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语文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现手法1 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表现手法的作用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表现手法的作用语文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常用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
有关初中“语文”的表现手法语文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1.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
《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
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
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
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
《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
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语文的表现手法
语文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 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抒情: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受。
3. 议论:通过分析和评价某个问题或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叙事:通过描述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6. 引用:通过引用名言、典故、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7. 暗示:通过隐晦的描写、比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8.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9. 拟人:通过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特征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0. 隐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语文中表现手法有哪些 包括哪几种
语文中表现手法有哪些包括哪几种2021-09-02 13:48:16语文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景结情、借古讽今、渲染、烘托、用典、虚实结合,主要有这13种。
语文中表现手法有哪些包括哪几种1语文中表现手法有哪些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9、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6.以动衬静。
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
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各种表现手法知识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小石潭记》凄凉冷清的环境出发了作者长久以来郁积在心里的忧郁与悲伤的情绪,因而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中的“我”看到茂盛的藤萝想到花和人一样生命是无止境的。
13、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天上的街市》中联想想象的运用非常突出,既丰富了使得意境,又增加了诗的艺术性。
作用: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4、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夸张、对比、悬念、照应、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承上启下、虚实相生、卒章显志等。
1.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一,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2,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语文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语文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如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3、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4、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6、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7、照应:语句、篇章间前后呼应。
方式:①结尾与开头;②行文与题目;③后文与前文等。
8、拟人: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从而引起共鸣。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表现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表意丰富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感染力,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 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铀境,正是 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自 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恩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联想,出 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 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出柳 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 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 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雨无风镜来磨。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塑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 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
“我”的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 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1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 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 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 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 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 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 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惠。如李白的《赠汪伦》和 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静者用“桃花潭 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 动人。 14、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 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 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蒡。《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15、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 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就是通过刻画餐风 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16、移惰。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 厌言兵”之句,乔术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 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 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汨,何况人乎? 17、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 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如中心的。例如姜夔《扬 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盛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8、动静结合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旬写黄昏时分诗 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8.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海燕》,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 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 “形似”,迸丽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的主旨。 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9。设置悬念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 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的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 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赋、比、兴“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袭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 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 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赡尔庭有县 狟兮?彼君予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 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 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诗经·伐檀》 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予“兴”,它引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 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串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予·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摩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屠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 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 以重任。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 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猫》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 辞·东君》靠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翔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 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 发。”以舆代入,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 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 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旬 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旬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 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如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
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从另一个角度划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辜来表这作者的思
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 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丽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 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 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 决心。
即在诗歌中援引曼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叉可增加内容 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牲,可收到言简意丰、耐入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串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敞:孙权,刘裕、刘义 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描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 点。 .
6、抑扬 .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