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合集下载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因“文明冲突论”享誉全球,这本书也被奉为政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中涉及到很多政治事件和国外文化,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断断续续地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观点很新颖,思维很独特,但不是完全可取。

他在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在书中做了很多论证论述,也涉及到很多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和文化的差异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娓娓道来:文明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本。

该书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世界的多文明现象,从历史到现如今的现象对比,说明了世界上多文明存在的普遍性;第二部分着重讲当今世界的文明力量的对比,阐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和非西方文明的崛起(经济、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文明的自信);第三部分介绍当今世界的文明秩序,冷战后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冲突逐渐形成的新的文明格局;第四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当今世界发生的政治变动、军事活动和一些国家领导的更迭,最后更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其中的根源:文明在起作用。

第五部分作者根据自己的见解,模拟了一段未来发生的事件,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总体上来说,我并不是全部同意作者的论点,但他的观点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新视野,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现在全球化的趋势正促使文化间互相学习,不同文明和文化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解释,这些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可预见的条件。

本书成于美国911事件前,但作者对国际政治布局的分析并不过时,对恐怖主义甚至做出了很准确的预言。

他详细指出了各个文化体和经济体的相互关系、内部问题,他不同意盲目的抱怨,而主张各文化间互相了解和沟通,从而为各自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区发动大规模持续空袭。

同一天,美国哈佛大学宣布,曾就职于该校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24日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逝世,享年81岁。

这位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似乎是要用这种巧合,来再次证明他的文明冲突理论是正确的。

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系统地阐述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这个自1993年提出以来就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而持续的关注和争论的理论。

亨廷顿提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他在书中说:“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他同时警告说:“未来冲突的危险很可能来自西方的傲慢、伊斯兰的偏狭和中国的自负的相互作用。

”作为中国人,也许我们会为作者的警告而感到气愤。

的确,当我从书中读到“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时,也为我的祖国打抱不平。

但是,在把全书看完后,我开始理解书中作者以他的角度对中国乃至东方力量的评价,也开始学习理性而全面地思考问题。

亨廷顿认为,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他同时指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同时亚洲文明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壮大了其军事、政治力量;伊斯兰文明人口的暴增给周围邻国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非西方文化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文化社会正在取代冷战集团,全球的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线进行重组,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_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_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蔡淋芬 08519013摘要: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

在把握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我对作者的观点有许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剖析。

关键词:基本框架理解和观点剖析刚开始拿到此书很迷茫,里面全部都是数学中的多元变化,文化、国别、地域差别、语言差别等等的各种变化,根本读不懂,总觉得无从下手。

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帮我完成阅读,我很难找到一个自己可以立足的基点,更没有办法下笔了。

多读两次之后,我从总体上对本书有了一个笼统的的把握,但对其内容也有一些质疑。

他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的解读起到了轰动世界的效果。

此书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从一个常人不会选择的角度下手谈论世界格局的变化。

例如“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在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文明的冲突模式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又如“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等。

一、对本书基本框架的把握和观点分析首先从整体上讲,作者从西方文明写到了东方文明,从中世纪文明、华夏文明写到冷战结束后的文明以及对未来文明的预测,采用纵横结合的方式将文明对整个世界局势的影响剖析得非常精湛。

通过用对比的手法将每一地域的文明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议论的方式论述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并从此得出结论及:“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也就是说世界要和平,国际要稳定,只有建立在被世界认同的文明基础之上的秩序才是可靠的的,才能起到作用的。

其次,在作者定好文明维护国际秩序的基调之后,开始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半径画起各文明范围来,对各种文明的历史、现状和前倾进行了特点性分析。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摘要: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其文明冲突论的集大成之作。

在国际政治学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其中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试图在这一方面应用文明冲突论的范式,得到亨氏对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析。

关键词:文明冲突现代化西方化普世文明非西方文明一、引言以文明为单位划分世界的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历史学界里的文明史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以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约二十来个文明一一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探究各个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是现代历史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将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七到八个文明单位作为世界局势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

这样一种横向划分世界的方式,能够避免按照众多国家划分引起的琐碎与复杂,又能避免冷战时期两分法的粗暴与直接,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总的来说,亨廷顿文明政治观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世界已经逐步脱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阶段,而进入了以文化差异为冲突根源的历史阶段,未来世界格局建立的重点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博弈。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分五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亨廷顿用文化(或者说文明,书中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样的)将世界分成了七到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潜在的尚未崛起的非洲文明。

国际关系主体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集团中的核心国家是因为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在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时代,文化的意义益发突出,因而文明之间,特别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合作冲突是以后国际秩序的基石。

第二章,亨氏详细叙述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实力对比。

其总体趋势是西方世界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逐步增长实力。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

中华文明的未来:路径选择&双重运动?——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上节课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以后会怎么样?开放还是闭塞?这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于是我始终抱着这样一种疑问阅读此书,然而深入思考后才发现:文明的背后,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宗教,制度等多方面的考量,那么,中国文明的未来何去何从?探索这个问题也因此将变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挑战性了。

一.首先我想到了诺斯的路径选择理论,讲的是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强化。

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它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

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

由此,我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是否会像走在了诺斯所说的既定路径之上,从而不断自我强化,除非引入外生变量或政权变化才有可能扭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得明白中国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在很早以前,中国就以一种明确的国家体形态屹立于世界了。

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一般的民族国家就没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对中国人而言,遥远的过去与现在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又意义重大的。

中国曾经历过巨大的混乱,侵略和分裂,但其文明的延续性却得以维持,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不管中国人身在何处,与祖国相距多远,他们总是生活在本国的历史中,这与其他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一种可以接受的机制,于是,中国人要与现实抗争,就不得不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国家和教育,从儒家学说中可以找到它们的根源。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1本书从文明的融合,分化和冲突入手,重点分析了冷战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势。

而1996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基本应验了书中的理论和预测。

看了这本书之后,读者可以对冷战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的移民危机和保守化,以及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系和演变,有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工具。

读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从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宗教、语言、民族等之间的问题。

比较实用的地方,这本书对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朋友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语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语要不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论是学好中文英文两门足矣)以后留学路径应该如何规划?等等。

看过这本书,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国际经济格局发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对做投资有帮助。

书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公平客观,说服力和可读性很强。

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作者作为西方人,立场还是主要从保护西方文明的角度出发,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及东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国涉及的内容不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1993年,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石激起千层浪,“文明冲突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学界引发激烈的争论,姑且不论正确与否,如此激烈、罕见、旷日持久的争论本身就侧面印证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1996年,其大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问世,亨廷顿在本书中对该理论作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和论证。

该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智慧,运用独特的视角对国际形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内容横跨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宗教学、历史学、人口学、国际法学等诸多学科,在以上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都成为必不可少的经典文献。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选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有这样一个假设——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稳定。

无论是中国的中庸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那么,或多或少地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假定。

那么与之相应的力量的不平衡,是否会导致冲突呢?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多文明冲突的世界,这种冲突是否也因为其力量的不平衡呢?如果文明不具有多样性,如果真如福山所言“历史已经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在冷战结束后就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思想,一统世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冲突还会发生么?而我们知道,现在的自由民主思想,一局部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的,这就意味着这套理论本身就是鼓励人追求利益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追求个体的利益,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个个体的利益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冲突称之为文明内的冲突,按照亨廷顿的理论,这样的冲突是不会无限扩大的,也就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也成为一种事实,其根源在于自由民主思想下鼓励个性的解放,在这种个性的解放浪潮之后,每个个体的思维变得多样了,而这种多样就是造就利益冲突的原动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多样性与冲突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

同时也不能证明,文明的单一不利于维持稳定,只能说自由民主的思想体系本质,与其一统天下的野心,具有内在的张力,如果让其一统天下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自由民主这套理论注定无法完成“终结历史〞的任务。

另一种没有文明多样的状态就是在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之前,各种文明各自为阵,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没有联系就不可能有多样的前提。

而在那个时代,相对而言也是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在中国朝代更替频繁,欧洲大陆也时有战事,但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把文明比作一种光源,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光辉之下生存,而人投下的影子就是文明作用于人的结果,在一种单一的光源之下,人的影子也是,无论如何,影子也是单一的,所有的人可以说是一致的,这个光照向那里,所有的人都指向那里,世界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秩序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

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我一直想要了解的东西---现如今世界政治究竟是怎样的。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三方互相看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相互周旋,也早就了冷战期间紧张的和平。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破灭,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无敌是多么寂寞,这或许就是美国在那时的真实写照。

没了对手,没了再能牵制的力量,美国在全世界到处挑事,抢夺资源的同时亦在炫耀武力,巩固其霸主地位。

风头一时无两。

但,冷战之后,许多国家崛起了,并在某些领域能和美国已争高下,世界正走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

或许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下降,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

然而多极化虽然已成定局,但美国不喜欢这种情况。

老大当久了,谁还愿意好好和人说话,所以没过自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大肆部署军事力量,将世界上能够影响其霸主地位的国家全部封锁了个遍,就如老美利用日本,台湾,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小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封锁。

同时挑唆小国不断对我国挑起纷争,试图探索我国的底线和力量。

如众所周知的萨德事件,南海仲裁,钓鱼岛等等。

当然,世界自冷战结束后,由原本的阵营博弈游戏,变为了,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综合较量。

二战之后,大的国家之间大的战争几乎没有了,而局部的冲突却异常激烈。

源自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加剧。

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到近期对利比亚的空袭及推翻卡扎菲政府,战火硝烟的背后,是对那片地区地下丰富的能源的垂涎和占有。

从文明的角度看,这些战争势必会加剧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之间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黄军铭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是因为在网上看了天津的翟文喆老师的一篇贴子《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这篇帖子中讲述了大量的欧洲文化以及政治知识,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翟文喆老师在文中推荐了这本萨缪尔•亨廷顿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态势,我也因此迫不及待地买到了这本书,但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才最终读完。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享誉全球的理论,确实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政治态势有很好的理解。

不得不说一下作者萨缪尔•亨廷顿,他在世界政治的研究领域相当于神一样的存在。

萨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

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1977~197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由他金光灿灿的履历便可见其对世界政治研究之深入。

而我所读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即为他的代表作。

亨廷顿本人非常低调,甚至以“腼腆”、“学究气”著称,但在论战中他总是言辞犀利,锋芒直指,虽然观点经常刺激大众的神经,他的立场却从不退缩。

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论”时他的观点已颇受争议,三年后他非但不后撤,反而以洋洋洒洒四百页的篇幅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此书的问世可说是一颗重磅炸弹,很快译成39种文字,引发一种“榴莲效应”——喜欢者很赞赏,而厌恶者对其抨击反对之多,几乎可以用“围剿”来形容。

在冷战后洋洋得意的太平气氛中,他发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他称之为“断层线战争”)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当人类从史前史走向文明史,世界就布满了血腥与贪欲,冲突与战斗,无论是古巴比王朝还是阿拔斯王朝,古希腊或是古雅典,这种精神更是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不再是以各个国家间为单位暴力与荒凉,世界的冲突根本根源不再是人们对于国家个人这一意识形态,而是民族的差异,文明的差异。

闻名的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清晰的阐述了冷战后的世界新的意识形态与所谓的“文明的冲突“。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局部共十二章,首先从一个一超多极的多文化世界谈起,阐释了世界各个地方之间的各种现实主义和对将来的看法。

书中把世界分为七个或八个主要的文明来阐述: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在《文明的冲突》的看来,现代的世界不在把个人或国家的某种作为行为的动身点与归宿点,而会是整个民族文化。

并将之作为区分于其他人类的根本推断标准。

他认为现在的所谓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而且非西方地区也不会被西方化,西方化也不会消失,也不会形成所谓的普世文明,世界终究会以各个文明为单位做为世界各地的区分。

接着在其次局部,从世界各个地方的力气及综合实力为论述中心进展绽开。

萨缪尔认为,在新的21世纪,西方会慢慢的退出霸主的地位,非西方世界的各个地方会重新进展壮大,他们会进展自我认定,文化确定,慢慢打破西方垄断世界的局面。

21世纪,将会是在西方文明衰落的背景下,非西方文明的崛起与竞争和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在第三局部以“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为标题,叙述了如今的世界,不再以冷战时因联盟或多级为代表的集团,更多的是以文明为单位,进展多方位关于种族,宗教,文化为集体的集团。

文化认同成为国家联盟的标准。

因此,以一个文明为标准的世界秩序正在消失。

第四局部以文明的冲突为标题,萨缪尔认为文明会成为人类的终极部落,将来世界的冲突会以文明为单位的冲突,并指出这种断层式的战斗的缘由,在亨廷顿的笔下,从历史,人口和政治三个角度分析了断层式战斗的缘由和动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关键字:内容介绍总体分析自身感悟一、内容介绍这本书从总体上强调了文明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作者在前言中即说到:正在出现的前沿政治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各种反应,包括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

因此,作者将全书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讲“一个文明的世界”,首先强调了文明对世界秩序的影响,然后列举了世界上主要文明的特点,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而作者主要强调了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东正教文明。

随后作者概括了文明之间的关系:遭遇、冲击、相互作用。

这是文明之间的历史,而现代文明面临的主要选择则是是否要西方化和现代化,以及怎样去把握二者之间的程度。

选择西方化后又怎样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第二部分,变动中各文明力量对比。

这部分分析了西方的相对衰落以及非西方文化的复兴。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亚洲经济的迅速增长,穆斯林人口增长率的迅速上升,以及非西方文明的自我肯定。

这部分强调了文明之间的差异性。

西方力量的衰落导致其逐渐失去其支配地位,而非西方文化的复兴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随着西方实力的削弱,西方向其他文明强加其人权、自由主义和民主等概念的能力降低了,那些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小。

”亨廷顿用“本土化”来形容本土文化的复兴。

“他们回到自己祖先的文化中,在此过程中不时改变自己的认同、姓名、装束和信仰。

”伴随着非西方文化的复兴的是宗教的复兴。

第三部分讲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作者分析了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以及提出了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的概念。

在讲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时,“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则分道扬镳。

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线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线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

心得体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心得体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1《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xx年出版的书,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本书从文明的融合,分化和冲突入手,重点分析了冷战之后的全球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势。

而xx年至今20多年的一系列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基本应验了书中的理论和预测。

看了这本书之后,读者可以对冷战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南联盟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运动、乌克兰分裂、欧洲的移民危机和保守化,以及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等的关系和演变,有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分析工具。

读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从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宗教、语言、民族等之间的问题。

比较实用的地方,这本书对小朋友的教育方向,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小朋友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英语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第二外语要不要选和选哪一门?(我读后的结论是学好中文英文两门足矣)以后留学路径应该如何规划?等等。

看过这本书,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国际经济格局发展,也能多一些分析和理解,对做投资有帮助。

书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公平客观,说服力和可读性很强。

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作者作为西方人,立场还是主要从保护西方文明的角度出发,案例和史料也多是写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及东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中国涉及的内容不多。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2塞缪尔·亨廷顿,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背后是什么?——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在《文明》一书中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或者战争将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他认为未来世界将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文明集团(如果这种集团真的存在的话):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印度教文明,中国的儒教文明,南美洲的拉美文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文明,日本文明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非洲文明。

各文明的核心国家将会与此文明类似或者接近的国家结成亲缘关系,形成一个文明集团。

各文明集团之中的国家如果出现冲突或战争,将会导致整个文明集团的冲突乃至战争。

作者还尤其强调了中国的崛起将会增加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风险。

文中的许多观点可以说是深刻的,富有洞见。

比如作者说看到了非西方国家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和伸张自我文化的强烈诉求;看到了西方的模式在非西方国家收到的各种抵制;看到了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并不要求必须先实现西方化;看到了所谓的“普世文明”(其实就是西方文明)并不存在。

作者的文明观点为研究国际关系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文明的角度思考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从这个角度理解国际问题确实可以解释许许多多的国际冲突或战争,比如俄罗斯与车臣,巴尔干地区的各种武装冲突,穆斯林社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制造的各种恐怖袭击和自杀式爆炸案。

但是文明终究只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视角,想成为一种范式多少有点难度。

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应该仍然是以国家利益、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等等为范式。

如果不是为了确立一种范式,作者为什么又会如此强调文明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我认为,作者的这些观点,为美国在全球伸张自己所为的正义,推行自己所谓的西方价值提供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借口,虽然作者自己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和愿望。

首先,作者认为,西方文明随着其他文明的崛起将会减小自己的影响力,西方集团想要守住自己的文明,就必须要依靠北约的扩大,加强军事、政治、经济一体化,这为北约的继续存在和北约的扩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即我们要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文明同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曾敏琳 2014级 4班法律硕士 14210896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塞缪尔• 亨廷顿教授。

亨廷顿教授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这本书的诞生是因为其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引起广泛的争议, 而他的这篇文章恰是首次阐述了他的文化冲突理论。

为此, 亨廷顿教授在三年之后将其观点进行系统性理论分析和论证,回答《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中的结尾提出了“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 1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框架及其主要内容亨廷顿教授在书中提到, 随着冷战结束, 相对于原本依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而划分的国际秩序而言, 一个新的世界性政治思维框架来分析世界政治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他提出了“文明的冲突”这一模式。

本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亨廷顿教授指出,在冷战结束之后,文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体系的标准, 而不再是根据意识形态的不同划分国际关系。

而西方的支配地位也逐渐向非西方转移, 世界趋向于多文明的国际趋势。

亨廷顿教授分析了国际关系的四种基本范式:理想主义的和谐世界, 两个世界的划分我们和他们,国家主义范式,完全混乱的世界,而这四种范式都具有其局限性,从而提出“文明的范式” ,亨廷顿教授认为这种范式更具逻辑性并且符合现实,同时进行有效的预测。

亨廷顿教授在这个部分探究了文明的具体内涵, “世界处在多元文明中, 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

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 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

文明主要是依据语言、宗教、历史、习俗及主管自我认同来界定的” 2。

在此基础上,亨廷顿教授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七或八个文明,而这些文明经历了遭遇、冲击和相互作用三个阶段, 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多文明的状态。

在这一部分, 亨廷顿教授还阐述了“普世文明” 的内涵以及现代化和西方化的不同性质。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在分析国际形势与格局、国家力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区域的文明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明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怎么会掌控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呢,塞缪尔亨廷顿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和分析了文明的重要性。

他在开篇这样写道: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机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仔细想来,这的确有一定道理,文明是文化的沉淀与积累的产物,它影响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从而影响它的发展方向与追求。

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却直接的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动。

比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性格缺少点霸气而多了点中庸,或许因为这个让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

文明与国家或民族共存,前者以后者为载体而影响后者的命运。

就如亨廷顿所说:文明终有终结,但生存的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文明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重点是现已存在的文明对当前或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书的目的也是如此。

塞缪尔亨廷顿在序言部分说道:本书是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做出解释,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明分布、变动、冲突与未来。

本书的背景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这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世界带入一超多强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力量极大衰弱。

因此,这对未来世界形式和格局带发展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20世纪是个多难的世纪,亨廷顿对两次世界战争做了简要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是创造一个能保障民主国家安全的世界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单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他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读书笔记这本著作原本我是不知道的,通过老师的推荐我才知道这本书的,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极力推荐此书,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仔细研读,确实这本书给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观点看世界。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际关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基于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思考而推出的、系统地阐述其文明冲突理论的集大成之作,问世后争议巨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该书的评价仍旧是褒贬不一,但是它为研究文化、宗教以及国际关系、全球政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观察视角,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评价这本书前,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背景和生活环境,亨廷顿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国际关系学者,以政治顾问的身份参与政府工作,虽作为局外人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当局者的认识不到的事情。

但是他的理论是带有一些偏见的且为美国政治服务。

亨廷顿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来看待当今的国际政治格局,虽然批驳当今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的西方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但是仍旧掩盖不住美国中心主义的根本立场,其视线所到之处无不是以维护美国的利益为目的来展开论述。

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人完全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潜意识里会维护某些东西。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亨廷顿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在后冷战的世界里,最普通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看到了文明的冲突在未来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认为不同人民之间文明的差异将引起社会的冲突,引起社会混乱。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首先,作者指出了当今的世界形势,即一个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形势。

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已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区别”。

在这个新世界里,最普遍,重要和危险的冲突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将是基于世界上七八个主要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引起的。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篇一:《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对地缘政治及当下中国的几点思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读后感“现代全球的政治,应当基于全世界不同宗教与文明间的深刻冲突来理解。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的一席话,导出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一种新变革,将政治的分歧归结为文明的冲突,并以此来审视整个变革时代的地缘政治、全球政治,新颖而深刻。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人和国家都难以孤立存在,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以西方思维看世界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重新去考察我们自己的文明进程,去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缪尔·亨廷顿在此书中,最值得称道,也是引起人们巨大反响的,正是太对于文明的态度,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可谓毁誉参半,但是,能够引起全世界的一种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突破,特别是在9·11事件爆发之后,由伊斯兰文明好西方文明的讨论一时间更是甚嚣尘上。

而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讲,部分恐怖主义势力打折民族的旗号,去行恐怖之恶,其出发点也是维护不同的文明,就如同前不久发生的3·1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暴露了其民族分裂的嘴脸,而其实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种扭曲的文明的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而不仅仅是以武力去解决,更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从而加以正确疏导。

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论述全面而深刻,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其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名原文:《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出生于1927年8月18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也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

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2008年12月24日在马萨诸塞州马莎温亚德辞世,享年81岁。

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如下:第一部分: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作者提出自己的范式:从七个或八个文明来看世界。

然后作者批判了西方的“普世文明”论,论述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论述西方的影响力在相对的下降,非西方文明在崛起和重新自我认识。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作者论述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不同文明间融合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

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并重点分析了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断层线战争。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

论述西方文明如何生存,美国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略,以及如何避免因为文明的冲突而可能引发的战争。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值得批判之处要更大。

首先,亨廷顿的历史观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而并非站在世界的高度去平等的俯瞰各种文明。

从书中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立、对伊斯兰教好斗的不认可、和对中国文明的敌视等方面均可见一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通用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与西方化——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摘要: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其文明冲突论的集大成之作。

在国际政治学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其中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角度入手,试图在这一方面应用文明冲突论的范式,得到亨氏对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客观评析。

关键词:文明冲突现代化西方化普世文明非西方文明一、引言以文明为单位划分世界的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历史学界里的文明史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以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约二十来个文明一一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探究各个文明的共性与个性,是现代历史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将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七到八个文明单位作为世界局势的政治力量进行博弈。

这样一种横向划分世界的方式,能够避免按照众多国家划分引起的琐碎与复杂,又能避免冷战时期两分法的粗暴与直接,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总的来说,亨廷顿文明政治观所得到的结论就是世界已经逐步脱离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阶段,而进入了以文化差异为冲突根源的历史阶段,未来世界格局建立的重点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博弈。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分五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亨廷顿用文化(或者说文明,书中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样的)将世界分成了七到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潜在的尚未崛起的非洲文明。

国际关系主体由民族国家过渡到文明集团中的核心国家是因为亨氏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在意识形态逐渐淡化的时代,文化的意义益发突出,因而文明之间,特别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合作冲突是以后国际秩序的基石。

第二章,亨氏详细叙述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实力对比。

其总体趋势是西方世界正在衰落而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并逐步增长实力。

第三章则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全球政治沿着各大文明的界线开始重组,人们正因为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各自的文化社会,这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交的地带成为了冲突多发区。

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社会是政治力量的最终表现形式。

文明的冲突从地区的角度体现在不同文明的邻国或者集团的断层线上;从全球的角度上体现在不同文明核心国家之间的矛盾上。

亨氏同时从历史渊源、人口数量和政治形式几点论证了冲突是永久的,和平是暂存的,而国际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各大文明的核心国家的利益与行动。

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对未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判断。

亨氏从美国人的角度要求重新肯定西方文明的价值,应对非西方文明的挑战。

同时他将全球性战争的根源归结于文明及其核心国家实力均势的变化,由此他将和平的期望寄托于建立以多极文明并存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是二十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

它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对书中众多观点一一进行探讨,因而笔者选取了“西方化与现代化”这一角度来进行思考。

亨廷顿同样是从世界历史的西方化这一角度切入其核心观点的,“西方化与现代化”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问题,同时也有经济文化的成分,笔者主要是依据亨氏“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相信会有所裨益。

本文的设计结构是:引言中介绍《文明》一书的主要观点和选取的角度;正文中首先说明“文明冲突”语境下“西方化”和“现代化”两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是应用亨氏理论论证“普世文明”的不可实现性,最后是依据《文明》介绍亨氏眼中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关系;评论中首先阐述亨氏范式解读“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一命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之后大略提到几点不足之处,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综述。

二、正文1、“西方化”与“现代化”西方化这一概念其实来自于传统的白人种族中心观念。

从殖民时期,“白人的责任”就方便西方社会为自己对其他社会进行政治经济统治做辩护,西方种族中心论者将世界分成了“我们”与“他们”,指出西方世界有义务将外部世界同化。

于是其他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或者体制的行为就被称为“西方化”。

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文明冲突论中是不存在“西方化”这一概念的,因为承认多文明共存,不承认世界会归于单一文明就意味着打破了“我”与“非我”的划分标准,“西方化”这一典型的西方对非西方的意识形态模式便不复存在了。

但是亨廷顿在论述多个文明时,为了驳倒“普世文明论”,他列举了几个西方文明的典型特征,分别是:古典遗产、天主教与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

亨廷顿认为这些特征赋予了西方文明特殊性,是西方“之所以为西方,但不是西方之所以为现代”的东西。

“现代化”则应该是另一个层面上比“西方化”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富裕程度、教育水平、社会动员度、愈来愈细的分工制度等。

现代化的扩张无疑属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的飞速发展,这一模式使得西方文明在18、19世纪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因而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全世界蔓延。

作为起源地,西方世界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各个传统文明在追求与西方一样的财富、知识、教育水平、社会结构的转型道路上会逐步将现代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可能是最接近“普世文明”的文化模式了,但是亨廷顿认为,虽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时由于科技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工业社会不依赖与自然环境的特性,让现代文明有了更多趋同与西方文明的方面,但是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具有同质性。

其原因在于,西方文明是诞生于现代文明之前的文明形态,其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也是在之前确立的,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同胞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绝对不能简单画等号。

2、普世文明明确了文明冲突观语境下的“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其对应理论——普世主义。

这一主义的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一些西方学者,以“历史终结论”福柯为代表,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大获全胜,政治历史已然被终结;由于电子科技革命,世界范围内信息、贸易、媒体等交互日益密切;在世界局势上,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因而这些学者认为普世文明将成为世界潮流,其后的历史发展却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缺陷:两极格局塌陷之后,由于宗教、种族、文化因素引起的大小冲突不断;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并未加深认同感,反而增加了之间分歧的鸿沟;经济全球化的情形下,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复兴;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认同加强等等情形都有力地驳斥了“单一世界”的观点。

亨廷顿对普世主义的反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依照他给出的西方文明的特征,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不能相等同,和其他文明形式一样,西方文明的独特性并不是现代文明的特点,即使现代文明的许多特质可能都脱胎于西方的性质。

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有所谓的“普世主义”也一定不是“西方普世主义”。

其次,现代文明应该更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概念,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所有民族国家都有一定特质,这应该也是相对于传统文明来说的。

在传统世界里,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组织形式相同之处,所以现代社会的趋同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形成。

最后,民族国家对于西方化、现代化的回应方式不一样,具体分为拒绝主义、基马尔主义、改良主义,除了全盘接受西方化,彻底掐灭传统文化的基马尔主义以外,另外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上对西方化说了“不”,尤其是改良主义,一直都是非西方世界对待西方化的主流态度。

既然众多民族国家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与西方世界具有同质性,更不用说形成单一世界了。

3、反西方化亨廷顿对于西方化与现代化的论述并未仅仅停留在反对“普世主义”的层面上,他往深处思考得更多。

他认为西方文明正在丧失世界的中心地位,非西方文明正在逐渐复兴。

在复兴手段上,其依托的正是现代化。

简单表述就是,在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非西方文明重新进行了自我肯定与审视,并开始有了与西方文明相对峙的勇气。

《文明》一书以东亚与伊斯兰世界为例进行了论证,这里仅引用其对东亚的描述。

“在二十世纪最后一个二十年里,东亚的崛起成为世界最瞩目的事件。

”“东亚的经济发展正改变着亚洲与西方的均势,具体讲是与美国之间的均势。

”“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

当东亚人在经济上获得更大成功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独特性,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优越于西方和其他社会。

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

”而毫无疑问,掀起反西方化浪潮的东亚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正在加速现代化进程。

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和日本文明的典型代表日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二者在19世纪末曾经选择过基马尔主义,但最终都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经济实力大涨之后重获传统文化的价值肯定,开始对西方文化说“不”。

在行文中,亨廷顿甚至流露出“中国将是西方文明最大敌手”的意思,足见他对反西方化潮流忌惮之深。

三、评论1、理论与实际意义仅仅就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对于“现代化与西方化”这一命题的表述来看,它只是文明冲突论中的一个小小方面罢了。

完成现代化,各个文明单位才能有足够的实力成为多极世界的一角,而西方化的存在所彰显的西方种族中心主义,恰恰就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有冲突的原因之一。

在理论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确实提供了一种分析世界政治形式的范式。

相比之于国家主义,它没有200来个对象需要分析,这大大简化了分析的难度;相比两分法,即“西方”与“非西方”相比,它显得多样而不粗暴。

诚如亨廷顿自己所说:“文明的范式为理解20 世纪结束之际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过于简单的地图。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众多事件也证明“文明冲突论”是对全球政治局势深刻而有见地的理性分析。

在实践上,亨廷顿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设计了一条退却、被动防御的道路,对当今世界文明断层线将要发生的冲突做了预言。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他“为理解下个世纪全球政治的现实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美国官方的一些态度。

甚至美国在进行阿富汗反恐战争时布什总统脱口而出的“十字军东征”也成为了文明冲突论的最好佐证。

2、缺陷与谬误然而对于文明冲突理论,反对的声音也并不少。

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新的范式来说明其缺陷,限于篇幅,笔者仅谈谈两点不足的地方。

首先是以文明为单位的冲突与文明导致冲突是两个概念。

西方文明推行普世主义在非西方眼中是霸权主义的行径,这样引起的冲突固然是以文明为单位的,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更多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在起作用,文明差异并没有决定冲突,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决定他们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