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即中篇《布礼》《蝴蝶》,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2.《春之声》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还是“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即其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有机可寻,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他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以新的火车头与旧的车厢喻新旧之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之不同-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本文应用西方意识流理论,从“采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和“意识流在小说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春之声》等所谓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关键词:东方意识流小说西方意识流小说差别1978到1980年间,王蒙先后发表了《春之声》等六篇创新小说。

这些小说没有采用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叙述方法,比如描述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突出而复杂的典型人物,以及描绘人物性格生成的典型的社会环境等,而是尝试采用了意识流等新的表现手法。

这一举动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并引发了有关意识流的讨论。

但是,有人很快发现这些创新小说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有本质的不同。

于是,评论界就把王蒙的六篇创新小说,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

下面,我们就以《春之声》为例,分析王蒙的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

要认识二者的不同,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识流。

从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佛吉尼亚·沃尔夫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的启发下,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即通过描述人物的想象、联想和回忆,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

所以,严格来说,意识流不是一个理论流派,只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在西方曾风靡一时。

它对拓展文学描述的范围(传统小说擅长表现外部世界,而意识流小说则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

《春之声》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一)使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不同。

《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这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主人公岳之峰的一连串的意识流动。

从进入闷罐子车那一刻起,岳之峰就浮想联翩:由天真而甜蜜的童年、落后而淳朴的黄土高原,联想到改革开放后广州人丰富多采的生活;由落后的中国联想到科技发达的美国、德国;由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繁华,联想到之前中国的落后;由回家过春节,联想到1956年因回家探望地主身份的父亲,而检讨了22年。

春之声——精选推荐

春之声——精选推荐

《春之声》作品赏析在《春之声》中,王蒙成功地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并加以中国化和自己的创造性使用。

所以,要理解这篇小说,必须先摘明白什么是意识流,王蒙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或“误用”。

意识流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他曾借用“流水”比喻人的意识流动的状态,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

这一观念后来被小说家所借用。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神表现出来”。

从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等人的意识流小说看,意识流小说深入地透视现代西方人的处境,反映现代意识和现代经验的本质,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

它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原则,否定事件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隋节。

意识流小说作家注重自由联想律,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作家应该写出这种非理想的人的意识的流动,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的思维富于跳跃性,从这一处跳到另一处往往没有什么道理好讲。

有时候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本人的思维也遵守这种思维规律,他可能进入自动化写作的状态,有意地放弃理性的控制,自由地任凭下意识牵引自己的笔。

王蒙的意识流离西方的真正的意识流距离较远,它基本上只是一种煮识的合理流动,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心理独白或心理活动还有较多的关联。

这种意识是理性的,从一处跳到另一处都有明显或潜在的逻辑关系。

而且,意识流只是一种具体的小说写作技巧,而不是像真正的意识流小说那样是用意识流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创作原则来组织全篇,在《春之声》中,情节是有头有尾的,还是人物,有故事,有起承转合,符合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所以,王蒙在《春之声》中所用的意识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识流,但是,这种有限度的借用却可能正是正确的使用方式,它真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创造出了富于魅力的文学表达,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崭新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感受,造成了思想与情感的冲击力,而这些新鲜感受正是王蒙试图告诉大家的,这种外部感受和小说内容一起共同建构了对那个时代的宏伟想像,使那一列平淡无奇的闷罐子车具有不同凡响的神奇色彩,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
口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Wil iam James, l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可以称得上既具有鲜明的 现代性又具有“ 东方” 特色。其现代性主要表现
在:
1842一 0) , 流水” 喻 191 借用“ 比 人的 意识流动的状
态, 称之为“ 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
流’ 〕 识流” 说家主 直接 人物 识流 , “ 。 意 [‘ 小 张 记录 意
的本质, 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 其描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当中国重新打
开国门, 实行改革开放, 进行伟大的历史变革之 际,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不断繁荣、 发展、 更迭的 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 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 实。它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 遵循柏格森," tijL 理时间” 的原则, 否定事件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 蝎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 中国新时期文坛最早借鉴西方“ 意识流” 手法 进行创作的是茹志鹃与王蒙, 然而影响力之大, 自 然当推王蒙。王蒙是同代人最富有艺术探索精神 的作家之一, 新时期王蒙甫回文坛便迅速推出《 布
动的轨迹,把变化多端、 “ 无人知晓、 不受限制的精
神表现出 。 从 斯、 斯特、 芙和 来” 乔伊 普鲁 0[21 伍尔 福
克纳等人的意识流小说看, 意识流小说深人地透 视现代西方人的处境, 反映现代意识和现代经验
首先, 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集聚在人物 心灵世界的塑造上, 着意于心理描写, 剖析人物的 精神世界。在王蒙看来, 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 写感情, 写联想和想象, 写意识活动, “ 它能探索人
些” 《 。 夜的眼》 题便是如 作者说:“ ] ’ [ 的主 此。 我觉
得《 夜的眼》 包含的东西是比较多的。它里边“ ” 既 有负担, 又有希望; 既有伤痕, 又有跨越伤痕向前 进的努力; 既有思考, 又有感受; 既有想不清的地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作者:汪双英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

意识流概念从论及关于人的意识活动特点,即人的意识是一个流动不息的过程,发展到文学中的小说创作领域时,已是专指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小说”。

它以表现人类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要内容和方式,也就是说意识流能够反映人的心灵真实和心理现实,因而又被称作心理小说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心理学残余。

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著名作家王蒙是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之一。

“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于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特殊的经历熔铸成他特别的文体”。

①1979年回到北京后,他成为新时期创作力喷发最为壮观的作家之一。

“有许多作家都在探索小说的叙述艺术”,但“没有一个作家能像王蒙这样多方面地领小说艺术革新风气之先”。

②《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突破狭窄的政策模式,力图实现艺术视线的转移;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创作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则推进了中国当代小说的现代性进程;《杂色》等作品以隐喻、象征结构体现对文化哲学意味的追求;长篇小说“季节系列”是王蒙在叙述技艺上大胆实验的成功范例。

王蒙较多新奇的创造,与时代、体验、个性都有不小关系,而其中的意识流创作当是最值得称道的。

王蒙在为其作品《蝴蝶》的英、德文译本所写的序言中曾自解道:“我作为小说家就像一只大蝴蝶。

你扣住我的头,却扣不住腰。

你扣住腿,却抓不着翅膀。

”③这段风趣的内心独白被借用来盘点王蒙文学创作的“意识流”观是最贴切不过的。

我以为以下的“王蒙自白”最可以诠释那段自解,从而为我们呈现他本真而朴素的“意识流”观:“我不是意识流专家”,“不要把它(意识流)搞得很神秘,应该把它放在适当的地位”。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文章概述了意识流小说的概念及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对比分析了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的异同:相同的是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都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

他们在作品中使用了类似的意识流技巧;但王蒙的小说又有和乔伊斯小说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特点,富有中国的时代气息,整个小说富有朝气和希望。

标签:詹姆士·乔伊斯;王蒙;意识流;《尤里西斯》;《春之声》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以各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文学作品。

意识流就是这个时代小说形式的一种。

它最早产生于西方,到“五四”运动时期,被我国的文人所接受。

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是意识流小说的辉煌时代,它兴起于西方,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的作品。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到“意识就是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

‘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

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

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

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伴随着“五四”运动涌入了中国。

在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新文学开创时期,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

第二个高峰期是70年代末,在王蒙的倡导下而兴起地意识流创作之风。

詹姆士·乔伊斯和王蒙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二、王蒙的《春之声》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春之声》是王蒙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与《墙上的斑点》相比较,我们发现《春之声》确实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如采用人物内心独白和新的时空体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描写感觉印象等。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王蒙的小说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和叙事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式特点。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中国的一些作家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而创作出的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的小说,我们称之为“东方意识流”或“心态小说”,实际上就是西方意识流的中国化,即西方意识流技巧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政治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思想上实行了大解放,经济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新时期,显示出一股勃勃生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了,内心更复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事物传到中国来,中国开始了在古老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在文坛上,中国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受,于是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形式和手法来反映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以及处于这一重要的大转变时期的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反思过去,歌颂新时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祝福。

而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家中,不论是在歌颂新时代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上,还是在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王蒙都走在了前列。

他在80年代初发表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风筝飘带》、《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他在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们都是王蒙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小说。

“意识流”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私有的、常变的和连续的,意识活动在任何一点上都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着,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王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

王蒙与西方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

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维吉尼亚·伍尔夫。

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

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

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王蒙认为,西方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的心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意识流能够逼真地“写人的感觉”;他还认为,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能增大跨度和容量,可以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

于是王蒙开始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使用放射性结构和跳跃的节奏来缩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描写人物复杂细微的意识流动。

《风筝飘带》在文革动荡的那个年代,女人公素素本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经历又很曲折的姑娘,但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各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支柱,加之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多少人生意义。

佳原也同样经历过心灵的苦旅,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放弃做人的真诚,他把被他人撞伤的老太太送回家,虽然遭人误解,但无怨无悔。

他用他独特的善良和"憨"感化、影响着素素,唤回了素素的多彩的梦想。

小说通过佳原和素素这段热恋情人谈恋爱时所遇到的麻烦反映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结构全文,以内在的心理时间取代了客观的现实,素材如浮出"意识"水面的冰块,随着主人公心绪的流动而呈现跳跃性分布。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浅析王蒙 《 春之 声》与乔伊斯 《 尤里西斯 》
他 山 之石
浅析王蒙 《 春之声 》与乔伊斯 《 尤里西斯 》 院
【 摘
陕 西西安
7 1 0 0 3 8 )
要 】 文章概述 了意识流 小说 的概念及在 中国和 西方 的发展 , 对 比分析 了王蒙 的 《 春之 声 》和乔伊 斯的 《 尤里 西斯 》的异 同: 相
他的 《 心 理学 原理 》一 书 中 , 提到 “ 意 识 就是 其本 身而 言并 非是 许 多 截 成一 段一 段的 碎 片 。‘ 链 条 ’或 ‘ 系 列 ’之 类 的字 眼都不 能 恰 当 地 描述 意识 最初 呈现 出来 的样 子 。它不 是片 断 的连接 , 而 是流 动 的 。用 河 ’或 流 ’这 样 的 比 喻 才 能最 自然 地 把 它 描 述 出来 。 此 后 再谈 到它 的 日 寸 候, 我们 就称 它 为思 想流 、 意 识 流 或者 主观 生 活 之流吧。 ”法国 哲 学家 柏格 森 强调 并 发 展 了这种 时间 感 , 提 出 了心 理 时 间的 概念 。奥 地利 精神 病 医生弗 洛伊 德肯 定 了潜意 识 的存在 , 并 把 它看 作生 命力 和意 识 活动 的基础 。他 们 的理论 观点 , 促 进 了文 学 艺 术中意 识流 方法 的形成 和发展 。 “ 意 识流 ”这种 新的创 作 手法伴 随着 “ 五四 ”运动 涌入 了中 国 。 在 中 国 的 文坛 上 出现 了 两个 高 峰期 。第 一 个 高峰 期 是在 新文 学 开 创 时期 , 鲁 迅在 他 的 《 狂 人 日记 》 使用 了 “ 意 识 流 ”的创 作 手 法 。 第 二个 高 峰期 是 7 0 年代末, 在 王蒙 的倡 导 下 而兴 起 地意 识 流创 作

论意识流小说的东方化--以王蒙为例

论意识流小说的东方化--以王蒙为例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论意识流小说的东方化———以王蒙为例苏黄菲菲(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23)摘要: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至欧美各国,属于现代派小说的一类,注重描述人的心理活动。

五四时期,意识流小说进入中国,不少中国文人也开始了该类小说的创作。

但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中国的意识流小说出现了一些东方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东方意象的选用以及对意识流动的理性主导上,且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情节性更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也更密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

本文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为例,探讨了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的成因以及具体表现,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王蒙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07-01一、意识流小说东方化之成因1.文化语境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的最大特点即是打破时空顺序,以人物的心理时间来构建作品,将过去、现在、将来的心理活动杂糅在一起,混合运用倒叙、循环、闪回、预见等多种方式进行叙述,而意识的流动则是非理性、动态且无逻辑的。

西方意识流小说进入中国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小说中的怪诞体验和神秘感知减少,中国作家更注重的是借用意识流小说的形式来描写现实社会,表现了创作的理性取舍,突出了小说创作的功利性,是一种拿来主义的表现。

究其缘由,这无不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意识流小说传入之时正值中国革命时期,“红色叙事”以及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是当时的主流,意识流小说的无序化、随意性、非理性等与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具有较大差异性,为了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获得民族认同,意识流小说必须迎合特定的文化环境,以能被读者所接纳。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意识流小说的泛意识、非理性等特点被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理性主导式的表达。

2.文人创作的取舍。

西方意识流小说具有迷茫、怪诞、绝望的色彩,而中国意识流小说更具理性与节制,这除了文化语境的影响外,还与文人创作的主动取舍与选择有关。

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关系

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关系

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关系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关系意识流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里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解释: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叫它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其后意识流在 20 世纪 20年代至 40 年代开始进入文艺学领域,据瞿世镜在《意识流概论》中提出,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在其评论文章中首次使用了意识流这个术语。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意识流,除了把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说作为哲学基础外,还直接吸收了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等概念,直接表现社会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打破了由作家出面介入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心理活动的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

意识流创作方法的艺术特征与现代主义作家的基本文艺观——重主观表现,重艺术表现,重形式创新——互相吻合,因此现代主义各种文学流派在不同程度上都运用了意识流创作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流是现代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范畴内,现代派创作流派,如朦胧诗、意识流、荒诞派、黑色幽默、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都刻上了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烙印,其中当然以意识流小说与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联系最紧密。

西方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人的意识结构是一种三层复合式结构,即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弗洛伊德将意识描述为海洋冰山上冒出洋面的顶端,或是一个有浓淡层次的光环里的中心亮点;而无意识则是冰山潜于水下的更多部分,或是光环中心亮点以外的逐渐浑然了的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意识流概念以描述整个意识结构的动态特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篇题为《现代小说》的论文里说:头脑接受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而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镌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然一阵阵坠落的微尘……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其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王蒙,因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篇“集束手榴弹”式小说的问世,一时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当时,其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

伍尔夫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述者,其创作背景、理念和手法等与该派作家大同小异,其著作能大体反映该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所以,我认为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可以从王蒙意识流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异同中得出结论。

一、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在80年代被称为意识流小说,多因为他与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家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上存在一致性。

1、有意淡化情节。

在伍尔夫看来,英国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历代小说家都试图用它来讲故事,而故事是文学有机体中最低级的一种,她取消情节或把之降至最低限度。

她的《墙上的斑点》就毫无情节可言。

《达罗卫夫人》表面上讲的是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默斯在街上的经历,但它终不成“情节”,顶多为事件。

《海浪》更无故事情节而言,只有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意识的波涛。

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小说里,故事情节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一降再降,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

王蒙小说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筝飘带》)、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述从而串联全篇,意不在编织曲折离奇情节。

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些,但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重在人生的体验。

2、以有限物理时间表现无限心理时间。

两人的创作目的反映到时间的处理上,一个旨在呈现人物心理意识,一个意在跨越历史的维度,获取沧桑之生命体验,他们找到了心理有穿梭时空之自由的切合点。

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里的时间跨度仅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到灯塔去》象征性地建立在一种类似于从傍晚到上午的时间顺序上;《海浪》仅涉及从黎明到黄昏一个白昼的物理时间。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利西力‘意识流小说之不同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利西力‘意识流小说之不同

《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利西力‘意识流小说之不同-大学语文论文《春之声》等创新小说利西力‘意识流小说之不同摘要:本文应用西方意识流理论,从“采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和“意识流在小说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春之声》等所谓的东方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关键词:东方意识流小说西方意识流小说差别1978到1980年间,王蒙先后发表了《春之声》等六篇创新小说。

这些小说没有采用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叙述方法,比如描述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突出而复杂的典型人物,以及描绘人物性格生成的典型的社会环境等,而是尝试采用了意识流等新的表现手法。

这一举动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并引发了有关意识流的讨论。

但是,有人很快发现这些创新小说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有本质的不同。

于是,评论界就把王蒙的六篇创新小说,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

下面,我们就以《春之声》为例,分析王蒙的创新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

要认识二者的不同,首先得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识流。

从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佛吉尼亚·沃尔夫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的启发下,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即通过描述人物的想象、联想和回忆,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

所以,严格来说,意识流不是一个理论流派,只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在西方曾风靡一时。

它对拓展文学描述的范围(传统小说擅长表现外部世界,而意识流小说则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着重要作用。

《春之声》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一)使用意识流手法的目的不同。

《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这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主人公岳之峰的一连串的意识流动。

从进入闷罐子车那一刻起,岳之峰就浮想联翩:由天真而甜蜜的童年、落后而淳朴的黄土高原,联想到改革开放后广州人丰富多采的生活;由落后的中国联想到科技发达的美国、德国;由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繁华,联想到之前中国的落后;由回家过春节,联想到1956年因回家探望地主身份的父亲,而检讨了22年。

从《春之声》看王蒙的意识流和西方意识流的差异

从《春之声》看王蒙的意识流和西方意识流的差异

摘要: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关键词:意识流;差异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到8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的到来,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求新变异之风。

借鉴西方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就是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作为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王蒙意识流自然与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用心理时间结构小说、作家退出作品、有意淡化情节上,确实显示着意识流小说的诸多特点。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之出现于西方,是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产物。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则是无数的灾难和人性的“异化”――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们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理性无法帮助他们理解现实,找到出路。

传统的文学也无法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危机感。

于是他们打出反理性的大旗,创造、寻觅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学形式。

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本世纪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在这个非理性的哲学思潮中,叔本华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盲目、神秘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它控制支配一切,因此外在世界也是非理性的,不可知的。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明晰的心理活动,但只是心灵的次要的表面现象;无意识是隐藏在人类心理的核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王蒙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王蒙

透, 增大 了作品 的跨度和容量 。以 《 蝴蝶 》 为例 , 蝴蝶 》 《
的 1 个 小 标 题 就 是 主人 公 的 1 生 活 ,它们 以 交错 排 3 3段
它能使鸟变成 鼠,马变成虫 ” 这 种对感官 印象 的描写 。 传达出 了主体瞬 间的感受 ,使得读者可 以更好地感悟 主
的活跃和深化 ,引发 了创作主体思想 的活跃和深化。以
此为契
收稿 日期 :2 1 -70 0 00—4 作者简介:陈斌 ( 9 6 ) 17一 ,男 ,安徽 怀远 人,安徽建筑工业 学院 ( 区)外语系助 教,硕士 ,研究方 向: 南 比较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 。 王琴 (9 O ) 18 一 ,女 ,安徽霍山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 南区)外语系讲 师,硕 士,研究方 向: 英美文学 。
鉴并非简单 的 “ 移植 ” ,而是植根 于中国本土文化 ,在很 多方面呈现 出东方化的特征 。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相 比,王蒙
的意识 流小说 主要 宣扬积极 向上的精神 ,对人物的意识描 写没有 完全退 缩到人的潜意识之 中,而是与外部世界 有或
多或 少 的 关 联 。 而且 ,王 蒙笔 下人 物 的 意 识 流 动 受 到 一 定 逻辑 关 系 的制 约 , 不似 西 方意 识 流 那 样 随 意跳 跃 。 王 蒙 对
意识 流 文 学 东方 化 的里 程碑
陈 斌 王 琴 ( 安徽 建筑工业 学 院外 语 系 ,安徽 合肥

土 巷 工 豕
200 ) 36 1
要 :王蒙是新 时期 中国意识 流小说的重要 的实践者 。在他的作品 中能发现很 多具有意识流特征 的写作手 法,
如 :以心理 时间来结构作 品; 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 ;丰富的感 官印 象描 写等等。 可贵的是 ,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借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_王蒙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_王蒙

第20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0 No.2 2011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154 文章编号:1008-8717(2011)02-0054-02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王蒙陈 斌 王 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摘 要: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的实践者。

在他的作品中能发现很多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写作手法,如: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丰富的感官印象描写等等。

可贵的是,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

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相比,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主要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物的意识描写没有完全退缩到人的潜意识之中,而是与外部世界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而且,王蒙笔下人物的意识流动受到一定逻辑关系的制约,不似西方意识流那样随意跳跃。

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了意识流文学的东方化进程,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东方化;里程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国门被重新打开,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流派和创作手法再次涌入我国。

和“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相比,在这次交流中,中方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介绍更加系统和全面。

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81年9月高行健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当代西方小说的各种新风格、新技巧,引起了如王蒙、冯骥才、刘心武、李陀等一批最有活力的作家的强烈兴趣。

一时间,新时期文坛围绕着这本小册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其好评不断。

王蒙就曾在《小说界》1982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致高行健》的一封公开信。

信中称:“叶君健同志的序就够引人注意的了,而你的书呢?确实是论及了小说技巧的一些既实际、又新鲜的方面,使用了一些新的语言,带来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路。

王蒙与意识流小说

王蒙与意识流小说

王蒙与意识流小说——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之比较[内容摘要]意识流既不是小说流派,也不是理论流派,而是一种艺术手法或叙述方式。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实际一个重要的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

两者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存在明显不同。

[关键词]王蒙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所使用的一个词组。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学思潮的直接催化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但是西方思潮真正能产生影响,却是由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即中国文化的需求与传统的制约。

卢卡契说过:“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深刻重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外国文学作品所造成的,除非在有关国家同时存在着一个极为类似的文学倾向——至少是一种潜在的倾向。

这种潜在的倾向促成外国文学影响的成熟。

因为真正的影响永远是一种潜在的解放。

”【1】用这句话来说明西方意识流小说在中国产生影响的过程最为恰当。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

两者的小说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等方面存有显豁的不同。

王蒙

王蒙

由王蒙的《蝴蝶》浅议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作为西方现代派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在上世纪传入中国之后最早是被应用于诗歌领域,朦胧诗正是触觞于此。

而在小说领域,虽然新时期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湛容的《人到中年》等作品中有借鉴这种手法的痕迹,但意识流并未因此在小说领域繁盛起来。

真正集中运用意识流技巧创作小说并使文坛引发起异常对意识流创新手法纷争的是王蒙。

王蒙新时期创作的《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小说都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中篇小说《蝴蝶》更可算是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所谓意识流小说,实际上是与传统小说相区别而言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

这类小说中的清洁实际上成为了任务意识流程的外在框架,而人物的意识流动本身就是小说的结构线索。

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正是以主人公张思远的意识流动来展开的。

在情节铺排上,作者采用了时序交错、空间跳跃、人物转换的方法,把现实和梦幻、主人公的回忆、怅惘、反省、自责等种种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而此过程中又似乎有意不作任何的加工,而让张思远直接的、片断的感觉和思维汇成畅流无阻、回旋往返的“意识流”。

同时,周围的环境也自然成为由人物当时的感觉折射出来。

按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结构全文,这并等于说意识流小说没有其着力表现的实质内容。

读意识流小说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意识流中溶注进了大量的社会内容,是社会内容在心灵上的体现,是外在世界心态化的结果。

而在这方面中国意识流小说又西方现代排意识流小说有所不同。

西方人着重表现的是人物深藏的内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

而中国意识流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对个人命运和理想的理性思考。

王蒙是以心理时间来构思《蝴蝶》的,由于打破了情节发展的时空限制,看上午只是描写了人物心理的自然流程,笔墨驰骋恣肆、横无际涯,但通篇行文却是紧扣张思远如何“丢了魂”,后来又“找到了魂”这一基线展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

在不同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意识流小说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为广大评论家所认同的三大艺术特征,即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语言形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结构;音乐化、蒙太奇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维吉尼亚·伍尔夫。

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

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

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我国大陆较早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影响的重要作家王蒙认为,西方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的心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意识流能够逼真地“写人的感觉”;他还认为,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能增大跨度和容量,可以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

于是王蒙开始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使用放射性结构和跳跃的节奏来缩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描写人物复杂细微的意识流动。

《风筝飘带》在文革动荡的那个年代,女人公素素本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经历又很曲折的姑娘,但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许多各
种颜色的梦,失去理想的素素犹如被抽去了精神支柱,加之周围庸俗的环境也使她看不出多少人生意义。

佳原也同样经历过心灵的苦旅,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放弃做人的真诚,他把被他人撞伤的老太太送回家,虽然遭人误解,但无怨无悔。

他用他独特的善良和"憨"感化、影响着素素,唤回了素素的多彩的梦想。

小说通过佳原和素素这段热恋情人谈恋爱时所遇到的麻烦反映出了尖锐的社会问
题。

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流动来结构全文,以内在的心理时间取代了客观的现实,素材如浮出"意识"水面的冰块,随着主人公心绪的流动而呈现跳跃性分布。

作者特别注重的是人物感觉的描摹,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感觉的天地。

作品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素素在等待与佳原约会时思绪和意识的流动,包括素素的梦也是在流动的回忆中闪现出来的,作者在描述她的思绪时使用了内部分析手法,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素的内心世界:
“白色的梦,是水兵服和浪花;是医学博士和装配工;是白雪公主。

为什么每一颗雪花都是六角形而又变化无穷呢?大自然不也是具有艺术家的性格吗?蓝色的梦,关于天空,关于海底,关于星光,关于钢,关于击剑冠军和定点跳伞,关于化学实验室、烧瓶和酒精灯。

….
《风筝飘带》具有一种立体的美感。

这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还体现在主题的多侧面性。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对文革和知青命运的反思,也可以从社会和青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释,甚至可以提升至“人性”的探究层面。

总之,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框架。

文中运用的技巧也
恰到好处。

大篇幅都采用了“意识流”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跳跃感和趣味性。

对比的手法也比比皆是。

例如素素前后思想的变迁、在这两个纯洁健美的青年旁边出现的那个素素的小学同学。

他物质丰富,精神贫乏。

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反差效果。

素素的思绪并没有脱离理性的控制,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人物的印象、意识活动表达出来。

《风筝飘带》中的风筝飘带象征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和执著追求的精神,还是素素美好童心的象征,也是她和佳原爱情的象征。

王蒙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时空观念,不再以外部故事的进程为结构线索,而是以人物的内心活动、意识跳跃、情绪变化、心理背景为结构纽带,采用内心独白与内部分析、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及象征等艺术手法,开辟了当代小说走向人性与心灵世界的方向,使小说创作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叙述自由与广阔领域,首开了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的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