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小学语文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粉笔、教案
2.适当的音乐和影像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问答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提问:
•你知道宿建德江吗?
•宿建德江是哪位人物?
•你知道宿建德江有哪些成就?
第二步:阅读文献
提供宿建德江有关的文献,供学生阅读。
第三步:展示图片
通过展示宿建德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第四步: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宿建德江的成就,归纳总结宿建德江主要的贡献。
第五步:展示成果
每个小组发言,展示他们的成果。
第六步:课堂讨论
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步: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对宿建德江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献、展示图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渐对宿建德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教案优秀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教案优秀三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教案优秀一课题宿建德江总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修改意见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1)、生读句子,谈感受。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宿建德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诗人情感的表达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举例:指导学生运用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3)诗歌意境的体会: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野旷”、“江清”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宁静夜晚。
(4)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4)诗人背景与时代特点: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举例:介绍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分析其与唐代诗歌的关联。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寓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举例:解析“江清月近人”中的“近”字所蕴含的诗人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和向往。
(2)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参与度比我预期的要高,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背诵,并主动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讲授诗句的修辞手法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对偶、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如让学生现场创作诗句,以便更直观地感受和运用修辞手法。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宿建德江》并理解其意境。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多音字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会运用偏旁部首和形近字的辨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孟浩然的孤寂情怀,体会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诗文的欣赏。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朗读与节奏把握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生字生词的理解与运用1. 重点讲解“德”、“宿”等字的多音字特点及其组词。
三、教学难点(一)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
(二)诗歌情感的体验与表达1. 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背景(1)展示建德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江水、小舟、树木等自然景观,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简单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1)提问学生:“如果你们是诗人,独自一人在江边,会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宿建德江》的主题——诗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文朗读1. 朗读示范在开始课文朗读之前,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2. 学生跟读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跟读,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连读。
3. 朗读技巧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朗读的技巧,包括如何根据诗句的意境调整语速和语调,如何通过停顿来表达情感的起伏。
引导学生理解,朗读不仅是读出声音,更要读出情感和意境。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宿建德江》课程教案
《宿建德江》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宿建德江》,理解诗词中的词句,把握整体内容。
2. 体会作者孟浩然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表达出的忧愁情感。
3.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的赏析,感悟诗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忧愁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词背景、作者介绍、诗词赏析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宿建德江》。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介绍作者1. 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2. 介绍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教师正音,并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四、深入赏析,理解内容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词内容,重点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关键句,体会诗人触景生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旷”、“天低”、“江清”等,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五、体会情感,感悟意境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忧愁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2.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拓展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孟浩然的其他诗词作品,感受他的诗词风格和人生经历。
七、布置作业1. 背诵《宿建德江》。
2. 搜集并阅读孟浩然的其他诗词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
真好,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现在咱们一起来读。每行的前两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老师读。明白了吗?我读题目和作者,开始。再来,要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好的,我们反过来,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你们一起读,要读得像老师这样。
3、 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⑥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还有人在干什么呢?(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思念亲人了;感到寂寞了;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那—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 ,谁来读—读这满怀的愁绪?读出了思亲之愁。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首先,通过解诗题,学生明确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通过知作者,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意和诗情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明诗意,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最后,通过悟诗情,学生深入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诗,直奔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把诗句读顺。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pō(湖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
请各小组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四步读法,读懂古诗1.回顾“四步”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知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早年有满腔政治抱负,2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各地,广交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好友。
用诗文向高官推荐自己,想要为官,没有得力的人举荐,没能实现。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于是他南下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月色当空的景色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借助工具书、对照课本注释理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通过学习古诗推荐,从而学会诗歌赏析。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通过学习古诗推荐,从而学会诗歌赏析。
教学策略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师生互动法学法:想象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知作者师:我们来猜一位诗人,他呀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家住在襄阳,世称孟襄阳,你们知道他是谁了么?你来说生:师:对么?生:对师:是的,他就是孟浩然,孟浩然的古诗你们会背诵么?生:会师:谁来?生1:师:评点,谁再来?生2:师:评点,谁再来?生3:师:评点,从同学们的背诵中不难看出孟浩然的诗大都是写?生:山水田园师:所以他是什么派别诗人?生:山水田园诗派师:我们来认识孟浩然(出示课件2)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经过了漫长的求仕路,最终因放还而隐居鹿门山,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2.回忆学法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一起回忆学习古诗的五步法(出示课件3)师生:一起回忆二、解诗题师: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五步法来学习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古诗题目师生:写课题师:你们会读课题么?生:会师:我表示怀疑,谁来?生1:师:看来我的怀疑是有根据的,谁再来读读?生2:师:我先不评价这两位同学读得怎样,我们先看看题目的意思(出示课件4)师生:宿:住宿建德江:地名:指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师:现在谁来读一读题目生3:师:(出示课件4)宿/建德江,要在“宿”的后面做停顿。
会读了么?生:会读了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生:师:对了,再一起读一读生:三、诵古诗1.划分节奏师:我们划分节奏的时候可以根据意思来划分,请同学们来划分诗歌节奏(出示课件5)节奏划分好了之后就读四遍古诗,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有节奏地读,读的时候注意多音字,前后鼻音和翘舌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宿建德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将讨论的精华记录在黑板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分析和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夜宿建德江畔所见景色的诗。它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清月近人”中的动静结合和情感表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宿建德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全诗;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的画面及其表现手法;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建德”、“江清”等;体会诗人孟浩然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的共同特点。同时,结合教材,拓展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小学五年级《宿建德江》教案
教案课题:小学五年级《宿建德江》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并能口头表达出来。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
4.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重点:1.理解整篇课文的基本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
3.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
4.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准备:课本、黑板、彩笔、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通过放一张建德江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地方。
2.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所学的《全国的江河》等内容。
3.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谈论,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呈现(15分钟)1.教师逐段呈现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互动探讨。
3.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
4.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练习,重点注意音调和语速。
三、理解(15分钟)1.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什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在宿州的哪条河流?-提到了些什么人物?-宿建德江具有什么特色?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归纳自己的理解。
3.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运用(15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写一个自己所居住地的特色河流。
3.学生两两交流并阅读对方所写的作品。
4.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图片、语言等形式将自己所写的作品呈现给全班。
五、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2.教师再次强调课文的重要内容和重点语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宿建德江的短文。
2.强调作文的要点和书写规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借景抒情。该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则是借景抒情,借江边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愁闷的思乡之情。
古诗大意: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了景物描写上。本诗在选材和表现上都颇有特色。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既是点题,又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三、初读感知
1、品读古诗,多读几遍。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
德 渚
“宿建德江”
题解: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 名篇。题目的意思是“停宿在建德江边”。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孟浩然 (689—740) 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1)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客: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齐读这句诗)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的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来,一起把这句诗读一读。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重点)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古诗《宿建德江》主要内容。(重点)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介绍作者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
三、初读感知
1.师范读
学生注意字音,朗读节奏。
2.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4.闭眼想象: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四、明诗意,悟诗情: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宿建德江》。当然,同学们肯定还有疑惑的地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句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进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诗人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学习了本首诗,我们已然体会到了诗人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将这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板书设计
(泊)烟渚
宿建德江 客(愁)新 孤寂情怀
野 天 树 江 月 人
3.体悟诗情:诗人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4.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5.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背诵全诗。
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小学语文教学教案
宿建德江
〔解题〕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
“宿”,住宿。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分析〕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
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
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语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移舟”,划动船只。
“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
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
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
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野旷”,空旷的原野。
“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清”,澄清的江水。
“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
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写作特点〕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
他善于
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
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
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他人;写日暮、旷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
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