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防治,这14个常见问题你不可不知

合集下载

中心静脉置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10 点总结

中心静脉置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10 点总结

中心静脉置管与深静脉血栓形成10 点总结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但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出现也不少见,美国心脏病学会对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上的一篇文章进行总结。

1. 经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置管术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DVT)的发生率从2% 到75% 不等,主要取决于研究人群、检测方式以及诊断阈值。

重症疾病、癌症以及住院患者的患病率较高(5%-15%)。

能够活动的患者的患病率较低(2%-5%)。

近期的一项筛查研究显示,约有75% 的患者发生了PICC-DVT,但大多数均无症状。

2. PICC-DVT 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操作者因素和装置因素。

重要的预测因素为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重症疾病、恶性肿瘤、PICC 尖端在上腔静脉外、植入的静脉过小、管腔过大或PICC 规格过大。

3. 与下肢深静脉的栓塞相比,PICC 相关的肺栓塞在重症患者和癌症患者中更常见。

4. PICC-DVT 临床症状的敏感性或特异性不足,难以诊断PICC-DVT。

而现有的临床风险预测工具亦难以诊断PICC-DVT。

5. 超声对PICC-DVT 有非常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推荐其为初始诊断措施。

6. 当超声检测阴性或不一致但又高度怀疑PICC-DVT 时,可以使用静脉造影进一步明确。

7. 当出现PICC-DVT 时,如果临床上仍需要使用PICC,可以保留PICC。

8. PICC-DVT 的主流治疗方法是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华法林抗凝3 个月。

9. 按照指南,有严重症状(肢体炎症或功能不全)、广泛血栓负荷和出血风险低危的PICC-DVT 患者应保留溶栓治疗。

10. 当无临床症状时,是否需要药物血栓预防和PICC-DVT 筛查仍然未知。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在临床护理中,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危害和原因分析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指在中心静脉导管内壁或导管周围形成血栓,主要危害包括导管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导管插入技术不当、血浆中凝血因子过多、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导管位置不良、长期卧床、肿瘤放化疗等。

1.导管插入技术要求专业、严谨导管插入时需要由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医师进行,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避免交叉感染。

导管插入后需要及时固定导管位置,避免导管移位和局部血栓形成。

2.术后导管位置和功能的监测术后需要定期监测导管位置和功能,如发现导管位置不良或功能异常,应及时调整导管位置或更换导管。

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降低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风险。

3.适当的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如肿瘤放化疗、有明显凝血异常等,可以考虑使用适当的抗凝治疗,避免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4.促进患者康复活动长期卧床是导致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如进行 passiv的关节活动、床边行走等,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5.做好导管皮肤护理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皮肤损伤和感染,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导管周围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健康。

6.患者宣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宣教,包括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信念,避免过度焦虑或情绪低落。

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普及,使患者了解疾病风险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预防能力。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和治疗能力。
02
制定严格的预防措施
制定详细的预防措施和操作规范,包括正确的置管技术、定期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等,以确保患者的安。03建立监测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问题,
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5
总结与展望
临床意义与价值
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是医院内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及早发现和诊断,并采取有 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医疗质量
正确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加速康复过程,提高医疗质量。
研究进展与趋势
早期诊断
目前,对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仍是一个挑战。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索更准确 、快速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肿胀、疼痛、压痛、皮温及肤色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功能障碍或肢体坏死。
诊断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超声检查、静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可对导管相关性静脉 血栓作出诊断。
02
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1 2
评估患者风险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识别高 危人群,如高龄、肥胖、长期卧床等。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 理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概述 • 预防措施 • 处理方法 • 预防及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 后,静脉内血液凝固或血栓形成,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肢 体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疾病。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人,插管后可立即使用,不需要像AV内瘘 那样等待成熟。
缺点
中心静脉插管的并发症:气胸、血肿等。 感染和血栓形成高发 穿刺部位静脉狭窄或梗阻 外表不美观,不舒适 使用时间短 血流速可能不足,需要延长透析时间
中心静脉导管的类型
非血栓性堵塞:主要与导管扭曲、打折、纤维蛋白沉积、异物颗粒堵塞有关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南6:临时导管失功,只要无感染,可引 导导丝更换导管,或用尿激酶处理
长久导管
血栓形成常导致晚期导管功能丧失 血栓类型
导管内血栓 导管外周纤维蛋白鞘 血管附壁血栓
治疗——导管内血栓
导管内溶栓
早期
UK 5000~8万u/ml,根据导管标定的腔内容量封管 15~60min后,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 不成功,再重复,最多3次 成功率90%
导管的材料 溶栓:与剥离疗效接近。
L—Lock 封管 纤维鞘不是由纤维组织构成(?),而是稳定的细胞-胶原组织,并被内皮细胞覆盖。
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酯、聚氨基甲酸酯 血流量降低,股静脉导管应足够长(24-31厘米),到达下腔静脉,以提供足够的血流量(大于300ml/min)。
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work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观察护理:观察穿刺处有无肿胀、疼痛, 需行彩超检查
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钠、尿激酶 溶栓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防出血 拔管视情况而定
导管维护ACL三步曲
A—Assess 导管功能评估
C
Assess—导管机能的评估
血流量降低,股静脉导管应足够长(24-31 厘米),到达下腔静脉,以提供足够的血 流量(大于300ml/min)。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影响患者治疗过程,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

本文从护理措施、药物预防和护理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了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主要措施。

一、护理措施1、正确选择插管部位正确选择插管部位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

通常,应选择较大的静脉,避免插管部位有凹陷或弯曲处,并应将导管置入静脉深处,避免导管碰触到血管内壁从而引起刺激。

2、保持导管通畅保持导管通畅也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

为了保持导管通畅,应定期清洗导管内部并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长时间留置。

在插管部位出现红肿、发热、渗液等情况时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引起的血栓形成。

3、加强护理观察加强护理观察也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患者插管后,应定期观察插管部位,注意有无感染或渗液等异常情况。

患者在躺卧或转身时,应注意避免导管被拉扯或扭曲,避免导管内血液流动不畅从而引起血栓形成。

二、药物预防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常用抗凝药物也可用于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预防。

通常,在插管前应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以防止血栓形成。

对于高危患者,重复插管或长时间留置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更强效的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三、护理教育护理教育也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指导,教育患者正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并告知患者当插管部位出现异常时及时就医,并勤换导管等,从而减少因患者不当使用导管等不当行为引起的血栓形成。

总之,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措施,需要护理人员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正确选择插管部位、保持导管通畅、加强护理观察、药物预防和护理指导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第一篇: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常见并发症1.1 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①置管致猝死,主要有3种原因,呼吸、跳骤停与操作中过重压迫颈动脉窦有关;置管时损伤重要内脏及血管;气栓形成。

②损伤周围脏器,形成血胸、气胸、纵隔积液,心包填塞等。

③导管断裂。

1.2 与深静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①感染。

病人有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为感染的易患因素。

②血栓形成与栓塞。

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

③导管阻塞。

输注高价营养时,输入的脂类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导管内所致。

故脂肪乳剂与氨基酸、葡萄糖须分开输注。

另外,若导管冲洗不彻底,亦会形成堵塞。

1.3 其它危险因素:①血管侵蚀。

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可因呼吸、心跳、颈部伸屈而移动(3~10 cm),伤及腔静脉薄壁(0.5~1 mm);高渗液化学刺激及导管尖端机械刺激、侵蚀甚至穿透血管壁,引起迟发性胸水。

②导管脱落。

多种因素导致病人精神不安,造成一过性认识混乱,出现烦躁不安;同时,局部不适感、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失眠不断翻身等,亦增加了导管脱落的可能性第二篇: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在外科的应用及护理完全肠胃外营养是外科手术后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给药途径。

为了保证术后患者营养的供给,机体迅速恢复机能状态,常常需输注一些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多次穿刺造成的机械损伤及高浓度药物、不同药物的酸碱等均对局部有较强刺激,导致给药静脉血管的破损及邻近组织坏死[1]。

既增加了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又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了完全胃肠外营养,从正确换药、正确封管、预防导管阻塞、空气栓塞等方面加强护理,保证了术后营养的补充,减少了浅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1.操作方法与步骤2.1穿刺前准备操作前,向病人或家属解释置管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取得病人合作,并签定同意书。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1. 静脉通路选择: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对预防血栓形成非常重要。

推荐在静脉较大的部位插入导管,避免插入到血管弯曲处。

尽量选择静脉通路较短的部位,避免导管插入过深,减少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2. 导管插入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导管插入前进行局部麻醉,减少患者疼痛和紧张。

插管时避免过度插入,不超出所需深度。

导管插入后,进行皮肤消毒,确保导管周围环境清洁。

3. 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阻塞。

每日检查导管位置,确保导管未脱出或差错插入其他血管。

4. 导管抗凝: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如生理盐水冲洗、肝素、溶栓药等,减少血液在导管内凝结的风险。

但抗凝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监测方法,以避免出血等副作用。

5. 导管位置:确保导管位置正确,避免过深插入或位置不当。

导管位置不当可能导致血液淤积、血栓形成和静脉损伤。

6. 患者卧床姿势:鼓励患者多次改变卧床姿势,如侧卧、坐位等,减少血液在导管内淤积和凝结的风险。

7. 移动和锻炼:推荐患者进行适度的活动和锻炼,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如果患者有活动受限,可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运动,促进血液流动。

8. 教育与宣传: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宣教,告知他们血栓形成的可能并发症和预防措施,如积极配合预防措施的实施、戒烟、控制血脂和血压、高纤维饮食等。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需要护士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

从静脉通路的选择、导管插入技术、导管护理、导管抗凝、导管位置、患者卧床姿势、移动和锻炼以及教育与宣传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监测、记录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及康复。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近年来,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给造成很大负担,所以预防PICC 置管术后微血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1.血栓形成的原因1946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

2.血栓形成的预防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首先,在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放松心情,防止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为防止一状况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局麻下操作,减轻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增加置管的成功率。

(2)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在穿刺及送导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和身体呈90°,导管头到达患者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避免误入颈静脉。

而其要求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防止血栓形成。

(4)PICC置管后应指导患者:a注意冬季保暖,插管侧肢体不要过度活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但可以加强插管侧手部活动,促进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

b加强对插管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

c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在血管外科,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2024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

2024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

2024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通道。

然而,导管堵塞这一问题却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困扰,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对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1、血栓形成血液在导管内凝固形成血栓是导致导管堵塞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可能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输注的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2、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纤维蛋白鞘,这层鞘会阻碍液体的流动,导致导管堵塞。

3、药物沉淀某些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沉淀,如脂肪乳、甘露醇等,从而堵塞导管。

4、导管异位或扭曲导管在体内的位置不当、异位或扭曲,会影响血液和药液的正常流动,增加堵塞的风险。

5、护理不当包括冲管和封管操作不规范、未及时更换敷料等,都可能导致导管堵塞。

二、风险评估指标1、患者因素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卧床等,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同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也会对导管堵塞的风险产生一定影响。

2、导管因素导管的材质、管径、长度以及留置时间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管径较小、留置时间较长的导管更容易发生堵塞。

3、治疗因素输注的药物种类、药物浓度、输液速度等也与导管堵塞的风险相关。

例如,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堵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4、护理因素观察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如冲管和封管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

三、风险评估方法1、临床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输液速度减慢、回抽无血、穿刺部位红肿等,这些都可能提示导管堵塞的风险增加。

2、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X 射线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直观地了解导管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异位、扭曲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评估血液的凝固状态。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作者:罗丹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0期摘要:目的寻找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

方法采用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患者常见问题进行记录、归纳、总结。

结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出现中心静脉管脱落、移位、血管周围感染等情况,以及出现菌血症。

结论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提高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脱落;感染;操作规范认识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于ICU的重症患者,主要作为抢救通道,如血管活性药物泵入、快速输液、监测血流动力学等。

另外,中心静脉通道还可应用于接受静脉营养治疗、肿瘤化疗、高渗液体、血液滤过等方面的治疗。

由此可见,对于ICU的危重患者,中心静脉通道应用广泛,需求面多。

但不可忽略的是,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存在各种并发症及相关风险,如导管脱落、堵塞、导管周围感染,甚至出现菌血症,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

因此,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总结我科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出现的并发症,以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8月~2015年3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ICU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在11~93岁,平均年龄约53岁。

清醒患者34例,占42.5%,昏迷患者46例,占57.5%。

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对照比较分析来寻找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问题(见表1),将常见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后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结果通过回顾分析发现,在80例中心静脉置管中,约25%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置管较锁骨下、颈内更易出现相关并发症。

在相关并发症中,导管周围感染、堵塞发生率最高(30%),其次为脱落(20%),菌血症发生率15%。

对以上所提及的所有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后,总结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常见问题如下:2.1中心静脉管脱落中心静脉管脱落,是指置入患者体内的中心静脉管从最初置入静脉管的位置向外移出部分,使静脉管不能正常予以给药等功能。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防治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防治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防治一、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概述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是指在中心静脉置入的导管尖端或其附近的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液、输血、营养支持、化疗、抗生素治疗等过程中。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包炎、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预防和及时处理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对于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定义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是指在中心静脉(颈内、锁骨下或股静脉等)插入的导管尖端周围形成的血凝块。

这种血凝块通常由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聚集形成,可能堵塞导管,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炎症、栓塞等。

及时识别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发生至关重要。

2.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病因当导管插入或移动时,可能会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物理性损伤,从而导致血液凝固因子的激活和血栓形成。

导管表面的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使用某些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可能增加患者出现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风险。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活性,降低血液凝固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

一些内分泌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容易发生中心静脉导管血栓。

长时间留置导管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留置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患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加。

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其血栓形成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临床表现肢体功能障碍:由于血液流动受阻,肢体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等。

呼吸困难:当血栓脱落并进入肺部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使用非常普遍,可以为患者输注药物、静脉营养支持等提供便利。

长期留置导管容易造成血栓形成,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希望能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危害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指在导管内或周围形成血栓,其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疼痛、肿胀、温度升高,甚至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二、护理措施1. 选择适当的导管在安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

长期留置导管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对于需要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可更换的中心静脉导管,定期更换导管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2. 严格操作,减少导管损伤在插管操作中,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导管插入过程中的细菌污染和血管损伤。

插管后,应定期观察导管穿刺口情况,及时处理渗血渗液,防止感染并减少导管周围炎症,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导管护理对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后,护士应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包括导管通畅性的检查、导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和护理等。

导管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因皮肤潮湿而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预防血液激活和凝血在导管留置期间,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及处理可能导致血液激活和凝血的因素,如炎症反应、外伤、手术等。

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

5. 鼓励运动和康复对于重症患者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位改变,以减少血液在静脉内的滞留,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

6. 宣教患者和家属护士应当在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后,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工作,包括导管的危害和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引导患者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共同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简称CVC)是一种用来插入到大静脉内,用以输液、输血、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及测定中心静脉压等的设备。

然而,CVC的使用也会引发血栓形成,导致并发症。

因此,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

本文将探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一、正确插入与维护CVC正确插入与维护CVC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

插入时应选择合适的插管和插管的位置,尽量选择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减少颈静脉和锁骨上静脉的使用,因为它们血液淤积的时间较长。

插入前应对患者进行彻底的消毒,插入时应注意避免插管与血管壁磨擦产生热损伤,造成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维护CVC时应注意保持CVC通畅,并定期更换敷料。

在更换敷料时,注意洗手消毒,实施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和血栓形成。

二、Appropriate saline flush frequency: 3mL 0.9% Normal Saline Up to Every Eight Hours正确的盐水冲洗也是减少CVC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之一。

盐水冲洗时,建议使用0.9%的生理盐水,每八小时冲洗一次,使用3毫升的生理盐水。

盐水冲洗有助于保持CVC通畅,清除残留的血液及药物,避免血栓、堵塞等问题产生。

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CVC血栓形成,并减少CVC相关的并发症。

一般建议使用肝素予以预防,肝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凝血系统,预防血栓形成。

例如,肝素18IU/ml或5000U肝素注射液每12个小时一次,每天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点进行静脉注射。

抗凝药物的使用应有医生指导,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疗程规划。

四、血管扩张剂用于预防血栓形成血管扩张剂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选用拜阿司匹林等药物,此类药物通过扩张血管,提高血液流动的速度,防止血栓形成。

然而,使用血管扩张剂需要注意患者存在的相关疾病、过敏史等,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输液、给药、血液透析等治疗操作。

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可能会造成血栓形成,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危害及原因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医院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血压、上腔静脉综合征等。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在导管内的滞留、导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的损伤,以及体内因素(如凝血功能异常)等。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护理措施1.严格控制导管留置的指征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需慎重考虑,应当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指南。

对于没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尽量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

对于有导管置入指征的患者,在确定导管留置后,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操作技术进行操作,以减少操作风险和导管潜在的损伤。

2.导管定期检查导管留置期间,护理人员需定期对导管进行检查。

包括检查导管留置部位的皮肤情况,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皮肤破损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性,确保导管的血液流速和负荷量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导管堵塞和血液在导管内的滞留。

3.严密观察患者症状对于已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包括隔日测量四肢血压、查体、测腿部余情、常规化验检查、B超检查分析静脉是否有血栓形成。

注意随访患者症状,观察是否出现疼痛、肿胀、发热等血栓形成的症状,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4.导管护理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的日常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更换输液管时,应当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导管污染。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导管类型和材质选择合适的固定和保护措施,避免导管移位、拉扯和压迫。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它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从而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探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是指在中心静脉导管内部形成血栓的过程,它通常发生在静脉导管长时间存在或频繁使用的情况下。

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会导致血流受阻、疼痛、肿胀、肿块以及皮肤变色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尤为重要。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评估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通畅程度、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等。

针对高风险患者,护士需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更换导管位置、保持导管通畅、加强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等。

护士还需要教育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了解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预防措施及早期症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血栓形成。

护士需要严格执行手部卫生和导管相关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通过有效的手部卫生,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士还需要定期对导管进行换药和固定,确保导管的位置和通畅度,避免导管位置的变化和滑动,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护士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栓形成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通过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可以及早发现血栓形成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护士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硬结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血栓形成的症状,避免病情的恶化。

护士还可以通过一些非药物性措施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包括积极开展患者的康复训练,增加患者的体力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形成;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保证患者的水分和营养摄入,避免因血液浓缩导致血栓的形成;及时纠正患者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防治,这14个常见问题你不可不知
静脉化疗是肿瘤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随着PICC、输液港等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的广泛应用,输液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对于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和防治尤为重要。

▌ 01 CRT 的主要分类及临床常见症状是什么?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分类尚缺乏共识,根据我国专家共识,主要分为 4 类。

①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胸部、颜面部有水肿症状或体征,超声检查提示DVT,伴或不伴浅静脉、头臂静脉(也称无名静脉)以及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受累部位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颈部或肢体运动障碍、肢体红斑或麻木感等表现。

② 血栓性浅静脉炎沿置管血管走行方向出现皮肤红肿疼痛,伴或不伴皮温升高,查体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和(或)超声检查提示对应血管血栓形成。

③ 无症状血栓单纯影像学检查发现血栓,但病人无任何主诉症状及客观体征。

④ 血栓性导管失功由于纤维蛋白鞘、导管内血栓形成或导管尖端血栓形成导致的经导管输液不畅或完全堵塞。

▌ 02 CRT 的危险因素有哪些?① 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

同一病人往往存在多重危险因素的叠加。

② 与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导管管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大管径、多腔导管有更高的血栓发生率。

导管的材质、规格也是影响CRT 的因素之一。

③ 与操作和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置管环节反复穿刺、退送导管会加重内膜损伤,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置管血管选择不恰当也是重要的因素。

④ 药物及输液速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⑤ 不规范的冲管、封管操作。

⑥ 药物本身的因素:如抗血管生成类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 03 如何预防CRT?① 人员培训:规范置入、使用和维护导管,以及专业的护理团队是减少包括血栓在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先决条件。

② 风险评估:CRT 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的叠加,需要考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有 DVT 病史或家族史;
•存在导致高凝状态的慢性疾病;

•VTE 高危风险手术病人和复合创伤病人;
•已知存在凝血异常基因;
•怀孕或者口服避孕药者;
•有多次置入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AVD)史;
•有困难或损伤性置入史;
•同时存在其他血管内置入装置(如起搏器);
•已发生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等。

③ 置管血管选择:推荐在置管环节使用超声引导,根据拟置管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建议导管外径与置管静脉内径比值≤ 0.45。

(备注:所有慢性肾病病人,无论是否进入肾病终末期,在留置导管前应向相关专业医师征询病人未来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规划,并在充分地权衡利弊后决定置管位置和类型。

)④ 导管尖端位置:所有CVAD 的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下1/3 或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

尖端异位的导管应调整至该位置方可继续使用。

⑤ 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各国际指南均不推荐以单纯预防CRT 为目的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

但是对于血栓高危病人,仍有必要针对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⑥ 物理预防措施:置管肢体早期活动、正常日常活动、适当的肢体锻炼和补充足够的水分。

⑦ 降低导管失功风险:正确使用冲封管技术;应用正确顺序进行导管夹闭和分离注射器,减少血液回流;同时输注≥ 2 种药物时应核查药物相容性,并在每次输液前用 0.9% 氯化钠溶液充分冲洗管路,或更换输液器。

▌ 04 发生血栓后什么时候选择拔除导管?现前所有的指南均不推荐常规拔除导管。

目前公认的拔管指征为:治疗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但当患者存在抗凝禁忌证或在规范抗凝治疗下症状仍持续进展,则需要考虑拔管。

临床实际中是否拔管,还需要评估治疗对导管的依赖程度,以及重新建立静脉通路的可行性。

对于导管高度依赖且建立新静脉通路困难的病人,需要权衡保留导管的价值和血栓带来的其他潜在风险,可
在密切观察随访下保留导管。

▌ 05 如何处理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处理的核心是对症缓解炎症刺激引起的疼痛。

常用的对症处理包括抬高患肢,热敷或者冰敷,口服或外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外涂多磺酸黏多糖(喜辽妥)。

对于血栓长度>5 cm,进展出现VTE 风险高的病人可能需要抗凝治疗,多为预防性剂量 4~6 周。

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应用利伐沙班(10 mg,每日 1 次,45 d)可以预防后续 VTE 事件。

▌06 如何处理导管相关 DVT?
导管相关DVT 应使用与下肢DVT 相同剂量的抗凝治疗。

是否须溶栓治疗尚无定论。

目前不倾向积极溶栓。

▌ 07 如何处理无症状血栓?
没有确切的临床证据支持无症状血栓需要治疗。

基于现有研究,建议对无症状血栓仅予以观察随访。

▌ 08 如何选择抗凝药物?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凝药物为: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

① 低分子肝素:多数指南推荐低分子肝素作为初始抗凝药物。

推荐按照说明书建议的体重调整剂量进行初始治疗。

② DOACs:国际和国内指南陆续将DOACs 列为肿瘤病人静脉血栓治疗的一线或首选用药。

在利伐沙班标准治疗方案(15 mg,每日 2 次,3 周;之后 20 mg,每日 1 次,6 个月)基础上联合微粉化地奥司明(2 片,每日 1 次,6 个月)可提高静脉再通速度,降低 6 个月内 PTS 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09 抗凝的疗程为多久?目前对于 CRT 的抗凝时长缺乏高级别的直接证据,多参考下肢 DVT 的治疗经验。

多个指南建议在保留导管期间一直使用抗凝治疗,至拔除导管后3 个月。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多数病人对抗凝治疗有较好的反应。

对于血栓已经完全消融,且无其他持续存在的高危因素,VTE 风险分级已下降至低危的病人,是否必须将抗凝延长至拔管后 3 个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 10 血小板减低的患者如何进行抗凝治疗?血小板计数<25×109/L 时为绝对抗凝禁忌,对高于此水平的血小板降低病人,可考虑降低剂量继续抗凝治疗。

建议对此类病人进行密切随访,并根据血小板水平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 11 什么时候可选择溶栓治疗?不推荐常规采用溶栓治疗。

除非患者急性血栓形成(症状出现时间<14 d),症状极为严重(如表现出上腔静脉综合征),且经评估后出血风险较低。

▌ 12 发生上肢肿胀如何处理?适当抬高患肢,并使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可以缓解肿胀的症状。

常用的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黄酮类、七叶皂甙类。

黄酮类药物(如地奥司明)可以增强静脉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回流。

同时,地奥司明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DVT 非急性期可使用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

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导致的肿胀症状,也可局部进行 50% 硫酸镁湿热敷。

▌ 13 疼痛如何处理?病人疼痛来源于严重肿胀以及局部炎症刺激。

前者主要发生在DVT,根本措施是正规抗凝促进血栓消融。

后者主要发生在血栓性浅静脉炎,常依赖于抗炎药物缓解症状。

局部予多磺酸黏多糖软膏外涂有助于缓解疼痛。

单药地奥司明或联合多磺酸黏多糖可改善静脉炎局部疼痛。

对于症状较明显者,需用口服和(或)外用的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 14 导管失功的常见原因及如何处理?导管失功的因素包括管腔内的血栓或纤维蛋白鞘和纤维蛋白尾引起的血栓性失功(约占60%),和药物沉淀或机械原因引起的非血栓性失功。

抗凝药物(如肝素)对恢复导管通畅性无效,常用溶栓药物包括; 尿激酶或重组尿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和蛇毒纤溶酶等。

本文首发:肿瘤时间
编辑:邵宜、刘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