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节日活动一览

合集下载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锡伯族风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锡伯族风俗禁忌宗教性禁忌:锡伯族先民认为,人生的一切均受超自然力——神灵和妖魔的支配,人们对这些超自然力无力抵抗,只得以敬畏的心理审慎的对待他们,惟恐触犯神灵,招致灾厄,遂形成种种禁忌,在行动上共同恪守。

对头的禁忌:锡伯人认为灵魂对依附于人的头部,故视人头为神圣的部位,不可受辱,不容他人从自己的头上跨过,忌讳头顶处在女人脚下,故不进上面有女人的草棚或楼房。

不论是谁,如若从他人头部跨过,就被认为是践踏了对方的灵魂,必遭诅咒。

对头发的禁忌:锡伯人相信离开头皮之发亦有灵魂感应,故所剃之发须精心处理,不得轮仍。

认为头发若被鸟儿衔去筑巢,人体内的灵魂便会惶恐不安,一旦灵魂出走,人就会生病或死亡。

忌在夜间剃头,惟恐打扫不净;女人每天早晨梳头时脱掉的头发,须捡起来卷好,或藏于墙缝或放入灶中火化;儿童剃发,往往在其脑门或头的一侧留少许头发,以示保全林灵魂,使其平安无事。

男性死者,须给其剃光头发,意亦希望其灵魂尽快转升。

婚丧禁忌:锡伯族在婚、丧大事上有许多禁忌。

婚礼的主要仪式,诸如:缝被褥、挂幔帐、布置新房、接新娘、喝交杯酒、拜火等,均禁止寡妇参与。

新娘在出嫁之日,不能直接踩于地面;在娘家,由其兄长用毡子(或褥子)抬上喜车;到婆家后,则从铺好的毡子上走进屋内。

接新娘的喜车,不论路程多远,一旦上路,既不能停歇,也不能离开车辙,更不给车让路,必须马不停蹄的一口气赶到婆家。

如遇对面行来的也是喜车,则在两条车辙正中插一把刀,各自顺一条车辙错过。

新娘从上车直到婆家,不论喜车如何拐弯,一路上须面朝事先定好的方向而坐,亲人则帮助其不断的挪动身子。

锡伯族的丧葬禁忌:是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的的产物。

死于他乡者,其遗体或骨灰不得接回家中,否则,其灵魂不肯离开,家人难以安宁,故只能停放于村外举行仪式,直接运至墓地埋葬。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锡伯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饮食习惯:锡伯族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马肉和奶制品为主。

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人们会享用烤全羊(骆驼)。

此外,他们还爱饮用奶茶。

2.服饰文化:锡伯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见的服饰
有满洲式衣袍、蒙古袄和马靴等。

男性通常佩戴锡伯特色的帽子,而女性则喜欢戴手工编织的色彩丰富的头饰。

3.牧民生活:锡伯族以畜牧为生,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牧
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擅长驯化马匹,骑马技艺精湛,并且热爱马术运动。

4.音乐舞蹈:锡伯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善
于演奏民族乐器如歪头琴、杜干琴和马头琴等,同时也擅长歌唱和舞蹈表演。

5.民俗节庆:锡伯族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

其中,最重要
的节日是“那达慕”(宝岛节),他们会在这一日集结起队伍进行传统的马术竞技、歌舞演出和射箭比赛。

6.宗教信仰:锡伯族传统上信仰蒙古族的萨满教,他们认为
大自然和祖先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并具有一定的巫术和祭
祀仪式。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是他们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锡伯族依然保留和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传统节日

锡伯族传统节日

锡伯族传统节日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吉林等地。

锡伯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古尔邦节”、“纳合布苏日”和“察合台节”。

这些节日不仅仅是锡伯族的文化瑰宝,也是锡伯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方式。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初三至十五举行。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锡伯族的祖先——裕固族。

古尔邦节期间,锡伯族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祭祀祖先、舞龙舞狮、表演传统歌舞等。

此外,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饰,品尝传统美食,比如手抓羊肉、糖葫芦等。

在古尔邦节的晚上,锡伯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共庆佳节。

纳合布苏日纳合布苏日是锡伯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意为“欢度新年”。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时间为腊月二十九至腊月三十。

纳合布苏日的庆祝活动包括掸春、祭祀祖先、舞狮子、表演传统歌舞等。

在纳合布苏日的晚上,人们还会点燃传统的篝火,围坐在篝火旁边唱歌、跳舞,共迎新年的到来。

察合台节察合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牧民节日,意为“祈福丰收”。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为夏季牧草丰美、天气晴朗的时候。

察合台节的主要活动包含牧歌表演、牧区竞技、牛羊赛跑、摔跤比赛等。

牧民们会穿着传统服饰,骑马赛驰,展示锡伯族牧民的英勇和灵活。

在察合台节的期间,人们还会举办丰收祭祀仪式,祈祷农牧业丰收、人民幸福。

结语锡伯族传统节日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锡伯族人们传承祖先智慧、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通过古尔邦节、纳合布苏日和察合台节等传统节日的举办,锡伯族人民得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彰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些节日也为不同的文化交流和了解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

愿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永远绽放光彩,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200多年的时空当中,形成如下显著特征: 1、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2、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

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

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

3、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

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

4、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

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

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

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

5、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锡伯族

锡伯族
锡伯族形象大使 佟丽娅
•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 民族”癿美誉。他们能歌 善舞,“东布尔”是锡伯 族特有癿弹拨乐器。在祖 国癿西北、东北、内蒙部 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 骑善射癿人们,他们时而 跃马扬鞭迚行跑马竞赛, 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 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 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 习几回丼重……他们就是 锡伯族。
特色锡伯佳肴
全羊宴
锡伯族癿食俗(二)
• 发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丌开癿日常主 食 •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 为主 •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癿咸菜,叫哈吐浑索吉 (咸菜),也称花花菜 • 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癿具有民族特色癿面酱
锡伯族癿宗教信仰
• 锡伯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还有信仰原 始信仰和萨满教癿现象。上述信仰现象,作为一 种文化现象,在民间仍有一定程度癿存在。在原 始信仰斱面,既有狩猎、渔猎生产斱式癿特点, 又有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斱式癿痕迹。如自然崇拜、 精灵崇拜、神祗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 其中喜林妈妈崇拜和对牲畜神癿崇拜是最典型癿 原始信仰现象。
谢谢大家!
锡伯族癿民族节日
• 西迁节 • 抹黑节
西迁节
•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癿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 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 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癿“贝勒恩”。 姑娘们癿“抖肩”,小伙子们癿“鸭步”惟妙惟 肖,以表达对故乡癿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癿憧 憬。
抹黑节
•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 癿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 “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 是为了祈求五谷丌之丌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 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 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癿抹黑布(抹锅底癿黑灰) 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癿对象。闲丌住 癿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 年人也丌放过,丌过要跪地斲礼请安,再向老人 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 有人能逃脱脸上丌被抹黑癿,此时姑娘们也毫丌 畏惧代,锡伯族癿男子服装喜用青、兰、棕等颜 色,女子喜用各种格布,幼儿多穿各色花布服装。 男子服式均不满族服式基本相同。为便亍骑马和 操作,都穿左右开又癿长袍和短袄,戴囿帽;妇 女穿旗袍,扎裤脚,着白袜花鞋。姑娘们都是单 长辫子,结婚后结发。妇女喜欢戴耳环,手镯和 戒指,年老癿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 冬季戴棉帽。到了清末,由亍锡伯族不汉族经济、 文化斱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饯不汉族逐渐相同 了,唯有西迁到伊犁地区癿锡伯族妇女,仍喜欢 穿旗袍。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锡伯族的清明习俗有哪些1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阖家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

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农历三月间的“鱼清明”和农历七月间的“瓜清明”。

农历三月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农历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新鲜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

在坟地举行祭供仪式后,大家回家聚餐。

锡伯族的清明习俗有哪些2清明节锡伯族的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抹黑节锡伯族人有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互抹黑的习俗,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为锡伯族传统的“抹黑节”。

人们清晨起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脸上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

过节这天天亮时分,人们就走出家门,拿着沾满泥水和灶灰的抹布、毡片,走街串巷,逢人就往脸上抹一点儿黑,一直到天亮才肯收场。

被抹了黑的人非但不生气,还视此为大吉大利,认为抹黑后天火就不会烧身,庄稼也不得黑穗病。

现在过抹黑节,早已没有了迷信色彩,只剩下娱乐的性质了。

西迁节西迁节也称杜因拜扎坤节、四一八节,这是锡伯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

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因拜扎坤”。

西迁节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的.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锡伯族简介

锡伯族简介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 和蒙古,中国。口语中称为“siwe”,书面则为“sibe”。历史上 有须卜、室伯、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 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 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 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 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
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面食 有发面饼、死面饼、锅盔、馒头、 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 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 饭、抓饭、大米(小米)稀饭。发 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 开的日常主食,肉食来源主要依靠 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 哈吐浑索吉(咸菜),也称花花菜。 熬各种果酱、制作罐头食品是锡伯 族妇女的拿手技艺。
锡挂(迅如方一中古 族( 北锡 伯在瑞走虎大种迷时 民瑞 朝伯 族住兽。而泽神失南 间兽 拓族 标室)锡五(兽了迁 传) 跋是 志西的伯爪呼在方时 说, 鲜古 性或习族,伦前向, 中又 卑代 图北俗保文贝引,在 说称 有鲜 案墙。留如尔路被鲜 ,“ 相卑 。上将有狸草乃困卑 锡鲜 同人 ,绘供而原得在山 伯卑 的的 久制奉色)出山( 族郭 图后 而的“青。山里今 先洛 腾裔 久兽鲜,这,。大 民” 。 之形卑大种才后兴 。 锡 就图兽如兽来来安 在 伯 成案”狗,到,岭 鲜锡 鲜族 为, 而状南有) 卑伯 卑与 , 兽 ——“ ——
农 历 正 月 二 十 五 日 为 “ 填 仓 节 ”
正 月 十 五 为 元 宵 节 , 也 称 灯 节 。
阿 聂春 ”节 (为 大农 年历 )正 。月 初 一 , 锡 伯 族 称 “ 阿 木 巴

锡伯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锡伯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锡伯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锡伯族,又称锡伯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锡伯族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本文将着重介绍锡伯族的历史发展和一些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以展示这个民族的丰富多彩。

一、历史发展锡伯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民族的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锡伯族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部落,曾在今天的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锡伯族逐渐形成并定居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锡伯族在清朝时期融入了中国的政治体系,并逐渐与其他民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二、传统习俗锡伯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

1. 祭祀活动锡伯族信奉萨满教和东正教,因此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上,他们会进行祭祀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摸墙祭”活动。

摸墙祭是锡伯族的传统祭祀仪式,人们会在房屋的内墙上贴上花纸,然后进行祭拜活动,祈求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2. 加菜节加菜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中旬举行。

这个节日的习俗是每家每户要备齐各种食物,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锡伯族的传统食物——锡伯饺子。

人们举家团圆,享受美食,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

3. 锡伯族服饰锡伯族传统服饰独具特色,男性一般穿着长袍、长裤和软皮靴,女性则穿着彩色缀金边的长袍、锦缎裙和绣花鞋。

这些服饰都反映了锡伯族丰富的手工艺和纺织传统。

4. 家访传统家访是锡伯族的一种重要传统习俗。

当一个人结婚或生育时,邻居和亲友会前去相庆,并送上祝福和礼物。

这种传统强调了锡伯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三、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锡伯族的历史和传统习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动锡伯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并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锡伯族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演出等。

此外,政府还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了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教育内容,以促进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传统的了解和传承。

四、结语锡伯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内蒙古春节少数民族的传统庆祝方式

内蒙古春节少数民族的传统庆祝方式

内蒙古春节少数民族的传统庆祝方式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每年的春节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时间里,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锡伯族:锡伯族是内蒙古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春节期间举行各种传统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火和赛马。

祭火是锡伯族的一项重要仪式,他们将在村庄或家中点燃大火,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赛马是锡伯族春节庆祝的一项传统活动,锡伯族人骑着马在广场上进行竞赛,这是他们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的方式。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内蒙古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的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赛船和打靶。

赛船是达斡尔族的传统竞技项目,人们会组成队伍,坐在精心装饰的大船上,划动橹向前划行,目的是希望来年海上出行安全顺利。

而打靶则是达斡尔族男子之间的一项传统竞技活动,他们使用弓箭进行射击比赛,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蒙古族: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他们的春节庆祝方式非常隆重热闹。

蒙古族人会在春节期间搭建起“白礼帐”,这是由白色帐篷组成的大型帐篷,用来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人们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蒙古舞蹈,同时还会进行马球和射箭比赛等传统竞技项目。

此外,蒙古族人还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和特色食品,与亲朋好友一起享用,共同迎接新年。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是内蒙古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庆祝方式注重家庭团聚和祭祀。

一家人会在春节的前一天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然后一起敬拜祖先,祈求家族的福运。

在祭祀仪式中,鄂温克族人会点燃传统火把,燃烧木炭来祭祀祖先灵魂,并向祖先祈求丰收和平安。

之后,他们会合家团圆享用年夜饭,一起欢度春节。

东乡族:东乡族是内蒙古的另一少数民族,他们的春节庆祝活动充满了喜庆和祈福的气氛。

在春节期间,东乡族人会举行独具特色的舞会,大家穿上传统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典雅的舞蹈。

同时,他们还会打扮厨房和家庭神龛,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东乡族人还会制作各种面食和特色糕点,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共同庆祝春节。

锡伯族春节习俗

锡伯族春节习俗

锡伯族春节习俗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和新疆地区。

他们的
春节习俗与汉族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的传统。

1. 腊月二十九: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锡伯族人会进行小年祭祀活动,祭拜祖先和神灵,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2. 年夜饭:锡伯族人在除夕晚上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

他们通常会准备
丰盛的菜肴,如鱼、肉、蔬菜和传统糕点等,寓意着团聚和丰收。

3. 贴春联:锡伯族人也会贴春联,但他们贴的春联与汉族有所不同。

他们会贴有吉祥
寓意的对联或卡纸,如“吉祥富贵、万事如意”等。

4. 放鞭炮:在除夕夜,锡伯族人会放鞭炮,以驱邪祓煞,迎来幸福和好运。

5. 舞狮舞龙:锡伯族人也会表演狮子舞和龙舞,在舞狮舞龙的过程中,锡伯族人会跳跃、翻滚、扭动身体,展示出活力和喜庆。

6. 发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发红包给晚辈,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平安和健康。

除了以上习俗,锡伯族人还有其他一些特色的活动,如甩巴掌舞、过火节、观龙舞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庆祝新年和祈求幸福和吉祥。

锡伯族

锡伯族

• 清朝覆亡以后,弓箭退出了军事舞台,但 是,锡伯族群众没有因此而放下弓箭。弓 箭成为他们显示武功、锻炼身体的体育项 目之一。过去,每一个牛录,每年都举行 一到两次比赛。
西迁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的西迁节,俗称 “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农 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乾隆二十九年 (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 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 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 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 会开展各种活动,以隆重纪念 锡伯族西迁 节 • 祖先的英雄业绩,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 传统节日。
锡伯族
锡伯族简介
•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 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有一 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 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 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 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 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 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 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的抹黑节
• “抹黑节”是锡伯族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据传说,这 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 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所 以这一天,人们起的特别早,把晚间准备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 或毡片带上,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相互观望,笑声不止, 十分有趣。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 床,就被抹的一脸黑的。见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先请安,后跪 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 免灾难,得到幸福。所以,许多人脸上被抹黑后,不但不生气,反而 快乐的笑起来,这种笑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抹黑”已渐渐被废除,“抹黑节”变成男 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锡伯资料小结

锡伯资料小结
※西迁节※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梁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与东北锡伯族间有了来往,更把“四、一八节”提念起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锡伯族的这个节日,每年的“四、一八节”日到来时,市政府与市民委都要召开茶话会,电影招待会,和锡伯族一起欢度这个传统的光荣节日。从1982年开始,在“四、一八节”时,沈阳市锡伯族群众,到北陵公园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祖辈光荣传统,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在门口用红线挂上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等地的锡伯人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起源※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 锡伯族西迁节
)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

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

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

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

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撒种节和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届时,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颗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

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

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

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饰;少女则将辫子盘于头顶。

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起源已久。

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个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是把颗粒饱满的各种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到来年插种的时候,送给别人。

由于她经常帮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术,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将收获前死去。

人们为这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没有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穿上自己织好的新布衣服就离开了人间而感到伤心。

锡伯族“抹黑节”:一个带来无穷欢乐和祝福的节日

锡伯族“抹黑节”:一个带来无穷欢乐和祝福的节日

锡伯族“抹黑节”:一个带来无穷欢乐和祝福的节日相互涂抹锅灰逗趣抹黑节的传说抹黑节是锡伯族人的传统节日。

在过去的年月里,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大伙儿都赶早起床,相互在脸上抹黑,故而,这个节日被人们称之为“抹黑节”。

关于抹黑节的来历,锡伯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

在由佟加·庆夫和佟林清主编的《锡伯族风情录》一书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锡伯族的先辈们居住在东北非常寒冷的地方。

每年,他们辛勤播下麦种,但是到了该收获的季节,却只看到原本应该金灿灿的麦穗变成了让人心寒的黑穗。

质朴的农人们年年饱受小麦黑穗病的困扰,认为这是天神在惩罚他们。

于是,有人想出将麦灰抹在脸上来向天神谢罪的办法。

正月十六这一天,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

农人们便趁着天神下凡,将脸上抹黑,向神灵请罪,以保佑庄稼远离灾祸,来年五谷丰登。

自此相沿,抹黑节就成为了锡伯族人的传统节日。

除了保佑庄稼不得黑穗病、粮食大丰收之外,这一天,人们也通过相互抹黑,打闹逗趣,在一种质朴的欢乐里迎来春天。

从灶台上取下的锅灰记忆中的抹黑节只是,到了如今,抹黑节悄无声息渐渐远离锡伯族人的生活。

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伊车嘎善村的郭桂清脑海中热闹的抹黑节场景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那会儿,他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

等着正月十五一过完,他就开始惦记着第二天早上一定得早起。

抹黑节当天可是一定要比比看谁起得早,看谁能把对方堵在家里面,趁着他还在酣睡,就在其额头上抹上黑的!正月十六一大早起床,郭桂清伸手到锅底下抹上一把黑灰,然后开始串门儿。

首先得到老人家里去。

见到老人,行礼问安,然后毕恭毕敬地问:“可以给您抹黑吗?”征得老人同意,就走上前去给老人额头上抹一点黑。

问候完老人,就是年轻人之间抹黑逗趣的时候了。

平辈们、年轻人之间互相串门、追着抹,一个个都被抹成了黑脸蛋。

“抹得越多,生产就越好。

”郭桂清说,玩得兴起时,可以在村子里转一上午。

但一般情况下,待到太阳升起后,就集中到有老人的家庭,喝一碗面疙瘩汤,跳跳舞,唱唱歌,让老人们放心:“看,咱们锡伯族的抹黑节,我们小辈们可继承着呢!”被抹上锅灰开心大笑这种场景已经有三四十年没有在村子里见到了。

锡伯族的介绍

锡伯族的介绍





鲜卑考证 史学界兴起了鲜卑学说,提出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的观点。锡伯族与北朝 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锡伯族 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 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 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 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 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 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 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 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盛京 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第二天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 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之路。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 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即他们当年的驻地, 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 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也证实现代锡伯族 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 按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 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 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以 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 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

少数民族节日锡伯族新年

少数民族节日锡伯族新年

少数民族节日锡伯族新年锡伯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节日。

其中,锡伯族新年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锡伯族新年的起源、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

一、起源锡伯族新年,又称为“沙尔哈迎新年”,是锡伯族人民用来迎接新年的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锡伯族历史中的古老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锡伯族先祖们生活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过着艰辛的生活。

然而,他们从不气馁,勤劳耕种,团结合作,终于在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为了庆祝这个艰辛背后的辉煌成就,锡伯族人民决定在春天来临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过去一年的感谢和对新年的期待。

二、庆祝活动锡伯族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会持续几天。

在新年的前一天,人们会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并在家里进行祭拜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新年的当天,人们会穿上盛装,整齐划一地走进村子的广场。

锡伯族人民非常喜欢唱歌和跳舞,因此新年庆典上不可缺少的节目就是歌舞表演。

人们载歌载舞,跳着锡伯族特有的舞蹈,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欢迎和祝福。

此外,还会有丰富多样的体育比赛和传统游戏,让人们能够尽情娱乐和享受欢乐时光。

三、传统习俗1. 穿着传统服饰:在锡伯族新年这一天,人们会穿上锡伯族传统的服饰。

男性通常会穿着白色的长袍和黑色的长裤,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裙,搭配上精美的首饰和发饰。

2. 拜访亲友:锡伯族人民十分重视亲情和友情,因此在新年期间,人们会互相串门拜访亲友。

亲友之间会相互祝福,送上新年的祝福和礼物,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3. 品尝传统美食:在锡伯族新年这一天,人们还会品尝各种传统美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牛羊饭”,这是一道用牛羊肉和大米煮成的美味佳肴,色香味俱佳,是锡伯族人民喜爱的美食之一。

4. 赛马比赛:锡伯族人民非常热衷于赛马运动,因此在新年期间,赛马比赛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骑着骏马,在广场上展示自己的马术技巧,并参与各种赛马竞赛。

抹黑节习俗有哪些

抹黑节习俗有哪些

抹黑节习俗有哪些抹黑节习俗有哪些对于锡伯族来说抹黑节到来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风俗习惯和很多的热闹的活动。

那么关于抹黑节习俗有哪些呢?抹黑节是怎么由来的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抹黑节节日习俗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晨早早起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年轻人就成群结队,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库肚苦”(布或毡片),挨家挨户走,只要一遇上人,不分男女,捉住就往脸上抹。

那些还没起床的人,也会被人掀开了被子,抹个一团漆黑。

锡伯族普遍尊敬老人。

这一天如果遇见老人,必须先请安后单腿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才能半跪着象征性地给老人抹一点点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表示尊敬。

按风俗,谁在这一天里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他就会不吉利。

据民间的传说,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除庄稼的黑穗病,保证大丰收。

锡伯族人民把这一活动作为象征五谷丰收的节日沿革了下来。

在新疆锡伯族中也有类似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抹黑节”。

这一天,人们起的特别早,把晚间准备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相互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

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的一脸黑的。

见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免灾难,得到幸福。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抹黑”已渐渐被废除,“抹黑节”变成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黎明,他们就要挨门串户互相往脸上抹黑。

传说是古代锡伯族以渔猎为生,后来一对老夫妇救活了受伤的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

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

巡天神知道后,派神犬告诉大家,以后人吃面粉,狗喂麸皮,各有所食。

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个年轻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

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

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黑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节日活动一览
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锡伯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着许多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迁节(俗称“四一八节”)和抹黑节。

想要更多地了解锡伯族文化,就先跟随世界风俗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他们的节日活动有哪些吧!
西迁节(又称“四一八节”)
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

这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又有怀念亲人之意。

2006年锡伯族“西迁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月节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

这天,收回“喜利妈妈”。

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用荞面和成面团再用刀削成不规则形的面片,
名叫“荞面特合勒”。

下锅煮熟后,拌红糖吃。

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去叩头,吃荞面片。

家家户户用灶塘中的灰,从井台撒到家门,撒成一条较宽的灰道,叫做“领龙”(或“引龙”)。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

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

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

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

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

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

这一天农户家向粮仓焚香礼拜,在粮囤里插上香,周围洒上灰圈,以避邪,求丰收。

祭地节
祭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选日进行。

节日这一天,每家选择一头肥猪,在自家后院设置的祭坛上,先用清水浇猪身,家长烧香在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着祝词,面向西天行跪拜礼,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两旺,喜获丰收。

然后宰猪,将猪血洒在鬃毛埋进土里。

在把猪头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

如果节日的这天或隔日下于,那么这年就是丰收年吉兆。


果节日这天或隔日刮大风,那么这年可能是灾年的凶兆,就要到祈年树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灾灭难。

抢千烛
抢千烛,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

接前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做烛。

烛是一种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后送到指定的庙里。

烛的数量不限,然后有喇嘛将烛排好,庙里做一只特大的烛放在中间向着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群星。

十月节
锡伯族称“专拜依车”,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下元节”。

为缅怀祖先,每年这一天也要上坟将用纸叠成的衣、裤一起烧化,谓之“送寒衣”。

锡伯族春节
锡伯族的春节大致与汉族春节类似。

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晚间送灶王上天,报人间吉样,称为“祭灶”。

到除夕之夜,换以新灶王神像,名曰“迎灶”。

除夕,即腊月三十(或二十九),锡伯族家家杀年猪,炸果子、烙年悖悖、蒸供馒,做各种佳肴。

午后请出各种神祖之像,如“喜利妈妈”和家谱等,摆设祭祀供品;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木铣上坟地,将坟堆上积雪打扫干净,回来之后在大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全家叩头,然后进屋吃团圆饭。

这天锡伯族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已出嫁的姑娘,不许在娘家过年,除夕晚上点长明灯,所有房间、马厩、磨房、碾房、仓房等都点上油灯、蜡烛或灯笼,使室内外灯火通明。

天黑后拜年“辞旧岁”。

半夜子时(11时至1时)俗称“诸神(新神)下界”,家家在院中摆供纸画天地码子(神位),插于香斗上(斗内装满高粱,口上糊上红纸),中间插上整股香。

供奉干果,焚香燃烛,鸣鞭炮。

锡伯族全家男女长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做“接神”。

“接神”后煮饺子吃,饺子叫“元宝”,饺子汤叫“元宝汤”。

吃完饺子,男子到村庙中焚香叩拜,叫做“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觉,也有彻夜不睡者,谓之“守岁”。

说一夜不睡,精神一年。

初一天不亮煮饺子,全家团聚欢度新春佳节,之后晚辈向长辈请安叩
拜,全族互拜,叫做“迎新年”。

正月初一到初五,锡伯族在神祖像前焚香,每日早、午、晚焚香三次,焚香人要向神像行叩拜礼。

大年初一、大年初三、大年初五锡伯族早晨吃饺子。

正月初二、正月初四锡伯族早晚吃米饭、炒菜、白肉片、血肠等。

锡伯族人吃“火锅”,除用猪、羊、牛肉外,还用野鸡肉、抱子肉、鹿肉等,菜类还放大量切得细的酸菜、细粉,也有用蘑菇下锅的。

这几天内锡伯族忌讳将屋内灰土污水倒在外边。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亲戚朋友不往来串门。

初二、初三、初四,锡伯族家家多吃节前准备好的食品如饺子、白面豆包、钻面豆包、勃面饺子、勃糕等。

正月初六,俗称“出行日”。

农村锡伯族各家男女都骑马驾车,按占卜吉利的方向飞驰,来到有横道的路上,锡伯族全家人下车下马,撮土烧香,鸣放鞭炮,向四方叩拜,然后返回,这叫“出行”。

所有人等,在“出行”后,方可出门办事、谋生或寻亲访友。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从初一开始,顺序排列为: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等)。

这天天气晴朗锡伯族则认为人们全年吉祥如意;天气阴晦,锡伯族则认为全年不利,有病有灾。

这天锡伯族要吃饺子,吃年糕,下面条,意味着年高寿长。

锡伯族清明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锡伯族人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