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_1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内容。
2、理清*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导入(1)可以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楠的片断,以创设情境。
(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儿子一步步脱险的经历导人。
(3)还可用以下话语导人: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2、整体感悟:(1)检查预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课件)(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a。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b。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
*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
(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
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生摇头)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
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生摇头)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
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师:还有谁来说说看?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篇1课前谈话:提示注意事项,请学生想对大家说说什么?而后唱《花歌》。
播放花的图片。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
这篇课文带来了一个细心观察带来的发现。
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把词语读准确。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你们都认识吗?生:认识。
师:平常喜欢怎么读词?生:喜欢一个人带读。
师:行,就请你来带读,来,小老师。
生:带读——师:连词语你们都读得这么投入,表扬你们。
这些词语当中有一些字需要我们会写。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醒这个词的写法。
(多媒体出示)注意观察它的笔画和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想一想怎么写得又正确、又端正。
(播放苏的动画)好,我们先来写苏这个字。
看老师这里,草字头的横要写得稍长一些,横折勾的起笔在什么地方?说说看。
生:横中线。
师:观察得真仔细。
左边是一个左向点,右边还有一个点,注意别丢掉。
师:右边这个字有一笔也容易丢掉,是哪笔?师:对,西字里面加一横念you字旁,跟老师念一念。
师: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醒的左边是“酉字旁”,写酉字旁的时候注意,别写得太宽了,别丢掉一小横,最后一笔的横稍长。
师:孩子们,傍晚时分,烟草花在沉睡中慢慢醒来,就是苏醒。
轻声跟老师读读这个词,拿出写字纸来,大家都来写一写。
注意写字的姿势,认认真真地把这两个字写一写。
开始。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写的字,提示注意事项。
师:好,今天我们先练到这儿。
这些词放到课文中我们能不能读好呢?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我们请几个同学们来读一读,看看他们谁读得洪亮、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读。
师:三位同学都读得比较好。
第二位同学请起立,还需要注意一个词:结出种子。
你做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师:同桌交流:这篇课文中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师:交流好了吗?我们请同学来发言。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教学实录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以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专业发展。
教学实录可以为教学文件、教学报告和教学资源的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丰碑》一文主要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行进,军需处长在部队棉衣不够用的情况下,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只穿着簿的单衣而冻死在山中。
将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要警卫员把军需处长找来,想追究他的责任,而旁边的人却轻声告诉他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向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行了个军礼,继续带领部队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
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的。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复习1、2自然段的意思。
略)生:(略)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为什么把被冰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称作‘晶莹的丰碑’”这堂课我们继续诵读来解决它。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3-6自然段,大家注意听。
师:将军跑到前面,在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朗读第7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体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姿势。
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师:那请你把这几句话朗读一下,看能不能让大家仿佛也看到这情景。
(该生有感情朗读,就是声音轻一点。
再请一位朗读,该生读得很入情。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实录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走进教室。
生:同学们笑脸相迎,一个同学突然说道“新老师来了。
”师:我不姓新,你们不要这样叫我吧,我有姓的。
生:哈哈大笑。
师:同学们早上好!生:老师早上好。
师:同学们真有礼貌!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任,但我们班的同学以前都叫我老师,而不是任老师。
每当我听到他们这样叫我时,我就把头扭过去(扭头动作)看看我后面还有没有其他老师,如果没有我才会答应他们。
生:哈哈笑师:经过几次这样的扭头后,我觉得太累了,太麻烦了。
后来我就在班上规定,以后不准叫我老师了!你们猜他们怎么说?生:任老师师:不!他们说,那就叫你同学吧!生:哈哈大笑。
师:呵呵——他们也真调皮呀!刚才跟同学们讲了一个笑话,现在再和大家来摆两个龙门阵。
同学们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字。
(板书“天”)生:天师:你们能由“天”想到什么呢?生1:日出生2:白云生3:星星……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你们能由这个字又想到什么呢?(板书“街”)生1:人生2:灯生3:吃、穿的物品……师:同学们想得真远、真多。
其实你们刚才由“天”想到“日出”、“白云”、“星星”以及由“街”想到“人”“灯”、“阵列的物品”的过程就叫做“联想”。
(出示幻灯片展示想象与联想的定义)准确的说,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而想到与它相似或相关的人或事的心理过程。
与“联想”对应的还有“想象”,它是指在现实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变化而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比如说传说中的“龙”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出示幻灯片展示龙的图片)你们看它是由哪些动物的身体组合而成的呢?生:边想边说师:(总结)它是由狮头、蛇身、鱼尾等重新组合而成的龙。
今天我们就左手插上想象的翅膀,右手插上联想的翅膀,(伸手做插翅膀的动作)一起飞向“天上的街市”。
(把题目补充完整——天上的街市)二、教学新课(一)朗读感知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一颗轻松愉悦的心情充满想象地听我读一遍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读完后同学们也可以学着我的节奏和语气自己试读一下。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课堂实录1. 引言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即将迈入初中语文的学习之路。
本文将记录下我作为语文老师在开学第一节课上的教学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2. 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新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课堂规则。
3. 实施过程3.1 课堂导入我首先向学生们问候并表达了对他们的期望。
然后,我分享了我在暑假期间阅读的一本有关语文教育的书籍,并简要介绍了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例如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学习目标介绍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逐一介绍了学习目标。
我告诉他们我们将学习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写作技巧、诗词鉴赏等内容,并强调了语文学习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3.3 课堂讨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活动。
我给同学们分成小组,要求他们互相交流并找出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
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选取的作品,并简要说明为何选择这部作品。
3.4 课程规则设定为了确保课堂秩序和学习效果,我与学生们一起设定了一些课堂规则。
我鼓励他们尊重彼此、积极参与讨论,并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
我还告诉他们,我将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时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3.5 总结和展望在课堂的最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安排。
我鼓励学生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4. 结语通过这堂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的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新学期的首节课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动力激发。
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希望这篇实录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
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您浏览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3篇》正文如下:优秀中学语文教学实录范文(篇1)昨天我们分析了两首婉约派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下剩下三首豪放派的作品。
其实上,婉约派与豪放派并不都是绝对的!比如婉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李易安李清照,她曾经就写过一首诗非常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非常豪放是不是,我们根本就看不出来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人比黄花瘦的纤弱女子所做!所以啊,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但大体上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界限还是非常鲜明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害怕!好,我们一起读一读今天的这三首豪放派词作!大家读得很慷慨激昂,唾沫横飞,好啊,有豪放的味道出来了。
还是按照上节课的老规矩,这三首词也是可用一个字概括。
好,不错,一些同学都记得,是愁字,对不对?愁,我们再来看看三首里面,哪首更愁?找出具体证据,说出观点和理由哦,胆子大些,来!好,这位同学找到一处了: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将*的头发都白了,士兵们天天泪流满面。
是这样翻译吗?呵呵,老师觉得不对!难道就将*有白发,士兵就没有?难道就士兵流泪,将*就不会流泪?所以啊,这句话的翻译是将*和士兵头发都白了,将*和士兵都流泪了!大家说,像这样的修辞手法我们学过吗?学过,当然学过,这叫什么啊,这就是互文!两句话里面可以相互交替使用的。
譬如有同学说的木兰诗里有没有啊,有对不对。
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如果按字面解释是将*百战后全部都死了,没一个活着,而士兵们一个都没事,全部都活着回来了,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打仗如果打成这种状况,那才真见鬼了,是不是?呵呵!那应该怎么理解,应该是将士们经过百战,九死一生,有的战死,有的凯旋归来了。
是将士们,将*和士兵都有,他们各有死的,各有活着回来的!再来一个最典型的互文,叫:战城南,死郭北!这句话怎么翻译?难道要翻译成:在城南打战,死在城北?在南边打战却死在北边,诈尸了不成?所以,应该怎么翻译啊:战城南,死城南。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优秀7篇】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实录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实录范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劲吹中华教坛,新课程以全新的教育思想及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昭示着对祖国未来的拳拳责任之心和对受教育者的殷殷关爱之情,并勾勒出一幅崭新的教学蓝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实录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实录1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
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运用教学实录教学,不仅给老师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飞翔的五颜六色的风筝时,心情怎样?(生答)看来同学们对于风筝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愉快的,可是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同学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风筝》)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A、划出你认为本文中比较重要的词语B、划出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不一样的情感的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A、“风筝飞翔,我心飞翔,这是我们同学看到风筝的共同感受,但是鲁迅先生呢?他在异乡的天空看到风筝,涌上他心头的是什么呢?B、“先生‘惊异”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能说说你的理解吗?那么“悲哀”呢,这种情绪好象有点不合常理啊,我们看到风筝,联想到的是快乐,他怎么会是悲哀呢?3、研读课文原来是他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A、小时鲁迅喜欢自己喜欢风筝吗?为什么?B、弟弟喜欢风筝吗?从哪里看出来?C、弟弟为什么要背着哥哥做风筝?风筝被哥哥踩坏后,弟弟的神态怎样,如果你用语言来表达,你猜弟弟会怎么说?D、哥哥踩坏弟弟的风筝时会怎么说?E、你能站在哥哥的角度上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F、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4、对比分析A、三十年后,当先生再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还觉的愤怒吗?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B、这个时候你感觉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呢?C、三十年后,当哥哥还在为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那个错误而耿耿于怀,希望补过时,弟弟呢?他是怎么对待那件事的?D、你能说说,哥哥当年犯错,现在悔过,弟弟全然忘却的原因吗?三、小结:是爱让哥哥对弟弟严格要求,希望弟弟有出息以致毁坏了弟弟的风筝,同样是爱,弟弟接受了哥哥的行为,本来是为着“爱和亲情”设计出的这个教案,但是我看着看着就觉得按照这样的思路也能把作者所想的主题完成,“爱”和“悲哀”在我的脑中交替,我开始害怕如果真开始上的话,会不会变成四不象呢?既归结不出爱也得不出悲哀的原因。
初一语文教案语文七年级教案(5篇)
初一语文教案语文七年级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细致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5篇语文七年级教案,欢迎阅读。
初一语文教案篇一初一语文教案设计主要是课时计划和教学计划的书面呈现。
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情境,教案的呈现样式就应有所不同。
那么初一语文教案设计怎么编写呢,以下是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语文教案设计,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初一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流畅朗地读全文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理清思路背课文;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的描写方法;3、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春》是他的文名篇,在他的笔下,春是一首诗,春是一幅画,春是生长着的娃娃,春是笑着的走着的小姑娘,春是领着我们上前的健壮青年。
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欣喜万状,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2、自读思考:(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盼春、绘春、赞春)(2)文章是按盼绘赞划分段落。
三、分段理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一部分(1-1)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绘春。
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春醒图自然醒第2段春草图草报春第3段春花图花争春第4段春风图风唱春第5段春雨图雨润春第6段迎春图人迎春第7段四、探究质疑一部分: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通用15篇)
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通用15篇)初一语文《狼》教学实录篇1初一语文《狼》胡明道执教老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供应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
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同学齐答“不好”。
老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师:这么多问题,肯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日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仆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悄悄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相互争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
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技。
同学分小组争论。
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同学翻译,另一名同学指出:“我们的绝技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其次组:甲翻译。
乙:有两个绝技,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解释。
第三组:甲翻译,老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相互看着”?同学一一回答。
老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
师生表演。
乙:绝技就是依据解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方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留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
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究竟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
乙:我们的阅历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同学翻译。
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依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老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同学齐读课文。
老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生(很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录教学实录:初中语文课堂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节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希望能为大家展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主题是《诗经中的古体诗》。
一、引入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这本古代诗集的一些基本知识,你们对《诗经》有些了解了吗?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一种古体诗,通过鉴赏和分析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由同学们来朗读一首《诗经》中的古体诗,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1:朗读《上邪》学生2:朗读《静女》学生3:朗读《关雎》老师:非常好,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朗读。
那么,你们对这些古体诗有什么感受呢?学生4:这些诗词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用词纯粹,表达深沉。
老师:不错,古体诗的确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的古体诗篇,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二、分析与学习1. 鉴赏《关雎》老师:同学们,请仔细阅读《关雎》这首古体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学生5: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相思之情,通过对双方的思念和期盼来表达。
学生6:而且诗中使用了反复出现的“彼”、“我”的手法,增加了表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老师:非常棒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尝试欣赏背诵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妙之处。
2. 分析《静女》老师:同学们,请仔细阅读《静女》这首古体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诗中的“静女”代表了什么意象?通过何种描写手法展现了静女的形象?学生7:我觉得“静女”代表了一种纯洁和安静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沉静。
学生8: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老师:非常好的发现和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的美妙之处,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创作实践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集体创作,以《诗经》中的一首古体诗为蓝本,共同完成一首古体诗。
请大家根据前面的学习和感悟,各自写下一句古体诗中的一句诗句,并依次连起来。
学生们各自动笔,展开一次创作实践。
第1课《春》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实录师: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生(齐声):能!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师:感受真够深刻。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
由是,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
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师: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
舒舒畅畅,给人一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像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5篇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篇1这是一节品读课。
首先通过“听”让同学走进故事,知晓背景、感知内容;接着让同学“说”起来,分析人物、感受成长;然后让同学“品”起来,探究技法、习得语感;最终让同学“记”下来,积累心得。
整节课同学都处在耳听、嘴说、脑思、手写的“活动”中,力求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一、听一段故事1、激情导入:20__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依据台湾闻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其次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屏幕展现或板书:听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见老师教学用书)。
2、进入课文:⑴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终一部分,写仆人公英子经受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最终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屏幕展现或板书速读课文,概括提炼: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本环节有肯定难度,可让同学区分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柱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
或者引导同学用“人物+大事”的思路逐一完成)提示:①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与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嘱咐;爸爸在六年前见英子赖床不起而惩处她;爸爸为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⑵深化情节,理清思路。
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全文,请看课后习题: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研读课文,相互争论,形成统一熟悉:①第一句话照应爸爸为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工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5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5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实录篇1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春天到来的脚步了吗?我们的校园里是否已经弥漫着淡淡的春天的气息了呢?生(齐):是的,校园的花开了。
生(齐):树叶抽出了很多绿叶。
师: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有没有喜欢其他季节的?生1:我喜欢夏天,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生2:我喜欢春天,春天生机勃勃。
生3: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堆雪人。
师:我也喜欢冬天呢,那洁白的雪花啊,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下来,感觉世界都安静极了,雪停以后,可以堆雪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章《雪》。
看看鲁迅对雪又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师: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不少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谁愿意来?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狂人日记》。
生: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风筝》。
师:同学们的了解非常详细全面。
我相信,这堂课同学们肯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作者的感情。
能有自己的收获。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请大家看银幕:(投影显示下列生字生词,抽学生读生字词,解释词义):(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明确: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凛冽(lǐnliè)(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弥漫明确: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因为我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不会去预习课文。
如果老师课堂不加强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就很差)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一,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二,雪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说明。
2023年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实录(五篇)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实录篇一1、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课堂该解决的问题。
而所谓该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结合了学段特征与单元特征的体系知识。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课文,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
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本设计重以朗读带动起整堂课的学习理解。
通过组织多次朗读(感读-思读-悟读),每次朗读都有具体要求,每次要求均各不相同,力求步步深入。
2、侧重于整体感知课文内涵,力求从文本走向能力、走向生活。
3、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要想学生生情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并且不拘泥于课文本身,把目光投注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阳光中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谢父母,懂得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预习作业(传统做法):(1)字词音义的标注;(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4)初步熟悉课文,并参考有关资料作“旁注”。
2、下发背景材料《母爱是一部书》材料作业题: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当作献给你母亲的礼物吧!(设计意图:每一个人的母亲都是一部书,让学生在了解冰心母亲的同时盘点自己的母亲令己感动的点点滴滴,也为阅读冰心的其它作品作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引读)1、导入师设问:会背《游子吟》这首诗吗生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学校七班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
(多媒体展现)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特地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微小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
这个“八分有奇”毕竟有多长?“二黍”又毕竟是多高呢?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生:也许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生摇头)师:他说“二黍”也许一厘米左右。
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生摇头)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同学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
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现给同学看,同学的表情都特别惊讶,意外。
)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特别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同学笑)师:还有谁来说说看?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同学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
(同学开头仔细地在纸船上画画,一边画一边看课文。
老师边巡察,边适当给以指导。
)师:同学们已经画好了吧?画完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那位船最小的同学来说说看好吗?生:太多了,我画不下。
师:你那个船比我这个还大一点吧。
(老师又拿起橄榄核)你画不下,有什么感受?生:王叔远太厉害了!师:还有谁来说说?船大一点的同学。
生:在那么大的船上写字画画都那么难了,他在那么小的桃核上雕刻,真是很厉害!生:我觉得船大真的很好。
师:为什么?生:我没有他那么高的技术。
师:还有谁来说说?生:我尽管是全部画上去了,但是画得相当难看。
生:在较大的船上画已经很难了,可想而知,在 1.96厘米长的桃核上刻东西是多么难啊。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上了人物,有五个人,那么“情态生动”我们表现出来了吗?生:没有。
师:我们到文中看看王叔远的“情态生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生:我找到的是第三段的“神情与苏黄不属”,我觉得他把三个人的形象都雕刻得特别逼真,可以看出神态不相同。
所以表现了情态生动。
生:从第三小节“鲁直左手执卷末……如有所语”中的“如有所语”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得特别精细。
人似乎在说话一样。
生:我找的是“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假如让我来刻的话,刻一个脸就不错了,他刻出来的那个人神情似乎听烧水声一样。
基本上每个人刻出来的神情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
生:第三段,“东坡现右足,各隐卷底衣褶中。
”我想他连“微侧”这微小的动作都能刻出来,说明情态真的特别生动。
师:刚才同学们都觉得第三段和第四段表现了王叔远雕刻的情态生动。
我们先一起把这两段读一读好吗?一边读。
一边体会感受“情态生动”。
(同学朗读)师:王叔远人物雕刻的奇巧。
我们今日已经无缘得以一见了,却能通过这些文字体会和感受到,这是为什么呢?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字的力气,特别细腻而且很真实地描绘了船上这些他所看到的景象,比如“珠可历历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从这些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描写得特别的细腻。
师:很好,这可以看出叙述得特别详尽。
你看,右手、右脚、左手、左脚都介绍得很清晰,是不是?由于有如此详尽的叙述,我们才似乎亲眼所见一样。
魏学洢用大量的笔墨进行了客观描述,在客观描述中又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美,你能从字里行间找出这些赞美之词吗?生:(齐答)“嘻,技亦灵怪矣哉!”师:好,这是直抒胸臆。
表达他的赞美。
还有,间接的赞美,你能找出来吗?生:“佛印绝类弥勒”,他情不自禁地认为佛印就像是佛一样,赞美把佛印的神态描写了出来。
师:很好,你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你就是魏学洢,你看到了王叔远的雕刻如此精细。
(生朗读)生:从最终一段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为他这种超群精湛的技艺表达出敬佩的感情。
师:敬佩之情你能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诵)生:“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各具情态”,也表达了对王叔远的赞佩之情。
师:来读一遍。
生:“珠可历历数也”,用了一个破折号,是对前面念珠刻画得精细发表赞美,念珠甚至可以一粒一粒地数出来。
师:好的,你来读一遍,要把这种由衷的赞美的感觉读出来。
师:王叔远雕刻得如此精细。
魏学洢在看的时候禁不住击节赞美,似乎他也在一粒一粒数的感觉,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赞美之情读出来好吗?(师生一齐带着感情朗诵)生:这里还有一句话“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这里运用了比方,把刻的字比方像蚊子的脚一样,突出了雕刻的精细。
师:你再读一下。
读得慢一点,要把这种“了了”的感觉读出来。
(生朗诵)生:我现在觉得,其实课文里面没有一句不是赞美!师:啊,你有这样的感觉了。
为什么?生:我看着看着。
每一句都是说他雕刻很精细。
很生动形象。
师:你理解魏学洢了。
他看着这么精致的核舟。
一边写,一边确定禁不住要发出赞美之情的。
那么写到这里,核舟上的人和物都叙述描写出来了。
文章也该结束了,但是魏学洢仍旧没有收笔的意思,他又把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统计了一遍。
我们一起朗读最终一段。
(生朗读)师:最终又进行了如此的统计,如此的铺陈,你们觉得啰嗦吗?生:不啰嗦,他用实际的数字,从侧面描写了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生:我觉得他作了一个很剧烈的对比,从“为人五;为窗八”到“为字共三十有四”,用那么多的东西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对比。
生:我认为他还是给读者带来很深刻的印象,由于前文如此细腻的描写都是分开来写的,从一个空间的挨次来描写的,或许我们看着并不觉得雕刻了多少内容,可是最终一段话一统计,我们就感觉到,哦,那么小的桃核,雕刻了那么多的内容。
给读者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师:我们看看,最终一个自然段“为人五;为窗八;为翁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
句式看似特别单调,但是思想感情却是--生:(齐答)特别剧烈。
师:剧烈的什么之情?生:(齐答)赞美。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剧烈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生朗读,其他同学都沉醉其中)师:好的,就是这么小的一个桃核(老师再拿起那枚橄榄核。
展现给同学),雕刻了这么多的内容,王叔远的技艺真是特别的超群、奇巧啊。
王叔远的这枚核舟,他没有起名字吧?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吗?生:游赤壁。
师:为什么?生:由于第一段写的最终一句话,“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枚核舟讲的就是苏轼去赤壁游玩的场景,所以为它起名为“游赤壁”。
师:哦,“盖大苏泛赤壁云”,原来王叔远已经起过名字啦。
那么大苏泛赤壁。
大苏是谁?生:(齐答)苏轼。
师:苏轼这里有了。
在船头。
那么“泛”字在哪里呢?老师看不到啊!师:“泛”字本义是漂移。
哪里表现出舟是漂移在水面上的呢?生:“舟尾横卧一楫。
”舟子并没有在划船,而是让船自己在漂。
师:舟子在干什么?生:烧茶和摇蒲葵扇。
师:(笑)烧茶和摇蒲葵扇,这是一个人吧?还有一个人在干什么?生:啸呼。
师: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在划船?生:没有。
师:舟子没有司其职,说明船是怎样的?生:随波逐流。
师:对,是漂在水上的。
那么“泛”字也有了,“赤壁”在哪儿?我也没看到啊?生:其次段中的两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是的,一枚小小的核舟,我们不仅看到赤壁,仿佛还看到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刚才老师朗诵的就是《赤壁赋》中的句子,多么美丽的意境啊!我们不得不感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啊!7师:这节课我们观赏了两件精品:一是王叔远的雕刻杰作,另一个是魏学洢的这篇文章。
假如没有王叔远,就没有这么奇巧的核舟;假如没有魏学洢。
这份奇巧就不能保存下来。
王叔远用雕刻表现出“大苏泛赤璧”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
当然,我们享受这艺术美感的时候,还必需要感谢用文字将这“奇巧”体现出来的人-- 生:(齐答)魏洢。
师:好,今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约则裕动则活化则融-----《核舟记》评点昆山国际学校刘恩樵前几日,偶得上海市娄山中学王荣老师的《核舟记》教学实录,读之,颇为欣喜,确有为之一振之感。
细读,再酌,遂以《约则裕动则活化则融》为题述写读后体会。
一、约而裕约,即简洁、简要;裕,即丰富、宽绰。
以简约来赢得丰绰,应当是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
为了解析便利,笔者将王荣老师的课堂结构简要划分为七个部分(已有序号标出)。
我们不妨简洁归纳一下这七个部分所示的教与学的行为。
1、导入。
2、看橄榄核3、画纸船4、玩核舟5、赏《核舟记》6、品核舟之名7、结语从《核舟记》的大致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这节课,环节完整而明晰,简洁而精当。
先说课的开头与结尾。
在这节课上,我们没有看到凤头,也没有看到豹尾,课的开头与结尾,仅仅就是一句极其简洁的叙述的句子,简直朴实得一塌糊涂。
其实,朴实本身就是一种方式,一种华彩。
我们再看中间的几个环节,看橄榄,感受核舟之小,画纸船悟雕核舟之难,重点是“玩核舟”“赏《核舟记》”“品核舟之名”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加深,简洁明白,不枝不蔓。
就说这节课的多媒体的使用也是简洁得体的。
在这节课上,只是在说明微雕艺术的时候,消失了一处PPT的使用,简洁介绍微雕艺术,别的,也没有频繁更换一张张PPT,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简易的流程却给了课堂师生极大的思维空间。
假如说,这节课既没有凤头,又没有豹尾,但是,却有猪肚。
在“看橄榄核”“画纸船”这两个环节的蓄势之后,丰厚绰裕的内容全集中在“玩核舟”“赏《核舟记》”“品核舟之名”三个过程之中,这三个环节让同学对核舟以及《核舟记》之美、之精、之绝的体会可谓入心入肺,“读”透纸背。
穿衣,宽大则舒适;舞台,宽敞则伸展;思维,宽松则灵动;课堂,宽绰则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