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人学阐释
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演讲稿
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这个话题。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关系对于个人的影响。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需要和他人进行交往和沟通。
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让我们感到被理解和被关爱。
而不良的社会关系则可能给我们带来压力和困扰,甚至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
其次,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备的能力。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则可能导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只有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只有通过倾听和沟通,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要学会合作和分享,学会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同实现目标。
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了你的人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社会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谢谢大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_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No.3,2009(GeneralNo.1160)[收稿日期]2009-04-16[作者简介]杨刘保(1980-),男,安徽安庆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助教,主要从事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研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杨刘保(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22)[摘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家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而展开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时,都始终绕不开这个问题。
不管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的偏离还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系统把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贯穿在各个社会学家、各种社会学学术流派的理论体系的始终。
[关键词]社会学;个人与社会;实证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66(2009)03-0019-04社会学作为一门年轻而有生命力的新兴社会科学,在由孔德提出后一个半多世纪的历史中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它“以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和回答现存社会问题而自称、自任。
”[1](P1)并且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传统为代表的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
如同哲学学科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样,社会学尽管流派纷呈,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
综观社会学的各种流派,都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的流派是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起点展开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的是在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可以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本文从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实证主义传统社会学是由孔德创立的,孔德把社会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创立了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
孔德力求把社会学从哲学的抽象思辩的方法中解放出来,他强调社会学应该从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出发,同时主张采用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然而,孔德在寻求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实证性之外,又从知识类型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出发来解释社会进化,在其晚年又对自己终生追求并亲自建构的实证主义体系产生了怀疑,“他一改‘只问是什么’的实证主义态度,开始高呼情感高于理性,甚至提出要建立追求人间普爱的人道教,以此来唤醒人们互亲互爱的情感。
社会关系:社会与个人的演讲稿
社会关系:社会与个人的演讲稿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社会与个人”。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人又是社会的构成元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这个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更要关心个人的成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社会是个体成长的土壤,它为个人提供了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更能够结识各种各样的人,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
同时,社会也对个人的行为和言行进行着监督和规范,促使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然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个人的参与和奉献。
个人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自由是以社会的自由为前提的。
”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是建立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之上的。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我们需要认识到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社会的发展;同样,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个人的成长。
只有在个人和社会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实现社会的繁荣和个人的幸福。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关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谢谢!。
社会关系与人际沟通演讲稿
社会关系与人际沟通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社会关系与人际沟通。
在我们生
活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我们的工作、生活、
情感等方方面面。
而人际沟通则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关系对我们的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和周围的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亲情关系、友情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思
维方式。
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而不良的社
会关系则可能给我们带来压力和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处理各
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
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
想法,并且保持积极的情绪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
的信任和理解,从而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形成。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社会关系与人际沟通是我们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幸福感。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网,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更好的成就,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谢谢大家!。
西方社会学理论
孔德一、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社会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人性具有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
人类行为受情感支配与决定。
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的东西和利他主义或无私的精神。
情感决定着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
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将维持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1、语言2、所有制3、社会组织(劳动分工)4、宗教社会分化可以增强社会联系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工业社会同传统社会明显区别的标志之一。
社会分化的正功能:充分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社会分化的负功能: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
宗教是行动的指导宗教信仰向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使得个人能够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所以宗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强人粘合剂。
宗教具有增加社会团结的功能。
四、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社会的变迁,其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
其中,才智是主要的。
工业社会的特征:(见材料)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利益。
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由牧师、银行家、企业家共同管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1、才智2、死亡3、人口4、种族5、气候6、道德价值7、政治活动斯宾塞一、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一直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也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的观点。
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大学人文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2、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有足够的认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和谐社会的建构和精神的追求有充分的了解;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新兴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正确敏锐的审辨能力;有一定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修养;能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
二、课程目标认识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体现人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造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之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具有一定适应性与灵活性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和运用语文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具有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信息交流等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表1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与学情需要选择模块章节进行组合和课时安排。
如建筑工程、建筑学、装饰专业重点学习人与世界、人文与建筑等相关知识,可以2+3组合;工程造价、房地产专业突出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可以1+2组合。
四、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要求表2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要求1、人文素质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辩证统一的原则。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人文知识的培养和语文能力训练紧密结合的原则。
知识传授要求精要、好懂、有用,着眼于提高综合素质。
讲道德有品行专题讨论稿
讲道德有品行专题讨论稿第一篇:讲道德有品行专题讨论稿“讲道德有品行〞专题讨论发言稿“讲道德、有品行〞是新形势下从严治党、保持党的纯洁性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指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严于律己,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意志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
一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还要牢固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深入学习领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深刻内涵;还要坚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力倡导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担负使命,敢闯敢干,甘于奉献,为我们事业的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加强道德意志锻炼。
作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意志锻炼就是要坚决信念,持之以恒;就是要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上始终不渝,在政治立场上旗帜鲜明,在政治原那么上寸步不让;就是要坚守防线,抵抗诱惑,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就是要严以律己,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提高境界,净化心灵,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
三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习惯。
党员干部要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习惯就是要言行一致,光明磊落,讲真话,办实事;就是要以身作那么,模范的遵纪守法,为他人做出典范;就是要"慎独"、“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独处独居也能做到严于律己,增强自我监督意识,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省,防微杜渐。
只有这样,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清清白白地从政,干干净净地做事,做一名"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风上过得硬"的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
第二篇:讲道德有品行讨论稿一讲道德有品行讨论稿一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全面推开之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局部党员道德行为不断、作风不检点的问题,中央适时提出做“讲道德,有品行〞的合格党员,意义深远。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那么,也正是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文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一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问题第一节社会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1、澳大利亚社会学者马尔科夫.沃特斯指出,社会学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一门独立科学的原因有二:一是它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二是它在方法上有严肃的态度,即以精密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
一、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5、理论构成要素(理性主义):既定的意图、一组可验性的相关概念、一种逻辑结构。
二、“社会学理论”的含义及其构成1、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乔治.瑞泽尔指出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理论的差异:(1)社会学者的理论更有组织,更自觉自己在做什么;(2)其提出的理论根基于过去社会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之上;(3)依赖于自己/别人搜集所得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现实或社会关系(4)希望借自己论述的出版以获得批判性分析,并经传播成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并为后来理论家所运用;(5)针对广泛的社会议题做总括性的思考;2、社会学实践角度的“社会学理论”定义:(1)瑞泽尔:社会学理论较为正式的定义是:一组相关联的观念,能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解释社会世界,并能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2)查尔斯.梯利:一个学科的知识发展取决于其产生好的解释的能力;(3)类型学:社会学研究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活动,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发现社会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及其独特性,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马尔科夫.沃特斯——社会学理论必须符合以下标准:抽象性/说明性/一般性/独立性/专题化/逻辑一致/实质上的有效;4、吉登斯:社会理论是关心人类行为并为一切学科所共享的一种覆盖和跨越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体。
5、“社会理论”三标准:以社会及其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的研究方法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理论目标往往是功能性的或批判性的。
6、社会学理论的类型:(1)一般理论 & 中层理论(2)宏观理论 & 中观理论 & 微观理论(3)描述性理论 & 解释性理论描述性理论:重点在详细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形状性质;解释性理论:注重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存在或变迁的原因;(4)正式理论 & 非正式理论(5)理念性理论 & 科学性理论(6)直觉性理论 & 客观性理论实质理论:研究者依照既定工作计划与操作方式对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后所得的一组相关概念,并通过理性与逻辑的运作与建构,来解释或说明被研究的社会事实的一种理论;工具理论:其理论构建是根据一般普遍性的概念,通过纯理智的逻辑运作而产生的理论;8、主流社会学采用假设——演绎法来构建理论,这类方法由四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并形成理论观点;(2)依据理论观点作出假设;(3)对假设进行检验;(4)构建并形成理论;这是社会学主流研究模式与理论范式;第二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大背景: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矛盾与冲突空前扩大和激化;2、具体背景:3、其它阐释:(1)美国社会学者约翰逊: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动力有二:一是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急剧的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的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
辩题-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或个人掌握
辩题-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或个人掌握
辩题,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或个人掌握。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要探讨一个关乎每个人的重要话题,个人的命运究竟是由社会还是个人掌握。
我将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展开辩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社会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比如,经济形势的好坏会影响到个人的就业和收入,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安全,社会风气的好坏会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因此,社会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个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比如,有些人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成功;而有些人则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因为自己的懒惰和消极而一事无成。
因此,个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个人的命运既受到社会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的掌握。
社会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但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也能
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和个人共同掌握的。
谢谢!。
第四章 正确认识人本理论 处理个人社会关系
新人工作室课件之四处理个人社会关系正确认识人本理论所谓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
人的本质就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并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自然科学的大量材料证明,人是由高度发达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并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更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
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结合实际剖析“人性自私论”。
(2)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概念,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
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早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
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中国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和西方关于理性问题的探讨。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认为人性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即人类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中国古人对人性问题的争论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告子无善无恶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善恶混杂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与生俱来认为人性即为本能,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认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认为人性既有善质亦有恶质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本性》中对这几种人性学说进行过分析和评价。
他说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都是“未为得实”、“亦有所缘”。
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说和杨雄的善恶混杂说,则是“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这几种人性学说,或把人性看作是天生就有的自然属性;或天生就有的内在秉性;或得自外在天理之性;或人所具有的感性欲望和理性,其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不科学的。
最多不过可以把它理解为前人对人所作出的一种道德评价,他们没能真正得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结论。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本质,人要随遇而安,摒弃物质享受;柏拉图则认为人分为理性的、意志的、情感的三等,具有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富于意志力量的军人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极力贬低人,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人的本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体会“神意”或“天意”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的本质问题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们又纷纷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阐释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人本理论。
谈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关系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融合体现在行动的协同。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社会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平衡
1.在追求个人理想时,要兼顾社会理想。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作出贡献。
3.社会组织与社会活动
-条款:增加关于社会组织在活动策划和执行中,如何促进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结合。
-详细说明: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应考虑活动对参与者个人成长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影响,鼓励参与者贡献个人力量,实现社会目标。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活动可能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激发参与者的热情。
-解决办法:通过深入了解参与者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提升参与感。
4.政策制定与公共管理
-条款:增加关于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详细说明: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应广泛征求民意,确保政策既能满足公民个人发展的需求,又能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问题:政策可能过于偏向一方,造成社会不公。
-注意事项:政策制定应注重平衡,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社会监督和反馈。
1.个人理想受社会理想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风气等因素,都会对其个人理想产生深刻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许多人树立了崇高的个人理想,如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这些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2.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只有当每个人都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努力奋斗,才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教育当以德为先辩论
教育当以德为先辩论在座的各位裁判员,各位同学大家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对于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要,而学校也面临着教育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智为先。
古人云: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承袭先贤之圣见,正视当今教育之利弊,我方认为教育当以德为先。
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
智,即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
我放之所以认为应以德为先,原因有二。
首先,教育以德为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人本管理思想。
司马光告诉我们: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孔夫子教导我们: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后才是游于艺。
古代的先贤们用他们的经历和对历史的总结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有用,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修养。
所以我们说,现代教育事业以德为先是符合中国传统管理和取士的精神的。
其次,其教育以德为先是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社会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主体。
人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其行为的动机具有两重性,自私动机和公益的道德动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人不具备任何义务及责任感的道德动机,社会绝不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秩序和良好协调的结构。
各位试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你要一个道德高尚智力一般但对国家没有危害的人还是一个高智商低素质但会危害整个世界甚至毁灭整个人类社会的人呢?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教育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智为先是放在一个社会中进行考量,究竟哪种教育人的方式能够真正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诚如现代管理学奠基人杜拉克所说: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
无疑,只有以德为先的教育体制才能让社会促使射会的发展,才能赢得社会的赞誉,才能真正使国家在未来上不断发展壮大。
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专业的人才,而是培养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内涵丰富的人,也就是一个接受过全面教育的人。
尤其是在大学的本科教育中,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自然、对待国家与社会、对待他人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及生命,这样学生方具备了.“人为本、德为先”,然后才是“业精于勤”古至今,无论在个人的成长层面,还是在社会的安定和谐方面,德育都有着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人生如船,道德是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影响和与他人互动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提出和研究,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一、认知一致理论认知一致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在认知中寻求一致性,并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来实现一致。
根据认知一致理论,认知冲突会引发一种心理不适,因此个体会努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以恢复一致。
例如,当人们购买某个产品后,如果发现该产品不如自己预期的好,就会出现认知冲突。
为了恢复认知一致,他们可能会重塑他们对产品的看法,例如寻找其他人的积极评价或找到产品的其他优点。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个体在社交环境中的信息加工与决策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认识他人、解释社会情境和预测他人行为时,会借助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过去的经验中提取信息。
例如,当我们初次见到一个新朋友时,我们会根据他们的外貌、言行举止以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来形成第一印象。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偏好和先入为主的信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三、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解释了个体如何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理解自己。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借助自我比较和社会比较来建立自我认知。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社交环境时,我们会观察他人的反应和对我们的评价,从而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如果我们得到了正面评价,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受欢迎和有吸引力;而如果得到了负面评价,我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四、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具有相似特点的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塑造自己的自我认同。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身份与某个群体相关联,例如国家、职业或兴趣爱好群体,从而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
通过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个体可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
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_玛格丽特_米德之文化决定论综述
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玛格丽特・米德之文化决定论综述张 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天津 300071)摘 要: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是20世纪著名人类学家,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
她以人性、人格和文化变迁为主题,无论是对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研究、对马努斯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的观察、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关系的探查,还是对代沟问题的研究,都充分证实了文化多样性对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表明先前的社会心理学对人的行为模式的描述与阐释并不具有全人类绝对普遍的意义。
米德的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作用,她的一系列“证伪实验”有力地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并使20世纪前期颇为流行的生物决定论遭遇严重打击,为博厄斯学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理论。
米德的文化决定论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决定论 文化与人格学派一、米德文化决定论思想的基本背景(一)生平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
她有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
米德1901年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是经济学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
1923年,她以英语和哲学双学士学位毕业于巴纳德学院,并于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
1924年是她整个一生的转折点,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有幸结识了近代人类学一代宗师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及其女助手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这两人渊博的学识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令米德十分崇敬,于是她迅速完成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加入博厄斯麾下转攻文化人类学,并像比她年长十四岁的师姐本尼迪克特一样,迅速成为波亚士麾下一员骁将。
后来,她深受本尼迪克特和萨丕尔(Ed ward Sap ir)的影响,与他们共同创建了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学派,从心理学入手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发展、演变进行研究,试图将文化人类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联系起来。
伦理学名词解释
伦理学名词解释1、伦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应当遵守的道理与行为准则2、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指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的理论科学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必要的社会及行政手段,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道德现象:是人类现实生活中为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5.道德活动现象:指人类生活中围绕一定善恶而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6、道德意识现象: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7、道德规范现象:指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8、道德关系:就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观,或者说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的社会关系。
9: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完满而产生的心理满足感和精神上的愉悦状态。
10、人道主义是指社会对每个成员的利益、权利和价值的尊重,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11、道德实践指由人的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活动。
12、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信息、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观的支配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
13、道德评价主要是指社会或个人根据一定的客观的社会道德原则、准则,对人的思想感情、品质、行为或社会某种道德现象所进行的评判。
14、道德教育主要是指以社会将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灌输、渗入到社会成员的头脑中,使他们接受并付诸行动。
15、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或以某个道德理想人格为范本,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努力达到道德上的理想人格。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关系的哲学阐释
[ 键 词 ]个 人 ; 会 ; 性 化 ; 会 化 关 社 个 社 [ 图 分 类号 ]B 2 中 8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10 - 7 9 20 )6 0 8一 5 0 14 9 (0 6 0 — 6 1O
在 马 克思 主 义 哲学 的 视域 中 , 人 与社 会 的关 系是 统 一 的 : 个 社会 是 由个 人 组成 的 , 实 的 、 体 的 、 现 具 有生 命 的个人 是 社 会 的 主体 , 历史 的前 提 和 出发 点 ; 人 叉依 赖 于 社 会 , 会 是个 人 赖 以存在 和 发 展 是 个 社 的 基础 , 为个 人 的 个性 发 展 提供 了现 实 的 活动 条 件 ; 人 的发 展 和社 会 的 发展 相 一 致 , 随着社 会 的发 个 伴
有 的心 理 特征 , 包括 个 人 的一 些意 识倾 向与 各种 稳定 而独 立 的心 理 特征 的 总 和。 会学 家 通常 所说 的 它 社
人 的个 性 是与 群 体相 对应 的个别 性 。哲 学在 人 的个 性 概念 上 与心 理 学 、 会学 具 有 相 同之 处 , 社 都是 指 个
行 . 性 化 依 赖 于 社 套 化 , 会 化 是 人 的 个 性 化 的社 会 化 ; 个人 的发 展 历 史 看 , 性 化 与 社 会 化 处 于相 互促 进 个 社 从 个 的 动 态发 展 过 程 中 ; 整 个人 类发 展 的 历 史 看 , 的 发 展 就 是 人 的 社 会 化 程 度 不 断提 高 的过 程 , 是 人 的 个性 不 就 人 也
展 , 人必 将成 为 具有 自由个 性 的全 面发 展 的 个人 。 个 因此 , 的个性 化与 社 会化 也具有 了这 种 相互联 结 、 人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6、(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101112131415、16。
1718、(价值中立)问题。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国家三要素说,是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1、所谓四要素说,是在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34、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35、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36、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
37、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8、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39、(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0、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社会关系的处理演讲稿
社会关系的处理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社会关系的处理这个话题。
在我
们生活中,社会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交
场合,我们都需要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
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
无论是和长辈、同事还是朋友相处,都要学会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想法。
只有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关键。
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感受,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建立起互相理解的关系,避免产生误会和
冲突。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包容。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特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会包容对方的不足,接纳对方的优点。
只有
通过包容,我们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共同成长。
最后,我们要学会坦诚。
坦诚是建立真诚关系的前提。
在处理
社会关系时,我们要学会坦诚相待,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产生误会和隔阂。
只有通过坦诚,我们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总之,处理社会关系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尊重、倾听、包容和坦诚,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自我认同与价值共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新阐释
自我认同与价值共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新阐释
巩克菊;丁燕
【期刊名称】《理论视野》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巩克菊;丁燕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人学阐释 [J], 万光侠
2.论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及其意义r——对新康德主义者关于伦理与唯物史观之关系的反拨 [J], 陈爱萍
3.新财务管理理念下的财务与会计关系阐释 [J], 李兴耘
4.阳明后学对理欲关系的新阐释 [J], 魏志远
5.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阐释
——再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意蕴 [J], 孔明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文摘要】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s a basic concern in Marxist philosophy of man.We must stress specially the collective principle on handling this relation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 collective principle is an inner link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but not something imposed from outsid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llective principle from a new concept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To put briefly,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s one of value identity and two-way return.It shows concretely the value unity of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economic collectivism and the right equality.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人学阐释
【英文标题】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Viewed from Philosophy of Man
Wan Guangxia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14)
【标题注释】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02-10
【作 者】万光侠
【作者简介】万光侠(1965- ), 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系副教授,博士。山东师范大学 政治法律系,山东 济南,250014
【内容提要】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强调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原则。加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绝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基于其本性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用新的观点来理解和阐释这一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同位与双向还原原则。这具体表现为经济集体主义和权利平等之间的辩证统一,由此形成一个价值统一体。
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特征和要求是相吻合、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由社会而非个人占有生产资料,而这个社会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要求和利害关系,因而也就要求他们超越狭隘的个人主义而首先去关心、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因为后者代表和关系到每一个体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虽然要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这种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不变,那么与之相应的价值导向就只能是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要讲物质利益原则,但不仅仅是讲个人利益,同时也要讲集体、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要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但同时也重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最终目的是实现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对社会生产的总产品做七项必要扣除,即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或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一般的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部分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1](P302-303)。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目的乃在于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但不排斥而是要求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
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用新的观点来理解和阐释这一价值观。针对以往存在的片面性,在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应该特别提出和注意以下几点:
其次,成熟的市场经济必定是规范有序的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法律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出自追求物质利益的本能而自然发生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归根结底是由求利的自然性决定的。求利的自然性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而获取最大利益的本能。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约翰.穆勒都不止一次地指出人类具有寻求自身利益的本性,进而指出全体社会成员在商业文明中均扮演经济人的角色。
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一些人对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集体主义原则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加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绝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基于其本性的内在要求。
首先,集体主义价值观并非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最早是在工人运动中萌发和形成的。近代工业把成千上万的工人集中到城市里、工厂企业内,他们在维护自身利益、与其对立面资产者的矛盾冲突中认识到:如果他们不是作为一个集体团结起来,如果整个工人阶级的地位不改变,那么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因而,在他们中就逐渐产生了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1](P434),即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道德观。那时世界上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更没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
应该承认,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凭其自身的力量绝不会创造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秩序文明,这是由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三大矛盾所决定的。第一,市场经济自发性的理性与非理性。作为生产者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会尽可能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高的产值,以图获取最高的价值增殖;而作为消费者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则尽可能用最小的支出获取最大程度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是高度理性的。然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在追逐其个人利益极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和无视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走向非理性化。第二,市场经济自发性的人道性与非人道性。市场经济主体在实现利益极大化和价值增殖的过程中,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勤劳与节俭的品德以积累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它不仅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而且也是人类完善和发展自身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市场经济主体在求利动机的支配下,对求利手段的择取有时会带有非人道性。第三,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规范需求与反规范性。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在和平方式下通过交换而使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使价值实现增殖的活动,它本身就内涵着强烈的规范需求。因为,任何交换活动都必须恪守一定的规范标准和尺度,也就是在商品所含的价值量的基础上实行等价交换。如果脱离了规范、互利和公平等基本原则,交换就会变成一种暴力掠夺。因此,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从其本能的需求上讲它和规范性是相互融和的。但是,市场经济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极大化,又会选择欺诈、垄断等方式从而走向规范性的反面。正是市场经济自发性所含的这种内在的规定性,制约和规定着市场经济必须选择法治这一人类文明的成果作为其不断壮大和发展的依托。法律调整作为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意志,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即一定的行为规则体系,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目标,把社会主体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秩序之中。法律调整是市场经济获得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整个市场经济生活摆脱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羁绊的基本手段,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指令舱。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只要现状的基础即作为现状的基础的关系不断再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取得了有规则的和有秩序的形式,这种情况就会自然产生;并且这种规则和秩序本身,对于任何要摆脱单纯的偶然性或任意性而取得社会的固定和独立性的生产方式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2](P894)因此,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市场经济顺利运作的重要条件,而要使市场主体具备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有赖于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法律法规既有其阶级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全社会的公意和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倡导个体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一种价值导向将引导个体把法律法规由他律内化为自律,从而增强他们自觉守法的意识。这就是说,从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也必须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p#分页标题#e#
市场经济既没有改变人的社会本质,也没有改变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市场经济活动本身恰恰只有在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得以实现的。离开这个社会关系,任何商品交换和市场行为都是无法发生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在其活动中依然体现着人的社会本质,体现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必然性。而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强调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原则。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再次,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己主义经济。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市场经济还有利他性和服务性这一面。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而现代化大生产是以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为条件的,相互协作本质上就是互利互助的过程。第二,市场经济还是同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马克思曾说: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3](P54)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也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4](P122)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其产品的价值,进而实现其自身利益,必须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有用的物质产品或服务。无可否认,他这样做有获利的目的,有利己的动机,但前提是要利他,为他人或社会服务。市场经济越是发达,市场竞争越是剧烈,市场主体为他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就越要优质、周到,否则,他就得不到利益回报。从以上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并不是极端自私自利的收容所。现代经济学承认自利,并以此为研究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但自利并不等于损人,理性的自利行为把遵守社会规范作为必要的约束条件。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给予每一个人以经济上的选择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又是建立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因而经济自由又可以看作是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过程,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动力来自于互利。自利与互利的结合,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激励,正是在这一动力作用下,市场经济才能蓬勃发展。这就是说,市场经济也要求把利己与利他有机地统一起来。从长远来看,如果用个人主义价值观引导市场主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将他人或社会利益置于个人的对立面,那么纵然他能获利一时,也终将为市场竞争所淘汰。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超越以个体本位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大力倡导利他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以他人和社会需要为重,把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这不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符合每一社会成员的长远和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