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经元的兴奋性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
第一节 细胞膜的电生理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下 所伴随的各种电现象(离子电流、溶液导电、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总称为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膜电位的形成和维持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 即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 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 水平,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成为极化。 形成膜电位的相关因素: 膜内外离子的浓度梯度、跨膜电势差和离子的渗透性 任意一离子跨膜流动在膜两侧形成的平衡电位计算公司: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 传导和传递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顺向冲动、逆向冲动 3、非递减性 4、绝缘性 5、相对不疲劳性
(二)神经冲动传导机理:
局部电流(路)学说
1、无髓纤维的传导
(图) 2、有髓纤维:跳跃传导 郎飞氏结 (图)
四、神经干的电位变化:复合动作电位
1、神经干包含各类显示不同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
分级电位:不同强度的刺激会产生不同大小的电位变化, 这种不同幅值的电位称为分级电位。
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 为负电位的状态,称为极化。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 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 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reversal of polarization):去极化进一部发展,导 致膜极性倒转,变成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相反的极化状态。 超射(overshoot):极性倒转的部分(即膜电位由零到 +40mV)。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膜外 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节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节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节机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信号进行相互通信,以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这些信号在神经元内部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进行调节,从而产生复杂的神经活动。

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节机制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掌握其原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

一、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机制神经元兴奋性是指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电信号,进而激发周围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机制是通过神经元内部的离子通道进行调节的。

离子通道是神经元膜上的蛋白质通道,它们可以调节神经元内部的阳离子通量,从而影响神经元产生电信号的阈值。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机制可以保证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足够强大,从而使神经元的信号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

然而,当兴奋性调节失衡时,神经元就会变得过度兴奋,这会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多发性硬化等。

二、神经元抑制性的调节机制神经元抑制性是指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会发出抑制性信号,从而减弱周围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元抑制性的调节机制也是通过离子通道进行调节的。

不同于兴奋性通道,抑制性通道可以通过使神经元内部的负离子通量增加,来降低神经元的电信号产生阈值,从而减弱神经元的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抑制性的调节机制可以抑制神经元兴奋性,从而保证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然而,当抑制性调节失衡时,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焦虑症等。

三、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互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在神经系统中总是相互作用的。

当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时,抑制性通道就会调节其大脑皮层受到的过度兴奋,从而保证大脑皮层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反之,当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时,兴奋性通道会加速其改变状态,从而保证神经元在大脑神经网络中的正常活动。

因此,在神经系统的研究中,兴奋性和抑制性调节通道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神经系统调节机制的基础。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机理研究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机理研究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机理研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单元,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向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传递信号。

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是指调节神经元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兴奋性水平,确保神经系统正常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机理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机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是由神经元内外环境的离子浓度和通透性决定的。

神经元内外环境的离子浓度差决定了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而静息膜电位的改变则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水平。

神经元内外环境的离子浓度和通透性的变化会引起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因子、离子通道和突触可塑性四个方面。

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相互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它通过绑定神经元膜上的受体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水平。

不同的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兴奋性水平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它通过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来刺激神经元兴奋;而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它通过结合GABA受体来抑制神经元活动。

2.神经调节因子神经调节因子是大分子物质,它们通过作用于神经元膜上各种受体或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水平。

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两种神经调节因子,它们可以通过激活腺苷酸酰化酶来影响钾通道的活性,从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水平。

3.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是神经元内外环境离子浓度差的主要通道,各种离子通道在不同条件下开放或关闭,从而影响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和兴奋性水平。

例如,钠通道和钾通道是两种重要的离子通道,钠通道的开放可以使神经元内钠离子大量进入,从而引起神经元的兴奋;而钾通道的开放可以使神经元内钾离子大量流出,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

4.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信息的强度和效率能够受到长期的刺激和使用而发生改变。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也是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例如,长期频繁的突触传递可以增强突触传递效率,从而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元兴奋和传导教案

神经元兴奋和传导教案

神经元兴奋和传导教案。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其中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神经元的主体。

树突和轴突是神经元主要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通道,其长度和形态不同,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功能。

在神经元中,树突主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而轴突则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并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连传递运动信息。

神经元的功能是传递和处理信息,包括感受来自环境的刺激、处理多种感觉信息、负责思考和思维、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等。

因此,神经元可以说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单元,其兴奋和传导机制是神经系统稳定运转的关键。

二、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机制神经元的运作涉及到神经元内部的离子流动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其中,神经元内部的兴奋可以看做是离子流动的结果,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则需要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机制。

1.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元内部的兴奋是由电位差引起的,神经元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离子浓度和电位。

神经元内部电压相对于外部电压的值称为膜电位,通常情况下,膜电位为-70mv。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将发生变化,导致离子向内流动或外流动,从而改变神经元内部的电位。

当膜电位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会产生兴奋并传递信息。

神经元内部兴奋的过程如下:刺激—>离子通道打开—>内部离子流入或流出—>膜电位改变—>兴奋产生2.神经元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存在于神经元轴突末端的小泡中。

神经元内部的兴奋可以促使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则可以通过受体与接受信息的神经元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信息传递。

神经元间信息传导的过程如下:神经元兴奋—>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信息传递三、神经元兴奋和传导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功能以及神经元内部的兴奋和传导机制。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内部兴奋和传导机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颈段 8节(C1~8) 胸段 12节(T1~12) 腰段 5节(L1~5)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骶段
5节(S1~5)
脊N
传出N
组织学
胞体
神经元
髓鞘
树突
突起
轴突 + 施万C 有髓 神经纤维 无髓
中枢N:灰质 神经核 胞体 周围N:神经节 神经元 中枢N:白质 突起 传导束 周围N:神经
• 神经系统的演化: 从简单到复杂:结构、功能 • 神经系统的发生: 古皮层 旧皮层 新皮层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一、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 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 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 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 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前角外侧群
前角内侧群
后角 1)后角边缘核 与痛觉有关 2)胶状质 3)后角固有核: 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 至丘脑——脊髓丘脑束。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边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中间带 1)胸核:
3)中间外侧核: 在侧角内(T1~L3段),与内脏 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 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 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 4)骶副交感核: 2)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 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 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胸核

神经元的兴奋与传导

神经元的兴奋与传导

(二)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1、几个概念


极化: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 正的电荷状态,为极化 去极化: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存在 的内负外正的电荷状态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电荷状 态,为去极化 超极化: 细胞膜内负电荷向负值减小的方向转化, 为超极化 反极化(超射):膜内电位由零变正的过程 复极化: 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由内正 外负向内负外正转化,为复极化
有机负离子 1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K+的扩散对膜电位的作用
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 性大, K+顺浓度差外流,而细胞内的有机负离 子不能透出细胞,便产生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当促进K+向外移动的化学力(K+的扩膜浓度梯

直径粗细
– 粗纤维R小,电流大,传导速度快
– 细纤维R大,电流小,传导速度慢

有Hale Waihona Puke 髓鞘 温度:恒温动物较变温动物快– 猫 A.f: 100m/s – 蛙 A.f:
40m/s – 人尺神经 54m/s
二、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非递减性(不衰减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2、离子通道在不同状态间的转换
静息状态时,Na+和K+通道都是关闭的, Na+通道的激活态门是关闭的,而失活态门 是开放的,由于漏K+通道的大量存在,静 息状态K+膜通透能力是Na+50-75倍; 由于受到刺激,膜除极化,部分Na+通道开 放, Na+浓度梯度和电压梯度两种力驱使 Na+迅速向细胞内流动→进一步除极化→更 多Na+通道开放,更多Na+内流(正反馈)

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突触传递机制

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突触传递机制

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突触传递机制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元,它通过接受、处理和传递信息来协调身体的各种反应。

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传递机制是神经元正常功能的关键因素。

1. 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元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控制其兴奋性。

此外,神经元膜上的离子换流体系也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正常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它的内部电位维持在负值,这被称为静息电位。

当神经元收到正确的刺激,其内部电位将迅速升高形成一个动作电位,从而使神经元兴奋并向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

2. 突触传递机制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位置,并且是神经系统中最整合和调节神经元活动的位置。

突触的传递包括两种机制: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其中,化学信号是最为常见的突触传递机制。

化学信号通过神经元末端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刺激下游神经元或肌肉细胞来传递信息。

传递过程遵循“预充放”、“相遇和结合”、“传递”和“分离和回收”的基本步骤。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数量对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还涉及多种调节机制,包括自主调节、突触后抑制和递质释放调节等。

这些机制在整个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3. 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失调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失调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癫痫病人中,神经元的兴奋性失调导致神经元频繁放电从而导致癫痫发作;在帕金森病人中,多巴胺神经元突触传递机制的失调导致多巴胺的缺失进而导致肌肉僵硬和运动失调等症状。

全面了解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传递机制对于理解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对于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正在从多个方向进行探索,包括离子通道调节、神经递质合成和释放调节、突触可塑性等。

总之,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传递机制是神经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通过对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并为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生理-第3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生理-第3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2.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性特
• “全或无”(all or none):可兴奋细胞膜在受到
阈、阈上刺激时,或产生一个可向外扩布的、具有 完全相同幅值的、不随传导距离衰减的动作电位, 或完全无动作电位产生。 • 锋电位遵循“全或无”原则,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附1:电导
• 电导G:导体导电的能
力,电阻的倒数。
K+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 改变细胞内外 K+浓度,膜电位也随之改变; • 改变细胞内外 Na+浓度,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 K+、Na+的扩散:K+、Na+渗漏通道;
• Na+-K+泵:生电性Na+泵。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 主要三个因素的作用: 离子浓度梯度 电压梯度 离子泵
Nernst方程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Chapter 3 Excitation and conduction of Neuron
• 不同的刺激——神经细胞、肌细胞、消化道分泌细 胞——细胞膜电学性质变化——细胞特异反应。 •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 • 意大利生理学家Galvani的实验
雷克蓝士发明了干电池 伏特应用这一原理发明 了伏特电池
• 静息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总结
①膜对内、外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导致静息膜电
位的产生。 ②静息状态,所有被动通透力都与主动转运力平衡, 离子透膜净流动速率为零——膜电位恒定不变。
二、细胞膜动作电位
(一)细胞的兴奋和阈刺激
• 刺激(stimulation)
• 反应(response)
• 兴奋(excitation)
(三)K+和Na+对膜电位的协同作用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生理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生理ppt课件
1.胆碱能受体
凡是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叫做胆碱能受体。
①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或M受体,它与 乙酰胆碱结合时产生与毒蕈碱相似的作用。
②烟碱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或N受体,它与乙酰 胆碱结合时产生与烟碱相似的作用。
①M型受体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 胞上以及交感神经支配的小汗腺、骨骼肌血管壁上。当它 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则产生毒蕈碱样作用,也就是使心脏 活动受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膀胱壁 收缩、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及小汗腺分泌增加等。阿 托品可与M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故 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农药中毒)
3.突触前受体 4.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②N受体又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节两种亚型,它 们分别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终板膜)和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前者为N2,后者为N1受体类型。 当它们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则产生烟碱样作用,即可引起 骨骼肌和节后神经元兴奋。箭毒可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N2受 体结合而起阻断剂的作用;六烃季胺可与交感、副交感神 经节突触后膜上的N1受体结合而起阻断剂的作用。
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器细胞 效应细胞发生反应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即一个曲张体能支配 较多的效应细胞。 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0Å以上,距 离大的可达几个μm。
④递质的弥散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 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 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 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 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第3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第3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细胞兴奋后的膜电位恢复



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标志着细胞的兴奋。 细胞兴奋后,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与兴奋之前 大不一样了——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了、细 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了,这种状态就激活了细 胞膜上的钠-钾泵,通过钠-钾泵的耗能转运, 很快就使细胞的离子分布恢复正常,这就为下 一次受到刺激再次产生兴奋做好了准备。 动作电位的负后电位时期,反映了离子浓度恢 复正常时的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一个较强的刺激后,细胞膜将产生一 个能够沿着细胞膜快速传导的、快速而短暂的电 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去 极 化
复极化
超极化

由图可见,动作电位是 由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和 快速的复极化过程构成。 复极化 ( repolarization ):是 指膜电位向着静息电位 方向恢复的过程。
反应
答。 反应的类型: A、快反应: B、慢反应: 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反应是机体对有效刺激的必然应 如神经冲动,在数ms之内就发生。 如缺氧刺激骨髓造血,则需要数天。
兴奋
兴奋是活组织对有效刺激的产生的反应。譬如肌肉的收缩、 腺体的分泌等。 冲动:在神经和肌肉,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一种快速的、 可以沿着细胞膜传导的电脉冲,称为冲动(即后面要讨论的 动作电位)。 能够对刺激产生电脉冲的组织,叫做可兴奋组织。 生理学上把活组织对刺激产生电冲动的反应表现,叫做兴奋。
兴奋性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对刺激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二)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将发 生变化,必然要产生跨膜的离子流动,破坏原来的静 息电位。 分级电位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也称为除极化):是指膜内 电位迅速上升,静息电位减小并倾向于取消的过程。 它是由于细胞外液的正离子内流形成的。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是指细胞的膜电位比 静息电位还加大的状态。它是由于细胞外液的负离子 内流或者是正离子外流形成的。 去极化和超极化产生的电位都是局部的不能传播,因 此属于局部反应电位。其大小与受到的刺激强度成正 比,因此也称之为分级电位(graded potential)。

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神经元是组成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

神经元的兴奋性是指它们在传递信号时所表现出来的可激活性。

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是由许多因素控制的,包括离子流动、神经递质信号传递以及神经元膜的特性等。

这些机制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离子流动相关。

当神经元被激发时,通常会发生一系列离子流动。

例如,在神经元膜上有许多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这些通道控制着离子流动。

当神经元受到兴奋时,钠离子会进入细胞内,而钾离子则会从细胞内流出。

这一过程将生成神经元兴奋性所必需的电位差。

如果某个神经元过度兴奋,可能会导致某些神经疾病,如癫痫和帕金森氏症等。

其次,神经递质信号传递也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递质是通过突触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当神经元受到兴奋时,神经递质会释放到突触前膜,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在某些疾病中,如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递质信号传递异常。

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神经转运体的异常表达或脱活,导致某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或抑制。

最后,神经元膜的特性也影响其兴奋性。

神经元的膜结构复杂,包括许多离子通道和分子输送器。

这些结构的特性控制着细胞内离子浓度和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影响神经元的邻域和远程兴奋性。

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症,已发现神经元膜钙离子通道异常表达或突触后膜钙离子浓度过高,从而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总之,神经元兴奋性受到多种生理机制的控制,包括离子流动、神经递质信号传递以及神经元膜的特性等。

这些机制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深入理解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学调节

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学调节

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学调节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是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学调节机制。

一、离子通道的调节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

这些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决定了神经元的兴奋性。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部分开放,维持细胞内外的电位差。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迅速开放,大量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使膜电位升高,细胞兴奋。

同时,细胞内的钾离子通道也会逐渐开放,钾离子流出细胞,膜电位逐渐恢复,细胞抑制。

除了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也对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起着重要作用。

钙离子的进入能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而某些情况下,钙离子的进入也可能导致细胞的抑制,这取决于细胞内外钙离子的浓度比例以及其他辅助因子的作用。

二、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化学信号的重要媒介。

当一个兴奋的神经元到达终末突触时,它将释放特定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的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有的则会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包括谷氨酸和多巴胺等,它们的释放能够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传递的进行。

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等则起到抑制神经元活动的作用。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离子通道的调节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状态。

三、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除了离子通道的调节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外,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也是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重要调节机制。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的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

这种突触前抑制能够减少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神经系统的抑制。

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元兴奋性的关系

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元兴奋性的关系

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元兴奋性的关系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元兴奋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而神经传导速度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

神经元的兴奋性则决定了神经传导速度的快慢。

本文将探讨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元兴奋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神经元兴奋性指的是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被激活的能力。

神经元兴奋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神经传导速度。

一般来说,神经元兴奋性越高,神经传导速度就越快。

这是因为在神经元内部,当兴奋性较高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程度增加,使得离子在神经元内部迅速传播。

这种快速传播促使神经信号快速传达给下一个神经元,从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然而,神经元兴奋性的高低不仅受到内源性因素的调节,也受到外源性因素的影响。

一些外部刺激可以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水平,从而影响神经传导速度。

例如,一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加速神经传导速度。

相反,一些药物或毒素如镁离子可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变慢。

除了神经元兴奋性外,神经传导速度还受到神经髓鞘的影响。

神经髓鞘是由多层胶质细胞包裹的神经纤维,可以提高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

神经髓鞘的存在减少了神经信号跳跃传导的过程,使得信号传递更为迅速。

因此,神经髓鞘的形成对于神经传导速度的提高至关重要。

除了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髓鞘的影响外,神经传导速度还受到温度、离子浓度和神经纤维直径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较高的温度和适当的离子浓度可以减少电阻,促进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

此外,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电信号的传导速度就越快。

这是因为较大的纤维直径意味着更多的神经元和细胞膜可以参与信号传导,从而提高传导速度。

总之,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元兴奋性密切相关。

神经元兴奋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神经传导速度的快慢。

不仅神经元兴奋性本身,还有神经髓鞘的存在,温度、离子浓度和神经纤维直径等因素都对神经传导速度有一定影响。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及其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及其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及其机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将信息传递和处理。

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是神经元正常功能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介绍神经元兴奋性调节及其机制。

一、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神经元在不同的状态下,兴奋性的高低会有所不同。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目的是保持神经元在正确的兴奋性水平上,使其能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中协调工作。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主要方式包括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以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等。

1.离子通道的调节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是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元中常见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和氯通道等。

这些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会影响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阈值和动作电位形态等特性。

例如,钠通道的打开可以使细胞内钠离子进入,导致神经元兴奋性的增加;相反,钾通道的打开可以使细胞内钾离子流出,导致神经元兴奋性的降低。

因此,在神经元兴奋性调节过程中,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是至关重要的。

2.递质的调节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也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元常用的递质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等。

这些递质的作用方式有多种,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促进或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例如,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GABA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在神经元兴奋性调节过程中,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可以将神经元的兴奋性保持在正确的水平上。

3.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是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细胞内信号通路包括多个蛋白质和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些蛋白质和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离子通道和递质的功能,从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例如,cAMP-PKA信号通路可以通过激活离子通道和蛋白质激酶等机制调节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在神经元兴奋性调节过程中,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是不可或缺的。

二、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机制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离子通道、递质和蛋白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机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通过一系列的电化学反应来传递信息和执行功能。

神经元的兴奋性是指神经元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是其正常功能执行的基础。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机制是保持神经元正常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对神经系统的正常、稳定运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I. 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元的兴奋性是指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或入射电位达到一定值时,会出现大幅度的动作电位,从而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

神经元的兴奋性发生在神经元膜的离子通道中。

研究表明,神经元膜中存在大量的离子通道,如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和氯通道等,这些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决定了神经元内外膜间电荷差的大小,即膜电位。

此外,在兴奋性调节方面,合适的神经递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它对神经元的兴奋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常见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等,它们可以形成相应的神经元-神经元受体复合物,改变神经元内膜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流动,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II. 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机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下面列举几种典型的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机制。

1. 膜电位的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受膜电位的影响,一些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调节膜电位来实现。

例如,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开放都可以引起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产生。

2. 神经递质的调节神经递质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进一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不同的神经递质具有不同的受体亲和性和激活效应。

例如,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它与毒蝎毒素结合的效果可以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

3. 外信息的调节外部环境对神经元的兴奋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光线恒定的变化可以影响视网膜神经元的兴奋性,因而影响视觉输入;氧气和糖的供给也是对神经元兴奋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III. 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生理及病理意义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信息处理和功能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科学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

神经科学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

神经科学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连接形成神经网络,实现人类多种能力的基础,比如感知、思维和运动。

在神经网络中,兴奋性神经元(Excitatory neurons)通常是最主要的类型,是由于它们对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是一种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的神经元,这种电位将神经电信号传递到与之连接的其他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位于大脑皮层、脊髓、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多个部位,是神经元中的主要类型。

通过兴奋性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网络能够完成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等过程。

神经网络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是指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信号传递系统。

这种网络结构存在于整个神经系统中,包括大脑皮层、脊髓、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等系统。

兴奋性神经元网络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完成不同的功能。

例如,大脑皮层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能够实现人类复杂的认知、思维和行为等能力,包括学习、记忆和感知等过程。

而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则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包括心率、呼吸和消化等过程,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兴奋性神经元网络与特定功能的关系兴奋性神经元网络与特定功能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神经系统基于兴奋性神经元网络进行信号传递和处理,在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中,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水平将影响特定的功能。

例如,在记忆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将形成特定记忆的模式,这种模式对记忆的存储和检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情感调节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网络则会影响人体内心理与生理的状态,包括情绪、代谢和免疫等方面的变化。

兴奋性神经元网络的异常和疾病兴奋性神经元网络的异常和疾病会直接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健康。

如何理解和治疗这些问题成为了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神经元兴奋性与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

神经元兴奋性与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

神经元兴奋性与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可传递神经信号,负责感知外界刺激、处理信息和控制肌肉活动等生理过程。

而神经元的兴奋性,即神经元接收刺激后能够产生反应的能力,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神经元兴奋性与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神经生物学和开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经元兴奋性的基本机制神经元兴奋性主要通过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来实现。

当神经元接收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使得电位差产生快速变化,该变化随后会引发神经元内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行动电位和突触释放。

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对神经元的兴奋性具有不同的影响,比如钙离子通道参与突触传递,钾离子通道可以抵消钙离子通道的作用等。

二、神经元兴奋性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1)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可以引发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不良兴奋性的持续发作会导致癫痫发作; 2)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3)逆向的,神经元兴奋性减弱则可能导致注意力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和负向情绪等问题;4)神经元兴奋性的稳定性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全局协调性,它们对共振现象和周期性节律性信号的产生都起到关键作用。

三、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和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节和调控。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某些神经递质和调节因子对离子通道的调控。

例如,一些离子通道对胆碱能或GABA能神经递质具有高度敏感性,而神经系统激素、细胞因子等也可以对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

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处也存在调节因子。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与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元兴奋性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四、神经元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神经元兴奋性异常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

如表征于阿尔茨海默氏病中的异常兴奋性释放,是AD大脑中突触短属性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元与心脏细胞的兴奋性特点的比较

神经元与心脏细胞的兴奋性特点的比较

神经元与心脏细胞的兴奋性特点的比较神经元和心脏细胞都是人体中重要的细胞,它们之间有着许多不同和相同的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它们的兴奋性。

神经元和心脏细胞的兴奋性特点有很多不同,这些不同对于我们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非常有帮助。

一、神经元的兴奋性特点神经元是人体中特殊的细胞,负责将信息传递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神经元的兴奋性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快速地对不同的信息做出反应。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电学现象。

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它们在兴奋时产生的电信号。

这种信号被传递到神经元体上,它们会导致细胞膜内正离子高度进入细胞,从而快速增加细胞内电位。

当电位超过一个特定数值时,细胞膜会突发放电,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物理学习惯性。

这种动作电位的产生使得神经元在信息传递时更为迅速和高效。

除了动作电位,神经元还有一些电学现象与其兴奋性有关。

神经元的转置反应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现象是指神经元接受外部刺激时感受到的信号大于它们在过去经历的敏感水平,导致细胞本身的兴奋性提高。

二、心脏细胞的兴奋性特点心脏细胞是另外一种充满活力的细胞,负责人体中的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细胞的兴奋性特点与神经元有所不同,尽管它们也能够产生动作电位。

心脏细胞中最重要的电学现象是它们的周期性放电。

这种放电源于心室氧化还原反应和心肌细胞膜钠钾通道,心脏细胞的周期性放电使得心肌收缩协调,维持心率。

这是心脏细胞与神经元在兴奋性方面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另外,心脏细胞的兴奋性还与细胞间的连接有关。

心脏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心肌的同步性。

这种同步性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它使心肌更能有效地收缩和放松,从而在整个心脏细胞的兴奋性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神经元和心脏细胞的共同之处除了上述不同之处之外,神经元和心脏细胞还有很多共性。

两者都能产生动作电位,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承担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

此外,它们在细胞内含有各种离子通道,包括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等等,这些通道都对细胞的兴奋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神经元兴奋性和调节在神经传递中的作用

神经元兴奋性和调节在神经传递中的作用

神经元兴奋性和调节在神经传递中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神经系统通过一组微观结构和相应的生理过程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从而使人类智能化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在这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向生物体传递信息和信号,并引导生物体展现出适当的反应和行为。

而在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神经元兴奋性的控制和调节。

神经元兴奋性可以定义为神经元体内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是神经元传送信号和信息的必要条件。

兴奋性的调控可以视为生物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调控方式之一,因为它关乎神经信号的传递、收集和处理。

在神经网络的不同部分中,神经元具有不同的兴奋性和响应模式,而它们的差异主要源于神经元的内部结构、神经元的类型、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和神经元内部的信号处理机制。

首先,神经元内部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产生了深刻影响。

神经元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类型,其中每种类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形态和连接方式。

比如,感觉神经元通过末梢器感测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传递,属于传入类型的神经元。

而中间神经元则接受传入神经元的信息和信号,并处理这些信息和信号,还可以发出响应信号。

最后,运动神经元向运动器官传递各种信号和命令,让它们作出相应的反应。

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受到内部结构和连接方式的影响,导致其兴奋性和响应模式也不同,从而对信息的传递和处理产生深刻影响。

其次,神经元内部的信号处理机制和功能也是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神经元内部不仅有不同类型的电离通道,还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这些信号处理机制在神经元工作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神经元内部的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关对动作电位的生成和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神经元内部的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则对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参与了情绪、行为和意识等过程的调节。

神经元兴奋性的控制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的控制机制

神经元兴奋性的控制机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具有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神经元的兴奋性是指在外界刺激下能够引起电势变化并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元兴奋性的控制机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神经元兴奋性进行调控的机制,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理和化学过程。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机制有许多方面,下面我们就逐一来讨论。

第一,离子通道的调节。

离子通道是神经元表面的一种蛋白质,能够控制特定离子通过细胞膜。

当神经元受到外界刺激时,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使离子进入或离开细胞内部。

这种离子运动引起细胞内外电位的差异,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以改变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的方式实现的。

例如,一些神经递质可以通过调节钾离子通道的开放状态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第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细胞结合并产生效应。

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是对神经元兴奋性进行调控的重要机制。

一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以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其他神经递质则可以抑制神经元兴奋性。

第三,突触后电位的影响。

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神经元接收到突触传递信息后,细胞内部产生的电位变化。

突触后电位的形成和调节对神经元的兴奋性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突触后电位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第四,神经元活动的频率。

神经元活动的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

神经元活动频率受神经元内外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神经递质浓度、温度、氧气等。

总之,神经元兴奋性的控制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许多生理和化学过程。

这些机制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神经科学、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去极化
B.复极化
C.超极化
D.后电位
B
选择 膜电位水平减小(如由-60mV减至-20mV)可以使得Na通道失活的比率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锐减
A
选择 试述电压钳的用途与基本原理
选择 静息膜电位主要由下述哪种离子流形成静息膜电位主要由下述哪种离子流形成静息膜电位主要由下述哪种离子流形成
A. 外向K+流
B. 内向K+流
C. 内向Na+流
D. 外向Na+流
A
选择 下述哪个膜电位值最大
A.–60 mV
B.–90 mV
C. -10 mV
选择 膜片钳的定义是什么?
测量单个离子通道电流的技术
选择 膜电位持续去极化时,
A. Na+通道持续激活
B. Na+进入失活
C. K+通道激活
D. K+通道失活
BC
选择 Na通道的功能状态包括:
A. 静息状态
B
选择 电压钳技术主要用于:
A. 钳制膜电位
B. 测量膜电位
C. 测量膜离子流
D. 测量膜电容
AC
选择 Na+通道有哪几种功能状态?
静息状态-膜电位处于静息水平,Na通道的激活门关闭。
激活状态-膜电位处于去极化水平,通道的激活门开放,Na离子流顺浓差由膜外大量内流。
失活状态:膜电位处于去极化水平,Na通道的失活门关闭,Na离子中止内流。
当膜电位复极化后,通道重新转入静息状态。
选择 Na+通道的失活状态主要发生下述哪个阶段
A. 静息膜电位
B. 超极化
C. 去极化激活之后
D. 去极化激活之前
电压钳主要用于测量电依赖性离子通道在不同膜电位水平的离子电流值。因为该类通道电流可依膜电位而变化,难以测得一定膜电位水的离子电流值,因此通过一个反馈放大器输入与离子反方向的电流,抵偿离子流的变化,使膜电位保持稳定,实现膜电位的钳制固定,此时注射电流与离子流大小与时程相等,只是方向相反。因此可以实现测定在不同膜电位水平的离子电流值的目的。
选择 如何识别动作电位形成过程膜电流的离子种类?
通过通道特异阻断剂,如TTX可选择性阻断Na通道,TEA可选择性阻断K通道。
选择 试述血K过高引起动作电位传导性降低的本原理
血K+过高造成胞外K+过高,导致膜电位显著减小,此时可使得较多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因而去极化可激活的通道比例也显著减少,内流的离子流相应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度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降低。
选择 通道激活的概念
在电位变化或化学配体作用下,引起膜通道开放,允许相应离子顺电化学梯度通过,即离子电导增加的过程
选择 当膜电位数值减小(如由-90mV变为-20mV)时,称为
A. 超射
B. 超极化
C. 去极化
D. 复极化
C
选择 当膜电位数值增大到静息电位值(如由-10mV变为-60mV)时,称为
A. 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B. 动作电位幅度升高
C. K+通透性增大
D. 膜电位增大
A
选择 测量单个通道离子电流的先进技术是:
A. 微电极
B. 膜片钳
C. 电流钳
D. 示波器
D. 0 mV
B
选择 动作电位特征是:
A. 全或无
B. 可迭加
C. 等幅传导
D. 有不应期
ACD
选择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兴奋的特征指标

选择 动作电位发生时,Na电导(通透性)与K电导依次先后增大

选择 动作电位的复极化可使Na通道从失活转变为静息状态

选择 电压钳是通过向细胞内注射电流抵偿离子电流,实现对膜电位的钳制,进而测量离子电流

选择 通过钳制膜电位测量离子电流变化的方法是:
A. 微电极
B. 细胞外记录
A. 膜电位水平
B. 动作电位幅度
C. 动作电位时程
D. 刺激强度
A
选择 膜电位值较小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A. 幅度较高
B. 幅度较低
C. 幅度不变
D. 传导较快
B
选择 血K+浓度过度升高时,造成神经细胞传导减慢的主要原因是:
C. 电压钳
D. 电流钳
C
选择 神经动作电位有哪些基本特性,并作简要说明。
(1)膜内电位短暂地变为正电位。该动作电位时相包括上升相,超射,下降相和后超极化。
(2)全或无。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或超过临界水平(阈值)便会产生动作电位。
(3)存在不应期。在动作电位发生的短促时程(约 1 ms)内,不可能再产生下一个动作电位,称为绝对不应期。随后需要施加较阈值高的刺激才引起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C
选择 绝对不应期
在动作电位发生的一段过程中,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动作电位)的时期
选择 相对不应期
在动作电位发生绝对不应期之后,施加较强的刺激方可引发动作电位的时期
选择 阈电位的概念
在阈刺激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值
选择 兴奋性的概念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通常以阈值衡量
B. 激活状态
C. 失活状态
D. 备用状态
ABC
选择 下述哪些因素可引起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A. 膜电位水平低
B. Na+内流少
C. Na+通道失活比例较大
D. 阈值较大
ABC
选择 影响神经细胞兴奋性高低的基本因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