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戏6

合集下载

安徽茶俗略考

安徽茶俗略考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7,23(18)安徽茶俗略考翁飞龙蒋敏徐雯翔章传政*(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无徽不成镇,无茶不成俗”。

安徽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由于受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图腾崇拜等的影响,安徽茶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徽茶文化与徽州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为一,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总结归纳、口传心授和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茶俗文化。

茶,早已渗透到了安徽人民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成规礼俗和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之中。

关键词:安徽;茶文化;茶俗茶礼;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F592;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8-0127-02安徽产茶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茶就由四川经陕西、河南传到皖西地区。

东汉安徽籍名医华佗所著《食论》载“苦荼久食,益意思”,说明当时安徽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汉末晋初则有“庐江好茗”“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1]。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徽茶业已相当繁盛,宣城郡出产优质贡茶。

唐陆羽《茶经》记载了安徽“舒州、寿州、宣州、歙州、池州”的五个茶叶产地,出产天柱茶、霍山黄芽、瑞草魁等名品[2]。

由此可见,安徽茶区广阔,饮茶习俗由来已久,饮茶之风历来盛行。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茶俗,多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茶事语言,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当地茶农心理的折射[3],具有现实性、地域性、通俗性、普遍性、民族性和口语化的特征。

安徽产茶、饮茶历史悠久,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采众长,深受儒学、佛学、道学、理学、朴学、医学、戏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总结、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安徽茶俗文化。

安徽茶俗,除了表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成规礼俗、迎来送往的人际交往和体现民风民俗的茶歌、茶舞、茶戏之外,还包含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茶谚、茶谣、茶谜语、茶歇后语、茶事俚语、茶楹联等。

江西有哪些地方戏

江西有哪些地方戏
抚州采茶戏 毛洪记 第1场 逼骂退婚 (24:01)
抚州采茶戏 毛洪记 第2场 父女击掌 (17:12)
抚州采茶戏 毛洪记 第3场 书信传情 (18:23)
抚州采茶戏 毛洪记 第4场 花园相会 (32:26)
抚州采茶戏 毛洪记 第5场 生死离别 (20:12)
抚州采茶戏 毛洪记 第6场 毛洪领尸 (9:14)
抚州采茶戏 潭香哭瓜2 (47:59)
抚州采茶戏 潭香哭瓜3 (51:07)
抚州采茶戏 潭香哭瓜4 (52:39)
抚州采茶戏 潭香哭瓜5 (45:31)
抚州采茶戏 猪栏里的婆婆 1 (55:33)
抚州采茶戏 猪栏里的婆婆 2 (47:46)
抚州采茶戏 猪栏里的婆婆 3 (51:40)
抚州采茶戏★菜刀记★1★ (45:58)
赣南采茶戏 清水塘 04 标清
赣南采茶戏 清水塘 05 标清
赣南采茶戏 三个老婆1 标清
赣南采茶戏 三个老婆2 标清
赣南采茶戏 三个老婆3 标清
赣南采茶戏 田螺姑娘 1
赣南采茶戏 田螺姑娘 2
赣南采茶戏 田螺姑娘 3
赣南采茶戏 御河情1-01
赣南采茶戏 御河情1-02
赣南采茶戏 御河情1-03
抚州采茶戏★菜刀记★2★ (44:24)
抚州采茶戏白兔记1 (46:59)
抚州采茶戏白兔记2 (47:06)
抚州采茶戏白兔记3 (41:26)
抚州采茶戏补背褡 (45:34)
抚州采茶戏蠢子卖鞋 (41:32)
抚州采茶戏驸马请罪1 (54:10)
抚州采茶戏驸马请罪2 (54:06)
抚州采茶戏驸马请罪3 (52:49)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

明万历年间( 1573-1620) 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

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

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

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

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

清嘉庆时期( 1796-1820),受当地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 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

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

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

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

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

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

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赣南、桂南采茶戏的比较研究

赣南、桂南采茶戏的比较研究

桂 南 采 茶 戏 ) 确 立 为 第 一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作 为 是 由赣 南 传 人 的 . 此其 源 头 还 是 赣南 采 茶 戏 。 被 因
采 茶 戏 代 表性 流派 的赣 南 采 茶 戏 与 桂 南 采 茶 戏 . 到人 们 的 受 极 大 关 注 。本 文试 从 比较 学 的 视 角 对 赣 南 、 南 采 茶 戏 进 行 桂
博 国 湖北 、 南 、 州 等 省 区 , 我 国 具 有 广 泛 的群 众 基 于 明 末 从 江 西 赣 南 直 接 传 人 桂 南 . 白县 “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云 贵 在
础 , 们各 具 特 色 . 有 着相 同 的渊 源 和 血 脉 。 学术 化遗 产 申 报 书 ” 它 又 中记 述 : 南 采 茶 戏 于 明 末 (6 8年 前 后 ) 桂 12 从
影 响 大 。江 西采 茶戏 的剧 种有 赣 南 采 茶 戏 、 州 采茶 戏 、 昌 万 平 方 公 里 。 6个 地 级 市 .6个 县 市 区 南 地 区 除少 部 分 抚 南 辖 2 桂
采 茶 戏 、 宁 采 茶 戏 、 东 采 茶 戏 、 安 采 茶 戏 、 德 镇 采 茶 为 山地 外 . 多 是 丘 陵和 平 原 . 东 西 高 中 间低 的 地 形 南 北 武 赣 吉 景 大 成
界普遍认 为 : 南是 采茶戏的发源地 . 南采茶 戏的雏形 出 赣 南传人博 白. 赣 赣 当地 人 称 之 为 “ 竹 马 ” 后 来 发 展 成 为 载 歌 唱 . 现 在 明朝 末 年 . 他 地 方 的 采茶 戏 是 赣 南 采 茶 戏 的衍 生 和 流 载舞 的 “ 采 茶 ” 也有 人 称 其 “ 都 呀 ” 二说 桂 南 采 茶 戏 于 其 唱 . 吁 。 变 。学 术界 大 多 认 为 : 约在 明末 清初 , 南采 茶 戏 由赣 南经 清 乾 隆 年 问 从 赣 南 经 粤 北 传 人 玉 林 . 流传 至 钦 州 、 宁 等 大 赣 再 南

[南昌采茶戏方卿戏姑]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方卿戏姑]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方卿戏姑]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篇一: 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概述,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的缘起戏曲剧种,江西地方戏曲之一。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概述南昌采茶戏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2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传统剧目有以南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合称“南昌4大记”,富有乡土特色。

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扮演,如《攀笋》、《卖棉纱》等。

之后,随着剧情的需要,“二小”逐渐发展为“三小”,如《下南京》、《卖花线》等,因此民间俗称采茶灯为“三角班”。

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事了,而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戏,到了这时,“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诞生了。

“半班”则已基本形成为采茶戏班的规模,有十几二十人,有服装、道具和乐队,已能够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种剧目,所以很受乡间民众的欢迎。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进城清末民初,采茶戏艺人根据南昌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南爪记》、《鸣冤记》、《辜家记》、《花娇记》等传统剧目。

“哭不死的梁山伯、杀不死的蔡鸣凤”,是人们对南昌采茶戏常演传统剧目的谑语。

尽管采茶戏颇受乡间民众的欢迎,但是由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南昌采茶戏内容不甚健康,大多为“十八摸”之类的黄色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直到1927年才得以光明正大地进入南昌城。

据史料记载,1927年以前,南昌采茶戏也曾“偷偷摸摸”进城唱过“堂会”。

当时,官家为了取乐,便私下请戏班子进城演戏。

1927年,在南昌人脉熟络人士邓官保、徐志庭、商人梅三和三人的邀请下,以陈金水为首的采茶戏班子在当时的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演出。

由于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房东罗某的反对,2个月后,采茶戏班子搬至新昌舞台演出,但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陈金水采茶戏班子离开了南昌城。

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

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

n全曼生苎堡:堂塑型苎查亘塞!竺!苎苎!塑璺苎!竺塑I74一HUNDREDSCH00LSINART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6-0074一05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①陈孝余(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桂南采茶戏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自2006年6月入选首批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博白桂南采茶戏在音乐与表演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文章仅从博白采荼戏的剧团现状、表演方式与音乐状况等方面切入,试图阐明博白采荼戏目前的生存状态,并对传统采荼戏的保护措施做一点试探性思考。

关键词:采茶戏源流;剧团;采荼戏音乐;表演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中图分类号:J802。

l文献标识码:AResearchontheCurrentSituationofKejiaNationalityCaichaxiinBobaiCHENXiao—yu一、采茶戏源流概述博白,古称白洲,现地属广西玉林。

被称为“中国第一客家大县”的博白素有“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美誉。

客家采茶戏是当地流传的一种由赣南传入的采茶歌结合本地舞蹈、小调等艺术形式发展形成的地方戏剧。

博白作为“桂南采茶戏”申报地。

2006年6月10日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序号209,编号Ⅳ一5,项目名称・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⑦“明代,采茶戏从江西传人博白。

清代,采茶戏在县内已相当盛行。

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止。

’那时,采茶戏是舞狮、舞龙、唱竹马加演的节目。

清末,采茶戏与舞狮、舞龙和唱竹马分开,形成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戏,主要角色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

”③“采茶戏于客家历史次大迁徙之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客家大本营江西赣南传到博白(亦有经粤北传人的),由简单的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是桂南采茶戏重要组成部分,已将近400年历史。

赣东采茶戏解析

赣东采茶戏解析

赣东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的黄梅采茶戏的养料发育而成。

宋代以来,地处武夷山下的铅山不但生产茶叶,茶歌亦远近驰名。

这些采茶山歌随后就进入了灯彩的行列。

约在明末,由于福建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早期赣南采茶戏的部分剧目被带到了当时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从而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灯彩,并由此演变为茶灯戏。

清《铅山县志》记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

”康熙年间,江西地方剧种纷纷诞生,灯戏也随之逐渐脱离灯彩,形成了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小班。

乾隆年间,大批湖北災民进入赣东赣北,同时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角班,对赣东采茶戏起了极大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上演剧目和曲调,由单演小戏到逐步演出大戏,由演唱民歌小调到板腔音乐。

旦、丑两行角色,增加了小生行当,形成了生、旦、丑的三脚班阵营,这种三脚形态系四个演员(二旦、一丑、一生)三个场面的七子班。

后来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了“半班”,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

道光年间,赣东采茶戏趁势兴盛,在上饶地区广为流传,有的班社远至临近的福建、浙江一带演出。

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有不少红色歌曲,就是用赣东采茶戏的某些曲调填词的,如《打上饶》、《打横峰》等,深受群众喜爱。

建国后,赣东采茶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在貴溪、横峰两县和上饒市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大批业余剧团也普及在上饶地区的广大农村。

赣东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除上饶地区的上饶、弋阳、贵溪、余江、余干、横峰、铅山、万年、德兴、婺源、乐平等十余县外,还到达浙江的开化、淳安、遂安、安徽的屯溪、歙县和福建的光泽、邵武一带。

赣东采茶戏对赣浙闽三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浙江的的睦剧(原名三角戏)和福建省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其源盖出于赣东采茶戏。

茶艺表演活动策划方案

茶艺表演活动策划方案

茶艺表演活动策划方案茶艺表演活动策划方案1一、活动主题:知茶、懂茶、品茶二、活动地点:三、活动时间:20_年5月日四、活动对象:五、活动背景: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

饮茶文化源于我国,兴于唐代,盛于宋、明,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茶文化以其深邃的`内涵,独具的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而当下,大家生活的压力较大,生活也比较沉闷,通过此次沙龙活动让大家能够充分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六、活动目的:1、古人云,茶能养性。

希望通过茶艺表演来让大家对茶有所了解,对茶文化有所感悟,对生活和人生有些不同的认识;2、为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弘扬我国优秀茶文化;3、弘扬国学,让更多的人了解茶道,并将茶道传承。

4、为学员们搭建一个相互了解、交流的平台。

七、活动内容:活动前期1、讨论并拟好策划书,确定活动流程、所需物品及人员安排2、邀请学员参加沙龙活动3、安排授课老师4、活动前做好通知人员参加活动的工作5、场地布置及摄影6、现场跟踪人员安排活动流程1、相关工作人员提前半小时到场进行现场安排;2、迎接学员到来并安排就座;3、授课老师进行开场白并做自我介绍(5分钟);4、授课:包括辨茶叶、识茶具、茶艺展示(40分钟);5、学员现场学习茶艺(40分钟)6、沙龙活动结束。

活动后期1、场地清理;2、摄影人员将照片共享;3、制作微信纪念册;4、做好活动记录并完成新闻稿。

八、活动需要茶具、茶叶、投影仪、电脑茶艺表演活动策划方案茶艺表演活动策划方案2一、设计理念: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国家昌盛才有茶业的发展、茶艺的兴盛。

从历的大唐盛世到今天的国泰民安,茶艺从形成走向繁荣。

盛世茶情以茶艺表演抒发对国家、民族的赞美和祝愿。

二、目的意义:弘扬中国茶文化,展示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三、主题:盛世茶情四、表演形式:1、人员安排:两人一组表演,解说一人。

女茶艺师用盖碗统一冲泡花茶,展示女性茶艺的柔和美,花茶茶艺的韵律美。

文化传播视角下南昌采茶戏的传承思考

文化传播视角下南昌采茶戏的传承思考

348文|姜 昊文化传播视角下南昌采茶戏的传承思考摘要: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音乐与文化也不例外,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音乐及音乐的相关行为与文化环境形成了共生的联系。

在西方文化的入侵,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南昌采茶戏面临着人们审美观的变迁,多元化的冲击等种种危机与考验。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野下,分析阐述南昌采茶戏的传播途径及传承思考。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传播途径;传承一、南昌采茶戏的社会传播途径南昌采茶戏流传在江西赣北地区,以南昌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地区,故以江西省省会南昌地名而来,俗称,“灯戏、三脚班”。

南昌采茶戏是不仅活跃在南昌市四县五区的所辖区域,它还沿其周边不断向外辐射,是典型的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大约诞生在清朝的道光时期,经历了茶歌、茶舞、茶戏的三大繁衍阶段,是地方性采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到近几年不断的重视,政策、资金等人力物力投入的不断加强,我们有更多的途径与渠道接触和了解到了这种地方性民间音乐艺术。

那么,南昌采茶戏从短短的百余年间是如何从形成、繁荣再到衰退的呢?笔者从传播学的五大基本要素: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方面来分析南昌采茶戏如何在社会熔炉中繁衍生息。

1)主体,或者说传播者,对于南昌采茶戏来说,它的传播者可以从个人(也就是采茶戏演员主体),或者演出团体,还可以是任何一种媒介组织,或者简称为媒体等三大方面构成。

这些方面和因素和社会环境、文化审美相互制约与影响,表现在传播者左右着传播内容,但又受约于社会环境、文化审美的制衡。

2)内容,或者简言之传递内容,信息。

当前可谓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改编的要素来看,南昌采茶戏这个地方戏曲它的信息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既有的传统曲目,二是新创编的曲目,传统曲目与创编曲目之间不是独立存在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3)渠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媒介。

从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社等被称之为的旧媒体,到网络、QQ、微信、手机等新型媒体手段,都是南昌采茶戏传播推广的渠道。

茶百戏:一盏茶汤幻变的历史

茶百戏:一盏茶汤幻变的历史

38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

有关“茶百戏”的记载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的《清异录》,在该书的《荈茗录》中记载:“茶至唐始盛。

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书中详实记载了茶百戏是使茶汤“汤纹水脉”形成“禽兽虫鱼花草”等图案的一门技艺。

有关“分茶”一词早期有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岸说“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在他看来分茶从晋代开始。

但有关分茶及茶汤形成景象的描述多见于宋代诗文,如宋代文人杨万里(1127-1206)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诗中形象地描述了分茶是使茶汤形成文字图案的神奇艺术。

分茶(茶百戏)是伴随着点茶法的形成而产生。

据目前的史料考证,点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已形成,而分茶也随之产生。

早期在茶碗的茶汤中形成图案的描述多见于唐代的诗文。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诗中生动地描述了茶汤中形成“白云”和“花”等图案。

此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 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记载:“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这些都是早期在茶碗的茶汤形成图案的描述,说明分茶在唐代已初步形成。

宋代,茶百戏得到较大发展,主要得益于朝廷以及大批文人、僧人和艺人的推崇。

茶百戏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文娱活动,并广泛运用于各种茶会和斗茶活动中,这在宋代的诗词和文中有大量描写。

其中,皇帝的推崇对茶百戏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章志峰◎茶百戏:一盏茶汤幻变的历史杯中天地BEIZHONGTIANDI章志峰先生演示茶百戏技艺39●个人资料(请工整填写):姓名:性别:学历:职业:年龄: 20岁以下□; 20岁〜30岁□; 30岁〜40岁□; 40岁〜50岁□; 50岁〜60岁□;60岁以上□联系地址:邮编:电话:Email:●是什么促使您购买本期杂志?□A封面好看□B封面标题□C一直购买●您获得本刊的方式:邮局订阅□零售□杂志社订购□其他□●您对本刊版式设计的评价:很好□好□一般□较差□很差□●您对本刊印刷质量的评价:很好□好□一般□较差□很差□ ●您关注的饮食问题有哪些:①. ②.●本期您最喜欢的三篇文章是(标注页码):①.②. ③.●本期您不喜欢的三篇文章是(标注页码) ①. ②. ③.●2014年1期获奖读者名单:黑龙江鸡西:龚丽倩;伊春:邹静全。

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的音乐艺术审美探讨

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的音乐艺术审美探讨

博 白客家 的采茶 戏除 了有 母体 同源 , 沿袭 借鉴 吸收 自己的 曲调之 外, 还对 其 它地方 的采 茶 曲进 行 了吸收 , 从而 呈现 出 了一种 音 乐 复合
性 的特 点。
茶》 就是 其 中的一个代 表 , 它本身 与博 白客家 人 的茶腔
有 很 大 的差别 , 而且 在音 调 上多 呈现 出一种 大跳 , 整 体 的旋 律上 比较
跳动, 而缺 少舒缓 。它 与 《 老 茶婆》 不同, 前 面 的节奏十 分 的跳跃 , 它们 虽然都是 五声调 式 , 但是 还是 有所 不同 , 前 者是 宫调式 , 它们 之 间 的差 别 不仅体 现在调 式 的不同 , 更重 要的是 它们之 间在乐 韵上 的差异 。
1 . 2 . 2 小 调
采茶 戏 中使 用 的 曲调有 很 多种 , 民间 艺人 使 用 的也 很 多 、 很 频繁 , 但
1 . 2 音 乐 类 别 在 博 白采 茶戏 发展 之初 ,它主 要表 现 形式 就是 采茶 小 曲 以及小
调 。采 茶戏 的曲牌 主要 有三 大种 , 即杂 曲类 、 茶 腔类 、 还有 小 调类口 。
的 音 乐 内容, 而且 在旋 律 上也 多种 多样 。茶 腔 是我 国采茶 戏音 乐中最 古老 、 时 间最长 的部 分 , 它 的音 调醇 厚 、 优美, 而且节 奏 上 也十分 的 明快动 人 , 这种 古老 的音 乐形式 彰显 了采茶 戏 音 乐艺术 的 古老 气质 , 从 中也表 现 出 了客 家人 淳朴 的性格 , 呈
出 了很多 其他 的茶 腔和 曲调 。 由此可 见 , 客家 人将 《 老茶 婆》 作 为他们
求, 以及 人 们审美 的 需求 。在很 大程 度 上采茶 戏 的发 展受 到 了限 制 , 在 不 断的发 展 中 , 它逐 渐 吸收 了板 腔体 , 从而 丰 富了 自己 的音 乐表 现 力 和音 乐魅 力 。 比如 说采茶 戏 中的 《 四季 莲花》 、 《 五 更调》 这 两个 茶戏

茶戏《天下的红茶数祁门》唱词美学欣赏

茶戏《天下的红茶数祁门》唱词美学欣赏

茶戏《天下的红茶数祁门》唱词美学欣赏作者:姬云怡,章传政来源:《茶业通报》 2020年第2期〔收稿日期〕2019-04-22姬云怡,章传政(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摘要:采茶戏是流行于南方的、源自于茶乡人民茶事劳动的我国独有的一门戏剧艺术形式,在不同省份又有着多种的茶戏种类。

本篇论文选择了安徽省的祁门采茶戏中《天下的红茶数祁门》这一剧目的唱词,对它的语言、形象以及情感方面进行了美学欣赏。

此外还对这一剧目对戏剧与茶文化的意义做了简要讨论与说明,并对祁门采茶戏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祁门茶戏文化,促进祁门茶戏的发展。

关键词:采茶戏;戏剧;美学;茶文化;祁门红茶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68(2020)02-085-0041祁门采茶戏1.1概述人们常说“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在我国戏剧与茶自古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宋元时期就有戏曲艺人们在茶肆里摆场唱戏,到了清代,更是显现规模。

清代不少茶馆为吸引茶客,开始在茶馆内设专门的戏台供演出之用。

渐渐地,看戏成为人们到茶馆的主要目的,茶馆逐渐转变为戏园。

[1]茶与戏曲的深远渊源可见一斑。

而采茶戏更是我国独有的将戏剧与茶事活动联系起来专门形成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其多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各省份又有着不用的茶戏种类。

采茶戏剧种明目繁多,且各具特色,实属我国戏剧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而祁门采茶戏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的故乡,安徽省祁门县的一种茶乡地方性戏曲。

据记载,祁门采茶戏源自于江西。

清初,江西浮梁县一些姓陈的人迁来祁门县坑口一带,他们带来了一种叫“饶河调”的戏,很受群众欢迎。

祁门人叫它“江西调”。

由于这一剧种曲调明快,演奏简单,富有乡土气息,后来流传开。

[2]近两百年来,经历代艺人的继承与发展,和茶乡人民生活习尚的熏陶、祁门民间音乐歌舞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祁门特色的新剧种——祁门采茶戏。

鹿儿戏的传承与发展

鹿儿戏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鹿儿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艺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其在舞台的表演形式独特。

同样需要适应可持续发展传承鹿儿戏的时代要求,开拓新的保护和发展思路。

制定苍梧县持续发展的鹿儿戏保护传承规划,对于保护地方戏剧鹿儿戏起着重要作用。

鹿儿戏是广西苍梧县民间传统地方戏剧。

是十八世纪后期广西桂东南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尤其在苍梧县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由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明朝崇祯所编的《梧州府志》中记载的“舞春色、舞鹿儿”就是今日鹿儿戏的前身。

一、鹿儿戏的起源鹿儿戏是起源于广西苍梧县乡村的一个地方小戏。

有着悠久发展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在苍梧县乡村就有鹿儿戏表演活动。

至于鹿儿戏起源的确切时间,目前难以考证。

但纵观鹿儿戏的传承发展过程,鹿儿戏大致经历4个阶段:鹿儿戏的起源阶段、鹿儿戏的形成阶段、鹿儿戏的发展阶段、鹿儿戏的繁荣阶段。

(一)鹿儿戏的原始阶段由于秦汉之际开发岭南的战争推进了中原文化的南移,使古“百粤之地”的苍梧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苍梧民间歌谣较早出现。

据《苍梧县志》记载的《陈临歌》,七言五句、口语直白,述事铺陈,讲究押韵,经过历代苍梧各族劳动人民的不断发展和创造,在民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口头吟唱的民歌。

由于民歌的曲调简单朴实,易学好记,便于演唱,因此在苍梧早已扎下了深根。

所以,当苍梧的民间戏曲出现的时候,苍梧民歌的曲调很自然地影响了戏曲音乐。

从现在鹿儿戏的主要曲调可以明显地看到苍梧民歌(苍梧山歌)的演变痕迹。

苍梧县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丰富多彩,鹿儿戏是其中一支最具特色以及受众最多的民间戏剧,它是伴随着民间民俗活动产生发展而形成的,是民间表演艺术中最经久不衰又广受民众喜爱的民间文化艺术。

根据史料对舞春色的记录,“立春先一日,厢民扮戏剧,鼓吹迎土牛于东郊,男女竞唱,掷菽粟麻豆,‘祈丰禳灾’”。

茶游戏方案策划书3篇

茶游戏方案策划书3篇

茶游戏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茶游戏方案策划书》一、活动主题茶香四溢,趣味茶游戏之旅二、活动目的通过举办茶游戏活动,丰富参与者的茶文化体验,增进对茶的了解与喜爱,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社交氛围,让大家在游戏中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场地]五、参与人员广大茶文化爱好者、社交群体等六、活动内容1. 茶艺表演邀请专业茶艺师进行精彩的茶艺展示,包括泡茶流程、茶具介绍等,让参与者近距离欣赏茶艺之美。

2. 茶知识问答设置与茶文化相关的趣味问答环节,通过提问激发参与者对茶知识的兴趣和记忆,答对者可获得小礼品。

3. 茶包创意拼搭提供各种茶包,让参与者发挥创意,以茶包拼出有趣的图案或造型,评选出最佳创意作品给予奖励。

4. 品茶比赛准备多种不同品质的茶叶,让参与者进行品茶评比,评选出口感最佳的茶叶,给予相应奖励。

5. 茶韵舞蹈表演邀请舞蹈团队进行融合茶文化元素的舞蹈表演,增添活动的艺术氛围。

6. 茶友互动交流设置专门的交流区域,让参与者自由交流茶文化心得、分享喝茶体验,促进茶友之间的互动与结交。

七、活动流程1. 活动开场(10 分钟)主持人介绍活动目的、流程及嘉宾。

2. 茶艺表演(20 分钟)茶艺师进行精彩茶艺展示。

3. 茶知识问答(15 分钟)开展茶知识问答环节。

4. 茶包创意拼搭(30 分钟)参与者进行创意拼搭。

5. 品茶比赛(30 分钟)组织品茶比赛。

6. 茶韵舞蹈表演(15 分钟)欣赏舞蹈表演。

7. 茶友互动交流(30 分钟)自由交流互动。

8. 活动结束(5 分钟)八、活动宣传1.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和宣传海报。

2. 在茶文化相关场所张贴活动传单。

3. 邀请茶文化社团、组织等协助宣传。

九、活动准备1. 提前联系茶艺师、舞蹈团队等嘉宾。

2. 准备充足的茶具、茶叶、茶包等活动用品。

3. 布置活动场地,营造温馨、有趣的氛围。

4. 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活动现场的组织、引导和服务。

描写茶百戏古诗的句子唯美(精选两篇)

描写茶百戏古诗的句子唯美(精选两篇)

描写茶百戏古诗的句子唯美(篇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与百戏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百戏则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结合茶与百戏,创作出唯美且(篇一)的描写古诗的句子。

1. 丝丝缕缕拂流云,茶香迷醉在百戏间。

2. 横笛柔声如水舞,古舞婀娜绘春山。

3. 剑光闪烁破虚空,百戏传递古人情。

4. 悠然品茗听百戏,一壶清茶随心弦。

5. 金石之声诉古韵,霓裳羽衣舞春风。

6. 瓷盏香烟如舞雪,戏曲中演万千年。

7. 绿茶清幽伴花落,古诗庐山美如画。

8. 吟诵古词探根源,百戏呈现古风韵。

9. 茶乡百戏深相生,红莲剧场靓丽秀。

10. 古韵悠长贵如茶,百戏门庭流连夕。

11. 笛声缠绵诉离愁,茶香清雅舞炉烟。

12. 舞台上披红袖,茶园间飘香浓。

13. 风起婆娑百戏舞,茶韵浓郁伴品茗。

14. 云裳霓裳舞翩跹,百戏高潮似涛涌。

15. 古诗画卷展眼前,百戏演绎人生春。

16. 茶杯摇曳赏百戏,观者俱沉醉心舞。

17. 茶乡之峰高临处,戏曲之声古韵长。

18. 丝丝舞袖翩翩起,茶香扑鼻忆咫尺。

19. 水袖轻拂飞花落,百戏传唱古风流。

20. 饮尽一杯茶,心中百戏翩然舞。

21. 茶香袅袅百戏情,红楼梦中古风韵。

22. 茶雨轻扬舞红袖,百戏场中古风生。

23. 茶香溢过百戏前,红楼梦中韵如泉。

24. 雪花飞舞百戏殿,茶香四溢古情存。

25. 白茶雾里游群舞,古韵传承酬美人。

26. 绿茶清香如古韵,红楼梦中美如画。

27. 碧波湖上戏渔舟,茶香亦舞百戏流。

28. 宛如茶香古音韵,百戏情动挑花眼。

29. 清茶古井浑无纹,百戏精彩落人心。

30. 红绿泛漾百戏间,茶香传递古诗篇。

随着上述句子的创作,描绘了茶与百戏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无论是品茗还是欣赏戏曲,都能感受到诗意与美好的重要元素。

茶百戏,本身就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唯美的句子只是将其更加深化与体现出来。

六口茶节目的文案

六口茶节目的文案

六口茶节目的文案
1、六口茶节目,人生就像一杯茶。

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2、六口茶节目,佛能洗心,茶能涤性。

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

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3、六口茶节目,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4、六口茶节目,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5、六口茶节目,祝虎年爱情如绿茶般的新鲜,身体像红茶样的年轻,事业似黑茶,成熟稳定!
6、六口茶节目,年有四季,天有四时,喝茶有益,喝茶有异。

一年春喝绿茶,夏饮红茶,秋冬黑茶;一天当中上午绿茶,下午红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随。

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7、六口茶节目,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8、六口茶节目,一个人在露台荡秋千,突然很感慨,机会像泉水一样涌出,却无人分享,无人述说,如果梦想一定要忍受寂寞,我情愿放弃,也只能和你,述说,远方的朋友。

9、六口茶节目,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10、六口茶节目,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11、六口茶节目,茶好客自来。

12一片片绿叶的舞蹈,在水中幻化着茶山的宁静和澹泊,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如果你思考,如果你欣赏,如果你品味,茶之舞蹈也许就是一个人的舞蹈,一个人在清水中尽情旋转身姿与你自由的对话。

13、六口茶节目,茶事,人生事。

14、六口茶节目,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15、六口茶节目,吃茶吃味道,看戏看成套。

儿童茶艺教案

儿童茶艺教案

儿童茶艺教案教案标题:儿童茶艺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儿童对茶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儿童的礼仪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茶文化介绍:向学生介绍茶的起源、种类、制作过程和茶具等基本知识。

2. 茶具和茶叶的辨识:学生学习如何辨识不同种类的茶具和茶叶。

3. 茶艺表演:学生学习制作和表演简单的茶艺动作,如倒茶、斟茶等。

4. 茶道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茶叶品尝比赛、茶具摆放比赛等。

5. 茶道礼仪:教授茶道的基本礼仪,如进茶室礼仪、敬茶礼仪等。

6. 茶道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茶道实践,体验制作和品尝不同种类的茶。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茶具和茶叶,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茶的起源、种类、制作过程和茶具等基本知识,并进行茶具和茶叶的辨识讲解。

3. 茶艺表演:示范和教授学生制作和表演简单的茶艺动作,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4. 茶道游戏:组织学生进行茶叶品尝比赛、茶具摆放比赛等游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茶道礼仪:向学生讲解茶道的基本礼仪,进行茶道礼仪的示范和练习。

6. 茶道实践:将学生分组进行茶道实践,每组制作和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茶艺表演和茶道实践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技能运用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茶道实践后的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茶道礼仪和团队合作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3. 布置茶文化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资源:1. 茶具和茶叶样本。

2. 茶道表演示范视频和茶道礼仪示范视频。

3. 茶道游戏所需的道具和奖品。

4. 茶道实践所需的茶具和茶叶。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茶艺馆或茶叶生产企业,深入了解茶文化和茶叶的制作过程。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更多的茶艺技巧和知识,如参加茶艺培训班或阅读相关书籍。

超现实主义的中国表达——大型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观后

超现实主义的中国表达——大型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观后

CHUANGZUOPINGTAN 谈艺当笔者以非常期待的心情看完该剧后,兴奋、激动却又夹杂着某种不解,故连着看了第二场、第三场,在剧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终于意会到导演的匠心独具:超现实主义的中国表达,妙不可言。

关于主人公骡子,显然,他身上有着当年苏区人民朴实而憨厚的特质,但他却仿佛是将无数个苏区人集于一身的艺术典型:执拗、狡黠、倔强、诚信、孝顺、忠勇、认死理、想花姑、不服气。

他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一唱一动,是那样抓人、感人。

生活中,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等等苏区人民被导演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物,却立起来一个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所谓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至此,你就会领悟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苦难辉煌,感受到苏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可亲可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与老百姓的密不可分。

导演的终极用心在于,以一个远远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使得主旋律就这么昂扬激奋起来、嘹亮铿锵起来。

在观剧时,你就会清晰地领悟到导演采用精神自动主义和艺术的自由释放(均为超现实主义的专用名词)方式,使得这个寓言式的人物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人看完演出之后对主人公的每一句唱段、每一句台词和每一个动作都久久不能释怀。

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超现实主义手法,往往因为过于强调潜意识、意识流等,使有的作品不免让人觉得怪诞、诡异而难以接受。

然而张曼君导演对超现实主义的中国表达,能始终把艺术真实、剧场真实、人物真实作为前提和原则,这样主人公身上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虽说有些传奇神奇,但却不让人觉得离奇异奇。

比如,骡子以一身破棉袄藏着金子回到老家,听闻父亲被抓要“投案自首”这场戏,故事走向通常是既要保存好金子又要救父亲出来,可导演偏偏让主人公做出金子在身上才是最安全、救出父亲再设法寻机追上红军送金子的举动。

且只有在身上才是最安全的信念支持下,让骡子怀揣金子;从《马夫救美》到《黎平篝火》被王火彪发现金子后,才从现实逻辑层面感觉到金子在身上的局限性和危机性。

1至六册的歇后语

1至六册的歇后语

一年级上册: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3、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4、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5、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6、打破沙锅——问到底7、灯盏油干——火烧芯〔心〕8、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9、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10、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11、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12、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13、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14、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15、蛤蟆跳井——不懂〔扑通〕一年级下册:16、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17、韩信点兵——多多益善18、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19、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20、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2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22、老鼠过街——人人喊打23、猫哭耗子——假慈悲24、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25、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26、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27、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28、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29、芝麻开花——节节高30、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二年级上册:31、伞兵跳伞——一落千丈32、扇着扇子聊天——说风凉话33、饭盒里盛稀饭——装糊凃34、飞机上打拳——高手35、列车上放播送——道听途说36、一二三五六——没四〔事〕37、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38、麻子上台——群众观点39、板凳倒立——四脚朝天40、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41、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力42、墙上挂棋盘——一个子儿留不住4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44、水仙不开花——装蒜45、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二年级下册:46、春天的毛毛雨——贵如油47、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48、吃了秤砣——铁心了49、苍蝇碰上蜘蛛网——有去无回50、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51、白糖拌蜜糖——甜上加甜52、百灵鸟碰到鹦鹉——会唱的遇上会说的53、烧香赶走和尚--喧宾夺主54、出土的甘蔗——节节甜55、猴子爬树——拿手戏 56、谷地里的高梁——冒尖儿57、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58、八仙过海——各显神通59、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60、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年级上册:61、阿斗的江山——白送62、阿二吹笙——滥竽充数63、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64、阿哥吃面——瞎抓65、阿婆留胡子——反常66、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67、矮子看戏——听声68、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69、按方抓药——照办70、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71、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72、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73、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74、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三年级下册:7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76、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77、张飞穿针——粗中有细78、东吴招亲——弄假成真79、韩信点兵——多多益善80、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81包公断案——铁面无私82、门前栽桂花——香外人83、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84、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85、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86、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87、门缝里的太阳——无孔不入88、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89、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90、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四年级上册:91、迎风顶水划船——硬撑92、东北的二人转——一唱一和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101、飞机上拉肚子——一泻千里 102、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103、暗室里穿针——难过 104、八十岁的阿婆——老掉牙了105、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四年级下册:106、巴掌劈砖头——硬功夫107、打靶不中——偏了心108、翻开天窗——说亮话109、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110、打足气的皮球——一跳三尺高111、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112、大海里的一滴水——缈小得很113、鹅在水中寻食——尾巴翘上天114、二郎神斗孙悟空——以变应变115、二郎爷放屁——神气116、饿着肚子辩论——空对空117、发高烧不出汗——胡说118、饭堂里的苍蝇——人人讨厌119、飞毛腿讲话——快人快语120、肥皂洗手——一干二净五年级上册:121、六月间的扇子——借不得122、贪吃的鱼儿——易上钩123、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124、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125、九毛加一毛——时髦126、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127、拿着鸡毛当令箭——大题小做128、卤煮鸭子——肉烂嘴不烂129、吹鼓手吃饭——顾吃不顾吹130、吹鼓手掉进井里——想着想着下去了131、吹口哨过坟场——自己给自己壮胆 132、吹鼓手赶集——没事找事133、吹喇叭扬脖——起高调134、吹胡子瞪眼——气到极点135、吹起来的肥皂泡——不攻自破五年级下册:136、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137、春天的石榴花——心红138、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139、锤砸铁砧——响当当140、春天的蜜蜂——闲不住141、从小没娘——说来话长142、阿拉伯数字8分家——零比零(0:0) 143、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144、阿斗当皇帝——无能145、案板底下放风筝——起不来146、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147、矮子坐高凳——上下两难148、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149、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150、安禄山起兵——反了六年级上册:151、接着龙头喝水——勉强不得152、矮子推掌——出手不高15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154、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155、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156、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157、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158、牛角抹油——又尖又滑159、虎口拔牙——冒险160、龙王跳海——回老家161、马尾搓绳——不合股162、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163、猴子照镜——得意忘形164、狗拿耗子——多管闲事165、刘备访贤——三顾茅庐六年级下册:166、关公放曹操——念旧情167、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168、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169、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170、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171、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172、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173、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174、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175、话不投机——半句多176、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177、打肿脸充胖子——外强中干178、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179、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180、蒸笼里的馒头——自高自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
、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
一种戏曲类别。

在各省,每每还以流
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
加以区别。

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
,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
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戏,
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
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剧种:
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
戏”“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
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
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
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
特点:
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情,为“采茶歌”。

由汉族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故又名“三角班”。

,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