润肠的药是A、红花B、当归C、熟地黄D、肉苁蓉E、月季花39、何首乌不具有的功效是A、解毒B、截疟C、补益精血D、润肠通便E、平抑肝阳40、精血不足,须发早白及遗精、崩漏,首选A、白芍B、阿胶C、当归D、龙眼肉E、何首乌41、治阴虚盗汗、表虚自汗宜选A、阿胶B、白芍C、熟地D、何首乌E、狗脊42、关于当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甘辛温润入肝心脾经B、为调经要药C、治湿阻,泄泻效佳D、治痹痛麻木,痈疽疮疡E、治血虚肠燥便秘43、白芍不具有的功效是A、养血B、润肺C、敛阴D、柔肝止痛E、平抑肝阳44、不属于白芍主治病证的是A、血虚萎黄B、阴虚燥咳C、阴虚盗汗D、四肢拘急作痛E、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45、治疗血虚或气血双亏证时,当归常配伍A、益智仁B、何首乌C、人参D、黄芪E、鹿茸46、既是治肺阴虚的要药,又广泛应用于胃阴虚热证,还能除烦安神的药物是A、黄精B、北沙参C、麦冬D、石斛E、玉竹47、龟甲的功效是A、滋肝补肾,益精明目B、滋补肝肾,凉血止血C、滋补肝肾,乌须明目D、滋阴潜阳,软坚散结E、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48、南、北沙参均有的功效是A、清心除烦B、清肺养阴C、补脾益气D、滋补肝肾E、滋肾除热49、既养阴润肺止咳,又清心安神的药是A、酸枣仁B、龙眼肉C、百合D、百部E、天冬50、上清肺火,下滋肾阴的药物是A、沙参B、玉竹C、麦冬D、天冬E、石斛51、清心安神,治虚烦惊悸、精神恍惚宜选A、桑椹B、玉竹C、百合D、墨旱莲E、石斛52、既滋肾补肝,又清虚热的药是A、黄精B、秦艽C、地骨皮D、女贞子E、枸杞子53、墨旱莲的功效是A、滋阴,润肠B、滋阴,软坚C、滋阴,清肺D、滋阴,止血E、滋阴,明目54、具有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功效的药物是A、天冬B、石斛C、沙参D、玉竹E、麦冬55、不属于桑椹主治病证的是A、肠燥便秘B、津伤口渴C、阴虚血亏D、脾肾阳虚E、须发早白二、配伍选择题1、A. 人参B. 甘草C. 白术D. 山药E. 大枣<1> 、能燥湿利水的药是A B C D E<2> 、能止汗、安胎的药是。

中药二单味药

中药二单味药

只要想学,永远都不迟!别犹豫了,别只想不做,有梦就去圆,有目标就去奋斗!坚持的终点就是成功的实现目标的彼岸!!赶紧开始学习吧,坚持下去,胜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的自己!本文以药圈讲义为基础整理的个人学习版。

以记忆功效为主。

希望各位圈友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进步谢谢第一部分常用中药单味药第1章解表药(26种)功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性味归经: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表证。

分类: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辛凉解表——外感风热第一节辛温解表药(14种)一、发汗:麻黄、桂枝、香薷、紫苏、生姜二、祛风:荆芥、防风、羌活、藁本三、通鼻窍:辛夷、细辛、苍耳子、白芷了解:西河柳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主治病证】风寒表实无汗证水肿兼有表证者。

香薷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称“夏月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

【主治病证】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

浮萍(辛凉解表药)(与麻黄、香薷对比记忆)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阳虚水肿紫苏【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气滞胎动证。

生姜【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呕家圣药”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解表散风通用药【功效】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无论外风、内风、风湿所致病证,也无论兼寒兼热,皆可投用。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羌活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善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与颠顶头痛/厥阴头痛。

【功效】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最宜少阴头痛。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用量】 1~3g。

温肺化饮只有两个药(细辛、干姜)白芷阳明头痛最宜,牙痛鼻塞效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十七章补虚药概述【药性特点】多具有甘味。

【功效】补虚【适应证】虚证【使用注意】1.无虚勿补。

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

2.对证选药。

分气血,别阴阳,辨脏腑,明寒热。

3.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避免闭门留寇。

4.顾护脾胃、整体调节。

5.注意服法用法及剂型。

【配伍】气虚常致阳虚,而阳虚多兼气虚;血虚易致阴虚,阴虚多兼血虚。

故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

其次,应根据兼证的不同,进行适当配伍。

第一节补气药【药性特点】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少数兼具苦、寒。

主归脾、肺经;少数药归心、肾经。

【功效】补气【适应证】气虚证人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

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证】(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

大补元气而为救脱要药。

(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4)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5)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配伍】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

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

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生脉饮):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

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量用法】3~9g,宜文火另煎,对入其它药汤内服用。

益气救脱可用15~30g。

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

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用。

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药理】又兴奋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学习记忆、抗休克、强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调节糖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增加等作用。

党参【性昧归经】甘,平。

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甘补而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

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对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

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病证】(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用量】9~30g。

【使用注意】本品虽性平,但为甘补之品,故实热证不宜用。

【鉴别用药】人参、党参:均能补气生津,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肺气不足气短喘促,以及气津两伤的口渴等证。

不同:人参源于五加科,性微温而善大补元气,为治气虚欲脱第一要药;又善安神增智,治心神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党参源于桔梗科,性平而补气力较缓,挽救虚脱虽非其所能,但却善补中气、益肺气;又兼养血,治血虚萎黄等证。

由此可知人参力强,党参力薄,若以党参代人参用,则宜加大用量。

【药理】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改善学习记忆、抗菌等作用。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

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

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脏器脱垂。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配伍】黄芪配柴胡、升麻(补中益气汤):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

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

【用量用法】6~30g。

补气升阳宜炙用,其它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应用。

;【鉴别用药】黄芪、白术:温补兼利水,同能补气利尿、固表止汗。

不同:黄芪补气力强,又善升阳;还善补肺益卫、固表止汗;托疮生肌;通过补气还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

白术兼苦味而具燥湿之功;又能健脾安胎。

人参、黄芪,甘温,温补,同补脾肺之气。

不同:人参补气力强,善于大补元气,又能补气生津,安神增智。

黄芪补气不如人参,但有升阳:又善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通过补气还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

【药理】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

白术【性味归经】甘、苦,温。

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

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止汗,安胎。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2)脾虚水肿,痰饮。

(3)表虚自汗。

(4)脾虚气弱之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6~12g。

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燥伤阴,故津亏燥渴、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苍术、白术:源于同科同属,上古通用,宋元始分。

均味苦性温入脾胃经,功善燥湿健脾,治中焦湿滞证。

不同:苍术以燥湿为主,治湿阻中焦脘闷苔腻者用之为宜;又兼辛味而能祛风湿、发表,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

白术以健脾为主,并有补气之功,故治脾虚夹湿乏力便溏者用之为宜;又能利水、止汗、安胎,治水肿、表虚自汗以及脾虚胎动不安等。

山药【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肾经。

【性能特点】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虽药力平和,但兼涩敛之性。

既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虚之佳品。

又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主治病证】(1)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

(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

(3)肾阴虚证,消渴证。

(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用量用法】9~30g。

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养阴收敛助湿,故湿盛中满者不宜用。

甘草【性味归经】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性能特点】味甘性平,主入脾肺经,兼入胃心经。

既益气补中,又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祛痰止咳、解毒。

蜜炙平而偏温,补气缓急力强;生用平而偏凉,能泻火解毒。

【功效】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病证】(1)心气虚之心动悸、脉结代。

(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

(3)咳嗽气喘。

(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

(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

(6)调和诸药。

【配伍】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养血柔肝。

两药相合,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用量用法】2~10g。

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易助湿壅气,故湿盛中满者不宜应用。

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

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

【药理】能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解痉、镇咳祛痰、解毒、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西洋参【性味】苦、微甘,凉。

归心、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主治病证】(1)阴虚火旺、咳嗽痰血。

(2)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

(3)津液不足、口干舌燥。

【用量用法】3~6g。

宜另煎对服。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能伤阳助湿,故阳虚内寒及寒湿者慎用。

【鉴别用药】人参、西洋参,均能补气生津。

不同:人参补气力甚强,气虚、气阴两虚的重症、急症;又善补脾气、肺气,治脾肺气虚常用;还能安神益智。

西洋参性寒,清补,长于清火养阴,气阴两虚兼火为宜;又善养肺阴、清肺火。

刺五加【药性】甘、辛、微苦,温。

归脾、肾、心经。

【功效】益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主治病证】(1)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

(2)肾虚体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

(3)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

(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9~20g。

【使用注意】甘苦辛温,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慎服。

大枣【药性】甘,温。

归脾、胃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主治病证】(1)脾虚乏力、食少便溏。

(2)血虚萎黄,血虚脏躁。

(3)缓和峻烈药的药性。

【用法用量】内服:6~15g。

【使用注意】甘温,易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湿盛中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及痰热咳嗽者忌用。

太子参【药性】甘、微苦,平。

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生津。

【主治病证】(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

(2)肺虚咳嗽。

(3)心悸,失眠,多汗。

【用法用量】内服:9~30g。

【使用注意】味甘补虚,邪实者慎服。

白扁豆【药性】甘、微温。

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用法】内服:9~15g。

健脾化湿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蜂蜜【药性】甘,平。

归脾、肺、大肠经。

【功效】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

【用法】内服:15~30g,外用:适量。

内服宜用熟蜜,外涂宜用新鲜生蜜。

【使用注意】干润滑腻,易助湿滞气,令人中满,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用。

饴糖【药性】甘,温。

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用法】内服:30~60g,分次烊化冲服。

【使用注意】甘温,易助热生湿,湿阻中满、湿热内蕴及痰湿甚者忌用。

红景天【药性】甘、苦,平。

归肺、心经。

【功效】益气,平喘,活血通脉。

【用法】内服:3~6g。

绞股蓝【药性】甘、苦,寒。

【功效】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用法】内服:15~30g,研末吐,3~6g,沸水冲代茶饮。

第二节补阳药【性能特点】味多甘辛咸,药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功效】温补阳气。

【适应证】阳虚证。

鹿茸【性味归经】甘、咸,温。

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甘咸性温,入肝、肾经,药力峻猛,为血肉有情之品。

既峻补元阳、大补精血,又强筋健骨、调理冲任,还能通过温补而托疮毒。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主治病证】(1)肾阳不足之阳痿滑精、宫冷不孕。

(2)精血虚亏之筋骨无力,小儿发育不良之骨软行迟、囟门不合等证。

(3)妇女冲任虚寒、带脉不固之崩漏、带下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