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之前的上海

合集下载

上海历史归纳总结

上海历史归纳总结

上海历史归纳总结上海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它不仅拥有繁华的现代都市景象,同时也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对上海的历史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早期发展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就有人类聚居。

当时的上海并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片渔村和农田。

第二部分:开埠与外国租界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开放政策,上海逐渐成为国际贸易港口。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被迫与多个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成为了外国势力的租界,分为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等。

这个时期,上海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了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第三部分:发展成为经济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并且崛起为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在这个时期,上海发展了许多著名的企业、银行和商业机构。

同时,上海还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如鲁迅、梁实秋等。

第四部分:战争与解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上海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被重新划归为中国的一部分,租界制度废除。

解放后,上海开始进行重建和发展,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第五部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结论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从一个渔村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历史的演变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迁。

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都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城市,它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旨在对上海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并没有过多涉及细节或具体事件。

同时,文章力求准确表达,语句通顺,以保证读者的阅读体验。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了解上海的历史背景并对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

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

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

在那段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

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

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

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

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

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

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

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

商店林立,货物山积,餐馆、茶馆、烟馆、赌馆、妓馆、戏馆、书馆和花园,七馆一园,争奇斗艳。

我家乡 上海 的变化

我家乡 上海 的变化

我家乡上海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历史变迁一.引言上海作为我成长的地方,充满了我的回忆,还记得18年前的上海,那时的上海还没地铁,没有空调车,没有宝马,没有奔驰,一辆大众就可以让我们这群孩子羡慕很久。

那时的上海除了市区的道路是柏油马路,其他的都还是烂泥路。

那时的上海,除了大商场,几乎没有人家装空调。

现在想想,那时的上海好像很落后。

可是如今的上海却大不一样啊,路上跑的都是名牌车,路都是柏油的了,家家都有空调。

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金融中心,现在正以四个中心为目标,以世博会为契机,快速发展。

谁能知道18年后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呢?二.上海的高度上海在1843年开埠,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小渔村,在南京条约中上海被迫被当做通商口岸,从此,上海踏上了历史的舞台。

对于过去的种种事情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他太复杂,太久远。

对于上海的高度,我想就从我小时候开始吧,记得在我一岁的时候,我家从虹口区搬到了现在的浦东新区,当时的浦东新区还是一片农田,我家住的是当时我们这一片唯一的两座公寓,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楼了,旁边只有一层两层的平房,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听长辈们说,那时候总有一个放羊的哥哥带我出去玩,我想当时应该还能看见星星吧。

可如今的却已经大不一样了,仅仅过了17年,四周的田野已经被一片片的公寓所替代,6层楼高的住宅楼已经遍地都是,附近还有3个别墅区,可以说仅仅从我家附近就可以看出上海的高度变化。

再说说我家门前的马路吧,从前我家门前只有一条泥巴路,每到下雨天,路就不能走人,当夏天太阳很旺盛的时候,马路就开裂,有时候,风一挂,漫天飞舞的就是尘土,可以说门前的马路就是一个痛啊,但几年之后,当我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门前的路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翻新,巨大的工程车拉来了一车有一车的水泥,我好奇的站在马路边上生平第一次看见了水泥的原始形态,看着一车车的水泥倒在马路上,我第一次看见了水泥马路,之后几年陆陆续续有翻修了几次,知道如今的柏油马路。

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上海习惯上被称为“上海滩”,可见这片土地是从昔日的海滩逐渐演化过来的。

约7500年前,长江在今天江苏的镇江、扬州附近入海,上海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

长江携带而来的泥沙在沿海岸边堆积,使得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经过数千年的海陆变迁,海岸线不断东移,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海陆面貌。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其中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朝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

“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

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

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 月l7日正式开埠。

外滩变迁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

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当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并对他租房的要求一口回绝。

这时,一个叫姚书来的商人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巴富尔和4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城墙外搭起茅棚。

“每值晨雨,则衣被尽湿……”不甘居陋室的英商要求购地建房,巴富尔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压,要他划定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今日外滩)作为租借地。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荒野之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安全。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 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 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 人居住地。
(3)租界对近代中国双重影响: • 侵犯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 • 传播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如:城市建筑与管理、 司法制度、文化教育); • 革命党人反清之地。
三、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上海租界时间表 1840年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 英军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 1844年10月 《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 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 平方米)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 米) 1854年7月11日 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 1857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1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2年 美英租界合并 同年 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 局相似 同年 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 1881年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 同年 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 1882年 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 1899年 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约10095990平方米)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

上海大事年表

上海大事年表

上海大事年表1. 上海的开埠与外国租界(1842-1949)1.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地区的开埠权。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在上海的势力进一步增强,最终中国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使外国租界面积扩大。

1.3 上海外滩的建设- 1863年,上海外滩开始修建,并成为外国租界的商业与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者和企业。

1.4 美国租界的建立- 1848年,美国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租界,并于1854年正式成立美国领事馆,标志着美国在上海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2. 上海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1949-197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

2.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至1961年,中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2.3 文化大革命-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工厂停产,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2.4 上海经济改革的起步-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试点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3. 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1978年至今)3.1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 1990年代,上海开始着手建设浦东新区,包括陆家嘴金融区和世博会园区等,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3.2 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示范作用- 上海在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推动了中国国家改革进程。

3.3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展示了上海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吸引了全球目光。

3.4 上海的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发展- 上海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生化/轻工学院包装142141410054张乐乐从我的角度看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那上海的生命便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是双向的,既有由外而内的灌注,也有由内而外的吸收。

正因为有这样注入和吸收是的上海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上海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上海的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上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1 古代上海 开埠前的上海

1  古代上海 开埠前的上海



青龙镇 崧泽遗址



华亭县

四、南宋:松江淤浅 青龙镇衰落 十六铺兴起,此处成为上海镇
根据《宋会要辑稿》这部书的《食货十 九· 酒曲杂录》记载,在上海出现了‚酒 务‛。所谓‚务‛是宋代收税的地点,北宋 实行酒类专卖,设置酒务的地方必然是比较 大的集市,可以供人赶集买酒、喝酒。当时 秀州地区有十七个酒务,其中就有‚上海‛ 的名称。这是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上海‛这 个地名,时间是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
• (继承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
地位: • 上海出现文明的雏形
二、唐以前
1、春秋、战国: • 先后属吴、越、楚 “申”、“沪”的由来
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属于吴国,后越国灭了吴国, 楚国又灭了越国,这一区域先后曾归越国、楚国管 辖。楚国贵族黄歇被封于江南,称为“春申君”。 后“申”即为上海的简称之一。 古代上海人靠海为生,发明了一种捕鱼工具 — — “扈”。捕鱼时在海滨或河口插入竹栅,用绳编 结起来,涨潮时鱼群随潮涌入,落潮后渔人便去竹 栅里拾鱼。这种利用自然规律的捕鱼工具沿袭至今, “扈”字则在一用中被“沪”所替代,上海简称 “沪”即得名于此。
• 为何筑城墙?上海乡绅顾从礼 • 大致范围:现在的人民路、中华路
明前期 无城墙 四通八达
嘉庆年间
上海县城与城墙
七、清代(康乾)中期
• 康熙开禁:设 江海关 • 乾隆年间: 国内外、南北方贸易中转站 • 嘉庆、道光:海运漕粮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上海城市兴起的原因?
• • • • 政治因素 军事要塞 资源因素 交通因素


青龙镇 崧泽遗址

江 上海县 浦

专题十三 上海历史的变迁

专题十三  上海历史的变迁
(1)破坏作用:租界为作为西人在上海的居住区域,不受 )破坏作用:租界为作为西人在上海的居住区域, 中国政府的管辖,成为“国中之国” 中国政府的管辖,成为“国中之国”;一些欧美国家的 冒险者”来上海淘金,也有罪行昭著的违法分子, “冒险者”来上海淘金,也有罪行昭著的违法分子,是近 代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缩影。 代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的缩影。 (2)建设作用: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工程等建设均 )建设作用: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 仿照西方,也加速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仿照西方,也加速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使上海成为中西 文化交汇的中心,造就了社会特殊的文化、经济地位。 文化交汇的中心,造就了社会特殊的文化、经济地位。
嘉 庆 时 代 的 上 海 城
4.因为防倭寇骚扰,明代上海建筑城墙, 4.因为防倭寇骚扰,明代上海建筑城墙, 因为防倭寇骚扰 奠定了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奠定了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到明代中后 上海县(隶属松江府) 期,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成为了全国最 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 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 赞誉。康熙时,设立海关(江海关), ),至 赞誉。康熙时,设立海关(江海关),至 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江海之通津, 嘉庆、道光年间,被誉为“江海之通津, 东南之都会” 东南之都会”。
列强在租界内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统治机构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据点
专题十三 上海历史的变迁
一.开埠之前的上海
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1957年,在今青浦区发现了崧泽文化)。 年 在今青浦区发现了崧泽文化)。 2.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 华 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 上海地区在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 亭县。同时, 亭县。同时,在今天青浦东北的松江南岸地区出现了青 龙集镇,优越的踞江瞰海的地理位置, 龙集镇,优越的踞江瞰海的地理位置,使得青龙镇非常 繁盛。南宋时,因水路淤塞,青龙镇逐渐荒落。 繁盛。南宋时,因水路淤塞,青龙镇逐渐荒落。 3.此后,海船改舶十六铺岸边。至南宋末年,此处为上 此后,海船改舶十六铺岸边。至南宋末年, 此后 海镇。元朝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因其商贸地位日趋重要, 海镇。元朝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因其商贸地位日趋重要, 遂正式设置上海县。 遂正式设置上海县。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二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二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远古:从距今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元明: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清中期:至清中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

清末到民国: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上海发展的新纪元,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发挥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浦东开发的发展机遇,以“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为目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2010年: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了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考纲要求:设县(A)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上海开埠之前城市格局形成的关系导入:本课内容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时序性强,跨度大——从代表上海地区文明起源的崧泽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上海城市的初步形成;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贯穿在整个上海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其发展变迁的动力,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一.崧泽文化(考古证史)1.时间:新石器时代2.性质:继承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3.特点:种植农业、饲养家畜等4.意义:表明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研究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告诉我们:材料有第一手、第二手之分和原始、非原始之别,文物遗迹与遗址属于第一手材料,是原始材料,是历史研究最可信的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叫论从史出;材料表明生产力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上海历史

上海历史

材料五:他(报业巨子史量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自恃《申报》
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国民党政府奈何不了他,所以在国民党政府有关重大政治 经济举措上,常常旁敲侧击予以批评
材料六: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创办了众多的报馆、书局
及其他文化机构…与此同时,传教士及一些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及其周围地区创 办了一批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教会学校,其中有著名的徐汇公学、 圣约翰书院、中西书院等
材料四:上海公共租界是居民自治,掌握实权的纳税人会议和行政机构工部
局,并不对英国政府负责,而是对纳税人负责。纳税人会议并不是橡皮图章, 而是掌有实权……所以孙中山称之为“自治的模范” 上海租界的这种特殊性质,对于上海城市发展的走向有重要影响,法律方面, 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 文化方面,上海并不像香港那样唯英是从,而是中西混合,中西并重。社会生 活方面,中西风俗并存,既过春节,也过圣诞节,经济方面…美国学者墨菲认为 上海的演变发展对中国适应世界潮流,走向现代化起了关键性作用,是了解现代 中国的钥匙。 近代上海是在东西文化互相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人眼里是东方,在中国 人眼里是西方
补充材料: 1854年,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只有居住在租界、每年缴纳房地捐达白银500两 以上或年付房屋租金1200两以上的外侨才有资格被推选为工部局董事候选人。 ……工部局还设有总办处、工务处、卫生处、财务处等各种管理和办事机构,另 外,工部局还控制一支武装力量万国商团。
1909年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立,董事均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规定,下设 户政、警政、工政等科,均与租界工部局组织类似。 ——马长林:《近代中国租界变迁》 补充材料: “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以为 乐土,城内虽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之 租界,几有天壤之别。”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谢欣颖国贸一班思修论文上海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1840年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上海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

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上海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

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

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

也成就了上海最初的繁荣!上海无海驻足上海,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上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

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

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

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孙中山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蒋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

解放后,上海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上海师傅、上海技术支援全国更是上海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上海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

上海历史变迁

上海历史变迁

上海历史的变迁
古代上海:设县
南宋末年:上海镇
元代:上海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上海县 隶属松江府
近代上海的市政变迁(1840—1862年)
一、上海开埠: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辟为通商口岸; 1843年,正式开埠。
二、租界辟设:依据《虎门条约》,1845年订立《上海租地章程》, 内容涉及租地办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宣告英租界 辟设。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美租界、法租界辟设。
三、由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 1853年前,华洋分处,华人可到租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此居住; 1853年小刀会起义,清政府强令居民迁徙,难民流入租界,华洋杂居 。
四、租界市政机关的产生: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租 地章程,成为租界市政的法律基础。7月,市政机关“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正式产生,中文翻译为工部局,实际上就 是租界的市政府。此后,各种下属机关陆续设置,最终形成了“国 中之国”。 法租界成立“公董局”。
3、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浦东已经建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 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了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 中心的基本框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上海重要的经 济增长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 要标志。
百年中国看上海
近代以降,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被辟 为通商口岸。至此,上海成为了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舞台,她的 近代化发展既是不平等条约的冲击和西学东渐大潮拍打下近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近代中国的前行。
福州路原名布道街,上海外滩以西的一条支马路,原是上海公 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著名街道,俗称四马路。1843 年,在此创 办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此后,这成为中国文 化出版业之重地,云集了中华书局总店、大东书局、世界书局、 黎明书局、文化书店、光明书局、上海书店、上海书报杂志社、 中国图书杂志公司、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等靡不胜 数。它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报业的重镇,拥有《申报》、《新闻 报》、介绍风花雪月的上海滩小报《晶报》、《苏报》、《神 州日报》、《中央日报》、《文汇报》等。还有造型别致《时 报》馆,内有康有为、梁启超授意创办的大型日报社,主张立 宪,介绍欧美文化。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租界新的评价
• 中西文化交汇中心 • 市政文明建设 • 近代物质文明建设 • 庇护进步事业场所
典范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 课
近代经济起步: 世纪 年代后 19世纪 近代经济起步: 世纪50年代后
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经济主流: 外贸为主导的贸 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经济主流:

1919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在 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 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 江西中路与河南中路、 江西中路与河南中路、福州路与汉 口路之间,现称老市府大楼, 口路之间,现称老市府大楼,呈正 方形。 方形。
工部局局旗
租界的传统评价
• 提起租界,往往把侵略、野 蛮、反动、黑暗冠于其中。 租界,意味着中国主权的轻 蔑,践踏与严重侵害。“租 界是罪恶之源,是人间地 狱。”这一愤慨支真实地揭 示了租界的历史本相。
经世致用 扶持世教, 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 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
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章学 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 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但在学术上却具有 进步意义。 进步意义。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 史通》 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 的专书﹐ 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 的概括和总结﹐ 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 史发展到评论史家﹑ 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 开创性著作。 开创性著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 年),字实斋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现代化早期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变动

现代化早期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变动

城厢。即使是一般难民 ,也并非都集中在租界 .如江苏的天主教 自英 国领事馆所在地 的县城起 ,” 决定西以宝 山为限 ,西南 以河
徒逃难到上海后 . 主要居住在董家渡、 洋泾浜和徐家汇 , 8 2 . 之左岸 为界 .迄于吴淞 ” 16 年 .即自上海县城起直至吴淞止 .全部包 “ 董家渡及其周围收 了一万二干个难 民“ 洋泾浜收 了五千个难 括在港区范围之内。同时规定 自苏州; ,” - , 7口到洋泾浜 ( 延安东路 今 民” 徐家汇收了三千个难民。 ,“ ” ’
市场 .从而促进 了包括老城厢地区在内的各行业的兴起 和繁荣。 发展的机会。以房地 产行业 为例 ,由于人 口的大量聚 集,避难 的
而城市的繁荣反过来又吸引来各地 民众来上海寻 求谋生或进一步 展成为上海港之重要港 区。 富豪们都不惜重金 获得一落脚之处 .于是租 界内的外 国人 ” 大营 的兴起 又再次推动 了港 口区域 向租界地 区的移动。 从清政府开放 建筑 的投机 .以最迅 速的工程 ,最简陋的材料 . 空地兴建大批 内河航运 ” 就 至清宣统 二年 (90 1 1 )上海内河轮船数 已骤增至 3 1 8 房屋 .以供华人居住 , 而转瞬 间获得千倍的巨大利益。 ”同样 . 在 般 .黄浦江 轮船 渡运也开始 出现。民国元年 (9 2 )上海经 营 11 年 .
进来的新奇事物 .如照相馆 ,也最先在老城厢地 区出现。英 国医 业 特 别是位于租界的新兴行业 的转移 。沙船业的衰落还影响了 生洛可哈德开设的仁济医馆 ,即后来著名的仁济医院 . 曾将地 老城厢一些相关行业产 品的销路 ,如 “ 也 铜炉坊作 .专造铜盆 由各 址选在老城厢地 区的小南 门外 。
外滩 )作为洋船停泊 区域 。后 来洋船停泊界不断扩大 .至 1 8 3 8 洋船停 泊界 的划定 , 使原本荒芜的十 六铺 以北到虹 口一带迅速发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代表,上海的演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融合,更包括了城市道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从水乡到都市的转变过程中,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传统道路与水系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以水系为主的城市。

传统的道路多以河流、桥梁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这一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以木桥、石桥为节点,连接着各个区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这些传统道路逐渐承载了更多的交通压力。

三、开埠后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形成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上海开始逐步建立起近代化的城市道路系统。

最初的道路以石子、砖块铺就,后逐渐发展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此外,还建设了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加强了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四、城市道路系统的逐步完善与扩展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和扩展。

首先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不断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同时,道路的等级和功能也逐渐明确,形成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的道路类型。

此外,还建设了大量的立交桥、高架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五、城市道路系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系统的完善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如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音污染等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道路硬化和车辆尾气排放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
的变迁
绪言导读:提炼关键词远古:从距今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
元明: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
清中期:至清中期,上
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迫
使上海
开埠,西
方列强
的入侵
形成了
“国中
之国”—
—租界,
租界既
是近代
中国半
殖民地
社会的
缩影,也
在客观
上将上
海推向
世界。

清末到民国:从清末到
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
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



展;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
开始了上海发
展的新纪元,
计划经济时期
上海发挥了全
国经济中心和
工业基地的功
能;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做出
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
放以来,上
海抓住浦
东开发的
发展机遇,
以“四个中
心”(国际
经济、金
融、贸易和
航运中心)
建设为目
标,取得了
令世界瞩
目的辉煌
成就;2010年:2010年世博
会的举
办进一
步提升了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了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
好。

第15课开埠之前的
上海
考纲要求:设县(A)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上海开埠之前城市格局形成的关系
导入:本课内容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时序性强,跨度大——从代表
上海地区文明起源的崧泽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上海城市的初步形成;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贯穿在整个上海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其发展变迁的动力,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一.崧泽文化(考古证
史)
1.时间:新石器时代2.性质:继承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
3.特点:种植农业、饲养家畜等
4.意义:表明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研究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告诉我们:材料有第一手、第二手之分和原始、非原始之
别,文物遗迹与遗址属于第一手材料,是原始材料,是历史研究最可信的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叫论从史出;材料表明生产力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上海城市的形成过
程(设县与建城)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越、楚
2.秦汉至唐时期:秦汉以后分属不同诸县;唐天宝年间出现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3.南宋时期:成为上海镇
4.元朝时期: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使,正式设置上海县
5.明朝时期:上海建筑城墙,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1)原因:到明代因倭寇侵扰而使筑城自卫的问题日益迫切(2)时间人物: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
海乡绅顾从礼奏请筑城,同年九月动工,十一月竣事;
(3)意义:城墙的建筑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上海的别称及其由来。

申:战国时期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封江东之地,上海
地区是其封地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传说黄歇曾开凿黄浦,故黄浦江又名黄歇浦,春申浦、春申江,申江。

沪:捕鱼为古时上海人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上海人发明了一种称为“扈”的捕鱼工具,“扈”字以后衍为“沪”,成为上海的另
一别称。

●青龙镇与十六铺上海镇的关系?
到南宋时期,由于水路渐趋淤浅缩狭,海舶无法直接上溯,青龙镇遂趋于荒落;此后,海舶改泊于上海浦边这个聚落因此迅速发展;南宋末年,此处成为上海镇;至元代,朝廷在上
海设立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因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遂划出华亭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等五乡,正式设置上海县。

三.上海的经济发展(“江海通津”)
1.元明之前
(1)表现:内航海运优越,商贸地位重要(2)作用:推动上海设县建城
2.元明时代
(1)表现:元代起棉纺织业开始盛行;明代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
(2)作用:“衣被天
下”;上海和周边市镇迅速繁荣
3.清朝中期
(1)表现:设置江海关和苏松道道台衙门;上海港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
(2)作用: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
东南之都会”
问题: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上海开埠之前城市格局形成的关系南宋时期,上海内航海运优越,商贸地位重要,推动了上海设县建城。

由于通往青龙镇的水路渐趋淤浅缩狭,海舶改泊于上海浦边,今
十六铺岸边,这个聚落因此迅速发展,南宋末年,此处成为上海镇。

到明代因倭寇侵扰而使筑城自卫的问题日益迫切,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乡绅顾从礼奏请筑城,同年九月动工,十一月竣事,城墙的建筑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
格局。

元代起棉纺织业开始盛行,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赞誉,全国商贾络绎而至,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上海和周边市镇迅速繁荣。

随着清前期开海禁,在
上海设立了江海关,并以道台衙门管理,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

到清中期,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四.练习与思考
1.P78
2.P78
3.P78
参考答案
1.崧泽文化是发现于今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考古发现的人骨骼和随葬品具有以下特点:已经使用磨制
石器,包括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有骨器和玉器;出现了制陶业,有红陶、灰陶制成的陶器;直筒形水井表明其凿井技术较其他遗存更先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已经饲养家畜——猪。

2.南宋时期,由于水路渐趋淤浅缩狭,海舶
无法直接上溯,致使青龙镇渐趋荒落,海舶改泊于上海浦边这个聚落因此迅速发展成为上海镇;元朝时,朝廷因其商贸地位重要而在上海设立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明代,为抗御
倭寇侵扰,乡绅顾从礼奏请筑墙自卫,1553年上海城墙建筑竣工,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首先从上海城市发展来看,上海地区商贸地位的日趋重要,是推动上海设县建城的重要因素;其次,早在元朝时期,上海的棉纺织
业就已兴盛,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的赞誉,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上海和其周边市镇迅速繁荣;再次,随着清前期开海禁,在上海设立了江海关,并以道台衙门管理,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
的中转站;到清中期,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上海就是一个ˋ荒凉的小渔村ˊ”的说法,是违背历史史实的。

五.作业
1.第15课练习册2.预习第16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