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坚硬的稀粥读后感

合集下载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王蒙都是新时期一位颇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家。

几十年来,王蒙那大量摇曳多姿,极富创新精神的作品,一直受到文坛的追踪和关注,评论界对这位“当代文坛奇才”(张光年语)进行了几乎全方位的研究。

评论家们不约而同的注意到,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社会思想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王蒙的作品中不自觉的采用了反讽的写作手法,它以隐喻的叙事策略,在包容了表达主体自我反省意识的前提下,扩大了小说观察,思考与感受整个世界存在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态度。

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机智性和幽默性,也就具有更高的审美愉悦性。

一反讽的内涵反讽一词在在希腊语里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理想国》中,特指“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即一种自贬式佯装的诡辩。

因此,一般认为反讽始于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意思是反话,反诘。

浪漫反讽派代表人物弗·施莱格尔认为反讽是“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是而非的,只有凭借一种是矛盾态度才能抓住其互相抵触的总体性”,在他看来,“滑稽(即反讽)乃是绝对与相对之间的斗争,即同时意识到对现实的一篇完整记述应具有非或必然性和必然性。

”在经历了传统反讽和浪漫反讽之后,巴赫金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峰。

在巴赫金眼中,最基本的反讽形式就是笑谑式的反讽,因为正是笑“把古老的描绘语言的形式组织起来,这些形式最初正是用来嘲笑他人语言和他人直接运动的”。

这些包含着笑谑的嘲讽可以说是人类最初,也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最起码在巴赫金看来是这样的。

而且各种嘲讽的因素“通常是与模仿取笑和滑稽戏密不可分的,它能使题材摆脱趣味索然的格式,过时而毫无意义的传统成分”。

而一旦嘲讽与“模仿取笑的滑稽戏”相结合,它便能产生啼笑皆非的反讽效果。

笑谑式的反讽可以说是巴赫金“对话性”理论的一个具体表现,既然“讽刺的基础是对话”,那么反讽作为讽刺的一种重要手段自然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

对巴赫金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主人公(或者根本没有主人公),读者与书中角色之间的对话在这一对关系中,不同发言者的思想,情感等都在或公开或隐秘的层面上交流。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摘要: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的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

细读文本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质疑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理性分析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深入。

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使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细读文本;质疑;理性分析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

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逐步学会对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

因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身体验得来的。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这与文学阅读的要求不谋而合。

因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而且还是阅读者感觉、理解、思想和观念的生长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就是立体的、多维的。

因而,在文学课上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大有裨益。

一、细读文本——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见微知著是细读文本的根本。

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时,要求学生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激活学生感受体验和直觉想象文学文本的能力。

这种细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逐段的钻研体味,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学作品中提取信息的阅读。

《祝福》是学生中学就学过的作品,开篇即写“我”在回到鲁镇后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我们让学生对“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句话进行讨论。

鲁迅为什么用一个“剩”字?主人已离去,客人还在书房,完全可以用“留”字,但一个“剩”字,已把“我”的尴尬处境披露无疑:留下吧,明摆着不受欢迎;离开吧,这是回故乡的第一天,真的是留也不是,走也不是。

你一直都在——用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坚硬的稀粥》

你一直都在——用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坚硬的稀粥》

在这里还需要 注意的一点是 ,王蒙在文 中的意思可能是 主要体现在爷爷在家 中四十年 的稳健地位 ,徐姐虽不是 说片面发展经济之偏颇 , 而依现在 的学术研究看来 , 集 中力 量 发展经 济其实有 效避 免 了如前苏 联般 的 民族 主义 的积聚 滋
生 ,从 而避免 了这方 面的问题叔婶、 “ 我” 所代表的传统保守主义意识 形态
步, 正好是有了三十年缓冲 的时间积淀 , 但还 是要 避免及及 时
敏锐 的发现 由此 而 滋生 的种 种汉 族与各 少数 民族 之间 的矛 盾。这个也是应该看到 的。
王蒙 《 坚硬的稀粥》 这一个文本深刻的涵盖了 中国 当 前 社
我这里 , 稳如泰山 , 恒定未变 。
境况 的窘 况转移开来 , 转移 到 自由、 平等 、 博爱等 大而空 洞 的 教条理论 中, 宣扬其是超越 阶级对立 的制度 。
二、 对文本人物予以意识形态类型的分 类分析
( 一) 爷爷 、 徐姐 所代表 的官僚 制、 保 守主义的意识形 态类

往充 当此类角色 。 ( 三) 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类型
三、 从现在 中 国文化 政策 、 文化遗产保 护政 策谈 国
家 意 识 形 态
自十七 大乃 至更 早 , 国家 开始 重视 文化 的发展 , 培育 民族 文化 ,从而大力开展 物质 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 性工作 , 这在新 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之前是从来未有过的 。 从
在弗洛姆看来 , 这一类 多是既得利益者 , 且 贯穿于各个社 会类型 中, 他们试 图把政 治体 制问题都转变为管理 问题 , 从而
保持官僚体制的稳健 运行 。
( 二) 传 统 保 守主 义 意 识 形 态类 型

坚硬的稀粥(节选)

坚硬的稀粥(节选)

坚硬的稀粥(节选)作者:王蒙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9年第06期我们家的正式成员包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我、妻子、堂妹、妹夫,和我那个最可爱的又瘦又高挑的儿子。

他们的年龄分别是88岁、84岁、63岁、64岁、61岁、57岁、40岁……16岁,梯形结构合乎理想。

另外,我们有一位比正式成员还要正式的不可须臾离之的非正式成员―徐姐。

她今年59岁,在我们家操持家务已经40年,她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她,而且,她是我们大家的“姐”,从爷爷到我儿子,在徐姐面前天赋人权,自然平等,一律称她为“姐”。

我们一直生活得很平稳,很团结。

包括是否认为今夏天气过热,喝茶是喝八块钱一两的龙井还是四毛钱一两的青茶,用香皂是用白兰还是紫罗兰还是金盾,大家一律听爷爷的。

从来没有过意见分歧,没有过论证争鸣相持不下,没有过纵横捭阖,明争暗斗。

连头发我们也是留的一个式样,当然各分男女。

几十年来,我们每天早晨六点十分起床,六点三十五分,徐姐给我们准备好了早餐:烤馒头片、大米稀饭、腌大头菜。

七点十分,各自出发上班上学。

爷爷退休以后,也要在这个时间出去到街道委员会值勤。

中午十二时,回来吃徐姐准备好的炸酱面,小憩一会儿,中午一时三十分,再次各自出发上班上学。

爷爷则午睡至三时半,起来再次洗脸漱口,坐在躺椅上喝茶读报。

到五点左右,爷爷奶奶与徐姐研究当晚的饭。

研究是每天都要研究的,而且不论爷爷、奶奶还是徐姐,对这一课题都兴致勃勃。

但得出的结论大致不差:今晚上么,就吃米饭吧。

菜嘛,一荤、一半荤一半素、两素吧。

汤呢,就不做了吧。

就做一回吧。

研究完了,徐姐进厨房,劈哩啪啦响上三十分钟以后,总要再走出来,再问爷爷奶奶:“瞧我糊涂的,我忘了问您老二位了,咱们那个半荤半素的菜,是切肉片还是肉丝呢?”这个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爷爷和奶奶互瞟了一眼,做了个眼色,然后说:“就吃肉片吧。

”或者说:“就吃肉丝吧。

”然后,意图得到了完满的贯彻。

大家满意。

贺兴安《王蒙评传》序

贺兴安《王蒙评传》序

贺兴安《王蒙评传》序
不知哪一年,王蒙写了一篇有荒诞派色彩的小说《坚硬的稀粥》,内容晓示了种习惯势力的改变之难。

小说终究是小说,又不是新闻报道,却有人拿来与现实状况作对照,进而影射、上纲、深文周纳、落井下石,照例是出现了一面倒,众口一辞地在影射在作文章。

这影射是“四人帮”时期惯用的拙劣而卑下的手法,这时候又用上了。

这类可笑的文字,最先引自一个所谓“读者来信”,以后就东一篇西一篇地出来围攻,这类影射文章很容易写,也很容易登,唯有为这篇小说作一点辩解的文章却得不到发表,这类戏法,历来都是如此做的,所以也不足为奇。

此时王蒙不免是孤军作战,好在明人眼里都看得明白,很明显地是一种蓄意诬谄,一闷棍打下来,让你无法招架,从此就开不得口,其用心何其险也。

岂料这打算落了空,王蒙和别的作家,虽无法登出为之辩解的文章,却写了不少关于“粥”的文章,这并非是实在闲着无事,而是以数量不少的“粥”文学卫护着那篇小说。

那真是有趣得很,倘有人将当时这类文字统统收集在一起,在当代文学史上聊备一格,也并非算是多余的事。

我以为这样的交锋很有一些特色,你既然处心积虑地要置我于死地,我却好整以暇地在这边清闲自在,一场纠纷,只落得个设计者自讨没趣而告终。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

王蒙小说研究1、王蒙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轰动文坛,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以1978年为界,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青春+革命的作品:第一类以《青春万岁》为代表,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小豆、春节》等作品;第二类作品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为代表,其中包括复出后创作的《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

他认为自己创作的真正起步是从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布礼》之后,《布礼》是王蒙探索小说的第一篇作品,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王蒙热。

2、王蒙艺术主张变化:(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青年时对文学干预生活说法是极力推崇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后来认为文学的功能只能干预人的心灵,它的作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之后才能显示出来。

(2)关于文学的描写对象,比较注重通过情节来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到注重写人的厂家、情绪、心理等,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拓展。

(3)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法,反对将创作手法单一化、阶级化,文学表现手法应丰富多样。

3、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1)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摒弃传统手法的呆板和简单,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拿来了随意性和复杂性,如《杂色》曹千里与老与的对话;自由联想打破客观的时空界限,根据主人公心理活动重新组合,如《春之声》由主人公岳之峰的自由联想组合而成,全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坐在火车里随车身的晃动蜂拥而来的各种联想。

(2)多重的结构形态:1978年之前王蒙的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单线型结构,复出后《布礼》打破客观时空界限,按照主人公心理时间重新组合,使过去、现在、内心、外界、欢乐、悲伤、阳光、黑夜相互迭替交错而又呈姿色,产生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多线型的结构(心理结构或任意结构)。

《杂色》是双层次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对主人公曹千里革命历程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一条是对那匹杂色老马壮心不已的象征主义的渲染。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答: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

早餐改革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

《冬天的话题》: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

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

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

静珍: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

倪吾诚形象。

《恋爱的季节》: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

所谓少女情怀。

《失态的季节》:反右斗争中知识分子的人生塌陷。

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子)等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变奏。

《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续篇。

写62年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钱文等的人生经历或国家形势。

《狂欢的季节》:文革叙事。

对文革的书写,钱文远走新疆。

改革类:《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

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

3、气势之美。

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

4、幽默、反讽等。

《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王蒙坚硬的稀粥读后感

王蒙坚硬的稀粥读后感

稀粥里的民情——读《坚硬的稀粥》带着对这篇文章文字风格的喜爱,轻松的读完了全文。

和上一篇《春之声》比,显然这篇诙谐幽默带点无厘头的《坚硬的稀粥》更符合我的胃口。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还是仔细阅读了解了王蒙和他的这篇经典之作。

乍一看王蒙先生絮絮叨叨一直在写家庭琐事,吃喝拉撒睡,百态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随着他的思路走,就能发现,王蒙是自有其高妙之处的,他依旧在谈政治。

并不是在那里不厌其烦地单纯唠叨一大家子人如何吃好一天三顿饭的事。

他暗示给人的东西比这要多得多。

“新风日劲,新潮日猛”,各种观念在矛盾中撞击,“在兹四面反恳含悲厌旧,八方涌起杯梦维新之际”,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模式化受到威胁和挑战。

小说叙述了一个四室同堂的大家庭因膳食改革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这一家庭内部的变化不正是当时中国改革的缩影吗?一个的国家不正类似于一个大家庭吗?膳食的改革牵动家庭中的各种势力,爷爷是权威的当政者;儿子是新新力量,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新一代的青年们;徐姐是勤劳的底层劳动者,旧体制的奉行者;以及堂妹夫的知识分子派,爸爸的中层阶级,还有诸如我和妻子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人物。

小说最后让膳食改革之后的一家人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者没有生搬硬套、大段引用固有的理论来教化读者,而是将一个高度严肃的政治问题作了一个比方,浅化到人人都了解的家长里短的小事。

读者联想开来,是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看完这篇小说,读者对党的政策方针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在王蒙早先的许多作品中,同为谈政,却带有许多批判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道的变迁,舆论限制少了许多,言论自由也大行其道,而王蒙的文章,却多了许多的宽恕之道。

他不是在宣扬政策,不是在唱赞歌,而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世界全新的认识。

在新旧世界大交替的环境下对民族和国家未来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所以,读王蒙作品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了解现代中国政治之功过,更在于引发思考,拥有更加深刻全面、足够高度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_作文2300字_读后感作文_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_作文2300字_读后感作文_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蒙经典读后感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1我虽然也喜欢写些文字,但因为不是语文老师的缘故,我的时间已被本职专业占用太多。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读专业以外的书籍甚少,我从前所用的文字完全是靠小学初中和高中一部分时间在语文课中得来的。

尽管如此,我对于有限的文字仍然是个挑剔的人。

即便是在不多的行车旅途中携带一本名著或散文诗集,我也不是都很认真地阅读。

但近日来,我读了王蒙的散文竟是爱不释手。

我利用了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读它,甚至在给学生上视唱练耳课时,我也把<<王蒙散文>>摆在钢琴架上,趁学生读谱的那一会和让学生听单音、音程、和弦的那会偷偷地看上一页,这感觉是多么奇妙又是多么美妙。

它似乎让我又回到了绽放着青春活力的学生时代,让我又一次地回忆起在师大学习音乐专业期间,在学校后山的教师琴房的窗外,因家境不好交不足上小课的学费我在夏天冒着酷暑冬天忍着严寒偷听老师给其他学生上课时的画面。

那画面不也曾带给了我无比奇妙而美妙的感觉么?王蒙散文里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三篇题与音乐有关的文章<<音乐与我>><<行板如歌>><<在声音的世界里>>,如果不是他自己说连五线谱也不会认识,我真是会断定这样的文章绝对出自专业的资深的声乐或器乐工作者。

他在文中几乎提到了世界音乐宝库里所有的最华美精致的乐曲,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他对于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理解完全要比我深刻的多,而得到我共鸣的则是他能准确地区分和感受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大师音乐的不同风格并能享乐其中。

我特别喜欢他在提到敬仰贝多芬的音乐时用了"我五体投地地喘不过气来”这十一个字,我觉得再恰当不过了。

他对于音乐不仅是有着广博深沉地理解和感受,通过文字他还将音乐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作品的一部分有情有爱地表达出了。

王蒙

王蒙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如何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来翻新求变,已经成为创作家们深深关注的热门焦点。在这一方面,王蒙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王蒙的丰富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王蒙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新鲜感,给广大读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就语言艺术而言,在王蒙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技法。这些具体技法,有的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有的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还有的则是一种从所未有的崭新创造。本文甘冒浅陋,愿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王蒙的语言特色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姜静珍是倪吾诚的妻姐,是《活动变人形》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冷酷、凶恶,性格心理变形扭曲,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牲牺品,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表现她痛苦的内心世界,她是一个被同情的吃人者却不自觉地加入到吃人者行列。
以王蒙的一篇小说为例简单分析王蒙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改良
[ 标签:小说 意识流,王蒙,小说 ] (1)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焦点人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我的先生王蒙

我的先生王蒙

我的先生王蒙作者:方蕤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06期“催人泪下”王蒙从理论上非常肯定包括购物在内的日常生活,他在小说里热情地描写过人们在百货公司看到琳琅满目商品时的欢乐情景。

他也常常表示有热情陪我去逛商店。

然而,一旦真去,他只会做“催人泪下”的事情。

“催人泪下”,就是不停催促,直到别人难以忍受。

王蒙生活节奏快,变化也快。

他喜欢催人。

早餐一般由王蒙掌勺,我还没洗嗽完毕,他已不停地在喊,面包烤好了都凉了,吃不吃啊?知道他是好心,却让你不能从容。

出门赴约会,发一封信,取一个包裹,缴水费电费,他都会急慌慌地催人不止,于是我将他的特点总结为:催人泪下。

女儿对我的活学活用赞赏不已。

去老干部俱乐部游泳,别人都是活动、热身,然后再下水游,边游边悠闲地聊天。

王蒙却是直奔主题,忙不迭下水就游,上岸后目不斜视,合衣回家。

朋友们都问:王蒙怎么什么都不耽误?游泳、爬山、打球、开会、赴约、下馆子、看孙子、出国、学英语……还能写出这么多作品?按他的说法,变化着做事,兴奋点转换,大脑可以得到积极、健康的休息。

事情越多,生活越丰富,休息也越好。

王蒙效率高,体现在他的“选择记忆”上。

爱看的书看得快,记得住。

忘却烦恼,忘却不快,忘却那些乌七糟八的事。

王蒙爱惜时间,效率也体现在时间的使用率上。

有时候客人一来,说起来没完,遇到这种情况我束手无策,王蒙真敢给人下不来台,他会说:“我还有别的事,今天就谈到这里吧。

”直接下逐客令。

90年代初,王蒙离开文化部部长的位置,许多朋友一直关心着我们。

宗璞和蔡仲德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对。

我们常到他家做客,参观蔡仲德先生培植的花园,听听宗璞义正词严的表述,在她那书香幽静的环境里聊天也是一种享乐。

有一年,王蒙约了宗璞夫妇去香山游玩,且说中午要去某西餐馆吃饭,说那家有点小名气,尼克松访华时来过这家餐馆。

然后强调了由我们来做东。

饭后,王蒙悄悄跟我说:“一会儿你去结账。

”我说:“钱不是在你那吗?”“不对吧?”说着,王蒙上下左右一通翻找。

坚硬的稀粥原文

坚硬的稀粥原文

坚硬的稀粥原文:【坚硬的稀粥赏析】坚硬的稀粥王蒙(1)【坚硬的稀粥赏析】坚硬的稀粥王蒙(1)坚硬的稀粥(1)王蒙我们家的正式成员包括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我、妻子、堂妹、妹夫,和我那个最可爱的瘦高挑儿子。

他们的年龄分别是88岁、84岁、63岁、64岁、61岁、57岁、40岁。

16岁。

梯形结构合乎理想。

另外,我们有一位比正式成员还要正式的不可须臾离之的非正式成员__徐姐。

她今年59岁,在我们家操持家务已经40年,她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她,而且,她是我们的“姐”,从爷爷到我儿子,在徐姐面前天赋人权,自然平等,一律称她为“姐”。

我们一直生活得很平稳,很团结。

包括是否认为今夏天气过热,喝茶是喝八块钱一两的龙井还是四毛钱一两的青茶,用香皂是用白兰还是紫罗兰还是金盾,大家一律听爷爷的。

从来没有过意见分歧,没有过论证争鸣相持不下,没有过纵横捭阖,明争暗斗。

连头发我们也是留的一个式样,当然各分男女。

几十年来,我们每天早晨六点十分起床,六点三十五分,徐姐给我们准备好了早餐:烤馒头片、大米稀饭、腌大头菜。

七点十分,各自出发上班上学。

爷爷退休以后,也要在这个时间出去到街道委员会值勤。

中午十二时,回来,吃完徐姐准备好的炸酱面,小憩一会儿,中午一时三十分,再各自出发上班上学。

爷爷则午睡至三时半,起来再次洗脸漱口,坐在躺椅上喝茶读报。

到五点左右,爷爷奶奶与徐姐研究当晚的饭。

研究是每天都要研究的,而且不论爷爷、奶奶还是徐姐,对这一课题兴致勃勃。

但得出的结论大致不差:今晚上么,就吃米饭吧。

菜吗,一荤、一半荤半素、两素吧。

汤呢,就不做了吧。

就做一回吧。

研究完了,徐姐进厨房,劈哩啪啦响上三十分钟以后,总要再走出来,再问爷爷奶奶:“瞧我糊涂的,我忘了问您老二位了,咱们那个半荤半素的菜,是切肉片还是肉丝呢?”这个这个,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爷爷和奶奶互瞟了一眼,做了个眼色,然后说:“就吃肉片吧。

”或者说:“就吃肉丝吧。

[坚硬的稀粥读后感]坚硬的稀粥

[坚硬的稀粥读后感]坚硬的稀粥

[坚硬的稀粥读后感]坚硬的稀粥坚硬的稀粥一:关于教育家洛克的故事一、概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

《教育漫活》是洛克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洛克围绕青年绅士的培养,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关于教育的作用,洛克的论述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他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千差万别都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难能可贵的,它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意识、争取政治平等和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洛克是学习医学出身的,他是第一个提出精密体育理论的教育家,认为身体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身体的健康不但需要养护,而且更要锻炼,他提出的一整套体育方法,至今仍有许多可取之处,他的“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的论断更成为至理名言。

洛克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行是绅士最重要的品质,他的道德观同样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因为他否定天赋道德原则,认为凡是给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

在各种德行中,洛克最注重的是理性和礼仪。

在德育方法方面,洛克反对封建教育的空洞说教和体罚,主张说理,要求通过生活实践及早予以管教、锻炼,奖惩要得当,要注意榜样的影响,这些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诚然,洛克所主张的道德及其教育仍然带有浓厚的贵族性质,这是他的局限性。

洛克的智育思想是颇具特色的,由于他特别强调知识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理解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领会和掌握知识,这种观点使他成为教育史上所谓“形式教育”的倡导者之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洛克精心设计了一个以实用科目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满足资产阶级事业家处理公私事务的实际需要。

洛克还提出许多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和鼓励儿童的好奇心、上进心、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循序渐进、训练思维等等。

王蒙《坚硬的稀粥》读书笔记

王蒙《坚硬的稀粥》读书笔记

王蒙《坚硬的稀粥》读书笔记《坚硬的稀粥》是王蒙的一部短篇小说,以一种独特而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所吸引,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读书笔记。

一、故事情节《坚硬的稀粥》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家三口在煮粥过程中的互动展开。

主人公老陈和妻子小张以及女儿小慧,在煮粥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而尴尬的事情。

老陈是一个固执的人,坚持要用传统的方法煮粥,而小张和小慧则更倾向于现代化的煮粥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还引发了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等问题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在《坚硬的稀粥》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老陈、小张和小慧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老陈是一个传统保守的人,他坚信传统的煮粥方法是最好的,不愿意尝试新的煮粥方式。

他的性格倔强、固执,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可爱。

小张则是一个开放现代的人,她更喜欢尝试新的煮粥方式,对传统的煮粥方法并不太感冒。

她的性格直爽、泼辣,有时也有些霸道。

小慧则是一个可爱又聪明的女孩,她在故事中起到了连接老陈和小张的作用,通过她的言行和思想,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

三、艺术手法1. 幽默讽刺王蒙在《坚硬的稀粥》中运用了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通过老陈、小张和小慧在煮粥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和矛盾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这种幽默讽刺的手法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象征隐喻王蒙在《坚硬的稀粥》中运用了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通过煮粥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象征了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种象征隐喻的手法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厚度,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3. 细腻描绘王蒙在《坚硬的稀粥》中运用了细腻描绘的艺术手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这种描绘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稀粥为什么坚硬?——重读王蒙《坚硬的稀粥》

稀粥为什么坚硬?——重读王蒙《坚硬的稀粥》

稀粥为什么坚硬?——重读王蒙《坚硬的稀粥》
胡健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7)006
【摘要】《坚硬的稀粥》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膳食改革的故事,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中中西文化问题的审美理解:脱离实际的高论与改革不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反倒容易沦为让人亢奋一时却又毫无收获的折腾.小说让人在笑声中思考,充满了象征意味与政治智慧.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胡健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少儿出版:坚硬的稀粥 [J], 王一方
2.《坚硬的稀粥》断想 [J], 别桦
3.坚硬的稀粥——典型美式狂想《铁人》 [J], 禾言;唐丰;
4.读王蒙《坚硬的稀粥》随想 [J], 陈廷宴;
5.《坚硬的稀粥》篇名符号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J], 卓成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蒙′95随笔的文体特征

王蒙′95随笔的文体特征

作者: 钟友循
作者机构: 长沙电力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70页
主题词: 王蒙;文体特征;人文精神;躲避崇高;语言风格;随笔;创造力;终极关怀;知识分子;汪洋恣肆
摘要: 王蒙一向以其独特的语言才华著称于世。

但自从他起而捍卫王朔力倡“躲避崇高”以来,其文风却发生了变化。

他的′95随笔的新的文体特征是:(一)“躲避鲜明”;(二)“力求圆通”。

这并非偶然。

而其根子,是在于王蒙因其“往昔记忆”所生的“内心恐惧”所导致的“直面俗世”倾向,在“躲避崇高”问题上连他自己也感到“理亏”、心虚”、“力乏”、“气弱”。

故其′95随笔,恰似“坚硬的稀粥,给人以“江郎才尽”之感。

读书使我更好

读书使我更好

王蒙读书使我感觉良好近日,我们前往王蒙先生的家中拍摄他的书房。

我知道写作是需要大量个人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一生都能够潜心于写作的人,会很珍惜时间,我也格外地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感觉王蒙先生家中的书房,透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书房并不太大,铺着地毯,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台用于写作的电脑,两面摆放着书架。

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得很整齐很有秩序。

王蒙先生指着中间的书柜告诉我们:“我还是比较重视工具书的,所以《词源》、《辞海》等我预备得还是比较全的。

这里的书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工具书。

”提到工具书,王蒙先生给我们讲起了一段小故事:我女儿小的时候,她看我整天查字典,就问她妈妈:“爸爸每天看的那本厚书是什么书啊?”她妈妈说:“这叫字典。

”“字典是干什么的?”她妈妈就给她解释:“当你有字不认识的时候就去查。

”我女儿很惊讶说:“我爸爸有这么多字都不认识呀?要不他干嘛用这么厚的字典?”王蒙笑着说:“我觉得她对我的评价特别对,一看这个,就说明我有这么多字都不认识。

”紧挨工具书书柜的全部是他创作的书的外文版——韩语的《活动变人形》,俄语的《王蒙选集》,德语的《夜的眼》,泰国诗琳通公主翻译的《我的蝴蝶》,罗马尼亚出的《深的湖》,美国出的《坚硬的稀粥》……王老不厌其烦地一一介绍着书架上的书,我望着全是外文版的“满眼书”感叹道:“您记忆得太清楚了!”王蒙先生却说:“这就像自己个儿的孩子似的,怎么能混了呢?”有人这样说:“王蒙在上世纪50年代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初登文坛,80年代以《蝴蝶》、《春之声》、《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蜚声文坛,本世纪初又有《我的人生哲学》、《尴尬风流》搅动文坛,王蒙的文学创作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先生的写作生涯,我想他是真正“笔耕不辍”的人,不论身兼何职,他的创作步伐都从来没有停滞过。

王蒙曾经说过:“我参加革命比较早,我去新疆也从最具体的组织工作做起,建立团支部,吸收团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粥里的民情
——读《坚硬的稀粥》带着对这篇文章文字风格的喜爱,轻松的读完了全文。

和上一篇《春之声》比,显然这篇诙谐幽默带点无厘头的《坚硬的稀粥》更符合我的胃口。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还是仔细阅读了解了王蒙和他的这篇经典之作。

乍一看王蒙先生絮絮叨叨一直在写家庭琐事,吃喝拉撒睡,百态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随着他的思路走,就能发现,王蒙是自有其高妙之处的,他依旧在谈政治。

并不是在那里不厌其烦地单纯唠叨一大家子人如何吃好一天三顿饭的事。

他暗示给人的东西比这要多得多。

“新风日劲,新潮日猛”,各种观念在矛盾中撞击,“在兹四面反恳含悲厌旧,八方涌起杯梦维新之际”,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模式化受到威胁和挑战。

小说叙述了一个四室同堂的大家庭因膳食改革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这一家庭内部的变化不正是当时中国改革的缩影吗?一个的国家不正类似于一个大家庭吗?膳食的改革牵动家庭中的各种势力,爷爷是权威的当政者;儿子是新新力量,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新一代的青年们;徐姐是勤劳的底层劳动者,旧体制的奉行者;以及堂妹夫的知识分子派,爸爸的中层阶级,还有诸如我和妻子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人物。

小说最后让膳食改革之后的一家人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没有生搬硬套、大段引用固有的理论来教化读者,而是将一个
高度严肃的政治问题作了一个比方,浅化到人人都了解的家长里短的小事。

读者联想开来,是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看完这篇小说,读者对党的政策方针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在王蒙早先的许多作品中,同为谈政,却带有许多批判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道的变迁,舆论限制少了许多,言论自由也大行其道,而王蒙的文章,却多了许多的宽恕之道。

他不是在宣扬政策,不是在唱赞歌,而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世界全新的认识。

在新旧世界大交替的环境下对民族和国家未来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所以,读王蒙作品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了解现代中国政治之功过,更在于引发思考,拥有更加深刻全面、足够高度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