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在政治观念的改变上。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遭遇到列强侵略,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革新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成功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
这些政治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在哲学思想的变革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些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主张西学东渐,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等观念。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如胡适、钱玄同等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主张以新文化思想取代旧的封建文化观念。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封建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一些文化思想家开始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如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注重民族自尊,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例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谓是多元而复杂的进程。
政治观念的改变、哲学思想的转变、文化领域的变革都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新的思想观念。
这一过程为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涉及三方面,即政治、文化和社会。
在政治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
件的影响,形成了宪政、民主、科学和人权等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的存在,开
启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五四运动则呼吁以民主与科学为主,倡导知识分子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它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讨和改革的呼声。
在文化方面,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的觉醒、科学精神的鼓励和艺
术创新的推进。
通过洋务运动和科学局的建设,启发了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的
追求。
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进步,例如左翼文艺運動,
提高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在意识形态中的变化上。
通过新文化运动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科学、生产、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随着外国文化的输入,中国社会
也正面临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富有多元性的过程。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思想中融合和交融,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人民必须融合创新、求同存异,探索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一部传统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斗争的历史。
从总的看,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为了救亡和启蒙而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思想最终战胜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没落思想。
这个历程是以血与火铺就的。
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政治先驱者的勇敢实践,也是他们爱国之心的拳拳体现。
是他们给了后来人改进向前终至成功的机会,所以不要怀疑这些人是否聪明,是否睿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我们一样有。
他们在他们的时代创造的已经突破了能突破的局限,看了更远。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人通过多次尝试来实现近代化,并逐步发展成今天的中国。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1861年,清朝重臣奕劻上奏朝廷,提议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提高国力。
此后,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是清朝建立了现代化军队,并大力装备新式武器,打造自己的海军舰队。
然而,洋务运动也面临很多困难,因为中国社会封建习俗重,难以完全融入新的现代思想,洋务运动也在封建观念下逐渐失败。
辛亥革命:中国封建政治的终结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事件,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发动的反清起义。
这场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宣告新中国的开端。
辛亥革命引发的革命浪潮,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此后,中国开始了自我建设,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从经济到教育各方面的大力发展。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主张西方现代思想,反对旧文化和儒家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站起来批判旧思想,提倡与时俱进,并且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想。
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现代建设的进程。
因为只有在思想上解放,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进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四运动:推动国家意识觉醒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以学生为主体的抗议运动。
这场运动由一群年轻的学生发起,反对外来势力,并呼吁民族独立、民主自由。
这场运动显示了年轻一代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让中国人意识到,仅仅拥有现代科技还不足以让国家在世界地位崛起,必须有一种强大的国家意识,才能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因此,五四运动成为国民意识觉醒的标志,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总结通过这几个重要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
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关键词: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康有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摘要: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
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闭关自守情况的结束。
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一系列人物对中国这种状况的改变。
纵观中国近代100年的历史,我们从一个闭关的强国走向衰落,又从衰落逐渐走向富强的一段艰难的历程。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一直处于封建,落后的状态下。
中国老百姓过着水火交融的日子,到了清末后期,国门被破,在面对外强侵略者的残忍压迫下,中国这头雄狮才真正觉醒起来。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
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1840年6月28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向封建的中国发动了战争。
这时出现了中国第一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
他看到了中国国情的危机,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先进,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软弱,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国民众,严重影响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使得清朝统治的地位大大降低。
但是我们可以从林则徐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思想的进步,看到了中国人爱国的精神。
鸦片战争的始与终,中国人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洋务派的建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康有为等人积极主张变法来富国。
试析近代中国政治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试析近代中国政治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中国政治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宗教因素和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贫富悬殊、垄断封建社会、家庭主义经济及相关的社会分
层分类,以及特殊的“旧体制”。
其中,贫富悬殊使贫困人群在社会中位屈
居下风,这样就使得政治思想的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封建社会和家庭主义
经济下,老百姓很容易被整合在君主专制的统治架构下,这就助长了旧的政
治制约。
此外,传统文化中认为“父母所作,子孙须守,断金声立,不可扰乱”。
因此,新思想很难传播和蔓延,人民很难够得新思想。
宗教因素是指在长期封建时代下,传统宗教思想影响了政治思想的形成。
当时,宗教思想很大程度上被视作国家统治思想,政府崇尚宗教教义,很多
专制政权也派出官员到宗教地方维护国家利益,采取专制强制的方式给人们
施加影响。
最后,经济因素也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潮的重要历史条件之一。
当时,由
于贫富悬殊等原因,巨大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存在,老百姓失去了自主和权力,对政治变革极为不满,他们都会以政治运动的形式来抗争地主、官僚、宗教
统治者的统治。
因此,经济纷争极大地刺激了新的政治思想的发生,从而留
下深刻的痕迹。
总的来说,社会因素、宗教因素和经济因素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潮产生的
重要历史条件。
它们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近现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的历程与启示
近现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的历程与启示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政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涵盖了各个领域,从传统思想到新文化运动,再到共产主义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政治的丰富面貌。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近现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本文将探讨其中的历程和启示。
第一阶段:传统思想的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弱势地位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传统文化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要,而西方的现代化思想既来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也引入了诸多问题。
这时期,产生了“废除科举”、“变法维新”、“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大规模的革新运动。
细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主要的变革和思潮:1. translation: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在这个时期是一种既引人注目又屡遭抨击的思想。
自由主义试图通过自由市场和私有产权来实现公正和平等,这一理念为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
国民党建立后,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和自由。
2. translation:民族主义随着中国遭受侵略和屈辱的时刻增加,民族主义开始在中国的响起。
革命者们认为,要想让中华民族在亚洲强大起来,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并同自己的文化相结合,这一思想方案也图过后来的共产主义者所採取的思路。
同时,党的后来也为推动一些激进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第二阶段: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期,以袁申才、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
为了与封建传统决裂,他们提出了自由、民主、科学、市场等要素,呼吁“革命和改革”,提倡与传统观念的决裂,领导思潮的推进,为思想解放和推进后来的革命和建设进行的呼吁。
新文化运动策源于思想的解放,赋予了中国社会变革新意。
但随着运动的深入,也引入了一些问题。
逐渐出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毁灭,以及一些过度渲染个人欲望的现象。
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第三阶段: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迎来了中国的早期学习,随着毛泽东的到来,这件事情成为了生动的事实。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华夷秩序: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华夏,是汉族先民或中国的古称,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为“中国”,而视周边流播迁徙,居处不定的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所谓的华夷之别,其实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区别,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高低之分。
古代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和种族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
3、山中之民:在野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改革派的知识分子。
4、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师夷的途径和内容: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聘请西方技师。
内容:军事技术;(“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生产技术。
(“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5、洋务思潮:是在朝洋务派官僚和在野的爱国改革派共同参与、上下呼应、左右逢源的一种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社会思潮。
洋务思潮包括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两派的思想。
❖19世纪60年代,这两种“变”的力量处于组合阶段,其共同任务是为开办洋务事业而奔走呼号;❖此后,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洋务思潮中形成了比较激进的早期维新派为左翼,和比较稳健的洋务派为右翼的格局。
洋务思潮的内容:(一)“古今之变局”论(二)“借法自强”论(三)“工商立国”论(四)“中体西用”论6、所谓“通三统”,是说夏、商、周三代,每代的出现都是各自受命于天,自成为一统,各自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三代不同,当因时变革,决非沿袭旧制,一成不变。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AL—2)导言一、政治思想释义1、政治的三层含义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B、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的表现形式C、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思想,指观念、主张和理论形态3、政治思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政治斗争,它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阶级或集团对国家政权的态度二、近现代政治思想研究的内容与对象1、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中国往何处去,提出不同的求国、治国方案2、1840年到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各个阶级的国家理论、治国方案、政治观点与主张、各种社会思潮与影响,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特点与规律3、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A、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B、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C、思想体系兼容性D、思想方法的应用性三、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1、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2、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3、思想体系兼容性4、思想方法的应用性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儒家思想认为,在基本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个人道德修养是建筑理想生活与政治的基础,个人道德是为构建理想社会而奋斗,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合乎伦理原则的社会秩序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即将天人格化,并提出性三品说,初步完成了儒学适应君权与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体系3、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佛学传入4、唐朝儒释道开始合流5、在两宋时期,在二程、周敦颐、朱熹的努力下,三脚三成合流,提出了天理君权论,即认为世界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理,世间的一切都是这个理的投影;认为理有对立性,即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但对立并不并立,因此要求人存天理去人欲;强调修身养性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1、经的本义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代称,对经的研究称为经学,后因孔子对经学的贡献很大,因此又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的统称2、不同时期经的内容A、西汉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B、东汉的七经——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C、唐朝的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D、宋朝的十三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3、中国学术发展的七个阶段A、先秦诸子百家B、两汉的儒学C、魏晋的玄学D、南北朝隋唐的佛学E、宋明的理学F、清朝的汉学G、现在的新学4、清朝学术转向的标志——提出批评弊政,改革现状,反对妥协,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一、改革派的形成1、阶级斗争的加深是促使改革派形成的客观条件2、清王朝日益腐朽的统治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3、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壮大了改革派的队伍二、改革派的政治主张1、批评封建弊政,要求进行改革,其代表人物是龚自珍,他主张重人才,变科考,重臣威2、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其代表人物是林则徐,他主张严禁鸦片,团结御侮,抗俄守边3、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魏源三、改革派的评价以及历史地位1、与顽固派的比较A、对西方的认识上,二者都比较模糊,但改革派头脑清醒,开眼看世界,虚心向西方学习B、在禁烟与抗战上,改革派态度坚决,措施得当C、在对待人民的立场上,虽然二者都是统治集团,但改革派却认为民为国之根本,民心可用,可利用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D、在国内政治主张上,抨击弊政,揭露危机,要求改革2、评价A、首开风气,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B、思想启蒙,唤起觉醒,放眼看世界C、掀开近现代民族革命的序幕,部分反映了近代历史的主题3、历史地位A、爱国主义的思想家B、地主阶级的补天派C、学习西方的首创者D、近代史上第一批民族英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一、洪秀全对基督教的利用与改造1、利用一神教打击中国的多神理论,同时树立自己的形象2、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3、天堂改为地上天国的思想4、洪秀全对此的作用A、利用宗教的形式掩护自己,蒙蔽敌人B、利用宗教教义发动组织群众C、利用宗教的戒律仪式以严格纪律,增强内部的凝聚力D、对现实的抗议二、拜上帝教的局限1、一神论的教义的排他性违背了中国民众传统文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内部统一,也不利于团结更广泛的阶层加入反清行列2、宣传上帝的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主宰性,抹杀人的作用,这既束缚了人积极性,又使其领导人思想僵化,无所作为3、神学具有虚伪性,它成为领导集团争权的合法外衣4、神学具有虚伪性,它只许诺美好的未来,但却无法解决人世间现实的矛盾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A、1853年颁布,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a、土地国有,平分土地b、建立圣库制c、实行乡官制d、提出男女平等B、革命性a、是历代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c、向农民展示了美好的未来,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具有极大的号召力C、落后性a、主观空想性b、生产与分配的脱节c、理论与实际的脱节d、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2、《资政新篇》A、无土地问题的主张,不适合农民的口味B、因天平天国后期内部离心倾向严重,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贯彻C、太平天国后期战事频繁,无暇顾及D、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四、思想评价——发生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既有以往农民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洋务派的政治思想一、洋务派的形成1、洋务,亦称夷务,初指禁烟、海防等,后指对外事物以及从外洋来的事物,由夷转洋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其性质属于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3、洋务派的简况A、新兴地主阶级当权派的一部分——辛酉政变,湘淮两系a、湘淮讲经世致用b、大多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有抱负,了解民间疾苦c、来自阶级斗争比较激烈地区,非常精明能干d、敏感性,对政治嗅觉将e、大多靠办团练起家B、镇压农民革命的产物C、也是西方列强政策变化的产物,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中外“和好而形成的二、洋务派的主张与评价1、自强、求富主张。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可以分为传统思想、启蒙思潮、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等几个阶段。
传统思想阶段(1840年-191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起点。
中国自古就有儒家思想,认为天下万物本源,大一统、父权制等思想根深蒂固。
此时,西方列强强制开放,中国社会出现深刻变革,一些爱国者开始思考怎样振兴中华。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变法”一说,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体制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形成了启蒙思潮。
启蒙思潮阶段(1919年-1949年)是中国政治思潮的新阶段。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文化启发,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需要彻底改革。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开始反对不平等条约,呼唤民主自由。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例如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深远。
民主主义阶段(1919年-1949年)则是中国政治思潮爆发高潮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唐继尧、胡适、郭沫若等一批思想家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提出了“民主”、“三民主义”等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视为中国民主思想的里程碑。
共产主义阶段是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后半段。
191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蓬勃发展。
随着共产主义的兴起,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思想家也崭露头角,提出坚决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等理念,最终在194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政治思潮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大事件和重大变革,从传统思想到启蒙思潮,再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每个时期都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也包括了一些错误和挫折。
今天,中国的政治思潮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思想和理念的支持。
中国立宪总结了什么思想
中国立宪总结了什么思想中国立宪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以达到国家立宪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和思想倾向,追求国家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多次立宪运动和立宪思潮。
这些思想涵盖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理念,其中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等。
以下是中国立宪思想的一些概述,论证了立宪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自由主义思想是中国立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法治和民主。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通过建立宪法和法治体系来限制政府的权力。
有鉴于当时清政府存在的专制体制和封建主义,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全面立宪来保障人民的自由权益,使政府在宪法的框架下运行,保持各种权力的制衡。
其次,民主主义是中国立宪思想的核心价值。
中国立宪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民主政体,让人民能够有效地参与政治决策和控制政府的活动。
民主主义强调政府应当由人民选择和监督,倡导多党制、选举制度和平等的参与机会。
一些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主张通过制定宪法来确立民主制度,保证公民的选举权和主权。
第三,国家主义是中国立宪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在近代历史上多次遭受外国侵略和内部动乱的困扰,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一些立宪者主张通过建立有效的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国家的整体实力,从而实现国家的振兴和现代化。
国家主义也倡导国家利益的最高化,提供公共产品和政策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加国家的凝聚力。
最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立宪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正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立宪者注意到中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和财产的不平等,工人和农民的低素质生活等。
因此,一些人主张通过立宪来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增加工人和农民的权益,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综上所述,中国立宪思想包含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
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理想和期望。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论述题1、试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定主题和特征答: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即爱国主义。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没有民族的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出现真正的独立。
实现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近代化,从根本来讲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后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实践证明行不通。
当时中国已经失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可能。
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为近代化开辟道路。
其特征表现为,第一、思潮纷繁、反复多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是主题,是时代的最强者;第二、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各种思潮的泉涌风起,形成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奇观,并带有紧迫性和某些超前现象;第三、尖锐激励,始终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种思潮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2、请简要评价一下洋务运动答: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
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3、试论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大论战的内容和争论重点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是指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为代表的新旧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关于东西文明比较的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三、思想史(必修三)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程: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③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思想上:“_______________”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_____________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_____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___________战争、帝国主义_______狂潮,___________侵华战争。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08-06-25 02:22:01)转载▼标签:思想史思潮政治思想梁启超中国分类:讲坛文录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分析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比较奇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在这一历史时期,各色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概而言之,既有封建主义的挽歌,更有资本主义的炫耀,还有社会主义的憧憬。
所有这些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异常复杂的图景。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信仰追求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更何况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社会心理沉淀而深深地溶于其血液之中,很自然,他们容易回到传统思想的老路上去,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2、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保守性和软弱性,在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西学东渐,即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来去自由,无所约束,社会经济状况从根本上产生影响,文化自身的内容也产生复杂的综合反映。
思想转型时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冲突与融合问题。
中国近代的的变化趋势
中国近代的的变化趋势
1.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国的转变。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很多变化。
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被废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终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新起点。
2.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本质上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变。
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生产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3.传统文化的转变:从传统宗教到思想启蒙。
伴随经济、社会、政治变迁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宗教逐渐被取代,新兴的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4.思想文化的变化:从愚昧封建思想到新时代的思想解放。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民族自豪感、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等现代思想在中国也逐渐盛行。
5.国际地位的变化:从落后到富强。
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原来的落后和半殖民地状态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位置,近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未像如今这般地位尊崇。
政治思想方面
政治思想方面政治思想方面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关于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价值、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政治思想是指对政治现象、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方式的认识和评价,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政治思想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代政治思想、中世纪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
其中,古代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教等文明的政治思想。
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为主要思想流派,主张以仁、礼、义、法等方式治国,推崇君子道德和摄政者的权力。
在印度,佛教的出现对印度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强调克服一切烦恼和扰乱的人类情感,提倡万物互助共生的理念。
在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倡导皇权政治,认为国家应以理性、公正、智慧为基础来规范社会秩序。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制度则强调集中政治权力和征服政策,以扩大其统治范围和力量。
此外,伊斯兰教的政治思想强调“神权国家”的理念,认为上帝是最高贵的长者,人类应该遵循真正的伊斯兰原则。
中世纪政治思想主要依托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义,强调教会的领导地位以及君主和主教的权力分立,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
近代政治思想以启蒙运动时期为代表,主张理性、自由和平等,反对绝对主义和封建制度,倡导人民民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主流思想之中,马克思主义倡导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强调自由、平等和人权保障,倡导资本主义制度。
二、现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现代政治思想主要分为两种主要流派,即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思想主张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优先于政府权力,强调市场制度不只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是最适合于政治制度的思想方法。
思想先驱如约翰·洛克、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等倡导政治制度中自由、平等和人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期末论文论文题目: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系别:人文社科系专业:行政管理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老师: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摘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定势。
1840年之后,中国战乱不断,以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富强为主题的政治变迁也更替频繁。
文章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入手,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经世派和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几种不同的阶级力量的不同主张和思想,最后再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给出评价。
关键词: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一)近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相继为实现民族救亡图存进行了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无论他们所倡导的政治主张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但终究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也都是服务于这一主题。
但是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所提倡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是不同,形式也不一,这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国情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是一个各种阶级力量相互共存的历史时期,而各个阶级内部又分为不同的派别,这使得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产生了冲突和斗争,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之中,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1.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
给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
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近代企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同时,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
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资金少、技术薄弱、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企业在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步履维艰。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不管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交通通讯方面,都有着明显地西方社会模式的剪影。
虽然此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但是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去寻求救世之方。
这种思考反映在学术上,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变革现实。
近代进步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变”的依据,力图从哲学高度论证这一主题。
(一)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政治思想地主阶级革新派的崛起,标志着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帷幕已拉开。
其中,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笔者在此主要介绍龚自珍的经世致用、更法改制的思想:龚自珍作为晚清时期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批判精神和变革精神。
作为一个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他并未就此嘎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思想主张。
他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已将思想的触须超前地伸入了近代。
在政治方面,龚自珍主张适当限制君权,提高官僚权力,理顺君臣关系。
龚自珍主张要改变君主一人专制的局面,君臣合力共治天下,在君臣关系上,应废除跪拜制度,君主不应尊己贬臣,而应该将臣子敬为自己的师长。
他还要求改变吏治的种种弊端,整治吏治,提高俸禄,杜绝贪污和徇私舞弊。
为反对文化专制,龚自珍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取消文字狱的高压政策,给思想和言论一定的自由。
在用人制度上,龚自珍还主张取消论资排辈的做法,任人唯贤,人人唯能,采取开放的用人制度。
总的来说,龚自珍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主张学问与实际相联系,开启了晚清时期经世致用的学风,同时他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封建的集权专制,进而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方案。
他坚持反对英国的侵略,也表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操,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龚自珍却坚定地向前走出了一步,成为思想的先驱。
从此,中国的思想界逐渐活跃起来。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农民把理想天国搬到人间来的一次勇敢尝试。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可以说此方案是缺乏理性、科学性的。
然而,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另一重要政治思想是: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内政,写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
其中心内容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达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的目的。
在政治方面,主张革新,广开言路,沟通上下,严禁结党营私,拥兵自重;在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准许雇工和私人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业,修铁路、造轮船、设邮局、开银行,奖励发明创造,发展文化教育;在外交方面,主张与西方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允许干涉中国内政。
洪仁玕的思想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描绘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的设想,尽管不很完善,也没有涉及土地问题,许多规定在当时无实现的条件,但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系统著述和大胆设计,特别是它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设计资本主义的蓝图,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迪。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政治思想洋务运动起于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统治,一部分官僚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以“自强”“求富”相号召,企图采用西方的军事装备与先进技术,强化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文章以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为代表加以介绍。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思想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文章以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为代表加以阐述。
作为维新派运动的领袖,康有为幼读经史,接受儒家思想的系统教育,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
他还借孔子“托古改制”来宣扬变法理论,宣传社会是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据此阐发“变”的思想,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同书》作为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也是戊戌思潮的代表作,向人们展示了所设计的理想王国──大同世界的宏图。
《大同书》对资本主义、特别对美国充满了赞美之词,认为“创数千年未有之奇境”。
他根据社会进化论,把人类历史分为据乱、升平、太平三级,而“今欧美之治近于升平”,“优于我国所处的据乱世”。
他认定中国必须以欧美、特别是美国为楷模,指出:“民权之起,宪法之兴,分解均产之说,皆为大同之先声”。
康有为也鞭笞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如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存在不平等。
他注意到垄断发展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以及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生产力严重破坏。
他说:“资本家复得操纵小工之口食而控制之或抑勒之,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
”企业对“其产品销售与否,寡孰宜,无从周知,无从预算”,造成巨大浪费,根源在于“独人之营业”。
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公生业”,“去人道有家之私及私产之业”。
《大同书》表现了康有为的真诚努力:要用空想社会主义和儒家学说改造资本主义制度,使之理想化、中国传统化。
可以说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是学贯中西,其学说也是承上启下的。
三、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评价(一)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本质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其代表人物充分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力量进行改革、洋务、起义、革命,以求改变现状,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中多有向西方学习的主题。
在外国船坚炮利的攻击下,中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随之消失,开始重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在思想上,经历了由“夷务”到“洋务”的蜕变,并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西方的政制和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学习西方与爱国主义在近代达成统一。
其三是知行合一。
在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下,每一股社会思潮都伴随着一场社会运动。
“经世致用”思想伴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平等平均”思想伴随着太平泰国运动,“中体西用”思想伴随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伴随了百日维新运动。
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
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发展的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也明显地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都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在现实斗争的土壤中栽培浇灌的,作为“批判的武器”,在近代中国“武器的批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