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1 化石吟(讲)(基础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一)化石吟一、“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
以此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遐思,激发阅读兴趣。
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在远古的世界,地球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成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等(可结合生物知识具体回答,只要说明生物进化就行了)。
另一方面,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真是一个“葱茏”“幽雅”的世界(可结合地理知识回答,符合要求即可,不拘泥于字句。
)二、“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这样写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浑然一体。
三、这段含义是说,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
化石里残余着一些有机物,为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信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有机物,可以了解该生物存活时的生理状况,并进而了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诗句运用了表达含蓄的语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四、巨型鹦鹉螺Orthocone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海洋无脊椎动物全盛时期。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之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纪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演化迅速,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类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最大可达11米长,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
化石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hái)骨猛犸(mǎ) 葱茏(lóng) 雕(diāo)刻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2)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二、重点句子
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2.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三、文学常识
《化石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张锋。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为您提供的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祝您学习愉快!
相关链接:
精选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总结: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0课知识点归纳:寓言四则。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
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
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集体诵读1、2节诗歌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设问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苏醒神话奇幻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1、研读对象:3至6节2、合作探究的目标:A、找出核心句;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①第3节: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例: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化石。
(2)板书课题《化石吟》,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含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
第三课时1.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练习成果。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石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收集化石等。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第21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活动课)(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贰 活动任务
考古学科
【Q4】如何认识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 工具 革新
生产 力发 展
剩余产品 的出现
私有制出 现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 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 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 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 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 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 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 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 石器时代》
重点: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难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活动任务
贰 活动任务
任务一.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的主要考古发现成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的含义。
何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什么是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
石器时代
时间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代表遗址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300万年
——1万年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群居、使用火
云南元谋人、陕 西蓝田人以及北 京周口店的北京 人、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2070年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原始饲养
定居、晚期私有分化
早期约7000—
—5000年
晚期:约5000年
黄河:仰韶文化; 黄河: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辽河:红山文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化石吟教学目的:1.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1.(一二节):引发读者的想象。
2.(三至六节):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七节):回应一二节的内容。
㈡本诗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构思有何启示?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写作重点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本诗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三、反复朗读总结固趣: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2.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在化石中,我国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恐龙化石了。
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某某),1938年,杨钟健、卞美年、王存义等在某某省禄丰盆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早期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基础,禄丰龙成为国内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
某某红色盆地、某某禄丰盆地是恐龙最活跃之所。
先后发现20余个种属,分布于某某40余个县。
其间,在某某大山铺2800平方米的X围内采掘出的蜥脚类、翼龙类、蛇颈龙类、肉食类、鸟脚类、剑龙类等恐龙化石,且保存完好,是我国珍贵的恐龙化石宝库。
为此,某某建立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某某恐龙博物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石吟》基础知识及答案
1、给加粗字注音:骸()骨裹藏()躯壳()葱()笼幽()雅卓()越2、解释句子画线的词语:⑴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骸骨:。
⑵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
⑶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不息:。
3、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⑵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仿写句子:例句:历史是张纸,时间是支笔。
仿写:。
5、请用简短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答:。
【参考答案】1、háicángkécōngyōuzhuó2、解释句子画线的词语:⑴尸骨⑵变为虚无,不存在⑶不停3、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⑴拟人⑵比喻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潜行(qián)装载(zài)万载(zǎi)骸骨(hái)B、地壳(qiào)档案(dǎng)卓越(zhuō)猛犸(měng mǎ)C、笼络(lǒng)旋转(zhàn)滑稽(jī)引颈(jìng)D、幅员(fù)腐朽(fǔ)日转(zhuàn)裹藏(guǒ)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A、葱笼描绘恬静阔绰B、幽雅皱纹和煦辐射C、思绪奇幻太古判逆D、躯壳一拍既合亘古悄然3、选出和课文句子完全相同的一项()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绘。
B、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C、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D、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惊讶、神往!4、下列不是作者想像的一句是()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D、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化石吟》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读准字音 奇幻( huàn) 裹( guǒ )藏 葱茏(cōng lóng ) 卓越( zhuó yuè ) 骸( hái )骨 潜(qián )行 躯壳( ké ) 档(dàng)案 猛犸( mǎ ) 悄(qiǎo )然
字词积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骸骨 尸骨。
葱茏 (草木)青翠茂盛。 化为乌有 变得不存在。
海枯石烂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 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 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发掘现场
什么是化石?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 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 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 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 西。这就叫化石。
化石的形成
任何生物都有生有死,恐龙也不例外。一般讲 来,恐龙死亡后要形成化石,必须具备如下条 件,而且缺一不可: 第一,恐龙死亡后必须迅速掩埋起来,不致被 食腐动物吞食和自然界破坏。 第二,恐龙掩埋起来必须要有硬体部分,如牙 齿、骨骼等,因为它们不容易被破坏,可以在 一定条件下形成化石。
发掘历史
恐龙在自贡这块土地上沉睡了上亿年,直到 1915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质学家乔治.D. 劳德伯博士发现。劳氏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地质 古生物工作者的浓厚兴趣。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 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为不使恐龙标本大量外流, 于 1934年入川考察,在距荣县东约1公里的西瓜山发 现了著名的的“荣县峨眉龙”。1979年古脊椎研 究所的董枝明为完成中英联合发掘恐龙化石的考 察选点任务,带队入川考察。他们同市盐业历史 博物馆的同志商量之后,调查了大山铺化石点。 于是,罕见的恐龙“公墓”就这样发掘出来。
比比谁最快
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填序号)。
5 3 6 1 2 4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教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课 化石吟课型:讲读 主备人:郝寨中学纵洁 课时:一课时 审校: 王新文 时间2010-08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教学过程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骸.( )骨 驱.壳( )裹.( )藏 长眠.( )葱.( )茏 猛犸.(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奇幻: 远古:骸骨: 乌有:潜行: 葱茏: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3.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四遍,要公正、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并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二、学习指导·研讨(一)导入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Array (三)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齐读,要用感情地朗读。
3.读后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及教案好的教案是教学体会的积存,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进程。
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进程。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原文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画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谛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子虚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宝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好像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杰出的雕刻家!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向往、惊奇!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知道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存,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爱好。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控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知道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奇妙。
化石吟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1篇)
化石吟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1篇〕篇1:化石吟阅读练习及答案化石吟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局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3分)骸骨( ) 裹藏( ) 葱茏( ) 潜行( ) 猛犸( )2、《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3分)3、简要地分析^p 一下这首诗前后照应的特点。
(3分)4、诗的一二两节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3分)5、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生物课、课外获得的知识答复: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3分)6、划分诗句最后一节的朗读节奏。
(4分)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清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严密的一句是( )(3分)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8、将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反问句。
要求:不能改变原义;词语可以适当增删;词序可以调整。
(3分)原句:我们心疼,因为六十一个社会建立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
改句:第二局部:(一)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你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答复。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光阴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9、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一句展开。
(3分)10、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3分)11、所选局部第二节是什么意思?(3分)12、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3分)13、从选文看,诗句开展到第节时诗人的感情到达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了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及科学家祖冲之所获得的成就;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科技文化的高超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学习科学家、艺术家身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 通过学习本课,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内在的联系,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龙门金刚》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石窟文化之美。
石窟文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还孕育出了怎样辉煌的科技与文化呢?(二)新课讲授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简介:贾思勰,北魏到东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曾任郡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①《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②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化石吟》PPT课件
关于科学诗的这一特点,我们再举一例: 诗中既说化石讲述了“奇幻的神话”,为 什么又说它回答了“平凡的真理”? “奇幻的神话”是与化石表面上平淡无奇, 好像只是一块石头这一特点相对的,指的是 能通过考察化石,人们可以发现古生物的生 命奥秘。这里体现了科学诗写法的特点:采 用诗歌的形象语言来讲科学道理(记P116上)
“平凡的真理”指生物进化的科学 观点,是与“造物主”创世的神话相 对的。(记3节相应处)
写作手法 问:文中的化石会说话用的什么修辞 格?
写作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 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记课题上)
当然局部也用了比喻的手法,我们来 理解一下第五节“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 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的句义。 比喻:人脸上的皱纹记录了人的生历 程,那么化石的“皱纹”记录取地球 古生物的档案:生物进化历程。(记 相应处)
4、这首诗一共7节,是分成三个层次来 写的,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自由小 声的诵读课文。要求1:读出赞颂之意, 即语气要热情洋溢些。2:将诗分成三 层,同时说明分层理由。 析:分层思路:注意第三节首句的过 渡作用(完成相应笔记),这样可把一、 二层分开;注意第七节与第二节的关系 (完成第七节右边笔记及练习二),这 样可把二、三层分开。
整体感知
1、释题。这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 诗。说是一首科学诗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讲 的,这首诗写科学家能过研究化石,展现 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 神奇与人类的伟大。那为什么是一首抒情 诗呢?这得先理解题目。
题目“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 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以“化石吟”为题,是作者对化石的 赞颂。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基础诊断】21-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掣.()嗛.()淬.()青鹞.()
鹭鸶.()鲂.鱼()木木樗.樗()蓼.汀()2.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cí()老猢sūn()花bǎo()三shēng()
高qíng()dī()防窗líng()miǎo()无踪迹3.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________家。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
B.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C.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
D.真君把那赌变化、弄神通、拿群猴一事说毕。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
....的,立在蓼汀之上。
(2)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
参考答案1.【答案】
chèxián cuìyào
sīfáng chūliǎo 2.【答案】
鹚狲鸨牲
擎提棂渺
3.【答案】吴承恩汝忠射阳山人小说4.【答案】A
【解析】A项,叹号应在双引号里面。
5.(1)【答案】形容痴呆或孤单的样子。
(2)【答案】弄玄虚,耍花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科学探索
第21课化石吟
【学习要点】
1.辨析近义词的异同点。
2.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骸.骨()躯壳.()潜.行()裹藏.()档.案()悄.然()
2、解释下列词语。
(1)葱茏:
(2)幽雅:
(3)海枯石烂:
(4)日转星移:
☆课堂探讨☆
要点一:辨析近义词的异同点。
【探究活动】分析“描绘”和“刻画”的异同点
【教师释疑】
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几年来,中小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已经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把“广泛”调到“关注”之前。
)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珠算“中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
(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要点二: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探究活动】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教师释疑】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化石吟》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②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③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④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2分)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用了什么修辞?“你”能否换成“它”?为什么?(5分)
3.说说你对“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的理解。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