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上课用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wenku.baidu.com棘,以有尺寸
之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
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E、始速祸焉 “速”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F、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G、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的知识积累。 2、了解时代背景,明确本
文写作目的。 3、整体感知,掌握文章内 容和论证方法。
课堂基础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上。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写《六国论》的。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 或曰…… 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 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胜利,名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 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 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 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 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 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 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 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 • • • •
判断句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7)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8)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义治天下;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 要妥协投降;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 要为了自己的享乐大兴土木而 劳民伤财。
返回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 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 • •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暴”同“曝”。读pù ,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A、暴霜露 “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 n,满足。 C、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读“tăng”,如果
• • • • • • • •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 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采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引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 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论证什么道理?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赂者以赂者 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5、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动词,好象 副词,还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暴露,显露,动词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两副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
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 高”。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 宋著名散文家,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 右元年 (1056) 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 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 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 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乙)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 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 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遐自哀,而后人哀之;后 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分观点(二)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意在阐述什么 主张?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承上启下。阐述: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 国 论》 阅读比较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拓展延伸 (甲)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 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
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
语言的运用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 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结论(论点)不同: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
思考: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苏洵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
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 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 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
划分层次,梳理内容,找出论法
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了怎样 的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又分了几种情况展开论述?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 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