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鉴赏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点评
《儒林外史》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典讽刺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点评: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广泛。
作者吴敬梓以儒林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同时,作品还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全面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社会视野。
其次,作品的艺术手法独特而精湛。
作者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通过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将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作品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严监生临终前的伸指等,这些形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最后,作品的社会意义也非常重大。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认识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独特艺术手法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以下是其中一些名篇的赏析:1. 《范进中举》:这是全书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通过描写范进从一个穷苦书生到中举后的巨变,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和社会的不公。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经典的形象之一。
2. 《两根灯草》: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中的贪欲和吝啬。
严监生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的情节,表现了他对钱财的极度吝啬和贪婪。
3. 《王冕学画》: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故事,王冕是一个出身贫寒的画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这个故事强调了艺术的价值和追求艺术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4. 《匡超人》: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和人性的故事,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虚伪、贪婪和残忍。
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堕落,同时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名篇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不同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_写作技巧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希望能帮到您!《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
五十六回。
成书于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年(嘉庆八年)。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x、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阅读赏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代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现状,主要讲述了一群儒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和遭遇。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阅读赏析:
正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儒生在社会上遭遇的小说。
小说中的儒生们热衷于科举考试,希望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但他们在面对官场的种种黑暗时,往往感到无奈和沮丧。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的范进,他的遭遇和心态展现了儒生在现实中的困境。
还有沈万三、杨知县等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儒生,在面对官场和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时,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拓展:
除了描写儒生们的遭遇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如乞丐、盗贼等。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儒生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矛盾。
同时,小说中也描写了许多官场人物形象,如贪婪的知县、虚伪的儒生等。
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公。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小说,通过对儒生们的遭遇和社会现状的描写,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种种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明清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社会批评及排案风潮
明清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社会批评及排案风潮《儒林外史》是明清时期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和批评社会现象为特色。
小说通过描写官场、士人及其家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涉及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与社会批评和排案风潮相关的内容。
1. 社会批评的主题和手段《儒林外史》通过生动且富有幽默感的情节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对当时封建社会弊端的犀利批评。
1.1 封建礼教观念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魏忠贤等人追逐权力、利益,无视封建礼教规范,揭示了儒家伦理道德与现实世俗间存在着巨大反差。
1.2 官场腐败作者通过对官府、侍从等群体的真实描写,暴露出明代末年官僚体制内弊端甚至丑态,让读者看到了官场腐败的一面。
1.3 士人虚伪小说中展现了许多儒生通过书生气十足、迂腐无用的学问来攀附权贵和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批判其虚伪与势利。
2. 排案风潮排案是指明清时期士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凝聚统治阶级间关系所进行的群体行动。
《儒林外史》对排案风潮进行了深入描写,并通过主要人物的经历,反映出士人在斗争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现实考量。
2.1 高科举竞争压力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魏忠贤等士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进入官场,凸显了高科举竞争对于士人们的巨大压力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2.2 士绅家族联合行动小说中描述了士绅家族之间为了保护自身权益而进行密谋和合作。
这种家族间勾结推动了排案风潮的发展,并彰显了家族势力对于士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性。
2.3 政治手段与道德困境小说中的排案风潮也反映出士人常常需要通过讹诈、软硬兼施等手段来进行政治斗争,但这同时也使他们陷入到了道德困境。
总结明清小说《儒林外史》以生动的情节和犀利的批评揭示了明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突出了封建社会弊端以及士人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排案行动。
通过对社会批评和排案风潮这一主题的深入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儒林外史分析
因追求功名富贵而扭曲了的灵魂
三.对时文八股的抨击
围绕着对八股文的态度, 吴敬梓创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小说人物形象 1.第十一回陆小姐对八股文近乎狂热的偏爱 2.八股文“选家”马二先生和匡超人形象; 马二先生: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在世, 除了这事, 就没有 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馆、做幕, 都不是个了 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 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光宗耀祖。⋯⋯ 古语道得 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匡超人:本是聪颖上进而又有农家子弟纯朴气息的少年。他刚刚露面时, 读 者大概都会为他的勤奋而感动: 那日读到二更多天, 正读得高兴, 忽听窗外锣响, 许多火把簇拥一乘官轿过 去, 后面马蹄一片声音, 自然是本县知县过, 他也不曾住声, 由着他过去了。 可惜家境贫寒, 无法受到良好教育。后来, 他经马二先生认识了八股文, 又凭 着先天悟性很快剧因素悲剧氛围融会穿插、协调转换 的本领
其二, 吴敬梓对小说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处理上, 特别具有一种他人所不及 的融会穿插、协调转换的本领。 1)第十二回中娄家公子为结交侠客义士, 而上了江湖骗子张铁臂的当; 2)第三十回名士季苇萧给杜慎卿介绍一位“飘逸风流”的“男美”、“ 妙 人”……
贯穿全书的主线——批判精神的思考、回天无力的感慨:1.喜剧
“外史纪儒林, 刻画何工妍”
1.《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抨击八股科举考试,第一回借人物王冕之口 批评 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 轻了! 2.吴敬梓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人格道德的腐蚀堕落, 并 从这一点上看出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危机; 3.写出科举考试本身的荒谬, 也揭露热衷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被扭曲的灵 魂; 4.抒发对科举考试的不满, 也用写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来证实科举考试的 客观 效果; 5.对科场上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精细入微的刻画, 并进一步写出入仕或退休、 富 有或落魄的各种读书人的众生相。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文人起家之道莫过“从举”。
科举制度荼毒我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其弊远大于利。
禁锢了文人思想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而对于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抨击,我们不得不想起那极尽讽刺之能事,书尽社会之丑态的清代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
《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这一问题历来看法较为一致,但同中有异。
鲁迅先生认为,它是一部指摘时弊、讥讽士林的“讽刺之书”。
【1】现代的各种文学史和发表的很多研究文章都沿用此说。
但对其主题思想说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把其把它归结为“讽刺小说”,不如把它定义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更为准确。
在这本“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中,作者将他的经历、感受和理想,结合艺术虚构,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有关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则是画中主角。
他们或以科举为手段,攫取功名;或以科举为招牌,欺压纯朴乡民;或淡泊名利,傲然独立于浊流之中。
作者以客观的白描笔法,深入到他们灵魂的深处,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科举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科举人物的形象,“二进”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由社会的最低层爬到了统治的高端。
透过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
小说开篇介绍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是一个老童生,由于没有考取秀才的资格,因此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当他到薛家集去教村塾时,刚进学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不是秀才,于是尽奚落之能事。
而偶遇的王举人更是在周进的面前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大显排场。
晚饭时,王举人面前堆满鸡、鱼、鸭、肉,周进面前仅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
第二天,王举人傲慢而去,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
尽管作者没有一句评论,但鲜明的对比将周进的尴尬和无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
《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鉴赏及影响,希望能帮到您!《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
五十六回。
成书于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年(嘉庆八年)。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x、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长篇小说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章回体通俗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文学价值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赏析。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清代中期乡试状元杨继盛的一生,通过对其儿子杨九郎的成长与教育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士人家庭的形态和动态。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对儒林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通过讲述杨九郎家族的兴衰史,作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呈现了清代士人世界的种种矛盾和现实。
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吴敬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运用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士人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刻思考。
其次,小说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代表了清代中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特质,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准确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可信度和真实性。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插话手法,使得故事节奏紧凑,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儒林外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首先,这部作品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实况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使得许多读者从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典范,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篇章。
同时,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写实手法和对话插话等技巧也为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研究《儒林外史》的论著络绎不绝,其中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对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丰富了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探索。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风气和传统观念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一、作者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自称文木老人,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举世家。
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的探花,“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祖辈也还显达,但到了他父亲吴霖起,家道便开始衰落:吴霖起是康熙年间拔贡,只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之类的小官,一生不得志。
吴霖起为人方正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年幼聪颖,才识过人,少时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
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因不善治生又慷慨好施、挥霍无度,被族人看作败家子。
三十三岁迁居南京,生活向他敞开了广阔的天地,他的叛逆思想也随着恣肆汪洋,向纵深发展:首先,他的经济境况日益恶化,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他“田庐尽卖”,被肥马轻裘的年少耻笑,有时寻找机会“卖文”度日,有时只好忍痛拿了心爱的藏书去换米,或拿衣服去典当;到了典无可典卖无可卖的时候,就只有断炊挨饿,冬日苦寒,他或一人独自或邀五六友朋,一路歌吟啸呼,乘月步行数十里,谓之“暖足”。
在由富贵跌落到贫困的逆境里,他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的不平、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也更多地体会到贫穷的苦痛,因而更能同情人民的疾苦,在生活和思想感情上接近了普通人民。
因而,他在社会地位下降的同时,叛逆精神又进一步发展,解剖的刀刃由家族移向社会,考虑的范围由个人命运扩至民族前途,并逐渐对朝廷功令、社会秩序、统治思想产生不满乃至抗拒反对。
一七三六年春他没有应安徽巡抚之荐到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廷试就是例证。
从此,他索性连诸生籍也放弃掉,再也不参加乡试、科岁考等一切科举考试。
他在政治态度上已与统治者离心离德。
他不仅成为自己家庭的叛逆者,而且已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挥动如椽巨笔写作《儒林外史》,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严峻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探索追求。
到一七四九年秋天之前,《儒林外史》已基本成书。
此后他还不断修改,直到一七五四年客死扬州。
二、思想内容《儒林外史》是吴敬梓于十八世纪中叶写成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儒林文士,它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比较广阔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社会生活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没落,特别是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与揭露、批判的反面人物相对立,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关于儒林外史的专家评点
关于儒林外史的专家评点
儒林外史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士”为主角,通过讲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反映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专家对儒林外史的评点:
1.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小说作者吴敬梓不仅精通儒学,而且对于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小说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明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被称为明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2. 儒林外史中主人公的经历既反映了明代士人的境遇,同时也对于现代人的思考具有启示意义。
小说中对于官场文化、人情世故、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实性。
3.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小说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也使得儒林外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一直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喜爱。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小说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也日益突出。
小说中对于官场文化、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描写,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帮助和启示作用。
- 1 -。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长篇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与无奈。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对《儒林外史》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儒林外史》讲述了主人公俞大猷的一生,展现了他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和遭遇的各种奇闻趣事。
小说通过俞大猷的经历,揭示了当时士人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故事的开篇即以俞大猷的一场考试失利为引子,接下来描绘了俞大猷与一群奇特的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争斗。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示了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同时,作者通过俞大猷的父亲俞缧提及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借此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而后,故事又转向了俞大猷进京赶考的旅程,以及他在京城中种种离奇的遭遇。
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险恶。
俞大猷最终侥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儒林外史,可是他对这一虚名早已心灰意冷。
故事以他辞官、返回家乡为结尾,以一种淡淡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无奈。
人物塑造《儒林外史》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
主人公俞大猷是一个坚持正义、善良而又无奈的人。
他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指针,一直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官场和社会。
他正直、善良,但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却无法生存下去,最终选择辞官回家,体现了他对社会状态的无可奈何。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如俞大猷的父亲俞缧,他被描绘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保守之人;还有潘玉良、陈家洲等角色,他们个性各异,但都是封建社会中充满欺诈和虚伪的代表。
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将封建社会中的不幸和无奈以及人性的丑陋展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风貌《儒林外史》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揭示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和虚伪。
小说中描绘的官场风气、科举制度和儒家礼教等都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官场风气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描绘对象。
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无非是为了争夺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与风格探析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与风格探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小官员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等故事情节。
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和独特的风格,本文将对其进行探析。
首先,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一是丰富的人物描写。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细腻地描绘了各色人物的性格、气质和行为举止。
例如,小说主要人物李征军兼具儒雅与狡诈的两种特点,他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此外,小说还塑造了许多其他有趣生动的人物形象,有忠厚老实的士人、聪明才智的女子、贪婪奸诈的恶人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立体生动,细腻入微的描写使他们更加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二是丰富的情节安排。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层层递进,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小说以李征军的晋升和离职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描写,展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
小说情节丰富多样,既有悲剧性的事件,也有喜剧性的插曲,这种反差使整个故事更富有张力和吸引力。
作者通过对情节的巧妙安排,使人物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相互交织,展现出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多面性。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三是细腻的语言描写。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文风流畅优美。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
例如,他通过对李征军举止的描写,展示了他的儒雅和狡诈;通过对女子的衣饰、容貌的描写,塑造了她们的美丽和聪明才智。
作者还善于使用比喻、夸张、对称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细腻的语言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还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沉浸其中。
儒林外史的文学特点之四是批判社会现象的精神。
小说通过对当时官场的描写,揭示了贪污腐败、得官忘本等社会弊端,批判了官场的黑暗和丑恶。
作者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和遭遇,表达了对这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同时,他也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对儒林文化的讽刺,批判了文人墨客的虚伪和功利。
儒林外史中,的具体事例及评价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被誉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典范之一。
小说以儒家为背景,描述了明清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我国社会的复杂和多变。
本文将通过具体事例和评价,对《儒林外史》进行深入分析。
一、具体事例1. 宋乔乔的命运宋乔乔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性格坚毅善良,并且有着一段不幸的婚姻。
在小说中,她的丈夫赵龙居和他的母亲对她进行了种种刁难和欺凌,最终导致她与赵龙居离婚,独自抚养儿女。
尽管遭遇了很多磨难,宋乔乔始终坚强地活着,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2. 子在川上曲终人散这一情节发生在乔乔的儿子刘婉相思的桥上,她在桥上放着心事发呆。
一个名叫刘密的人走近她,说道:“季铵请客。
”她连眼睛也不抬,却问道:“你高吗?”他笑了一笑,起身站了一会,后来说道:“抛了吧。
”她放下心中的苦荐,进行了解放。
二、评价1. 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儒林外史》以儒家为背景,全书贯穿着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
无论是赵龙居的妻子哭起来说自己只会担心他,还是乔乔在困境中仍然不改初衷,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 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儒林外史》通过塑造各种不同命运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明清两代社会的复杂和多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病和风气,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揭示。
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人性的描绘非常细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鲜明,形态各异。
对于不同人物的命运和处境,作者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性面貌。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我国社会的复杂与多变。
小说中的具体事例和评价,展现了吴敬梓高超的文学功底和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儒林外史》的具体事例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在传承儒家文化、揭示社会现实和剖析人性方面的重要意义。
《儒林外史》解析
思考题
❖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你如何理解?
❖ 《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 吴敬梓与蒲松龄对待科举制的态度有何不同? ❖ 试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形象。
34
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2、丁 夏:《咫尺千里——明清小说导读》,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
8
三、儒林小说的产生原因
社会原因 思想原因 作者原因 文学原因
科举制度的没落
程朱理学及八股制艺
明末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 用即道”, 清初顾炎武在《日 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股文,指 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 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儒林小说正是这些因素,尤其是进步思 想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
9
第二节
28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 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 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 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 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 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 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 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 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 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 就没了气。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 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 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 哉?
吴 敬 梓
6
第一节 儒林小说的产生
一、儒林小说
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 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 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及 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的 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描 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判 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3、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尖锐的矛盾,用 漫画式的夸张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儒林外史详细解读
儒林外史详细解读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全书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晚期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
《儒林外史》通过刻画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士人的多样面貌。
其中,既有追求功名利禄、钻营取巧的典型士人如范进,也有淡泊名利、坚持自我价值追求的士人如杜少卿。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辛辣讽刺,也有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推崇。
《儒林外史》通过对士人生活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例如,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盲目追求,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对人性的扭曲;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暴露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虚伪和冷漠。
同时,作品也通过对士人家庭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压抑和不公。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作者吴敬梓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将士人的丑陋面和封建社会的弊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笑声中深思,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儒林外史》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度理解。
无论是对士人的嘲讽还是赞美,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注。
他看到了士人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深入剖析封建社会士人生活和思想的作品,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问题,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人文关怀。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原文赏析摘要:一、简介《儒林外史》二、分析《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三、探讨《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四、评价《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五、总结原文赏析的意义正文:一、简介《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名《儒林外史传》,又称《外史》。
这部小说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众多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它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分析《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爱。
作者通过描绘儒林中的种种现象,暴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同时,作品关注人物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善恶,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探讨《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讽刺手法:作者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揭示了他所批判的对象的丑恶本质。
2.人物形象鲜明: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3.情节紧凑:小说以史为鉴,以众多的人物故事为主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4.语言优美: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评价《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儒林外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的高峰,也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儒林小说的鼻祖”。
五、总结原文赏析的意义通过对《儒林外史》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儒林外史专家评点
儒林外史专家评点
《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具有广泛的社
会影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为专家评点:
1. 吴敬梓的独具风格:《儒林外史》是作者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小说中描绘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各种矛盾冲突,又在其
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富有极强的独特风格。
2. 独特的故事情节:《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层次
分明,令人感慨不已。
小说借用格言、歇后语等语言形式,将各种社
会现象和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启示性。
3. 深刻的社会思考:小说中大量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现实困
境和精神层面上的探索,具有深刻的社会思考和启示作用。
它揭示了
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诸多弱点,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4. 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社会文化的
重要遗产之一,其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又
具有普世价值,它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至今仍然被人所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鉴赏
阅读书籍:《儒林外史》
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1班
姓名:曹维褀
学号:3013207186
学而“优”则仕
第一次接触到《儒林外史》还是在初中时代,看完《范进中举》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到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吴敬梓这位清朝讽刺小说的巅峰造就者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欲望和人性扭曲的病态王朝之末。
深谙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这一点无疑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使得《儒林外史》最终成为“封建帝都的最后一瞥”。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中国古代自隋朝创建科举制后,读书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十年寒窗苦读,为了那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自古就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想而知这封建的科举制残害了多少有志之士。
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在当时本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更多的人参与国家政治,为国家出谋划策,国富民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科举收取大量人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但随着时间推移,统治者借用科举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而读书人的目的也在改变,渐渐成为谋取权利的手段。
那么我们该批判什么?是科举让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睛,还是知识让水晶化为石块?我想最终还是归结到了那饱含争议的话题——欲望!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使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就像五十四岁的范进中举一样,苦考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
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虚伪官腔。
尤其是他在打秋风的筵席上那一幕装腔作势,外表要塑造一个恪守孝道、儒雅高尚的读书官员,做张做致,奉礼守法处几乎骗过众人,怎奈骨子里的虚伪与贪婪终难掩盖,最后那一个满是虾子的大虾元子还是将前面所有的伪装全部撕破,总而言之无论装得多么道貌岸然淳朴孝顺,最终对于满足自己欲望的大虾元子还是会伸出自己的长筷、放入自己的口中、吞到自己的胃里。
这段比生活更生活的细微描写,正是作者的高明所在,他几乎“骗过众人”,不到紧要关头,一点破绽也不露,引得你以为进了桃花源,却猛然飞来一笔,告诉你这里头其实无聊又龌龊,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如今的我们也应明白到底学之为何?是读懂本心,向之所向;还是优而择仕,随波逐流?我们到底可不可以在那永远的难题——欲望面前,做好我们自己,我想用周总理的一句话勉励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