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重心转移规律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总结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农村时期。
②提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 3 \* GB3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北平)(1)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B—建国后召开的会议(1949-2013)一)过渡时期(1949-195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八大(1956/6))(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 2 \* GB3 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②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
(2)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董必武提出加强法制建设。
2、八大二次会议(1958 北京)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3、庐山会议(1959)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4、七千人大会(1962 北京)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三)“文革”时期(1966-1976)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夏北京)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展。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
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
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
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
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
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
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
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
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
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
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
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
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
党在不同时期工作重心的变化
了 中 国工 人 运 动 的第
,
个 高潮
。
此 后 工 人 运 动转入
一
年 全 国 已 建 立 大小 十 几 块 农 村 革 命 根 据 地 红 军 发 展到
lO
低 潮 中共 吸 取 了 血 的 教 训 与 国 民 党 进 行 了 第
万 余 人 毛 泽 东 等 人 在 实 践 中开 辟 了
,
、
一
条农
“
”
市 的 工 作 和 组 织 遭 到进
一
步 的 破坏 屡 遭 挫 折 党 的
,
,
道路 而 是 完全 照 搬俄 国模 式 坚 持 城市 中心 论
,
。
领 导 机 关 已 无 法 在城市 立 足 两 相 比较 才使 中 国共
。
,
19 2 7
年 的 八 七 会 议 确定 了 土 地 革 命 和 武 装 反
历 史
’
磊 l,
i
*
,
》 戮黼 鎏 鏊 l辫 黼 黼 躁 ’ 掣 ■■’
埘
重 心 的 变化
洋
2 0 10
年 是 中 国共 产 党 建 党
,
89
周年 从诞生 于 上
,
海 到 在 北 京执 掌 全 国 政 权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中 国 革 命 的奋 斗 历 程 走 了整 整
,
索 中 国 革 命 新 道 路 的 序 幕 但 在 土 地 革命 初 期 党 内 仍 坚 持 俄 国模 式 来 指 导 中 国 革 命 认 为 乡 村 是 统 治
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 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 的开始 , 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 中心 的第二次转移 ,即由乡村 也 拉 开 了 中 国共 产 党 谋 求 推 翻 国 民 党 反 动 统 治 , 完 转 向城 市 , 大 力 发 展 社 会 生 产力 , 由此 成 为 探 索 中 国 成一 个革命党的历史使 命的序幕 。
试论近代连云港城市重心的转移及习俗的演变
关键词: 市重心的转移 ; 育 ; 会风俗 城 教 社 中 图 分 类号 :2 o F9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X( 0 8 0 05 0 17 2 1 2 0 )7~ 13— 2
佣 店 员 7— 0人 。 3
2 0世纪 3 0年代 , 商在新浦 也开 办了商业 分支机构 。 外
在新浦创办了一系列商号 。伴随着大量 商店 的 出现 , 新浦 的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7期 总第 2 6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MI ES RC GU DE 0N C R EA H I
No. 2 8 7. 00 S ra e ilNo. 6 2
试论近代连云港城市重心的转移及习俗的演变
阎 建 宁
( 淮海工学 院 法学 院, 江苏 连 云港 2 20 ) 2 0 5
摘 要 : 代 连 云 港城 市 重 心 转 移 的 主要 原 因 是 地 区 交 通 重 心 的 转 移 , 先 是 海 州 丧 失 了水 运 优 势 , 次 是 陇 近 首 其
海铁路 东 出海 口的建成 , 最终导致新 浦取 代海 州。近 代连 云港经济 的发 展 带来教 育事业的发展 和 习俗 的变化。教
一
放… 。大浦港 的开放 , 形成 以海关 为 门户的苏 北 、 南经 济 鲁
区, 大浦港就成为这个经济区的龙头 , 它的城市依托是新浦 。 新浦取 代海州 成为 区域性 中心城 区 的第 四个 因素是 东 陇海铁路 全线贯通 。连 云建港 以前 , 陇海铁 路的大部分进 出 口货 物由大浦港 转运 , 河 而起 的新 浦 成为 水路 交 汇的码 依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 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原因与影响 • 中国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原因与影响 • 结论与政策建议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转型升级的压力和 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的演变和发展重调整的影响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01
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和资源压力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提高国际竞争力
02
通过推进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中国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03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
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时代的战略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原有经济发展战略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 升生态文明水平等方面的目标。
03
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从重工业到服务业的转移
起始时间
加入WTO后的经济发展战略
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和推动经济全球 化,加速了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内需 、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城市发展重心逐渐转移
城市发展重心逐渐转移近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开始出现新的趋势。
传统的一线大城市逐渐失去吸引力,而二三线城市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发展重心转移的思考。
城市发展的重心转移,是指人口、经济等资源逐渐从传统的大城市向新兴的城市转移的趋势。
这种转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如人口、产业、创新等方面。
首先,人口的转移是城市发展重心转移的重要表现。
过去,人们迁徙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线城市逐渐出现人口过剩和高房价等问题,导致吸引力下降。
相反,二三线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
这种人口流动的转移会导致城市发展的重心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倾斜。
其次,产业的转移也是城市发展重心转移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演进和全球化的推动,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逐渐式微,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崛起。
一线大城市在过去是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而现在随着技术和资本的协同作用,新兴产业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使得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
此外,创新力的转移也对城市发展重心产生了影响。
过去,大城市凭借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成为创新的重要热土。
然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氛围的培育,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出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政府在创新政策和资源投入上的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建设等,都为二三线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种创新力的转移使得城市发展重心逐渐向更多城市扩散,形成多极化的发展格局。
城市发展重心转移,不仅对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大城市在转型升级中面临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人口压力等。
因此,转移部分发展重心到二三线城市,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压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论我国治理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
但是当时政府防止广大农民自发地向收入和生活条件好的城市流动不是采取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市场化导向方式而是用高度计划经济的手段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手段严格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向农民大量汲取财富的制度人为地隔断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自然联系以致形成了今天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差距越来越大的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们党工作重心两次转移的逻辑轨迹 在我党的历史上,党的工作或者治理重心曾经进行了两次大的转移,这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中国革命 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乡村。1927 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悬殊,三次武装起义相继失利。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 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毛泽东在文家市会议上作出历 史性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一条了武装 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次战略转移实现 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一项十分正确的战略决策。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非执政地 位,其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所以还谈不上对社会的“治理”问题。 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44 年 5 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 “党的工 作重点由城市转到农村,曾经发生过许多争论,将来由农村转到城市,又会发生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 精神上的准备,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会做城市工作。”①1948 年 10 月他在《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 又强调: “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②1949 年,在解放战争即 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指出:
工作重心转移的三个步骤(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工作重心转移的三个步骤*(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决议明确指出,党今后的工作重心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这个决议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没有这个转变,我们就要犯大错误。
形势变了,党的任务变了,工作方针也要变,这是对的。
但应该采取什么具体步骤去实现这个方针呢?几个月来我党在工作中有了一些经验。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说先城市后农村,我们有些同志理解成为只要城市不要农村,以为只要城市工作搞起来了农村工作就可以跟着起来。
大批干部拥挤在城市,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也不愿在农村工作,重视城市而轻视农村。
这就产生了封建的农村包围相对发达的城市的现象,农村不与城市合作,有些还封锁城市,粮食困难影响各种物价飞涨;票子不下乡,或者票子到乡下去买不到粮、棉、油,造成城市局部通货膨胀,粮煤不济,人心惶惶不安。
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与农村没有配合,使城市孤立,增加了城市建设的困难,以致站不住脚。
我们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应该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接管城乡。
重点是接管好城市,但同时必须派干部去农村,哪怕少些也有必要。
派干部下乡,大体上可以把一般区乡抓到,使城乡同时接管。
城市接管工作,这一步骤要一到两个月。
这时立即在城市建立政权,搭好党政军民班子的架子。
接管干部在质不在量,是起骨干作用的。
原来移交我方的人员概要用,全部留下,原职不动。
政权机关则量材录用。
我们可以只派少数干部作骨干,一定要起领导作用,要懂政策,懂得领导方法,善于团结人,发挥人家的积极性。
派干部要注意宁缺勿滥,不称职的干部派去了反而坏事。
乡村干部数量上要多些,但也要有骨干。
乡村接管一是要指望部队,指望干部,把党政军民班子架子搭起来。
凡这样做的,工作就很顺利,否则部队过一下路就走,地方干部义未接上,则工作起来很困难,必然使地方工作受到很大损失。
二是大胆利用保甲〔2〕。
建立政权的干部只派到区为止,有的次要区甚至暂时不派。
不要一去就下命令取消保甲,因为在群众未发动、下层无基础的地区,那是办不到的。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
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初探潘明娟【摘要】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趋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得出六种模式:1.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南部扩展,以秦成阳后期的城市发展趋向以及汉长安城后期的城市发展为代表;2.新城区向旧城区的西南扩展,以汉武帝时期对汉长安的扩建为代表;3.新城区向旧城区东部发展、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以西周镐京以及唐长安城的发展为代表;4.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北部缩移,唐末"新城"就属于这种城市缩移模式;5.新城区向旧城区北部和东部扩展,以明代西安城区的发展为代表;6.新城区向旧城区四面扩展.探讨西安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趋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现代西安城市发展服务.【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西安;城市发展趋向;城市发展模式【作者】潘明娟【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7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发展趋向不仅包括城市改造、旧区更新、城市复兴等概念,还应该包括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城市结构的重心转移等内容。
也就是说,应当将城市发展模式理解为城市的区域和内涵上的结构性调整和演替,是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建。
[1]这样理解,不仅比较切合我国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而且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趋势也相吻合。
吴宏岐、严艳对西安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与新城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认为主要有六种模式:(1)旧城和新城脱开类型;(2)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3)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4)缩小旧城类型;(5)拓展旧城类型;(6)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
[2]这种城市中心区规划发展模式对西安市中心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向不同方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对现代西安城市发展趋向提出新的见解。
中共工作重心的四次转移
中共工作重心的四次转移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现在,我党的工作重心曾发生过四次大的转移,它们分别是指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
第一次,从城市到农村:受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从1921年中共成立到1927年底,我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
中共“一大”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成立之初,领导了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武装起义,攻占敌人力量占优势的广州、长沙等大城市的意图连连受挫,说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率领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在1928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说明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到农村。
此后,虽然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但在抗日战争中,我党仍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利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二次,从农村到城市: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中共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北方许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日趋显得重要。
这样,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这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建国初期,随着祖国大陆的基本解放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胜利,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更加巩固。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采取多种措施振兴经济,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年,我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的初步基础,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
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前两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后一次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于中国的江西南昌,中国共产党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清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这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从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会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总的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上。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年动乱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就为全会的召开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准备了条件。
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
(三)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以后,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
宋都南迁后,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掌握不同时期江南开发的状况,江南开发的过程就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
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
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咸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与治国观念的变迁[ 高考]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与治国观念的变迁【背景分析】2012年中共十八大成功地实现了党的领导的新老交替,并明确提出建立“五位一体”社会,实现人均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新世纪的号角早已吹响,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从建立政党到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等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从在野党到执政党;对民族、国家、发展等认识不断发展变化,对国内政局、国际形势的影响;治国观念的变化,及对内对外的影响。
【考点梳理】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中国l.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l)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l)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l)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背景知识】【重点解析】一、中共新民主主义时期从幼稚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1.从中国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中共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史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
(2)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
(3)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认识(1)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理。
(2)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3)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4)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5)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
(6)“十五”期间,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中国历史中心转移
2 过程 过程:
五,中共四次工作重心转移
1 从城市到农村:1921到1927年重心在城市,八七会议,三次武装起义失败 从城市到农村: 年重心在城市, 到 年重心在城市 八七会议, 井冈山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 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 从农村到城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从农村到城市: 3 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1956年八大-1957年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 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 年八大- 年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 年八大 年整风运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 年 文化大革命" 4 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 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二,中央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 中央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年
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中央政治局(扩大)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1927年) 年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 年 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1935年) 年 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1937年) 年
4 启示: 启示: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脱离实际, 相结合.脱离实际,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只凭主观 热情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热情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 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 挫折, 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改正各种错误, 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改正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 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把握形势 能够把握形势,制定出 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 能够把握形势 制定出 正确的政策和方针,充分说明了中共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充分说明了中共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正确的政策和方针 充分说明了中共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社会主要矛盾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 社会主要矛盾并非一成不变 它会随着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 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 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的变化而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 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主要矛盾的变化,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主要矛盾的变化 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国共关系便随之由分裂 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 国共关系便随之由分裂 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
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可分为: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发展。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
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
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发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很快发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
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继续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发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电子商务Q1141 曾瑶 11150284[摘要]新中国成立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的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
[关键字]经济发展战略、战略时期、经济重心、移动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义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例如五年十年二十年,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着力的重点、所要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要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
现在普遍被认可的是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战略也是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是从所谓的传统的发展战略,即以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过渡到所谓的新的发展战略,即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的战略。
但是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并且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因此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的演变必然有许多独特的地方。
二、经济发展战略时期划分从20世纪50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的四个战略时期。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可以初步划定为时间段为一九五三年之一九五七年,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体现在一九五三年八月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五”计划就是这个总路线的总任务的具体化,其战略目标包括: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为实现上述目标当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措施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正确处理建设和生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等。
实践最好的验证了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性,一五计划的许多人物都超额提前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有很大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重心转移规律———以北京市为例摘要: 本文就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重心转移这一新问题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重心概念的建立, 重心转移的表现形式及重心转移带给城市规划的重要启示等。
城市是一个小的区域, 在城市内部, 各区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区发展的基础好, 发展的速度快, 而有的区发展则相对滞后。
所以, 依据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我们建立城市重心的概念, 并研究城市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重心变化, 以期为城市的动态规划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城市重心的界定和确立由于城市发展不平衡, 故各区的权重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以三角型各顶点的物体重量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
如图1 所示。
在A、B、C 三点所坠的物体重量不同, O 点的位置也不同, 或者说会产生位移。
据此原理, 我们可以给城市重心下这样一个定义: 即不同区权重导致的拉力平衡点。
说是一个点, 但这个点实际还是一个区的概念, 但由于它接近城市最发达的区域, 同时又趋近城市重心, 故该区域可以说是最充满活力的地区, 其繁华的程度, 发展的速度, 建设的规模, 开发的强度等都是明显标志。
那么, 城市重心到底怎么确定呢? 现假设城市有m 个区, 我们可首先确立各区的的几何中心。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先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 而后查出各区图形内典型布点的横坐标( x) 和纵坐标( y) , 然后对这些坐标求算术平均值就可以了。
公式为:找到了各区的几何中心就等于确定了m 维图形的各个顶点, 而后我们再确定各区权重。
确定城市重心应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及发展阶段等选取不同的指标。
为简化起见, 这里我们选择城市经济指标中综合性最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子, 然后再依如下公式计算加权中心坐标, 以此点为核心的区域即为城市重心。
在计算重心坐标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以各区面积的平均半径来划圆, 此圆即为城市重心区域( 参见图2) 。
二、城市重心转移的机理及表现城市重心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具体分析, 现在我国70%的大城市都有明显的城市重心转移问题, 如青岛、唐山、贵阳、东营、深圳等其城市重心转移都是很典型的。
分析其机理, 城市重心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一)自然因素导致的城市重心转移由于地质、气候等原因, 较大的自然灾害可促使城市重心发生转移。
这类城市重心转移的典型例子有我国的唐山市。
唐山是河北省东部沿海的一座重工业城市, 素有“北方煤都”、“北方瓷都”和“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美称, 但1976 年唐山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7.8 级大地震, 顷刻之间, 百年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考虑重建成本, 在重建新唐山的规划中, 市区不得不向西、向北发展, 同时在丰润县城关东面建了一个新区,与原市区及东矿区一起组成一座三足鼎立的新城市。
于是作为老市区的路南区便开始衰落了。
唐山也就借机实现了城市重心的转移。
还有某些城市因洪灾、泥石流、环境严重污染等导致城市重心的位移, 但这种转移不具有普遍性。
(二)老区的改造成本过高导致城市重心转移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也随之而来, 但对于已经成形的老城区来说, 对其改造的成本是巨大的。
老城区很多建筑和基础设施在没有完成折旧的时候就进行改造甚至拆除, 其巨大的残值就必然要转移到新建设的成本中。
同时, 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形成的回波效应导致老城区地价迅速上升,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老城区用于拆迁补偿的费用在总建设投资中的比重急剧增加。
在老城改造中, 拆迁所占的成本可达50~60%甚至更高。
北京平安大道改造的20 多亿元中, 只有不到1 亿元是真正用于道路本身的投资, 其余除建设煤气等市政管线外, 大部分用于拆迁补偿。
济南中心广场11 亿元投资中, 直接用于拆迁补偿的高达7 亿元。
厦门鹭江道改造的2 亿元投资中, 有1.5 亿元左右实际上是用于拆迁的。
很显然, 同样的基础设施投资, 在新城和老城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个差异的累积效果在城市宏观层次反映得更明显。
浦东建设十年, 基础设施投资约1800 亿元, 所有到过浦东的人, 无不为其壮丽的城市景观所倾倒。
而北京的投资远在浦东以上, 仅建国50周年大庆一年的投资就以千亿元计, 可是没有谁感觉到有什么大变化。
虽然这其中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但投资效率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
假设北京投资1000 亿元, 有800 亿元是用于拆迁补偿, 200 亿元用于建设; 而浦东投资1000 亿元, 只有200 亿元用于征地, 800 亿元是用于建设, 几年下来, 投资的效果就会高下立判。
(三)城市在某一阶段呈现飞跃式发展也会导致城市重心的转移人口在城市中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
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伴随人口数量的急速上升。
因此,城市人口的分布也必然导致大规模住宅小区建设的位移, 这种位移的明显标志就是优势近郊区位的发展。
北京市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各区县人口的数量比原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即内城区和远郊区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 而外城区人口则迅速上升。
由表1 我们可以看出, 四个内城区的人口为211.5 万人, 占总人口的15.6%, 比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了22.2 万人, 下降了9.5%, 年平均增长率为- 1%, 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了6 个百分点。
我们再看外城四区的情况。
四个外城区人口达638.8万人, 占总人口的47.1%, 也就是说全市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外城区, 这个比重比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了10.2 个百分点。
外城区人口增加的幅度全市最高, 人口增长了60.2%, 增加了240 万人, 占全市增加人口的87.3%。
其中海淀、朝阳两区增加的人口就占全市增加总人口的60%。
外城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主要是外地来京人员的大量涌入和内城区人口的外迁造成的。
一个城市的重心发生转移, 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城市, 所处的区位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等等, 其城市重心发生转移的形式也不相同。
一般来讲,城市重心转移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 1) 中心百货商场的位移。
著名历史学家胡如雷在对中西方的城市中心研究中就指出, 从形态上看, 西方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其中心的。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我国的城市格局也大都在形态上有此变化, 即市场中心的转移带动了城市重心的转移(或者更确切地说, 市场中心的转移反映了城市重心的转移)。
具体也就是城市中心百货商场的位移成为城市重心转移的重要表现形态。
( 2) 城市交通建设重点的位移。
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的基础设施, 它在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 是城市活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某区域的经济越发达, 社会活力越大, 其对交通设施的要求也就越高。
但是,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项目, 只有当该地区的经济实力或社会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或者是政府希望该地区成为城市的新的重心时, 政府才会把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到该地区。
因此, 城市交通建设重点的位移也是城市重心转移的一种表现。
( 3) 开发区的建设。
开发区一直是经济最具活力的热点地区, 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开发区的建设, 一般都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 4) 大规模居民小区的建设。
大规模居民小区的建设是人气集聚的前提, 而人气的不断增长必然会吸引其它如服务业、金融业等的投资。
于是, 从消费拉动的角度, 小区建设也是城市重心转移的一种表现形式。
( 5) 高校校区建设。
21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时代, 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一个城市要提高竞争力, 其产业发展与高校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 高校的集中布局规划就成为一种时尚。
( 6)市政府的搬迁。
在中国城市规划中, 市政府常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位。
近些年来,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政府的搬迁已习以为常。
而且, 实际上市政府的搬迁也极大地带动了城市重心的转移。
所以说, 市政府的搬迁也是城市重心转移的一种形式。
另外, 从现代化城市规划的要求, 新区也以其自由弹性的优势而迅速成为城市内部的增长极。
试想,宽阔的马路、有序的绿地、现代化的建筑、成规模的住宅小区等, 其自由规划也只能在城市新区。
因此说,城市重心的转移是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所以,研究城市重心的转移轨迹, 是制定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四、城市中心转移研究的意义城市重心转移规律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 城市重心的转移决定着城市规划重点的转移。
城市规划是在现有城市发展布局的基础上, 在正确认识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及所处的区域位置前提下, 对城市发展及布局所做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这个规划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规律。
城市重心转移规律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律, 因此, 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尊重这一规律, 否则, 城市规划就有可能出现败笔。
其次, 城市规划对城市重心转移也有反作用, 当城市规划客观反映了城市重心转移这一规律时, 城市规划可以加速城市重心的转移, 继续推动城市的高速发展; 反之, 当城市规划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时, 城市规划就会延缓城市重心的转移, 进一步抑制城市的发展。
在正确认识城市重心转移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问题上, 北京市城市规划就曾出现过一些问题: 如王府井的改造。
王府井形成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 在王府井建设了当时最大规模的百货大楼。
但是,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王府井的商业中心地位渐渐丧失, 这正是城市重心转移规律的必然。
自1992 年以来, 王府井大街投巨资进行全面改造。
然而, 王府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后非但没有带来繁荣, 反而在激烈的竞争中, 零售额持续下降。
像这类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