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课文预习的“十二字令”
课文预习的“十二字令”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作为准备活动,预习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功能是联系学生的旧知和新知,激发探索新课程的欲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定教。
这也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定位。
“以学定教”,是要求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学在教先,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学。
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正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先学”为开端,教学活动的启动,要依赖学生的预习来进行。
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结果事倍功半,对课堂教学裨益甚少,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正确的预习方法,应该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容易操作,学生乐于接受;二是效果明显,学生容易有成就感,至于预习效果、评价的标准,是看能否和课堂教学一脉相承,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预习方法呢?本文介绍的课文预习的“十二字令”,经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按照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不仅课堂教学变得有的放矢,轻松自如,而且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在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用琅琅上口的口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课文预习的“十二字令”,是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参照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实践的一种方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利用琅琅上口并且充满悬念的口诀,是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每一届新的学生的第一堂语文课,笔者首先就教给学生课文预习的“十二字令”口诀。
下面,就结合笔者的一次课堂实录片段,说明“十二字令”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
“同学们,你们想学好语文,考试考高分吗?”“想。
”“光想是没有用的,要有好的办法,老师这里呢,有一个秘诀,只要你们记住了,并且认真去做,老师保证你们个个都能考高分。
叶圣陶修改文章的一句名言
叶圣陶修改文章的一句名言1.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就像雕琢一块美玉。
嘿,你想想看,咱写文章不就跟打造一件宝贝似的嘛!就说我上次写作文,一开始那叫一个乱七八糟,可后来我反复修改,哇,那效果简直天壤之别。
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文章也闪闪发光吗?”- 例子:比如你写一篇游记,一开始可能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录,但通过仔细修改,把那些平淡的描述变得生动有趣,就像把一块普通的石头打磨成了美丽的宝石。
2. “哎呀呀,叶圣陶讲,修改文章可不是小事情,那是给文章化妆呢!你想想,一个人化了妆和没化妆差别多大呀。
咱的文章也一样,经过精心修改,那魅力蹭蹭往上涨。
你不试试吗?”- 例子:你写一个故事,初稿可能很平淡,但通过修改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就像给一个素颜的人化上了精致的妆容,瞬间变得吸引人。
3. “哇哦,叶圣陶先生说了,改文章就像给房子装修。
一开始可能简陋不堪,可经过一番修改,嘿,那叫一个漂亮舒适。
你写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想好好装修一下吗?”- 例子:比如你写一篇议论文,初稿的逻辑可能不太清晰,通过修改调整结构,添加有力的论据,就像给一间简陋的房子进行了豪华装修。
4. “嘿,叶圣陶曾言,修改文章如同培育花朵。
一开始可能只是小芽苗,精心修改后就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你不想让自己的文章也美丽绽放吗?”- 例子:你写一首诗,初稿可能比较粗糙,通过反复修改,润色语言,就像给一朵小花浇水施肥,让它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5. “哎呀,叶圣陶说改文章是给作品注入灵魂。
这多重要啊!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多可怕。
你的文章难道不需要灵魂吗?”- 例子:当你写一篇小说,初稿可能人物形象不鲜明,通过修改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就像给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6. “哇哦,叶圣陶讲修改文章是在给文章升级。
就像游戏里升级装备一样,越改越厉害。
你不想让自己的文章也强大起来吗?”- 例子:比如你写一份报告,初稿可能存在很多问题,通过修改完善数据和分析,就像给一件装备升级,让它更有价值。
二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二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持久力不强,行为习惯经常反反复复,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及时引导,想方设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下面我就谈谈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主要内容:1、培养文明的礼貌习惯。
引导孩子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课的习惯,做到“做好准备、集中精神、积极参与、学会倾听”。
(2)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做到“格式规范、书写工整、认真检查、及时改错”。
3、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会整理学习用品,收拾书包;学会布置教室,会扫地,摆桌椅,擦黑板,倒垃圾。
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孩子不乱丢垃圾杂物,做到讲卫生、爱清洁。
二、方法:(一)坚持正面引导,做好以身示范低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喜欢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老师。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1、语言引导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会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教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示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从模仿开始,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
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弯腰捡起;教室课桌歪斜时,我会及时动手摆整齐;卫生角不整洁时,我会拿工具清理干净;黑板上的字我总是一笔一画认真去书写……这一切,我的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他们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
地面上有纸,学生也会弯腰捡起。
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在老师和他人谈话时不打扰,不小心碰到别人,马上说声“对不起”,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第1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12年前我就在书本中读过这句话,从教12年后,我对这句话才有了更深层、更具体的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教过一个叫芳芳的小朋友,聪明伶俐,但由于长辈的溺爱,从小养成了好动、蛮横的坏习惯,有点偏执。
在课堂上坐不住,一点不满意就大哭大闹,让老师无法上课,更不会和同学们交往,让人觉得又可气,又可怜。
刚开学时连笔也不会拿,坐的歪歪扭扭,捏着笔尖,写的字就像螃蟹爪,弯弯曲曲,毛毛刺刺的,书包里乱七八糟,连一支能用的铅笔都没有,崭新的课本角都蜷了,上面画的满满的,连田字格里的生字都看不清了。
后来我和她的家长的多次沟通,共同制定了一个办法:在学校,只要能坐好,握笔姿势正确,就画一面小红旗;写好一个笔画,老师就大力表扬;在家里,家长每天拿出20分钟,手把手地、一笔一画地教她写字。
如果能一次坚持坐好、写好10分钟,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例如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讲一个故事、做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再也看不到那个邋遢、多动、蛮横无理的芳芳了。
课堂上的芳芳平心静气地端坐着,听课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写字的时候,只见她头正、肩平,嘴里默念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这一切做好了,再一笔一画地描红、仿影、临贴,起、行、顿、收,写起字来抑扬顿挫,好象进入了忘我的境地。
她作业本上红圈圈越来越多,书包里整整齐齐,新书上干干净净她的爸爸激动地告诉老师,是良好的写字习惯改变了孩子的性格,也改善了孩子的生活。
由此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人生仿佛是一场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拉锯战,假如没有好习惯,你将很难成功。
习惯是选择出来的,不是天生养成的,当你改变自己的习惯时,你改变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第2篇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应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个性是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级各类的比赛,我们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叶圣陶名言名句
叶圣陶名言名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而不是填鸭。
”这句话
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来
思考、理解和领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被passively 接受。
叶圣陶先生还曾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由。
”这句话告
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世界,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名言名句,都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为
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学习和教育方向。
让我们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做一个有思想、有素养的人。
一年级各种各样说话
一年级各种各样说话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语言的听和说,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前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尤其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说”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一、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训练说话能力根据一年级学生喜听好说,表现欲强的特点,新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就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回答出自己的名字,家住什么地方,家里有什么人,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家里有几口人,他们是做什么的,你爱自己的家吗等等。
这样,既初步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又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一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还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打比方,让学生的思路开阔。
例如:看见天上飘浮的白云,他们会说:“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猎狗,可爱极了。
”有的还会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月亮的家,星星的家和太阳的家。
”叙述春天,小河边小草变化时,他们会说:“春天到了,清清的小河边长满了碧绿碧绿的小草,真让人喜爱。
”描绘小鸟在空中飞时,他们也能说:“小鸟张开翅膀在高高的蓝天上飞。
”每教完一节课,我们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说话的能力,并结合美术课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所要说要写的话在图中表露出来。
好的作品可以在学习园地或课堂中展示,并给予表扬奖励。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识字一”,学生学会了第一课的词语,了解了春天的特点,知道春天会开什么花,燕子往哪儿飞,柳树、小草和花儿的变化后,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借助形象美丽的春景图,指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方法把整幅图按顺序地说一说,并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春天的美景,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画下来和写下来。
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都能超出我的想象,画出和写出了最美的春天,并抒发出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摘要: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与酒后的消遣品,那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
”明确点名读书对生活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生活所需,也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最普遍的,最经常的形式,那么怎样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就至关重要了,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尝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新课标1.结合课内教学,拓展指引课外阅读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教材,真毒你每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内容学习单元要素,在课堂上落实语文要素,例如:本学期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语文要素是“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2.学会写读后感”在学习第一篇《草船借箭》时,我先引导学生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印象,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读课文,以多种形式读,理解课文,接着小组讨论故事讲故事。
最后教师引导总结学习名著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形象。
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学总结习得学习方法。
第二步就是巩固语文要素,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会运用,学习本课我拓展了《三国演义》中另外的故事片段:《徐庶走马荐诸葛》引导学生根据第5课所学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来自学拓展阅读,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来指导:1.“情节”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小说的骨架。
第一步解决曹操设计诳徐庶——刘备————第二步分析徐庶刘备的人物形象,第三步根据短文结尾,你推测下面的情节,以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把课内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利用这样的方法把知识面由课内走向课外,同时根据单元要素推荐相关的类文阅读,在第二单元名著阅读中主要推荐古典名著,引导学生读名著并试着做批注,这样结合课内教学,拓展指引课外阅读。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推荐相关书目,开展阅读分享。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路要清晰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路要清晰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路要清晰反思第【1】篇〗《思路要清晰》教学反思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
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
”于是我想到以自己行走的路线作为情境导入,以此来说明思路清晰的重要性。
思路就好比你从起点沿着路线去你想到达的终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呢?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段和学生的作文正反对比说明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使文章的思路清晰。
紧接着通过出示三幅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从而引出对写作内容的整体构思的五个步骤——这是宏观上如何使文章思路清晰,中观上就是确定好写作顺序,微观也就是落实到写作上,需要列提纲,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最后写作实践的环节设计也是按照整体构思的步骤来的,通过几位同学不同的写作顺序可以让《这天,我回家晚了》这篇作文有不同的思路,再将思路写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提纲了,提纲列好,文章自然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文并不是无话可说,只是他们无法用清晰的思路、分明的层次把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
因此,让七年级的学生认识到写文章思路清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课,我也清楚了解这堂写作课的思路:首先要明确思路的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写作思路;其次要有写作方法的指导,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描述任何一幅时都能做到思路清晰;最后以练笔作结,巩固写作方法。
不足之处:由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是很准确,不能理清教材中关于写作方法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写作方法指导上不能很清楚的传授给学生。
可见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还应该深入研究文本,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另外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后半节课语速稍快,也不便于学生理解。
写作文章的思路是什么意思
写作文章的思路是什么意思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会一辈子受用不尽。
正因为如此,中考一直将分析思路作为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点。
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常从这些方面出题: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划分文段的层次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文章的思路;通过补充或删减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品析关键词、分析层次、概括段意、揣摩表现手法等手段,来找到隐藏其间的作者的思想脉络。
“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悬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
因此,要理清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分割层次去厘清思路。
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
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议论文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体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来划分;分析说明文时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2、从抓取“线索”去厘清思路。
有的文章靠划分层次还不能理清思路。
由于内容复杂,头绪众多,单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还不能抓住复杂内容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和症结,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捕捉串连复杂内容的“线索”。
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2)以感情为线索;(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4)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从分析抒发技巧的促进作用抓起去厘清思路。
在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既受文体制约,也受内容制约,同时也由写作思路决定。
比如写记叙文,思路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那么就必须用到倒叙的叙述技巧。
阅读作品时,先一一找出这些表达技巧,分析其表达作用,然后综合起来考查,也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构成一篇好的文章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一是结构,一是语言。
三者不能互相代替,却密不可分,好文章就是这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文章内容是主要的,可他必须靠严密的结构组织和恰当的词句表现出来。
叶圣陶曾经说过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而且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
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
三、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是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在安排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四、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说起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们不禁会联想起,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类课文教学所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让“他们”也能拥有好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们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用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等各个方面循序渐进,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有所改善。
我在工作中了解到,农村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
他们大部分都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温暖的缺失以及爷爷奶奶的溺爱等因素,使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成为了学困生。
这样的学生跟不上集体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及时的完成家庭作业,而且书写特别不规范等。
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关注学困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要以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竭尽全力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爱心,因为爱心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障,爱心是培养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
我在参加去年的远程学习后并联系班上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让我了解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难处。
他们在家常会受到家长的抱怨和责难,在学校会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取笑,他们多有自卑感。
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
我觉得教师应多与他们接触,主动走下讲台,学会蹲下来和学生讲话,平时多和他们聊一聊他们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如:这周你做了些什么啊!到哪里去玩来呀!你今天穿的真漂亮呀!某某同学,你今天的辫子扎的真好看,谁帮你扎的呢等等,一开始可能他们不会多说话,很害羞的仅仅回答你所问的问题。
但是我相信时间久了他们慢慢的就会不那么害怕老师和同学,慢慢的学会和老师和同学聊天。
其他的同学看到老师都和某某同学成为好朋友,他们也不会再去歧视和取笑他了。
让他感觉到爱的存在,让他们喜欢上这位老师,不在害怕老师;让他喜欢这个班级,不在受到排挤和歧视。
其次,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著名的爱因斯坦曾说过:“自信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言必行,行必果——孩子规则意识的确立
言必行,行必果——孩子规则意识的确立美国有个公益广告,告诉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烟或接触毒品。
广告中,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
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
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他关掉了游戏机,等等一连串的类似场景。
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
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的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
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
在家庭中,家长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倾向于智力投资,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生活中的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做到像成人那么成熟。
虽然老师家长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却常常不能做到。
比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
再如:一些打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很多的父母都曾对孩子叫喊着“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当你已经习惯于指望怒火而不是行为来发挥作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做让你精疲力竭,教育孩子也难以奏效。
更重要的是,威胁和斥骂会破坏亲子关系,孩子被父母渐渐引到了对立面。
当父母在紧张、辛苦、匆匆忙忙的一天之后,或某种原因心情糟糕时,往往会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非常惩罚。
这时,矛盾陡然升级,家庭的平静就被一件生活琐事打破了。
冲着孩子吼叫或斥骂会变成一种习惯,但这是一种毫无作用的习惯!当你平和地要求孩子服从却被孩子置之不理时,你要用行动,而不是空洞的威胁,去获得期望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一面镜子,我们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讲卫生,懂礼貌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仿写片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仿写片段
在那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我坐在书桌前准备着今天的课程。
突然,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铭记,让我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教导我,读书要“以心行”。
他解释说,读书不仅仅是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感受。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这种读书的方法我一直铭记在心,每次读书时都会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让自己与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
叶圣陶先生还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
他曾说:“写作要如泉涌。
”这意味着写作要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作为基础,并且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只有当我们有了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
我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每次写作时都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叶圣陶先生的教诲一直影响着我。
他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责任。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叶圣陶先生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导师之一。
他的教诲和榜样一直激励着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
我将永远铭记他的教导,努力践行自己的教育事业。
《古代英雄的石像》课文说明_模板
《古代英雄的石像》课文说明_模板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关于选在这个本子里的几篇东西,我想特别说一说《古代英雄的石像》。
这篇东西曾经选在语文课本,很有些老师和学生为了这篇东西写信来。
他们依据各自的看法,问我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
我写回信老是这么说,我只能把.写作当时的想法写一些。
我当时认为主要的意思放在这篇东西的末了儿。
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是石块的最有意义的生活。
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意义。
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我这么写,只是揣摩大石块当时的‘心理’而已。
这原是一种容易抵抗的毛病,过去时代犯这种毛病的挺多,当前时代也得好好地锻炼才能不犯。
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无非按照它们当时的‘心理’。
”这段话从三个方面对本文做了说明,一是童话的主要意思,一是情节的想象,一是童话的现实意义。
这三个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这篇童话的一把钥匙。
一、本文的主要意思和现实意义这篇童话写了石块从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后被摔碎的故事。
石像本来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却因此而骄傲起来,甚至看不起曾经和自己是一块石头的那些小石块,因为它们现在被凿成了小石块,铺在自己的底下做了石基。
它向小石块们炫耀自己,却受到小石块的反唇相讥。
是它自己醒悟了,还是小石块们不甘心被垫在底下了呢?作品没有说,但石像终归是倒了下来,摔成了碎石。
市民们虽然有些惋惜,但很快就把它们收在一起,铺成了一条小路。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旦地位变了,很多人都非常容易产生骄傲心理,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的。
文章所反对的骄傲自大,提倡团结一道做实事,在今天看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长篇小说
叶圣陶长篇小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曾经说过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而且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
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
三、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是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在安排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四、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说起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们不禁会联想起,三年级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类课文教学所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学习心得7篇
学习心得7篇学习心得作文篇1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国家目前处于特定的历史进展时期,我们在习惯上存在许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和生活的力量;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
这些问题严峻影响了我们的身心进展。
我们正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因此,培育我们的行为标准是致关重要的。
责任面前永担当一个人的一生中,无不避开遭受“责任”攻击。
一个人的责任心中,虽有“正面”,但也不会没有“负面”。
有一些人总以正面对待生活,反之,其余的人就是以负面对待生活。
因此,那么消失了责任面前永担当,与责任面前不敢担当的状况。
再现实生活中,这种状况的消失,以经不止一两次了!就拿我们生边来说,常有一些同学犯了错不敢成认。
为啥?就怕教师批判吧,即使要惩罚,最多也不过就是擦一下瓷砖,扫一下地,浇一下花而已。
说不定,自己主动成认教师还会网开一面呢!然而,同学们不但没有主动成认错误,反而推三阻四,怪这怪那。
这怎么能不让教师绝望,让同学蔑视呢?不过值得庆幸,这错还没走火入魔,还可以回头是岸。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责任面前永担当!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同学的本分,我们生出于这种时代,假设不学习那么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俗话所的好:“学习如流水,不进那么退。
”学习其实并没有想象的这么难,只要同学们对学习有了爱好,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就轻松多了!培育爱好的观念就不能错,通常有一些人为了学习而学习。
而要想把学习的爱好培育起来,首先就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股爱好随着信念油然而生;才能让学习和玩耍之间的比列悬殊大……所以我依旧建议为了学习而学习!做一个文明小市民在社会上,只有文明才能赢得他人夸赞。
然而却文明到处可以见证,在公共汽车上,在排队让位时,在扔垃圾时……“做一个文明小市民”如今都在建议。
文明其实很简洁,记得在那天。
我走到十字路口时,由于一位老婆婆,行动缓慢。
语文知识点古代英雄的石像
语文知识点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关于选在这个本子里的几篇东西,我想特别说一说《古代英雄的石像》。
这篇东西曾经选在语文课本,很有些老师和学生为了这篇东西写信来。
他们依据各自的看法,问我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
我写回信老是这么说,我只能把写作当时的想法写一些。
我当时认为主要的意思放在这篇东西的末了儿。
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是石块的最有意义的生活。
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意义。
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我这么写,只是揣摩大石块当时的‘心理而已。
这原是一种容易抵抗的毛病,过去时代犯这种毛病的挺多,当前时代也得好好地锻炼才能不犯。
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无非按照它们当时的‘心理。
”这段话从三个方面对本文做了说明,一是童话的主要意思,一是情节的想象,一是童话的现实意义。
这三个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这篇童话的一把钥匙。
一、本文的主要意思和现实意义这篇童话写了石块从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后被摔碎的故事。
石像本来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却因此而骄傲起来,甚至看不起曾经和自己是一块石头的那些小石块,因为它们现在被凿成了小石块,铺在自己的底下做了石基。
它向小石块们炫耀自己,却受到小石块的反唇相讥。
是它自己醒悟了,还是小石块们不甘心被垫在底下了呢?作品没有说,但石像终归是倒了下来,摔成了碎石。
市民们虽然有些惋惜,但很快就把它们收在一起,铺成了一条小路。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旦地位变了,很多人都非常容易产生骄傲心理,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的。
文章所反对的骄傲自大,提倡团结一道做实事,在今天看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
这句话道出了凡是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如果教者抓住这条红线,那么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
这条教学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就如同文章的思路贯穿文章始终一样。
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混乱,主线不明,那么课堂教学必定失败。
既然教学主线(思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设计呢?我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比较好。
1、从文章的思路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它反映了作者巧妙的结构布局,材料的剪裁,详略的安排,情感的变化。
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例如教学《小石潭记》,其文路为:发现小石潭一一观赏小石潭一一感受小石潭。
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如何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特点;再深入理解、观赏小石潭时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领悟作者在小石潭感受到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氛围,最终达到对一喜一忧的深入理解。
根据文路和学路,我设计的教学主线是: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在永州的山水中探幽取胜时不经意之间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景物很有个性特色。
再引导学生学习“石潭游鱼”的特写镜头,明白作者的“所乐”,最后理解小石潭的氛围。
结合背景领悟作者由“乐”转“忧”的原因,深深明白,贬官永州凄苦忧伤是他生活的主调,寄情于美丽的山光水色,暂时忘记了心头的忧伤、愁苦,但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这种忧伤愁苦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2、由标题设计教学主线。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灵魂”。
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就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
利用标题来组织文章主线,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培养出举止得体、道德高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如何让养成教育发挥作用,我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小学生因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应要求小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
如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
学生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却体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要知道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习惯之上的。
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坨,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
低年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如进行评比活动,评出课堂表现好的同学;卫生表现好的同学;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
让他们在评比中去体验,去理解。
要发挥好班长、组长的核心带头作用。
学校要“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课任老师)相互促进,“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教师要充分利用晨会进行养成教育,并让学生经常反省,谈自己哪些行为符合常规要求,哪些行为违反常规要求。
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怎样抓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曾记得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要想做一个平凡而又不简单的人,我们每个人必须把看似很小的事情做好。
教育改革的今天,进入独生子女年代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污言秽语,以及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待人长幼不分。
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
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要从小节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不少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乱扔,乱写乱画。
回到家里依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
二、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
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
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
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是久而久之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成效。
,三、社会和家庭要配合。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
”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不是一日之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习惯成自然,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我们必须从小抓起。
谈如何进行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会使你受益终身;相反,将受害终身。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我认为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积极评价,引导养成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根据学校一日常规评比细则,我在班级中选了五位班级纪律管理员,这五个人有的是遵章守纪的模范代表,有的是平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人。
选平时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人,目的是督促他们在管理班级的同时能改正缺点,我要求这五位同学从早读、作业、课堂纪律、课间操、眼操、路队、卫生七个方面对全部学生进行评价,制作了一个表格,每人原始分100分,根据表现进行加分或者扣分。
刚开始是每人登记一天,五个人刚好一周,后来我干脆一周一轮,每人负责一周。
每周小结每位同学的一日常规表现得分情况,利用周五放学时间表彰一日常规表现好、得分高的同学,并予以物质奖励:有的时候是奖励一个本子、一支笔,有的时候是奖励一个小玩意,我还准备发奖学金,到银行去兑崭新的一块钱纸币,这样有发钱的感觉。
加分或者扣分以老师说的为准,不允许学生私自乱加乱扣,如作业,谁没交作业或者作业质量极差,是要扣分的,作业质量好的可以加分。
以老师宣布的为准。
上课的纪律、做操的纪律等等都纳入评比。
偶然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加入加分或者扣分,一周内得分最低1个或者3-5个要留校,进行批评教育。
学生都生怕留校,因为留校有的时候要参加卫生劳动,有的时候要完成课外作业,有的时候要通知家长。
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莫大的荣耀和奖励,必将激发起争取更大进步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勤于观察孩子们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行,对符合规范的及时给予肯定,与规范相背的及时予以纠正,这是对小学生养成最现实的引导。
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手段,注意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众实施的以肯定表扬为主,纠错批评的以个别进行为宜。
二、言传身教,带动养成作为班主任在注重身教作用的同时,我更注意从自己的一言一行、细微之处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和带动。
生活卫生习惯,我要求我的班级环境必须干净、整洁。
我的想法是“教室可以不华丽,但不可以不干净、不整洁。
”一进教室,就看看卫生情况,或者指名学生做,或者亲力亲为。
魏书生曾说过,班级的工作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我每天安排两个同学(有十个卫生委员)做卫生保洁,负责清扫教室;教室劳动卫生各区域专人负责,卫生角、饮水机、开关窗户、走廊、墙砖、雨伞摆放、牛奶沐淋的领取、发放、督促按时吃等都有专人承包。
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哪一样工作完成不好,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要求其承担责任。
我还不定时地要卫生委员检查学生的抽屉,看看是否干净。
放学后的卫生检查由倒垃圾的同学负责,把卫生完成情况写在黑板上。
以便加分或扣分。
三、加强监督,不断强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学遵守。
例如要求学生在做眼操时,不要睁眼、认真做操。
每次做眼操时,我总是早早到教室,进行表扬最先做好的同学。
并反复强调做操的重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强化和循环后,原来当做操的口令响后学生仍在教室里随意走动、说话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音乐一放就迅速坐到各自的座位上,自觉进行眼操。
四、家校配合,巩固养成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差距。
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生养成教育中,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巩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这个学期开学两周我就写了一份至家长的公开信,在信中布置了如何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习,完成家庭作业的事项。
在国庆长假前又布置了语文一二单元复习指要,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进行假期复习。
并签字认可孩子的学习表现。
平时我应利用一切可以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巩固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
利用电话交流、请家长到校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齐心协力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
总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针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习惯、做人处事等行为实施的一种具有娇正性、规范性、引领性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央到政府各级部门都予以了强烈关注。
养成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也倍受各类学校的重视。
养成教育涵盖很广。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态度、学习方式到个人的思想品德、个人卫生、前途理想信念等,无一不是通过养成来实现。
作为在边远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以下对如何抓好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以身示范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
效仿谁呢?在家以家长为对象,在校则以老师为范了。
为师者,必首先垂范于学生。
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要学生讲究卫生,教师得先洁身自爱;要学生立志好学,教师得先爱岗敬业;要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言行一致……“树人必先树魂”,教师肩负树魂之重任,若师魂不正,何以示范?所以有话说“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必…满腹经纶‟;作为道德的传播者,必是德行高尚者”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